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时间:2024.3.31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想要了解中国,必先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哲学则是不可逾越的。自古至今,一国之文化涵养,必发端于其哲学思维,一国之哲学成就,必见诸于其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史,有着浩如烟海的历史表象,但是,《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却能将其一一罗列开来,并从本源的角度解读中国文化。这是我所读过的最系统、最有底蕴的一部书。

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一出版便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这不仅是因为它的系统性,更以其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而被誉为了解中国哲学最值得选择的入门书籍。认真读完之后,我对于中国哲学的脉络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本书的系统之处也正在于以脉络究细节,以中国文化的主线来论述中国哲学的表现。

冯友兰先生写这部哲学史,是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所以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儒家、道家、法家、佛家等等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在这本书中都有涉及,下面就一一论述。

儒家思想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正统,也被历代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但我认为封建统治者在利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时,对儒家思想做了大量歪曲。统治者们大力宣传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甚至汉朝的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归结为“三纲五常”,提出“君权神授”。宋朝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些和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片面强调儒家思想中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方面,而对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义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原则置之不顾。孔子是一个道德完美的圣人,但他却并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一生也没有找到实现政治抱负的地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理想和现实的不合拍。

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孟子这里,儒墨两家的分歧出现了:儒家强调爱有区别,可以爱父母,爱众人,但爱父母和爱众人是有差别的,墨子则坚持认为爱众人和爱父母没有差别。墨子提出兼爱、爱无等级、爱无差别,虽然有空想成分,但从中可以看出墨家代表的是底层人民的利益。文化是有阶级划分的,包括孔孟在内的主流学派所宣传的仁爱,成了统治者愚化百姓、达到统治目的的理论托词,而非真正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真正关心其生死。

孟子在儒家代表了理想主义的一派,荀子则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派。荀子提出人性恶,并不代表荀子对人性失望,他只是强调人应该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来达到至善的境界。从这一角度来看,荀子是孔孟思想的又一大发展,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将孔孟的思想与现实接轨,更多的考虑了人性恶的一面,认识到了后天修养的重要性。只不过荀子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议,是以人的自觉本性为前提的,并没有外在的物质约束,讲究的仍然是修身,在这一点上就显示出了与法家的不同。法家针对人性恶的一面,提出的对策是依靠严苛的法制来达到约束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寄希望与人自身的修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想也有了不断的互相吸引,融合,特别是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使各家都出现了折中的格局,儒家也不例外,汉代的董仲舒已经大量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把儒家的伦理思想归结为“三纲五常”。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从此儒学开始成为了中国的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从源头上来看,道家和儒家似乎是思想主张相反的两个流派。书中提到:“孔子重名教,老庄贵自然”,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起来相反,实则相反相成,从他们以后的发展来看,都从对方的思想中吸收了养分。但我个人还是比较崇尚道家的思想,因为它于豁达率真中蕴含着大智慧。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倡无为,这和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正相反,但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事情做得太多 。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必要和顺乎自然的范围内,即做事要顺应事物的本性,不强行要求。与“无为”必然联系的另一种思想就是寡欲,老子认为,人们之所以去做很多本不应该做的事,就是由于欲望太多。这对我们的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警示意义,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匮乏等就是由于人的欲望引起的,不顾一切的追求财富、贪图享受,最终毁灭的是人类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反观老子的思想,不得不赞叹其中着实蕴含着大

智慧。

我认为道家思想中对国人影响最大的是“反者道之动”,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叫做物极必反,这种哲学已经普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谚语几乎人人皆知,懂得了这些道理,高兴时我们不会过度狂喜,悲痛时也不至于过分伤心,因而可以时时刻刻保持理性、淡然的心态,这真是老庄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界做出的大贡献。

我推崇老庄思想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人们活的够快乐、够洒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人们所得到的的快乐只是相对的快乐,因为人要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制约,为了达到至乐,人就要摆脱外物的束缚,摆脱自己对自己的束缚,超越“我”与“无我”的界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想在魏晋时期那些风流名士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刘伶、嵇康、阮籍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引来后世无数文人的钦羡,因为他们活得率真、活得洒脱、活得自由、活得快乐、活出了人的真性情。

