法律知识问题试论民事抗诉再审程序的若干

时间:2024.5.2

试论民事抗诉再审程序的若干问题

汪茶花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应当再审。由于民事诉讼法对有关检察监督的问题规定得很抽象、很笼统,缺乏操作性,法、检两院对这些问题产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造成两院在民事抗诉案件再审程序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因此,有必要对民事抗诉再审程序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期抛砖引玉。

一、人民检察院抗诉与人民法院再审的关系

有人认为: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民事抗诉权是民事检察监督权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审判组织审判权的监督和控制,从而保证审判活动依法进行,防止和纠正错误裁判,确保司法公正,因此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任何抗诉,人民法院都必须无条件无怨言地裁定再审,否则就是违法。我们认为,该观点有失偏颇。虽然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不需要对其再审事由进行审查和确认,但并不意味抗诉必然引起再审,即抗诉必须依法进行,符合了法律规定的再审条件,才能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审查仅仅是形式上的审查,无碍人民检察院抗诉权的行使。理由如下:

1、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具有事后性。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对象是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和判决,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的监督属于“事后监督”,不能进行“事前”和“事中”监督,即人民检察院不能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也不能通过参加诉讼对正在进行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只能等到诉讼结束,人民法院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才能通过

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行使审判权所作出的财产保全的裁定、追加当事人的裁定、采取民事强制措施作出的裁定、管辖异议的裁定均不能提出抗诉。

2、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受到程序性限制。民事诉讼法将审判监督程序排在第二编审判程序中的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之后。这一排列表明审判监督程序是专门用来纠正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中已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裁判的。特别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制,依特别程序作出的判决为终审判决,不发生再审问题。依公示催告程序、督促程序作出的裁定,也无再审的必要。依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作出的裁判,依法也不属于检察院抗诉的范围。执行程序是为了强制实现判决、裁定等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而设立的程序,因此,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书的执行而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包括撤销仲裁机关仲裁裁决的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准予或不准予执行非诉行政案件的裁定等都不属于抗诉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批复的形式明确肯定了上述裁判人民检察院不能提出抗诉,其坚持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受到法定事由的排除。这种法定事由包含二个内容:①人民检察院不得对生效调解书提出抗诉。民事诉讼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民事权益而提起的诉讼,属私法领域的诉讼。私权自治原则是现代社会通用的国际准则。当事人对自己私法领域的权利可以选择行使,可以增加、变更、减少或放弃其诉讼权利,只要其行使的权利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任何机关和个人无权干涉。因此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选择与对方当事人和解,达成调解协议是其处分私权的行为,理应受到尊重,人民检察院不能主动干涉。那么人民检察院能否依申诉人申诉而被动干涉呢?我们认为当事人一方在签收调解书后又反悔,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人民检察院也不能支持其反悔,从而提出抗诉。因为培养人们的诚信意识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国已经深受失信背义的危害,正大力构建社会诚信工程。当事人与对方达成协议后又反悔,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理应禁止。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机关,培养人们诚信义务责无旁贷。②人民检察院不能以“有新证据”足以推翻原审裁判而提起抗诉。我们比照一下民事诉讼第一百八十五条和第一百七十九条的规定,不难发现人民检察院抗诉理由中缺少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这一项。如果在原审裁定生效后,当事人又发现了新的证据,且足以

推翻原审裁判的,当事人完全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因为民事诉讼法已经将该种情形再审程序的启动权赋予当事人,检察机关无权越俎代疱。

二、人民检察院在民事抗诉再审程序中的法律地位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与双方当事人形成牢固的“三角”关系:法院居中裁判,原告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主动进攻,被告被动防御。第三人依附于原告或被告,不能成为诉讼中独立的一角,诉讼参与人是为当事人服务的,也不能成为诉讼中的独立一角。虽然有时被告提出反诉会导致原、被告角色的互换,但这种“三角”关系不会被打破。抗诉因人民检察院的介入,使得原有的“三角”关系变成“四角”关系。在民事抗诉案件中,法院居中裁判的角色保持不变,原审原、被告的当事人角色仍为双方当事人,比较难界定的是人民检察院的法律地位。

