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报告

时间:2024.5.9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及评阅书

课 程 名 称: 读书报告等级 任课教师姓名: 任课教师签字:

著 作 名 称:《科学究竟是什么?》

重点解读章节:第四—六章 证伪主义及其局限性

学 院 名 称:

专 业 名 称:

研 究 生 姓 名:

导师姓名职称:

上 课 时 间:

在现代,科学受到高度尊重。显然,广泛持有的一种信念是科学及其方法有些特别。称某一主张、某一推理路线或某项研究为"科学的",是想说具有某种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但是,科学有哪点特别?导致特别值得称赞或可靠结果的"科学方法"又是什么?作者查尔莫斯写此书就是试图说明和回答这类问题。

作者研究的不是科学的具体内容,而是从哲学的视角将“科学”直接作为一个对象来进行研究。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哲学的最新发展。

对于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近代科学产生最先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然后从伽利略再到牛顿,建立牛顿力学,这样近代科学开始形成。后来有培根的经验论,归纳法;笛卡儿的理性论,演绎法;.伏尔泰的普及牛顿力学,启蒙运动;康德的哲学反思;孔德,马赫的实证主义,经验论,启发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建。再后来出现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原则和拉卡托斯的精致的证伪主义。总得来说,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大致七种主要观点或派别,它们分别是归纳主义、证伪主义、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历史主义、实用主义、唯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作者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对这些观点一一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每种观点的缺陷给予了评论。

全书除序和导言外共有12个章节,前三章介绍“归纳主义”及归纳问题;四至六章介绍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观并对其局限性和错误性一一做出批判;第7章和第8章的主要集中于介绍托尔卡斯和库恩对科学的理解,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推崇科学应该有作为结构的理论;第9章作者提出了三种对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的研究方法,说明客观的研究方法才是正确的,并指出库恩理论的不一致性,指出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最后3章(包括激进工具主义或多元实在论,作者在指导人们一步步认识真正的科学是什么时,依旧采用批判性的手法,对比了不同的主义对科学的认识观,并竭力阐述区分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在第12章中,作者提到了认识论的无政府状态持有者。

由于作者的对于科学的观点是贯穿在他对现代观点的批判和选择性接受的基础上的,所以还未形成像现代观那样系统集中的形式。总结作者对科学性质的观点如下:1.应该把理论当作某种有结构的整体来描述;2.对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的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客观的研究法,“客观”与“真的”并没有必然的联系;3.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实验方法并不是始终都存在的;科学的实践没有主体;4.科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相对自由的。 本书我重点解读的是第四至六章,作者在其中介绍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观并对其局限性和错误性一一做出了批判。

作者首先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解释了证伪主义者对“可证伪的”这一术语的用法。一个十分好的理论是一个对世界提出非常广泛主张的理论,因此它是高度可证伪的,无论什么时候去检验它,它都是经受得住证伪的。高度可证伪的理论应该比不那么可证伪的理论更可取,倘若它们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这个条件限制对证伪主义者是重要的。已被证伪的理论必须被无情地摈弃。科学事业在于提出高度可证伪的假说,随之审慎而顽强地试图证伪它们。引用波普尔的话来说:

“所以我能愉快地承认,像我这样的证伪主义者宁愿通过大胆的推测,试图解决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即使(并且尤其是)这个推测很快被证明是假的,而不愿背诵一连串不相干的老生常谈。我们宁愿这样做,因为我们相信,这是我们能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在发现我们的推测是假时,我们将学到很多有关真理的东西,并将更加接近真理。”

在第六章中,作者又指出了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证伪主义者认为,确证和证伪的地位有重要的质的区别。理论能够根据适宜的证据而被一劳永逸地证明为伪,却绝不可能由于无论什么样的证据而被证明为真,甚至不可能被证明为可能真。理论之被接受总是尝试性的。理论值被摈弃却可以是决定性的。

随后作者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证伪主义的不当。使证伪主义者陷于窘境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法论得到科学家的严格遵守,那么被公认是科学理

