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小小环保卫士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时间:2024.5.13

小小环保卫士

一.主题来源:

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可以生息的地球,然而这个地球正被人类制造出来的污染物所威胁着。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地球。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也日显紧迫,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当今社会孩子是祖国的的花朵,是21世纪的新主人,而教师作为哺育花朵辛勤劳动的园丁,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从小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想我们现在开展一次环保日活动如何呢,通过丰富有趣的环保课堂,强化爱护、保护地球、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懂得环保,并且开动脑筋想想环保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能利用废旧物品做成什么.

二.主题目标:

(1)让幼儿了解垃圾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带来的危害.

(2)让幼儿知道应该每天清扫垃圾,不乱扔,乱建垃圾;垃圾营进垃圾的"家."

(3)懂得什么是生活垃圾,它会污染环境,不利人们的健康.

(4)知道不要乱扔垃圾,保持环境的清洁,感受清洁环境的美.

(5)幼儿了解了什么样的垃圾是可以重新利用的,来建立和巩固初步的环保意识.

(6)进一步加深环保是需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

(7)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用废旧物品来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用具。

(8)通过谈话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到废旧材料是可以再利用的,我们在平时可以有意识的收集一些废旧材料。

(9)体验变废为宝的快乐。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小小环保卫士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不要乱扔垃圾

活动目标:

<1>懂得什么是生活垃圾,它会污染环境,不利人们的健康。

<2>知道不要乱扔垃圾,保持环境的清洁,感受清洁环境的美。

活动准备:

<1>寻找幼儿园内清洁和肮脏的不同环境。 <2>装垃圾的塑料带若干只。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引出话题。

1、说说有哪些生活垃圾。(厨房里的蛋壳、菜叶,瓜皮果壳,吃下来的肉骨头、

鱼刺,纸屑、糖纸等。)

2、引导幼儿谈自己的感受。 (2)讨论:不乱扔垃圾。

1、你家里把垃圾丢在哪里?

2、你在马路上看见有香蕉皮之类的垃圾会怎么做?

3、你和爸爸妈妈出去玩,要是有垃圾了怎么做的?

4、要是在轮船、公交车上有垃圾了,你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5、幼儿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并请别的幼儿补充。

(3)组织幼儿实践活动。

一起去找找哪里有垃圾,将垃圾捡到塑料带子里,然后扔到垃圾桶里。

(4)回活动室,洗手。教师简单评价,加深环保意识。

开心的废品宝宝

活动前评析废旧物品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各种饮料瓶、不同的纸盒,在孩子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在吃完、用完后,往往是一扔了事,而孩子们年龄小,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而幼儿环保意识培养需要成人的提醒及表率作用,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如何让幼儿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废品是有用的”,懂得“废品不废”的道理呢?幼儿是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的,我们想从幼儿最熟悉的身边事物着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用废旧物品来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用具。

<2>通过谈话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到废旧材料是可以再利用的,我们在平时可以有意识的收集一些废旧材料。

<3>体验变废为宝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大小不等的各种废弃的、清洁无毒的纸盒及废旧塑料瓶。

<2>装饰纸条、不同的图案等(用来装饰)。

<3>剪刀、双面胶等。

<4>教师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成品。

活动过程:

(一)通过展览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入课题。师:今天,我们要去参观一

个有意思的展览,小朋友好好看看展览品,可以用手拿来玩一玩。看看这些展览品是什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出示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个玩具是用什么做成的?还能做成什么?

(二)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废旧材料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们要注意有意识的进行收集。

师:1、小朋友,展览会上你们看见了什么?它们是用什么东西做的? 2、我们平时应该怎样收集这些废旧的材料?哪些废旧材料可以收集?哪些废旧材料不能收集? 3、说说你想怎样变废为宝。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废旧物品用途多

<1>小朋友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废旧物品?它们能制作成什么东西? 孩子们回答。教师总结:有烟盒、药盒、火柴盒、粉笔盒、鞋盒等,纸杯、挂历纸、蛋壳、旧电池、酸奶瓶、VCD片、玉米秸、竹竿等。它们能做成飞机、轮船、汽车、火箭、坦克、企鹅、高楼、大桥等。

<2>小朋友,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件:请幼儿观看用废旧物品做的物品图片、玩具。

<3>出示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让幼儿欣赏,玩弄,了解废旧物品的多种用途,并启发幼儿由单一向多面发散思维,说出幼儿园中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看谁说得多。 教师小结:小朋友,这些玩具不但非常漂亮,而且全是用废旧材料做成的,你们千万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一件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用处可大了,所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搜集一些废旧材料,准备二次利用。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废物变宝。

(三)利用幼儿收集的废旧材料来制作一件喜欢的玩具或用具。 你们喜欢当一名小小设计师吗?(喜欢)那我们一起动动小手选择不同的废旧材料,设计有趣的作品,比比谁设计的作品新颖独特。(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废旧物品,通过画、剪、粘贴、包装等组合创新出新颖独特的玩具和物品。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1、讲解活动规则.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

(四)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对孩子的创新设计加以肯定和鼓励. (五)对幼儿制作的作品进行讲评。在制作活动中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1、继续制作没有完成的作品。

2、利用幼儿完成的作品布置展览。

今天,我们小朋友用没用的纸盒、瓶子做了好玩的游戏和玩具,以后我们要记住,不要随便把吃剰下的纸盒、瓶子扔掉,我们把它们洗干净,带到幼儿园,我们一起让它变变变,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幼儿拿着做好的玩具,去做小小宣传员,请其他班的小朋友参观欣赏。本次活动收集、利用了生活中的一些未加工的废旧物品,在孩子游戏的情境中,让孩子充分想象、创造,给他们自由表现的空间机会,既能发展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孩子的生态意识,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养成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了解到废物不废,一双勤劳的小手也可以变废为宝,为自己的创造感到骄傲。 《变废为宝》这一活动是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通过不同的废旧物品,启发幼儿想象、组合、尝试、体验创新设计的乐趣。 在变废为宝活动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基本方法:游戏、欣赏、实践。如何在孩子中进行绿色教育,变废为宝是一个教育抓手,怎样使我们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尽可能减少,变成有用的东西,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内容。 设计思路阐述:

通过活动中让幼儿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既丰富了幼儿的环保知识,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促进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让幼儿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发起对身边人行为干预,到小区中进行宣传,孩子体会到了向别人进行环保教育的成就感和喜悦,对环保行为有了更强烈的兴趣和自觉意识,使得原本枯燥的环保宣传课显得有趣。

通过美术活动,收集各种纸盒、酸奶杯、牙膏合等进行创意改造。把每一件废物在我们的手里都会变成有用的玩具,让孩子们明白废物可以再利用的道理,并使幼儿的亲自然的情感转化为真正的保护性行为,环保成了孩子们真正的内在需要。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本次月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环保教育,让幼儿从没有实际经验到认识环境遭到破坏并感受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到最后的身体力行的亲自参与到环保中,都体现了幼儿在本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孩子们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感受、想法及环保的方法,可以感受到孩子们通过此次活动对环保有了更

深的认识。

总之保护环境,教育为先,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生存的地球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为保护人类共存的唯一的地球环境而共同努力。


第二篇: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交 稿 时 间:

1

[附件]

独创承诺书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陆良师范学校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进行检查,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2

目 录

中英文摘要、关键词…………………………………………1

1. 操作性学习的原理………………………………………...3

1.1 操作性学习的定义及特征…………………………………….3

1.2 操作性学习的心理机制……………………………………….4

2. 操作性学习的应用价值…………………………………...4

3. 操作性学习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5 3.1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影响……………………..5

3.1.1 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5

3.1.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关系………………………….5

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影响…………………………...8

3.2.1 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8

3.2.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思维能力的关系………………………………8

3.3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9

3.3.1 数学活动中幼儿智力的发展………………………………………?9

3.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关系……………………………….10.

