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_东北林业大学 总结

时间:2024.4.21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与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与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 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出发,对事物进行综合研究,然后以综合为指导、对事物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又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到整体的综合研究。

- 1 -

第二,认为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人们认识系统就在于找出这种系统性质,构造一个新系统的目的就在于利用这种非加性来实现某种新功能。

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千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3、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开放性 (2)动态性 (3)整体性 (4)层次性

4、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发展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公平性原则

6、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7、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

(1)科学事实的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科学事实作为科学活动中的第一阶段认识成果,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并且为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服务,其中必然渗透着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科学事实是对个别事物存在的陈述和描写,而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是多样的。作为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系统的反映事物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为理性思维加工提供可靠的事实根据。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科学事实的发现和确定虽然依赖于一定的科学理论,但科学事实一旦被确认,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2)科学事实的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8、科学事实上升到科学定律的途径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飞跃,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来的经验定律。另一条是借助于想象、直觉与灵感得出的理论定律。

9、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 2 -

其一,客观真理性。其二,全面系统性。其三,逻辑完备性。其四,科学预见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星云说”②地质“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④尿素的人工合成 ⑤细胞学说 ⑥生物进化论⑦电磁场理论 ⑧元素周期律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1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基本内涵: 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系统科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它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2、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尽管观察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的客观性仍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保证: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或观察数据)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13、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基本内容

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1)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2)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只要是科学真理,不管它来源如何,都服从于不以个人为转移的普遍标准。(3)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4)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5)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它要求所有的科学只是都要经过仔细的检验。

14、科研选题应注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创新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社会需求原则

15、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中的作用

科学假说有以下基本特点:其一,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其二,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其三,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科学假说的作用: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16、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

17、为什么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1)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2)从哲学认识论上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3)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的归纳过程,这种观点正确地强调了经验的作用,但“忽略了直觉和演绎思维在精密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波普尔认为,科学应当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所以,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经验开始。(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5)“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

18、你认为科学理论发展的合理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20世纪关于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科学理论发展观,即: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与社会历史观。

- 3 -

三、论述题(三选二,共40分,重点:3、5、7、8、9)

1、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2.生态文明包含的内容 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它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自然生产力)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力)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与此相联系,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受制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二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三是思想观念层面。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破除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

2、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说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1.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

科学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明确问题之所在,首先要对它进行分析。一般是:第一步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把一个复杂问题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子问题);第二步按次序从简单问题上升到复杂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关系网络,这也就是笛卡儿提出的方法论原则的现代发展形式。

科学研究的问题实质上是已知与未知的矛盾,经过恰当的分析,已知和未知相对清晰地分离开来,它们以较为明显的多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于是,从已知到未知中所涉及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缺欠或空白,就更为明确无误地呈现出来,构成了有合理结构和层次的问题网络。分析问题就是要得到这样的问题网络,使问题细化和层次化。

2.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说的提出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一致对应性 在常规科学时期,提出的假说应当与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在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假说是向传统理论的挑战,但同时它还应当继承已有理论中的合理内容,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比如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

(2)可解释性 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3)可预测性 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3、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2.非线性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在理论上,相互作用可分为简单的线性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系统内各要素的独立性受到限制或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 - 4 -

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出现。 3.涨落:“生序原理”:在系统内部,各种涨落随时产生着,被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吸收并放大的涨落可能不止一个,这样,与不同性质的涨落相对应的临界点也不止一个,于是出现了系统演化过程的分支。究竟那一种涨落最后成为新的有序结构,系统将会沿着哪种分支向前发展,这要由系统内部的选择机制和系统外部的条件共同决定。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5、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是很复杂的。原因:

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而观察的可谬性会使我们对相应的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成为可错的。因此,如果某个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能是观察陈述。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并非就一定是理论,很可能被据弃的是错了的观察结果,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相抵触的理论。

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在一个理论之中,除了理论中的受检陈述以外,还有其他陈述,诸如辅助性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等。在检验理论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应对错误负责的,并不是受检理论,而是复杂的检验情况的某一部分。

科学理论的辩护方式一般是转嫁难题。最常见的办法是把问题转嫁给观察陈述,就是对观察结果提出质疑,以保护理论。如果受质疑的观察结果得到确证,理论的辩护者就把难题转嫁给背景理论。如果背景理论没有问题,一般是修改受检验理论的辅助性假定,以保证该理论的核心假定。如果核心假定遭到证伪,这才意味着受检验理论的失败。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巧和修辞学手段。这些技巧和手段有时候直接嵌入了科学理论本身,反映了科学理论的提出者对科学共同体的认知倾向和风格的把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共同体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

