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开题报告.doc

时间:2024.4.21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名称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培  养  单  位:                     

学  科  专  业:                     

学          号:                     

开 题 人 姓 名:                     

导师姓名、职称:                     

填  表  日  期:  20##年   月   日   

Ⅰ.选题简况

Ⅰ-1 拟定论文题目

Ⅰ-2 论文性质

Ⅱ.选题依据

Ⅱ-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Ⅱ-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Ⅲ.选题材料收集

说明:包括参考文献。本页如容量不够,可以另附页。

Ⅳ.研究写作设想

说明:包括主要内容、预期成果等。

Ⅴ.本选题创新之处

Ⅵ.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Ⅷ.导师审阅意见

说明:本页由指导教师填写。


第二篇:心理学doc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学校教学条件下,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形成 B.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

C.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比较、抽象和具体化D.根据思维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思维可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2.皇帝__________皇帝就是沙皇”,祖国__________“美丽的地方”,说明儿童掌握概念的水平处于

A.第一级水平 B.第二级水平 C.第三级水平 D.第四级水平

3.最佳学习效果的过度学习程度需达到

A.50% B.50%~100% C.100% D.100%~150%

4.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

A.知觉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5.在观察精确性上有明显提高的阶段是小学

A.二年级 B.三年级 C.四年级 D.五年级

6.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学生 B.教学内容C.教师 D.教学环境

7.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C.具体逻辑推理 D.守恒观念形成

8.加涅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等五种类型的依据是

A.不同的学习结果 B.学习层次的高低C.学习情境的简繁 D.学习水平的优劣

9.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A.行为一认知主义者 B.认知主义者 C.建构主义者 D.行为主义者

10.强调概括化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1.在教“鸟”的概念时,分别以麻雀、鸡和蝙蝠为例,是为学生提供

A.比较 B.变式 C.正例与反例 D.概括

12.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阅读 B.吹拉弹唱 C.运算 D.记忆

13.组织策略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C.元认知策略 D.调节策略

14.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由“大地”一词所想到的事物,是为训练学生的

A.扩散思维 B.推测与假设C.好奇心 D.独立性

15.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6岁 B.7岁 C.8岁D.9岁

16.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A.开发潜能 B.寻求发展C.个案辅导 D.学会调适

17.行为目标的陈述依据是

A.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 8.行为产生的条件 C.行为的标准 D.具体目标

18.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其功能在于

A.引导 B.促进和维持 C.反馈 D.评价

19.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20.以下说法中,错误的为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1

B.专家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C.专家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D.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21.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__________。

22.性别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__________差异两个方面。

23.小学儿童正值注意有意性迅速发展的阶段,注意的__________能力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

24.一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25.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对遗忘过程作系统研究的人是__________。

26.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高的动机水平为__________的动机水平。

27.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品德与能力转化的关键条件是、__________。

28.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__________.

29.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__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

30.儿童在知道“青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一概念,属于__________学习。

3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__________和比较起着重要作用。

32.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定向映象的阶段叫做__________。

33.元认知是__________,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34.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__________。

35.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__________三个阶段。

36.儿童多动症高峰发病年龄为__________岁。

37.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__________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3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39.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叫做__________评价”。

40.处于__________阶段的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怎样”等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42.简述奥苏贝尔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4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44.如何运用复述策略?

45.如何培养儿童的记忆能力?

四、论述题(10分)

46.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A项,在学校教学条件下,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命题学习。C项,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比较、抽象和概括。D项,根据思维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思维可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A【解析】这属于掌握概念水平的第一个阶段。

3.B【解析】当过度学习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学习效果可以实现最佳。

4.C【解析】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5.B【解析】观察精确性上有明确提高大约在9岁,一般为三年级。

6.C【解析】在特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关键作用。

7.D【解析】根据皮亚杰理论,守恒观念的形成是儿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2

8.A【解析】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五种类型。

9.D【解析】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华生,属于行为主义流派。

10.C【解析】经验类化说强调概括化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11.C【解析】麻雀是鸟的正例,鸡和蝙蝠是反例。

