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淮安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4.4.20

淮安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20##年-2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淮安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有利于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切实保障全市民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在客观总结民政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江苏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与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民政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各项民政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完善。建立了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完善了城乡低保分类管理、定期核查、有奖举报等制度,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至20##年底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8.85万户、19.82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7.99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300元/月和160元/月,比“十五”末分别增加了120元和85元。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到位,在苏北地区率先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系统的并网运行和同步结算。至20##年底,全市累计救助19.27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01亿元,有效缓解了城乡困难人群看病难的问题。临时救助到位,较好发挥拾遗补缺、救急救难的作用。从20##年起,适时启动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共发放物价补贴7821.5万元,有效减轻物价上涨对贫困家庭生活的影响。全市从20##年开始向城乡低保对象发放春节过节费,至20##年累计发放过节费7928.71万元。动员全社会关注特困群体,3万余人参加了市区城镇特困家庭帮扶活动,5年共挂钩帮扶6.2万户市区城镇特困家庭帮扶对象,走访慰问帮扶对象22.2万户次,捐款捐物折币2457万元。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稳步推进,五保供养水平逐年提高。至20##年底, 18422名五保对象中有11133人实行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60.4%,比“十五”末提高了20个百分点。集中和分散供养年人均供养经费分别为3000元和2600元,分别较“十五”末增加67%和44%。

(二)基层民主政治与和谐社区建设稳步推进。顺利完成了全市第八、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普遍实施了直接选举。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全市有41个社区被命名为“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62个社区被命名为“淮安市和谐示范社区”, 41个村被命名为“江苏省管理民主示范村”, 95个乡镇被命名为“淮安市村民自治示范乡镇”。其中清河区和楚州区淮城镇楼东社区于20##年被民政部分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出台了《淮安市社区服务设施规划(20##—20##年)》。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推动社区用房达标建设,市区98个社区居委会中,已有81个办公活动用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得到保障,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逐年增长。 “十一五”期间,社区服务工作由点向面逐步推开,社区安置就业人员45522人。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47个,其中县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个,街道(镇)级社区服务中心12个,社区服务站141个。全市建成各类便民利民网点7000余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005个,4.5万人加入社区志愿者。

(三)灾害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制定了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基本实现灾后24小时内紧急救助措施落实到位。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灾害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成效明显,积极推行灾民救助卡制度,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十一五”期间累计救助受灾困难群众73万人次,发放救济金5803万元,并圆满完成支援汶川、玉树等灾区的救灾任务。

(四)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将抚恤金、补助金、优待金和立功荣誉金“四金合一”,并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共支出优抚经费1.97亿元。大幅度提高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累计发放优待金2.7万人次,8700万元。走访慰问重点优抚对象3.5万人次,共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折币2600万元。出台《淮安市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组织专家对497名申请调、评残人员进行了残情鉴定。发放各类残疾车辆2030辆。积极实施“慰烈工程”,对2216名散葬烈士进行了集中安葬。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至20##年,全市共接收安置退役士兵12308人,接收安置军休人员61人,建成军休服务中心1所。顺利完成军供站接收工作。建立了复退军人数据库,总人数增加到12967名。认真做好复退军人信访稳定工作,着力解决重复信访问题,有力地维护了全市社会稳定。

(五)民间组织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不断加强。至20##年底,全市依法注册登记民间组织1890家,其中社会团体109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800家,初步形成“活动规范、种类丰富、覆盖广泛、功能明显”的民间组织体系。拟定了协会“四脱钩”改革具体操作细则,对市直104家行业协会初步提出了撤、并、留意见。

出台了《淮安市殡葬设施布局规划》和《淮安市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对城乡低保、三无人员、五保户、优抚对象、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减免普通车辆遗体接运费、火化费等基本殡葬费用。全市火化率连年保持在99%以上。逐步完善殡葬基础设施,全市现有公办殡仪馆7个、民营殡仪馆2个、火化点1处,年火化遗体近4万具。全市经营性公墓6个,年安葬和存放骨灰1.2万余穴(格),基本满足丧葬服务需求。

全市婚姻登记工作以县(区)为单位集中登记,并实现全省联网,婚姻登记合格率保持在100%。8县(区)婚姻登记处均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

经省政府批准,20##年将楚州区南马厂乡划归清河区管辖,20##年将洪泽县朱坝镇及黄集镇的渠南等7个村划归高良涧镇管辖。共对173条道路、216个住宅小区、112座桥梁、3座公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命名。对全市461条道路街巷、25座公园广场、128个住宅小区和54座桥梁城区地名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开展了淮安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对全市11大类40108个地名进行普查登记。完成了首轮界线联检任务,对清河区—楚州区涉及行政区划调整的界线进行补勘。

