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老人问题调查报告

时间:2024.5.9

留守儿童、老人调查报告

摘要: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儿童、老人的成因;第二部分,报告调查到的留守儿童、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及特点;第三部分,提出对缓解留守问题的一组建议。

第一部分 留守儿童、老人的成因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劳动力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老人留在农村,并且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随之衍生出了庞大的留守群体。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是造成大量农民工一个前提性的因素。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低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处于城市社会下层,或谓“边缘化”状态。这种城市二元的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一是缓解了农民工流入地城市的市政建设的压力;二是避免了曾经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贫民窟”这一社会问题;三是有效地降低了民政救助规模与社会保障压力。但是,这是以牺牲农民工的权益,牺牲社会公平而实现的。

(1)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计和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家庭生活的变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学习表现、内心情感等方面带来的是更深层的影响。父母监护的缺乏、现有监护的不力,让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和隐患。

(2)子女外出务工,必然导致留守农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从而动摇家庭养老的功能。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但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需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和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自己应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由此引发了留守老人经济贫困、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安全隐患大、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留守老人作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伴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沉重话题。

第二部分 农村留守儿童、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留守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农村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村留守老人则由于社会转型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断裂变得更加弱势。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

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自身难保,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1、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留守女童承担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同时,由于农村家庭中性别偏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留守女童获得来自家庭内外和社会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呈现出一定的弱势,往往被家人和其他群体所忽视。

2、心理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证,但其内心情感极易被忽视,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由于外出父母与子女空间距离的拉大、现有监护人劳动负担的繁重等因素,留守儿童对家庭关爱和情感支持的深层需求往往被忽视和掩盖,使得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在情感上的距离逐渐拉大。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匮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儿童与外出父母间“亲情陌生化”的现象开始显现。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增加,部分甚至不想跟任何人说话,经常感到孤独。家庭关爱的不足对留守儿童性格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养成带来了不利影响。

3、教育管理方式问题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监护人在学习辅导与监管等方面的力不从心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中的作用得以凸显。然而,义务教育的体制壁垒限制了其能动性的发挥。在“地方教育地方办”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大部分农村学校面临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一直存在着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严重、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及部分教师师德意识淡薄等问题。

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a、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b、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c、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d、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

留守儿童所处教育环境中的种种弊病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农村儿童教育需要新的理念和

方式。总体上,留守儿童积极好学、学习兴趣浓厚,留守儿童群体并未形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存在种种弊端,影响和制约了儿童的发展。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以漠不关心和物质补偿两种方式为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打骂等问题,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缺少尊重、鼓励和认同。老师对待学生使用体罚、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一些老师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以成绩优劣为标准区别对待学生,普遍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从而导致心理上受挫,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此外,部分留守儿童处于动态监护中,生活环境的变动和监护人教育的不连续易使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断裂。

4、道德行为问题

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受社会文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偏差。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文化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和渠道,而家庭和学校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正在成为影响儿童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闲暇活动存在闭锁性,83%的留守儿童放学之后会在家中看电视,45。9%的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中最多的就是看电视。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由于其对受众的读写要求较低,以及监护人监管的缺乏,使留守儿童更易受其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中不适宜内容的传播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甚至造成行为规范上的偏离。另外,当下的功利社会所风行的娱乐文化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影响着留守儿童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

另外,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中落后的风俗习气,如赌博风、人情风等正在影响着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性。农民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相应地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 2、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尽管城乡二元制的藩篱在逐步拆除,但不可能在可见的时间内全部撤销。因此,农民工群体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 3、留守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就他们的“家庭”而言,他们都有个特殊的小环境。当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问题时,我们可分析出他小环境的缺失、缺陷。但当问题没有出现时,家庭外的社会如何有效预防,是个操作难度较高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老人,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然而子女贴补缺乏

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生活简朴艰难。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很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都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8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会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但对小孩教育方面,老人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外。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老年人看护小孩。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负担。

4、精神缺少慰藉。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则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孤苦寂寞的生活。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第三部分 留守儿童、老人问题的对策

一、留守儿童现象是长期存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多方的社会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众多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必将持续存在。从根本上来看,以“关爱”为中心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各种活动便是可实现的应对策略。从政府到社会,社会各个层面开展了包括农村寄宿制学校、代理家长在内的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这些行动中涉及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媒体、企业等多个行动主体。政府的政策保障和组织协调留守儿童关爱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些活动在生活照料、学习帮扶、情感关怀等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支持。家庭、学校和社区是与留守儿童联系最紧密的、最重要的行动层面。包括外出父母在内的整个家庭