人民检察院在民事抗诉案件中居于什么地位呢?我们认为,从诉讼法理论上讲,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人民法院与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严格地说民事诉讼属私法领域的诉讼,与代表国家公权力的人民检察院不“搭界”。由于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介入民事诉讼,其法律地位应界定为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者。在再审程序中,人民检察院除在庭审调查开始时由其指派出席法庭的检察官宣读抗诉书外,不能参加其他的诉讼活动。人民检察院认为其为了支持抗诉主张,有权调查证据,在法庭审理过程中,除宣读抗诉书外,出席法庭的检察官还有举证,向当事人提问和发表检察监督意见书的权利。我们认为此观点是不正确的,既不符合现代诉讼法精神,也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理由如下:

1、打破了现代民事诉讼当事人主义模式。我国民事审判在相当长时期内实行的是职权主义模式,法院包揽除起诉外的一切诉讼活动,“当事人一张嘴,法官跑断脚”是该模式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为适用形势的变化,与国际接轨,我国法院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民事诉讼改革,其中重要贡献之一就是确立了当事人主义模式,法院不大包大揽诉讼中的调查取证,举证质证义务,举证证明主张的责任转由当事人承担。如果人民检察院有权利调查取证、举证、提问,那么无异于将原本废除的法官包揽诉讼异化为检察官包揽诉讼。明显不可取。

2、破坏了诉讼公正和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平等。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平等,其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平等地遵守诉讼义务,不允许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权利。人民检察院是国家司法机关,它比任何当事人都有优势获取证据,在其调查时,由于它代表了国家公权力,被调查者处于弱势,难免恐惧害怕,作出与原审证言不同的证言也在所难免。试想如果由检察官向法庭提供这样的证言,对方当事人该如何质证?法官该如何取舍?所以一旦检察机关凭借其国家公权力而取得的调取证据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证据优势,就形成了一方当事人借助国家公权力来对抗另一方当事人的局面,诉讼平等对抗局面就被打破。诉讼哪有公正可言?!

3、违反了举证责任分担原则。民事诉讼实行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包括二方面的内容:①举证责任分配的根据是主张。谁提出主张,谁就有责任去证明;②有义务提供证据的一方当事人,举证不充分或不能举证,将承担不利诉讼后果。换言之,有责任提供证据的主体是在民事诉讼中享有诉讼权益的主体,不享有诉讼权益就没有义务承担举证责任。在民事抗诉案件中,人民检察院没有诉讼权益,不受法院裁判的拘束。如果允许其调查取证、举证,就打破了权利和义务平等原则,让不承担责任的主体承担了不应承担的义务,背离了举证责任分担原则。

4、破坏了举证时限制度。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是明显的,使二审终审制实质上变成了一审终审制,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鼓励了诉讼投机行为。我国没有制定证据法,三大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也很笼统,不利于审判实践的操作。最高人民法院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制定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首次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和证据失权制度,该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在民事抗诉再审程序中,举证时限制度约束的是当事人,人民检察院不受约束,其调取的证据当然为新证据。当事人在原审时不提出的证据,通过再审庭审,由人民检察院举证,使本已失权的证据重新焕发活力。这样做的后果使人民法院千辛万苦制定的证据规则将归于失效,法院的改革又有何意义。

三、民事抗诉案件的审理范围

民事案件的审理范围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或中心,无论是法官还是当事人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诉讼活动。换言之,一切诉讼活动都是为了揭示案件真相,证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是否成立,能否被人民法院采纳,从而成为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主文的内容。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由于检察机关的介入,使得诉讼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为保证案件的顺利审结,正确界定再审范围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环。有的法官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按照原审裁判程序,如果原审是按一审程序审理的,则再审也按一审程序审理,原审是按二审程序审理的,则按第二审程序审理,法条运用的文字是“按照”,因此再审程序自动恢复到原审程序,再审的范围也就恢复到原审的范围。人民检察院认为,再审程序是因检察机关提出抗诉而被启动,再审的功能就是纠错,抗诉针对的就是原审裁判的错误,因此,再审的范围应界定在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抗诉请求及理由。

