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20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5、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6、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7、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9、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0、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3、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1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1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19、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0、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1、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2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23、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24、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5、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26、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27、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28、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29、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30、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31、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32、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33、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4、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3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角度=太阳直射点最大的角度

目前黄赤交角的角度是23°26′,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角度也就是23°26′(即南北纬23°26′间);如果黄赤交角变成35°时,此时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角度也对应变成35°(即南北纬35°之间)---此时,直射范围自然也扩大了。

2.黄赤交角变大变小会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黄赤交角的角度=太阳直射点最大的角度=热带角度

此时与这个角度互余的角度就是寒带的角度--如黄赤交角为23°26′时,则0至23°26′间是热带,互余的66°34′至90°就是寒带,中间的23°26′到66°34′为温带。

故:

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变大;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9、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b)


第二篇: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上学期知识点清单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人类可见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2.宇宙由多层次的天体系统组成,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太阳这类自己发光的星球叫恒星,地球、火星等围绕恒星转的星球叫行星。围绕行星转的叫卫星,比如地球的天然卫星月亮。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最大。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均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自东向西自转,其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3.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从地球本身看,1)从地球自身条件看,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重力适中,形成了以氧氮为主适于生物生存的大气。2)地球放射性元素衰变和重力收缩,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形成液态水,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差不至于过大,液态水能保存。外部原因:1)稳定的太阳辐射。2)各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面而且方向相同,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内。3)日地距离适中。【必须懂,去找个人听你给TA分析一遍,知道TA懂为止】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释放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晚上比白天要冷有木有啊】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切记!】1. 太阳常数表示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8.24J/(㎝2?min)。2. 人类通过生物改良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太阳能。人类位居地球食物链的顶端,各级食物链的生物都是人类的食物来源,人类将埋藏在地下数千万年来积累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因而人类是太阳能的主要消费者。【萧老师独家补充,非385的学生不懂滴】3. 太阳大气由内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相应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光球)、耀斑(色球)、太阳风(日冕)。黑子数目以11年为周期变化,黑子数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引起地球磁暴的耀斑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风在极地上空与高层大气碰撞于是产生极光。耀斑越强太阳风越强。【

这是老师给你们抓的鱼。现在自己去看书“打渔”去,千万学会自己总结,切记,切记】4.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下垫面(反射率不同)、大气洁净度、气候或天气(阴雨天木有太阳滴),海拔(越高越强,登上的穿棉衣戴墨镜,因为冰雪耀眼太阳刺眼),日照时间的长短(涉及纬度、季节等知识)。【点拨:遇到比较两地太阳辐射总量之类题目,按上面的要素一个萝卜一个坑去套】这是萧老师总结的本部分的知识点,可能有漏缺,自己补上。建议:列成表格或者关系图。第二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1.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人规定地球来到方向是西方,去的方向是东方,所以地球从任何地方看,都是自西向东.东西方是相当而言的,没有绝对的东、西方。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萧老师补充:在北半球的任何地方观察北极星,可发现天空中的北极星与地平面所成的角度刚好等于观察点的纬度,比如赤道上看到北极星是在地平线上,北极看北极星是在头顶。原因自己推导,搞不懂……就慢慢想吧】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1太阳日为24小时。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E1P到E2P地球自转360o,时间为23时56分4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约15°/小时,两极为零。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吗,地轴不转动,所以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二、地球自转的意义1.地球自转导致24h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现象出现。不是昼夜现象,地球昼夜现象产生原因:1太阳照射,2地球为不透明球体。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

