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时间:2024.3.31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 太阳系:1) 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 海王星

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 地球: 1) 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 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 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 原始海洋的形成——水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 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 围绕中心

自转

运动

公转

运动 太阳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恒星日(真正周期)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点为0 近日点:(1月初) 快 远日点:(7月初) 慢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递减 方向 周期 速度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 23°26′N

0 °

……………………………………… 23°26′S

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 晨线:由黑夜到白天

1)产生昼夜更替 昏线:由白天到黑夜

昼夜更替 周期:24时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 产生地方时

① 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 特点: 东早西晚 15 °/时 4°/分钟

③ 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 区时:① 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5、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6、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 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书本21页)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极夜;南半球则相反。

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节气

春分

秋分

夏至 北回归线 最大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最小值:南半球

冬至 南回归线 最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最小值:北半球

3)四季更替:

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参考书本24页到28页)

太阳直射点 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

(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 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要按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即垂直于等压线方向开始作水平运动,但大气一旦运动起来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使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对于高空风向,只考虑上述两种力,当上述两种力达到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而对于近地面大气中的风而言,除受上述两个力的作用影响外,还受到摩擦力影响,三力达到平衡时,最终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这些是理论上的风向,这只考虑等压线平行的情况,而真实的情况是,在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等压线出现了闭合中心。这种气压场中,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气压(反气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4.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

地表不同纬度受热不均,赤道空气受热最多,因而膨胀作上升运动、而极地空气受热最少,冷却收缩作下沉运动。这样在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差异,促使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地面上极地向赤道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偏转成极地东风;高空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到30°N附近成为西风、(由于空气从赤道上空)源源不断流来,在此堆积并下沉,致使这里形成副热带高压(近地面)。而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信风。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风,并与极地东风二者在60°N附近相遇,由于西风比极地东风暖而轻,故西风爬升在冷空气之上,形成极锋,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了中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三圈环流在南半球同样存在。我们把这种不同纬度间大气运动形成的风带叫做行星风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高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高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上气温比海洋低,陆地上形成高压中心,海洋上形成低压中心。因此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例如,在亚欧大陆上,冬季形成亚洲高压,夏季形成亚洲低压;在太平洋上夏季形成北太平洋高压,冬季形成北太平洋低压。

(3) 季风环流的成因及典型季风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

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最基本因素)⑵.大气环流 ⑶.下垫面因素 ① 海陆差异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侯

②洋流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减温减湿作用 ③地形的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减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⑷人类活动释放废热影响大气的温度;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温室效应”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局部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1、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

2. 自然带: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 3、“理想大陆”: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干扰的假想大陆

4.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 具体表现 分布的地区 形成基础 以热量为基础 以水分为基础 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化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由赤道向两极更替(南北方向) 低纬地区,北半球的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东西方向) 中纬度地区 从山麓到山顶 无一定形式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的影响 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 。 2.气候的影响 大城市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带和气候条件较优越的沿海地区。

3. 水的影响 ① 影响城市区位—— 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水陆交通的转换处(杭州)、水运起点(赣州)都易形成城市。

② 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4. 矿产的影响

世界上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杜伊斯堡。

我国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鞍山、包头、攀枝花、大同、马鞍山、鹤岗等。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地形平坦处线路平直,总长度小。崎岖的山地线路弯曲度大

(“之”字型或“8”字型),总长度长。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大,山地、陡坡等地线网密度小。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近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 农业 有利影响 北半球温度带北移,热量条件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不利影响 热带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降低。植物受病虫害的范围扩大。

② 工业 有利影响 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减少。

不利影响 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使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活动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重。

③ 人类健康:夏季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 ,增加疾病的传播范围。

④ 海平面和海岸带: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⑤ 生态系统 破坏生态平衡 如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第三节 寒潮

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2.原因:冬半年强冷气团从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移动形成 3. 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4.危害:①大雪、冰冻等使交通堵塞,电信中断。② 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 ③ 急剧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5.防治措施:监测和预报

第四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 自然资源 概念: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

分类: 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2.水资源 组成 广义:陆地水和海洋水

狭义: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目前广泛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等。 分布 ① 特点:明显的地域差异。 ②成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③ 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④ 差异: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水资源特征: ① 补给的循环性 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③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


第二篇: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

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2)原因:

(地中海气候)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2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4、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二)产业转移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生态破坏(4)淤积江河湖库洪涝(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3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

洞庭湖 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

湿地 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 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基本条件 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自然环境: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资源等

⑴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 治理措施 ⑵ 电力先行(水、火、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 (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懂原理 ⑶ 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经 验

⑴ 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 ⑵ 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和开发利

用⑶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⑷ 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启 示

⑴ 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⑵ 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位置:南疆、内流河、冰川融水补给 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 生态特点:干旱脆弱

原因: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 问题: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 (1)上游:节水防渗、山区水库 治理 (2)中游:建闸、筑堤、造林 (3)下游:跨流域调水 (4)全流域统一调度和管理 (5)增强节水意识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万KM2 3、人口:1.2亿 4、地貌特征:

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等)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形成

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黑土、黑钙土)肥沃、宜农、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 (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 (5)其它: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快,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三、农业发展

1、熟制:一年一熟

黑龙江:春小麦、大豆、马铃薯 2 吉 林:玉米、高粱 辽 宁:冬小麦、棉花

3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业开发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城市周围(郊区农业):副食品基地——市场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要仔细看书P52-53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 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仔细看书P54-55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

(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即辉煌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

4

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的的制约因素) 1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1)鲁尔区工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用地紧张(3)环境污染严重 二、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这是结合整治的核心) (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2)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公路、铁路、水运等) 4、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自小到大括号内为同级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八大行星顺序与太阳距离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行星绕日公转1方向...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含图标)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课本P3图12银河系河外星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1地球的宇宙环境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2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彗星流星体太空中遨游的神州七号飞船航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宇宙环境一考试内容分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