6、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与机制是和科学技术的下列特点分不开的。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 2.“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体系结构,其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三位一体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

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大科学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之间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带头产业;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是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发挥国家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应运而生。

7、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 - 5 -

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8、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他们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来逻辑经验主义用“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来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承认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的必要性。他们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4)多元实在论观点 与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的一元科学划界标准不同。邦格(M.Bunge)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任何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任何一个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为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可称为伪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如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科学与非科学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只是标明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

9、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科学价值的含义: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当科学对人或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科学的价值是以科学属性作为客观基础的科学客体与一定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价值的划分: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有价值的。科学价值既存在于科学的内在属性中,也存在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因此,科学价值可以划分为“科学中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基本方面。(1)科学的内在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指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以及从实际出发,实事来是的科学方法。科学的内在价值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2)科学的社会价值: 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它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其一,科学能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其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 6 -

10、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

想象力在理论原理的提出过程中就起着主要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列宁也曾指出:“即使在最简单的概括中,在最基本的一般观念(一般‘桌子’)中,都有一定成分的幻想。”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它能帮助人们透过那些能被感知的经验事实材料去把握、探求自然现象运动的内部机制。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通过对创新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思维形式是意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在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类比与联想和思想模型的方法。

直觉实质上是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再认识。再认识可以看做是直觉的孕育形式,这时思考时所运用的思维方法还比较明显。再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就可能产生直觉。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显然不过是思维过程的简化、凝缩,采取了“跳跃”的形式。思维的一系列细节过程被省略了,跃过了许多中间环节,一下子将问题的答案呈现在面前。

一:试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答;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二:试论述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关于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的根本观点

波普尔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这就是波普尔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

波普尔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波普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TS是试探性理论,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P2是结果

波普尔一反传统的科学静态累积的观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强调科学的批判精神,试图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过程,总结科学发现的逻辑,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从错误中学习的科学方法。这样就把逻辑实证主义开创的科学方法论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丰富了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

- 7 -

三:试论述系统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传统的自然科学都是“存在科学”(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自组织理论等属于“演化科学”(描述不可逆性和复杂性,使时间从一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对自然的认识从存在深入到演化,试图在存在与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非线性系统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并且这是普遍现象。

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传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简单的:线性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但自然系统实际上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复杂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作用。

复杂性也是普遍存在的。

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传统科学研究的都是线性系统;但线性系统只是现实自然系统的近似,现实自然系统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普遍的,线性才是特例。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

① 系统整体性

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有机整体,而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即作为物质系统的整体,出现了它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或者失去了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

② 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些加和性或守恒关系。

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非加和性或非守恒关系。

2、开放性

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外界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整个自然界就是由各种开放系统组成的。

3、动态性

现实开放的自然系统在产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中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这就是系统的动态性。系统熵增走向无序、退化,系统递减便走向有序、进化方向发展。

4、稳定性

物质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物质系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某种状态的特性,它体现了物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5、.层次性

层次结构指的是若干个组成元素经相干关系构成的系统,再经过新的相干关系而构成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结构关系。

四:有人说科学认识起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科学认识是人们对自然系统和自然界演化过程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直观的、直线式的,不是把对象静止地一次映照在镜面或照相机上,而是一个能动的、复杂的过程。科学认识是人们在科学实践中实现的,实践是人们变革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动力和源泉。

科学认识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三个要素组成的,是这三个要素密切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动态过程。

- 8 -

科学认识的主体,是指与一定的自然客体构成某种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个人(科学家)或群体(科学共同体)。

科学认识的客体,是指自然界中进入主体的特定认识领域中的物质系统,是认识主体所要理解和认识的对象。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是通过科学实践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的,在实践过程中既有物质变换的关系,又有信息转换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和信息转换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中介环节实现的。

科学认识的起点是什么?对此,人们曾有过不同的看法。

传统归纳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认识是从观察和收集材料开始的,即科学始于观察。通过观察,获取大量事实,然后进行归纳,最后得出定律,形成理论。 西方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明确指出:科学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如果没有科学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所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确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革命。”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前者突出了实践过程中产生问题的重要环节,更清楚、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从一开始就是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问题和观察是相互相成的,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实践观察,互为促进,互为补充。如果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仅凭想当然的猜想,是无法科学地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没有提出问题,就无法在实践中验证疑难。 辨析题: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此观点正确。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他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为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