(六)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总概算1.82亿元以上的市综性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工程。稳步推进,建设规模为苏北一流。各县(区)7家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已完成投资1.5亿元,竣工面积3.2万平方米。至20##年,全市共有老年社会福利机构156个,其中敬老院133所,床位13009张;民办福利机构18个,床位896张。市社会福利院等5单位先后被省厅命名为“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认真开展创建星级敬老院活动,全市56所敬老院顺利通过验收认定。实施 “关爱工程”项目,先后投资1.15亿元对228所敬老院进行改造升级,有效改善敬老院的软硬件设施。“敬老爱老工程”被列为市政府民生工程之一,全市3万多名特困老人优先纳入低保。为全市20余万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办理《江苏省老年人优待证》,同时为6.3万名市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市内公交免费乘车卡。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补助制度,对城乡80和9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人每人每月分别发给50和100元的生活补助金,对城乡所有百岁老人发放每人每月300元的尊老金。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工程,建成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95家。

全市初步建成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网络,各县(区)普遍建立慈善组织,共设立了144个捐助接收站点。“十一五”期间,全市福利彩票销售累计达4.9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4倍,筹集公益金1.7亿元。20##年,市慈善总会共募集善款近5千万元,并将募得的善款作为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积极开展“心蕊工程”、“微笑列车行动”等10项“助困、助医、助学”慈善项目,19581人受助。汶川、玉树、舟曲地质灾害发生后,全市捐款近5000万元。全市社区慈善超市达143家,覆盖面达80%以上,其是20家被命名表彰为“淮安市示范慈善超市”。

 至“十一五”末,全市共有福利企业86家,安排3729名残疾人就业。积极推行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化大救助工作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市5家救助站共接待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123人次,实际救助5903人次。加强民政精神卫生建设,“十一五”期间市新安医院收治精神疾病患者2383名。

(七)民政部门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以推行政务公开为着力点,全面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加强过程性控制和目标管理。重新修订并出台了《民政系统基层窗口单位行风评议标准》,向社会公开了38项民政行政职权目录和流程图。“十一五”期间,市民政局先后两次被评为全省民政工作先进集体,2006-20##年被评为市直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同时,通过经常性地组织检查、督查,促进民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优化软环境各项措施的落实,民政部门的整体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民政事业取得以上成就,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方向,不断深化民政改革。全市民政部门解放思想,自加压力,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较好地化解了民政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二是坚持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民政工作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民政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三是坚持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各项民政工作基本走上了依法行政的轨道,有效地保障了民政事业的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民政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满足高水平的社会救助要求。二是基层民政工作力量明显不足,难以完成新时期日趋繁重的工作任务。三是民政项目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民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加快民政事业转型升级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更加注重民政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城乡、区域民政工作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政队伍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建成“美丽富庶新淮安”作出积极贡献。

2、主要目标:

——建立健全协调、协作、协同的民政工作体制机制。增强民政工作的开放性、融合性、科学性,对内加强民政各项工作之间的整合,对外加强部门联动、社会互动,形成综合协调有序、部门协作有力、社会协同有效的工作局面。

——不断完善覆盖范围更广、政策衔接配套、保障水平更高的民生保障体系。社会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民生保障工作全面发展,保障对象由“收入型”贫困群体逐步向“支出型”贫困群体拓展,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各项救助政策配套齐全、衔接顺畅,覆盖所有需要救助的困难人群。

——逐步建立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格局。居(村)民自治充满活力,群众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作用明显,社会工作蓬勃发展,逐步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民政公共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各类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主体多元、内容完备、服务快捷,符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服务需求。

——探索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探索建立面向大多数群众、涵盖基本生活需求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适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福利服务需求。

三、“十二五”民政工作主要任务

(一)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进一步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重残、临时救助为辅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广覆盖、多层次、立体式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社会救助与其它民生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不断增强社会救助的整体功能。

1、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巩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成果,坚持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和有奖举报制度,加强城乡低保与扶贫开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的衔接,确保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保持100%。实行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年增幅不低于10%。积极推动城乡低保制度并轨,有条件的县(区)实行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2、认真落实“五保”、“三无”人员供养政策。健全“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确保“五保”对象的供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继续实施“关爱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敬老院硬件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5%以上。建立和完善农村敬老院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敬老院工作岗位实施因事设岗、按需设岗,确保工作人员与在院供(寄)养对象比例不低于1:10。根据本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建立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增长机制。