论中最佳范例的那些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早在萌芽状态就会遭到摈弃。可以举任何一个经典科学理论为例,无论是在提出之初或是到了晚些时候,都可以找到在当时被公认的、被认为与这个理论不一致的、以观察为根据的断言。尽管如此,那些理论并没有被摈弃,而它们之没有被抛弃就成了科学的幸运。作者用牛顿与万有引力、波尔与他的原子理论、麦克斯韦和气体运动理论等几个历史上的例子支持了自己的论点。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也许对哥白尼的体系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的,是所谓塔的论据。这种论据大致如下。如果地球象哥白尼所宣称的那样是环绕着它的轴旋转的,那么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点在一秒钟内都将移动一个相当大的距离。如果有一块石头从建立在这运动着的地球上的一座塔顶上落下来,它将完成它的天然运动而向着地心落去。在它下落的过程中,由于地球的旋转,塔将随地球而运动。因此,当石头落到地面的时候,塔一定已经离开了它在石头开始落下时所占据的位置。所以石头就应该落在距离塔基相当远的地面上。但是,实际上并不会发生这种现象。石头落在塔基的地面上。因此,地球不可能是旋转的,而哥白尼的理论是假的。另一个反驳哥白尼的力学论据,涉及到象石头、哲学家以及诸如此类松散地存在于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如果地球在旋转,为什么这些物体并不像石块从旋转的车轮边缘上被甩出去那样,从地球表面上被甩出去?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环绕太阳运动,为什么它没有把月球甩在后面?

本书上文还提到一些基于天文学考虑的反哥白尼论据。这些论据包括,观测恒星位置时看不到视差,以及在肉眼观察下火星和金星并不随着一年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可看到的大小变化这些事实。 由于作者所提到的以及其他类似的论据,哥白尼理论的支持者曾经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虽然如此,仍然有一些在数学上有才能的自然哲学家终于被吸引到了哥白尼体系一边,他们为了捍卫这一体系而作出的努力,在以后的一百年左右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功。

在捍卫哥白尼系统方面贡献最大的一个人就是伽利略。他从两方面做到了这一点。第一,他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改造了那些要求哥白尼理论加以说明的观测资料。第二,他创立了新的力学,后来取亚里士多德力学而代之,正是由于这种新力学,才使得那些反驳哥白尼的力学论据终于烟消云散。置于塔顶而且和塔一起参与环绕地球中心的圆形运动的物体,落下以后将继续同塔一起处于那种运动之中,并因而落在塔基的地面上而与经验相一致。伽利略把这个论据又向前推进一步,他断言他的水平运动观点的正确性,可以用这样的实验来证明:从一只匀速行进的船的桅杆顶上落下一块石头,并注意到这块石头落在桅杆底部的甲板上,尽管伽利略并没有宣称他曾经做过这个实验。枷利略未能十分成功地说明,为什么掉下的物体没有从旋转着的地球表面甩出去。事后他认识到那是由于他的惯性原理存在着缺陷,而且,他对于作为一种力的重力缺乏明确的概念。

哥白尼革命并不发生在从比萨斜塔上扔下一两顶帽子的时候。同样清楚的是,无论是归纳主义者或是证伪主义者都没有提供一个与之相容的科学观。关于力和惯性的新概念,并不是作为仔细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而出现的。它们的出现也不是由于大胆猜想的证伪和一个大胆猜想为另一个不断代替的过程。新理论的早期表述,包括新颖概念的不完善表述,是在对那些表面的一次次证伪不予理睬的情况下坚持下来和发展起来的。只是经过许多科学家若干世纪的智力劳动和实践活动,在新的物理学体系终于创立之后,新的理论才能够即使在细节上也成功地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相吻合。不考虑到这样一些因素,任何科学观都不能被认为是接近于合适的。

这就是伪证主义的局限性。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可以证明某科学理论为伪的论据并不一定能决定性地将一个理论处死,而这其中往往蕴藏着未知的更复杂的科学定律。例如塔的论据里蕴藏着不为当时人所知或者说不能想象的惯性定律。

对此,我想补充说明的一个例子是现代的“波粒二象性”学说。

“什么是光”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直到17世纪,基本上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支持的微粒说,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 更斯原理是近代光学的一个重要基本理论。但它虽然可以预料光的衍射现象的存在,却不能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 ,也就是它可以确定光波的传播方向,而不能确定沿不同方向传播的振动的振幅。因此,惠更斯原理是人对光学现象的一个近似的认识。直到后来,菲涅耳对惠更斯的光学理论作了发展和补充,创立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才较好地解释了衍射现象,完成了光的波动说的全部理论。他说,如果光是微粒性的,那么光在交叉时就会因发生碰撞而改变方向。可当时人们并没有发现这现象,而且利用微粒说解释折射现象,将得到与实际相矛盾的结果。因此,惠更斯在1690年出版的《光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建立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在此原理基础上,他推倒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圆满的解释了光速在光密介质中减小的原因,同时还解释了光进入冰洲石所产生的双折射现象,认为这是由于冰洲石分子微粒为椭圆形所致。