3.4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11

3.4.1 数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表现……………………………………11

3.4.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11

4. 教学中有效运用操作法......................................................12

4.1 积极创造物质条件....................................................................12

4.2 突出物体的数量关系.................................................................12

4.3 配合明确的语言指导.................................................................13

4.4 保证必要的操作时间................................................................13

4.5 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13 4.6 加强活动的游戏性.....................................................................14

4.7 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14

参考文献...................................................................................15 3

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摘 要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将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形象有趣、物化的操作活动。它有效地引导幼儿把外部的物化操作逐步内化为头脑中的内部操作,使幼儿逐渐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结构。幼儿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好的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从而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 键 词:

操作性学习, 幼儿数学能力, 发展, 影响

4

Summary

The operability study is a kid to pass to begin operation to keep view material in person, is move back and forth the process lieutenant general of object a study mathematics of the process become a kind of image interesting, the thing turn of operation activity.It availably leading kid exterior of the thing turn operation gradually inside change into inner part within brains operation, make kid gradual obtain mathematics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technical ability, independence set up enough mathematics knowledge structure.The kid is in

obtaining the foundation of basic mathematics knowledge, the amount of the of comprehension thing relation, better

understanding surroundings of objective thing and they it of relation, development the kid's mathematics cognition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and intelligence, thus the daily life of the solve of creation in of actual problem.

Keyword: Operability study, kid mathematics ability,

development, Influence

5

长期以来,幼儿数学教育存在重知识的学习、计算技能的训练,而轻思维方

法的培养,思维结构的发展。教师总是想通过演示、讲解、总结让孩子记住某个

知识,某个规律 、某个方法,让孩子一开始接触数学就学会死记硬背,导致幼

儿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僵硬的。即培养不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也

不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操作性学习能有效地让幼儿理解数学知

识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智力和创造性的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1. 操作性学习的原理

1.1 操作性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1.1.1 定义

操作性学习是指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

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1.1.2 特征

①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发展特征。

操作性学习在主体客体相互作用中,以客体(玩具)和操作活动感性经验和

外部思维辅助工具,开展学习活动,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并通过一定

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获得发展。以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解决问题的水平受到各个

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调控,外部行动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直观性思维成份,但不

完全等同于直觉行动思维,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操作性学习则

是内化的心理动作的外部表现。 ②学习对象的物体化特征。

操作性学习活动以物体材料为学习对象,学习效果不仅与操作方法有关,也

与客体材料的性质有关,合适的学习材料是操作性学习方式能否实现学习目标的

基础。

6

③操作学习的个性化特征。

不同幼儿由于起点不同,动作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动机、学习态度等均不同,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操作时间、速度、策略等方面也均有所不同,学习效果有所不同,随着幼儿操作性学习水平的发展,操作性学习活动呈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特征。

1.2 操作性学习的心理机制

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源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有关儿童动作(又称心理动作)在心理发生发展中作用的描述,为操作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皮亚杰把儿童动作视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指主体客体相互影响,双向发生变化,主体对客体产生作用,客体对主体作用进行反馈,主体根据这种反馈信息进行调整,再次对客体产生作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主体不平衡状态的不断发生,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成为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心理才得以发生发展。 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动作具有客体性、中介性,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到建构作用,是一种心理动作,皮亚杰在《皮亚杰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动作在儿童智慧和知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动作指儿童对物体的操作,通过主动的操作和实验性操作才能理解物体的变化。”这里的动作不是纯粹的运动性的动作,一方面,它指向物体的动作,具有客体性;另一方面,它指向物体的变化和主体对变化的理解,具有中介性。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调整的动作,不仅给客体带来了变化,也促进了主体对客体认识的不断丰富,带来了儿童智慧的发生、心理水平的提高,对主体心理结构起到建构性作用,动作在儿童心理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操作性学习方式建立并发展起来。

2. 操作性学习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有助于儿童学前阶段思维的发展,而且对于他们今后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就决定了数学教育是能够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 7

取代直觉行动思维,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数学就是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揭示事物之间在数量上的本质特点,学前儿童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操作练习,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且使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整个学前期,儿童要学习许多的数学关系:1和许多的关系、对应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可逆关系、包含关系等等。操作性学习使幼儿能正确认识这些数学关系,理解数概念的含义,掌握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发展其基本的数学能力,并且更好的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运用数学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3. 操作性学习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3.1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影响

3.1.1 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

幼儿认知客观事物。吸收外界消息,一般通过三条途径;一是通过操作直接与客观事物接触,感知事物的各种特征;二是通过视听等器官获得外界事物的形象(包括表象);三是通过事物的符号(包括言语、文字等)取得事物的信息。这三条途径所依靠的认知成分包括感知和表象(如运动觉、视觉、听觉及它们的表象)、言语和思维等等。这几种认知成分表明认知的三种水平,既感知动作水平、直观形象水平和抽象逻辑水平。一般地说幼儿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往往同时依靠这几种认知成分,不过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吸收信息时这几种认知成分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最初要通过手的运动和视觉言语活动相结合,由于三者尚未形成一一对应的联系,所以要经历一段从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以后减少了手的运动,而凭借视觉、听觉或它们的表象,结合口头默数来认知数的实际意义。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将它同化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的信息那就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甚至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顺应。通过顺应就引起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产生质的变化,这些也是认知结构变化的表现。通过认知结构的量和质的变化,使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得到发展。

3.1.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关系

8

⑴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在数学活动中如果只是让幼儿坐着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要求幼儿身子坐直,时间稍长,幼儿的注意就不容易集中,而且也不容易稳定。如果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操作,直接接触实物,把数学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幼儿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而且也较稳定,幼儿注意的持久性也会大大提高。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幼儿注意所保持的时间超过了幼儿不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中所持续的时间。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让幼儿动手操作来学习使幼儿的有意注意逐渐发生。 ⑵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观察。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感知活动,它贯穿于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前提条件。操作中的观察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在前期的活动中观察到的生活经验、他人的操作方式、教师的示范等,这些为幼儿新的操作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保证了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幼儿的操作活动必须要有观察的介入,操作活动中的观察包含了对操作材料的观察以及对同伴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的观察。这种观察的深入与否还会影响到幼儿的操作。例如,在分类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瓶盖,让幼儿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分类。幼儿接受这样的任务后,首先要对瓶盖进行观察,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并思索“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然后边观察边操作,完成分类的要求。如果幼儿对材料的观察不够仔细,他就不能做到多角度的分类。同时,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后,还会观察周围幼儿的操作,看看 其他幼儿的操作与自己有何不同,再引发自己新的分类方法。观察为幼儿的操作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操作又需要幼儿不断地观察,操作活动对幼儿的观察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⑶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记忆 。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根据幼儿活动的有无目的性,可以把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两个方面,记忆的有意性是幼儿记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儿童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

9

数学操作活动需要记忆的介入。数学操作活动并不是一种随意性操作活动,所有的数学操作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操作规则和操作要求。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所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规则、操作要求和操作目标,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通过对操作规则的遵守和操作目标的实现,达到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幼儿对操作规则和操作要求的识记是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的。教师在宣布操作规则时,幼儿为使操作活动能顺利开展,会积极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并在整个操作活动中有意识地回忆这些规则,进而指导自己的操作。幼儿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还表现出较明显的有意回忆,这种有意回忆实际上是由某一种玩具材料的操作 方式向另一种玩具材料的操作方式转换,或某一种学习内容的操作方式向另 一种学习内容的操作方式进行迁移的基础。没有这种有意回忆,就不会有操作中的迁移。这是因为,许多数学操作活动中的操作规则、策略或方法都是先前操作经验的重现或迁移,这些相 似的操作规则、操作要求也不断地引起幼儿的有意回忆或追忆。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操作任务,也需要幼儿不断地回忆或追忆过去曾经体验过的操作经验和操作策略,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操作任务。因此,操作性学习方式能促进幼儿有意记忆的形成。