3、不断提升医疗救助效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城镇医保同步结算平台效率,全面实现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信息共享。在实施住院救助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普通门诊和特殊门诊救助。拓展救助服务内容,确保城乡医疗救助覆盖率保持100%。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水平,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4、积极开展特困残疾人救助。落实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救助制度,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按照不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60%发放生活救助金。

5、做好临时救助工作。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临时救助标准调整机制,规范临时救助操作程序。缩小低保边缘户困难家庭在获得救助方面与低保户家庭的差距,彰显社会救助的公平性。适时做好过节费、物价补贴等临时救助的发放工作,不断提高救助标准,以满足困难群众临时的基本生活需要。

6、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创新社会救助方式,建立方便、安全的社会救助三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多渠道临时救助资金筹集机制和同步增长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机制,严格收入核查,强化动态管理,完善分类施保,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低保制度与其他民生保障政策的衔接。抓好低保制度与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的衔接,实现“收入型”救助与“支出型”救助的互补。抓好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就业制度的衔接,实现从“输血型”救助向“造血型”救助的转变。积极推进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核定系统建设,全面开展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工作,为开展住房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提供重要依据。

(二)深化基层自治与和谐社区建设

统筹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到“十二五”末把全市90%以上的城市社区、7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

1、深化基层民主自治。进一步理顺区、街、居三级以及区、街各部门与社区间的工作关系,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功能、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按照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广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自治、社区服务站承接公共服务的“一委一居一站”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城乡社区新型管理模式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60%。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组织好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制度,不断增强基层居民自治的透明度,强化居民主体地位。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分别达到90%和95%。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建立完善社工、社区、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3、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加强社区工作力量配备,按城市社区5至9人、农村社区5至7人配备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创新社区用人机制,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积极吸纳社会专业人才从事城乡社区工作,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4、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2万元。全面推进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提升计划,积极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3公里服务圈。加强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建设,社区(村)综合服务中心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每个社区不低于400平方米的标准。街道(乡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县(市、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实现城乡社区硬件设施全覆盖。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三)探索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积极推动全市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推动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由特殊群体向社会公众拓展,努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1、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产品的评估、监管,建立由政府制定社会福利设施和服务标准、社会福利机构提供服务、行业协会评估的运行机制。

2、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全面设立“尊老金”,进一步提高80岁以上老人尊老金标准。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重点保障无收入和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落实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优惠政策,丰富为老服务内容,为城乡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3、提高儿童福利水平。建立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集中养育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70%,分散养育标准不低于集中养育标准的50%。进一步推进孤残儿童手术康复,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制度。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依托儿童福利机构探索建立区域性儿童福利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

4、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稳定就业。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继续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福利项目,为困难残疾人和革命伤残军人优惠或免费提供康复器具和服务。

(四)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1、加大养老服务设施投入。加快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市及各县(区)都建成一所政府主办的老年公寓或福利院,床位分别达300张和150张以上。各县(区)建有1所集养护、康复、托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各乡镇(街道)建立多功能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有城市社区和40%的农村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

2、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根据老年人需求,发展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安全守护、文化教育、体育休闲、法律援助、慈善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高度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积极实施“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重点做好病残、空巢、高龄、临终等老年人心理关爱工作。

3、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制定完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明确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做到服务功能标准化;制定各项养老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做到服务行为规范化;制定服务人员岗位职责,加强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实现服务队伍专业化。

4、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将老年服务产业纳入现代服务业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着力培育一批大型老年服务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老年服务产业知名品牌。将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与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岗位结合起来,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业产值明显增长,使之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新亮点。

(五)提升防灾减灾和灾害救助能力

坚持应急救灾与常态减灾相结合、救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1、全面推进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用3-5年时间,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救灾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灾情统计管理制度建设,规范灾情报告时间、内容、形式,建立灾情会商和评估制度,切实做好实时灾情评估、过程灾情评估、年度灾情估计工作。建成覆盖市、县(区)、乡(镇)以及城乡社区的救灾应急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建立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救灾应急工作格局,全面提高救灾工作的整体水平。整合现有各类基层涉灾人力资源,努力实现“一专多能”和“一人多用”。

2、增强救灾应急社会动员能力。大力开展减灾救灾宣传活动,增强民众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建设民政救灾应急队伍,提高民政工作者救灾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军地协同救灾应急工作的联动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及社会组织在救灾捐赠、志愿服务、灾后重建等方面的作用。

