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教子有方》第六次心得

时间:2024.5.4

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教子有方》第六讲心得

追梦在路上——与经典同行,与幸福同伴

不知道要学习什么?传统文化有什么好学的,真二。这是我在大学的时候,看完《和谐拯救危机》后和同班同学分享时,面临的尴尬。二的深层含义我还真不知道。如果说学习传统文化,这是二的话,我愿意一直二下去。

我学习一个东西不是因为什么,只是在学习的时候,我总是那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与之对比,包括我自己。似乎仅仅是为了寻找那么一中对应。学习传统文化让我真正地明白了一些东西。感召是我们世间万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凡事都是自己感召来的。不管你眼下过得好与坏,都不应该有情绪;这发生的一切或是眼下的一些现实都是自己的能量场的感应。

人家说,控制诱惑,管理情绪就是积累幸福。这在传统文化中不就是说行善和坚守么?!道在低处,鞠下身子做小事;坚守本性,控制禀性,杜绝嗜性。追求幸福其实很简单,总的来说三个字,就是信愿行。

信,可以说是信仰,也可以说是相信,还可以说是一种信任。人家说咱现代的中国人没有信仰或者是说一窝蜂地跟风追着别人乱信仰。我认为人家说的有些道理,我们的确应该需要信仰自己的东西,尊重祖先是必需的。古圣先贤是我们身躯的祖先,传统经典是我们灵魂的源泉。你说,我们怎么可以不要灵魂,整天行尸走肉地满大街跑着,追着人家的身躯,渴求人家赋予我们“灵魂”呢。信仰是幸福的根本,一个人干什么都很好,如果没有信仰,可以说,什么都谈不上,人就不成为其人了,换句话说就是说人一定要有守住自己根本的信仰,或者说是主导本身行动的思想。我以前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但我知道我爸爸做的很好,我就把爸爸当成榜样,小时候他就是我的信仰,长大了,他还是我的信仰。

愿,就是愿意、意愿。我理解是一种态度。古人说,大道至简。凡是大道理都很简单。关键是我们愿不愿去做。蔡老师在课堂上说,道在低处,需要我们鞠下身子来脚踏实地地做。心态很重要,如果内心不意愿的话,讲得再多也没有作用。反而,讲得越多,对我们的毒害越大。潜移默化中我们成了说空话的人,整天满天飞,如果这样的人多了,都在天上飞,你说这个世界可怕不可怕?!纸上学来终觉浅,便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做了,才有发言权。

再者就是行,就是做,行动。这里讲得做或者是行动,说的是立即行动。不

是我们说的,从明天起,我将怎么样怎么样;从今天起,我要怎么样怎么样??而是从此刻起,我就怎么样,从眼下这一刻起,发自本心的开始发愿、行动。

修行是一个人一辈子践行的事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且行且珍惜!

【谦和】郑传波

郑州睿源教育发展部

20xx年04月05日


第二篇:00 教子有方2 家庭教育八大工具


家庭教育八大工具

如果家长能够掌握这八大工具,你就能顺利地完成对孩子生命之根的塑造。

第一个工具:爱。

要问中国的家长你爱不爱你的孩子?几乎没有人说不爱。中国家长是最肯为孩子牺牲的,在为孩子牺牲的问题上如果进行测算,中国的家长是世界第一名。很多到了中年的家长所有的生活中心就是为了孩子,就是为了孩子而活着的。如果把爱的本义讲清楚后,你还能说爱你的孩子吗?可能许多家长会感到惊讶的。 中国的家长爱孩子的概念是为孩子吃好、穿好、用好,自己省吃俭用,然后给孩子用最好的,这是我们认为我们爱孩子;我们可以忍着不买汽车,给孩子交昂贵的学费,我们可以不穿貂皮大衣给孩子穿好的,这就是我们认为的爱。其实,这是爱的方式。什么是真正的爱?

