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读书报告

时间:2024.3.19

读书报告

——读《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这本《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是由高清海教授所写。整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传统现实与哲学,哲学与创新和人与哲学。我一向认为哲学是人类所特有的,而因为人类,哲学才会产生和发展,因此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将要就人与哲学关系这个问题对这本书进行一个总结和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人的本性。书中提到,认识“人”的方法论原则应该是:对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不能运用“物种”观点去认识。关于人的本性,自哲学产生以来,一直颇有争议,归结起来无外乎“物化”与“神化”,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分别是从人的物质本性和精神本性来看的。但是“物化”把人归结为一个物体,这样就忽视了人的主动性以及自我创造性;“神化”则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把人完全归为“纯粹理性”。因此要从人的“生命”入手去理解人的特异本性,即为什么人与其他生物与众不同。的确,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来自于自然,产生于物性,但是人是超然于物性之上。为了理解人的超然物性就需要知道能够联结物性与超然性又能区别它们的节点是什么,这个节点就是人的生命,或说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与其他生物有相同之处,即受物种规定支配,简单来讲任何其他生物一样,需要空气、水、食物等等,但人超于其他生物的点在于,人有主动性,可以改变环境使其有利于自己,例如,谁把,发电站等等,人的“生命”也从单一的本能生命,又添加了自主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人有双重生命。这种两重性生命表明人要经历两次生成。先经历本能生命,就是为父母所生,遗传父母的基因,获得了生命,汲取父母和自然社会所给的养分。接下来就要经历自主生命,这是需要每个人自己争取和创造,接受文化,讲求“做人之道”。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人的本性的结论。首先人有物性同时还有超物性,其次人性既存在于个体生命之内,又超越与个体生命之外,既属个体生命的统一性,又表现为多样化的差别性。最后,人性既属前定的本质,又永远在不断生成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复杂的,这使得我们不能再以简单的本性认识我们自己。

接下来,作者从人的本性理解哲学的本性。“哲学”与“人性”是有内在关联的。如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但是只有从哲学思维的高度才能把握人的真实本性。作者认为“哲学”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觉意识,当人认识到自己人的本性的时候,人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本性,生存意义与其它存在的关系种种问题,换句话说,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自己与其他生物、其他人、自然社会是怎样的一个关系的时候,哲学就产生了。而哲学本性也就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觉意识。当人类完成了自己物质的基本需要时,人类会思索自己未来的生活和道路,而这种思索往往是自由的和自觉的,因为外界无法控制和强迫,哲学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因为不同的人思索自己的方式不同,角度也不同,所以哲学没有统一的对象,固定的性质和终极的结论。哲学也就是多样性的,多面的以及永远发展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因为矛盾的不断产生和变化,要求人与哲学的概念也应不断更新。人类的前进方向是由人类自己探索的,而每个人的思维又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想法越多,思想延展的道路越多,而这种发展往往外界难以控制,所以会有正面的道路和负面的道路出现,人类也往往迷失方向。但是在人类的“自为本性”中含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人类也会审视并矫正自己走过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思想会不断产生新的哲学,而这些新的哲学又会指导人类走入某条道路。例如,在书中,作者提到,由于18、19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兴起,人类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前进的道路,“人是人自己的上帝”“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人为自然立法”(康德)等观念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因为人的壮大推动了哲学的

观念,即人成为人,不是因为非人的力量,即那些自然中的物质或是不同的神和宗教,而是因为人自身的活动和力量。因此,人找到了自我的真实本性,哲学才能找到自己的理论归宿。人的观念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哲学观念的根本变革。

