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学习总结1

时间:2024.4.1

管理学的学习总结

班级: 姓名: 学号:

管理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同管理打交道,或者从事管理,成为管理即管理主体;或者接受管理,称为管理对象即管理客体。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具有组织和管理自己活动能力的社会动物,整个社会就是一个通过管理而正常运行的有机整体。学习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很多,现写心得如下。

一、学习基本情况

开学初,管理学课本发下来后,我就有翻阅课本,了解了书本的主要内容。《现代管理学》主要包括10章,分别是: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的哲学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计划,决策与激励,组只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职能,沟通,控制,比较管理。由于我做事缺乏计划性又不擅于与别人沟通,为此我先阅读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管理学一周两节课。课前我会粗略的翻下书本;上课时认真听讲,摘抄上课补充的内容,做到理解。课后复习上课笔记,特别是上课不是很明白的内容。由于书本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容易弄懂的,重点也很突出,有利于我们的记忆;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的案例,很有趣,案例也算是一种实践,要是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借鉴书中的解决方法了。课本的学习外我还阅读了心理学,谈判技巧等书籍。

二、学习的主要收获

(一)管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管理从字面上讲,就是管辖、处理的意思。管理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管理的职能和品性: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围绕管理职能所开展的管理工作,有其独特的品质,主要表现在管理工作是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去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任务。

人作为活动的主题作用于客观对象,也就是必然同客观对象发生一定的关系。人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因而人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人有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就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人有评价活动,就有价值关系,同样,人有管理活动,也必然有管理关系。这种管理关系,也是人的一种基本关系,因为没有管理关系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管理活动,而管理又是人们的一切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管理关系就是人们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管理关系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管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管理关系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最后管理关系中还包含着心理关系。

(二)计划是一切工作展开的图纸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在预见未来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做出筹划和安排,以保证组织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古人所说“运筹帷幄”,就是对计划职能的最形象的概括。计划就是预先决定要做什么,为何要做、如何去做、何时何地去做和由

谁去做。计划活动是连接可能与现实、今天与明天、现在与未来的桥梁。通过计划活动,那些本来不一定能够实现的事情变得有可能实现,有可能变糟的事情得以向好的方向转化。尽管计划不是万能的,周密的计划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但如果没有了计划,许多事情的发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刻的道出了计划的重要性。

计划具有目标性、先导性、普遍性、效益性等性质。计划的重要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划是管理活动的依据,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是管理者制定控制标准的依据。管理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计划的多样性,各种组织根据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需要会编制出各种各样的计划。为了更准备地把握计划在不同情况下的特征和作用,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不同的计划。根据时间长短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按照计划的不同功能可以划分为组织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市场开拓计划;按计划针对的对象范围可将计划划分为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计划;按照计划内容的详尽程度划分为指向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安排,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地,我们可以将计划看做是一个由上至下的层次结构,构成计划的主要部分是:目的或使命、目标、策略或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和预算。计划工作是由若干互相衔接的步骤组成的连续性的过程。这一过程大题可以分为估量机会、确立目标哦、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备选方案、拟定派生计划和用预算将计划

数字化。

(三)决策是重中之重

现代决策理论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正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顺利发展。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的方案的分析过程。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营决策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或解决新遇到的重大问题,在充分考虑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拟定出若干可行方案,然后从中做出具有判断性的选择,确定一个相对满意的方案过程。在这个概念中,选择往往不是“是”与“非”之间的选择,至少是“似是”与“似非”之间的选择,所以要具有判断性。判断性是指领导艺术、经验、智慧和科学方法的应用,其中,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的组织才能、敏感果断性和创造力等;经验是指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智慧是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发挥;科学方法的应用是指一些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决策的内容十分广泛,因决策说的时间、对象、方法、要求、形式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分为许多类型。按影响时间划分为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按做出决策的领导层次划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按决策问题出现的重复程度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费程序化决策。决策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决策是管理活动的依据,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计划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计划是管理者制定控制标准的依据。