爱,首先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美好情感,她不是一种物质,是一种无条件地对对方好的情感。 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上,大约在七岁之前是爱孩子的,与孩子都有情感方面的流动,我们欣赏孩子,每天拥抱孩子,抚摸孩子,确实有情感方面的表达。

二爱是一种平等关系。如果爱者与被爱者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那么,国王对大臣的所谓的爱那叫恩赐。如果你居高临下的爱孩子,你把孩子叫过来强迫孩子吃,你认为是好吃的、是最有营养的;强迫孩子穿,你认为是最好看的;强迫孩子学习,你认为是最应该学的东西。那么,这是一种伤害。

三爱是无条件的。对于家长来说爱孩子,就是因为他是你的儿子,她是你的女儿,没有其他任何理由。不能说因为你学习好了我爱你,学习不好了我就不爱你;你今天的行为表现好了我就爱你,表现的很差我就不爱你;今天你听我的话就爱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你今天卫生搞得很好,干净利落我就爱你,明天搞得用得脏乱差我就不爱你。如果爱是有条件的话,那么就是爱的否定。爱的本义就是无条件的对对方好。 四爱的有无,不是由施爱者决定的,是由被爱者决定的。被爱者接受到了爱,那才是爱,如果被爱者没有接受到你的爱,那不叫爱,叫一厢情愿。所有的人都有一厢情愿的过程,那只是你个人的想法,当受爱者没有感受到你的爱时,说明你表达爱的方式不对。

爱是一种情感,不是物质,你可以用一碗凉水可以表达爱,也可以用一碗面条表达爱,用眼神也可以表达爱,表达爱的方式有千万种,但爱的本身是一种情感;爱是一种平等关系,如果你强迫对方,居高临下,那叫恩赐;如果给他吃、穿、住就叫爱的话,那么,奴隶主是爱奴隶的。爱是无条件的;爱的有无是由被爱者是否接收到为限的。根据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家长至少有80%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跟孩子之间没有情感流动,自从孩子上小学、上初中之后,他每天把眼睛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厌其烦的盯在孩子的缺点上面,不断地打骂、批评,根本不用欣赏的目光、没有爱的目光、没有爱的语言、没有情感流动,然后是居高临下,根本没有平等关系,根本不是无条件的。太多家长会对孩子说,如果你期末考试要考到前三名,我就给怎么怎么的……我们给孩子设计一个行为标准,然后让他达到这种行为,这是绝对错误的。当我们有条件的爱孩子,让他感到我不够好,必须要做另外的动作,爸爸妈妈才爱他,我们的这种动作直接地在孩子的心灵上镶上一个恐惧的东西,他害怕爸爸妈妈不爱自己,所以,他就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其次,有条件地爱孩子,会让孩子找到一种自卑感,他感到不够好,他感到自卑。让孩子生活在恐惧、自卑中,要想让孩子成为杰出的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可能性。当我们进一步了解什么才是爱孩子时,我们的大部分家长会感到愕然,原来我们大喊我们是爱孩子的,其实,我们不爱孩子。甚至有的家长大喊着自己是轰轰烈烈地爱孩子,其实是轰轰烈烈地恨孩子,也有的用爱孩子的借口在轰轰烈烈地打骂孩子,我们在爱的名义下把孩子真正地扼杀了,多少孩子是在爱的名义下变成了家长要实现自己梦想的祭坛上的祭品。

如果家长明白爱孩子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欣赏,是无条件的对对方好,是一种平等关系,是让对方感受到生命能量的流动,希望你好,希望你快乐,如果无条件地接纳他,让对方找到被爱的感觉,这时成长的种子才开始发芽,才开始向外扩张,才开始成长;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孩子是无法成长起来的。爱是一种生命的能量,是由家长的心到孩子的心的管道,流入了生命的能量。有了爱,孩子精神方面的种子才开始发芽、成长,没有了爱,孩子的精神没有办法发育,孩子也就无法成长。

1

第二个工具:表扬。

表扬是当孩子把事情做对时、取得良好成绩时,家长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让孩子继续加油,继续努力。可是,我们中国的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恐慌心理,他害怕对孩子一旦表扬了就会骄傲自满,这是绝对错误的。孩子骄傲自满的真实原因是无知,不是表扬造成的。是不正确的表扬,甚至是在孩子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家长顺嘴胡说八道,让孩子不知道自己真实行为的尺度,这才导致孩子的骄傲自满。如果我们学会了正确地表扬,告诉孩子取得了哪些成绩,怎么的难能可贵,然后我们表达对他取得的成绩为他高兴的情感,然后再对他进行鼓励,把这些综合的事情都做对之后,孩子断然是不会骄傲自满的。也就是你告诉孩子哪些是难能可贵的,告诉孩子行为的真实尺度,再鼓励孩子继续努力,绝对不会骄傲自满的。表扬孩子怕孩子骄傲自满,是因为自己不会表扬,自己顺嘴胡说之后孩子不知道自己行为真实尺度,因为无知才导致骄傲自满的。所以,我们应该自己找原因,而不是表扬错了。如果你要想孩子把好的行为保持下去,把一个正确的行为做下去,把好的成绩保持下去,只有通过表扬的方式才能让他继续努力。