原因在前面两条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地球在不停地运动”。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公转。如地球不自转只公转,昼夜交替同样存在,只是一个昼夜周期为一年。地球永远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白天黑夜的分界线形成一个大圆即晨昏圈。晨昏圈包括晨线和昏线两段,地球从白天跨入黑夜经过的那段叫昏线,从黑夜进入白天跨过的那段叫做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圈,因此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刚升出或落入地平线。晨昏圈只有在两分日才与经线圈重合。2.产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主要用来分析大气、洋流、河流的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河水会向南岸冲刷,南岸受冲刷严重往往河道较深,适宜船舶航行和建设码头。而北岸往往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岛、沙滩。河道较浅。另外如,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信风(北半球)和东南信风(南半球)即信风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响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受其影响偏转成西南风(北半球)和西北风(南半球),即盛行西风。【头晕了木有?拿出地图册,对着三圈环流图再看一遍就懂了】3.地球自转一周360°用掉24h,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间计算尺度。1=°4min ,15°=1h。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太阳光总是从东方扫向西方。所以,东方总先见到太阳,先正午,先天黑,即时间比西方要早。每条经线都把太阳位于其天顶时当做正午12点,两个正午之间划分为12个小时,于是每条经线都有自己的时间标准。这样由于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如果我们知道了A地的地方时,如何计算出B地的地方时?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经度差× 4分钟/1°,如果B在A的东面则用加,在西面则用减。经度差的计算,若都是在东/西经区则减,若分属东西经区则加。【几个练习题练练。学习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注重基础很重要,还记得老师说的那个基础练出的状元彭蔚吧!】1、 当120oE为11点时,求140E为几点?(12:20)2、当20oE为1点时,求40 oW为几点?(前一天21点)3、当80oW为16点时,求70o E为几点?(第二天2点)时区的换算全球360个经度,若用360个时间标准,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麻烦。于是,我们人为将地球360个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对应24h每天,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有了划分的时区,计算两地的时间差我

们可以先求出两地所在时区,再用时区差来计算】中央经线:每个时区正中央的那根经线。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度的整数倍,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 (15°×8=120°)。①若所得余数<7.5°相除所得商为时区数②若所得余数> 7.5°时区数为所得商+1。时区差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用时区数轴,这两种方法也适合地方时计算】 ⑴在零时区两侧(或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的换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加减号选取的原则:东加西减时区差求法:同减异加若两地同时位于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减;若一个位于东时区,一个位于西时区,则加.如下图1。要注意的是,如果计算结果小于24小时,那么日期不变,时间也不变.如果计算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日期加上1天,而时间减去24小时;如果计算结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去1天,而时间加上24小时.⑵过日界线区时的换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相隔时区数±1天加减号选取原则: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则加1天,减去相隔的时区数;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则减1天,加上相隔的时区数.: 跨日界线相隔时区算法:相隔的时区数=(12-已知地时区数)+(12-所求地时区数)【全球共24个时区,但有25个时区名,因为东西12区以180°为中央经线,各占7.5个经度。东西12区的地方时一样,但日前相差一天。180°以东是西十二区,以西是东12区】【时区换算的笨办法】数轴法:  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是进行区时计算的好方法。计算时遵循东加西减、一区一时的计算法则,注意日期的变化。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强调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帮助思维日界线有人为的、位置固定180°经线和自然的位置变动的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以免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时间的完整性,实际上并不完全在180度经线上,而是有几处偏移成为折线。因此,越过180度经线日期的变化就有三种可能:如箭头 A、B、C:日期不变如箭头 D、E:日期加一天如箭头 F、G:日期减一天人为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以北半球为例,看右上的图)   在地球表面实际上有两条日期的分界线,一条是上面所讲的日界线,这是一条人为界线,它在地球上的位置永远不变,其西侧永远比东侧早一天。另一条是时间 0:00所在的经线,其两侧日期也不相同,但它在地球表面是不断移动的,每1小时要向西移动15度,其东侧要比西侧早一天。【以上两个图均是北半球的示例。大家可以将其自转方向标示

出来,可以发现按地球自转方向,180°经线一直不断吞噬旧的一天】左图:180度为人为日界线;西经45度为自然日界线,目前的时间为5月1日0点或4月30日24点;非阴影部分为4月30日。   右图: 180度为人为日界线;西经135度为自然日界线,目前的时间为10月1日0点或9月30日24点;非阴影部分为9月30日。   以上两幅图像还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时刻地球上两个不同时间的范围和所占的比例,例如在右图中全球7/8的范围是10月1日,1/8的范围是9月30日。 经典例题 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20xx年1月2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时间是(  )   A、20xx年12月21日4时    B、20xx年12月20日4时   C、20xx年1月16日17时    D、20xx年12月20日10时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综合题,我们首先来看日期,到达温哥华的日期是20111年1月2日,途中航行了14天,减去14天为12月19日,考查船途中还自西向东穿过了日界线,航行时减了一天,现在还要加回来,也就是12月20日从北京出发的。我们再来看时间,航行时间中有一个2小时的零头,我们将其减去,15时就变成了13时,再换算成北京时间,从西7区向西到东8区,减9个小时,也就是12月20日4时。这道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最好先画一幅草图,明确了相对位置关系和方向就不容易发生错误了。   答案:B【以上就是地球自转的意义全部内容,只要你静下心去思考,没什么难的。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强者的心,永远不要低估你自己】地球公转1地球围绕地球和太阳共同的质心公转,【因为相比太阳那个巨无霸,地球太鹅毛,所以也可以看做围绕太阳转】其路径为公转轨道,是一个非常接近于圆的椭圆。所以近日点远日点对地球热量的影响很小。但对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影响,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黄道面和赤道面成23°26′的角度,叫黄赤夹角。同时,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度数相一致,为南、北纬 23度26分。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从而导致了南北半球温度地区的四季现象,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2地球公转的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