(四)激励是动力的催化剂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简而言之,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具有代表性。他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他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1、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等级的,一般按照由低层次的顺序发展。2、人在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其需要结构不同,但总有一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因此管理者必须注意当前对员工起主要作用的需要,以便有效地加以激励。3、五种需要的等级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着等级倒置现象。一般来说,人的各种需要的出现往往取决于本人的职业、年龄、性格、受教育层度、经历、社会背景等。4、各种需要相对满足的层度不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只有部分得到满足,同时也有部分得不到满足,而且随着需要层次的升高,满足的难度相对增大,满足的程度相对减小。从马斯洛的层次理论可以得到启示:如果要激励员工,就要了解员工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通过给予恰当的协助,帮助他们满足这一层次或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励他们的士气和热诚。掌握员工的需要层次,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管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处于生理需要的一般激励因素为食物住所等,管理措施主要有基本的工作、住宅设施、福利设施;处于安全需要层次的一般激励因素是职业的保障和意外的防止,管理的措施有安全的工作条件、雇佣保证、退休金制度、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处于社交

需要层次的一般激励因素是友谊、爱和团体接纳,管理措施有和谐的工作小组、同事的友谊、团体活动制度、互助制度、娱乐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处于尊重需要层次的一般激励因素是地位、权利、责任、尊重、认可,管理措施主要有考核、晋升、奖励制度;处于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的一般激励因素有成长、成就,管理措施主要是给予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相应政策参与制度。

在激励理论的指导下,领导需要选择有效的激励方法,提高员工接受和执行目标的自觉程度,激励被领导者实现目标的热情,最终达到提高员工行为效率的目的。常用的激励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个人激励需要,评比、竞赛、竞争激励,机会激励,目标激励,关怀激励,纪律激励,行为激励,适时激励,榜样激励,强化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员工持股激励,危机激励和企业文化激励。

(五)领导者的风范

领导是管理活动的重要方面。管理学派认为,领导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侧重于对组织中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发挥领导者对下属的指挥、协调、激励和沟通作用,以便更加有效地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任务。

领导者素质是领导者实施有效领导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领导者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因素的总和。领导者的素质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提高领导者素质不仅是领导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而且能够充分保证领导者职能的有效实施,强化

和提高领导者的想象力,进一步提高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水平。

一个领导者实施有效的领导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1、领导者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领导者应该具有的个性品质类型。一般地说,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有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气质是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但气质类型不能成为领导者能力的唯一决定因素。每个领导者应该针对自己的气质特点进行修善,做到扬长避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敢于决断,善于决策的气质素养。2、品德修养是领导者素质的重要内容。一个领导者如果品德高尚、正直公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关心他人、严于律己、平易近人,使人感到亲切,受到人们的敬佩,就能成为一种无形、巨大的道德力量,成为一种感染力,从而有效地影响人们去实现目标。一般来说,领导者的品德决定了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和领导风格。由于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差异性,对领导者的品德素质也有不同要求。3、专业素质即领导者实施有效的领导不仅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领导者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专业有关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本专业的科研和技术发展方向;有关领导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有关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发展方向等知识。领导者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包括以下七个方面: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科学的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人的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4、身体素质方

面的要求领导者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

(六)沟通是彼此间的桥梁

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信息交流,是指一方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期待其做出反应的过程。沟通不仅是一个人获得他人的思想、感情、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影响他人工具和改变他人的手段。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沟通的地位越发重要,管理者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有信息沟通。

在管理活动中,人们都希望明白无误地正确传递信息,克服沟通的障碍,提高沟通的效果。根据沟通的基本过程,为了克服沟通的障碍,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发送者、渠道的选择和信息的接受者。

1、信息发送者是信息沟通中的主要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想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必须要有认真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正确选择信息传递的方式、沟通的内容要准确和完整、发送者要努力缩短与接受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和注意运用沟通的技巧。2、渠道的选择上要尽量减少沟通的中间环节、缩短信息的传递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沟通的速度、广度和宣传力度;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噪声的干扰。

3、信息的接受者要以正确的态度去接收信息、要学会“听”的艺术。

三、学习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是很大一部分都是理论知识,都没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且管理需是的知识非常的丰富,课本的知识知识其中的一部分,要真正学好管理学,还要不断的阅读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对这门课学习的深度;最后就

是书中教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的方法,我们要按照书中教的方法去学习,这样才算真正的学到。

课程的结束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我们还要不断努力。管理学的理论要是能应用到实践中,一定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书本里的知识对我们来说还是理论,理论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发挥真正的力量,我要做的是以后不时地再去翻开课本学习,去看更多的书。我想经历多了更能明白里面的道理,对于这门课,我不求所有都掌握,但求掌握的部分可以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我要在不断额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的进步。


第二篇:管理学_重点总结_周三多版_1_


一:管理

1管理的含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要以人为中心。

2、管理的职能有五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4、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定额、科学的选拔和培训工人、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明确分工、实行例外原则。