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前一种观点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容易造成再审程序的混乱。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不利再审功能的发挥。再审程序不是诉讼必经程序,它是一种特别的补救程序。再审程序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它是一个围绕当事人的再审的诉讼请求,针对原审生效裁判是否确有错误,如何纠正错误,如何依法改判的连续有序,不可逆的完整的程序” 。再审程序具有五大作用:①对生效裁判的纠错功能;②对原审审判活动的监督功能;③对当事人不服生效裁判的救济功能;④对错误裁判的预防功能;⑤保障法制统一功能。再审程序最重要的功能是纠错。前一种观点将原审审判活动推倒重来,重新确认原审中原告或上诉人的诉讼请求和理由是否正确,而不是将审判的重心放在审查原审裁判是否有错,如何纠错方面。由于庭审定位的不同,所站角度不同,出发点和结果必然不同,再审纠错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2、不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是新世纪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永恒的主题,诉讼程序的设计必然要遵循效率的原则,“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将原审的范围确定为再审的中心,使诉讼程序重新回到原审起诉或上诉阶段,原审中已经处分的权利和经双方确认的事实、证据都因撤销原判而被撤

销,再审庭审不仅要重新确认原已确认的事实证据,而且要审查抗诉的事实和理由,时间大大延长,庭审焦点变得模糊,导致诉讼效率低下。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3、不利于诉讼程序的安定。诉讼程序的安定性包括诉讼程序的有序性和不可逆性。诉讼程序的设计遵循了诉讼的客观规律和特点的要求,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如庭审按照法庭调查、辩论、最后陈述、宣判的程序进行。这是程序的有序性的内在表现,程序不可能出现颠倒或遗漏,“程序中的某一环节一旦过去,或整个程序一旦结束,就不能再回复,或者重新启动” 。民事抗诉案件,原审裁判文书虽然被撤销,但原审程序不可能也失之消灭,案件已经原审一审程序或二审程序审理是不争的事实,谁也无法否定。原审双方当事人确认的事实和证据如又再审,诉讼程序恢复到原始状态,则破坏了程序的安定性。

4、易导致当事人诉讼地位的混乱。在前一种观点的主导下,再审程序恢复到原一审或二审程序,原告或上诉人可以在庭审调查结束前增加新的诉讼请求,被告或被上诉人也可以提起反诉,当然也可以根据增加的诉讼请求和反诉内容增加新的当事人。这样不仅造成再审范围的随意扩大,而且造成法院难以界定各方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的地位。审判实践中,原审原告和再审抗诉申请人往往不同一,由于当事人法律地位的不同,其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不同。原审的原告如果在再审程序中为抗诉被申请人,那其提出撤诉,法院是准予还是不准撤诉?如果其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席再审法庭,法庭是继续开庭审理做缺席判决还是按自动撤诉处理?造成法院两难境地的原因就在于当事人诉讼地位界定的混乱,其根源在于不恰当地将原审范围定位于再审范围。

综上,再审程序不能因为参照原一审程序或二审程序,就错误地认为再审程序就是一审程序或二审程序,再审的范围就是原审的范围。沈德咏指出:“在改革中,应当根据再审的特殊性,认真设计再审案件的审理方式,并可考虑以再审理由及再审请求事项为限,确定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 。

四、民事抗诉案件的调解

关于民事抗诉再审案件能否进行调解的问题,人民检察院的否定意见认为,允许调解结案是对检察机关抗诉权的排斥,因为调解结案弱化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权,使检察机关无权对调解结果实行监督,而且调解结案也不能体现监督的效果。我们认为,这种意见有失偏颇,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民事抗诉的再审案件同样可以进行调解,且调解不会削弱检察监督权。理由如下:

1、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同样适用于再审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八章专门规定了调解制度,将民事案件的调解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确立下来。调解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案件审理阶段,同样适用于执行阶段,如执行和解就将当事人在执行过程中达成的协议当作执行结案的一种方式。再审程序作为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审判程序之一,也必须贯彻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换言之,作为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调解制度,必须贯彻于民事诉讼程序的始终,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的程序之一,同样可以进行调解,以调解方式结案。在实践中,调解制度运用较普遍,调解有利于缩短诉讼时效,节约诉讼成本,体现诉讼经济原则,得到当事人的普遍认同。在再审程序中,如能调解结案,对定纷止争,服判息诉,减少上访老户的意义更加突出,值得推广。

