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世界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时间:2024.4.30

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第1课 十月革命

一、   二月革命

1、     时间:1917年3月

2、     任务:推翻沙皇统治

3、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     结果:推翻了沙皇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     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   十月革命

1、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2、时间与领导人:1917年11月           

3、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4、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6、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8、巩固新生政权措施:

政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的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

经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外交:与德、奥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革命政权。

9、历史意义: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苏俄三年国内战争

1、     时间:1918—1920年

2、     措施:①军事上加强红军建设;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     结果: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内容: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②作用:为战胜国内外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

原因: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②时间与领导人:1921年,列宁

③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④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⑤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政治:1922年,苏联成立。最初加入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后来增至15个。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经济: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时间: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强盛的工业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政治:1936年新宪法颁布

内容: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即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意义: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2、基本特点: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3、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4、评价或认识:

积极方面: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巩固政权、争取二战胜利)

消极方面: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启示:

①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保证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实行依法治国。

③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④遵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四、二战中的苏联(6、7课)——苏联的卫国战争

1、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的爆发。二战的规模扩大。苏德战场是欧洲第一战场,主要战役有:

①莫斯科保卫战:第一次打破德军天下无敌、不可战胜的神话。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③柏林战役:1945年5月2日德军投降

2、 1942年1月1日,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目的: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

2、内容:经济(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体制)、政治。

3、影响或结果或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

此外,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噪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经济改革 :①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

               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

2、政治改革:①背景: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②影响: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有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四、苏联的解体(1922—1991)

1、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0年3月

2、八一九事件:①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维护苏联,挽救苏联    ③结果: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苏联解体:1991年12月,“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25,苏联正式解体。

4、解体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民族矛盾。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5、苏联解体的实质

(1)苏共下台,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2)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6、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7思考:苏联的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的的挫折对此我们如何认识?

答: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苏联的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要吸取教训,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8、苏联名称的演变:

1917十月革命前——沙俄   1917至1922——苏俄    1922至1991——苏联     1991至今——俄罗斯

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因为中国的改革做到了以下几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3、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4、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第11课     东欧剧变

1、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

2、原因:(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根本原因)

(2)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改革影响。(苏联因素)

(3)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实行“和平演变”的结果。(西方因素)

(4)二战后受苏联控制,在改革上也走了很多弯路。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每况愈下的情况下,苏联因自身弊端多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历史因素)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东欧各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4、表现:①南斯拉夫一分为五②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③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合并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6、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共同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牛刀小试】

1、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表述,哪项不正确

A.革命是在世界大战中爆发的

B.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

3、列宁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这里“改良主义的方法”是指

A.工业化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列宁的主要贡献有①领导“二月革命”②领导“十月革命”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⑤苏联成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5、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中不客观的是,这种体制

A.完全不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B.有严重弊端

C.在一定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D.后来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过于贫困,农业生产力也很低下  B.农民强烈要求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C.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

7、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曾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了①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②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③农民在心理上产生了于苏维埃政府严重的对立情绪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和代价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8、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9、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1926年,苏联决定优先发展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信息业

10、引发“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统一”等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华约建立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美苏争霸

11、“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20世纪80

年代末90年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超级大国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苏联

12、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3、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   )

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②国家权力分散

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    ④苏联解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匈牙利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15、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改革中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而遭苏联镇压的东欧国家是:

A、匈牙利    B、南斯拉夫    C、捷克斯洛伐克    D、保加利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与灾难】

一、  慕尼黑阴谋

1、时间:1938年9月

2、操纵国: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英(张伯伦)、法(达拉第)

3、内容: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二、绥靖政策

1、目的: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②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2、实质:纵容侵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

3、顶峰:慕尼黑阴谋

4、破产:法国向德国投降,英国遭到德国轰炸。

5、影响:①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②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6、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做坚决的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三、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三次突袭事件)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

③重要原因:英法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没有相互配合,使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2、法西斯国家的三次突袭:①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②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规模扩大。

③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基地,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反法西斯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尽快打败法西斯

2、标志:1942年1月1日,苏美英中等26个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作用/意义:大大增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五、  雅尔塔会议(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合作)

1、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5年2月

3、三国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主义。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5、评价:

积极因素: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消极因素: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六、诺曼底登陆(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合作)

1、时间:1944年6月,2、地点:英美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英吉利海峡附近)

3、结果:英美盟军登上欧洲大陆,解放了一个个被法西斯德国侵占的国家。(如法国)

4、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局面。

七、  重大战役

1、莫斯科保卫战——第一次打败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证明德军的“闪击战”并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结果:德军战败投降,苏军展开了对德军的进攻。意义: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3、中途岛战役——1942、6,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美军转守为攻

4、阿拉曼战役——1942、10北非战争的转折点。

5、意大利投降——1943年,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6、1945、4柏林战役,德军彻底失败,迫使德国宣布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7、  日本投降

(1)                         原因:

(2)19459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的结束。

八、二战的性质与胜利的原因

1、性质:是一场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根本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九、二战的影响与启示:

1、影响;