6、1)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管理职能分离

(2)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经济人”;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对“工人和雇主要来一次”精神革命,是不现时的。

7、亨利·法约尔   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被称为管理过程之父, 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研究的主要内容:(1)、企业活动类别和人员能力结构(2)、管理的一般原则(3)、管理工作的五大职能

8、b14条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对等(3)纪律(4)统一指挥(职工)(5)统一领导(任务)(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度的集权与分权(9)跳板原则(等级)(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利益

9c管理的五种职能: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计划;组织;指挥 ; 协调;控制。

10、管理的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1、对法约尔管理理论的评价:

(1)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贡献

将管理学活动划分为五大职能,对管理学体系的形成打下基础。

五大职能和14条原则经过多年证明有效。

管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更强。

(2)法约尔理论的局限性

把组织看成一种封闭系统

管理原则缺乏弹性,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

12、梅奥的霍桑试验: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 乔治·埃尔顿·梅奥发起,并于1927~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试验。它是形成“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它包括:

第1阶段:变换车间照明条件试验(照明试验)

第2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福利试验)

第3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谈话试验)

第4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群体试验)

13、人际关系理论内容: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年;

基本观点:(1)人是“社会人”;(2)生产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人的士气;(3)注意到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4)一个新型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解决技术经济和处理人际关系两种能力。

14、对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评价:1、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贡献

对人性作出了不同的假设

扩大了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

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局限性

对经济人假设的过分否定

对非正式组织的过分偏重

对感情逻辑的过分强调

15、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发展阶段:人们一步一步地依次通过这些阶段,而不能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4阶段上。

(二)、个人特征:自我强度:信念强度。一个人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内心信念的可能性越大;控制中心:内在和外在。

(三)、结构变量:规章、职务说明书、绩效标准等

(四)、组织文化:强组织文化;弱组织文化;亚组织文化

(五)、问题强度:损害量大小;好坏判断;损害的可能性;损害的滞后时间;损害或影响的集中程度;受害或受益者与你的心理或社会距离。

16、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1、企业对环境的伦理行为;2、企业对员工的伦理行为;3、企业对顾客的伦理行为;4、企业对竞争对手的伦理行为;5、企业对投资者的伦理行为;6、企业对所在社区的伦理行为

二、决策与计划

1、决策的概念:(1.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主体、本质、目的。

2.广义的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活动方向,内容,方式的决断与选择,调整与执行的全过程。著名学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的过程:(1)、分析问题、确定决策目标(2)、识别目标(物质性价值准则和精神性价值准则)(3)、拟定可行方案(大胆假设,精心设计;整体详尽性,相互排斥性)(4)、分析、评价方案(综合评价)(5)、抉择方案(敢冒风险)(6)、执行决策方案(7)、评价执行结果

3、决策的影响因素:(1.环境:环境的特点、习惯反应模式

2.过去的决策

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4.组织文化

5.时间紧迫性

  决策有一定的时限性,可将决策分为时间敏感性和知识敏感性两种

【课本上的:1、环境因素;2、组织自身的因素;3、决策问题的性质;4、决策主体的因素。】

4、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定量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

5、☆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小中取大法:决策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决策时,对各种方案都按它带来的最低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高。{2}、大中取大发:决策者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决策时,对各种方案都按它带来的最高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高收益最高。{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决策者在选择了某种方案之后,若事后发现客观情况并未按自己预想的发生,会为自己事前的决策而后悔。其步骤为:1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悔值,定义为: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2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3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6、☆风险型决策方法:通常用决策树(树型图)分析方法。

决策树法的步骤:

1、根据可替换方案的数目和对未来市场状况的了解,绘出决策树图。                       

2、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计算各概率分枝的期望值;将各概率分枝的期望值相加,将数字记在相应的自然状态点上。

3、考虑各方案的投资,比较各方案的期望收益值。

4、剪去期望收益值较小的方案分枝,保留下来的方案即为实施方案。

7、计划的概念:广义的计划概念: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全过程。

狭义的计划概念:仅指制定计划,是指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行动安排;计划----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

8、计划的性质:1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2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3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要追求效率。

