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时间:2024.5.15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xx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xx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xx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xx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xx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xx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

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中国提倡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原始的生态文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统村落使农民能够就近就地进行耕作,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能够把当地的土壤、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比如,西湖龙井等成千上万的地方名品,就是中国优质农副产品的代表,而这些优质农副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国际上通行的地域商标也证明了与传统村落密切结合的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农业发展模式。例如法国,其自然村落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与这些自然村落密切结合的许多农副产品都成了走向世界的名牌。像法国著名的香槟酒,就是香槟的主产区家家户户生产的发泡果子酒。法国还有大量不同品牌的奶酪,也是与不同的村落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些品牌奶酪直接用着当地村落的名字。由此可见,要发展中国传统的优质农副产品,提高其附加值,必须重视保护和整治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中期必然伴随着旅游潮的兴起。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乡村旅游是旅游的重要内容,而发展乡村旅游就要保护好传统村落。韩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运动,发放了大量水泥、钢筋,持续10多年的大建设使不少传统村落改变了面貌。到了20世纪90年代,韩国人认真反思过去对传统村落的大拆大建,认为丧失了许多宝贵的旅游资源,所以重新开始兴起农村美化运动,纠正过去大拆大建的错误,并及时恢复当地村落的格局、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传统、农副产品、地方民俗节庆活动等,把它们与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组合在一起,吸引大批游客到韩国农村旅游,使当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根据中国实践,无论是四川还是浙江、福建,凡是坚持保护传统村落、发展农家乐的农村,农民的收入增长都快于其他地区。这些地方已经可以超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化初级阶段,直接以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来引领绿色农副产品的栽培和生产,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随相伴,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发展新道路。这些致富新道路的开辟都必须基于传统村落,没有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创新发展道路无从谈起。

传统村落是广大农民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所谓社会资本,是除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以外,人们对周边环境、自然和人际关系等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已经具有的传统技巧和知识的总和。丧失了社会资本,

在某种程度上比丧失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后果更加严重。比如,在中国农村,现在比较贫困的往往是一些水库移民村的农民,是一些因建设重大工程被迫背井离乡迁入他乡的农民,尽管政府部门给予了大量经济补偿,但是生活依然比较贫困。因为他们几乎丧失了全部社会资本,丧失了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熟知和适应、对周边山水的认知以及众多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结果重新陷入贫困。所以,有许多补偿足够的移民现在又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重新融入拥有社会资本的地方去。农村传统的农耕和日常生活,离不开互帮互助互学,传统村落不仅是农民兄弟心理认同的地理环境,同时也是其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更是众多地方方言、风俗、手工艺品、传统节庆等非物质文化的有效载体。这些都可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破坏了这些资源,就等于切断了农民致富的一条门路。

传统村落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和广大港澳台同胞的文化之根。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敬祖先的民族。中国传统村落的核心是宗族祠堂,这与西方村落以教堂为核心截然不同。传统村落往往成为连接家族血脉、传承族群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广大华侨、港澳台同胞寻根问祖的归属地。尽管他们远在千山万水之外,但总要回来找寻自己的根。由此可见,如果丧失了这些传统村落,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

传统村落是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边境地区居民点的保护和发展极为重视,这是因为这些居民点在国土安全和领土争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国境线漫长,但一些边界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一些争议,国土安全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国际上在领土争端的解决实践中有一条重要原则,即争议领土范围内如果有某国的国民长期居住生活,则可以作为领土归属的重要判别依据。近年来,中国一些边境省份在城镇化进程中忽视了传统村落在国土安全中的特殊作用,片面追求城镇化水平,对散落在边境线上的村落不愿投入,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通过整体搬迁的方式使这些村落的居民快速脱贫。例如,有的沿海省份早期提出“小岛迁大岛建”的主张,将小岛上的居民搬迁到大岛甚至是陆地上,使得一些原来长期有人居住的岛屿变成了无人岛。这种做法在领土和领海争端中无异于“自废武功”。因此,从历史的教训和国际经验看,传统村落特别是边境地区的传统村落对于国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对传统村落的六项功能分析看,传统村落保护极其重要。但是,中国对传统村落尚未做过全面调查,对这份祖传的家底心中无数。近年来,传统村落快速消亡。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建筑破败不堪无法修复,加上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外出打工的村民见识了城市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和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于是想急切改变居住条件,无序地新建与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此外,过度旅游开发导致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一些公路铁路项目对村落“开膛破肚”等,也破坏了传统村落。未来20年,中国城镇化仍然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抓紧摸清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避免因错误的观念、短期的开发利益等各种原因破坏传统村落,使传统村落在传承历史文化、保障国土安全、振兴旅游业、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北京新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应纳入城市总规