①给人类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物质损失及人员伤亡惨重)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③国际格局发生变化:帝国主义阵营严重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

④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促使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

2、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②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常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④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加强合作,求的共同发展

【牛刀小试】

1、下列人物中,没有参与慕尼黑阴谋的有(     )

A、希特勒   B、张伯伦  C、达拉第  D、罗斯福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     )

A.偷袭珍珠港B.莫斯科保卫战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

3、下列不属于雅尔塔会议决议内容的是(    )

A. 决定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 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C. 苏联答应在欧洲战场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D. 决定彻底摧毁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政权中最先垮台的是(    )
   A、日本    B、德国     C、匈牙利   D、意大利

5、参加雅尔塔会议的国家有(    )

A、美英法   B、美英苏    C、英法中  D、美英中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总结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启示

1、原因: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战据了广阔的 国际市场

②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

③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和高技术产业(主要原因)

④  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⑤  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

⑥  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

2、启示:(1)重视科技,发展教育(2)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3、借鉴: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

小结: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经历繁荣——危机与调整——持续稳定发展这样一个阶段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1)外因或客观原因:美国的大量援助   

(2)内因或主观原因:发挥高素质劳动力优势;

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恢复到战前水平;50~70年代,持续繁荣。

2、欧洲共同体成立:(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推动建立)

(1)原因:

促进经济发展,避免战争发生。

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

对抗苏联,摆脱美国控制。

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保证自身的安全。

(2)作用/意义: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成立 ——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

(1)作用/意义:①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欧洲)

②打破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世界经济格局)

③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

(2)                         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 ;总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

盟旗---蓝底12颗黄色的五角星组成一个圆 ;

盟歌----贝多芬的《欢乐颂》;  成员国-----27个

地位----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发展趋势------政治经济一体化。

(3)启示:对抗则两败,合作共赢。团结就是力量

二、日本的崛起

1、二战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

  (1)外因或客观原因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美国的大力扶持和援助 。

(2)内因或主观原因: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经济地位:70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科技立国”政策

三、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与借鉴

1、共同原因:(1)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外因或客观原因)

(2)都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内因或主观原因)

(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内因或主观原因)

2、借鉴:(1)要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联系

(2)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大胆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四、1、美国为什么要大力援助西欧?

(1)控制西欧,巩固资本主义阵营。

(2)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

2、美国为什么扶植日本?

利用日本在东亚的势力遏制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力量,抗衡苏联。

3、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都一度减缓,出现危机;共同原因是都受到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四、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动】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形成)

【一】 战后的新秩序

1、巴黎和会 

①时间:1919年1月-1919年6月

②目的: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重新安排

③操纵国:英国、法国、美国

④实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⑤结果: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2、确立凡尔赛体系  

①、构成:《凡尔赛和约》 对奥和约、对土和约、对匈和约、对保和约。

②、影响/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3、国际联盟   

①成立:1920年  总部:日内瓦万国宫 操纵国:英、法

④实质:是战后帝国主义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

【二】 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华盛顿会议 :   

①、时间:1921-1922年

②、目的:协调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尤其是美、日关系)

③、操纵国:美、英、日

④、实质: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持的局面

⑤结果: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其中《九国公约》: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扩张的创造条件。

2、确立华盛顿体系

①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②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   

 【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西亚、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固有的矛盾,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消长和矛盾的加剧一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

小结:通过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一战后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二战后形成,也称“雅尔塔体系”)

【一】 冷战政策

1、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原因:⑴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企图称霸世界

⑵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发展壮大,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感到资本主义制度和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⑶ 二战的破坏性使双方都不想再次卷入战争,因此,冷战政策是东西方争夺的结果,也是美苏对立的产物

3、冷战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或反对社会主义,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4、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上1947年实行杜鲁门主义(影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②经济上1947年推行马歇尔计划 (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③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约组织(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性质---区域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备注:(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

6、冷战的影响:①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经济上,组织成立经互会;军事上,1955年组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二】 美苏争霸

四】  美苏争霸的启示

1、美苏争霸不仅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不利影响,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遏制霸权主义最有利的措施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思考: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那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那些表现?

1、危害: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如:科索沃战争、美伊战争。

2、美国长期实施霸权主义,导致了恐怖主义的泛滥

3、新表现: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帜,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由

三、多极化格局(1991年----现在)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①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科所沃战争

(1)时间: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对南联盟动武,打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

(2)影响: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

(4)遏制霸权主义主要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归纳整理】1、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世界政治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
 (1)第一次原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3、世界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2)第二次: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
国际经济关系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

【牛刀小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以大国强权政治为基础B、以美苏冷战态势为基础
  C、以联合国组织为基础D、以法德坚实联盟为基础
2.在位西方学者把一战后的国际形势描述为“从和平走向战争”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经济危机的爆发、持续B、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
  C、成立国联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五、经济大危机及各国应对政策】

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主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引起生产过剩

2、导火线:192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从美国金融部门开始)

3、特点:涉及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③破坏性大

4、影响:①经济下滑、大量工人失业,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②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美国应对政策