因为哲学与人的这种关系,作者进一步对哲学的理论品格进行阐述,即哲学之秘密在于“人”的秘密。哲学的品格特点与人性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第一,人具有两重本性而哲学也是这样。在本篇读书报告中的第一点中已经阐释了人性的物性和超物性。同样的,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但是哲学对于各种问题的探讨常常是超现实的,而对哲学问题的解答,又往往是科学的,所以哲学与人性是一样的,都具有物性和超物性。第二,哲学与人的关系有着其他学科与人所不具有的特殊关系。哲学既内在于人的生活,又超脱于人的生活,这是哲学所特有的理论性格。哲学看起来玄妙难懂,不想物理化学,可以直接改变人的生活;或像历史地理,直接描述和记录人的生活。但是哲学的问题都直接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例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来到世界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这是人们对自己生活自觉性的一个体现,因为这种问题常常是我们自发提出来的。哲学并不提供对于具体事物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它会提供对待根本问题的原则态度、理解方法和认识方法,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意境。这些观念和方法是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一些根本原则,因此当这些观念和方法改变时,我们基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 哲学与人性既具类性,也有个性。这是因为哲学表达的是人性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是所有人类所共有的东西,因此具有类性;但每个人又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表达的人性和哲学会不同,就出现了个性。因此,若要研究人性,或是哲学,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作者在书中最后提到的是人是哲学的奥秘。许多人总是认为哲学是神秘的,人是要研究哲学的,但其实哲学表达的是人对自己的观点,哲学只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一个媒介。各种哲学的出现,表现的实质是人们对自身不同的看法。而人们看自己不会只从单一的角度或只从小团体来看自己,而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的。所以可以说人是一个微缩的宇宙。而如果要理解人为什么是哲学的奥秘,就要理解人与哲学的“对象世界”。人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的,因为人虽然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来源于自然,但是人可以通过科学等手段改变自然,不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人是一种世界性的存在。因此我们想要了解人,必须要要回到世界的角度来看人,而要完全了解世界,又必须要理解人的一切。哲学就是不断在从世界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世界中转换。所以说,哲学看到的“对象世界”,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生活在的这个世界,包括社会等等。但是,人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人开创的,所以,这个世界是具有多重性的,或说是多重世界。“哲学世界”可以说是科学世界和神学世界的结合,因为它既有自然世界对人的“潜能世界”也有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是自然的和属人的,潜在的和理想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必然的和自由的等等具有两重性质结合的矛盾世界的。正是哲学的这些多重性才得以把握人在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中的多重性。因此,哲学,实际上是人以世界为中介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理论活动和理论表达。

在这一篇中,作者由浅及深,由一面到多面介绍了人与哲学的关系,我不敢说我完全理解并认同作者的每一个观点,但是,我还是从中有一些新的启迪和收获,以及对于人性与哲学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篇: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康凯G20xx020xx)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

哲 学 的 梦 想

——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引言

一、关于本文写作目的

本人修习工程硕士的《自然辩证法》一课过程中,适逢老师要求读一些和哲学相关的书籍,并写下读书报告总结收获。其实从大学正式接触哲学这门学科起,自己就对这门学科极有兴趣,觉得其是一门能科学指导我们思想、做事的学科。并且从小我就爱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后来发现都与哲学有关,也看过不少哲学的相关书籍,比如一些科普书籍,胡军的《哲学是什么》;一些中国古代哲学书籍,老子的《道德经》等等,还有一些外国作品,黑格尔的《逻辑学》等等。自己也一直有把通过读书以及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稍作总结、记录成文,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愿望。这次正好借此良机,把上课所学到的知识,以及课下看书的一些体会,写成此文,以梳理自己的思想,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二、关于题目的说明

本文的标题——哲学的梦想,包涵了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哲学此词源出希腊文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那么我不得不说,爱智慧是我的梦想。如果自己有一天真能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可谓是自己最大的梦想;二是自己的现在的世界观的内容,多数是以优化的美好的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可以说自己的梦想,如果这套哲学体系是正确,或者是接近真理的,那么一定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成真。

其实所谓的我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符的,这恐怕也是由于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觉得我受到的是一门正确理论的教育。当然我觉得每个人的哲学观点都不会完全相同,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些自己的观点比较多了,其又能相辅相成,互相解释印证,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也就是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中介绍了一些我从课上学习及课下读书中,思考总结出的自己的世界观和哲学观点。

哲学

一、哲学是什么?