3、加大灾害救助硬件投入。在城乡社区设立避难场所。市及各县(区)均要建立1所救灾物资储备库,到20##年,基本建成统一指挥、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重点推进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主要满足淮安救灾物资储备需求,兼顾周边市县救灾物资的储备和调运。

4、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市、县两级综合减灾协调机构的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全市创建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个“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街道”和2个“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区”。

(六)加快社会组织发展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质量和水平,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服务体系。

1、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采取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简化社会组织登记手续等措施,扶持社会组织有序发展。重点培育发展慈善、社会福利等非公募基金会,养老助残、公共服务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民间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到20##年,全市注册登记社会组织达到2300个以上,备案社区社会组织达到400个以上。

2、优化社会组织管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社分开,提高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完成社会组织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实行社会组织网上登记和年检,提高社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执法,防范、打击非法违法组织和活动。深入开展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3、强化社会组织功能。进一步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和方式,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招标等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强化功能、优化服务。促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互动合作,不断加强政府扶持和社会参与。

4、加快社会工作发展。着力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体化,使其成为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主要载体。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劳动保障等制度。大力开发社会工作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等方式,积极扶持社工服务机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认真组织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大规模培养社工专业人才。建立督导制度,加强社工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到20##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达到1万人。

(七)提高优抚安置工作水平

进一步强化优抚安置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从物质保障和精神抚慰入手,不断提升优抚安置对象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1、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保障水平。加强优抚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增长机制,加快推进补助标准城乡一体化。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实现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服务一站式结算。建立重点优抚对象住房保障制度,重点解决低收入优抚对象家庭住房困难。加强光荣院建设,每个乡(镇)建1所光荣院,光荣院人均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

2、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完善“扶持就业、重点安置、经济补偿、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机制,探索安置就业、自谋职业安置办法,多渠道、多形式安置退役士兵,20##年前实现城乡一体化安置。积极做好复退军人信访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3、组织好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完善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承训学校的年检制度、退役士兵学员的保障制度和督促检查的巡视制度。退役士兵参训率保持在85%以上。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育才、荐才、用才一体化服务。

4、做好军休人员服务和军供站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军休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国家保障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机制。全面做好退役伤病残军人的接收安置工作。力争建成2—3个军休服务中心,为军休干部提供优质服务。有计划地对军供站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在完成军供任务的前提下,整合现有资源,开展有偿服务,增强军供站造血功能,更好地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确保达到二级军供站标准。

(八)大力发展慈善和福彩事业

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培育现代慈善理念,大力发展慈善组织,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初步形成适应文明社会要求、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推进福彩工作健康发展,实现福彩销售的进位争先。

1增加慈善资金总量。坚持多渠道募集慈善资金,到20##年,全市慈善资金总量力争达2亿元。完善和落实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慈善机构捐赠。支持民营企业创办非公募基金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加强与境外慈善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积极筹集境外慈善资金。

2依法管理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依法发展慈善事业,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成立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建立慈善组织评估制度,督促慈善组织健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促进慈善组织健康发展。健全慈善募捐许可制度,规范慈善募捐行为。强化慈善活动的监督管理,规范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工作,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

3拓展慈善救助领域。引进现代慈善理念和运作方式,着力推动慈善救助项目化,重点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救灾救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开发慈善救助项目。设立政府引导资金,对受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慈善项目给予补助,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适当资助。

4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人人可慈善”的理念,开展“慈善周”、“慈善一日捐”、“慈善志愿服务日”等活动,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社会环境。

5、大力推进福彩发行工作。坚持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福彩发行量,力争到20##年全市彩票投注站点发展到1000家,全市福利彩票销售年均递增15%,五年累计筹集福利资金3.5亿元。各县(区)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中福在线”。

(九)提高专项事务管理水平

适应现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文明进步发展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事务管理改革,依法履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

1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加强婚姻登记员队伍规范化建设,创新婚姻登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建立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全面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打造婚姻登记服务优质品牌。

2、加强流浪救助管理。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增强救助能力。拓展救助管理范围,把救助管理工作向乡镇、社区延伸。探索开展源头预防工作,减少流浪乞讨现象。加大对流浪老人、流浪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员的权益保护力度。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到20##年底,所有县要建立救助管理机构;到20##年底,市、县两级救助管理机构硬件设施要达到规范化要求。

3、深化殡葬改革。推广节地葬法、生态葬法,引导群众自觉革除丧葬陋习。建立惠民殡葬政策,20##年起,全市对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低保户等特困群体和重点优抚对象实施殡葬救助政策,基本殡葬费用由政府承担。到20##年,全面免除本地户口无丧葬补助人员基本火化费用,有条件的地方对采取不保留骨灰葬法的丧户给予补贴。殡葬火化率保持在99%以上,确保到20##年全市所有殡仪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水平。加强骨灰存放设施建设,30%乡镇、街道建立骨灰堂。

