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报告 心得

时间:2024.4.13

读书报告之《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 董仲舒读它,将它变成一种构架学术大厦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学",以儒学为砖,以道学为浆,才得以稳立于世,取"罢黜百家"的独尊地位。 东方朔读它,将它变成一个混迹官场的护身符,"大隐隐于市"。 现代人也读它,到底读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这些问题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国人也读它,居然满嘴胡话: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这本书将是《道德经》。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其中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

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还超前一百年。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从中取其所需,却没有人能完全得其精华。

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这位走运的老先生,因为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一夜暴富。钱多得花不完的他,买了一辆当时最昂贵、最豪华的福特牌轿车。不论天气如何,他每天都要坐着这辆车去镇上闲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热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雇用司机,当他打盹时车也没有停下来,但他的车从没有出过车祸。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用两匹识途老马来拉他的车。

这位老印第安人从未想过学习驾驶技术!

《道德经》也是这样一辆老印第安人的豪华小车。它能用来干什么呢?能用来做一辆马车;能用来做临时卧室;能用来做遮阳伞或雨伞;还能用来向人炫耀……千古以来,人们把它所有额外的用途都尝试过了,就是没有人把它当成一辆豪华小车来使用。因为它太超前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一辆豪华小车,谁也不懂驾驶技术。

时代到了今天,这辆"豪华小车"已经不算太超前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驾驶技术",那么,何不尝试着来驾驶这辆"豪华小车"呢?这就是笔者想写这部书的原因。

虽然笔者水平有限,不能将《道德经》的精华完全发掘出来,"驾驶技术"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来老子的《道德经》还有这样的用途!读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驾驶技术,并熟练掌握它,以实现人生提速!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一部历代学者已经研究了两千多年的皇皇巨著,深奥不好懂,故常使人望“道”兴叹,不得其门而入。作者斗胆略作介绍,然终难窥堂奥。 “道”乃万物总规律。“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70多次。老子首先提出了“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所谓“道生天地万物”。这非关本文宗旨,谨从略。此外,老子说“道”,还具有万物的共性,万物的总法则的涵义,韩非子云:“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稽是考量之意,他正是把“道”解释为万物的总法则的。

“道”本来是指人行走的道路,经过引伸具有“规律”、“法则”的意思。如“天道”系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过程和规律;“人道”则指人类社会秩序,包括道德规范、道理和原则等。老子吸取了“道”的这些涵义,认为“道”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天”、“地”、“人”都要以“道”为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德之人的行动也要“唯道是从”。日月星辰按道(自然规律)而运行;树木花草依道而生息。人有道而前进,人无道即碰壁,明君有道而国盛,暴君无道而政亡。因此说,不学“道”不足于修身;不识“道”不足以治国。

柔弱胜刚强。

这句话概括自78章,后人也常以“守柔”来表示老子的这一思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冲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胜过水的……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这道理天下人尽知,却无人能实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躯体却是僵硬的。草木生存之际也是柔软脆嫩的,死亡之后就变得干枯了。坚固强硬属于死亡,柔弱则归于生存。因此,用兵逞强不会胜利,树木强硬就会折断。坚固强大走向衰落,柔弱则向上发展。

老子号召人们向柔弱的水的品质学习,柔弱胜刚强。对人而言,不可逞强。人之处世,必经谦虚谨慎,以“柔弱”为原则。“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就须谦和恭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因此圣贤之人要想处在人上,必须对人表示谦下;要想处在人的前面,必须把人放在自身的前面。圣人从来不自以为是,也不自高自大,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

无为而治。

“自然无为”是“道”的特征。老了云“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但却无所不做。“道”对天地万物并不妄加干涉,让他们按其本性自由发展,结果却是美好的。这里“自然”、“无为”其实说的一回事,“自然”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发展;“无为”则从另一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随意干涉之意。

