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30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xx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xx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xx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xx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xx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 秀人才移民

3、特点

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

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 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 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 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现代发展速度 慢 快

与经济关系 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 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 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

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式建筑: 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

温带:梨、桃、苹果、甜菜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

地形: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会市场因素(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

交通,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保鲜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按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桑基鱼塘)、地中海式农业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美国农

业地带、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

2、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3、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集约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4、按产品用途: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下表)

农业类型特点 原始、粗放、自给 传统、劳动密集、自给 现代、资金技术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劳动力多,精耕细作 据市场变化灵活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轮作

耕地状况 不断迁移变换 耕地、房屋稳定,持续耕种 耕地、房屋稳定、调整经营

生产动力 人力 人力、畜力 机械

生产技术 靠自然 凭经验 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非洲、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流域、太平洋岛屿) 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中国三北、东南半岛、印度、尼罗河、两河等文明起源地) 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分布地区状况 贫穷落后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发达国家和地区

环境问题 无 生态失衡、物种少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对资源的影响:对森林态度,原始社会:采集、狩猎(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农业阶段:障碍、资源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第二节 工业区位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原材料、市场、运输条件、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能源、

环境条件、其它因素

工业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部门举例 工业特点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

市场指向型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

运输指向型 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铁路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区 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加拿大炼铝工业、上海宝钢 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效率运输系统使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

技术指向型 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 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动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环境指向型 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 感光器材、电子厂、电影工业、慕尼黑 好的环境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

二、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联系:总厂与分厂的联系:汽车生产

“上下游”的联系:上游工厂的产品一般是下游工厂的原料:钢铁工业、服装生产

非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意义: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处理环境污染 工业集聚

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我国沿海地区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雨伞、鞋帽等工业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宝钢所在工业区、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

共同利用资源: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炼铝厂和砂轮厂都靠近铝土矿产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玛依石油城、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

工业地域

工业点:工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小城镇和乡镇的经济主体,例:济钢

工业区:工业地域类型的中心环节,中等城市经济主体,例济南东部济钢和炼油厂工业区

工业枢纽:一般对应工业城市,例:济南、天津

工业地区:多个工业城市,在经济协作区或全国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例:沪宁杭等

工业点、区、枢纽、地区在内外联系、经济作用强弱、工业部门多少、综合性大小方面逐级增强 补充

世界主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核工业、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国工业区:大力发展海上航运、劳动力丰富、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 大气污染企业: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发电厂、钢铁厂

无污染企业:服装厂、印刷厂、玩具厂

第三节 地域联系

地域联系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一、交通运输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水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大

航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2、五种方式排序

运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运价: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3、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多快好省”原则

运距,近:公路、铁路;远:航空、水运

运量,大:铁路、水运;小:航空

运费,高:铁路;低:水运

二、邮电通信

分类 方式 任务

邮政通信 交通运输工具 实物(信函、文件、包裹)

电信通信 电磁系统 信息(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语言)

三、商业

环节:收购存储、调运、销售

国际贸易:商品贸易、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技术流动,贸易比商业范围广

四、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

区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汇处 武汉、宜宾、重庆

形态外部:沿河呈带状、团块状西安:泾、渭河交汇;内部:棋盘状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集中式团块状、分散状、多方向沿轴放射状 木船时代:沿河发展

轮船时代:沿江海发展

铁路、公路使城市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单一形式:沿交通轴发展,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庄、株洲 (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湘黔、浙赣)、郑州(京广、陇海—兰新)

受交通线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运河淤塞,海运、铁路、公路发展,扬州、济宁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五、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商业网点区位:帆船、马车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

公、铁路时代:公铁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

2、商业网点区位变化

①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原因: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②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发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


第二篇: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翻转课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高龄少子化” 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须大力推广 鼓励生育 的政策并 适当接纳移民 。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 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

全 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

我 国:基本现代型

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翻转课堂

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

?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正面】 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 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

2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4.三大功能区比较: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翻转课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核心;②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

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者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6.。 7.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 ②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9.我国的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是特大城市(、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翻转课堂

10.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11.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③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12.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13.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 和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4.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1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6.城市化的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18.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20.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3.农业主导区位因素举例: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②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④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⑤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②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5.农业地域的形成:是

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不足(不过已有东水西调工程)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和技术先进,交通便利。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 较高

【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8.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社会经济条件】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人多地少,饮食习惯导致对稻米需求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翻转课堂

量大

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9.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较低 ④科技水平较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10.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②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1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地广人稀 ⑤机械化程度高 ⑥农业科技先进

1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①面向市场,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牛、羊) ④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⑤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13.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1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①完善交通(铁路的贯通) ②海上冷冻船的发明 ③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④种植饲料 ⑤开辟水源(打机井) ⑥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15.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④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⑤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紧邻消费市场)。

16.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种植牧草和饲料。

【社会经济条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宇宙环境一考试内容分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自小到大括号内为同级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八大行星顺序与太阳距离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行星绕日公转1方向...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水循环类型课本P55图33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参看课本P57图35掌握各大洋洋流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1地球的宇宙环境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2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彗星流星体太空中遨游的神州七号飞船航天...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中国权威高考信息资源门户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67k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2900k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