表扬有四段论,一陈述事实,二确认事实的可贵性,三表达孩子的感受,四表达期望,如果把这四段都做对,孩子绝对不会骄傲自满。

第三个工具:鼓励。

美国一个大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在教育孩子这个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在这个大教育家看来,把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鼓励是唯一的方法。鼓励是家长每天要做的事情,我们要不断地告诉孩子你行,我认为你行,你没问题,你一定能做好;当孩子失败回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不是世界的末日,这不是人生的终点,你要告诉孩子,没关系,下次再来,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尽力就可以了。当孩子不敢去做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没问题,我绝对相信你了。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在前台、在学校里表现得是自卑还是自信,完全取决于他后边的人的煽风点火的程度,鼓励就相当于家长在后面煽风点火,这样把孩子的生命火焰越煽越旺,这个孩子才有了自信,才有了勇气,才有能力去战胜困难。鼓励是家长每天要做的事情,你只要和孩子在一起,你就要说我相信你,你能做好,孩子最初的信心就是这样鼓励出来的。

第四个工具:确认。

相当于家长在孩子身上,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就相当于农民种地一样,你希望孩子身上有什么样的优点,有什么样的优秀人格特质,你就直接确认他具有这样的优秀人格特质。 所谓的直接确认,就是说,尽管你的孩子现在还没有你希望看到的某种人格特质,你就假装他已经有了这样的人格特质,然后不断地表述他有这样的人格特质,通过这样的确认手段,最后孩子身上就会生长出这样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最后真的发展起来了。就相当于农民往地里埋了一个种子,然后不断地给他培土、浇水、施肥,这个种子最后也就真长出来了。确认就相当于这样的一个工具。比喻:你希望你的女儿善良,希望她懂事,那么,你就不断地说,尽管她现在还没有表现出善良的品质,你不断地说我女儿真的很善良,真的很懂事,你在各种场合不断地说,最初孩子听到之后没有什么反应,当她听得多了,就会逐渐发展出善良、懂事。如果你希望你的儿子愿意学习,你就不断地说我儿子愿意学习,我儿子真的愿意学习,我的儿子可愿意学习了,我的儿子太愿意学习了;不断地换各种各样的说法,最后那个孩子就会发展出愿意学习的特质,他就会嚷着让你买纸、买笔来学习。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家长都进行了反确认。我们没有告诉孩子怎么学习,当我们看到一个五岁的孩子在没有被确认,没有被鼓励,没有被教导过,你突然让他学习,他就不学,然后你不断地跟丈夫说,老公呀,你看我们的儿子啥都好,很善良,很懂事,就是不愿意学习,我们不断地说,就不愿意学习。那孩子记住了,妈妈说我就不愿意学习。所以孩子最后不学习了,我们就愤怒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儿,你无论如何要记住,一定要说我的女儿真漂亮。对于世界上任何女人来说,没有一个不在她的内心深处喜欢别人说自己漂亮的。审美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一个人真的认为自己漂亮了,她就有一种漂亮的感觉,就会把这种漂亮的感觉释放给出来,别人就会真认为她漂亮了。不管个高、个矮、眼睛大小,漂亮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如果你的孩子是儿子的话,你就不断地说,我 2

儿子是男子汉,我儿子是真正的男子汉,尽管这个孩子才三岁大;他勇敢、坚强、有同情心、爱学习,不断地确认,最后就会发展出这些特质来。只要你不断地说就可以了,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不明白,只是以看到的现象来说孩子。孩子在没有被确认以前,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善良还是不善良,他也可能因为有好奇心把一个小动物掐死了,然后我们大人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善良。不断地说,孩子最后会发现他很恶。