应该为儿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密的情感沟通,让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重拾关爱。社区应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和行动空间。村委会应积极发挥组织倡导职能,对留守家庭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切实帮助,并应有效地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帮助留守儿童的具体活动。学校是留守儿童最集中的地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弥补学生亲情的缺失,为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间的联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帮助外出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

(一)积极走进孩子的内心

留守儿童外出父母及监护人除了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心理和情感需求,经常与儿童谈心交流。学校可设立知心信箱、安排知心老师等来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心理的形成,鼓励学生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帮扶与关爱,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留守女童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应给予她们更多关爱,通过社区互助、自助等形式缓解留守家庭面临的生活负担,保障留守女童的权益。父母在外务工期间应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与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情感交流,让子女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社会各界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宣传普及家教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引导外出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给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共同建设良好社区文化环境

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区支持,同时通过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行业应担当起社会文化引导者的职责,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做好学校教育的工作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力度,完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生活条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应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通过多种形式更多地去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沟通。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应加强人格教育、性格教育等,并从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成管理方面给予具体指导。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并通过书信、亲情电话等形式,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更是需要政府和社会积极帮助。

(一)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经济发展。

推进改革,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带领村民探索,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

济上给予支援。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些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 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

(五)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乡政府还可以给予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帮助老人的良好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孤寡老人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快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为。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参考文献:

《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作者:叶敬忠 潘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作者:叶敬忠 贺聪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段成荣 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第29卷 第1期 20xx年1月 李丹,浅谈新形势下的亲子关系 [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7(2)

翟静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


第二篇:XX镇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及儿童管理调查报告


xx镇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管理服务

调 查 报 告

一、基本情况

xx镇全镇总人口3043人,全镇老人560人,农村留守老人162人;妇女889人,农村留守妇女数43人;儿童231人,农村留守儿童2人。

二、留守人员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老人。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我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三方面:依靠子女、日常农业劳作及民政部门的救济。由于留守老人普遍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差,仅依靠社会救助及子女补贴生活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依然比较艰苦。

2、生活缺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换个电灯泡等,对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山区农户居住分散,老人在外遇到意外时,更是束手无策。

3、心理负担重,缺乏精神慰藉。人老了有好静的一面,但同时最怕寂寞。农村老年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于子女的精神蔚籍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但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大多数过得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 - 1 -

生活。此外,由于山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通过其他业余文化生活,找到精神寄托。

(二)留守妇女。

1、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一年到头身心疲惫。

2、精神压力大,寂寞空虚感强,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家里冷冷清清,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丈夫不在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处处小心谨慎,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一句话,怕遭人闲言闲语,时时挂念外出务工的丈夫,担心丈夫禁受不住外面的诱惑而移情别恋等等,因此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同时,“留守妇女”和丈夫之间的感情沟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容易产生裂痕,导致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步增多。而当出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情况不完全了解,她们往往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由于一些留守妇女的丈夫出门多年,不负责任,不负担家里开支,迫于无奈,一些农村留守妇女利用赶集出门卖淫贴补家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部分留守妇女好逸恶劳的习惯。

- 2 -

3、养老及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的问题。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虐待老人、邻里纠纷现象呈上升趋势,而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则呈下滑趋势。

4、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余下妇女、儿童、老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特别是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5、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一方面,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农村男劳动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劳力由于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农妇缺乏农业技术。由于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生事物及新技术能力较差,许多农活是依然是传统操作,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单一等特征。

(三)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教育、生活、心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二是留守儿童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三是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四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较差;五是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六是留守儿童存在行为缺陷。

三、现阶段留守人员的管理服务

(一)留守老人。

1、设立老年文体活动中心。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村 - 3 -

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定期组织文体活动,老年人可以免费参加健身、看书、下棋等活动。

2、实施四项“助老工程”。一是对特困留守老人、残疾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和有重大疾病的留守老人实施监管责任包保,做到情况明、帮到位。二是逢年过节实施走访慰问制度,在春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对特困留守老人进行走访慰问。三是建立了助老志愿者服务队,把那些身体健康、愿意帮助老年人的志愿者组织起来,为留守老人们提供服务。四是建立法律咨询站。在司法所设立司法维权服务站,聘请专业人员为留守老人做法律顾问,免费向他们进行法律咨询服务。