9、计划的类型:1、根据计划的期限: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2、根据制定计划者的层次: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行动计划)3、根据计划内容: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4、根据计划执行者的约束力:指令(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指向)性计划;5、西蒙: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10、计划编制的过程:1、认识机会2、确定目标3、拟定前提条件,包括:外部前提条件,如产品市场,环境内部前提条件,如资源,生产能力,组织制度4、拟订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5、制订主要计划6、编制支持计划,如子计划;分计划;延伸计划7、编制预算

11、计划的组织实施:一、目标管理

组织目标: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寻求的最终结果。它是计划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活动的期望成果,是组织使命在一定时期内的具体化,是衡量组织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1目标管理的思想:(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得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罚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2目标管理的过程:(1)制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2)在经营单位和部门之间分配主要的目标。(3)各单位的管理者和他们的上一级一起设定本部门的具体目标。(4)部门的所有成员参与设定自己的具体目标。(5)管理者与下级共同商定如何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6)实施行动计划。(7)定期检查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反馈。(8)基于绩效的奖励将促进目标的成功实现。

3目标管理的优点:(1)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2)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3)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

12、滚动计划法:是保证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根据情况变化适时修正和调整的一种现代计划方法。

基本做法: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组织内外条件的变化定期加以修改,使计划不断延伸,滚动向前。

 特点:(1)近细远粗;定期修改、调整;(2)计划更加切合实际。(3)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4)增加了计划的弹性。

13、网络计划技术:三个阶段的工作:分解任务;绘制网络图;计算路线路长,找出关键路线。

特点:(1)近细远粗;定期修改、调整;(2)计划更加切合实际。(3)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4)增加了计划的弹性。

三、组织

1、组织的概念:(1)一般意义的组织。

这是人们进行合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泛指各种各样的盈利或非盈利的社会组织

2)管理学意义的组织

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人们进行分工协作的过程及由此组成的一种权责角色结构系统。组织作为一个系统,一般包含四个重要要素①目标②人员与职务③职责与职权④信息

2、组织设计的任务:(1)、职务分析与设计(2)、部门划分和层次设计(3)、组织结构形成:即形成组织结构系统。1职务说明书:职位名称、主要任务、工作关系;2组织手册

3、组织设计的原则:(1)目标至上原则(目标任务原则)(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4)权责对等原则(责权一致原则)(5)因事设职与因人设置相结合的原则(才职相称原则)(6)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的原则

4、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战略;组织结构必须服从于战略,随战略的变化而调整。就组织发展的阶段性而言:扩大规模,不需完整的组织结构;地区开拓,职能制;纵向发展,扩大组织功能,提高组织效率;产品多样化,集权制转向分权制结构;【2】、环境。(1)对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影响。(2)对各部门关系的影响。(3)对组织结构总体特征的影响。

3】、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特点影响组织结构。(1)技术复杂程度决定着组织的分工和作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而决定着部门大小及其构成、管理层次多少、管理幅度大小、管理人员比例、技术人员比例等,造成组织结构方面的很大差异。(2)技术的稳定性:较少变革、比较稳定的技术,适宜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形态;多变、不稳定的技术,采用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有机式组织结构形态,因为其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5、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一)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组织层次与组织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一种是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形态;另一种是锥型式的组织结构形态。(二)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1)、工作能力(2)、工作内容和性质(3)、工作条件(4)、工作环境。

6、部门化:(几种常见的组织形式)

组织结构: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    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

一、直线制;二、职能;三、直线职能制;四、事业部制;五、矩阵;六、集团控股型组织结构;七、网络型组织结构

7、矩阵制评价:

特点: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使同一个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目小组的工作。

优点:加强了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克服职能部门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人员互相启发,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集权与分权较优的结合。

缺点:双重领导,易扯皮和矛盾;组织关系复杂,对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较高。

8、集权与分权:1、组织中的职权及其分布

权力:管理者影响别人的能力。职位权力(制度权力,位置权力)

集权---意味着职权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

分权---则表示职权分散到整个组织中。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概念,不存在绝对的集权和分权。

2、影响集权或分权程度的因素:(1)经营环境条件和业务活动性质: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大,组织业务活动过程必须保持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应实行较大程度的分权。

2)组织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广度

3)决策的重要性和管理者的素质

4)方针政策的一致性的要求和现代控制手段的使用   情况

5)组织的形成历史和领导者个性的影响

3、过分集权的弊端:(1)降低决策的质量和速度(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3)致使高层管理者陷入日常管理事务中(4)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4分权标志:集权或分权的程度由以下因素来表现:1)决策的数目和类型(2)整个决策过程的集中程度(3下级决策受控的程度(决策审批手续的简繁)【课本上的:(1)组织规模的大小(2)政策的统一性(3)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4)组织的可控性(5)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