不过,道家或儒家何者在士子心中占据主要地位,关键并不在于其思想的内容如何,很多时候和当时的局势有着很深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和道家是相对影响较大的,但是,这两家在现实中却都并未有大的成就:孔夫子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却止不住兵戈,老庄看破时局,一心梦蝶,却不能救黎民于水火。反倒是后期,法家思想成为帝王牧民之道,终成秦始皇大一统的格局,入世或出世,只存乎于时局之间,这也成为后世圣哲选择的依据。而在此

时,另一家学派独树一帜,可谓集文治武功于一体,这就是墨家。

从流传时间及影响力上看,墨家远远不如儒家和道家,但我认为墨家的很多思想主张是非常可贵的。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及其追随者都来自社会的底层,他们提出“兼爱、非攻”,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兼爱”这一点在前面讲儒家时已经提到,虽然有空想的成分,但反应出的是一种众生平等的思想,非常可贵。“非攻”可以说是墨家的政治理想,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墨家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军事组织,他们能制作出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他们并不因为武器的先进而去侵略别国,而是反对一切侵略战争。这固然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从古以来,普通百姓就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但这也同时反映出了他们的崇尚和平的思想。墨家与儒道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入世却不止于奔走呼号,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并帮助宋国抵御侵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非攻的理想。他们心系天下黎民,反对孔子提出的等级差别,提倡兼爱的思想。另外墨家不同于儒道两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干和创新精神,儒道两家思考的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大问题,为中国的思想史谱下了辉煌的一页;墨家则以其创新和实干的精神为中国科技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墨家创始人墨翟发明的防御武器,到后期墨家在光学方面的研究和发现,都足以表明实干和创新精神一直贯穿于墨家的思想中。将思想与器物相结合,是墨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做出的莫大贡献,他们这种追求实际的思想,正是其务实的一面。然而可惜的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及儒家思想大一统格局的出现,使得务虚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闪耀

的一面,历代先贤圣哲,言必及孔孟,行必法老庄,使得中国思想的正统成为了重理论而轻实干、重功名而轻实利。其思想在魏晋官场更是甚嚣尘上,骈俪之风盛行,重辞藻而轻内涵,故而使得竹林七贤这样具有真性情的才子大家也只能隐居于深山之中。这种在文学上的轻浮思想影响到政治,终致魏晋乱世纷纭。其思想流毒更是贻害至今,故而在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思想的正统——儒学思想。在这一点上,我始终认为孔孟之道并没有错,它们的诞生必定有其时代的意义,只是后世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曲解其思想,使之越来越与现实脱节。

法家思想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它提出依靠法律而不是道德教育来维护统治,并且它所提出的的法律是指专制统治下的严刑峻法,这一点遭到了后人的很多批判,也是大家提起法家的第一印象。但不能否认的是,法家在历史观上是非常进步的,在先秦诸子中,唯有法家相信社会是进步的。孔孟也好,老庄也罢,都希望从过去找到自己思想的依据,法家人物们则看到当世涌现的许多问题是过去不曾有过的,因此不能一味效仿过去,唯有变革。在现代人看来,历史不断发展变化,这几乎是人所周知的,但在古代中国,和当时各派思想家的见解相比较,法家的这种看法实在是一种革命的观点。而且在当时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下,各派都认为自己的主张具有经邦济世的功效,但最终是法家理论在秦朝的大一统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因为法家主张在变革的基础上,加上强权的统治。变革与时代相吻合,强权与统治者的欲望相吻合,这两个主线使得当时的时代选择了法