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也是光学大师,关于光的本性,牛顿牛顿:“光是一种细微的大小不同的而又迅速运动的粒子。”牛顿用微粒说轻而易举地解释了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现象.由于微粒说通俗易懂,又能解释常见的一些光学现象,所以很快获得了人们的承认和支持. 但是,微粒说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几束在空间交叉的光线能彼此互不干扰地独立前时,为什么光线并不是永远走直线,而是可以绕过障碍物的边缘拐弯传播等现象.

如果我们按照伪证主义的做法,因为波动论不能解释某些现象二粒子论能解释就轻易地否定了波动论的正确性,也因为粒子论不能解释某些波动论能解释的现象就否定的粒子论。若果真的如此,那我们至今年也不会了解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幸好爱因斯坦没有受伪证主义思想的束缚,对以上两种学说进行了整合,并提出了“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斗争的过程,它迫使我们去创造新的观念和新的理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探索,离不开百家争鸣的大环境,离不开不迷信权威和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的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

在18世纪至19世纪初,生物学和有机化学领域中普遍流行着一种生命力论。它认为有机物只能依靠一种生命力在动植物有机体内产生:在生产上和实验室里,人们只能合成无机物质,不能合成有机物质,尤其是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更不可能。贝采里乌斯曾认为,许多化学定律对有机物不起作用。而当维勒正埋头研究制取氰酸铵的最简便的方法时却发现了一种非氰酸铵的白色晶体 ,经过四年的研究,维勒终于发现那种白色晶体就是一种有机物——尿素。

很多科学发现源偶然,但我认为其中也蕴含着必然。要不是维勒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否定了自己之前的猜想,要不是他坚持不懈经过四年的刻苦钻研,要不是他敢于打破教条与陈规,他如何能开创一个有机合成的新时代?

波普尔认为,科学是人类心灵的壮丽探险,科学的本质就在于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探索。从科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科学其实是发现一个现象后提出一个论点或者是说猜想,反过来在找到这个论点或猜想的证据,这种过程中不断发展出来的。科学并不等于正确,不等于真理。科学的灵魂是独立精神和质疑精神。

而当今国内却屡屡出现科研实验数据造假等科研失范行为,且不说在法律和道德上过不去,我们是不是该想想,那些实验数据不合常规的背后会不会隐藏着什么未知的科学发现?是不是该想想,如果我们认真些对待那些看似错误的实验数据,会不会就能拿到一个诺贝尔奖了?也许,有些制度与态度是时候改变了。

任 课 教 师 的 评 语

(1.简要评述读书报告的学术水平,包括原文理解的准确性、文献资料的掌握程度; 2.指出读书报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读书报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规范。)

任课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第二篇:《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读书报告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书报告

青海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梁琳 20110413017

寒假假期,我读了《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书的作者是陈向明,女,19xx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xx年赴哈佛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论等。已出版《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等专著多部、学术论文70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奖。曾任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元培计划委员会委员及导师、本科课程改革小组成员、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课程研究》等刊物编委。主持了教育部和国际组织委托的研究和教育发展项目20余项。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19xx年8月初稿于北京大学燕北园,19xx年4月修订于英国牛津大学。作者意识到中国社会科学界目前对质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尚不够了解,便在此书中,把目前关于质的研究的大部分理论问题和实践经验都加进来。

从全书论述的内容范围来看,主要讲述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全书介绍了质的研究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说明了质的研究过程、程序和具体操作,描绘了质的研究的理论发展前景。由前言和六个部分共27章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结合量的研究给出了质的研究的定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研究课题的设计、研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研究者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所产生的作用、研究者进入现场的方式等;第三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第四部分讲的是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第五部分说明了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与量的研究做了比较;第六部分描述了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概括的说,第一、

五、六部分主要介绍质的研究的哲学思想基础、历史背景和理论发展前景;第二、

三、四部分重点在于质的研究过程、程序和具体操作。

读完《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本人对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一、质的研究定义

