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填空题

时间:2024.4.13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                        ,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                               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课本P31.2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是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1.5

小行星带位于       星与        星之间,类地行星与巨行星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1.7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            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            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               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南极上空俯视图     北极上空俯视图           顺时针              逆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6.22(夏至日)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秋分日) 

                                            0°3.21        9.23   3.21(春分日)

                                              (春分日)

                                     23°26′S

                                                              12.22(冬至日)

2..地球公转过程中二分二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    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    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

                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       线,反之是           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    (“>”、“<”或“=”0°,夜半球上    (“>”、“<”或“=”0°,晨昏线上    (“>”、“<”或“=”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即1°=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    西    ——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        ——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    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    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12-日出时刻)*2;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日落时刻-12)*2。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时区序号=当地经度数÷15°,所得余数<7.5,则           即为时区序号;所得余数>7.5,则              为时区序号。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        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        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        日或        日。

3.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          ,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         ;冬至日——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上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    手,南半球用    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9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        ,且纬度越高昼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     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        ,且纬度越高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    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        ,各地均为        时日出,       时日落。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            ,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            ,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    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    值。冬至日,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    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    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 =  90°- 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      (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    季,678月为    季,91011月为    季,1212月为    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    ,极圈纬度增    ,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        ,温带范围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     ,极圈纬度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        ,温带范围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A                 B               C               D            

E                 F               G               H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                  ?                  A                B            

                 D                   E             


第二篇: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翻转课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高龄少子化” 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须大力推广 鼓励生育 的政策并 适当接纳移民 。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 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

全 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

我 国:基本现代型

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翻转课堂

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

?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正面】 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 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

2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4.三大功能区比较: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翻转课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核心;②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

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者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6.。 7.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 ②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9.我国的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是特大城市(、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翻转课堂

10.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11.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③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12.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13.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 和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4.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1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6.城市化的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18.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20.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3.农业主导区位因素举例: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②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④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⑤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②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5.农业地域的形成:是

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不足(不过已有东水西调工程)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和技术先进,交通便利。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 较高

【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8.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社会经济条件】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人多地少,饮食习惯导致对稻米需求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翻转课堂

量大

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9.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较低 ④科技水平较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10.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②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1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地广人稀 ⑤机械化程度高 ⑥农业科技先进

1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①面向市场,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牛、羊) ④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⑤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13.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1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①完善交通(铁路的贯通) ②海上冷冻船的发明 ③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④种植饲料 ⑤开辟水源(打机井) ⑥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15.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④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⑤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紧邻消费市场)。

16.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种植牧草和饲料。

【社会经济条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麦格理晓星园(四十二中附近) 电话:131xxxxxxxx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归纳总结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的判断1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2在一定轨道上独立运转2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3天体系统的层次4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导语月考临近为了方便广大同学复习高考网为大家准备了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备考有帮助以下是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知识点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增长模式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内容附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5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课本P6970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71参看课本图4346地图册3233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