⒁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想象 。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幼儿操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认知成分。在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含有丰富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比如 ,在排序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用多项组合玩具排成一个有规则的漂亮的栏杆。幼儿根据这个要求,结合自己以前看到 的栏杆的形象,能在头脑中再造或创造出一个新栏杆的形象,进而指导操作。观察中发现,想象力较弱的孩子,只能根据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再造想象,排出颜色一一相间的栏杆,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能根据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创造想象,排出不同颜色、不同形式、不同规律的一层、二层甚至三层的栏杆。可以看出,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丰富想像,帮助幼儿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⑸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幼儿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会有自我中心言语的表现。自我中心是指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 10

在言语方面表现为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同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讲话,他们或自言自语或由于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在操作性学习中,由于语言的参与,使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①借助词幼儿可以把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标示出来,通过语词使感知到的东西成为了理解的。②借助词将相似的物体及其特征加以比较,易于找出辨别各种物体的差别。③借助词可分出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点。④借助词能概括地感知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易于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而且可以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认识同类的未知事物。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可通过语言促进一一对应概念、守恒概念、集合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影响

3.2.1 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在理解、掌握数、量、形等方面的概念时,大致具有四级思维水平:第一级:实物操作水平,即幼儿是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来认识数、形关系的,这适合于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特点,小班幼儿一般属这种水平。第二级:直观形象操作水平,即幼儿是利用图片或幻灯等直观形象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的,这适合幼儿较低级水平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第三级:表象操作水平,即幼儿利用头脑中的表象而非直观形象的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这适合于幼儿较高级水平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第四级:符号操作水平,既幼儿能利用抽象数概念的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这是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表现,与前面三个阶段是密切联系的。这四种思维关系,体现了幼儿在认识和探索数、形关系中的一般思维特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这说明幼儿的数学学习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想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显然,幼儿学习数学初步知识,首先是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 11

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建构起初步的数学概念。

3.2.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思维能力的关系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在头脑中构建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操作性学习活动是幼儿通过直接摆弄学习材料,而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儿童思维的发展就表现为思维结构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只是发展的表面现象,关键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促进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幼儿探索、发现、总结和应用的全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的思维能力有促进的作用:

⑴ 操作性学习能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幼儿的思维则是直观多于形象使得他 们很难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透过具体现象认识事物 本质逐渐养成思维的习惯。当幼儿在摆弄操作材料,对一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 的操作材料感兴趣时就为进行思维奠定了基础,通过语言提示和具体引导幼儿的 大脑就有了思维的机会。幼儿在活动中摆弄操作材料,自主发现和探索知识,思 维能力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⑵ 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中认为儿童最初的知识发源于动作,三至六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通过操作活动幼儿具体地理解数学概念,直觉地体验到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的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

3.3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

3.3.1 数学活动中幼儿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智力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再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程,表现了动作内化和心理发展过程,表现了从低级心理能逐渐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心理发展过程。加里培林智力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同样也说明了智力活动如何从“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转化到“反映水平——转化到知觉、 12

表象和概念水平的结果”的过程。数学活动中幼儿的智力发展是幼儿对客体的操作性学习方式则表现为外部性和动作性,并不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动作“内化”而“内化”,而是“内化”的心理动作的外部表现形式。随着动作的“内化”和心理的发展,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有意性、目的性、协调性、守恒性、可逆性等高级心理活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功能也随之发展起来,即智力也随之发展起来。

3.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关系

操作性学习在使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其自身相应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概念,也需要对操作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既是幼儿初步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能力获得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智力形成的过程。让幼儿在许多图形中分别把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找出来,再把找到的图形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些操作性学习可以加深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同时发展幼儿的分类、排序能力,当幼儿多次重复操作后幼儿会把分类、排序能力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即幼儿的智力也随之形成。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⑴ 操作性学习能培养幼儿的逻辑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多种智力的协同作用。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伴随着言语──语言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智力能力的发生,数学逻辑智能的运用与多元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逻辑智能的发挥往往也需要上述多种智力的支持和配合。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进行探索性操作、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将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与其他多种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等等,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

⑵ 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人手一套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不仅能使每个幼儿获的得练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手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活动,促进脑的发展。在操作中,要求 13

幼儿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嘴说,这样感知较深刻,记忆也较长,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在操作的同时,幼儿边“做”边“说”通过“说”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做”有所了解,通过大声讲述,幼儿就能理解操作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4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3.4.1 数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表现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力。幼儿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产品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它对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创新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记忆能力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构成了创新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可分为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积累有关观察周围事物的数、量、形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使幼儿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和探索的技能,尝试和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让幼儿的思维被极大地激活,每次活动孩子们都非常投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生长”过程,注意让幼儿从熟悉的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初浅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对幼儿本人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的),使数学活动真正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幼儿体会到活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后幼儿能够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即幼儿数学创造力的表现。

3.4.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

“创新”是人人具有的潜质,需要创新教育的“唤醒”。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引领,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去探索,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即幼儿的创造力就得到了发展。

14

操作性学习为幼儿创造力的表现提供了条件:

⑴ 操作性学习给幼儿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幼儿按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对数学教育中数量关系进行初步探索,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用规律进行推理获取新的知识,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增长。例如在学数的形成时把数量与其它数量之间数差关系的比较,让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空间就广阔、开放多了,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比较,不仅加深了对这一数量的认识,而且了解了它的形成及它与其它数量的相互关系。整个活动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这样开放性的活动给幼儿的创新提供了弛骋的空间。

⑵ 操作性学习激发了幼儿创新的意识。

在操作性学习中让幼儿幼儿动手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幼儿观察表达在先,教师归纳小结在后;幼儿提问在先,教师解释在后。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把知识讲授给幼儿,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认知的特点,为幼儿设置操作环境,让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使幼不但知其然,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促进了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4. 教学中有效运用操作法

4.1 积极创造物质条件

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教学中应用操作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应得到保证。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利用多种实物进行操作的机会,使幼儿主动操作的学习成为可能。同时,要注意操作物的直观形象性和它的可操作性,为幼儿准备的操作物应是确能动手摆弄、拼拆、移动的,如果只是给幼儿观察,无法动手,也就失去了操作的实际价值,更何况仅凭视觉获得感知体验往往是不全面的。只有与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特别是手的动作参与,数学关系的感知才能真正体现出动作对思维活动形成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应尽可能人手一套,除自制和购买的专用学具外,应吸引幼儿及其家长收 15

集利用经济便宜的自然物。如植物的种子、竹棍、石子和一些废旧物品等。可考虑分组、轮流、交换使用,确保幼儿都能有充分操作的机会。

4.2 突出物体的数量关系

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特别注重突出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的本质属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对将要学习的数学关系引起应有的注意,使动作直接指向某一数学关系,对其进行积极的感知,求得具体的理解。要避免操作材料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影响幼儿的理解把握,如:最初让幼儿通过操作比较物体的厚薄,所提供的物体应主要是厚薄变量上的差异明显,而其他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最好相同,不要有太复杂的干扰,使幼儿一接触它,就能清楚地意识到物体间存在的厚薄差异,正确地感知区别出来。因此,在准备操作材料前,教师一定要分析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数学概念、属性特征,使之成为突出的强刺激,引发幼儿从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去主动探索,领会数量关系。

4.3 配合明确的语言指导

提供操作机会的同时,必须加强教师明确的语言指导。幼儿操作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说明操作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则应有启发性,促进他们的操作和思维活动,同时语言要简练,不应妨碍幼儿的操作,必要而恰到好处地提间、提示,还能强化操作目的,积极影响幼儿的操作;教师也要注意对幼儿的操作要求不应过高,要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整理自己获得的体验,概括抽象成数量关系。再者,幼儿在操作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提醒他们纠正,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发展偏差,进行积极有效地探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的掌握。

4.4 保证必要的操作时间

幼儿通过操作物体,使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尤应注意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使动作向思维的转化成为可能。特别是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又不熟悉操作技能,面对新的概念得“慢慢来”,急于让幼儿快做、快摆,指望他们匆忙的摆弄就能获得理解是不现实的,这样势必打乱他们的思维过程,使操作流于形式;更不能以教师的演示操作代替幼儿的操 16