在阅读此书之前,我查阅了一些有关质的研究的文献资料,发现除了本书中给出的定义外,其他学者也都对质的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1.“质的研究是理解人的现场研究,一般以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和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Burgess,1984)

2.“质的研究是指任何不是经由统计程序或其它量化手续而产生研究结果的方法。”(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 1999)

3.“质的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来加以度量。”(Krathwohl,1998)

4.“质的研究是产生描述性资料的研究。”(黄瑞琴,1999)

5.“质的研究是一种致质的范式设计,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的、独特的、细致叙述来理解社会和人的过程。”(Creswell,1994)

6.“质的研究的渊源同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语言学相关联,……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及群体行为特征。”(Hudelson,1994)

7.“质的研究的渊源同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语言学相关联,……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及群体行为特征。”(Hudelson,1994)

从上面列出的这些有关质的研究的定义可以看出:和国外学者相比,我国学者对质的研究及其相关理论尚不够了解。我想,这也正是本书作者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所在,即:让国内学者了解一种颇新的研究方法,再了解的基础上可以深入研究,并能应用于以后的工作实践中。

为了使读者对质的研究有个全面的认识,陈向明教授对质的研究给出了具体的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二、质的研究的特点

从陈向明教授给出的质的研究的定义中,我觉得可以归纳出有关质的研究的几个特点:

第一,质的研究是自然的研究。质的研究认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自然情境是获取资料的直接源泉。想要了解个体或社会组织,就必须将其臵于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当中进行考察。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即为研究工具,研究者深入其所研究事物的现场,亲自看一看发生了什么事情,亲自了解那里的人们在做什么、想什么,并将所了解到的事物具体描述出来。

第二,质的研究是描述性的。质的研究中所用的资料以描述性资料为主,研究者以现场的观察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文件、图片、实物等为主要的资料来源。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有意义资料的描述,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解释和判断,向读者详细具体地展示一系列描述性的资料,使读者能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内容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和形象的认识。读者也可以凭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判断。

第三,质的研究具有归纳的研究取向。它产生于对实际现象的考察、分析和归纳,这同以演绎逻辑为基础的实验、调查等方法在研究策略上有明显的不同。质的研究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从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或洞察力,而不是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质的研究更适合于对人的思考过程、方案的实施过程和运动的发展过程等问题的探索。

第四,质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观点。质的研究将现场里的人、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研究对象有着连续地、整体地追踪考察研究,它更多地关注研究问题的过程,关注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和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想。关联地、动态地、历史地、整体地看待研究对象,有利于洞察研究对象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变化,用不同的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特点。

第五,质的研究重视研究关系。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了解被研究者的思

想、情感和价值观等,还要反思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解与解释,这些理解与解释是否确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非常重要。

第六,质的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质的研究不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一套程序直线地进行研究,而是强调“即时性”,根据现场及研究对象的情况和收集到的资料,不断归纳、调整自己的研究。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极富弹性,不可能一成不变。研究者不必受到事先制定的计划的严格约束,在建构新的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二、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质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种理论:

1.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其真实性不可能被穷尽。我们所了解的“真实”永远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一种表象,所谓“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真实。

2.批判理论:在本体论上,它也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但在认识论上,它认为所谓的“现实”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被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塑造而成的。因此,研究者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被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超越被研究者对“现实”的无知与误解,唤醒他们在历史过程中被压抑的真实意识,逐步解除那些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挣扎的偏见,提出新的问题和看问题的角度。

批判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主要使用辩证对话的方式,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平等的交流,逐步去除被研究者的“虚假意识”,达到意识上的真实。

3.建构主义: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所谓“事实”是多元的,因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结果是由不同主体通过互动而达成的共识。

建构主义者认为,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了它们所看到的事物的性质。研究者个人的思维方式、使用的语言和解释原则必然符合他们生活中基本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否则便不可能对研究的现象进行任何意义上的阐释,更不可能与他人进行交流。

三、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

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形成概念框架;选择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关系 选择研究方法;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构理论;写研究报告; 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等。

质的研究的具体方法是丰富多样的。质的研究必须了解的背景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有关该研究问题的文献综述,如学术界所作的有关研究、已有的解释性理论和资料、仍需要添补的漏洞以及本研究课题在这一领域所处的位臵;

2.有关该研究问题的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和个人背景;3.研究者本人对该研究问题的个人经历、了解和看法。