罗斯福新政:1933年实行

1、直接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

2、“新”的含义: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3中心措施:对工业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4、作用/成效/意义: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

5、借鉴:①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兴建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6、对“新政”的局限性认识: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只是减缓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7、中国现阶段应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带来影响

①加强国际合作           ②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③扩大投资兴建公共工程   ④加大对金融系统的监管 

⑤保持社会稳定          

三、德日应对政策

走上法西斯势力

(一)、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遭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严重,德国社会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3、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4、反犹狂潮:迫害犹太人

(二)、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最早,另注意它不是在经济危机打击下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

1、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社会矛盾尖锐

2、标志: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上台)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遭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严重,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1.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2、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四、轴心国形成:即(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时间:1937年

2、组成:德国、意大利、日本

3、目的:为了实现各自的侵略野心,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称霸世界

4、影响: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小结:美国、德国、日本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分别走上不同道路: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实行“新政”克服了经济危机,德国、日本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主要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条件不同。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

(1)原因: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势力的衰弱,在加上印度人民的激反抗,英国殖民者为了维护在它在原印度的殖民利益被迫改变了策略,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同意印度独立

(2)分治标准:根据宗教信仰不同,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分别与1950年和1956年成立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严重的对立

3、印巴独立影响:印巴独立对英国殖民统治是一个沉重打击,它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二百年的直接统治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最早从北非开始)

1、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①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独立。

②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56年

2、非洲独立浪潮

①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②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底,收回运河全部主权。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的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问题的由来

巴勒斯坦地区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居住过。

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人的复国主义运动,大批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

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④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阿拉伯国家至今都未建立。

2、中东战争:主要争夺目标:土地或运河主权,其次是争夺水资源,以色列国成立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3、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和平进程艰难的原因?

(1)大国对该地区的争夺。(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此进行了长期的角逐。)

(2)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复杂化

(3)领土主权之争。9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国以后,不断扩张领土,除占领巴勒斯坦的领土外,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园)

(4)争夺珍贵的水资源

(5)对耶路撒冷城控制权的争夺.( 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教徒都把耶路撒冷城看作自己的“圣城”,几乎整个20世纪,他们不断地互相争斗,以取得对该城市的控制权.)

(6)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①双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影响:巴以冲突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破坏了社会发展

二、怎样维护巴以和平,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1、巴以双方立即停止冲突和报复,本着和平意愿通过谈判解决存在的问题。

2、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派遣维和部队。

3、实现以土地换和平。

4、国际社会应给予中东地区更多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助难民重返家园。

【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何谓“经济全球化”

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世界经济迅速全球化的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

2、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

3、发展中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三、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3、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表现为:①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②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3、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之间的关系: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五、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1、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商品国际竞争力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则。

六、经济全球化下,人类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1)生态环境的恶化(2)人口数量膨胀(3)毒品泛滥(4)艾滋病蔓延(5)恐怖主义猖獗

解决:(1)加强国际合作(如击毙拉登美国与巴基斯坦合作)

(2)发挥联合国等国际协调组织的作用(联合国减排)

(3)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七、经济全球化进程

1、萌芽

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商贸往来

方式:商贸往来

表现: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贸易扩大;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出现

⑤影响: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2、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中期

原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方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表现: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推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

⑤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进一步发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方式:资本输出

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

⑤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4、高速发展

时间:20世界90年代以来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美苏冷战的结束;  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  跨国公司的推动。

方式:经济体制的趋同

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⑤影响: 利——加强了各国的交流和合作,密切了世界各地相互联系,促进整体世界的和平、合作与发展。  弊——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国际经济风险影响扩大。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2)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大胆创新。

文学美术音乐电影】

一、文学与艺术

1、爵士乐起源于非洲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

2、摇滚乐起源于美国

3、1895年12月28日,路易·路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屏上供许多人观看,后来就把这一天视为电影的诞生日

4、奥斯卡金像奖原名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更多相关推荐:
初二物理下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

初三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速度VmSvS路程t时间重力GNGmgm质量g98Nkg或者10Nkg密度kgm3mVm质量V体积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方向相反F合F1F2方向相反时F1gtF2浮力F浮NF...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20xx年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下期(沪科版)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一、磁是什么1.磁体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体还具有指向性。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可以在水…

20xx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2判断力的存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圆梦教育中心20xx年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下期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一磁是什么1磁体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体还具有指向性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

九年级物理 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

1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存在间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1内能的大小与...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

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详细总结

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详细总结一电路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

九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总结

九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本人在本学期担任九年级的物理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按照开学初制定的复习计划对物理学科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复习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努力把...

九年级物理上期期中复习知识点全总结

九年级物理上期期中复习知识点全总结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质子原子核宇宙中子核外电子二质量符号m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单位千克kg常用克g毫克mg吨t33633单位的换算关系1kg10g1mg...

九年级下学期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1)

20xx20xx第二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每周8节物理课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搞好新课教学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现将教学工作...

九年级下学期物理教学工作总结(陈)

九年级下学期物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担任初三二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每班的学情不同备课难度很大但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教学任务1分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初三学生学习一年半物理的实...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