2、民事诉讼的私法性质,也决定了人民法院可以对案件进行调解。现代法治以权利自治为基本精神,国家不得随意干预私权自治。我国正稳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人权也已写进宪法,人权的保障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程度。民事诉讼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属私法领域的诉讼。在民事诉讼中,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保障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宪法和法律虽然将法律监督权赋予人民检察院,使其能以抗诉的形式提起审判监督,但法律并未规定抗诉案件不适用调解。现代法治精神对国家机关和当事人行使权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国家机关的权利须有法律授权,法律没有授权,则不得享有;当事人的权利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法律没有禁止就享有。在民事抗诉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如果愿意与对方调解,选择以调解的方式解决双方的权利义务之争,只要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我们就应该尊重,人民检察院不能干涉。

3、法律监督权和审判权是各自独立的权利,不能替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和人民法院的审判权都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两院之间是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不能从这样关系中推导出法律监督权大于审判权,可以代行审判权。人民检察院基于法律监督权提出抗诉,引起人民法院对已生效裁判案件进行再审,但法院怎样审判,采取何种方式结案是法院依法独立审判的权利,任何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干涉。


第二篇:法律知识条件试论民事再审之诉的提起


试论民事再审之诉的提起条件

冯利敏

再审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一般情况下,民事纠纷经过一审和上诉审,诉讼程序即告完结,法院所做的裁判就确定下来并产生即判力,当事人不得就此再为争议,法院也不得再做与之矛盾的新裁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裁判存在瑕疵甚至是严重错误,如果不予以纠正就会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造成很大损害,这有悖于正义的要求。因此,为弥补通常诉讼程序对正义保障和实现之不足,民事诉讼中设立了再审制度,对那些被发现有重大错误的确定裁判予以救济。在我国19xx年《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由法院提起再审,19xx年《民事诉讼法》增加了检察院抗诉提起再审和当事人申请再审,并就再审条件、审理程序等做了概括规定。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对再审案件的立案条件各地法院撑握不一,笔者现对再审的条件进行一下粗浅的探讨。

再审之诉是诉的一种,首先应当符合一般起诉条件,同时鉴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还应满足一些特殊要件。笔者认为,提起再审之诉的条件应该包括:(1)当事人适格;(2)符合法定再审理由;(3)在法定期间内提起;(4)属法定可以提起再审的对象范围;(5)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提起再审的当事人就是将有再审利益的纠纷一方,一般就是原审败诉者。这个问题争议不大,此处不再展开讨论。本文只对其余四个条件进行论述。

1、再审理由。再审理由是再审之诉的实质性要件,对再审之诉起着犹如水闸一样的作用。没有法定理由,再审不能启用。民诉法第179条规定了五种申请再审的理由。这五种理由中既有关于实体方面的,

又有程序方面的,既有事实认定方面的,又有法律适用以及审判人员操守方面的情形。规定比较全面,但是过于笼统,具体操作困难较大。

例如,(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很多学者认为它不符合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容易导致当事人滥诉不休,故意拖延举证,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悖于举证责任的实质即危险负担,主张权利一方如在法定期间内不能证明其主张的有效性,就只能承担败诉的后果,这种裁判也不属错判,不能用“新证据”对抗之;“足以推翻”意味着再审审理前必须调查,先定后审,论证清楚才能受理,该叙述方式易造成法院对再审起诉进行实质性审查,先定后审,损害当事人的再审诉权,因为新证据能推翻原判决只能是一种主观上的推测,最终结果如何待庭审后才见分晓。(2)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该理由也过于模糊,不易把握。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原、被告双方均无法证明或驳倒当事人的主张,案件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也就是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时,法院也必须作出裁判来终结诉讼。这是司法的基本要求。因此以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作为再审理由很不严谨。(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有错误的。这里“确有错误”一词也属实质性判断,同样容易造成立案前的实质性审查以及“先定再审”的弊端。(4)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决的。该条规定过于笼统,同时也被学者诟病为“重实体轻程序”。笔者也认为以是否影响实体正确来决定是否对人民法院违反程序所做的裁判进行再审,是一种轻程序的表现。因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各有各的判断标准,都应严格保障,不能偏重追求前者而抹煞后者的独立性。事实上,民事诉讼本来就应该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违反程序规定就有可能影响诉讼结果的正确性,且不论还有许多是不正当动机驱使的故意行为,因而此再审理由殊不合理,弊端很大。有学者主张只要人民法院违反程序,都应再审。该观点似乎颇有利于轻程序观念的矫正.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现实 ,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国外有关违反程序的再审理由一般限于审判组织不合法和违反回避制度等重大瑕疵,而不是所有的违程行为都要再审。因为再审毕竟是通常程序之例外,必须严格其适用条件。另外,即使原属得再审的法院的某些违反程序现象,大陆法系国家还规定了一种放弃“责问权”制度,由当事人来处分之。例如日本民诉法第141条规定:“当事人对于违反诉讼程序有关规定在知悉或可能明知的情况下,没有立即陈述异议时,丧失对此进行陈述的权利。对不得放弃的权利,不在此限。”