四、总结

1.本书从理论到实践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了“质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的例子,由具体到抽象解释了“质的研究”。本书从前言部分“我想说什么”,到每个章节都会给出一个“我如何实现什么/我如何做什么…”?体现了“质的研究”的特点: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情景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可见,作者已经将“质的研究”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应用到自己的思维中去,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实践中去。这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使我认识到将“质的研究”的方法不仅仅应用到学术中,也可以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2.此外,对本书印象较深的还有一个,就是讨论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众所周知,社会科学研究不同于技术等理工类的研究。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要想准确的理解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是十分困难的,并且,对于社会等的理解也是由研究者理解的,不一样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要想客观而科学地研究社会科学变的十分困难。本书首先分析研究者自身因素,进而分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再分析如何进入研究场地,尽量做到客观分析被研究者。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学习甚至生活是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别人,以易于与人相处。

3.再次,本书对“质的研究”的方法给出了翔实的解释和步骤,对将来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4.最后,我觉得“质的研究”非常适用于教育领域,对教育研究有很大的价

值。这也是由质的研究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使“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可能,传统的研究通常将教师放到一个被动的被研究的位臵,他们被观察、被询问、被评价,没有自己的声音。而质的研究尊重作为个体的研究者,对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意义解释都非常重视。这样,在质的研究中,教师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他们自己可以是研究者,自己设计、实施和评价自己的研究;他们也可以与外来的研究者合作,通过相互之间平等的互动来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质的研究方法之所以适合教育领域,还因为它非常符合教育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教育既涉及学校的建设,又关注个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成长。质的研究可以同时关照这两个方面,不仅可以对教育现象、学校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探究,而且可以从被研究者个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再次,质的研究方法之所以适合教育领域,还因为它关注人的价值欲求,力图揭示事实背后的价值关系,而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导向性,其目的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教育研究必须关注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最后,质的研究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也使它特别适合教育领域。教育是一个自然发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中的人和事物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育研究不能只是切割某些片断,对其进行静态的、孤立的、脱离情境的考察,还应该对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进行跟踪,了解事情在自然下情境变化的状态和趋势。需要说明的是,质的研究方法并不排斥其他研究方法。

更多相关推荐:
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目的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实验步骤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2观察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2实验名称面粉...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操作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1先凉再温后热依次测量23操作要诀是量液体筒平稳口挨口免外流改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线平看凹处读得准若不慎加入液体的量超过刻度应手执量筒倒出少量于指定容器中再用胶头滴管滴至刻度处4也可用刻度较小的...

科学小报告

科学小报告于河实验小学科学小报告引蚯蚓学校于河实验小学班级六年级一班姓名李敏在科学课上老师布置回家作业要我们带几条蚯蚓下节课上课要做一个关于蚯蚓的实验可是我在家附近的公园里怎么挖也挖不到蚯蚓看看土壤上有蚯蚓活动...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样板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

科学调查报告

关于生熟鸡蛋的调查报告问题一如何判断生熟鸡蛋实验材料生鸡蛋若干熟鸡蛋若干实验假设通过鸡蛋旋转可能能判断出鸡蛋师生的还是熟的实验方法进行旋转两种鸡蛋并进行观察两种鸡蛋的旋转速度实验步骤在光滑的平面里快速旋转熟鸡蛋...

八上科学实验报告汇总

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目的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原理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有关提出问题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一建立假设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实验器材量筒试管...

分子科学论坛报告

分子科学论坛报告6720xx0505编辑大中小打印关闭报告题目SyntheticPolypeptideMaterialsforBiomedicalApplications报告人ProfTimothyJDemin...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六年级上册...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实验名称哪杯水热时间922实验器材温度计2个烧杯2个凉水热水实验目的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1将两只烧杯分别盛上一杯热水和一杯加了少量凉水的温水让两个烧杯中水量相同2用手摸摸烧杯壁发现两杯水都很热...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序1一研究佛经的目的2二研究的经典2三研究佛经前的印象3四佛经的文字和外表3甲六种证信序4乙注疏分析的精密4丙句法与文体的特创5丁译名和定名的严格5五佛经的理论和内容6甲一切物质的空假中...

20xx科学发展报告

20xx科学发展报告任何依赖经验传承的行业都需要足够的记忆力就记忆力而言长远来看人脑一定比不过电脑所以从人类研究电脑伊始尤其是开始研究人工智能以来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就致力于电脑医生的研制中国的科研到底有多强中国科...

科学报告(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