第五个工具:理解。

家长与孩子之间要打开一个沟通的管道,对于孩子来讲,他们是在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现代生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磁化大脑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他们的行为方式会按照他自己的价值观来做。而我们家长是以我们童年时的生活为背景,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在看待自己的价值观时,每一代人都会用自己所形成的价值观去看待下一代人,因此,就看不惯,心理学上把它叫代沟。实际上用一类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另一类人的行为,产生了扭曲的现象,我们就会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对于家长来讲,你和你的孩子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每一代人都有权按照他自己的价值观来思考、来行为。如果家长要想把孩子教育好,你就不能用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断孩子的行为,你必须站在孩子的价值观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行为,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是说孩子的行为都是对的,在孩子在行为中,有一部分是人类的一般行为,哪个时代都一样的,如善良、正直、诚实、对人负责任等等,从古到今,哪一个时代都是这样;但也有一些特殊的东西,比如,70年代有人把头发染黄了,别人会把他当成天外来客,今天一个人把头发染了,就认为很正常,大家也能接受。类似这样的东西,它是时代的产物。比如:骗人、坑蒙拐骗,不管在哪一个时代也不会被确认为正确的东西。所以,在我们人的行为上,有的是人的一般行为,有一些是特殊行为。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在人类一般行为上有了缺点和错误时,如果单纯地要想把它改掉缺点、毛病,而不去问他行为背后的原因,那是无法改掉的。当我们家长用自己的特殊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特殊行为,就会产生严重的代沟现象。如果我们要改掉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价值观来评断孩子的行为。这样,你才能走向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在人类的一般行为上有了缺点毛病,比如有不诚实的行为,有冲撞行为、不爱学习等等,我们家长只有打开沟通的管道,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里动因,这样,你才能改掉孩子外在的错误行为。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打不开这个沟通的管道,不能平等相处,孩子不跟你说真话,不跟你说心里话,因为你老是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他,他跟你说实话时,你给他一顿臭骂,一顿批评就增加了他的痛苦,他自然而然地把大门关上了;当他把大门关上之后,他的错误行为就找不到心里的动因,你只知道在外在方面不许他做这做那,可是,你要找不到心里动因,你没法帮助孩子。

比如说一个14岁的男孩他忽然间抽烟,家长直接告诉他不许抽烟,你不许他在大街上抽烟,他就躲到厕所里抽,你不许他在厕所里抽他就跑到学校抽,你不许他在学校抽,他就跑到网吧去抽,就这样把孩子赶到社会上去了。他的抽烟行为成年看是不好的,有害健康,还要戒烟。在孩子的眼中,他可能受某方面的刺激,认为抽烟是男子汉的表现,是成为男人的表现,如果他跟你说实话,你就能找出他心里的动因以后,告诉他抽烟并不是真正的男子汉的表现,抽烟是个恶习,如果你染上抽烟的恶习,将来会更麻烦,然后再去戒烟,那就太痛苦了。如果家长把这些给孩子讲清楚,他在心里上接受了,他才能在外在方面改掉抽烟的习惯。其他道理是一样的。包括孩子上网、看电视没完、不好好做作业、跟同学打架等等。我们家长如果能够平等对待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让孩子跟自己讲心里话,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特殊价值偏好来评断孩子的行为,平等地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你成为好家长的根本前提,是能不能把孩子培养好的根本前提。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里原因,就没有办法帮孩子解除他心理上痛苦。

第六个工具:陪伴。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孩子真正地需要的是你这个人的本身,而不是你的钱财。在这点上我们中国家长犯了太多的毛病,由于改革开放,我们许多的人有了自己的事业,也赚了很多的钱。由于忙于事业,许多人忽略了孩子的存在,然后我们有了内疚感,就大把大把地给孩子花钱。我们童年的时候认为钱是好东西,因为我们小时候太穷了,现在赚到钱了,可以买许多的好东西了,我们认为孩子也是这样的,所以说我爱你,我给你 3