现代民事诉讼机制贯彻诉权与审判权的制约、互动原理,当事人对于法院的瑕疵行为有权提出异议,以制约其对当事人合法权利的侵害。如果当事人明知或应当知道法院违反程序而怠于行使责问权以资救济,则为诉讼之经济和裁判之稳定,故当事人不能再以之作为理由来提起再审。笔者认为,该做法可资借鉴。(5)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该条过于简单,当事人难以举证,且“徇私舞弊”一词不是法律用语,用在这里有失规范。国外也有关于审判人员操守的再审理由,例如德国民诉法580条规定“参与判决的法官犯有与诉讼事件有关的、不利于当事人的违反其职务上义务的罪行”,但“只有在由于犯罪行为而得到确定有罪判决,或者刑事诉讼程序因欠缺证据以外的原因而不能开始或进行时,才能提起回复原状之诉(再审之一种──作者注)”(该法第581条)。这样规定很明确,便于当事人举证。可见,现行民诉法规定的再审理由缺陷很多,必须加以修正。在这方面,对外国有关规定的借鉴就很必要。日本民诉法420条规定了十条再审理由:(1)作出判决的法院组成没有依据法律的规定时;(2)依据法律不得参与裁判的审判官参与裁判时;(3)对法定代理权、诉讼代理权或对于代理人进行诉讼行为缺乏必要的授权时;(4)参与裁判的审判官,犯有与案件有关职务上的罪行时;(5)依据他人在刑事上应处罚的行为而自认或妨碍提出可以影响判决的攻击或防御方法时;(6)作为判决证据的文书或其他物证,是处于伪造或变造时;(7)以证人、鉴定人、翻译或几个经宣誓的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的虚伪陈述作为判决的证据时;(8)作为判决基础的民事或刑事判决及其他裁判或行政处分,根据其后的裁判或行政处分已经变更时;(9)对于影响判决的重要事项遗漏判断时;(10)经声明不服的判决,与此前所宣布的确定判决相抵触。以上事由不适用于当事人已经依据上诉主张其事由时,或明知其事由而不主张的情况。因为再审是一审和上诉审之例外,旨在为那些确定判决存在实体或程序等重大瑕疵但因客观原因不能利用通常渠道声明不服的当事人提供一种补救程序。因此,如果当事人已经依据上诉主张其事由,或明知其事由而不主张,则不能提起再审再为主张。

综合考虑诸相关因素,笔者拟列再审理由如下:(1)适用法规显有错误的;(2)判决理由与主文显有矛盾的;(3)作出裁判的审理组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4)依据法律应回避的审判人员参与了裁判的;(5)当事人在诉讼中未经合法代理的;(6)参与裁判的审判人员犯有与案件有关的职务上的罪行的;(7)当事人之代

理人或对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关于该诉讼有刑事上应罚之行为影响裁判的;(8)作为裁判基础的证据是伪造或变造的;(9)作为裁判基础的民事或刑事判决及其他裁判或行政处分,根据其后的确定裁判或行为处分已经变更的;(10)当事人发现就同一诉讼标的,在前已有确定裁判或可以使用该确定裁判的;(11)当事人发现有漏未斟酌的证据,或者以前非因主观过错而未发现或未使用的证据,但以斟酌该证据对当事人较有利益为限。