20xx年12月30日,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召开。此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建议案,呼吁尽快研究出台《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会议决定,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将于20xx年1月21日召开[3] 。

北京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门头沟斋堂镇爨底下村●门头沟斋堂镇灵水村●门头沟龙泉镇琉璃渠村●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房山南窖乡水峪村 安徽省(25个)第一批

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蔡畈古民居、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龙潭寨古民居、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黄村、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宏村、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卢村、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屏山村、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关麓村、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池州市东至县花园乡南溪古寨、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渚湖姜村、池州市贵池区棠溪

镇石门高村、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宣城市泾县榔桥镇黄田村、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江村、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安徽省(40个)

安庆市宿松县柳坪乡大地村、安庆市宿松县趾凤乡团林村、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响肠村、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请水寨村、黄山市歙县深渡镇阳产村、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漳潭村、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漳岭山村、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黄山市歙县许村镇许村、黄山市歙县雄村乡卖花渔村、黄山市歙县雄村乡雄村村、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木梨硔、黄山市休宁县陈霞乡里庄村、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碧山村、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古筑村、黄山市黟县碧阳镇黄村、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石亭村、黄山市黟县碧阳镇麻田街、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塔川村、黄山市黟县宏村镇秀里村、黄山市黟县宏村镇下梓坑、黄山市黟县宏村镇龙川村、黄山市黟县渔亭镇团结村、黄山市黟县西递镇石印村珠坑、黄山市黟县西递镇叶村利源、黄山市黟县柯村乡翠林村、黄山市黟县柯村乡竹柯村、黄山市黟县美溪乡美坑、黄山市黟县宏谭乡竹溪村、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历溪村、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环砂村、六安市舒城晓天镇晓天中大街、池州市贵池区唐田镇沙山嘴文化村、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东流老街、池州市东至县龙泉镇观桥村、池州市东至县龙泉镇老屋村、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严家古村、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所村、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宣城市宁国市胡乐镇胡乐村

传统村落规划和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在当前的城镇化高潮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其主要矛盾就是现代化生活需求和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时,要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保护保全与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既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又热切关注群众民生,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科学整治村庄环境,使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农民群众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

传统村落的保护其着重点在于保护古村落的精、气、神和历史文脉。她不同于单体建筑的保护,其特殊性,在于传统村落它是一个活的机体,保护的是整个村镇的历史风貌,更重要的是传统村落内的许

多建筑存在着功能更新和基础设施完善的要求,才能满足传统村落发展和适应现代生活的各种要求。传统村落保护不是保护全部过去的东西,也不是保护所有的老房子,更不是保护所有过去生活的踪迹,我们保护的是村镇内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

村落保护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全面普查,制定规划,分类指导加以保护。

(一)认真做好传统村落普查建档

在现有基础上组织对传统村落进行一次系统普查,并记录汇总建档。在普查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可以组织有关专家从村落的环境、形态、人文等方面进行分类和价值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村落、建筑的保护等级,分别落实保护措施。

(二)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要做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措施。要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有机结合。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重视对建筑、环境风貌、风俗人情的研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不仅是保护规划,而且是整治和发展规划。要对保护和建设划定范围,既要保护,又要满足建设发展的要求。在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先将那些有着浓郁乡村风格的古村落、老村落,如杨家堂,像自然保护区那样严格保护起来。可以借鉴自然保护的做法规划出核心区、缓冲区和发展区。先确定好什么样的地方不能动土。

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区规划建设时要注意保持本土的建筑符号,有效地设计出美观宜居、功能完善、与传统村落的风格不相冲突、和大自然相谐调的高品位有特色的新农村。 根据我县现状,可以考虑通过发展观光经济来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

因此,建议先行考虑编制全县域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县域特色文化保护与发展规划,从全县域的面上确定保护的区域以及相关行政村,确定保护和利用的有关要求和措施,考虑确定一些强制性的标准和要求。

(三)统筹实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

一是科学整治村落人居环境,在建设中尽可能协调保护村落周边环境风貌,要恢复传统村落布局精妙合理、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存有环境。坚持传统村落保护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并重。

二是深入发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议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以及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力度,要彰显村落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等的独特魅力。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通过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举办农事节庆活动等,展示传统村落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象。

三是坚持保护保全和科学利用互促共进。要积极培育传统村落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如一些有特色的村落和古建筑适当改造成茶馆、手工艺的作坊、画廊、民间艺人的创作基地、乡土文化体验地等,吸引文化创意项目入驻(如乡村798等)。要依托其独具特色的山水环境、传统的建筑风格,适度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如“民宿”经济。要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原有的传统厅堂、民居、祠堂等,加以适当改造,使之成为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如农村大会堂的再利用等。