大把大把的钱。其实这种做法是真真切切地在害孩子的最重要的方式。如果你想把你孩子教坏的话,在精神上对他严苛,忽略他的存在,认为他根本不重要,然后在物质上给他大把地花钱,要不了几年,你的任务就完成了,你一定会把你孩子教成社会上三流的小混混,100%可以做到的。所以,要想把孩子培养好,家长必须要花时间和孩子一起渡过,要陪伴孩子。通过和孩子一起渡过一段时间,通过你的眼神来欣赏孩子,通过你的嘴说出爱孩子的语言,通过你拥抱孩子,通过你综合地表达爱孩子的感觉,生命能量由你传达到孩子的身上,这个孩子才开始成长。否则,如果我们不能陪伴孩子渡过一段时间,孩子就被忽略了,他的精神上就缺乏养分的供应,缺乏养分的供应之后,他的行为上就一定会出现外在的行为偏差。美国的心理学家对孤儿园的孩子的研究结果应该是对我们大家起到非常的启发意义。在美国的孤儿园里,它的物质条件非常好,它的老师的水平也非常高,很多人都是博士毕业的。可是孤儿园里的对此10来岁的孩子,他们大多数表现出多动、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学习东西、无法与从正常相处、喜欢跟别人冲撞,这些孩子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我们认为是坏孩子的行为特征,跟别人打架、无法学习、不守纪律等等。心理学家通过雇佣女大学作为志愿者定期到孤儿园对一些孩子进行爱抚,帮他们洗脸、梳头、对他们进行拥抱、亲吻等,经过一年多时间爱抚,其中有90%的孩子都改掉了过去的缺点毛病。他们变得注意力集中了,变得能够听别人讲话了,变得能够和别人互动了,变得能够守规矩了,变得有良好习惯了。如果一个孩子有多动倾向,不爱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实际上最深层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关爱,缺乏成年人的陪伴,他们生活在恐惧里,生活在没有价值里面。那么,对于家长来说,陪伴孩子比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要重要得100倍。孩子需要你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你有多少钱。在这一点上广东的家长犯的毛病更大。还有一些人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孩子和家长长期不在一起,然后给孩子大把的钱,这种做法无疑于把孩子送到了孤儿园里。中国的孤儿园没有美国的好,没有他们的水平高,如果我们懂得人的教育必需要有人的参与,而人的父母的亲情在孩子的心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无以替代的,父母的角色是绝对不可以替代的。你的陪伴才能真正地给孩子输入成长的营养。

第七个工具:制定规则。

要让孩子听话,要让孩子由一个小动物变成一个真正的人,就要有一个行为规则。我们过去的方式是让孩子无条件地听我们的话,因为我们就是无条件地听我们的爸爸妈妈的,我们的爸爸就是无条件地听他爸爸的话,他爸爸就是听他爸爸的话,是一级一级这么来的。中国人就是这样做的。不管我说的对错,只要你听我的就对的;你要不听,就用高压的方法打骂、批评,这是中华民族教育孩子的文化基因。在这一点上今天完全变了。第一,从技术层面说,由于网络技术发展,禁固我们的篱笆墙全都被拆了,孩子一上网,全球的信息全知道了,技术的发展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墙;第二,中国的入世,冲破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外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全都进来了;第三,中国的市场经济变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变了。我们需要的人才不是被动地等待、服从、听话这样的人,我们需要的是有主动精神、进取精神、有独立意识、有选择意识、能够自主决定自己一生的人。这样有尊严的人。如果我们再用过去方法来培养,我们就是在培养不适应新环境的人。第一,过去的方法无法实现,你再用高压、打骂、批评的方法想把孩子管住是彻底做不到的;一旦孩子在小学阶段还可以,上了初中之后你就别想做到了;第二,即使你用这样的方法做到了,你培养的人是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所以,全中国的家长,我们要学习新的教育孩子的手段,就是说我们要学习新的技术。对于末成年人他可能随时要做出违反规则的事,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既不伤害到他自尊心,又能把孩子约束住,这就要制定规则。家长和孩子之间约定孩子的行为规则,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事先约定好,然后约定好行为的准则,哪些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该做的他做了,我们应该怎样惩罚?先跟孩子谈规则,经过双方同意之后,家长负责执行规则。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你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道德规范做,否则,你把别人脑袋打破了,我得去付钱;你把学校的教室点着了,最后得由我去付钱,这样是不行的。所以,你必须得按规则去做。这才叫平等。