(二)留守妇女、儿童。

1、设立“妇女之家”。充分发挥妇联作用,组织妇女积极开展“双学双比”活动、“文明家庭”创建、“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活动。建立“妇女之家”, 向农村妇女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抵制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普及科技、妇幼卫生保健和优生、优育、优教等知识,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妇女科技致富能力,帮助妇女增收致富,促进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2、设立留守儿童服务站。通过设立留守儿童服务站,为留守儿童招募“爱心”妈妈,确定一名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及时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生活、心理、教育、情感等需求。

- 4 -

3、协调各方力量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嫖娼、卖淫、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男女平等,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鼓励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的民主决策,积极为妇女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充分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四、留守人员管理服务的建议措施

1、摸清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现状。以村为单位,对辖区内的留守老人及妇女儿童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登记造册,重点摸清其基本情况,现实表现、临时监护人、子女(配偶、父母)去向地址及联系方式。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每月排查一次,防止人员漏登、情况漏记,对本地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数量、比例、构成、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具体工作任务目标和规划。

2、开展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送关爱活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及精神需求,一方面要按照“留守人员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积极组织一支由教师、医生、律师等组成的家庭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留守人员提供针对性帮助,开展心理关爱,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走进留守人员家庭开展“聊天”活动,使其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另一方面要依托镇、村妇女组织和女能人,开展生产帮扶,帮助有条件者发展适宜的生产项目,解决部 - 5 -

分人员生活困难问题,让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

3、做好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以镇法律援助维权站为中心,全面建立网络式维权系统,大力实施对留守人员的法律宣传及法律援助。一是建立一支集律师、心理咨询等人员组成的维权志愿者队伍,积极发挥维权志愿者的服务作用,切实为留守人员提供法规帮助、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二是密切关注留守人员所反映的有关婚姻家庭、劳动保障、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及时掌握信息,开展法律政策解释和疏导工作,帮助引导留守人员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依法有序反映诉求。三是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探索帮助留守人员帮扶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关心关爱留守老人“老有所养”、留守妇女“创业致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落实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管理服务措施。针对留守人员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采取分类分项帮扶方式,切实提高针对性与有效性。一是建立“邻里互助组”,党员干部主动与就近留守待帮人员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等不同形式的帮扶结对,方便日常生活照料,及时提供陪同看病、购买物品等服务。二是在农业生产特别是农忙季节,组织帮助留守人员的家庭突击搞好播种、收割等,使他们不误农时,确保生产正常发展,有效解决留守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分散的问题。三是组建“留守互 - 6 -

助队”,组织留守人员互相帮助,互相走访,加强感情交流,增加心里安全感。

5、建立强效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要针对留守人员制定齐抓共管机制,工会、妇联、团委等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切实制定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合作,严格实行目标化管理,为留守人员排忧解难,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好事、实事登记本,对于对留守人员所提供的各种帮助进行一一登记,给予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并建立回访群众制度,对帮扶过的留守人员,组织干部定期深入其家中进行回访,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使互助工作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 7 -

更多相关推荐: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例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例一监护人调查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名监护人其中男性名占女性名占职业方面的监护人为农民年龄结构方面监护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岁其中60岁以上的监护人比例高达70岁以上的达婚姻状况方面的监护人配偶健在的丧...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化州市东方红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有关情况掌握事实材料问卷调查一调查原因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向...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重庆市武隆县调查对象: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的部分留守儿童、部分外出的农民工以及部分中小学教师调查方法:口头问答、网络、资料搜索等调查目的:①…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秀山县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东风路小学吴艳梅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也是为了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针对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我在我的家乡溶溪镇做了一个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和走访我发现农村留...

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9月调查地点五常市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一摘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使社会上存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多数远离父母于是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存在而且他们与父母在思想等方面缺乏交流沟通养...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xx年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岚皋县石门镇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报告经济管理学院会计112班20xx014220刘玲1关于岚皋县石门镇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报告调查人刘玲蒲娟吴黎指导老师高小升时间20x...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堕却乡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调查内容堕却乡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时间20xx年8月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调查地点堕却乡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

留守儿童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家庭现状调查报告易万里摘要我校的留守儿童基本是隔代教育由于监护人的自身的素质和方法等多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一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

社会实践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结果

暑期实践报告姓名宁和田学号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西部落后而东部经济发展迅速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实践目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也相继出现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些年来农民工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庞大群体在中国迅速形成他们在解决了城市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形成了一...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