作,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主动学习的必要性。总之,要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在白己操作物体过程中去发现,思考将要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数学概念,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

4.5 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操作法在幼儿理解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也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唯一可行有效的方法,它的优势也要在与其它方法有机的结合、相互配合下方能显出来。因此,强调数学教育中充分发挥操作法的作用的同时,也要认真考虑其与多种方法有效结合使用,使每一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共同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质量。

4.6 加强活动的游戏性。

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由于喜欢表扬而发展起来的好胜心。这两者是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双浆”,他们由获得爱、夸奖和快乐而学习(游戏),并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技能产生兴趣。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必须创设学习(游戏)情景,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加上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就可以就“就事论事”地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乏味,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7 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

在操作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互相协商,互相补充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知识有不同的认识,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幼儿交谈、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以加深有对所获得的认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选出较好的答案。

总之,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操作活动学习数学,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创造力、判断推理等能力。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在操作中积累经验,在操作中感受知识,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抽 17

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幼儿更准确的获得数学体验,概括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内化和能力的发展。动作在幼儿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动作进步不仅能带来生理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幼儿心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操作性学习方式,对幼儿发展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建闽:《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介绍(一)(二)》【D】 教仪所 2007-2-1 .

[2]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3]金浩、黄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4]陈帼眉主编:《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5]朱智贤:《幼儿心理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6]吴慧鸣:《操作法的原理及其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选自《学前教育研究》,19xx年6期.

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18

姓 名:王 希 利

班 级:04级学前(1)班 学 号:20047081515 指 导 教 师:张 桃 荣 交 稿 时 间:20xx年5月

[附件]

独创承诺书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19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陆良师范学校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进行检查,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目 录

中英文摘要、关键词…………………………………………1

1. 操作性学习的原理………………………………………...3

1.1 操作性学习的定义及特征…………………………………….3

1.2 操作性学习的心理机制……………………………………….4

2. 操作性学习的应用价值…………………………………...4

3. 操作性学习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5 3.1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影响……………………..5

3.1.1 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5

3.1.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关系………………………….5

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影响…………………………...8 20

3.2.1 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8

3.2.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思维能力的关系………………………………8

3.3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9

3.3.1 数学活动中幼儿智力的发展………………………………………?9

3.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关系……………………………….10.

3.4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11

3.4.1 数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表现……………………………………11

3.4.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11

4. 教学中有效运用操作法......................................................12

4.1 积极创造物质条件....................................................................12

4.2 突出物体的数量关系.................................................................12

4.3 配合明确的语言指导.................................................................13

4.4 保证必要的操作时间................................................................13

4.5 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13 4.6 加强活动的游戏性.....................................................................14

4.7 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14

参考文献...................................................................................15

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摘 要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将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形象有趣、物化的操作活动。它有 21

效地引导幼儿把外部的物化操作逐步内化为头脑中的内部操作,使幼儿逐渐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结构。幼儿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好的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从而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 键 词:

操作性学习, 幼儿数学能力, 发展, 影响

Summary

The operability study is a kid to pass to begin operation to keep view material in person, is move back and forth the process lieutenant general of object a study mathematics of the process become a kind of image interesting, the thing turn of operation activity.It availably leading kid exterior of the thing turn operation gradually inside change into inner part within brains operation, make kid gradual obtain mathematics 22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technical ability, independence set

up enough mathematics knowledge structure.The kid is in

obtaining the foundation of basic mathematics knowledge, the

amount of the of comprehension thing relation, better

understanding surroundings of objective thing and they it of

relation, development the kid's mathematics cognition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and intelligence, thus the daily life of the

solve of creation in of actual problem.

Keyword: Operability study, kid mathematics ability,

development, Influence

长期以来,幼儿数学教育存在重知识的学习、计算技能的训练,而轻思维方

法的培养,思维结构的发展。教师总是想通过演示、讲解、总结让孩子记住某个

知识,某个规律 、某个方法,让孩子一开始接触数学就学会死记硬背,导致幼

儿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僵硬的。即培养不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也

不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操作性学习能有效地让幼儿理解数学知

识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智力和创造性的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1. 操作性学习的原理

23

1.1 操作性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1.1.1 定义

操作性学习是指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

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1.1.2 特征

①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发展特征。

操作性学习在主体客体相互作用中,以客体(玩具)和操作活动感性经验和

外部思维辅助工具,开展学习活动,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并通过一定

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获得发展。以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解决问题的水平受到各个

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调控,外部行动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直观性思维成份,但不

完全等同于直觉行动思维,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操作性学习则

是内化的心理动作的外部表现。 ②学习对象的物体化特征。

操作性学习活动以物体材料为学习对象,学习效果不仅与操作方法有关,也

与客体材料的性质有关,合适的学习材料是操作性学习方式能否实现学习目标的

基础。

③操作学习的个性化特征。

不同幼儿由于起点不同,动作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

兴趣、动机、学习态度等均不同,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操作时间、速度、策

略等方面也均有所不同,学习效果有所不同,随着幼儿操作性学习水平的发展,

操作性学习活动呈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特征。

1.2 操作性学习的心理机制

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源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动作在心理发展

中的作用。皮亚杰有关儿童动作(又称心理动作)在心理发生发展中作用的描述,

为操作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皮亚杰把儿童动作视为“主体与客体的相

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指主体客体相互影响,双向发生变化,主

体对客体产生作用,客体对主体作用进行反馈,主体根据这种反馈信息进行调

整,再次对客体产生作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主体不平衡状态的不

断发生,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成为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心理才得以发生发展。

24

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动作具有客体性、中介性,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到建构作用,是一种心理动作,皮亚杰在《皮亚杰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动作在儿童智慧和知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动作指儿童对物体的操作,通过主动的操作和实验性操作才能理解物体的变化。”这里的动作不是纯粹的运动性的动作,一方面,它指向物体的动作,具有客体性;另一方面,它指向物体的变化和主体对变化的理解,具有中介性。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调整的动作,不仅给客体带来了变化,也促进了主体对客体认识的不断丰富,带来了儿童智慧的发生、心理水平的提高,对主体心理结构起到建构性作用,动作在儿童心理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操作性学习方式建立并发展起来。

2. 操作性学习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有助于儿童学前阶段思维的发展,而且对于他们今后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就决定了数学教育是能够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 取代直觉行动思维,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数学就是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揭示事物之间在数量上的本质特点,学前儿童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操作练习,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且使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整个学前期,儿童要学习许多的数学关系:1和许多的关系、对应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可逆关系、包含关系等等。操作性学习使幼儿能正确认识这些数学关系,理解数概念的含义,掌握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发展其基本的数学能力,并且更好的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运用数学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3. 操作性学习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3.1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影响

3.1.1 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

25

幼儿认知客观事物。吸收外界消息,一般通过三条途径;一是通过操作直接与客观事物接触,感知事物的各种特征;二是通过视听等器官获得外界事物的形象(包括表象);三是通过事物的符号(包括言语、文字等)取得事物的信息。这三条途径所依靠的认知成分包括感知和表象(如运动觉、视觉、听觉及它们的表象)、言语和思维等等。这几种认知成分表明认知的三种水平,既感知动作水平、直观形象水平和抽象逻辑水平。一般地说幼儿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往往同时依靠这几种认知成分,不过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吸收信息时这几种认知成分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最初要通过手的运动和视觉言语活动相结合,由于三者尚未形成一一对应的联系,所以要经历一段从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以后减少了手的运动,而凭借视觉、听觉或它们的表象,结合口头默数来认知数的实际意义。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将它同化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的信息那就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甚至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顺应。通过顺应就引起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产生质的变化,这些也是认知结构变化的表现。通过认知结构的量和质的变化,使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得到发展。

