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报告

时间:2024.5.9

地震实习报告

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620805 学号:62080506 姓名:马士军

时间:20xx年10月29日

地震报告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地震数据记录的信号流程

第三节:反射波法、折射波法野外施工过程简介

第四节:怎样看监视记录

第二章地震资料的处理与初步解释

第一节 如何对比地震时间剖面

第二节 如何解释时间剖面上的断层

第三节 如何标定反射标准层的地质属性

第四节 等T0图绘制方法步骤

第五节 数据处理

结论

附图:

第一章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一节: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部分

(1)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作用是将接收换能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存储,并传送到计算机,是完成模拟信号数子量化的关键性电路单元。

地震报告

地震报告

(2)一般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

本章节所说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指的就是地震勘探仪器。地震勘探仪器一般由地震检波器、传输电缆、地震记录仪及震源装置组成。

地震检波器是一种传感器,是一种机电转换装置,他将地面质点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的频率与质点的机械震动频率相同。

传输电缆是传输地震信号的载体,他将检波器输出的电信号传输到地震记录仪系统。

地震记录系统是将电缆或其它方式传输的地震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格式转换等,并将地震信号记录到磁带上。

另外,与地震记录系统相配套的还有地震回放显示系统、质量监控及测试系统。

第二节:地震数据记录的信号流程

(1)把机械振动转变为电信号

地面机械振动转变为电信号是通过地震检波器实现的。陆地检波器由外壳、线圈、磁铁和尾锥组成。检波器里有一个惯性弹簧和外壳相连,当地震波来到地面引起地面振动时,埋在地表的检波器的尾锥和外壳也就随地面一起振动。这时

惯性体由于本身的惯性不随外壳同时运动,于是产生了惯性体对于外壳的相对运动。在检波器里,惯性体是一个线圈,一块永久磁铁与外壳固定在一起,惯性体(线圈)又套在磁铁外面。因此,当惯性体对于外壳以及固定在外壳上的磁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线圈两端产生交变电压,这样,检波器就把机械振动转变成了电讯号。 震检波器根据其应用面的不同分为纵波检波器、横波检波器及三分量检波器等类型。每种类型的检波器又有不同的响应频率,如1Hz、8Hz、28Hz、60Hz 、100Hz检波器等。在海洋地震勘探中使用根据压电效应制成的晶体压电检波器。

第三节:反射波法、折射波法野外施工过程简介

(一) 折射波法野外施工过程

1、测线设计

折射波法的测线根据激发点与接收点相对位置的不同,测线可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当激发点和接收点在一条直线上时,称为纵测线,当激法点与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称为非纵测线。在非纵

测线中,根据各种不同的排列关系和相对位

置又可分为横测线、侧测线和扇形测线等。

在地震勘探工作中,主要使用纵测线,而非纵

测线一般只作为辅助测线来布置,它可以在

某些特定情况下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以弥补

纵测线的不足。根据炮点与接收点相对位置

的不同,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在纵

测线观测中,根据测线间不同的组合关系可分为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多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以及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等。

2、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浅层折射波法勘探中经常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是为了提高解释精度而设计的一种观测方法。所谓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就是在测线两端放炮,在全测线观测它所激发的弹性波。由相遇观测得到两支时距曲线称作相遇时距曲线。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可弥补单一方向时距曲线的不足,它可从不同方向反映界面的变化。

2、 测线的布置原则

测线布置的原则是测线方向要与探测的地质体的走向大致垂直,且要有一定的密度分布。理想的测线是平面的直线,但在工作区内并不是所有的测线都能满足这种条件。如在山坡上布置测线,当地表坡度角变化时,如图所示,这时线段AB在C点两侧的斜率不同,可分别设两条测线AC和BC。如果测线长度不够,可分别向外侧延长,设计为AˊC和BˊC两条测线。

地震报告

地震报告

4、测线长度的计算

测线长度与探测深度的关系对于合理设计测线是重要的。以下介绍根据探测深度确定测线长度的方法。如图水平二层构造的深度为H,第一层速度为V1,第二层速度为V2,则测线长度L为:

5、震源间距设计

在折射波法勘探中,震源间距对调查结果有重要影响。震源间距越小,测量精度越高,通常按12至24个检波点设计一个震源点。震源间距的设计也要考滤到震源能量、施工效率和勘探成本等因素,在满足对目的层有效调查的条件下,亦可适当增大震源间距。