2:科学知识或科学真理只能依靠经验获得

答:错,任何真理科学、知识技术、经验教训等文字所能够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全面的,而且一定是现实中活生生地存在着的东西,如果不能够把任何文字所表达的东西对应地转化为大自然之鲜活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最多只是次要的意义。 任何知识,都当转化为其所对应之活生生东西及其规律而被人类所利用,并创造出来善德之成果而供人类生存之享用,才是知识最关键的意义。

3:科学事实是中性的

此观点正确。:科学事实是中性的,科学中性可以解释为,科学活动在道德方面和社会方面不受价值约束。科学是寻求自然规律,科学的定律和事实不管它的发现者的国籍、种族、政治、宗教或阶级地位,都是可靠的,具有不可改变的质。科学在内部和对外部都是中性的。

科学在内部是中性的。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知识本身不受社会与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也不做价值判断;科学知识不包含价值要素,从中也无法推出价值规范。关于后者,莫诺的言论具有代表性。他说,科学的确不能创造、推导或推荐价值:“科学依据严格客观的进路分析和诠释宇宙,包括人本身和人的社会。科学无视且必须无视价值判断。

4: 科学可检验性要求当理论不能解释反常现象时,就要放弃该理论。

答:错。拉卡托斯批判地继承了他称之为“朴素证伪主义”的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种有独到见解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他认为不仅一切理论是可错的,而且理论的经验基础也是可错的,任何个别理论既不能被经验证实,也不能象波普尔所说的那样可以被经验证伪。因此,拉卡托斯认为科学中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不应是一个个孤立的理论,而应是在一个时期中由一系列理论有机构成的研究纲领。

他形成了一个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研究纲领的成长。当研究纲领与某些事实不一致时,科学家不应急于抛弃纲领,而是通过调整辅助性假设消除反常;一个新的研究纲领内部也可能是自相矛盾的,同样需要通过调整,如果调整后经验内容增加,并提高了预见性,它就是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但是任何研究纲领都会退化,如果调整后经 - 9 -

验内容减少或不能预见新的事实,那末它就是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新的进步的研究纲领不断取代陈旧的退化了的研究纲领的过程。拉卡托斯认为研究纲领的进步性是科学的划界标准。

5:科学是宗教的敌人

答:错。科学的美德是严谨,是实证,是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科学还有一个美德,就是不断地怀疑与挑战,包括对权威的怀疑,对真理的挑战。科学也是可以被质疑的,这是科学精神本身的规律。再说宗教。智慧设计论是宗教,进化论是科学,宗教不是科学,这都太显而易见,不需要讨论。但是,宗教不是科学,并不意味着宗教就是愚昧,相反,认为信奉宗教是愚昧的人,才真正是愚昧。连马克思、爱因斯坦都是宗教信徒,这个论据我想在中国应该是具有最高的证明力了。宗教不是科学,也不说明宗教是多余的或者可有可无的,科学与宗教是人类生活中两个不同的范畴,如同吃饭与穿衣一样,各不相同而又各有所用。科学的本质在于实证,主要在物质层面为人类服务,宗教则是精神世界的归宿,在精神层面为人类提供最高和最后的皈依之所,按照中国古代关于道与器的理解,宗教属于道,科学属于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只看见有形的器,看不见无形的道,以为科学与宗教是敌对的认识,都是肤浅的。所以科学不是宗教的敌人。

6:进化是指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增生

答:错“进化”定义为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并将“退化”定义为进化的反义词。达尔文使用“经过改变的继承”、“改变过程”和“物种改变”等来描述这一过程,曾在《物种起源》中说:“(天择)的最后结果,包括了生物体的进步及退步两种现象”。而这里的增生只强调了生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变化,并未体现“进化”这种质的改变。

7.可检验性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答:对。 可检验性指的是这个知识体系最终得出的一系列具体结论(各种陈述),应该可与经验事实直接或间接地比较,给出相符(证实)或不相符(证伪)的判断。 科学有狭义及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一般指的是自然科学(含数学),广义的科学则除自然科学外,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各类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说,我们主张采用广义科学的概念。对于广义的科学来说,同样要求可检验性。只不过检验的方式、标准,时间间隔(例如,对于社会科学理论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予以检验)与自然科学可能有所不同。可检验性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最基本的标准。凡是不必检验或不存在检验问题的则是非科学。回避或拒绝检验又自称是“科学的”,则是伪科学。

1、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以上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体现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的统一。

2、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有哪些?