“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的方式去做,那天下就不可能得不到治理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我”指的是有道的人(圣贤领导),我无所作为,人民就自我化育(自然生长和培育万物);我好清静,人民就自然纯正;我不扰民生事,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这里要强调一句,“无为”并不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是不姿意妄为,不孜孜营私,而是一心依天地自然之理而行的意思。


第二篇:《道德经》读书报告


《道德经》读书报告

《道德经》有一种力量,他给疲惫的人们以心灵的慰藉,如同不竭的清泉,抚慰世俗的创伤。

《道德经》的落点在于道。洋洋五千言,都在老子对道的预设中铺展。道不言,不言道,却处处是道。在我看来,他并非着重于探求道的真谛的过程,而是在描绘他早已熟捻于心的道的状态和图景。道是路,路象征什么?预示什么?通向某个不知名的远处赋予了道一种本然的神秘感。这条神秘的道到底是如何一种状况呢?老子心中的道,既深邃又丰富,既高妙又玄虚,既远又近。似乎无论如何面面俱到都不能观其全貌,可又无论哪个角度都能得其一隅。许多学者都为此付出了心血与努力,企图极力逼近老子的道。这确实是一个长青的话题,老子已经远逝,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正因为道本身以及其已成永恒性的扑朔迷离,人们对道的理解众说纷纭,各成一家,而笔者也有了对此天马行空畅欲言的资本。

远观《道德经》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无与伦比的推动。

思想文化上,它拉开中国哲学发展的序幕,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科学的哲学著作,成为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宗教上,《道德经》被视为道教的重要经典,构成了道教的基本教义。政治上,历朝开国之时,统治者常会遵循老子“无为而治”的主张,休养生息,缓解各方面的压力,对稳定时局乃至富国强兵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对中国,《道德经》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也日趋明显。正如尼采所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海德格尔,都曾潜心研读《道德经》,从中吸取精华,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竭尽一生,来探寻《道德经》中的奥秘,探索人类文明起源的无限内涵。这本万经之王正不断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历史长河,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而神秘的一页。

始读《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不是我接触《道德经》的第一句,却是这句话引发我继续探索《道德经》的兴趣。看到水,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李白抒发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壮志。老子的一句上善若水,仅仅是文字就已经让人心里一阵荡漾,如此精美绝伦,美的几乎无法形容。进一步探索,最高的善就应该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默默流淌与地处,这是怎样博大宽广的胸怀,谦虚,大爱,无私,无我,无欲。它用最低的姿态穿行于天地间,平常之心于纷争中留

一泓宁静,宽广之怀融江河四海。水是柔弱的,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穿石,水是轻软的,但勇猛起来一泻千里无坚不摧。如老子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究其原因,很多是因为人们锋芒毕露,沉迷于气势上的咄咄逼人,不能容忍一点点失利。步步占先者,必有人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挫之。为人处事要像水一样柔中有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保持适当的低姿态,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舍弃争先争胜之心,用执着、坚忍却平常之心看待一切。心胸善于保持沉静深沉,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处于低位,谦虚谨慎,尽所能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不争。仅仅是水,老子便道出了如此真理,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为而不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薄,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世间的“信言”虽然华美,各种理论的、艺术的手段包装,但都不是真实。圣人无言,真正的善言不必反复辩论求证,反复辩论求证的反而未必是善言。懂得真理并不需要广博的学问,只是明白救度、体认自心便可以了。圣人不积藏什么财富学问,一心只是救助众生,把众生从美之为美的怪圈中拉出来,他以天下生命为自己的生命,他救的人越多,自己成就越大。天之道,对众生只有利而没有害。真正的人之道,应是尽量去体验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活力,而不需要与别人争什么。这一章做结尾实在是语重心长。

品读《道德经》

《道德经》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人生哲理,在这部智慧宝典中,我们俯首便可采撷我们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写道,“致虚极,守静笃”,指出了清静无为的修道之本,“致虚”即消除内心凌乱的心绪,通过静心才能守静处世,清静自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六根清净,方可一尘不染。不受名利得失困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收敛贪欲之心,心静如水,清澈透明。正如老子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

