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历史

时间:2024.4.20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日交往自古就有,中国对日本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中日间的关系周恩来说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战争。在现代,中日之间的关系又有的不一样的状况。如何看待这些状况对分析中日关系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当今国际背景下中日关系的未来也不再只是两国之间的关系。

早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当时就到达了日本九州,并从此留在了那里。日本有的学者称日本30%的人有中国血统,是徐福随行人员的后裔。到了汉魏时期,日本屡派使者朝贡,请求册封据范哗《后汉书·东夷传》,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这是《汉书》以后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最早记录。1784年,日本九州北部博多湾口的志贺岛发现了铸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一方,证明我国文献的真实性。从隋朝到宋朝,中日间的关系表现的比较友好。当时日本皇室向隋唐王朝统治者学习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文化,而宋朝时也表示过睦邻友好的意愿。明清时期,由于倭寇和丰臣秀吉的两次战争的影响,中日之间呈现出一种敌对关系。后来,虽然德川幕府向明朝提出建和恢复勘合贸易的要求,以求结束敌对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明朝政府拒绝了德川幕府的要求,并厉行海禁。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的日渐衰弱,日本为了解决其内部矛盾把目标转向了中国,从此开始了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五十年的历史。

19xx年9月25日,日本新首相田中角荣一行访华,9月29日在北京签署了并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19xx年中日之间之所以能实现邦交正常化,首先是两国人民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果。战后的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往来”到“半官半民”至恢复邦交的发展历程。正是基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邦交正常化才有了牢固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19xx年中日复交,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各种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局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中日复交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日本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摆脱美国的控制日本采取了比较自主的外交政策。八十年代,中日之间的关系是友好与摩擦并存。友好主要表现在中日关系“三原则”和《进一步增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决议案》,而摩擦主要表现在教科书问题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日关系摩擦开始增加,政治领域的关系持续下降,而经济间的来往却日渐活跃。

虽然中日关系的变化深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但是中日关系基本上还是取决于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对方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战略。由于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实力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出现许多矛盾,但是双方仍然存在相互依存的一面,所以总的来说中日关系将在摩擦与合作中曲折发展。

经济上,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两国间的相互依存必将随着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加强。从世界经济发展看,全球化和区域化在同步发展,西欧经济圈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两个经济圈的区域化正如火如荼发展。然而,东亚经济圈是一盘散沙。可以想象,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一家与其他两个经济圈单打独斗,结果必然是吃败仗。东亚经济圈要想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之间有效合作。因此在经济上,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快速的发展。

政治上,中两国基本条件的绝对不对称和发展趋势的相对均衡化的趋向,使两个国家关

系处于新的历史转折阶段。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一座为政治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总体的经济实力在初步的增强,对东亚的辐射能力越来越强。日本虽然是经济大国,但是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还是不具有发生重大作用的能力,但是其政治地位在不断地提高,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明显的加快。日本对大国地位的追求,使得中日关系敏感而复杂。


第二篇: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李 卓 贤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国日本。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据史料记载,在各国学习唐风的热潮中,日本尤为积极。短短几年间,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有数百人,这些人在唐朝的国家教育机构学成回国后,成为了日本政治社会改革的主流人物。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著名的鉴真就有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而在唐帝国朝廷上担任官职的日本留学生也为数不少。日本当时的社会制度,甚至是生活习俗都极力模仿隋唐,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借助中国的影响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是影响国,日本处于附属地位,是被影响国。在官方和民间的交往中,和平和共同发展是主线,反映了当时中国包纳百川的大国风度和日本虚心向学的民族传统。这种环境的形成主要是高层领导人的政治主初次接触的稳定过渡期。进入元明时期,中日关系变得复杂起来,蒙元的两次远征使日本改变了对中国的传统看法。而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出兵朝鲜,驱除日寇,以及在日本国内战争中流散的浪人集团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掠夺骚扰,在给中国政治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恶化了中日的外交关系,埋下了今后两国政治经济敌对的种子。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大国外交保守政策,另一方面是日本国内政治动荡,造成军国主义泛起的必然结果。在清一代,日本起初对满清政权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日本的上流社会视满清统治者为蛮夷,在清初对台湾政权的支持和对满清政权的敌对可以知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中国和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流,由于日本和中国同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双方交往并不频繁。