4、科学调整行政区划。继续稳妥做好部分中心城市市区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积极推进乡镇合并工作,为推动城市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继续与周边县、区合作,加强对边界线联合检查,对行政市域界线、标志物和相关地貌、界桩等变化情况进行检查和修复。

5、提高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淮安市地名GIS系统,为我市开放型经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服务。认真做好界线联检工作,确保全市村级以标准地名标志100%全覆盖。完成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工作,整理完善地名工作档案,使地名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全面完成省、市、县(市、区)际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任务,编制市、县(市、区)行政区域界线详图。

四、实现“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为了完成“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各级民政部门必须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共同努力,全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一)坚持以财政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进程。民政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支持,同时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民政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要根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经费的自然增长机制。扩大发行福利彩票,筹集更多的社会福利基金,弥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下,放手发动群众,不断加强社区服务、老年福利、助残救孤、扶贫济困等工作,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并存的民政事业发展格局。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集体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参与民政事业发展,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二)推动民政重点项目建设,为全市民政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十二五”期间民政重点项目有:一是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着重对中心外部环境进行整理,并推动老年医疗、养老服务培训及认证功能设施建设。二是市殡仪馆搬迁工程,进一步适应我市城市化进程,提升殡葬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军休服务站建设工程,为军休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四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逐步突破社会老龄化给城市发展造成的瓶颈。五是民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我市民生服务的软硬件条件。六是民政信息工程,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连接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乃至社区的民政信息网络体系,构筑民政信息统一工作平台。

(三)制定和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对民政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要稳定福利企业的减免税政策。争取金融部门在调整信贷结构中,对民政设施和项目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会同有关部门改革民政事业价格体系,解决某些方面长期存在的价值补偿不足问题。

(四)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政事业自我发展机制。民政企事业单位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自身活力,走自我发展的路子。社会福利企业要实施有力的扭亏增盈措施,通过政策支持和企业内部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全面走向市场。社区服务、老年福利服务、婚丧服务等单位要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福利院、光荣院在搞好内部服务的同时,要创造条件,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落实发展规划、完善民政规章制度、推广典型经验、实施监督检查上来,逐步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加快民政制度建设,研究拟定民政事业发展急需的相关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六)加强民政队伍建设,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民政干部培训制度,实行各类民政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建立和落实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民政队伍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切实加强民政组织机构尤其是基层组织机构建设,确保各项民政工作任务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

附表:《淮安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主要指标》


附表

淮安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主要指标

更多相关推荐:
“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暨“十三五”工作规划

巴州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暨十三五工作规划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一主要成绩1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暨学校内函发展的督导评估20xx年至20xx年对22所完全小学14所中学含...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谋划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计划过去的五年里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和集团关于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抓改革转型升级拓发展实现了企业良好的结构性调整使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十二五规划小结

五河镇十三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十三五是五河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一十二五回顾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二十二五末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二十三五的发展机遇第二章以生态优先加快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二十...

公路建设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一坚持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五年中根据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唐韵绒都枣乡特色县域经济实现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抢抓机遇抓住交通...

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思路

高崖水库库区十二五工作总结十二五时期是高崖水库库区在十一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街道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

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蚌埠市交通投资集团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二零一五年十二月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三五工作计划蚌埠市交通投资集团出租汽车有限公司20xx年12月10日十二五阶段既是全国发展的重要阶段...

综合调研—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人事处研讨的主要问题整理1技能鉴定与工资挂钩的问题员工参加技能鉴定积极性不高工资体系体现不出来需要做工作才肯参加技能提高对生产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破解需要高层的设计2技能人才走向管理岗位的屏障问题以顾占闯为例对...

“十三五”规划初稿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安全工作十三五规划编制学院校园安全工作十三五建设规划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客观要求是关系我院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处根据国家中...

关于编制“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的通知

关于编制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学院20xx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校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年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项目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起...

十二五现状、十三五规划(地测防治水部分)

十二五现状一专业技术工作矿业公司所属矿山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赋存条件差煤质低劣资源枯竭现有矿井地质条件分类多在复杂以上水文地质条件分类都在中等以上受大环境的影响地测防治水专业人员流失严重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技术装备...

丹东市十二五经验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丹东市十二五经验总结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运行稳中趋缓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十二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206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

某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

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促进县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协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的战略部署努力打造教育强县特制订本规划...

十二五规划总结和十三五规划(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