第八个工具:批评。

批评是一个不好用的工具。当孩子犯了一次性的错误,是明知故犯,是故意的,家长才能使用批评。如果孩子身上有稳定的缺点毛病,比如说,马虎、脏乱差、不爱学习、上网没完、看电视没完、上课说话、打闹等等这样一些习惯性的缺点毛病,如果你越是批评这些毛病就会越被固定下来,在这种场合绝对不能批评。批评 4

没有用,这个工具对他不起任何作用。怎么办?采取亮点原则。你得先强化孩子的亮点,让他找到身上是有价值的,是有优点的,然后产生完善自我价值的欲望,他才有改掉缺点毛病的欲望,这个欲望产生了,然后你再把他过去的缺点和毛病与痛苦联系到一块儿,这样才能产生改变这些毛病缺点的心理动因,然后你再用新的习惯去替代他的缺点和毛病,通过替换以后,再把新的习惯和快乐联系到一块,不断地强化新的快乐,最后就会改掉缺点毛病了。如果不经过这样的过程,只是打骂批评,要想改掉孩子的缺点毛病是断然做不到的。

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大约需要历时25年。由于时间很长,好多一些家长早就忘了我们的目的在哪里,把自己迷失在森林里。如果有人问:“你的孩子学习是为了什么?”大部分的家长会脱口而出:“上大学。”上大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培养孩子的真正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这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我们培养孩子是为了在未来成年之后,他能实现他自己真正的梦想,能够成功、快乐、幸福、富裕的生活,同时又能为我们国家、民族、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前者说的是个体价值,后者说的是社会价值。孩子有了这两个价值,这样的人生叫真正的人。学习仅仅是为了上大学,这个理想就太小了。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就要把孩子的主体生命之根塑造好,把孩子的潜能激发出来,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要实现他自己的梦想,这样我们才能把孩子培养好。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高智商,却给社会带来灾难的人。我们要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人本身上,而不是上哪所大学。如果孩子没有培养好,你就想办法把孩子培养好,孩子知识没有学好,你就想办法让孩子把知识学好,然后逐渐地把他培养起来。在这点上我们中国的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着急了。都在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这是中国人的恶性思维习惯。以为孩子早一天上大学,孩子就会早一天成功。这是绝对错误的。人的成功有各种因素,上大学的早晚与孩子是否成功没有直接地因果联系。有的孩子早上大学可能早成了混混了,有的人大器晚成。77、78届的大学生他们都30多岁了才上了大学,他们中许多人现在依然是中国社会各界的中流砥柱。成功有它特殊的规律,多大岁数上大学与成功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孩子培养有偏差时,要想办法纠正偏差。

批评=陈述事实 + 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 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 期望

(1)陈述事实。

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2)确认可罚性。

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的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

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教育孩子的总的思路是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就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孩子真正地培养起来,我们家长所做所有工作都是间接的、外围的,你的任务是把孩子的动力引发出来,而不是你想怎么样就会怎样的。家长一定要记住,不是你想学钢琴就让孩子学钢琴,你得想办法把孩子引导学钢琴;不是你要数理化提高,而是你让孩子想要把数理化提高,这才是可行的。比如在学习这件事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是“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有它特有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的状态。”就是说如果让一个孩子学习好的话,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这个孩子他想................

学习。如果他不想学习,我们家长着急,这是没有用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把人的精神状态分成三种,他说:“90% 5

的普通人,他们的精神状态就像沙漠里的骆驼一样,它们活在‘你应该’里;沙漠里的骆驼它并不想自己走,它并不想穿越浩瀚的沙漠。可是,驼人打着它走,它被更多的强力压迫着走,它的状态叫被动、你应该。”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约有90%的孩子他们并不想学习,他们没有被鼓励起来,没有被激发起来,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你应该,被动的,家长说,你应该好好学习,老师说,你应该好好学习,全社会都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他对自己说,我应该好好学习,可是就不想学习,他没有产生学习的欲望,他没有学习狂热的情绪,这样孩子活在一个更加强力的压迫下,活在被动里面。一个活在被动里面的孩子是断然无法学习好的。尼采说的第二种状态,就是像草原上的狮子在追赶羚羊的时候,它并没有被人逼着,它是自己想要,所以它拼命地追,它的心理状态是“我想要”。如果我们的孩子被激发到狮子的状态,对于数理化,我想学好,我要成才,他就没有问题。如果他不想做,他是被动的,家长在背后逼着学,那孩子一定会出问题。第三,童年状态。当孩子的我想要状态被培植出来后,他就会具有创造性,他就会发疯似的想要把学习学好,他的大脑潜能就会被打开,他就会创造性地把知识学会;如果没有进入狮子状态,他断然进入不了人的状态,他没有办法创造性地学习。所以,家长的任务是把孩子由骆驼状态激发成狮子的状态,然后再唤醒人的状态,把人的创造性再唤出来,这样孩子就培养起来了。所以,家长要明白,要让孩子产生主动性,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而不是我们想怎样怎样。有太多的家长,由于自己没有上大学,就想让孩子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就没有启发出孩子想上大学的梦想,如果孩子有了想大学的梦想,这件事就好办了。而大部分的家长是孩子没有想上大学,是我们让他上大学,根本的原因是当年我们没有考上大学,所以要让我儿子、我女儿考上大学,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没有一个生命愿意去为其他生命的梦想去努力的,我们必须激发他自己的梦想,这样,这个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教育孩子的三条高压线