的纬度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日出前日落后可以认为太阳高度为负值。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同一地点,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带 夏至日 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地带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地带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纬度地带 冬至日达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太阳直射时达到最大值(每年两次)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纬度地带 北半球夏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 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现在老师建议你自己把北半球冬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图画出来,依葫芦画瓢,萧老师说你肯定行】(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H=90°-|某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即 H=90°—|φ±δ|=90°—纬度差同一半球取“-”,不同半球取“+”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注意: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北极点附近为极昼,南极点附近为极夜,全球越往北白昼越长。   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9月23日——3月21日):南极点附近为极昼,北极点附近为极夜,全球越往南白昼越长。   以上的规律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上面的图中 A、B、C、D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曲线a表示北极圈上一年昼长的变化情况,曲线b表示的是南极圈的昼长变化,曲线c是赤道上的昼长变化。   经纬线的判读:   经度判读的规律是: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在侧视图中经线表现为弧线,一幅平面图包含了180度经度,再根据图中的经线条数确定每条

经线的度数,在A图中每两条经线的间隔为45度,在B图中每两条经线的间隔为30度。在极投影图上经线表现为放射状的直线,在北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上,地球呈逆时针旋转,东经度为逆时针方向增大,西经度为顺时方向增大。南极投影的图相反。   纬线在侧视图中表现为直线,在极投影图中表现为同心圆。通常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   H和I是两幅立体图其判读方法与极投影图类似。   晨昏线的判读:   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平分赤道。晨昏线的判读规律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有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晨线位于昼半球的西部边缘,昏线位于昼半球的东部边缘。所以 C图中最左侧的经线为晨线,最右侧的为昏线,而B图正好与此相反。在G图上晨昏线的左半部分晨线,右半部分为昏线。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读:   太阳直射的纬线可以根据晨昏线的位置来判定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是极昼,南极圈内全部是极夜,则可判定为夏至日。如 E、G、I图就是夏至日。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是极夜,南极圈内全部是极昼,则可判定为冬至日,如D、F、H图所示。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极圈内昼夜各半,则可判定为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的经线是平人昼半球的经线,在图 A中它应与晨昏线成九十度夹角;在图B中它应是午夜0点所对的那条经线;在图F中它应是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   各经线地方时的判读:   各经线地方时的判定可以有三个切入点,一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6点,二是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8点,三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然后再根据每15度1小时或每1度4分钟,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例如:A图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为9点;D图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为22点。   昼夜长短的判定:   首先应明确同一纬度上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春秋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昼、夜各长 12小时,6:00日出,18:00日落。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昼、夜各长12小时,6:00日出,18:00日落。   其他纬度、其他地点的昼夜长短不一样,在极投影图上,某一地点所在的纬度圈昼弧所跨经度数乘以 4分钟即为昼长。在侧视图上通常只能看到一半昼弧,所以要用这一半昼弧所跨的经度数乘以2再乘以4分钟所得为昼长。图号 直射纬线 直射经线 节气 北京时间A 赤道 东经45度 春秋二分日 17:00B 赤道 西经1