答: 自组织形成的根据:无序和有序相互转化的机制和条件问题。条件有:

(1) 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

(2) 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

(3)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

(4) 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机制。

- 10 -

(5) 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以自组织形式来实现的进化过程是在具备了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和涨落等诸多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系统都难以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3、科学观察应遵守哪些原则?

答:运用观察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包含着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和逻辑的成分。为了提高观察效率,保证观察材料的准确可靠性,必须遵循一下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观察者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的反映观察对象,绝不能搞主观虚构。

(2) 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尽可能从多方面观察自然现象,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

(3) 典型性原则。所谓典型性原则,就是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一类食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观察,使观察易于进行,使结果具有普遍

意义。

4、简述科学实验的特点。

答: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地,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控制和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其特点有;

(1) 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 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 实验方法可以延续、加速研究对象运动速度。

(5) 实验方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

(6) 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由于实验方法的突出特点,所以它可以超过单纯观察,超过生产实践,直接推动各门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为生产开辟途径,从而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最主要的社会实践基础。

5、捕捉机遇需要哪些条件?

答:机遇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碰到机遇的人都能从中作出科学发现。能否利用机遇提供的重要线索,从中作出新发现,关键是要善于捕捉机遇。从科技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看,可见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敏锐的洞察力。

(2) 高度的判断力。

(3) 科学的想象力。 (4) 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6、假说有哪些特点?

答:假说的构成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科学性。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而提出来的。

(2) 假定性。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3) 易变行。对同一自然现象,由于人们占有的材料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等原因,可以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说;对同一自然现象提

出的假说,还会随着实践的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随着争论的发展而修改。这就是假说的易变性。

7、科研选题的原则。

- 11 -

答:科研选题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不过集古今中外科学家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还是能够从中引出具有方法论功能的一些基本选题原则。

(1) 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及研究者今后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

医疗卫生的需要和文化教育的需要。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包括开拓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新科学理论的需要、改进科学方法的需要等。、

(2) 创造性需要。创造性需要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任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3)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选题要有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4) 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实际具备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

上述四条选题原则,充分反映了科学研究的目的、价值、根据和条件,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选题时应全面考虑,综合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8、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答:科学和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1) 从存在的形态来说,科学是知识形态,技术除了只是形态外还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

(2) 从选题来说,科学是自由探索,技术则目标明确;

(3) 从完成课题的期限来说,科学无法规定,技术却有规定;

(4) 从经济作用来说,科学不确定或长远,技术则确定或长远;

(5) 从来自社会的监督来说,科学较弱,技术较强;

(6) 从目的来说,科学是认识自然,技术则是改造自然。

9、简述库恩科学革命模型。

答:美国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库恩19xx年在他《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名著中提出了科学革命规范模式。库恩模式的关键性概念是“范式”。简言之,库恩的“范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十七中,科学家必须共同遵守的科学活动的“模型”\”信念”,它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在内的范例等。其模式是: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时期

在前科学时期,科学家们对该学科基本原则的看法完全不一致,他们经常争论,呈现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渐进的“平稳积累”实现的。

在反常与危机时期,坚信原科学范式的科学家就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补充”和“修改”弥补范式的不足。

科学革命时期,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就是抛弃旧范式,确立新范式。

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新的常态科学中又出现了新的反常,形成新的危机,爆发新的革命。如此循环往返,以至无穷。

10、简述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

答:技术的进步可以分为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扩散、技术革命等主要形式。

(1) 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做出的高度的技术创造。技术发明必须同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2) 技术革新。技术革新是技术发明的第一次产品化或商业性的应用,是技术的渐进性变革,包括新产品的出现,新生产方法的引进,新市场的开辟,新资源的获得,

以及新经营组织方式的形成等。

(3) 技术扩散。技术扩散属于技术发生以后的迁移运动,主要是技术的量的扩大和积累性进步。技术扩散研究新技术的应用扩大化过程,一般产用技术推广普及、技术

移植和技术综合等方式。技术扩散是技术进步最普遍、最常见的方式。

(4) 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是指能够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重大变化的本质性的技术变革。