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间距称为炮检距,离开主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主炮点的间距称为最大炮检距,最大炮检距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并受地形、地质及地层波速的影响。最大炮检距至少要为目的层或新鲜基岩深度的7 至10倍以上。最大炮检距长度不够便不能掌握深部基岩状况。

(二) 反射波法野外施工过程

利用反射波法原理勘探地下地质情况需要沿每条地震测线按一定规律和方式多次激发接收地震波,为了明确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相对位置关系,设计了一种专门的图,这种图在地震勘探中称作观测系统。

1、综合平面图表示法

表示观测系统的图采用的是综合平面图,它适于各种观测系统。

一般沿地震测线上设计了多个激发点,根据激发点之间的距离按一定比例尺标在厘米纸的水平直线上,然后过激发点向两侧分别画45°角的斜线,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坐标网。

过激发点(或炮点)的45度角的斜线叫共炮点线,炮点之间的地段叫地震排列段,按设计的道间距安置多个地震检波器,这就是一个地震排列。地震排列上的每一个地震检波点向炮点线上作投影,地面排列上的地震道检波点的序号(称为道号)与共炮点线上的投影点的序号是一一对应的,共炮点线反应了地面上沿测线的排列,因此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就表示了激发点(炮点)

地震报告

地震报告

和接收点

的相对位置。

2、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要想获得地下界面连续的界面形态或构造特征,就需要有一定长度的测线上连续追踪观测反射界面,地震勘探采取的方法是每放完一炮,相应的排列沿测线移动半个排列长度,这样进行下去以获得 地下连续追踪的地震剖面,称为一次剖面或单次剖面。这种观测系统叫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3、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绘制

假设地下界面近似水平,通过有规律地同时改变炮点与接收点的位置实现重复观测地下同一点反射波的观测系统称为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针对所要压制的多次波和要加强的有效波的特点而设计。为此该观测系统有相应的参数。即覆盖次数、偏移距道数、炮点距道数

地震报告

、仪器记录道数、道间距?x

地震报告

、总炮数以及排列方式。根据这些参数可绘制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水平多次覆盖方法施工的规律是每放一炮,炮点和排列向前移动同样的距离,即

d=v?x=s.N2n?x s=1是单边放炮 s=2是双边放炮

第四节:怎样看监视记录

1、看炮号

数字地震记录的炮号是用三位十进制数的二进制编码进行计算的。每一位十进制数需要四位二进制码表示。自左至右为百位、十位、个位,脉冲向上为高电位,表示1,向下为低电位,表示0。在计算每一位二进制数时应自右至左进行计算。我们也可简单地把每位数的四个脉冲高电位自左至右看成20,21,22,23,每一位脉冲高电位相加,即为该位数。

2、看初至

从监视记录的初至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

有无反道;道工作正常与否;有无地形影响;检波器埋置位置是否正确;炮点有无偏移;爆炸是否完全等。

3、看能量

一张好的地震记录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高的讯噪比,数字地震仪采用瞬时浮点增益控制进行数字记录。回放时通地数字自动,可以赋予每个地震道讯号不同的回放增益,回放增益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地震讯号能量强弱的变化。在监视记录上只能显示一道增益,由于地震波的规律性,每道能量是均匀变化的,故任一道德增益值对于研究地震讯号的能量和指导野外施工都是很有意义的。

4、看讯号和井口

要求爆炸讯号准确、真实、无感应。井口讯号波形要完整,数字处理时可作为选择子波的依据;能反映井深和激发条件的变化。

5、看记录层次和面貌

对施工设计中所有的目的层是否都获得了;

道工作情况是否正常;

外界干扰包括柴油机干扰;高压线干扰;人的干扰;井动等。

地震记录的评价要依据地震勘探生产规范的最新评价标准。

第二章:地震资料的处理与初步解释

第一节:如何对比地震时间剖面

1、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在对比时间剖面前,最好把基干剖面摆开来或挂在工作室的四周墙壁上,统观一下剖面,观看总体结构特征。

2、确定对比层位

在时间剖面上会有很多个反射层位,在对比时不可能每一层位都进行对比解释,只须选择重要层位对比。目的层是首选的对比层位,其次再选择能控制本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的层位、选择角度不整合的层位等。

3、选择基干剖面

在本区域内要对比解释的时间剖面有很多条,可能有数十条或上百条,为了提高对比效率和可靠性,从众多时间剖面中先在测网图上选出个闭合圈,最先对比解释此闭合圈上的时间剖面,待闭合圈上的剖面对比解释完之后再向其两侧外延扩展对比。以什么标准选择基干剖面呢?应选择反射层位较齐全、连续性好、波组特征明显、代表本区构造特征、规律性较强、最好有钻井的剖面。