3.1.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关系

⑴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在数学活动中如果只是让幼儿坐着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要求幼儿身子坐直,时间稍长,幼儿的注意就不容易集中,而且也不容易稳定。如果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操作,直接接触实物,把数学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幼儿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而且也较稳定,幼儿注意的持久性也会大大提高。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幼儿注意所保持的时间超过了幼儿不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中所持续的时间。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让幼儿动手操作来学习使幼儿的有意注意逐渐发生。 ⑵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观察。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感知活动,它贯穿于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前提条件。操作中的观察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在前期的活动中观察到的生活经验、他人的操作方式、教师的示范等, 26

这些为幼儿新的操作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保证了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幼儿的操作活动必须要有观察的介入,操作活动中的观察包含了对操作材料的观察以及对同伴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的观察。这种观察的深入与否还会影响到幼儿的操作。例如,在分类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瓶盖,让幼儿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分类。幼儿接受这样的任务后,首先要对瓶盖进行观察,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并思索“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然后边观察边操作,完成分类的要求。如果幼儿对材料的观察不够仔细,他就不能做到多角度的分类。同时,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后,还会观察周围幼儿的操作,看看 其他幼儿的操作与自己有何不同,再引发自己新的分类方法。观察为幼儿的操作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操作又需要幼儿不断地观察,操作活动对幼儿的观察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⑶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记忆 。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根据幼儿活动的有无目的性,可以把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两个方面,记忆的有意性是幼儿记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儿童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

数学操作活动需要记忆的介入。数学操作活动并不是一种随意性操作活动,所有的数学操作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操作规则和操作要求。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所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规则、操作要求和操作目标,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通过对操作规则的遵守和操作目标的实现,达到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幼儿对操作规则和操作要求的识记是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的。教师在宣布操作规则时,幼儿为使操作活动能顺利开展,会积极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并在整个操作活动中有意识地回忆这些规则,进而指导自己的操作。幼儿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还表现出较明显的有意回忆,这种有意回忆实际上是由某一种玩具材料的操作 方式向另一种玩具材料的操作方式转换,或某一种学习内容的操作方式向另 一种学习内容的操作方式进行迁移的基础。没有这种有意回忆,就不会有操作中的迁移。这是因为,许多数学操作活动中的操作规则、策略或方法都是先前操作经验的重现或迁移,这些相 似的操作规则、操作要求也不断地引起幼儿的有意回忆或追忆。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操作任务,也需要幼儿不断地回忆或追忆过去 27

曾经体验过的操作经验和操作策略,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操作任务。因此,操作性学习方式能促进幼儿有意记忆的形成。

⒁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想象 。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幼儿操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认知成分。在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含有丰富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比如 ,在排序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用多项组合玩具排成一个有规则的漂亮的栏杆。幼儿根据这个要求,结合自己以前看到 的栏杆的形象,能在头脑中再造或创造出一个新栏杆的形象,进而指导操作。观察中发现,想象力较弱的孩子,只能根据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再造想象,排出颜色一一相间的栏杆,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能根据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创造想象,排出不同颜色、不同形式、不同规律的一层、二层甚至三层的栏杆。可以看出,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丰富想像,帮助幼儿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⑸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幼儿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会有自我中心言语的表现。自我中心是指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在言语方面表现为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同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讲话,他们或自言自语或由于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在操作性学习中,由于语言的参与,使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①借助词幼儿可以把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标示出来,通过语词使感知到的东西成为了理解的。②借助词将相似的物体及其特征加以比较,易于找出辨别各种物体的差别。③借助词可分出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点。④借助词能概括地感知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易于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而且可以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认识同类的未知事物。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可通过语言促进一一对应概念、守恒概念、集合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影响

3.2.1 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在理解、 28

掌握数、量、形等方面的概念时,大致具有四级思维水平:第一级:实物操作水平,即幼儿是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来认识数、形关系的,这适合于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特点,小班幼儿一般属这种水平。第二级:直观形象操作水平,即幼儿是利用图片或幻灯等直观形象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的,这适合幼儿较低级水平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第三级:表象操作水平,即幼儿利用头脑中的表象而非直观形象的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这适合于幼儿较高级水平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第四级:符号操作水平,既幼儿能利用抽象数概念的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这是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表现,与前面三个阶段是密切联系的。这四种思维关系,体现了幼儿在认识和探索数、形关系中的一般思维特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这说明幼儿的数学学习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想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显然,幼儿学习数学初步知识,首先是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建构起初步的数学概念。

3.2.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思维能力的关系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在头脑中构建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操作性学习活动是幼儿通过直接摆弄学习材料,而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儿童思维的发展就表现为思维结构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只是发展的表面现象,关键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促进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幼儿探索、发现、总结和应用的全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的思维能力有促进的作用:

⑴ 操作性学习能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幼儿的思维则是直观多于形象使得他 们很难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透过具体现象认识事物 本质逐渐养成思维的习惯。当幼儿在摆弄操作材料,对一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 29

的操作材料感兴趣时就为进行思维奠定了基础,通过语言提示和具体引导幼儿的 大脑就有了思维的机会。幼儿在活动中摆弄操作材料,自主发现和探索知识,思 维能力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⑵ 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中认为儿童最初的知识发源于动作,三至六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通过操作活动幼儿具体地理解数学概念,直觉地体验到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的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

3.3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

3.3.1 数学活动中幼儿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智力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再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程,表现了动作内化和心理发展过程,表现了从低级心理能逐渐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心理发展过程。加里培林智力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同样也说明了智力活动如何从“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转化到“反映水平——转化到知觉、表象和概念水平的结果”的过程。数学活动中幼儿的智力发展是幼儿对客体的操作性学习方式则表现为外部性和动作性,并不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动作“内化”而“内化”,而是“内化”的心理动作的外部表现形式。随着动作的“内化”和心理的发展,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有意性、目的性、协调性、守恒性、可逆性等高级心理活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功能也随之发展起来,即智力也随之发展起来。

3.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关系

操作性学习在使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其自身相应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概念,也需要对操作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既是幼儿初步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能力获得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智力形成的过程。让幼儿在许多图形中分别把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找出来,再把找到的图形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0

这些操作性学习可以加深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同时发展幼儿的分类、排序能力,当幼儿多次重复操作后幼儿会把分类、排序能力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即幼儿的智力也随之形成。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⑴ 操作性学习能培养幼儿的逻辑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多种智力的协同作用。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伴随着言语──语言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智力能力的发生,数学逻辑智能的运用与多元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逻辑智能的发挥往往也需要上述多种智力的支持和配合。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进行探索性操作、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将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与其他多种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等等,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

⑵ 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人手一套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不仅能使每个幼儿获的得练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手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活动,促进脑的发展。在操作中,要求 幼儿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嘴说,这样感知较深刻,记忆也较长,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在操作的同时,幼儿边“做”边“说”通过“说”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做”有所了解,通过大声讲述,幼儿就能理解操作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4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3.4.1 数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表现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力。幼儿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产品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它对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创新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记忆能力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构成了创新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可分为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积累有关观察周围事物的 31

数、量、形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使幼儿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和探索的技能,尝试和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让幼儿的思维被极大地激活,每次活动孩子们都非常投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生长”过程,注意让幼儿从熟悉的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初浅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对幼儿本人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的),使数学活动真正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幼儿体会到活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后幼儿能够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即幼儿数学创造力的表现。

3.4.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

“创新”是人人具有的潜质,需要创新教育的“唤醒”。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引领,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去探索,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即幼儿的创造力就得到了发展。

操作性学习为幼儿创造力的表现提供了条件:

⑴ 操作性学习给幼儿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幼儿按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对数学教育中数量关系进行初步探索,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用规律进行推理获取新的知识,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增长。例如在学数的形成时把数量与其它数量之间数差关系的比较,让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空间就广阔、开放多了,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比较,不仅加深了对这一数量的认识,而且了解了它的形成及它与其它数量的相互关系。整个活动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这样开放性的活动给幼儿的创新提供了弛骋的空间。