2、再审的法定期间。根据民诉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对调解协议申请再审的时间,民诉法虽未直接作出规定,但从立法的总体精神来看,对调解协议申请再审的时间与对判决、裁定申请再审的时间应是一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204条规定与此相符。也就是说,现行民诉法所规定的申请再审的期间是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生效后两年。这种规定似乎是倾向于与民法通则规定的两年诉讼时效相一致。但是,再审之诉的提起期间是纯粹的诉讼法上的问题,它应该体现诉讼的规律和要求。诉讼本身具有计划性和终结性、安定性和效益性,不能长期拖延,否则无论对法院,还是对当事人甚至社会都有失公平。再审是对本已终结并发生既判力的判决等再行审理,本身就打破了原判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稳定,因此应更慎重、严格,不能随意提起。所以在设计再审的起诉期间时既要体现对当事人权利的充分保护,又要有利于维护裁判的稳定性。现行民诉法规定的两年再审期间,有机械沿袭民法上的时效规定之嫌疑,一方面不利于当事人及时提起再审,尽早结束裁判的不稳定状态,把对方当事人从再审的威胁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就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来讲,一刀切的两年时间规定似乎又太短,难以顾及所有的再审情形。在这方面,国外再审期间规定可供我们借鉴,如德国民诉法规定,再审之诉应在一个月的不变期间内提起,此期间自判决确定当事人知悉不服理由之日开始。但判决确定后满五年的,不得提起再审之诉。日本民诉法和我国台湾民诉法的规定与德国一致。鉴于我国法律制度与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具有血缘承继关系,鉴于这些国家的再审期间规定的行之有效性,我们不妨借鉴它们的做法,把当事人提起再审的期间也界定为三十日不变期间。该期间从当事人得悉再审事由之后开始计算,如果再审理由发生在判决确定前,则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但是判决确定后已逾五年者,不可以充分行使其再审权利,超过五年,当事人就永远丧失了提

起再审之诉的权利。这也是公平和效益价值的现实要求。因为法律只是人民基于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它不是一种发现真实的科学方法,法律是为了协调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过多费神劳力。为了发现实质真实而无限期再审的做法可以休矣!

3、再审的客体。就是指法院所作的哪些判定可以提起再审。根据民诉法第178、180条,申请再审的对象包括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意见》第208条规定了适用再审的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两种裁定。另外法律又列举了几种不予再审的情形,一是民诉法第181条规定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二是《意见》第207条规定的“按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以及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后维持原判的案件”。从形式上看,我们国家的这种规定还是比较全面的。国外再审适用范围有所不同,例如德国准予再审的只有确定的终局判决。日本和我国台湾再审一般也只适用于确定终局判决,但如裁定存在法律所定的再审情形时,也可适用再审程序“声请再审”,称为“准再审”。检讨我国规定的再审适用范围,其中几点值得讨论:(1)判决(确定调解书与判决同一效力,不再单列)与裁定的再审应否区别规定。一般来讲,判决是对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判定,裁定则主要解决的是诉讼中的程序问题,二者性质不同。但性质不同是否须将二者对再审的术语为“申请”(日本民诉法429条)或“声请”(台湾省民事诉讼法第507条),而非再审之诉,并对其适用加以严格限制。至于申请再审与再审之诉究竟有何区别,笔者手头尚无足够资料得以释惑,大概申请再审不是诉,不适用“当事人提起诉讼法院就受理”的原则,只能由法院职权审查以后才可再审。如果确实如此,则可见该立法对裁定之再审采取了比判决更为严格的政策,也足见学术界所谓再审主要“为追求实质正义的实现”之言不虚。我国目前规定可以申请再审的裁定只有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两种,其他的裁定都不能再审,可见现行立法对裁定再审的适用范围已加限制,目前没有必要再另设裁定的“准再审”。(2)按照督促程序审理的案件可否再审。具体指确定的支付令有错误时能否再审。现行民诉法对此持否定态度。我们认为这不妥当。因为在督促程序中,人民法院依债权人申请作出支付令,让债务人给付特定债务。这种支付令本身已是对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民事实体关系的判定,如果债务人在法定期间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支付令即取得和判决一样的执行名义。虽然法律规定了严格的申请条件,又赋予了债务人十五日的异议期间,但是由于督促程