4、确定反射层位代号

对所选出的对比层位,由浅至深依次编号,通常用字母“T”表示。如T1、T2、T3、?,或下脚标用其它符号。

5、确定对比标记

在对比时须对所对比的层位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划出来,例如T1层位用黄色,

T2用粉色,T3用蓝色??,全区内所有时间剖面上属于同一对比层位的颜色必须

取的一样。用彩笔划层位时各个剖面必须约定统一划同相轴的下沿或上沿还是划同相轴的中心部位。

6、相位对比

由于反射波是续至波,其初至是无法识别的,因此在对比追踪某一反射层位时,只能对比追踪其相位。相位对比又分为强相位对比和多相位对比。

1)强相位对比

对于所选的对比层位,在刚开始对比追踪时,最好先选能量较强的相位进行对比追踪,因为它在剖面上最突出,最易识别,比较可靠。

2)多相位对比

如果光靠强相位对比有时会出现对比中断,因反射层在横向方向上的岩性有时会转换,波阻抗发生变化,会导致反射波能量发生改变,由强变弱,或由弱变强。如果在对比强相位同时,追踪多个相位,相互参照比较,会使对比追踪持续下去。另外对小断层的识别也有帮助。

7、波组和波系对比

所谓波组是指相距较近的两个以上的反射波组合在一起的复合波。波组对比较之多相位同时对比又拓宽了,波组在横向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容易识别,对断层的判别会更准确,使层位追踪会更加稳定可靠。

所谓波系是指相邻两个以上的波组伴随出现,时间间隔稳定、波形特征明显,构造体系一致、规律性很强,使层位对比的范围更宽了,大断层的判断更可靠,更全面地考虑层组间的接触关系,使剖面对比更加准确。

8、相交剖面闭合对比

在工区内许多条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交织成多个闭合圈,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测线交点处的t0时间是一样的。因此,对反射层位的追踪,可从一条剖面

转到另一条剖面,沿测线闭合圈追踪同一反射层位时,t0时间应是闭合圈的。如

果是存在断层,当考虑了断层的断距,也应闭合。闭合对比可使两个方向的剖面上的层位追踪正确,互相印证

9、相邻剖面间的对比

相邻的几条平行测线上的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地质构造形态、层位分布的特点、断层出现的规律及波组波系特点基本上相似,既使有变化也是很有规律的,所以可以互相对照进行对比追踪,以保证剖面对比的准确性。

10、利用地质规律进行对比

在一个工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结构都遵循一定的地质规律,它们必然反映在时间剖面上,抓住其规律对剖面的对比解释有好处。这需要解释人员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经验。

第二节:如何解释时间剖面上的断层

1、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1)水平地层中的断层

2)倾斜地层中的断层倾斜地层中的断层

2、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1)反射波标准层对比中断

反射波标准层中断,意味着反射层位发生了错断,这是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基本特点,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反射层位错断的程度也不一样。大断层使反射层位错断的多、小断层错断同相轴数目少。

2)反射层位突然减少或突然增多,波组的间隔发生突变,断层下降盘地层加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缺失一些波组。

3)反射波标准层的产状发生突变。反射同相轴零乱。这是由于断层错动使断层面两侧地层产状发生变化造成的。

4)有绕射波、断面波或回转播出现

地震报告

在断点处产生绕射波,一般上盘断点处产生的绕射波比较清楚。深大断裂的断层面上可能产生断面反射波。

5)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或扭曲,这往往是小断层特点。

3、如何确定断面及断距

1)断面的确定

在二维地震时间剖面上,断层面的确定就是如何划断层线。

对于比较平坦的地层,将浅、中、深层反射波同相轴间断点连起来,就是所确定的断层线(即断面)。对于倾角较大的地层,将同相轴间断点连起来的线就是断层面。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不代表断层面真实位置,向下倾方向有偏移。 如果有断面波存在,可借助断面波确定断层线;如有绕射波存在时,可将绕射波极小点连起来,即为断层线。

2)在确定断层面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划断层线不能穿过可靠的反射波同相轴。

②由于断层面的屏蔽作用,断层下盘的断点位置往往不可靠,所以划断层线应以上盘断点连线为准。

③对断层造成的牵引现象要与绕射“尾巴”的弯曲及没有断层的地层挠曲现象加以区别,为此应对照相应的偏移剖面来作判断。

④断层线不一定是直线,可以是呈扭曲状的曲线。

⑤相邻的平行剖面上,同一断层的性质、形态、倾角及错断的层位基本相似。在不同方向的剖面(如相互正交的)同一断层其倾角不同,如果在主测线上断层面陡,而在联络测线上可能较平缓。