5分权的实现途径:     1)制度分权:是在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组织规模和组织活动的特征,在工作分析进而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各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

2)授权:是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充分利用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或出现新增业务的情况下,将部分解决问题、处理新增业务的权力委任给某个或某些下属。

(3)      授权环节的构成:任务的分派;职权的授予;职责的明确;监督权的确认。

9、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1来源:广告应聘者;员工或关联人员推荐;职业介绍机构推荐;其他来源。

人力资源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项任务是能够招到并留住有才能的管理干部。依据来源不同,组织可以通过外部招聘内部提升两种方式来选择和填补管理岗位的空缺。

   企业在选择招聘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所需选聘人才的层次;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战略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文化调整的需要。

2方法:制定并落实招聘计划;对应聘者进行初选;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选定录用员工;评价和反馈招聘效果。

四、领导

1、领导的含义:1领导是上级组织赋予领导者一定的职位与权力,领导者通过运用这些法定的权力带领下属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其核心是强调领导者的权力因素。2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者的作用: 1、沟通协调作用2、指挥引导作用3、激励鼓舞作用

3、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可分为五种:

职位(位置、制度)权力:(1)合法权力(2)奖赏权力(3)强制权力

个人权力:(4)专家(长)权力(5)感召权力(模范权力、个人影响权力)【课本上的:法定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惩罚性权力;感召性权力;专长性权力】

4、主要的领导理论:1、领导特质理论---领袖人物是天生的或后天形成的

2、领导行为理论---强调领导行为

3、权变领导理论---领导方式随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权变理论)菲德勒将权变理论具体化为三个方面: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1)确定环境的类型

影响领导形态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职位权力:领导者所处职位的固有权力权威大小、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

任务结构:工作任务的明确程度和下属对任务的负责程度。

领导者与下级关系:下属乐于追随程度。

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领导者与下级关系均具备,则为有效的领导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反之,则为不利条件。菲德勒共总结出八种领导形态.

2)测定领导者的领导方式

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基本领导方式。

   为了检测领导者的基本领导方式,菲德勒设计了LPC(最难共事者)问卷:

  如果回答者大多用敌意的词句评价自己的同事,则趋向工作任务型领导方式(低LPC型);

  如果评价多用善意的词句,则趋向于人际关系型领导方式(高LPC型)。

  菲德勒认为一个人的领导方式是固定不变的。 

菲德勒主张要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先确定某工作环境中哪种领导者工作起来更有效,然后选择具有这种领导风格的管理者担任领导工作;

二是先确定某管理者习惯的领导风格,然后改变他所处的工作环境。

5、激励的概念:所谓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简而言之,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6、激励与行为的关系: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人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激励与行为也有相匹配的问题。要通过激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与期望值。能够满足某一需要的行动对特定个人的激励力是该行动可能带来结果的效价与该结果实现可能性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7、激励的理论(内容型,过程型):????

8、沟通的概念:沟通即信息交流,是指信息与思想在两个和两个以上主体与客体之间传递和交流的过程。管理沟通主要是指人际沟通

沟通是意义的传递与理解。良好的沟通不是使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有效的沟通≠意见一致。

9、沟通过程的组成:1.信息发布者(信源;沟通主体)2.信息3.编码4.通道(信道,媒介)5.解码6.信息接收者(信宿;沟通客体)7.反馈

10、沟通的种类:1.按组织系统划分: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按信息传播的方向划分: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越级沟通

3.按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划分:正式组织有:链式、轮式、Y式、环式和全通道式沟通;非正式组织有:单线型、传播流言型、概率型、群型

4.按传播媒介的形式划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和电子媒介

11、(1)有效沟通的障碍:1信息发送方面的障碍:个人的技能、性格、态度、知识和社会文化;2信息传递中的障碍:通道,沟通网络;3信息接收(受)方面的障碍:个人的技能、性格、态度、知识和社会文化

2)有效沟通障碍的克服: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2培养“听”的艺术。比如:要全神贯注,不要打断。要留适当的时间用于辩论,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6组成非管理工作组。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五、控制

1、控制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控制,就是控制论中的控制:即按规定的目标和条件,对系统及其发展过程进行调查和施加影响的过程。