第一忽略孩子存在。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如果你触碰了高压线,那就一定会出问题。

忽略孩子存在,孩子就会认为他在你的心目中不重要了,你的忽略让他直接找到了恐惧感,找到了自卑感,变成无价值感,直接伤害到了他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对他来说是一种绝对的拆散力量,这个孩子就没有办法成长进来。某种意义上讲忽略孩子的存在,比打骂孩子还要严重的伤害,打骂孩子起码你还关注我,在意我,忽略孩子的存在,他就会认为他这个生命在你的眼里没有任何的价值,这对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

第二个叫做强迫。

强迫就是家长给孩子施加压力,施加压力就会让孩子被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原理来说,被动就一定会学不好。所有在小学阶段被强迫过学习的孩子,即使在小学的时候一直是第一名,那么到了初中二年级之后学习成绩几乎是直往下掉。因为他在被强迫的时候是靠死记硬背的,小学的学习相当于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强迫是可以完成的。奴隶主拿着鞭子是可以让奴隶完成工作的。对于家长来说,如果你用强迫,用打骂来让孩子完成小学课业,那么,你就是在犯罪。到了初中二年级就显露出来了,这个孩子就没有办法学习。因为初二以上的课程需要主动学习,需要思考了,这样被强迫的孩子就没有办法学习了。

第三叫做破坏性的批评。

破坏性的批评是扼杀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和他的责任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拆散力量,把他的生命三角架彻底拆散了,把他的生命价值彻底地拆散了,让他感觉自己无价值,让他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破坏性的批评是直接对人的本身的,一个孩子撒了一次谎就变成撒谎的人,一个孩子做了一次不负责任的事就变成了不负责任的人,一个孩子由于有了一个不良的表现就变成了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如果我们是这样的批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我们直接地告诉孩子没有找到价值,直接地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个孩子是断然没有办法培养好的。

教育孩子的两个“陷井”

所谓陷井就是表面看是对的,有道理的,但实际上错的。

第一条陷井叫做有条件的爱。

如果我们设定一个行为标准,然后让孩子达到这个行为标准之后,我们再做对孩子表达爱的动作,这样,对孩子来说,有条件的爱说明他不够好,他需要做出另外一个动作,这样的话别人才爱他,这样的话,他就生活在恐惧里,生活在自卑里。有条件的爱是对爱的直接否定。他会让孩子直接产生恐惧、自卑的原因。 6