3)确定断距

在时间剖面上确定断距就是确定上下盘断点的时间落差。当断层一旦确定,则上、下盘断点的时间差即可确定,也就知道了t0时间落差。

第三节:如何标定反射标准层的地质属性

确定地震标准反射层及其地质属性,这是剖面解释的一项重要工作,给地震层位赋以地质意义,从而把地震与地质联系起来。这项工作,通常在选择对比层位时就开始了,但那时还没有完成全区性的细致对比工作,对反射的特征、连续性和变化规律还不能确切了解,不便于与地质、物探资料对比,因此只能是初步的。

1、地震标准层的确定

所谓地震标准层,确切地说,是指产生反射的界面,在时间剖面上,是用反射波来代表的。标准层的反射具备以下条件:

1)反射波特征明显、稳定。

2)在工区大部分测线上能连续追踪。

3)能反映地质构造(包括浅、中、深各层位)的主要特征;最好在含油层系之内。

可见,对地震标准层的解释是完成地质任务的关键。开始选择的对比层位,不一定都能成为标准层。有时反射质量较差,无法确定标准层,可在含油层系在时间剖面上所相当的to范围内,利用若干短反射段,作出一条与它们平行的层

面,这称为“假想层”,对比时也要做到剖面间的闭合。

2、标准层地质属性的确定

1)利用连井地震剖面

工区内如有钻井,可做连井测线,然后根据钻井提供的地质分层资料,由已知速度参数,把深度转换成时间,与井旁的时间剖面对比,确定反射层位所对应的地质层位。层位对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当界面倾斜时,由钻井剖面换算的时间不等于反射t0时间,最好将时间剖面

转换为深度剖面,再与钻井深度剖面对比。

②一般时间剖面上的波动是非零相位的,最大波峰并不代表波至时间,往往滞后一个相位左右(约30ms,相当50m左右)。

③地震记录是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序列的褶积,当相邻的反射时间间隔小于子波的延续时间时,各层记录子波将叠合成一个复合波组,这时,记录上的反射波就不能与地质分层吻合。

④反射界面是波阻抗分界面,不一定都与岩性界面对应,如岩石的颜色或颗粒大小的变化不会造成波阻抗的改变。

2)利用层速度资料

用层速度推断反射层位的地质年代也是很有效的。通过解释速度谱或沿剖面进行连续速度分析,可获得层速度资料。

3)利用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是根据声波测井资料做成的,可直接与时间剖面进行对比,鉴别反射波地质属性。

4)利用邻区钻井资料或已知地震层位对比

如果工区内没有钻井,可利用邻区的钻井,做连井测线,进行对比定层;或者邻区已做了地震工作,地震层位性质已知,则可将工区的测线延向邻区,做一段重复测线,进行对比,要注意使采集因素与邻区保持一致。

5)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和其它物探资料推断

如果上述资料都没有,可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中关于地层厚度的估算和沉积规律的结论,结合其它物探资料,推断各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这样做,往往会产生较大误差。

第四节:等T0图绘制方法步骤

1、资料的检查

1)检查标准层的地质属性是否准确;

2)标准层的数量是否满足地质任务的要求 ;

3)断层、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的确定是否合理 ;

4)上下反射层之间和相邻剖面间的解释有无矛盾;

5)各剖面交点是否闭合(闭合误差小于半个相位)。

2、选择作图层位和比例尺

1)作图层位的选择

①选择能控制地质构造特征的标准层;

②目的层是必须选择的作图层位;

③角度不整合面上下,最好各选一层分别作构造图。

3、描绘测线平面分布图

根据测量资料,用透明纸把所有测线的平面位置描下作为底图,注明测线号、测线起止桩号、交点桩号、已钻井位、主要地物及经纬度等。

4、取数据

在经过解释的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上,对所选的作图层位,按一定距离(通

常在测线平面图上为1cm)及测线交点处读取t0值或深度值,同时将断点位置、

落差、超复点、尖灭点等数据标注在测线位置图上。对构造的主要部位及特征点附近应加密取值。

5、制作断裂系统图 (断点平面组合)