建议目前可以选取少数几个民风淳厚、保存较好、历史文化气息浓厚、且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的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利用以及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模式的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然后在全县加以推广创新。

(四)制定切实可行保护实施政策

在目前传统村落保护中,古建筑产权问题、保护和修缮的资金问题以及谁去保护等是最大困扰。因此,提出三项建议。

一是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传统村落保护中包括产权置换。对拆迁安置、补偿、保护专项资金投入以及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遗产保护事业时的优惠和减免政策等方面加以明确规定。

二是加大政府公共投入,明确政府保护职责的同时,要有效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积极鼓励企业、村级组织、民间团体、社会贤达等共同参与遗产保护、管理和经营。

三是要整合各部门职能,在经费、人员、机构等方面强化保障机制。建议设立一个统一管理协调机构,对全县境内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古建筑、历史地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做出有效的咨询评估,列出遗产保护名录,制订遗产保护规划和年度计划,责成相关业务部门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传统村落、古建筑群实施保护修缮工程。


第二篇: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今天抱着这一态度,展开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的调研。以便得出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何种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怎样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现状

1、 中国共 产 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2、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3、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

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前提

1、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之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职能部门尽职尽责,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规划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认真组织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条件。

2、合理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市场,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价值。通过实施文化经济政策保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开发民族民间特色产品。如德钦县民族银制品厂,香格里拉尼西乡制陶业,州藏药厂,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手工毛纺制作,尼西、奔子栏一带的木制品生产。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产业链。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州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产生,如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投入不足、资金紧缺、人才匮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缺乏保护意识等。当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民族传统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的倍加关爱和保护。在调查时发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还存在重视不够和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许多工作还停留在申报、

命名和调查材料的存档上,工作相对滞后,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处于濒临消失的境界,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形势十分严峻

1、缺乏整体性的保护规划。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由于涉及的部门多,加之没有统一的规划,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2、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依存于独物时空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各种文化艺人、技艺、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已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流传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正在消失。如藏族曲艺《格萨尔》的说唱艺人在我州至今仅存2人,傈僳族的音节文字在渐渐消失。

3、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民族民间文化(如民居、雕塑、民族民间设施、工具、服饰等)有失去原有的文化性和独特风格之趋势。尤其是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值得认真关注。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引起了重视,但由于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民族文化发展,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研究、开发工作无法实施。

(四)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州从事民间文化的职业人员,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宣传力度还不够大

相关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大,特别是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

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应有的共识,从而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建议

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加强对我州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实行依法保护,利用现代手段将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针对我州当前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连接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最近国务院领导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该保护的要全力保护、该扶持的要扶持到位、该投入的要加大投入、该给的政策要给足。”等有关文件及指示精神,把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二)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明确责任,着力解决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1、文化保护与传承,立法先行。如何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步纳入法治化管理保护的轨道,这是当

前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中央、省都相继出台了有关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法律法规;有的州市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保护办法。建议州委、州政府:一是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州县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二是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保护办法,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做好传承工作。民间艺人一直是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立文化传承人(继承单位)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艺人命名,帮助扶持、保护等形式,做好对传承人的激励机制。解除传统单一保守的传承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培养民间艺术后备队伍,使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做到后继有人,永不失传。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将合理开发利用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把我州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好地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之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在利用中加快发展,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合理利用开发。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我州建设民族文化州、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

要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继续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多渠道募集资金,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以保存历史记忆,加以传承和弘扬。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和培养后备人才

实施“人才战略”,一是要积极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工作,热心投身于文化工作,并有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重视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性保护;三是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和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水平;四是建议教育部门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文件规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通过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的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大力营造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是缺乏有关法律法规,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要求不够明确。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法律规范、法律责任、法律义务不清,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古今珍贵、散落民间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缺少针对性管理,同时,对文字、照片、音像等各类资料的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2、是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缺少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基层现有的一些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基层协会组织,缺少本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

和政策条件欠缺。若长此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不仅会慢慢丢失,出现潜在的断层,而且也将丧失一个弘扬民族工艺的文化市场。所以,加强民间工艺的保护,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是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于濒危程度较高的品类,从传承人和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到位。由于目前的传承处于自觉自愿状态,以及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特有的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等,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鲜有问津者。另外,一些落后的观念、做法和生产方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如民间广泛流传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或“传男不传女,传女不嫁人”等家族式生产的清规戒律,造成一些艺术形式得不到发展。

4、是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工作不到位。由于近年来,我们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系统教育欠缺,导致一些青少年玩的是韩国游戏、看的是日本动漫、跳的是美国街舞,而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知之不足。一些知识分子在出国留学期间与外国友人交流,方感民族文化的重要和博大精深,回过头来“恶补”的就是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课。

