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5.7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编者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些作品,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欣赏这些诗歌,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市长于抒情,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 其次,多样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


第二篇: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试题第三单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彗星 B.援例 C.跻身 D.付梓

耍花招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入场券 如雷灌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兴冲冲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辨证法 锱铢必较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B.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C.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D.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付梓:把稿件印出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才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C.启发 喜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D.启示 喜爱 奥妙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

C.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

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根本在于加快地方立法,一方面制定强制统一收购餐厨垃圾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城管、工商等部门对餐厨废油的管理力度。

B.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C.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D.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7.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 )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

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

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C.①③⑤④②⑥⑦⑧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 B.②④③⑤①⑥⑧⑦ D.②①③④⑤⑥⑧⑦

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8.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杨柳万条烟

B.烟光凝而暮山紫 D.遍地英雄下夕烟 C.蓝田日暖玉生烟

9.试从上文归纳出联想的特点。

10.这段文字在阐述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下列哪些论证方法(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归纳论证 D.类比论证

(二)阅读《说“木叶”》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

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1.“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1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3.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

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臵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4.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

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的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15.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16.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地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xx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

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记》,有删改)

1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18.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都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19.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开了。铁棒奇怪的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篇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

D

2.C

解析:A项中“诫”—“戒”;B项中“灌”—“贯”;D项中“辨”—“辩”,“缔”—“蒂”。

3.D

解析:“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4.B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5.B

解析:B项“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浮想联翩”。

6.B

解析:A项宾语残缺:“解决??根本”后加“问题”;C项有歧义,“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有歧义,“此”是指“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要采取果断措施”,句意不明;D项“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由于”应放在“公务员”之后,或者删去。

7.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得体。这8个句子属议论性质,其思路要遵循“提出问题—解说问题—总结问题”的顺序。统观全文,认定句②为起始句,淘汰A、C两项。B、D两项,确定与②衔接的句子。①与②对接,意思不贯通,而④与②对接,则十分流畅。可见,此题选B。

二、阅读理解

(一)

8.D

解析:D项为直指义,其余项为联想义。

9.参考答案:它往往是随作者的想象而变化莫测,它的意义往往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用于文学中,含混中显得丰富而蕴藉。

10.A B C

(二)

11.参考答案: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12.参考答案: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13.B

解析: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

(三)

14.D

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说:“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故选D。

15.C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故选C。

16.A

解析: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正确,但不能推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了解文化的流变,完成自由的文化对话,故选A。

(四)

17.D

解析: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怅然若失。

18.参考答案:

(1)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

(2)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19.参考答案:

(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

(2)“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

(3)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三、写作

20.参考提示: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联想到:

(1)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解决思想矛盾,还得从打开心锁入手。

(2)凡事要讲求策略,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不能一味蛮干。

(3)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

人教版新课改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通假字通假字必修15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一至必修五)

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必修一lt判断句gt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n南佚y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完整版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2金就砺则利草创未就诸侯各就国侯嬴乃谢客就车就极刑而无愠色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而致千里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致意致食客三千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5非...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1]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辞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抗辞慷慨言语间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中间崩倒之声夹杂扁鹊立有间一会如如扬州去到劳苦功高如此像固不如也比得上杀人如不能举恐...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中语文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要求背诵的古文篇目(完美整理版)

高中语文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要求背诵的古文篇目基础知识09231447高中必背生古诗文40篇氓离骚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国田居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并序李凭箜篌引过华清...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学常识总结(必修顺序编排)

文学常识必修一1戴望舒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雨巷2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代表作再别康桥3艾青我国现代诗人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