⑵ 操作性学习激发了幼儿创新的意识。

在操作性学习中让幼儿幼儿动手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幼儿观察表达在先,教师归纳小结在后;幼儿提问在先,教师解释在后。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把知识讲授给幼儿,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认知的特点,为幼儿设置操作环境,让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 32

使幼不但知其然,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促进了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4. 教学中有效运用操作法

4.1 积极创造物质条件

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教学中应用操作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应得到保证。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利用多种实物进行操作的机会,使幼儿主动操作的学习成为可能。同时,要注意操作物的直观形象性和它的可操作性,为幼儿准备的操作物应是确能动手摆弄、拼拆、移动的,如果只是给幼儿观察,无法动手,也就失去了操作的实际价值,更何况仅凭视觉获得感知体验往往是不全面的。只有与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特别是手的动作参与,数学关系的感知才能真正体现出动作对思维活动形成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应尽可能人手一套,除自制和购买的专用学具外,应吸引幼儿及其家长收集利用经济便宜的自然物。如植物的种子、竹棍、石子和一些废旧物品等。可考虑分组、轮流、交换使用,确保幼儿都能有充分操作的机会。

4.2 突出物体的数量关系

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特别注重突出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的本质属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对将要学习的数学关系引起应有的注意,使动作直接指向某一数学关系,对其进行积极的感知,求得具体的理解。要避免操作材料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影响幼儿的理解把握,如:最初让幼儿通过操作比较物体的厚薄,所提供的物体应主要是厚薄变量上的差异明显,而其他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最好相同,不要有太复杂的干扰,使幼儿一接触它,就能清楚地意识到物体间存在的厚薄差异,正确地感知区别出来。因此,在准备操作材料前,教师一定要分析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数学概念、属性特征,使之成为突出的强刺激,引发幼儿从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去主动探索,领会数量关系。

4.3 配合明确的语言指导

33

提供操作机会的同时,必须加强教师明确的语言指导。幼儿操作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说明操作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则应有启发性,促进他们的操作和思维活动,同时语言要简练,不应妨碍幼儿的操作,必要而恰到好处地提间、提示,还能强化操作目的,积极影响幼儿的操作;教师也要注意对幼儿的操作要求不应过高,要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整理自己获得的体验,概括抽象成数量关系。再者,幼儿在操作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提醒他们纠正,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发展偏差,进行积极有效地探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的掌握。

4.4 保证必要的操作时间

幼儿通过操作物体,使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尤应注意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使动作向思维的转化成为可能。特别是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又不熟悉操作技能,面对新的概念得“慢慢来”,急于让幼儿快做、快摆,指望他们匆忙的摆弄就能获得理解是不现实的,这样势必打乱他们的思维过程,使操作流于形式;更不能以教师的演示操作代替幼儿的操作,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主动学习的必要性。总之,要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在白己操作物体过程中去发现,思考将要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数学概念,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

4.5 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操作法在幼儿理解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也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唯一可行有效的方法,它的优势也要在与其它方法有机的结合、相互配合下方能显出来。因此,强调数学教育中充分发挥操作法的作用的同时,也要认真考虑其与多种方法有效结合使用,使每一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共同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质量。

4.6 加强活动的游戏性。

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由于喜欢表扬而发展起来的好胜心。这两者是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双浆”,他们由获得爱、夸奖和快乐而学习(游戏),并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技能产生兴趣。因此,幼 34

儿数学教育必须创设学习(游戏)情景,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加上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就可以就“就事论事”地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乏味,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7 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

在操作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互相协商,互相补充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知识有不同的认识,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幼儿交谈、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以加深有对所获得的认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选出较好的答案。

总之,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操作活动学习数学,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创造力、判断推理等能力。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在操作中积累经验,在操作中感受知识,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幼儿更准确的获得数学体验,概括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内化和能力的发展。动作在幼儿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动作进步不仅能带来生理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幼儿心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操作性学习方式,对幼儿发展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建闽:《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介绍(一)(二)》【D】 教仪所 2007-2-1 .

[2]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3]金浩、黄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4]陈帼眉主编:《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5]朱智贤:《幼儿心理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35

[6]吴慧鸣:《操作法的原理及其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选自《学前教育研究》,19xx年6期.

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姓 名:王 希 利

班 级:04级学前(1)班 学 号:20047081515

指 导 教 师:张 桃 荣

交 稿 时 间:20xx年5月

36

[附件]

独创承诺书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陆良师范学校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进行检查,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37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目 录

中英文摘要、关键词…………………………………………1

1. 操作性学习的原理………………………………………...3

1.1 操作性学习的定义及特征…………………………………….3

1.2 操作性学习的心理机制……………………………………….4

2. 操作性学习的应用价值…………………………………...4

3. 操作性学习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5 3.1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影响……………………..5

3.1.1 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5

3.1.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关系………………………….5

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影响…………………………...8

3.2.1 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8

3.2.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思维能力的关系………………………………8

3.3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9

3.3.1 数学活动中幼儿智力的发展………………………………………?9

3.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关系……………………………….10.

3.4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11

3.4.1 数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表现……………………………………11

3.4.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11

4. 教学中有效运用操作法......................................................12

4.1 积极创造物质条件....................................................................12

4.2 突出物体的数量关系.................................................................12

4.3 配合明确的语言指导.................................................................13

4.4 保证必要的操作时间................................................................13

4.5 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13 4.6 加强活动的游戏性.....................................................................14 38

4.7 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14

参考文献...................................................................................15

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摘 要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将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形象有趣、物化的操作活动。它有效地引导幼儿把外部的物化操作逐步内化为头脑中的内部操作,使幼儿逐渐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结构。幼儿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好的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从而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 键 词:

操作性学习, 幼儿数学能力, 发展, 影响

39

Summary

The operability study is a kid to pass to begin operation to keep view material in person, is move back and forth the process lieutenant general of object a study mathematics of the process become a kind of image interesting, the thing turn of operation activity.It availably leading kid exterior of the thing turn operation gradually inside change into inner part within brains operation, make kid gradual obtain mathematics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technical ability, independence set up enough mathematics knowledge structure.The kid is in

obtaining the foundation of basic mathematics knowledge, the amount of the of comprehension thing relation, better

understanding surroundings of objective thing and they it of relation, development the kid's mathematics cognition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and intelligence, thus the daily life of the solve of creation in of actual problem.

Keyword: Operability study, kid mathematics ability,

development, Influence

40

长期以来,幼儿数学教育存在重知识的学习、计算技能的训练,而轻思维方

法的培养,思维结构的发展。教师总是想通过演示、讲解、总结让孩子记住某个

知识,某个规律 、某个方法,让孩子一开始接触数学就学会死记硬背,导致幼

儿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僵硬的。即培养不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也

不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操作性学习能有效地让幼儿理解数学知

识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智力和创造性的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1. 操作性学习的原理

1.1 操作性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1.1.1 定义

操作性学习是指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

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1.1.2 特征

①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发展特征。

操作性学习在主体客体相互作用中,以客体(玩具)和操作活动感性经验和

外部思维辅助工具,开展学习活动,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并通过一定

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获得发展。以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解决问题的水平受到各个

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调控,外部行动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直观性思维成份,但不

完全等同于直觉行动思维,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操作性学习则

是内化的心理动作的外部表现。 ②学习对象的物体化特征。

41

操作性学习活动以物体材料为学习对象,学习效果不仅与操作方法有关,也与客体材料的性质有关,合适的学习材料是操作性学习方式能否实现学习目标的基础。

③操作学习的个性化特征。

不同幼儿由于起点不同,动作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动机、学习态度等均不同,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操作时间、速度、策略等方面也均有所不同,学习效果有所不同,随着幼儿操作性学习水平的发展,操作性学习活动呈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特征。

