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少儿国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时间:2024.3.31

少儿国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沈阳国学教育研究中心 秦 野

摘 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中华

传统文化(即国学)教育。当代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严

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学的意

义,尤其是在少年国学教育方面,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少儿国学教育 特征 目标 阶段 重点范畴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放在关乎民族命运的至高点上。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文化构成了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是支持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我们中华民族恰恰是世界上惟一民族没有分裂,文化没有断层的东方大国。

然而,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对于传统文化,国人开始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对于经典的传统文化,非但不去继承,而且是一概唾弃的态度。中华文明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浩劫。也正因为如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文化断代”的观点,我们暂且不去做什么评论。

一、国学的意义

1.1 国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1.2 国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

儒家所倡导的“为政以德”“和为贵”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而击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1.3 国学是健全人格的精神食粮。

笃信好学、三省吾身、慎终如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重道远、杀身成仁、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等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二、少儿国学的概念

国学,顾名思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文化。

2.1 广义国学。

广义的国学指涵盖了哲学、历史、政治、军事、艺术、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的传统文化;

2.2 狭义国学。

狭义的国学指以前秦诸子百家为主的古代经典著作。

2.3 少儿国学。

本文所说的少儿国学,则是指狭义国学中,那些适合少年儿童,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部分。

2.4 传统国学与当代国学

传统国学,是指传统的经典著作,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 当代国学,是指当代专家学者对传统国学的继承与创新,比如《儿童中华铭》《东方童韵》等。

三、少儿国学的特征

目前,少儿国学教育领域风起云涌的出现了一大批教材、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但是,并非尽如人意。适合少儿学习的国学教育应当具备些列特征:

第一,具有知识积累和情商教育双重优势。

在“读经”的同时,适当的渗透一些文化常识,比如礼节、民俗、地理等,同时还要注意情商教育。

第二,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和精度。

两千多年来,国学经典浩瀚如烟,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最精华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广泛的涉猎百家学说,又要深入了解其主旨,还要则其精中之华,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既要充分考虑到当今社会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功底,又要兼顾了学习的知识性、趣味性,联系实际。

第四,体现学贯中西,文理兼达的理念。

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外来文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已经结束,要积极的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用以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第五、注重学生人生境界的熏陶和思维哲学的训练

通过过学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人生境界的熏陶,受到古人传统美德的熏柒,继承圣贤的智慧,塑造时代需要的精神,进而在思维方式和方法上多一些辩证的观点,少一些激进和偏颇。这些带有根本性的教育,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四、少儿国学教育的目标

4.1 为少儿提供做人目标方面的启示

中华文化经典极为推崇圣贤君子,认为这些人达到了相当高的道德水准,堪称人格典范。虽然这些君子都有着特定的历史内涵,但他们在品德节操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值得少年儿童借鉴。

4.2 为少儿提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

“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贤”、“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

正是这些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曾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让我们的少年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就是让他们从小学会做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

4.3 使少儿多方面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

现在不少青少年学生不会写文章,更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原因就是语文基础差。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文化经典当中,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警句范文。这些好语录、文章、诗词记得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卷(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内在的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还能培养少年儿童重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陶铸完美人格,开发自己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4 引导少儿感悟母语之美

感受正确而自如地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心灵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5、培养领导型和综合思维型人才

国学教育的核心特征,是通过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让少儿进一步维系中华民族精神,认同中国传统人文精粹;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确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所有这一切,为造就领袖型人才和综合思维型人才奠定基础。

五、少儿国学教育的阶段

5.1 幼学阶段(7岁以前)

以诵读为主,诵读以历史为主线,琅琅上口的儿童启蒙经典作品。可选择新时期的经典启蒙作品《儿童中华铭》等。

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大多数成于封建社会的中晚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但不必讳言,这些经典作品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作品确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另外一方面,而同时在需要一部启蒙经典。

在中国不断的卸下历史包袱,健步走向新世纪的时候,一部新的儿童启蒙经典,必须具有以下条件:(一)高度继承传统蒙学读物中的精华部分;(二)高度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三)面向新纪元,有适度的超越性,表现出自信、开放、奋进和民主等新的民族精神;(四)主调是昂扬的,但不回避我们民族自身存在的问题;(五)不必过于讲求实效性,站得角度要更高一些,目光要更远一些。

5.2 初学阶段(9岁以前)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论语》《庄子》《孙子兵法》等,教师以此为依托,渗入文化常识,侧重于诵读,使学生感受母语之美。注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明达事理。

当代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气量狭小,目光短浅,心浮气躁,自私自利,感情淡漠,心理脆弱。追求荣华富贵,不甘淡泊名利;崇尚一步登天,蔑视脚踏实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协作精神,缺乏感动,缺乏友善,更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因此,在少儿成长的这一重要时期,完成“维生素”的补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5.3 志学阶段(11岁以前)

在老师的引导下《老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使学生完成由兴趣到达理,上升为智慧的飞跃。

5.4 治学阶段(15岁以前)

博览诗词文论、经史传记等中华古籍的精华,实现由“学”到“不学”的治学突破。

六、少儿国学教育的重点范畴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接班人!但是,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吃苦耐劳的勇气和决心,只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达成这样的目标,谈何容易!