要谈哲学体系,必先解释清楚什么是哲学?记得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上老师 1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 给我们提的第一个问题,当时自己对哲学的概念只是那个经典的词汇来源定义:“源出希腊文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于是问了自己一下,哲学是什么,我自己的回答是,怎么看问题,怎么做事情。我想这也正是马哲里面所讲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世界观便是要我们如何去看待问题,方法论便是要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做事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哲学的定义还有一条就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科学之科学”。在我的哲学体系中,关于这一层次的定义,我觉得哲学是一种揭示(或者说是无限接近)真理的科学。(至于定义无限接近与我对于真理的认识有关,后文会再具体说明)。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不断地发现并了解真理,并且以此指导实践,以便更好的生存发展。

哲学与其它科学地关系,我想应该是哲学统领其它学科。如果说其它科学是在探寻各个门类学科中的规律的话,那么哲学就是在探寻这些规律的规律,也就是“真理”,所谓的“规律之规律”。比如经常有人分不清道德学和道德哲学,道德学就是研究我们各时期各种不同社会下的道德是什么、是有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教育、修养的具体学科。而道德哲学即伦理学,它研究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道德、道德现象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很多时候是哲学上的某些原理论证先出现,之后才在具体学科中发现具体的规律,并且都能够很好的印证了这个哲学原理。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决定意识——创造意识假设:

首先,我是唯物主义观点,我承认物质存在是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我曾经做个一个假设,当然由于这个假设在现在的条件下不能够去实践,所以也没有关于这个假设的定论,我也与很多老师、同学进行过讨论,似乎也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假设的被验证,将能说明并解释物质存在与思维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个假设大概是这样描述:“在某一时刻,把一个人按照其可分的最小的粒子级别和场的分布记录下来,再复制一个完全一样的物质存在出来,并在某一时刻使其在最小的粒子级别和场的分布上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性质,如质量、速度、能量等等,那么看这个新的物质存在,能否“活”、能否具有生命?能否具有意识?”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技术证明任何物质存在都是有粒子和场组成,而我们的思维也都是一些生物电信号、电流,其本质属性还是物质,甚至记忆也都是以大脑的皱褶为物质基础的。那么如果我们对于一个有生命有意识的物质存在,进行物质存在层面上的完全复制,能否产生生命和意识?

我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能!因为这也就是我对生命起源的认识与理解,试想生命的产生,那无到有的一舜的变化,是如何迈过的?到现在科学也无法解释,那么我的认识就是这样了:“物质存在可以创造生命和意识,物质世界起初是没有生命与意识的,也就是在某一随机的时刻,我把其称之为“契机”,物质存在恰好组合成了可以具有生命的状态,从而产生了生命,并按照真理的规律,逐步进化发展成为有意识的人类,从而产生意识。”(以上是我对与生命意识起源的认识,但是对于物质存在的起源,我是完全不能够想象与理解,所以 2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 在我的理论体系中,这仍是一处空白,当然我也认为探究物质存在的起源,似乎是一个死循环命题,即毫无意义可言。)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甚至物质能够创造意识。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物质存在和思维意识的关系问题,我想就没有必要再争论了,事实已经很明显了。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个假设的前提还是有意识作用于物质才创造出了新的意识。我想不尽然,就像我前文对生命起源的解释一样,物质存在本身有运动的属性,那么在没有意识的条件下,其有随机的属性,既然是随机的属性,就有任何的可能,自然就不排除有“契机”的出现,从而在那样一个时刻产生符合生命意识的物质存在出现。这也就是纯粹的物质创造意识了。

2.极限趋紧可知论:

其次就是“物质存在与思维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了,即他们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存在。

我的观点是思维意识能反映物质存在,并且反作用于物质,因为在我看来,意识的基础本来就是物质,物质作用于物质自然是正常不过了。

同时在世界能不能够被认识的问题上,我想我的观点是“极限趋近可知论”当然最后的主语还是落在了“可知论”上。

但我必须做出一些说明,首先要引入极限的概念,这一概念我认为是人类在数学上提出的最伟大的一个概念,即极限是指无限趋近以至等于。也就是说它不是指直接的相等关系,而是一种无限趋近的关系,以至于可以用等号连接而非近似。