1.2 操作性学习的心理机制

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源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有关儿童动作(又称心理动作)在心理发生发展中作用的描述,为操作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皮亚杰把儿童动作视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指主体客体相互影响,双向发生变化,主体对客体产生作用,客体对主体作用进行反馈,主体根据这种反馈信息进行调整,再次对客体产生作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主体不平衡状态的不断发生,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成为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心理才得以发生发展。 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动作具有客体性、中介性,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到建构作用,是一种心理动作,皮亚杰在《皮亚杰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动作在儿童智慧和知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动作指儿童对物体的操作,通过主动的操作和实验性操作才能理解物体的变化。”这里的动作不是纯粹的运动性的动作,一方面,它指向物体的动作,具有客体性;另一方面,它指向物体的变化和主体对变化的理解,具有中介性。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调整的动作,不仅给客体带来了变化,也促进了主体对客体认识的不断丰富,带来了儿童智慧的发生、心理水平的提高,对主体心理结构起到建构性作用,动作在儿童心理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操作性学习方式建立并发展起来。

2. 操作性学习的应用价值

42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有助于儿童学前阶段思维的发展,而且对于他们今后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就决定了数学教育是能够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 取代直觉行动思维,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数学就是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揭示事物之间在数量上的本质特点,学前儿童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操作练习,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且使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整个学前期,儿童要学习许多的数学关系:1和许多的关系、对应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可逆关系、包含关系等等。操作性学习使幼儿能正确认识这些数学关系,理解数概念的含义,掌握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发展其基本的数学能力,并且更好的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运用数学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3. 操作性学习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3.1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影响

3.1.1 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

幼儿认知客观事物。吸收外界消息,一般通过三条途径;一是通过操作直接与客观事物接触,感知事物的各种特征;二是通过视听等器官获得外界事物的形象(包括表象);三是通过事物的符号(包括言语、文字等)取得事物的信息。这三条途径所依靠的认知成分包括感知和表象(如运动觉、视觉、听觉及它们的表象)、言语和思维等等。这几种认知成分表明认知的三种水平,既感知动作水平、直观形象水平和抽象逻辑水平。一般地说幼儿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往往同时依靠这几种认知成分,不过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吸收信息时这几种认知成分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最初要通过手的运动和视觉言语活动相结合,由于三者尚未形成一一对应的联系,所以要经历一段从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以后减少了手的运动,而凭借视觉、听觉或它们的表象,结合口头默数来认知数的实际意义。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将它同化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的信息那就要改变原 43

有的认知结构,甚至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顺应。通过顺应就引起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产生质的变化,这些也是认知结构变化的表现。通过认知结构的量和质的变化,使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得到发展。

3.1.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关系

⑴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在数学活动中如果只是让幼儿坐着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要求幼儿身子坐直,时间稍长,幼儿的注意就不容易集中,而且也不容易稳定。如果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操作,直接接触实物,把数学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幼儿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而且也较稳定,幼儿注意的持久性也会大大提高。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幼儿注意所保持的时间超过了幼儿不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中所持续的时间。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让幼儿动手操作来学习使幼儿的有意注意逐渐发生。 ⑵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观察。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感知活动,它贯穿于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前提条件。操作中的观察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在前期的活动中观察到的生活经验、他人的操作方式、教师的示范等,这些为幼儿新的操作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保证了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幼儿的操作活动必须要有观察的介入,操作活动中的观察包含了对操作材料的观察以及对同伴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的观察。这种观察的深入与否还会影响到幼儿的操作。例如,在分类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瓶盖,让幼儿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分类。幼儿接受这样的任务后,首先要对瓶盖进行观察,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并思索“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然后边观察边操作,完成分类的要求。如果幼儿对材料的观察不够仔细,他就不能做到多角度的分类。同时,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后,还会观察周围幼儿的操作,看看 其他幼儿的操作与自己有何不同,再引发自己新的分类方法。观察为幼儿的操作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操作又需要幼儿不断地观察,操作活动对幼儿的观察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⑶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记忆 。

44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根据幼儿活动的有无目的性,可以把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两个方面,记忆的有意性是幼儿记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儿童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

数学操作活动需要记忆的介入。数学操作活动并不是一种随意性操作活动,所有的数学操作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操作规则和操作要求。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所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规则、操作要求和操作目标,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通过对操作规则的遵守和操作目标的实现,达到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幼儿对操作规则和操作要求的识记是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的。教师在宣布操作规则时,幼儿为使操作活动能顺利开展,会积极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并在整个操作活动中有意识地回忆这些规则,进而指导自己的操作。幼儿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还表现出较明显的有意回忆,这种有意回忆实际上是由某一种玩具材料的操作 方式向另一种玩具材料的操作方式转换,或某一种学习内容的操作方式向另 一种学习内容的操作方式进行迁移的基础。没有这种有意回忆,就不会有操作中的迁移。这是因为,许多数学操作活动中的操作规则、策略或方法都是先前操作经验的重现或迁移,这些相 似的操作规则、操作要求也不断地引起幼儿的有意回忆或追忆。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操作任务,也需要幼儿不断地回忆或追忆过去曾经体验过的操作经验和操作策略,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操作任务。因此,操作性学习方式能促进幼儿有意记忆的形成。

⒁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想象 。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幼儿操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认知成分。在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含有丰富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比如 ,在排序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用多项组合玩具排成一个有规则的漂亮的栏杆。幼儿根据这个要求,结合自己以前看到 的栏杆的形象,能在头脑中再造或创造出一个新栏杆的形象,进而指导操作。观察中发现,想象力较弱的孩子,只能根据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再造想象,排出颜色一一相间的栏杆,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能根据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创造想象,排出不同颜色、不同形式、不同规律的一层、二层甚至三层的栏杆。可以看出,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丰富想像,帮助幼儿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45

⑸ 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幼儿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会有自我中心言语的表现。自我中心是指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在言语方面表现为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同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讲话,他们或自言自语或由于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在操作性学习中,由于语言的参与,使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①借助词幼儿可以把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标示出来,通过语词使感知到的东西成为了理解的。②借助词将相似的物体及其特征加以比较,易于找出辨别各种物体的差别。③借助词可分出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点。④借助词能概括地感知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易于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而且可以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认识同类的未知事物。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可通过语言促进一一对应概念、守恒概念、集合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影响

3.2.1 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在理解、掌握数、量、形等方面的概念时,大致具有四级思维水平:第一级:实物操作水平,即幼儿是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来认识数、形关系的,这适合于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特点,小班幼儿一般属这种水平。第二级:直观形象操作水平,即幼儿是利用图片或幻灯等直观形象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的,这适合幼儿较低级水平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第三级:表象操作水平,即幼儿利用头脑中的表象而非直观形象的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这适合于幼儿较高级水平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第四级:符号操作水平,既幼儿能利用抽象数概念的操作来认识数形关系,这是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表现,与前面三个阶段是密切联系的。这四种思维关系,体现了幼儿在认识和探索数、形关系中的一般思维特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这说明幼儿的数学学习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中、大 46

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想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显然,幼儿学习数学初步知识,首先是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建构起初步的数学概念。

3.2.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思维能力的关系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在头脑中构建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操作性学习活动是幼儿通过直接摆弄学习材料,而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儿童思维的发展就表现为思维结构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只是发展的表面现象,关键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促进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幼儿探索、发现、总结和应用的全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的思维能力有促进的作用:

⑴ 操作性学习能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幼儿的思维则是直观多于形象使得他 们很难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透过具体现象认识事物 本质逐渐养成思维的习惯。当幼儿在摆弄操作材料,对一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 的操作材料感兴趣时就为进行思维奠定了基础,通过语言提示和具体引导幼儿的 大脑就有了思维的机会。幼儿在活动中摆弄操作材料,自主发现和探索知识,思 维能力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⑵ 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中认为儿童最初的知识发源于动作,三至六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通过操作活动幼儿具体地理解数学概念,直觉地体验到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的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

3.3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

3.3.1 数学活动中幼儿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智力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再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程,表现了动作内化和心理发展过程,表现了从低级心理能逐渐转化到高 47