2、控制的类型:(一)根据控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时点不同划分

1】、前馈控制

又称事前控制,预先控制

预先控制位于制造过程的初始端,投入与制造过程的交接点就是控制活动的关键点。这一点既是整个活动过程的开始点,又是整个活动时间的开始点。

特点:①防患于未然;  ②对事不对人;③适用范围广,但需要大量信息资料;

2】、现场控制:又称事中控制、同期控制、过程控制

    现场控制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与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规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进行

 特点:具有指导性功能,但控制范围较窄;在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容易对人产生心理压力,形成对立情绪

3】、反馈控制

又叫事后控制

    反馈控制位于控制活动的终点,把好这最后一关不会使错误的态势扩大,有助于保证系统外部处于正常状态。

  特点:通过总结经验,使控制纳入良性循环,避免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位于控制活动的终点,由于问题已经发生,属于亡羊补牢性质。

(二)根据控制手段划分的控制类型

1】、直接控制

    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人们把直接控制理解为通过行政手段与指令性规定进行的控制。

    直接控制的局限性:

 1)信息反馈引起时滞现象。

 2)信息太多以致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全面地科学地处理。

 3)直接控制忽视了企业中人的因素。

2】、间接控制

       在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人们习惯于把利用经济杠杆进行控制称为间接控制。

1)企业权力增大后,如果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缺乏自我的约束能力,可能出现失控现象。

2)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有时会影响到间接控制的有效性。

(三)根据控制源划分的控制类型

1】、正式组织控制(他控)

正式组织控制是对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来的一些机构或规定来进行控制。

2】、群体控制(互控)

群体控制基于群体成员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的。

3】、自我控制(自控)

个人自我控制是个人有意识地去按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自我控制能力取决于个人本身的素质。

3、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4、制定控制标准的过程:1、建立控制对象

影响组织目标成果实现的主要因素有:①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②资源投入③活动过程

2、选择关键控制点,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选择关键控制点考虑的因素有:

①影响整个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与事项

②能在重大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出差异的事项

③若干能反映组织主要绩效水平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均衡的控制点

3、制定控制标准

控制标准是指评定成效的尺度,它是从整个计划方案中选出的对工作成效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

1)控制标准分类:定量标准、定性标准

2)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

①统计方法,相应的标准称为统计标准。

②经验估计法,它是由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凭经验确定的。

③工程方法,相应的标准称为工程标准。

4、有效控制的特征: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管理学的感想

学习管理学的感想08思政3班杨明月20xx644329这学期学习了管理学这门课程我觉得自己收获还是蛮大的我自己也对有关管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上管理学的这门课我觉得自己能学到很多知识因为我学的是思政专业平时上的都是...

浅谈管理学的学习心得

浅谈管理学学习心得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管理学亦呈现出纷繁多姿的特点。依旧回归到这门课开始的那个问题: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他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个人认为,管理学作为艺术的层面更多一些,然科学仍旧…

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经管专业的学生,…

管理学个人学习总结

进入大学以来,也快一个学期了,起初对管理学这门学科还不是很熟悉,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对于管理学这门学科有了大致的认识,也从中收获了些必要的东西,也许对这门学科花的时间比较少,学到的还不多,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

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

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12春管理专管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学问对这门学问的掌握将使人受益无穷这是教材前言里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普通上班族我既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是一个管理者既要有科学严谨的...

关于管理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通过近几节课郑老师对管理学的讲解,让我们对管理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其内容包括什么是管理学;管理人员的分类等等。郑老师上课生动活跃且视野开阔,无形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和单词量。通过大致的学习,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管理水…

管理学前沿学习心得

参考文献1学习篇111金字塔原理12建立学习型组织消除组织智障1211221231241252实践篇21积极面对22团结就是力量23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5学海无涯学无止境3收获篇...

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心得

2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心得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了而自己所选的这门管理学课程也学了一个学期了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自我感觉还可以吧不能说它是完美的但是多多少少也学会了一些认识了一些同学认识了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老...

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

管理学课程小论文题目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班级学号姓20xx年10月正文进入大学后自己真正开始涉足的管理方面应该就是管理学吧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经过半年的学习下来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

现代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现代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通过现代管理学学习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办学要追求高水平的办学的质量就必须要有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可以说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只有提高管理水平学校才可以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俗话说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只...

管理学概论学习心得

管理学概论学习心得通过这一学期对管理学概论的学习让我对管理学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管理是一个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望更好的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学习知道了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以...

管理学学习总结(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