鸦片战争以后,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举国震惊,从而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而清政府继续顽固不化,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日本在二次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沿袭了德国的发展道路,以铁血政策为主导,走军国主义强国的模式。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反映了东亚生存空间的争夺,也反映了西方对东方政策的影响。此次战争是中日关系开始恶化的标志,造成了中日关系半个世纪的紧张。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中国的所谓政治家面对强权主义,不敢反抗,反是服从和退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给日本奴役中国创造了机会,在清末民初的数十年,中日关系始终是中国和外界关系的重点,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中国的外交逐渐丧失了主导权,东北事件的爆发,标志着中日关系的严重恶化,卢沟桥事变则标志中日关系的彻底恶化。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在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后,终于取得了民族的伟大胜利。中日关系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受到了国际关系和两国政治方针的影响。日本是岛国,资源缺乏,满足不了工业化的需要,所以必然会加紧对外扩张,而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无疑是日本侵凌的首选。中国当时政治分裂,国内战争频繁,无暇外顾,对日本的行为采取退让的态度,一进一退,最终引发了火药桶。中国和日本的两国关系恶化主要在于政治经济的对比悬殊,也是西方国家寻租行为在亚太地区的典型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冻结的状态。这主要是两个阵营的划分的影响和中日民族感情的结果。中国在这一时期,为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先后采取了一边倒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方针。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直接影响了日本对华关系。而中国对日本的外交在国内热火朝天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冷却。直到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最终实现了破冰之旅。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为标志,中日关系走向了战后的新起点。但中日关系发展至今也充满了不稳定因素。首先,日本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日本在战后走美国路线使其在经济上实现了罕见的大腾飞,而富裕之后的日本加紧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决定了其国策在近期内不会改变亲美传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战略地位的维持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日本的协助。而中美关系的关键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也是亚太地区的大问题。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中日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看法和政

策。其次,中日在经济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能源问题。能源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血液。中国和日本在东海有共同的利益交合区,主要反映在海上油田开发的问题上。春晓油气的开发和归谁所有是中日在东海的一个焦点和争端。日本基于本国资源不足和政治领土上的考虑,对海上资源问题一直很看重,韩日在竹岛上的冲突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日本不会轻易在东海能源问题上让步,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使这一区域问题复杂化,随着中国的资本外输和勘探能力的进一步加强,能源开发和利用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再者,中日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中日民族历史观问题。在世界各国中,日本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伤害最大最深,中国在日本侵华期间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而日本军国主义试图抹杀历史,否认其历史行为给亚洲各国带来的伤害,此举严重地伤害了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日本首相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和不承认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恶劣行为使得中日关系走进了冰河期。总的来说,中日关系在新世纪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中日关系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共同为亚洲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另一方面,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能源问题,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是解决中日问题的三大关键。中国和日本的明天既掌握在两国政府的手中,也掌握在两国人民的手中,中国和日本应该以史为鉴,共同发展,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符合两国的利益。

更多相关推荐:
中日关系历史现状未来可能走向形势与政策

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可能走向近年来中日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

浅议中日关系与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与历史问题中国与日本同位于东亚,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又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同时也存在分歧和矛盾冲突。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年…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200年以前公元前210年暨秦始皇37年徐福受秦始皇派遣率童男童女各五百名并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从无棣东端的马谷山浩浩荡荡地入海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徐福...

20xx-20xx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节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2 人民版必修1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目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简述7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以及基本史实2探讨取得外交成就产生的重大影响过程与方法1结合国内外背景和时政热点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把握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几...

从历史看中日关系

从八大部看中日关系研究报告六年十一班姓名王一晴历史中日关系的研究研究主题二战以来中日关系研究研究方法对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过程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二战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包括中日贸易外交政治等方面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

结合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

结合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简要分析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前景一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困扰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的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尤其是近年来...

中日的未来关系

中日的未来关系中日关系的未来我是怎么想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

中日关系调查报告总结

中日关系调查报告总结就当代世界来说这是一个互相依存合作竞争的世界矛盾摩擦就像好友合作一样是世界发展的常态正处于和平崛起关键时期的中国恰当认识和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可...

旧版 中日交流 标准日本语 语法总结

旧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语法总结语法41判断句411基本句型肯定式读wa是例日本语専攻一年生我是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412过去肯定式过去是例王先生老王以前是老师413否定式不是例本这不是我的书414过去否定式过去不...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语法总结

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语法总结第1课1名名李中国人小李是中国人日本人我是日本人王我姓王相当于汉语的是是主语部分是谓语部分助词用于提示主题读做2名名森学生森先生不是学生日本人我不是日本人田中我不是田中相当于汉语不是的...

中日关系的历史总结(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