家。与儒道墨相比,法家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佛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虽然起步较晚,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先后受到统治者、世家大族、文人雅士的追捧。但是这一切却并非佛学的真正力量所在,其真正力量是在于普通百姓对于佛学的笃信,并且延续至今。佛家思想里面本身就有很多与中国哲学相似的地方,如在“有“和”无“的问题上,佛家认为“万物为有是俗谛,万物为无是真谛”,但同时“有”也是一种“无”,并且心里又无需区分有与无,这就很符合庄子所讲的那种境界:一切都被忘记,连忘记一切这一点也已忘记,这时人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涅槃。这听起来是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是不可说的,只能意会,所以道家和佛家都强调人要悟,只不过道家的悟看似在红尘之外,实则是在红尘之内,最终的走向仍是现世的无为或有为。而佛家的悟,强调的则是看破红尘,与青灯枯烛为伴,达至凤凰涅槃,而贯穿这一过程的是忍。我觉得若从两者寻求的目的来说,道家讲究的是心不动而待时动,所以在历史上多看到隐居山林之智者,修身于世外,而修心于世内,虽然远离朝堂却对朝堂之事了然于胸,等到时机成熟,定会重新封侯拜相。而佛家讲究的是时不动而听心动,,断却红尘俗事,一心随佛而侍,一朝出红尘,浮生只念佛,不管时代如何去变,心中的信念已经坚定。所以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大凡现世多磨难的时代,佛学必畅行,不仅仅是因其具有统治稳定的意义,更因其思想中教人以宽恕来忘记现世的苦痛,寻求死后的幸福,抓住了人性脆弱的一面,所以,我认为佛学是一门让人可敬又可畏的哲学。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所占的地位相比”,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点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也使我深刻领会了中国哲学的深邃,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们都已经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哲学系统,有了自己坚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读了本书之后,若是能重新对于自己以往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反思和学习,并从智者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我想这也就是读冯先生这本书后,对于我的第一份收获吧。

更多相关推荐:
哲学类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读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这本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是由高清海教授所写整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传统现实与哲学哲学与创新和人与哲学我一向认为哲学是人类所特有的而因为人类哲学才会产生和发展因此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将要...

《中国哲学的精神》读书报告

题目: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读书报告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课程教师上课教室计算与信息学院中国哲学的精神摘要: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1哲学的故事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小组成员斯宾诺莎邓娟41023019戴若菲41023086王佳妮41023077向毅410230092哲学的故事目录前言3心态4爱6谦虚8幸福之完善自我11小组分工163哲学的故事...

《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一书名哲学导论二作者介绍孙正聿19xx年11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书名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出版发行新世纪出版社书的背景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xx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xx年由美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辩者擅辩名家留名小议名家思想与影响在中国早期诸家实用性思想中充斥着成人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然而此间我们却惊喜的发现有一家的言论独辟蹊径卓尔不同他们热衷于解析名实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世界却不思议进入了...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对笛卡尔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的思考十七世纪有两个人共同拥有大自然的秘书这一神圣的称号一位是英国人培根另外一个人则是法国人勒内笛卡尔培根和笛卡尔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他们各自的方法论上培根极度推崇...

中国近代哲学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哲学史读书报告众人之宰自名曰我龚自珍龚自珍能写出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这样的句子我觉得是和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思想是同样伟大的他们都是从封建思想对人的自我的扼制中把人解救出来发现了一直被压制的...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报告

科学艺术的复兴与启蒙时代的反思精神科学艺术的复兴与启蒙时代的反思精神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报告论科学与艺术一书源自于卢梭应第戎学院而写的一篇征文文章当时正处于十八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启蒙运动的推进使欧洲进入了...

艺术的故事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艺术的故事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

古希腊艺术读书报告

梳理古希腊艺术相关知识读书报告古希腊艺术目录目录1一概述2二古希腊艺术发展历程321几何时期3211陶器322古风前古典时期4211建筑4222雕刻523古典时期8231古典初期前490年一前450年8三希腊艺...

《艺术问题》读书报告

抓住艺术艺术问题读书报告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姓名商行学号10309098摘要针对艺术问题中所包含的艺术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透过文本解读提炼理论内涵总结艺术符号学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征并试图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个例进...

哲学读书报告(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