我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或者说对于真理的求索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即有一个大方向,便是人类越来越多的认识世界,发现真理,但是这种大方向是一种无限趋近的趋势,而不是直接的最终相等,也就是说认识世界和探求真理,最后不是被我们完全发现,而是被我们以极限趋近而发现。当然我所指的极限不是说世界或者真理无穷多所以我们没法完全认识,而指的是这种趋势是极限趋近的,而不是完全相等的。因为一旦世界或者真理被完全认识和发现了,我不知道人类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如果失去发展又与我认为的真理相矛盾,所以我觉得只有这个极限趋近可知论,能完美的连通解释我的这一系列观点。

三、真理与悟道:

1.真理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将真理定于为两方面,即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指人们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反映,包含两层意思: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区别,都不可能被推翻。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它能够无限接近客观世界。这种认识的本性也是绝对的、 3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 无条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和一定的条件下,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相对正确的认识。包含着两层意思:①从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来看,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其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的正确认识。处于一定时空之中的真理性认识永远不可能穷尽物质世界,而只能不断发展、完善。②从具体事物及其过程来看,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的无限多样性决定了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其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都只具有近似的性质,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和相对两重属性,都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

以上对于真理的定义,我不得不承认,非常严谨,可是有些过于繁冗,而且对于真理这种需要有权威感的定义来说,这种两方面正反来回说的定义方法,我觉得有些不适合。

于是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我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熏陶,也就有了我自己对于真理的定义,即“道”。

我认为的真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首先真理应该是客观的,是所谓的“天道”,是先于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同于甚至早于物质世界的产生而产生(由于上文提到过,我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产生,所以也就无所解释真理与物质那个是先源的问题了);

②人们定义的真理,只不过是意识对于这种“天道”表述与反映。有可能反映对也有可能反映错,但真正的天道是不变不错的,时时刻刻支配着整个世界;比如说牛顿的发现的经典力学体系下,物质不能超光速就是正确的,但是道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有之后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可以说是更一步接近了真理; ③真理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外部看来真理是不变的永恒正确的,但是在真理的内部看来,真理本身就是发展变化的,也就是本身这种属性,才能够在外部表现上支配着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做个不很恰当的比喻,一个物理公式引力方程G=gm,外在看来它就是这个形式,是不变的,而真正应用其这个公式,我们会发现,G是随着m的变化而变化的,才产生了正比的规律,如果公式内部的G、m都也是不变的,那么这个公式就毫无意义可言,真理也正式如此,他是描述一种不变的道,而这种道本身是发展变化的;

④道或者真理都符合“有利于”标准,也只符合有这样的道才能称之为道,才能是真理,我们现在发现的种种不利于的标准有的是因为本身认识错误,那些根本就不是道或者不是真理,或者是在现阶段某种特定情况下反映出了短暂的或者片面的不利于,但总的道和真理的标准都是“有利于”的。因为只有这样的道才能存在,否则世界将陷入一个死循环中。我们如果那样认识这个世界,也就是毫无意义的了。

2.真理的标准: 正像上文所述,我认为真理的标准最根本是有利于标准,有利于标准是真理的必要条件。也就是真理要有利于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与意识)整体的终极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所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完全同意,但是我之所以没有 4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 完全应用它的这条标准定义,因为我觉得这种以结果论证过程的定义,在实践中的效果意义不大。每当一件事做完了,才说对不对,那还有什么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呢,任何两件事情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苛刻的说,那岂不是没有真理可言。我们人类既然有总结归纳的这种意识能力,就应该有利于,以便更好的去实践。