12.B【解析】吹拉弹唱属于操作技能。

13.B【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

14.A【解析】扩散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沿着多方面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又称为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或多向思维等。

15.D【解析】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表明,5岁~8岁属于他律阶段,9岁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期。

16.D【解析】学会调适是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

17.A【解析】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是行为目标的陈述依据。

18.B【解析】课堂管理的功能在于维持教学秩序,促进教学和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

19.B【解析】效度指的是测量的准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达到其所要测量目的的程度。

20.C【解析】在注意课堂细节方面,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二、填空题

21.心理规律 22.性格类型 23.转移 24.斯金纳 25.艾宾浩斯 26.中等程度27.迁移28.知识背景29.150% 30.上位31.变式32.操作定向

33.对认知的认知34.知觉35.内化36.8~10 37.物理38.松散群体39.总结性40.关注生存

三、简答题

41.【答案要点】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相应发展危机,其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有利于个体积极人格的形成。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5岁以前);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岁~3岁);

(3)勤奋感对自卑感(3岁~6、7岁);

(4)主动感对内疚感(6、7岁~l2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l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岁~30岁);

(7)繁殖对停滞(30岁~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42.【答案要点】(1)主观条件: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

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学习的倾向性;学习者的主动活动。

(2)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43.【答案要点】(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联想。(5)情感与动机状态。(6)个性因素。

44.【答案要点】(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多种感官参与。

(3)复习形式多样化。(4)画线。

45.【答案要点】(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3)合理组织复习。

(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四、论述题

46.【答案要点】(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

3

(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1 A.归属 B.自我实现 C.尊重 D.生理

2.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定属于

A.诊断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C.总结性评定 D.非正式评定

3.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4.成就动机可以区分为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种倾向,力求成功者的成就动机水平

A.高 B.低C.与避免失败者一样 D.与学习无关

5.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

A.精加工策略 B.多重编码C.过度学习 D.人为增加线索

6.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

A.讲解 B.示范 C.练习 D.反馈

7.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常成为人们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的是

A.原因性维度 B.稳定性维度C.可控性维度 D.两极性维度

8.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可分为

A.二介等级 B.三含等级 c.四个等级D.五个等级

9.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C.情感型D.内倾型

10.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A.定势 B.功能固着 C.认知风格 D.顿悟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12.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自我反省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13.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4.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5.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贝尔 D.贾德

16.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目标是

A.运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7.“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子

A.内部的可控因素 B.内部的不可控因素C.外部的可控因素 D.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18.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获得规则 B.理解概念C.创造性 D.知识迁移

4

19.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问题解决策略

20.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模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9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归因即对自我行为的原因分析,包括三个成分:内外源、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2.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强化、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3.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为__________,它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为 __________,它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24.发散性思维常被用作衡量创造性的指标,它的三个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变通性和__________。

25.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迁移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者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6.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27.元认知策略是于:19xx年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__________、元认知体验和__________。

28.成就动机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它由两种成分构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9.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以__________、__________和好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障碍。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0.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31.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2.简述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3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34.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有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36.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A【解析】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目的是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

3.A【解析】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复杂的课题时,应尽量使气氛轻松自由。

4.B【解析】力求成功者相比于避免失败者而言,其成就动机较低,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获取成功,往往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当面临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他们的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

5.A【解析】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精加工策略。

6.C【解析】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这是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

7.C【解析】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常成为人们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的是可控性维度。

8.D【解析】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

9.A【解析】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是指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10.B【解析】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到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

5

11.A【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12.C【解析】教师的自我反省能力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检讨的过程,不属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13.C【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言语信息。

14.B【解析】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15.D【解析】l908年,贾德批评了共同要素说,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

16.D【解析】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故认知的最高目标是评价。

17.D【解析】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属于典型的外部不可控因素归因。

18.C【解析】问题解决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9.B【解析】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是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加深对新材料意义的理解,故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20.B【解析】看到他人起哄,其他人就会纷纷效仿的现象属于从众现象。

二、填空题

21.稳定性控制性22.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23.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24.流畅性独特性

25.顺向迁移逆向迁移26.课程目标学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27.弗拉维尔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控制 28.追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29.注意缺陷 活动过度