11、科学共同体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 12 -

答:科学共同体并不是以科学为职业的人们的简单总和。科学共同体作为具体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学派、“无形学派”、学会、科研组织、科研中心等。

(1) 学派。学派是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一种形式。这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保持着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学派组

织具有内聚性、整体性、传统性、排它性等特点。

(2) 无形学院。无形学院是指一种以学术思想沟通为基础的,不定型的小规模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研讨。

(3) 学会。学会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共同体诸多形式中最为广泛的组织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4) 科研组织。科研组织是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科学技术最强的社会组织形式。这就是国家的各级科学院、研究院、研究所,和企业的研究所、研究室。

(5) 科研中心。科研中心是国家或社会兴办的以大的项目目标为核心组成的科学社会组织形式。它是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在组织上的体现。

科研中心有一定的专门队伍、配套的实验设备、资料情报和行政管理系统,又能灵活地组织力量,实现重大的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任务,是一种刚性和柔性组织的结合。

12、科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征有哪些?

答:科学是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但其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服从于特定的社会规范。科学活动在这些社会规范的调整下得以进行,它们也构成了科学活动区别于其它人类活动的特征。

(1) 普遍性。普遍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无积极性。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而自然现象和规律是客观的。

(2) 竞争性。科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的创造性。科学鼓励竞争,极大地尊重独创性,并以承认优先权仅为奖励制度的基础。

(3) 公有性。科学是大公无私的,它为全人类服务,这是科学的共有性本质决定的。科学的共有性既决定了科学没有国别,又决定了科学是跨时代的。科学的共有性本

质要求科学成果必须公开,不公开的科学成果得不到社会的确认。充分而公开的交流有助于开拓只是边界,增强对科学活动的刺激,保守和封闭只能延缓科学的发展。

(4) 可检验性。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科学所依据的事实是任何人都可以重复实验的。也就是说,无论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具有同样的实验条件,必然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

(5) 合理的怀疑性。科学是在探索未知的领域,合理的怀疑性是科学发展必需的本质属性。

13、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功能。

答: 科学作为人类探索自然界的认知活动,它遵循着从客观自然界中提炼出理性的知识,又以理性化的认识返回去理解自然界的认识程序。科学的认识功能就包含在这一过程中,它表现为:(1)揭示自然界规律的发现功能。发现功能是科学最基本的功能,是科学存在的理由。(2)说明自然现象的解释功能。有了对自然界本质的揭示,就是的人们有可能根据这种认识去理解这些现象,说明他们的性质、运动和特性。(3)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遇见功能。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是自然科学的魅力所在。

14、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

答:(1)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首先,对劳动者的影响。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影响正是通过教育帮助劳动者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生产技能,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对劳动资料的影响。科学技术通过技术发明等途径改革和创新劳动资料,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第三,对劳动对象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增多对自然物属性的认识,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用途和数量。第四,对生产管理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促进生产力系统结构的优化和系统整体功能的调整。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经济结构变化

首先,从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阶段转到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的阶段。其次,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趋重要,传统产业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得以改造。

(3)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 13 -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增长逐步由粗放发展到集约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和资金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内涵扩大再生产。

15、自然系统的基本特征。(P27)

答:系统是指处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方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自然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自然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或元素)组成的统一体。物质是自然系统的基本成分和要素,组成自然系统的要素就是自然界的物质自身或者它们的属性。

(2) 组成物质系统的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对物质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作用。物质之间的结构氛围数量结构、空间结构、时序结构、时空复合结构等。

(3) 自然系统的普遍性。

1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98-100)

答:造成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应从多方面入手才能达到。

首先,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人是唯一具有智慧的方面,是人与自然界调控系统的控制着。人与自然界能否协调发展,首先决定于人。

在自然界方面,同样存在着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多种可能性。首先要调整自然界本身的平衡。其次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受害程度、性质要有明确的认识,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另外,自然界对人类来说,迄今还是一个未知王国,这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揭示。

第三,在中介方面,也存在着人与自然界发展的可能性。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人类的实践活动起着发动机和调节器的作用。

17、论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P101-107)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有:

(1) 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原则。1)要摆正人与自然界的位置;2)必须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3)要进一步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4)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

