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时间:2024.4.13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

二、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的分布

(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

(2)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3)最大分布: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种最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

1)易破坏——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2)难恢复——仪琳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1)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2)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2、亚马孙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1)储量丰富

(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

(3)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

(4)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5)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

2、市场——广阔

(1)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采取的措施——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 、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

(1)废渣:回收再利用

(2)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3)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开发注意:

1)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3、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3)水文: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4)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激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三、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修建水坝

2、水坝的功能: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养殖等。

3、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

(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

(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2)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2、指导思想: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2、工业化进程:

3、城市化进程:

(1)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2)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三、问题与对策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自然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匀且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3、我国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西气东输:

(1)概况: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线路布局:

一线:新疆轮南油气田——上海;

二线: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中西部(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3)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2、对东部(输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3)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1)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2)有利于沿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3、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为了寻求企业发展,开辟国际市场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

二、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的分布

(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

(2)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3)最大分布: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种最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

1)易破坏——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2)难恢复——仪琳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1)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2)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2、亚马孙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1)储量丰富

(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

(3)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

(4)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5)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

2、市场——广阔

(1)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采取的措施——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 、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

(1)废渣:回收再利用

(2)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3)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开发注意:

1)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3、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3)水文: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4)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激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三、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修建水坝

2、水坝的功能: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养殖等。

3、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

(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

(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2)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2、指导思想: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2、工业化进程:

3、城市化进程:

(1)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2)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三、问题与对策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自然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匀且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3、我国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西气东输:

(1)概况: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线路布局:

一线:新疆轮南油气田——上海;

二线: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中西部(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3)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2、对东部(输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3)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1)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2)有利于沿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3、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为了寻求企业发展,开辟国际市场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

20xx高考必备: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背)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

高中地理总结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

高考必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

高中地理知识点必背口诀

高中地理知识点必背口诀1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冀晋鲁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2我国之最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纬...

高中地理必背口诀:囊括所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背口诀囊括所有知识点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冀晋鲁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我国之最面积最小的省是澳...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