1)断点在平面图上的标记方法

2)断点平面组合

①在平行的剖面上,断层性质相同,断面、断盘产状相似。

②断开的地层层位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变化。

③断点位置靠近、断距相近或沿走向呈规律变化。

④同一断块、地层产状变化一致或有一定规律。

⑤区域性大断裂一般平行区域构造走向,断层两侧波组有明显差异。

6、勾绘等值线的原则

①在单斜层上,等值线间隔应均匀变化,不允许出现多线或缺线现象。 ②两个正向(或负向)构造之间不能存在单线,图中虚线是错误的。

③正负向构造,在无断层影响时,都应相间出现,构造轴向大体一致。

④勾绘断层线两侧的等值线,应考虑断开前构造形态上的 联系。断层上升盘某点等值线的数值加上断层的落差,等于下降盘等值线的数值。

⑤背斜构造断开后,下降盘等值线范围比同深度上升盘的小。对于正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错开;对于逆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平面上,水平位置出现叠掩。

⑥同一断层,在上下层构造图上的位置不能相交,当断层倾斜时,同一断层在各层构造图上应彼此平行,且深层的较浅层的往断层下倾方向偏移。

附图:折射波法相遇时距曲线资料解释,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木头地区反射层构造图

第五节:数据处理

野外测得折射波图形如下:

地震报告

图一:左侧激发

图二:右侧激发

得到数据图后,由图读出初至时间,然后计算画图得折射波曲线图。

(二)资料解释

(1)由折射波图得出在地下2.6m处存在速度分界面。

(2)由第二、三层分界面得出,第三层为倾斜界面,且局部较陡,部分存在断层

地震报告

地震报告

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各种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工作流程有了大致的轮廓,虽然我感觉接触到的仍很浅,是最简单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却是进一步深入的基础,是以后学习的关键所在,加深了我对各种方法的了解,对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后的工作方向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感谢各位实习老师,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

对于实习的意见,我认为实习时间太松,完全可以在相同时间进行更多的事,而且,我认为如果在最后由我们自己进行一次由布测线到轮流进行各种方法的工作的话,会使我们学到更多,掌握的更加牢固。

再次谢谢各位老师及学院,谢谢!

更多相关推荐:
地震报告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建筑工程分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建筑工程分析摘要20xx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从土木专业工程抗震角度分析了震区房屋倒塌的原因指出地震时房屋倒塌与否与诸多因素有关在...

关于6.12地震受灾情况的报告

盐津县人民政府关于612地震受灾情况的报告昭通市人民政府20xx年6月12日21时40分39秒盐津县发生ML42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北纬2808东经10417牛寨乡敦厚村该次地震属于浅表地震全县震感非常强烈彝良大...

地震灾害报告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关于8月3日地震灾害情况紧急报告宜宾市卫生局20xx年8月3日下午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宜宾市有较强震感震后市传染病医院我院临港院区住院部一楼墙面和地面有多处裂缝瓷砖脱落...

关于地震的调研报告

关于地震的调研报告摘要近几年地震频发关于地震的研究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对地震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地震的危害有那些当我们遭遇地震是应该怎么更好的保护自己关键词灾害地震逃生汶川...

地震资料解释大作业报告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三维区地震解释报告姓名班级学号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三维区地震解释报告第一章概述一研究区概况本作业研究区主要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属于克乌逆掩断裂带构造运动复杂强烈研究的主要目...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内容附图。

地震台实习报告

郫县地震台实习报告姓名学号专业20xx1111在教学实习环节我们参观了郫县地震台郫县地震台是四川省地震局的一个专业台站台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新胜镇的走石山是国家级综合台站该台现有测震重力地磁地电阻率等观测手段...

关于5.12汶川大地震的思想汇报

关于512汶川大地震的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512汶川大地震让整个中华民族都震了一震到现在已有将近7万多人丧生5万多人致残将近2万多人失踪还有千千万万个孤儿渴望着家庭的温暖我们哭了温总理哭了祖国哭了在519521...

地震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地震资料解释与处理专业年级测井08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xx年7月5日考核成绩资源与环境学院20xx年7月5日第1页共15页目录前言目的3第一章资料情况说明3第二章地层结构说明3第三章所解...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院系专业班级姓名20xx年5月5日地震勘探野外实验报告一基本任务11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按指导书要求完成以便通过此次实验达到巩固和加深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

地震问卷调查报告

地震自救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其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计的而近期地震灾害频繁造成的严重后果让世界震撼福建恰恰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使得福建每年都会发生几十次级别较小的地震而...

自然灾害-地震学习报告

20xx20xx学年夏季南理工自然灾害专题课程小组学习实践报告报告题目永久的痛地震中文摘要姓名学号程浩梅达宣守旺教师评语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

地震报告(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