3.悟道: 同上文中所讲的认识世界的过程相同,我认为人类去追寻真理的过程也是一种极限趋近的过程。并且这是人类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人类对于真理的揭示或者说接近就像数学中某个函数的极限点一样,他的值有可能达到相同,但他的导数(斜率),也就是发展趋势却不一样,也就是说,在我们达到真理的那一刻,真理那个点不是导数为0的相等于那个值,而是继续导数为正的无限趋近于那个值。但即使我们知道不可能完全揭示真理,我们也应该去为了追求真理而奋斗,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欲望。也正是这种欲望支配着我们不断地发展,这种欲望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真理。

随着悟道的深入,人类对于真理的接近,人类社会终将走向一种“道制”的社会,这种道制似乎是回到了人类意识产生之前,物质世界客观遵守的那种状态,但其实这是在经过了无数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发展而来的状态,比起最初的物质直接的客观遵守,变成了更为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状态。即人类都自觉地遵守客观的天道或者说是真理,因为那些都是有利于的,这种情况下,我想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将能实现。

四、人性、道德、欲望:

1.人性向善:

在对于人性问题的认识上,我的思想上是有过很大的波动变化的,这在我整个思想体系的形成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我也很欣慰的看到这一点,至少说明我的认识是知错就改的、是发展的、是不断完善的。只有经过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才能更加接近真理,而悟道。

起初,大概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我一直坚持人性本善论,我认为人性也就是本性欲望,自始都是好的,都是由利于的,至于那些社会上明显存在的丑恶人性,我则用马克思“人性的异化”的理论解释,即指人性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偏离人的本性或对人的本性加以扭曲的现象。而且,马洛斯人性需求理论,对我影响非常之大,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我非常认可这一理论,同时也能解释,恶的人性有时并不是其没有善的本性,而是由于其更基础的底层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以基础需求为首要满足目标,甚至牺牲了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展现出恶的表象,可其实其本质不是没有善的本性,是被压抑掩盖了。例如当一个人饿得快死的时候,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欲,去抢了一个吃的很多的人的东西,我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恶,即使抢的这个外在表现是恶的表象。当然这样的理论解释,似乎也说得通,并且符合我的整个哲学体系。

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的增多、了解的知识的增加,我渐渐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最根本的错误出现在我对于真理有利于标准的偏颇理解。我一直认为,既然真理遵 5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 循有利于标准,那么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遵守天道,那就都应该是一直进化的,恶的东西会被淘汰,不会保留,剩下的只有善的。

可我忘记了,生命和意识的产生时的随机性!前文已经解释说明了,在生命意识产生的那一刻,是物质存在的一种随机状态,那么这种最初的随机状态,绝对是好坏善恶都有的,只不过由于真理的作用,产生了进化的效果,好的善的有利于的得到了保留,而坏的恶的不利于的都被淘汰。可现在人类意识进化好了么?我看未必,恩格斯曾经就断言:“人来源于动物界的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当然首先我不同意兽性就完全就是恶,其实我也不同意永远不能摆脱恶的说法。但是这句话至少能说明,人性并不是本善的,我觉得我对于人性的认识,应该改为人性向善论。

2.道德约束:

本来以我之前所持的人性本善论,我是一个彻底的纵欲主义者,因为我认为人性即欲望,都是善的,那么根本不需要什么法律、道德来约束,欲望本身就是道,就是真理,那么只要纵欲就是悟道了。

但是我发现我处处碰壁,渐渐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当我的观点有了发展改进之后,我承认了人性向善论,才明白了道德、法律等出现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那就是对于那些起初随机产生的本恶的又还没有进化人性做出约束,让其压制掩盖,并且随着真理的无形支配,再长久的进化过程中,渐渐去除掉那些恶的人性。这也就是道德约束的作用。

因为我们的意识有主观能动性,我们能够认识到先进于自己意识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能分辨自己的本性的善恶好坏,标准自然就是我们认识到的,符合有利于标准的真理。那么我们就需要建立一种约束来自我控制那些恶的本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更和谐的发展。就是道德的产生。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我们,在不懈追求真理的同时,还是要遵守现阶段社会的道德法律,这样才算是悟道,才是最有利于发展的。