5、是市场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近年来,**区一些民间艺人积极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在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就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来说,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进入大市场良性循环领域,仍然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调研结论

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开发时必须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开发。要使传统文化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推动传统文化

的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新**、新奥运”的机遇,充分发挥**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优势,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步伐,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使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为**20xx年奥运会文化活动的看点,努力做到“两推动”、“三统一”、“四转变”,逐步构建起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两推动”:通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统一”: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政府及文化事业机构管理与协会组织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个体性作坊性的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转变”:一是民间工艺的交流由区域化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急需进一步扩大。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对外交往方式收到良好效果。二是从单纯活动型向系统管理型转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是政府文化部门和事业机构的一项工作职责,应逐步从单纯组织活动向系统管理转变,特别要尽快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三是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全区有一个组织工作系统,成立保护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协会,责任落实,规范管理,真正推进。将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部门职能,切实落实到位。四是从以活动而保护向以保护传承而活动方向转变。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常态管理模式,取得长期工作效果。要对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应及时纳入搜集、整理范围,加以保护、抢救、改造,使其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并健康发展。

2、是加强与**市及其它区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文化行政和文化政策的职能转换,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实际工作的总体考核体系。加速转换职能,并谦虚地学习和接受那些来自海内外学术界的涉及文化及其保护的理念和先行经验。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调查、普及、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保护工作成为市民自觉的行动,成为文化部门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搜集、整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根据遗产的不同等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搜集整理中应坚持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这四个原则。 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如对确立了师徒传承关系的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二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人士的资助。中央、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各地方自治实体、民间社团、企业、法人财团、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和有关的个人等,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3、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一是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二是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是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维系民族感情、延续民族信念、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

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中进行普及和推广。三是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区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恢复和开展有价值的活动。如在钟鼓楼等文物景点、文博系统的博物馆、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及传统四合院保护区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在20xx年**举办奥运会期间,使之成为外国朋友了解京城绝活和百姓生活,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

4、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消费。应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一是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定点(门店式)展卖。通过搭建协会网络,集中艺人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形成网络经营。二是整合资源,厂店合一,集中展卖。全面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根据**区实际,结合“新**、新奥运”和文化强区,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品牌项目。如:以具有永恒美感的四合院为依托,开发项目,用胡同、四合院、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营造出的独具特色文化氛围吸引中外游客。对表演性和审美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项目,应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在手工艺生产中,避免盲目追求流水生产线和机械化,使工艺产品失去手工艺的特点。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造型、图案的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探索新领域。

更多相关推荐:
XX村调研报告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丰乐乡调研报告20xx年度调研单位二坝村党支部二坝村调研报告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好的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下一步工作思路和目标按照乡党委政府的...

关于某某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的调研报告通过一段时间以来对我村认真细致的逐户调查走访使我对村内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现将我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一村情介绍河间市兴村乡村距河间市西二环仅2公里...

农村基层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当前农业乡村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转变在新的情势下如何顺应当前乡村工作情势努力探究新时期做好乡村基层工作的方法进一步深化乡村变革加速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乡村社会不变是摆在我们基层...

村情调研报告

村干部村情调研报告作为公选干部组织上把我们放到最基层是想让我们在最基层锻炼带动老百姓脱贫治富要带领老百姓治富就必须对村里的情况作最全面的了解这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下面把我在营盘村几个月以来的调查写报告如下一...

驻村调研报告

关于福龙乡凤朝村的驻村调研报告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办到所联系的福龙乡开展调研我负责凤朝村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干部座谈农户走访和群众交心发现福龙乡凤朝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各级党委...

关于某村的调研报告

某某村调研报告某某村位于北环路与老洛长路交界处以北南靠滨河公园毗邻河阳办事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居民1312人常住人口约1000人左右共有301户居民分为8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有38人全村占地总面...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调查报告系别:农艺专业:09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学号:0902130114姓名:吉开轩日期: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学校: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西村农村发展调查报告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石泉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20xx年3月3日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20xx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乡等8乡镇15个村...

开封市某某村调研报告

开封市开封县八里湾乡毛寨村调研报告我们的调研是在团委张保磊张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上旬在开封市开封县八里湾乡毛寨村以填写村级调查表及农户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的我们来到村里以后先对这个村子的村容村貌进行了观察然后对10余...

村级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村级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王振为了给镇党委抓好基础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近期镇组织部组织专门人员对浍南镇的基层班子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形式基本掌握了我镇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人口地理学论文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资源与环境系地理教育10级江东净20xx年05月30日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以河北省保定市石佛镇东巷村为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石佛...

大学生村官农村村情调研报告

大学生村官农村村情调研报告我叫xx20xx年12月我荣幸地成为xx镇xx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进村半年多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摸底对xx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制约村子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几点建议...

村调研报告(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