调发展,除了调整人自身的观念、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之外,还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2)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主题中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时,要保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二是强调当代人在追求和创造今世发展与消费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平等。这就需要极大的提高人的素质,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1) 要处理好当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关系,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

2) 要处理好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另外,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发展”。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文明。

18、简述科学事实的特征。(P152-153)

答:科学事实作为科学方法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有如下特征:

(1) 陈述性。这是指同语言的不可分割性。科学事实同语言密切联系,是附加了语言外壳的客观事实。

(2) 个别性。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的陈述。

(3) 真实性。科学事实是一种观察陈述,但并不是一切观察陈述都是科学事实。

(4) 可重复性。科学事实的可重复性是指对于同一科学事实,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可获得同样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被公认为科学事实,不失为其科学实

施的品格。

19、科研选题的步骤。(P146-150)

答:选题的步骤一般是沿着以下环节进行的:发现或搜集问题、初步选择问题、资料调研、制定研究计划、课题论证和课题审批。

(1) 发现或搜集问题。提出问题,形成课题,首先要放宽视野尽可能多地发现或搜集问题。

(2) 初步选择问题。在广泛发现和搜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选题的原则初步选出一个和几个问题进一步研究。

- 14 -

(3) 资料调研。围绕确定的研究目标,广泛地搜集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避免重复性研究。

(4) 制定研究计划。在资料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构思解题的初步方案和研究纲领,阐明研究工作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过程,形成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应该是课题的深化和展开,是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思想或实验的模型和假设,是对于研究具有方向性的学术思想和指导纲领。

研究计划还应确定解决课题更为具体的途径和方式,阐明研究逻辑,提出研究过程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方案。

研究计划在确定研究形式、拟定方法和工具、阐明研究逻辑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具体提出研究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方案。

研究计划实际上那个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研究方向、方式、过程的基本设想,一部分是实施方案。基本设想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纲领的作用,是研究计划的核心;实施方案是更为具体的组织和安排,是基本设想的具体表现,是研究计划的外层。

但是研究计划终究是研究过程开始时指定的,总的来说都带有预想的性质。

(5) 课题论证。课题论证的内容主要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研究的计划;本课题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课题组已有的相关成果;完成

课题的研究能力、时间保证、资金来源、资料设备和科研手段。

(6) 课题审批。对于申请立项的课题,有关科研管理部门聘请专家根据选题的原则对申报的课题论证报告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审批立项。

20、简述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P218-220)

答:建立科学假说应遵循一些共同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是:

(1) 解释性原则。假说应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

(2) 对应原则。这是指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一般来说,假说不应与经过校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

(3) 可检验性原则。提出的假说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它的真伪。不可检验的假说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21、论述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矛盾推动科学的发展。(P286-288)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发展要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事,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和知识体系,也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矛盾运动。

在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们的矛盾贯穿于整个科学认识活动之中。一般来说,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科学理论是科学实验的指导。

(1) 科学实验室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第一,科学实验所积累的事实材料是建立科学理论的直接根据和来源;第二,科学实验室发展科学的直接动力;第三,科学

实验室验证科学假说,使之成为科学理论的必须手段。

(2) 科学理论是进行科学实验的指导。科学理论是从科学实验的实施中概括出来的,但一经上升为理论,就高于实验事实病能知道实验,这表现在:第一,科学试

验目的的确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第二,科学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第三,对科学实验结果的处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 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科学不断发展。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是不可穷尽的,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中,科学实验和科学

理论的矛盾运动中也无停止之日。这种矛盾必然永远推动着科学的前进,这是科学自身矛盾中的基本矛盾。

22、简述不同观点和学派的矛盾。(P291-294)

答:自科学诞生以来,就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对一些带根本性的学术观点持有不同的见解,拥护和反对的双方人数较多,影响较大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同的学派。

(1) 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存在的必然性。在科学研究中,对同一领域中的问题出现不同的观点和学派,有其必然性。第一,这是有科学认识客体的复杂性决定的。第二,

这是由科学认识主体的差异性所决定的。第三,这是由人类认识过程的曲折性所决定的。

(2) 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争论的作用。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的争论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激发人们探索真理的积极性,形

成活跃的学术研究气氛;第二,可以促使人们抛弃错误的观点,确定正确的观点;第三,能够使人们克服片面性,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更全面的认识;第四,有助于是双方互相启迪,开拓思路。