老子教给我们的“无为”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无所作为,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天道,静心,净心,神不外驰,心不外思,只有静心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净心才能时刻约束自己的贪欲,只有“不妄为”才能有所作为。摒除妄念,追求真我。真自我从不随意冲动,更不自我喧哗显耀,也无须妄加测算,一直会随终身生生不息而不离去。他只有一个目的,想尽办法让我们认得自己。一旦认得了他,就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把属于自己的一切办的妥妥贴贴,而无须妄念帮忙。如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如庄子的庖丁以神遇牛的境界,不用动心思,凡有念起,必得成功。那时会获得真正的生命自由。

联系《道德经》

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物质享受越来越膨胀,而精神财富却日趋匮乏,道德底线不断受到挑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如何抵挡种种诱惑呢?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追求心境虚静的境界,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恬淡处世,以求洁净不染。

《道德经》许多内容是对宇宙生命本来面目的直接描述,绝对不是要给人们

一个或一批可以随意套用的“公式”、“定理”。读《道德经》,更提倡在显示生活中的“悟”与“见有知无”。虽然道德经中的一些观点我还不能完全接受,但是它给我提供了人生的经验,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坐标,有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母经”,不管从哪方面引申,在其中都能找到适用的东西。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建立我们民族的新文化,在充分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巨大成果基础上,一定要把《道德经》的力量尽可能用足。如果善于适用《道德经》的力量,把自然科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更加辉煌的高峰,为人类新的文明作出本有的贡献。躬逢盛世,《道德经》一定可以发挥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我把《道德经》的规律归结为“让”的哲学。下文我将从老子的自然无为、虚静和柔弱观点集中阐述。自然无为。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这个词就充分说明了这种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六十四章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自然观念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行。不勉强作为的态度便是一种“让”。让不是一种退缩,而是不争。自然与无为同一于“让”。以

第五章为例说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豖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豖狗。”这是说,天地是不偏私的,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是不偏私的,任凭百姓自己发展。无为可说是对自然的写状,无为与自然同一。自然,是对天地运行状态而说的;无为,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无论对哪种状况,都是一种某种程度意义上的“让”,这从任凭、任意和自由的态度可窥见一斑。

更多相关推荐:
道德经读书报告

道德经读书报告作者简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世界文化名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

《道德经》读书报告

道德经读书报告开学的这一段日子在课余时间读了道德经这部经典都说品读经典会让人明志确实如此通过阅读我学习到了古人们对于统治对于思想对于人的品行方面的认识有些观念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因此我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收获了许...

《道德经》 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学号20xx06750049姓名程霄黄冈班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学习心得道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境界它表明了对整个物质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并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准则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可以想象当这套思想为整个人类所理解和接收后...

道德经读书报告

道德经读后感姓名蒙太鑫学号143520xx班级药学院14级一班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道德经》 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3月份在人力中心的推荐下我重新学习了道德经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对本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在科技和经济高...

读书笔记之道德经

感悟道德经修身养性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留传给后人丰富的遗产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家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从道可道非常道开始至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止其中除了极个别的章节中没有出现道这个字眼之外几乎所有篇目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道可见道的概念在道家哲学中...

道德经 读书笔记

道德经理解与译文第一章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

20xx-20xx七上读书体会《道德经》中的教育理念

道德经中的教育理念马浮亮也许是年龄大些了阅历多些了再读到道德经的时候感触挺多的尤其会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教育联系起来感觉老子的道德经简直就是一部教育论著只要你思考总是可以为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观方向的指导微观...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一章道玄本章提出了道的概念论道中心句道指的是宇宙万物间存在的本源与实质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产生的根源重点句1真正的得道之人清静无为生活简朴却能满足不以施舍者自居其功自己贞正也能让他人贞正2孔子...

《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

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

道德经读书报告(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