20度 春秋二分日 04:00C 赤道 东经135度 春秋二分日 11:00D 南回归线 西经150度 冬至日 06:00E 北回归线 东经135度 夏至日 11:00F 南回归线 东经90度 冬至日 14:00G 北回归线 东经30度 夏至日 18:00H 南回归线 西经60度 冬至日 00:00I 北回归线 西经30度 夏至日 22:00【光线图解题技巧】一、如果是极点俯视图,判断属于哪个半球。二、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极昼为则代表太阳直射在该半球的回归线上,极夜则代表太阳直射在另一半球的回归线上。三、分析晨昏线。晨昏线若与经线重合则代表日前为两分日。晨线、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分别为6点和18点。将白昼平分为两半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将黑夜平分为两半的经线地方时为0点。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太阳直射点的纬线)。得出这些信息利用我们上面讲的规律,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都是很容易求的。第二部分“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结构图【萧老师的学生一定要会做知识结构图,帮你对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有清晰的条例。尤其是想学文科的同学,希望你能采纳这个方法】 第三部分:地球内部圈层及地表形态1.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内部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 固体、液体 中传播,速度较 快 横波(S波):只能在 固体 中传播,速度较 慢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下降 ,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 硅酸盐类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结构: 上层为 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 小,分布不连续。下层为 硅镁 层,相对密度较 大 ,分布连续。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结构: 上地幔 具有 固态 特征,主要由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地幔 下地幔岩石圈: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结构: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内核 呈 固态 态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矿物———确定的化学成分、物质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形态:气态(天然气等)液态(石油、汞等)固态(最常见)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金属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非金属矿——石英,长石和云母(花岗岩中),方解石(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矿产———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才称矿产矿物不一定矿产 矿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目前约有150种,而矿物超过3000种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1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地表内形成的叫侵入岩,地表上形成的为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2裸露的岩石受到各种外力作用,如流水、温度、风、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这个过程叫风化。【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在寒冷干燥的地区物理风化教常见,如西北内陆地区的风化地幔,典型的如雅丹地幔。在潮湿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做用更强】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成岩,就形成了沉积岩。最典型的沉积岩是石灰岩。3岩石存在条件发如温度和压力生改变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改变,因此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3地质循环概念:漫长的地质时期,岩石圈和其以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其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在地质循环过程中,组成地壳的岩石和矿物也会相互转换。而地质循环的进行,会带动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发生改变。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互关系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火山、岩浆活动 形成高山和低地使地表高低不平 内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联系,时间上同步,一般以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 太阳能 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削平高山、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地表基本面貌;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全球共分为6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是完全的海

洋板块外,其它板块均有海洋和陆地部分。板块只是借用大洲大洋的名字,比如阿拉伯半岛就属于印度洋板块而不是亚欧板块。六大板块的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一般是板块张裂的地方,或者是海底的火山带,如大西洋的海脊。火山喷出大量物质推动板块向两边运动。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如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岛弧、马里亚纳海沟,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褶皱: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褶皱包括背斜、向斜两种基本形态。断层:沉积岩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包括地垒、地堑两种形式。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5.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些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最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侵蚀作用,峡谷、蘑菇石、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都是风力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另一种是堆积作用沙丘、冲积平原、冲积扇等是典型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现在请回过头去看三大岩石转化关系图,标出各个箭头上表示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还是外力】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我们既不能单纯从人类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出发,罔顾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破坏大自然的平衡,造成生态环境

的退化,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持消极被动的态度,不对自然进行任何开发实行原封不动的保护。人类要努力发掘自然潜力,制止自然的危机倾向,是自然景观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到最优化的水平,实现人于自然共同创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第三部分知识结构简图【这个结构图是以地表形态为核心联系相关知识,需要你把地质循环、地球内部结构内容补上】第三节的大气环境和水循环属于同一部分知识,就是讲水圈和大气圈的内容。大家可以将其归为一类。第四部分:大气环境1. 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2. 低层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干洁空气 N2 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O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O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O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3. 因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雨、雪、冰、雹、霜、露、雾等对流层内的天气现象都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

影响,对流层空气的清洁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所以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流层也称为天气层 。对流层的温度由低层向高空递减,因为下垫面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受下垫面的长波辐射作用越弱,温度越低。对流层上冷下热的结构有利于形成空气的对流。热空气含有的水分较多,在膨胀上升的过程中遇冷,水蒸气以凝结核为中心凝结成水滴,成云致雨。对流层在低位地区较厚,高纬地区相对较薄。【地形雨,即暖湿气流受到地形阻挡抬升,空气遇冷,成云致雨。比如山地的迎风坡一般降水较多。地形雨有个特点:在一定海拔以下,随海拔升高降水增多。超过一定海拔,降水又开始减少。】4.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对流运动),易出现大气污染。逆温经常出现在地形低洼地区平静而晴朗的夜晚。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对流层温度由低往高逐渐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所以晨练并非越早越好,一般以日出后1小时左右,逆温层基本消失后开始适宜。太早了呼吸的全是脏空气。把它告诉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5. 平流层由于含有较多的臭氧,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平流层上热下冷,因此大气稳定,适于飞行。6. 高层大气密度很低,气压很低。高度电离形成电离层反射电磁波。是极光的形成区域。7.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参与的大气成分主要是云层和尘埃,特点是无选择性。所以,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在树阴下,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这些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的缘故。大气辐射对太阳的散射作用参与的主要成分是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特点是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出蓝色,纯净的海洋也是蓝色。综上,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区和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可见光集中了太阳辐射一半的能量,所以太阳辐射给予地球表面巨大的能量,是发生在地理环