(3) 坚持百家争鸣,允许学术自由。

- 15 -

心得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从这一方面来说,我就可以明白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我曾认为科学技术活动就是用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理论去从事解决难题的活动,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代表性思想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我进一步意识到所谓科学并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个充满了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教材中的知识并非是科技工作者一毗而就的,而是无数前人经过艰苦探索,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经历一次次创新、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完善而成就的。历史上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对科学发展作出卓越功勋,不是因为他们有超越于常人的智力,而是因为他们在认识自然界、解决问题时始终保持了一种不甘于因循守旧、积极求新救解的精神状态,他们拥有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寻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知欲望、不盲从的独立品格、求新冒险的意识和灵敏多变的思维等科学创新精神。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加深了我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让我明白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要沿着前人足迹继续积极探索、勇于开创,而不是墨守成规、照搬照套。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通过它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方法对于科学技术探索活动的意义好比渔网之于捕鱼斧头之于砍柴,要进行科技创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自然辨证法中提到的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只讲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但事实上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一般性的方法,还需要哲学这种更高层次的方法的指导,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课程,其核心就是为研究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种辨证思维的方法。孟德尔运用假说方法,以“基因”来解释生物的遗传规律,由于方法的超前,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重视,但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却证明了他的理论的合理性,假说方法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方法而被现代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不只在自然辩证法课上得到学习,在研究生的专业课学习中也有所涉及,专业课上讲方法强调的是方法的工具性,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强调方法的工具性,但更强调的是方法的可批判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这种优势起到了补充、深化专业课方法教学的作用,让我认识到不仅科学知识可批判,科学方法同样有局限,科学知识需要创新,科学方法同样需要创新,科技史上大凡伟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难有遵循固有的程式和运用现成的方法,科学大师往往能在已有的方法中保持必要的张力,或伴随着创造出新的方法。作为研究生,更应该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方法的重要性,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多向导师请教他们对科研方法的看法以及在运用科研方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命题论文,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科研方法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科学精神的关键在于辩证的批判。我们要培养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不承认任何神圣的不可批判的东西,勇于批判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批判,不轻信他人的观点。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贝克勒尔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论,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无不是对怀疑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当然,这种怀疑又是理性的、有条理的怀疑,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及严密的逻辑基础之上的。从歌德巴赫猜想到电梯问题,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证明到生命起源的探究,从人体基因结构的破译到宇宙中暗物质的追寻……都能够说明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的必要性。批判性思维给我的启示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对待学术权威的态度。有条理的批判,反映了研究者的理性精神和感情中立的态度。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对某些学术权威或者自己的导师给予相当恰当的尊重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在学术共同体正常的运行机制下,学术权威的形成不是靠权利杠杆建构的。学术权威在其共同体内的作用就如一个灯塔和蓄水池,能把从事某项研究的人员汇聚起来,并指明前进的方向。这种方向的指明,不是靠他的权力,而是靠他的学术研究能力,因为他可以凭借自己敏锐的直觉,避免撞到前进航线上的暗礁。因此,给予学术权威和自己的学术前辈必要的尊重,可以使自己的研究少走弯路,更多地在学术共同体内得到帮助。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总体上把握自然辨证学科与社会发展的整体协同,既要进行单个学科的深入开拓,又要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既要关注社会需求的选择,又要顺应科学自身逻辑发展的规律;既要注意学习带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又要了解把握当前学科和领域的变化。只有驾驭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瞄准新生长点,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实现途径,才能取得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主动权,实现科学整体的协同进化。所以在今后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以帮助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 16 -

更多相关推荐:
自然辩证法完美总结

自然辩证法完美总结邹云彭主要内容总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科技观人们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特征价值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

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学了自然辩证法的感受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的感受以及学习这门课之后的收获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演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它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学习自然辩证法总的来说是...

自然辩证法总结

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也就是说他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一研究对象1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总结论文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摘要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在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然形成了自然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化不断丰富人类凭借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巨大生产力创造了辉煌...

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

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摘要通过本学期对自然辩证法一科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特别是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因...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摘要: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

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

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摘要通过本学期对自然辩证法一科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特别是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因...

自然辩证法大纲

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

自然辩证法

1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

自然辩证法内容详解

自然辩证法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

华南理工大学20xx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参考题目(十分详细)

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错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

上海大学自然辨证法主题帖总结

第2周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答我认为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

自然辩证法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