第二条叫做输不起的心态。

所谓输不起的心态就是说,中国的家长普遍存在一种恐慌的心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没有替补队员。在过去七、八十年代里,一家有好几个孩子,老大有问题还有老二,老二不行了还有老三,而现在就一个孩子,没有替补队员了,怕孩子出了毛病没有办法补救。所以,家长在孩子的肉体上过分地呵护,而孩子就像豆芽菜一样,虽然长的很长。由于我们有了输不起的心态,就会不自觉地把我们的眼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生怕孩子学坏,生怕孩子不好好学习,然后我们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的缺点,就是因为这样不断地重复一个动作,根据确认原理,就把孩子的缺点和毛病恰恰就是用这样一种方式给确定下来了。对于家长来说,是你不断地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上,让孩子才产生这么多的缺点和毛病的,是我们先有了恐慌的心理才让孩子学坏的,是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自己出了问题,而我们的目光盯错了,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然后批评,让孩子越来越疯。对于家长来说,你把眼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时,你本身已经输了,因为你有输不起的心态。你想的是输而不是赢,你有没有想过,就这么一个儿子或女儿,我可以集中注意力把他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就这一个孩子,我可以集中注意力来陪伴他,我每天抽出时间来陪伴他,就这一个孩子,我每天会花一点时间陪他渡过,我会训练得更充分,让孩子成为杰出人物的重要条件。我们没有想这些,我们生怕他学坏,生怕他受到伤害,把目光盯在了负面,是我们自己把孩子彻底地打进了地狱。家长如果想把孩子培养好,我们必须把目光由过去盯在孩子的缺点上转到盯在孩子的优点上,由过去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变成今天信任孩子,训练孩子,让孩子增长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做法。

亲子教育图,她代表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她的大致线路是这张图在家庭教育上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如果要想把孩子培养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地基,你要想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人,你就要调正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有亲情流动,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这样,孩子就有良好的生存空间。如果没有这样,你就调过来。

第二个家长与孩子之间要有亲情流动,能量流动,家长必须扮演孩子精神供养者的角色,孩子的精神方面才开始发育。家长要完成对孩子的六大软件塑造,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良好习惯,把这些塑造好了,孩子就成长起来了。

我们手中有八大工具,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

培养孩子思路是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三条高压线不能动,动,孩子就出问题;还有两个陷井。这张图是培养孩子的旅游线路图,就是让大家按照上面去做。对于家长来说,你需要心态的转变,方法的转变,通过你的转变,跟孩子产生互动,完成了孩子对生活空间的转变,这样才能让孩子转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最常犯的错误是用我们对行为的意义的解释来评断衡量孩子是最大的错误。吃透图后,找准与孩子相处的角度,要知道从哪个角度和孩子相处,这样你才能真的把孩子培养起来。在与孩子相处的角度上,一个天才的诗人叫马迪.金写了一首诗,是从孩子的角度告诉家长的孩子需要什么。如果家长能把下面的这首诗记住了,你知道该怎样对待孩子了。诗的名字叫“如果您能记住”,这是孩子对家长说的话。

如果您能记住,您走一步,我要走三步才能赶上;

如果您能理解,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矮三英尺;

如果您能在我乐意的时候让我自己试试,而不是把我推到前面或挡在后面;

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决的需要;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改变。



如果您能记住,我需要时间获得您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果您能理解,我只讲述那些相对我的成熟程度来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时让我独自迈出一步,而不是把我猛推出去或拉回来;

如果您能用您的希望感受我的生活,而不破坏我对现实的感觉;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改变。



如果您能记住,我像您一样,失败后再试需要勇气;

7

如果您能理解,我必须自己弄清我是谁;

如果您能在我自己想要时让我自己寻找我自己的路,而不是您选择您认为我该走的路;

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改变。

 ——马迪·金

各位家长,孩子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是需要条件的,如果前面这些条件你都做对了,那你的孩子才能学习、改变、成长,才能真的最后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8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于华夏民族的先祖,带有自己的浓厚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和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优秀的精…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

传 统 文 化 学 习 心 得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许昌县实验中学张新亭7月812号我有幸参加了许昌市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让我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每个老师的演讲都各有其特点各有其精髓有的让我们感动有的让我们深思有的让我们反省有的让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学习心得

息县二小:李丹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竹马小学方建英我们竹马小学从这个学期开始也加入了博雅共同体教育研讨活动,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为促进学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我中队在本学期开展了文明伴我行礼仪伴我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具体是开展我身边的礼仪故事比赛校园竞开文明花...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郑勇铭自从我校开展传统文化学习以来我收获颇丰通过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和学生一起的早中晚读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知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

学习传统文化《道德经》心得体会二

学习传统文化道德经心得体会海伦市长发中心小学赵玲丽在谈感受之前我先来说一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紫气东来这个成语吧据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建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

学习传统文化《中庸》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中庸心得体会海伦市长发中心小学李秋菊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4月26日在洛阳西工区工人俱乐部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其实就一个词感恩对社会要感恩对家庭要感恩对父母要感恩对每一个熟悉和陌生的人都要感恩现对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