境里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最重要的能量源泉。8.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因而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近地面大气又以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高一层大气,使大气保存了地面所放出热量的绝大部分(75%~95%)。因此,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也主要集中在红外线区,所以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更强,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所以,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我们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其实就是搞定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能够自己把这个图分析出来就算是学懂了这部分知识,对照那些文字,再把图看三遍】大气的温室效应,我们应重点弄清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之间的关系。如左图,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从而将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二是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我们可以借助于上述简图分析说明大气保温效应的三个物理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增温后又产生大气长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而散失,剩余的绝大部分射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如左图)。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不同,①等量太阳辐射在地面的散布面积不同②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削弱程度不同。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地面

辐射也就不同。2、下垫面因素。反射的越多,地面得到的越少,地面辐射的越少,大气得到的就越少。【温室效应】在大气中,有那么一些成分,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合物、氯氟烃、臭氧等气体它们具有与玻璃相似的作用,让阳光到达地球,阻碍热量从地球表面散发出去,从而维持了地球表面的气温,这种效应,就如同温室的作用一样,因此被称为“温室效应”。 这些气体被称作“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有许多种,但二氧化碳却是其中的主要角色。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对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却吸收强烈。所以,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工燃料,在此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大约排放出200亿吨二氧化碳。严重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科学家预计到20xx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比目前增加1倍。到那时,地球表面温度将平均升高2.5℃。【萧老师的非主流观点:实际上全球变暖远没有预言的那么严重。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具有强大稳定性的巨系统,具有稳定性维系整体的功能和协调关系。而且组织程度越高其稳定性越强。地球气温增高,散热效应随之加强,同时增大云量和反射率。海洋和大气的热交换层次会增厚,中层和深层的海水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会因为全球增温而增多,吸收的二氧化碳会更多,尽管绿色植物死后又会把二氧化碳返还大气,但森冷都是长寿的。此外,近30年的温度变化的实际也证明推测着的预测站不住脚,并未发现海平面明显升高。个人认为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用一种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思维去面对眼前的一切。要学会听取他人意见,更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思辨思维。】二、大气运动(一)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气温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 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气压 差异→水平运动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图见课本49页)◆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

向左)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相反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务必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关系】形成因素: 热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气压带和 极地 高气压带动力 因素,如 副极地 低气压带和 副热带 高气压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 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南半球则相反(五)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见课本39-40页)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 快 ,大陆上形成 低压中心 ,切割 副热带高 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 快 ,大陆上形成 高压中心 ,切割 副极地低 气压带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印度低压中心 ;太平洋上形成 夏威夷高压中心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亚洲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 ;太平洋上形成 阿留申低压中心 。◆季风环流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风向:冬季 西北(偏北) 风,夏季 东南 风。成因: 海陆热力差 。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风向:冬季 东北 风,夏季 西南 风。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风主要成因:海陆热力差。三、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物理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高 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低 的气团。2、锋面系统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和 气团移动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 气温和湿度骤降 、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冬季的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 气温 上升 、气压 下降 、雨过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流状况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状况 实例气旋 低 气压 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逆南顺) 上升 阴雨 台风反气旋 高 气压 中心向外辐散 (北顺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啰嗦几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给大家总结这些知识,最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学会这种总结的方法。老师的原则是“方法第一,成绩第二”。相比初中的学习,高中学习特别强调方法,强调效率。老师认为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助我们学习成功的根本。两个月6堂课,老师想跟你分享的东西太多太多,而我们的时间太短太短。在以上的知识总结中,老师经过仔细斟酌,把最精华的东西遴选出来,若这能让你真正有所收获,老师将倍感欣慰和幸福。你的天赋毋庸置疑,希望你更加努力。老师深信,一个勤奋、聪颖的你,只有天空才是你的极限。萧老师和王老师衷心祝福你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中学教材学习讲义xxjy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中国权威高考信息资源门户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包含臭氧层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中国权威高考信息资源门户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67k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2900k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