序的非讼性质,法院只根据债权人提供的情况作形式上的审查,即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而债权人因利益驱动等可能会在申请时作不实陈述,侵害债务人的利益;债务人也很有可能因客观不知或无法在十五日的异议期间内提出异议,结果就只能任由债权人强制执行。这对债务人来说显然不公平。因此应该赋予债务人以救济性权利。“确定之支付命令与确定判决有同一效力(第521条)。如有再审之事由时,??得声请再审??”。大陆学术界也有人持此观点,例如,“债务人超过法定期间或于支付令执行完毕后提出异议。此时,支付令以取得与生效判决一样的法律效力,债务人只能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可依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再审所作判决生效后,原支付令丧失效力”。笔者同意这种观点。(3)再审后维持原判的案件能否提起再审之诉。按照《意见》第207条,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后维持原判的案件,当事人不得申请再审。可见,现行法禁止对此种情形提起再审。该规定体现了新诉讼标的理论之“一分肢说”的原理。依此原理,再审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仅为速之声明,即当事人求得形成效果的法律地位或主张,各种事实理由只是攻击防御的方法。因此,当事人以一再审理由提起再审之诉,判决维持原判后,其他再审理由也就被该裁判之既判力所遮断,再审原告不得再据以提起再审之诉。这种做法侧重于纠纷解决的一次性原则和效益价值的真实。但是再审之诉是特别的诉,纠纷一次性解决在此并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尽管它对于一审、二审程序具有重要意义。再审应侧重于予当事人合法权益以尽可能充分的保障,为之提供更多的声明不服的机会,不应因再审维持原判而剥夺当事人以其他再审理由来提起再审的权利。况且,立法规定诸多再审理由,对其运用并无限制,因此不许对再审维持原判的案件提起再审之诉也没有充分根据。笔者认为,应当采用新诉讼标的论之“二分肢说”,也就是,再审之诉之识别标准由两个要素组成,即“速之声明和事实理由”。允许当事人以某再审理由提起再审之诉而判决维持原判之后,仍可以另一些理由提起再审之诉。这样有利于保障受确定裁判不利益的当事人获得足够机会来寻求正义的实现。

4、再审的管辖。根据民诉法第178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由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管辖。《意见》第205条对此作了解释: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上级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条件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也可以提审。可见,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可以在原审人民法院和上一级人民法院之间进行选择,同时司法解释对这种选择又作了某些限制,即上

一级法院对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可依职权决定提审还是指令再审。通常认为这样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为当事人认为原审裁判错误,通常已对原审法院失去信任,不愿由原审法院再审,原审法院对于自己的错误往往也不易改正。因此,应赋予当事人一定的再审管辖选择权。这和国外再审管辖不同。例如,德国民诉法第584条规定,再审之诉专属于作出第一审判决的法院管辖;日本民诉法第422条规定,再审之诉原则上属于作出不服对象的确定,判决的法院专属管辖;我国台湾民诉法第499条规定,再审之诉专属为判决之原法院管辖,与日本做法一致。可见,上述国家(地区)再审之诉皆由原审法院专属管辖,并无上一级法院提审之情形。为什么中外法律会有这种不同的规定?为什么外国就不怕原审法院再审会引起当事人的不信任?事实上这些国家再审之诉运行得很好,原因是,首先,西方国家有悠久的法治传统,人们信仰法律,信任法院,相信法官会依法办案。外国法院形象很好,最少腐败,公信度最高。其次,再审与其他诉讼程序一样,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项程序,而不是国家用以监督和考核法官素质的手段。例如,在德国,再审机制严格地保护了当事人申请更改对自己不满意的判决的权利。法官裁判中的错误只有上诉审和再审才能纠正,其他任何人都无权干涉。法官独立是第一位的,法官犯错误,会有纪律法庭以及其他通常的民事、刑事渠道来处理,而不是由再审情形决定,法官不用担心再审会影响自己的饭碗。因此原审法院对再审之诉并无排斥。再次,这些国家奉行当事人主义诉讼机理,贯彻处分主义和辩论主义,对当事人的权利行使实行严格的程序保障。法官做出裁判必须依据庭审情况,不能做突袭性判决。因此,诉讼结果主要决定于当事人本身的努力,到哪一级法院再审规则都一样,何必舍近求远到上一级法院起诉呢? 我国当事人之所以不信任原审法院,主要原因有:1、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是强职权主义,法院在诉讼中属于主导地位。当事人不能随意处分自己权利,法官有权自己调查收集证据并全面审核,庭审辩论作用不大,诉讼结果主要决定于法院的意志。因此,裁判错误多源于法院方面的因素,所以要法院自己纠正错误比较困难。2、现阶段司法腐败比较突出,法院公信度不高。“枉法裁判行为是当前大部分错误裁定、判决的根源所在”,这种错案即使再审,原审法院往往很难纠正。3、我国法院实行错案追究制度(在此之前也有类似的做法,例如错案率经常同评先、晋升甚至调任等联系密切),再审改判是判断错案并追究责