3.欲望的进化: 正像前文所释那样,人性即欲望,产生时是随机的,但由于毕竟意识在真理有利于的作用下是再进化的,那么同样,我们将有一个极限趋近与完美人性的趋势,最终将实现完美的善的人性欲望。

那时必定是高度发达的社会,那时的人们,将可以彻底摆脱道德法律的束缚,真正的解放人性,自由而生,真正的纵欲。那时只要遵守天道即真理,因为天道和真理必然与最终进化的人性与欲望,相辅相成。

中国有句成语——欲壑难填,这我承认,但是试想当我们的“欲”符合“道”,都是善、都是有利于的时候,那么欲壑难填不就成了我们发展的最好的不竭的源动力了么?

6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

结语

寥寥数语,很难完全展现自己的思想。但本文的完成,了却了自己多年的一个心愿,即总结自己对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和构架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总结一个基本的简单的哲学体系,阐明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其中难免诸多偏颇谬误之处,但是此文纯属学术性文章,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同学们的指教,以便发展改进自己的观点,更好的完善这一理论体系。

今后我会继续结合自身经历与实践中体现出的种种哲学原理进行反思,总结归纳了成为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的哲学体系,让其更接近真理,以求今后更好的指导实践。

最后衷心希望当代的年轻人,多一些思想上的信仰与追求,最好都能有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互相印证、帮助,让自己今后的人生更好的发展,也让整个世界更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编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年

[2] 胡军 著 《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xx年

[3] 高哲、温元著、贾建梅 主编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xx年

[4] 马克思 恩格斯 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

[5] 老子 著 《道德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

[6] 黑格尔 著 《逻辑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康凯(G200802016)

20xx年6月1日

7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哲学的精神》读书报告

题目: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读书报告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课程教师上课教室计算与信息学院中国哲学的精神摘要: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想要了解中国必先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哲学则是不可逾越的自古至今一国之文化涵养必发端于其哲学思维一国之哲学成就必见诸于其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史有着浩如烟海的历史表象但是中国哲学简史一书...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1哲学的故事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小组成员斯宾诺莎邓娟41023019戴若菲41023086王佳妮41023077向毅410230092哲学的故事目录前言3心态4爱6谦虚8幸福之完善自我11小组分工163哲学的故事...

《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一书名哲学导论二作者介绍孙正聿19xx年11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书名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出版发行新世纪出版社书的背景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xx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xx年由美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辩者擅辩名家留名小议名家思想与影响在中国早期诸家实用性思想中充斥着成人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然而此间我们却惊喜的发现有一家的言论独辟蹊径卓尔不同他们热衷于解析名实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世界却不思议进入了...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对笛卡尔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的思考十七世纪有两个人共同拥有大自然的秘书这一神圣的称号一位是英国人培根另外一个人则是法国人勒内笛卡尔培根和笛卡尔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他们各自的方法论上培根极度推崇...

中国近代哲学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哲学史读书报告众人之宰自名曰我龚自珍龚自珍能写出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这样的句子我觉得是和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思想是同样伟大的他们都是从封建思想对人的自我的扼制中把人解救出来发现了一直被压制的...

《中国哲学简史》之读书报告

浅析诸子百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简史之读书报告浅析诸子百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简史之读书报告引言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在西方世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突出的哲学家流派及著作然而到了十九世纪哲学一词才经...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报告

科学艺术的复兴与启蒙时代的反思精神科学艺术的复兴与启蒙时代的反思精神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报告论科学与艺术一书源自于卢梭应第戎学院而写的一篇征文文章当时正处于十八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启蒙运动的推进使欧洲进入了...

艺术的故事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艺术的故事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

古希腊艺术读书报告

梳理古希腊艺术相关知识读书报告古希腊艺术目录目录1一概述2二古希腊艺术发展历程321几何时期3211陶器322古风前古典时期4211建筑4222雕刻523古典时期8231古典初期前490年一前450年8三希腊艺...

哲学读书报告(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