因此,少儿国学教育应该以儒家为主,兼修诸子百家、经史传记、诗词文论、权谋兵法,努力为少年儿童提供完整的国学体系。

这些经典著作是先哲对人之本性的启迪。从小在孩子心田里播种文明的种子,可以使他获得心灵的自由,懂得对他人的体贴、尊重,求得人生的和谐。

相信通过教师的引领,孩子们会欣赏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雄奇,在纷杂的当世为他们揭示一个横贯古今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时,应把诵读放在首位,其次,还应该在传统文化、成语渊源、历史典故、古代文学、阅读分析、学习态度、记忆潜力、性格品行等多方面努力。

从小打好基础,在立志、励志、谨言、慎行、勤奋、惜时、好学、善学、仁爱、仁德、仁义、孝悌、礼让、知礼、谦恭、宽容、诚信、修身、自省、勤俭、尚友、忠勇、明理、勇敢、爱国、慎独、仁政、恤民、慎战、思辨等方面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水平。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沦为别人的文化附庸;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一切伟大的文明,都有其核心,美利坚的文明核心就是基督教和启蒙思想,我们未来的中华文明,其核心将是溶入现代理念的儒家思想,而不是什么基督教或者所谓的自由主义基督教等,这才是我文明之正途,复兴之契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幕已经开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秦野,沈阳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青年学者,少儿国学教育专家。“教育原始点理论”创始人。著作《儿童中华铭》《东方童韵》《盖伦中华国学教程》等。

长期从事教材研发、教师培训、少儿培训工作。

地址:110003沈阳市和平区新华路30号甲新华国际商务会馆608室

电话:024-62686258


第二篇:国学教育论文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贡问何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二、 结交朋友的标准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

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 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

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不过有时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越难以做到,越难以做到这要求就变得越高。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时他所达到的价值层面是最高的。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

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关于颜回,《论语》有以下记载: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知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勤勉好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一是孔子说他“不愚”。孔子并没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无论自己说什么,颜回都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颜回死时,孔子极度伤心,大呼“天丧予”。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孔子受困时,他对孔子说,您还没死我怎么敢死。我觉得,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他眼见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来越象。面对这种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颜回了。颜回即使并不意识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这样一个学生在一起,孔子应有一种知己的感觉,但孔子并没有过明显的表达,甚至还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这可能是因为颜回太像自己了。只有在颜回死后,孔子才意识到失去颜回意味着什么,叹息道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并对学生说我不为颜回哭为谁哭?孔子是否觉得颜回之死意味着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着镜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没有人可以像颜回那样勾起孔子的共鸣了。

关于曾参,《论语》有以下相关记载:

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颜回比起来,我觉得曾点更透出一股灵气,一语道出孔子一以贯之的东西。但“先进”的“参也鲁”似乎与之又有矛盾。我不知应做何理解。这且不说,最后孔子的“吾与点也”颇有意思。我觉得如果说面对颜回,孔子感到的是同质的认同,那么,面对曾点,孔子感到的则是一种异质的认同。有人认为“吾与点也”道出了孔子退隐的心声。我觉得这种理解自有他的依据。曾点异于他人的理想恰恰从反面填补了颜回“非助我者”的空缺,给孔子一个异质的启示和选择。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国学教育论文

沈阳市光明中学

訾勇

更多相关推荐: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论文

浅析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科目:教育学教师:朱艳姓名:李亚君班级:1112061学号:111206123摘要: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反…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论文

论中国和谐教育的发展趋势自人类社会产生,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出现了。可以说,教育与人类是共生共存的,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教育的历史就有多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起着相当重要的…

大学生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学论文-个人心理成长历程报告

时光的沉浮时间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携裹着沙子一样渺小的众生,匆匆远去,一点回旋的余地都不给人留下,只留下无数人在岸边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弹指之间,在时光的洪荒里已经沉浮了二十余载。从宏观尺度来看这当然只是…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求教学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本文基于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

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本

JINGCHUUNIVERSITYOFTECHNOLOGY本科毕业论文论小学作文评价与批改艺术学院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班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

理论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理论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教育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步骤和技巧教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撰写教育论文既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具体的展示又是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状况是部分中青...

教育学论文格式

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摘要接着写摘要内容150字左右关键词一般不超过5个关键词紧接着是正文部分注释参考文献致谢示例新时期创新教育研究四号黑体张三98000003学前教育专...

普通教育教学论文格式及字体要求 一

普通教育教学论文格式及字体要求一论文格式要求标准的论文应该包含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等内容二论文字体要求1论文题目黑体3号2工作单位作者姓名地址电话邮箱邮编小4号楷体加粗3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四个字黑体...

研究生读书报告范文(教育学)

研究生读书报告教育概论教育学读书报告因为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研究生又跨专业学了教育学专业虽然因为对教育学感兴趣本科时也有涉及但对于我来说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甚至关于教育学最基本的概念理论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

论文范文 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

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内容摘要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师道尊严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平等观念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替代在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

教育研究论文格式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

数学教育专业论文范文

目录引言11导入类型运用分析及举例211导入类型2111趣味引入2112旧知引入演绎导入2113类比猜想引入2114以错引入3115实例引入3116悬念引入3117问题引入3118实验引入3119以练引入311...

教育学论文(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