级心理机能的心理发展过程。加里培林智力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同样也说明了智力活动如何从“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转化到“反映水平——转化到知觉、表象和概念水平的结果”的过程。数学活动中幼儿的智力发展是幼儿对客体的操作性学习方式则表现为外部性和动作性,并不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动作“内化”而“内化”,而是“内化”的心理动作的外部表现形式。随着动作的“内化”和心理的发展,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有意性、目的性、协调性、守恒性、可逆性等高级心理活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功能也随之发展起来,即智力也随之发展起来。

3.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关系

操作性学习在使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其自身相应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概念,也需要对操作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既是幼儿初步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能力获得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智力形成的过程。让幼儿在许多图形中分别把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找出来,再把找到的图形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些操作性学习可以加深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同时发展幼儿的分类、排序能力,当幼儿多次重复操作后幼儿会把分类、排序能力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即幼儿的智力也随之形成。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⑴ 操作性学习能培养幼儿的逻辑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多种智力的协同作用。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伴随着言语──语言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智力能力的发生,数学逻辑智能的运用与多元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逻辑智能的发挥往往也需要上述多种智力的支持和配合。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进行探索性操作、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将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与其他多种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等等,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

⑵ 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8

幼儿人手一套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不仅能使每个幼儿获的得练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手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活动,促进脑的发展。在操作中,要求 幼儿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嘴说,这样感知较深刻,记忆也较长,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在操作的同时,幼儿边“做”边“说”通过“说”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做”有所了解,通过大声讲述,幼儿就能理解操作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4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3.4.1 数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表现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力。幼儿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产品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它对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创新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记忆能力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构成了创新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可分为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积累有关观察周围事物的数、量、形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使幼儿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和探索的技能,尝试和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让幼儿的思维被极大地激活,每次活动孩子们都非常投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生长”过程,注意让幼儿从熟悉的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初浅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对幼儿本人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的),使数学活动真正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幼儿体会到活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后幼儿能够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即幼儿数学创造力的表现。

3.4.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

“创新”是人人具有的潜质,需要创新教育的“唤醒”。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引领,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去探索,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 49

"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即幼儿的创造力就得到了发展。

操作性学习为幼儿创造力的表现提供了条件:

⑴ 操作性学习给幼儿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幼儿按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对数学教育中数量关系进行初步探索,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用规律进行推理获取新的知识,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增长。例如在学数的形成时把数量与其它数量之间数差关系的比较,让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空间就广阔、开放多了,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比较,不仅加深了对这一数量的认识,而且了解了它的形成及它与其它数量的相互关系。整个活动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这样开放性的活动给幼儿的创新提供了弛骋的空间。

⑵ 操作性学习激发了幼儿创新的意识。

在操作性学习中让幼儿幼儿动手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幼儿观察表达在先,教师归纳小结在后;幼儿提问在先,教师解释在后。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把知识讲授给幼儿,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认知的特点,为幼儿设置操作环境,让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使幼不但知其然,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促进了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4. 教学中有效运用操作法

4.1 积极创造物质条件

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教学中应用操作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应得到保证。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利用多种实物进行操作的机会,使幼儿主动操作的学习成为可能。同时,要注意操作物的直观形象性和它的可操作性,为幼儿准备的操作物应是确能动手摆弄、拼拆、移动的,如果只是给幼儿观察,无法动手,也就失去了操作的实际价值,更何况仅凭视觉获得感知体验往往是不全面的。只有与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特别是手的动作参与,数学关系的感知才能真正体现出动作对思维活动形成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为幼儿提供操 50

作材料应尽可能人手一套,除自制和购买的专用学具外,应吸引幼儿及其家长收集利用经济便宜的自然物。如植物的种子、竹棍、石子和一些废旧物品等。可考虑分组、轮流、交换使用,确保幼儿都能有充分操作的机会。

4.2 突出物体的数量关系

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特别注重突出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的本质属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对将要学习的数学关系引起应有的注意,使动作直接指向某一数学关系,对其进行积极的感知,求得具体的理解。要避免操作材料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影响幼儿的理解把握,如:最初让幼儿通过操作比较物体的厚薄,所提供的物体应主要是厚薄变量上的差异明显,而其他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最好相同,不要有太复杂的干扰,使幼儿一接触它,就能清楚地意识到物体间存在的厚薄差异,正确地感知区别出来。因此,在准备操作材料前,教师一定要分析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数学概念、属性特征,使之成为突出的强刺激,引发幼儿从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去主动探索,领会数量关系。

4.3 配合明确的语言指导

提供操作机会的同时,必须加强教师明确的语言指导。幼儿操作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说明操作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则应有启发性,促进他们的操作和思维活动,同时语言要简练,不应妨碍幼儿的操作,必要而恰到好处地提间、提示,还能强化操作目的,积极影响幼儿的操作;教师也要注意对幼儿的操作要求不应过高,要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整理自己获得的体验,概括抽象成数量关系。再者,幼儿在操作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提醒他们纠正,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发展偏差,进行积极有效地探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的掌握。

4.4 保证必要的操作时间

幼儿通过操作物体,使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尤应注意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使动作向思维的转化成为可能。特别是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又不熟悉操作技能,面对新的概念得“慢慢来”,急于让幼儿快做、快摆,指望他们匆忙的摆弄就能获得理解是不现实的,这样势必 51

打乱他们的思维过程,使操作流于形式;更不能以教师的演示操作代替幼儿的操作,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主动学习的必要性。总之,要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在白己操作物体过程中去发现,思考将要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数学概念,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

4.5 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操作法在幼儿理解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也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唯一可行有效的方法,它的优势也要在与其它方法有机的结合、相互配合下方能显出来。因此,强调数学教育中充分发挥操作法的作用的同时,也要认真考虑其与多种方法有效结合使用,使每一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共同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质量。

4.6 加强活动的游戏性。

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由于喜欢表扬而发展起来的好胜心。这两者是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双浆”,他们由获得爱、夸奖和快乐而学习(游戏),并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技能产生兴趣。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必须创设学习(游戏)情景,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加上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就可以就“就事论事”地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乏味,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7 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

在操作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互相协商,互相补充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知识有不同的认识,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幼儿交谈、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以加深有对所获得的认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选出较好的答案。

总之,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操作活动学习数学,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创造力、判断推理等能力。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坚 52

实的基础。幼儿在操作中积累经验,在操作中感受知识,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幼儿更准确的获得数学体验,概括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内化和能力的发展。动作在幼儿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动作进步不仅能带来生理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幼儿心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操作性学习方式,对幼儿发展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建闽:《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介绍(一)(二)》【D】 教仪所 2007-2-1 .

[2]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3]金浩、黄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4]陈帼眉主编:《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5]朱智贤:《幼儿心理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6]吴慧鸣:《操作法的原理及其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选自《学前教育研究》,19xx年6期.

53

更多相关推荐:
学前教育毕业设计范文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题目五彩丝巾姓名班级学号系别专业指导老师毕业设计中班美术染纸08三年制学前教育1班081020xx教师教育系学前教育活动设计意图幼儿美术是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略论幼儿多元智力理论姓名王XX学号XXXXXXXXXXXX专业学前教育工作单位XXXXX机关幼儿园摘要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1]

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略论幼儿多元智力理论专业:学前教育工作单位:银城小学摘要: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2、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3、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4、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5、关于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模板

幼儿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姓名系部专业指导教师让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充满快乐与活力学号20xx510530237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王倜职称副教授20xx年11月18日长沙师范学院教务处制1目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版面格式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研究作者市级电大机关电大专业学前教育专科年级20xx年春学号指导教师12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研究卢瑞摘要合理平衡的营养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基础所以针对幼儿在幼...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自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许多…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交稿时间1附件独创承诺书本人申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

学前教育述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7...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封面

学科分类号专科毕业论文题目中文英文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年级指导教师二一四年月湖南师范大学专科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XX学院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开发与应用院系专业姓名学号学习年限目录一自制玩教具的内涵3二自制玩教具的作用3一从幼儿的角度看3二从教师的角度看4三从家长的角度看4三自制玩教具存在的问题4四自...

学前教育毕业设计(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