任的一种重要的参考因素,法官压力很大,不希望裁判出现错误,更不情愿再审纠错。因此,当事人不信任原审法院,宁愿舍近求远,去较超脱的上级法院寻找公正的再审。

所以,尽管上级法院再审会增加诉讼成本,且不一定能够根本解决问题,但考虑到目前的情况,笔者认为,再审之诉应该由终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管辖。以上是笔者对民事再审之诉立案条件的简单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更多相关推荐:
民事抗诉申请书施

民事抗诉申请书申请人一审被告再审申请人施慧苏女19xx年6月13日出生汉族住缙云县壶镇镇南湖花园5幢202室联系电话130xxxxxxxx被申请人一审原告再审被申请人陈武杰男19xx年11月23日出生汉族住缙云...

民事抗诉申请书

民事抗诉申请书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抗诉厅申请人杜桂芝女19xx年11月28日生住哈尔滨市南岗区松明街1号门市法定监护委托人杨洪岐男19xx年2月3日生电话131xxxxxxxx被申请人哈尔滨市电控设备五厂法人曲艳...

民事抗诉申请书

民事再审申请书申请人xxxx男19xx年3月12日出生汉族住xxx县xxx镇xx村委会xx村xx号被申请人xxxx男19xx年10月18日出生汉族住xxx市xxx区xxx路xxx号xxx申请事项请依法撤销xxx...

再审抗诉申请书(0806)

民事抗诉申请书申请人原审被告男汉族19年3月20日出生住广东省公民身份号码被申请人原审原告原审被告申请抗诉请求请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20xx号民事判决书提起抗诉要求法院对判决书第一第二判项进行改判驳回被申...

民事抗诉申请书(新)

民事抗诉申请书申请人原审被告XXX男汉族19XX年XX月XX日出生汉族XX县人住四川省XX村4组53号身份证号5XX959联系方式XX101XX203被申请人原审被告XX男汉族19XX年XX月XX日出生汉族XX...

民事抗诉申请书

民事抗诉申请书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秦X,女,19xx年11月3日出生,汉族,XX市槐荫区印刷厂下岗职工,住XX省XX市XX区XX路XX号XX号楼XXX室。邮寄地址:XX省XX市XX区XX路XX号XX…

民事抗诉申请书

民事抗诉申请书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男年月日出生汉族住身份证号联系电话158xxxxxxxx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住所地法定代表人申请人因不服20xx年11月19日凉山州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20xx川凉民...

申诉人孙向可与被申诉人洛阳市国际旅社考古施工合同纠纷民事再审裁定书

律伴网lvban365com法律服务平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xx豫法立二民抗字第00081号抗诉机关河南省人民检察院申诉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再审被申请人孙向可男回族19xx年12月11日出生住洛阳市...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执行条款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胡燕来所属栏目劳动仲裁诉讼常识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执行条款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已于20xx年4月1日起施行由于该法对申请再审和执行...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诉、申请再审案件的规定试行-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诉申请再审案件的规定试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诉申请再审案件的规定试行20xx年12月23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20xx年2月12日京高...

个人委托理财纠纷民事再审申请书

北京杨文战律师法律文集合同范本篇个人委托理财纠纷民事再审申请书民事再审申请书申请人操作方男汉族某年某月某日出生无业住北京市某区某路某号电话被申请人委托方男汉族某年某月某日出生无业住北京市某区某路某号电话申请人对...

16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讼文书样式》的通知(法〔20xx〕160号)

法20xx16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讼文书样式的通知法20xx1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20xx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广州召...

民事再审抗诉申请书(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