三、简答题

30.【答案要点】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而畜,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1.【答案要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具体方法有以下6种: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形曲线,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6)注意个别差异。

32.【答案要点】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精选教材

教师应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 6

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克服思维品质中的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者迁移的意识性。

33.【答案要点】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提高教师素质的心理学途径主要包括:

(1)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

校风的好坏对教师心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具有感染、行为导向和内聚功能,大力培育良好的校风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学途径。

(2)注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

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事先进行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调控或校正。

(3)将自我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

自我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因而应当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教师的自我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

②自我筹划与自我设计。

③自我监督与自我反省。自我监督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督促的过程,自我反省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检讨的过程。

(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

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念;有助于教师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可以激发教师取得创造性成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4.【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论述题

35.【答案要点】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

7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Ⅱ向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

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

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价值辨析有多种策略.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和行动阶段。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36.【答案要点】

(1)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2)程序化训练模式

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3)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学习策略中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材料的内容,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

(5)合作学习模式

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倾听,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变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 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 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的活动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过程C.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

2.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为中心,并有预见性。

A.学生 B.教师C.教材 D.教学思想

3.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4.基于某种特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是

8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5.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A.布鲁纳 B.加涅C.罗森塔尔 D.波斯纳

6.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

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7.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桑代克 D.华生

8.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C.消退 D.惩罚

9.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0.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将迁移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11.根据反映活动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A.记忆知识 B.直观知识C.理性知识 D.应用知识

12.在技能学习的最初阶段,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A.知识 B.能力C.练习 D.活动

13.随意识记属于策略。

A.组织 B.复述C.精细加工 D.计划

14.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的问题。

A.创造性 B.认知性C.有结构 D.无结构

1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16.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 B.人格测验C.兴趣测验 D.成就测验

17. 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A.应用 B.分析C.综合 D.评价

18.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的功能。

A.培养动机 B.激发需要C.促进和维持 D.培养纪律

19.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是

A.心理测验 B.心理分析C.心理辅导 D.心理咨询

20.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一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A.知识 B.领会C.应用 D.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

A.知识的获得 B.知识应用C.知识巩固 D.知识编码E.知识提取

2.教学环境包括

A.基础条件 B.师生关系C.下级关系 D.物质环境E.社会环境

3.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有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C.去自我中心D.命题思维E.具体逻辑推理

9

4.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有

A.应答性行为 B.习得性行为C.操作性行为 D.强化行为E.消退行为

5.期待包括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e.方法期待 D.效能期待E.自我期待

6.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C.安德森 D.加特纳E.吉克

7.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C.交流讨论 D.行动研究E.探索研究

8.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闭合性操作技能C.连续型操作技能 D.开放性操作技能E.徒手型操作技能

9.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

A.设置学习目标 B.浏览阅读材料C.对注意力加以跟踪 D.产生待回答的问题E.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10.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

A.认知性问题解决 B.常规性问题解决C.发展性问题解决 D.创造性问题解决 E.理论性问题解决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2.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 )

3.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 )

4.符号学习就是词汇学习。 ( )

5.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 )

6.元认知调节策略与监视策略无关。 ( )

7.拥有某一领域丰富的知识经验就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 )

8.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 )

9.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 )

10.教师可用相同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非正式群体

2.标准参照评价

3.教学内容

4.自我意识

5.意义学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

2.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3.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4.班级规模对课堂管理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共10分)

试分析行为目标的陈述须具备的要素。

10

七、案例分析题(共10分)

为了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李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还有实物。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上课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

请用注意的有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通过教学评价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2.A【解析】专家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所以他们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3.A【解析】教师不同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4.D【解析】题干是对标准参照评价的名词解释。

5.C【解析】罗森塔尔等人对小学生作了学习潜力测验,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6.C【解析】功能固着即从物体通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7.B【解析】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经历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据此形成了人格发展阶段论。

8.A【解析】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叫正强化。

9.A【解析】内部动机更稳定,作用更持久。

10.C【解析】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和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都可发生迁移,同一水平之间的是水平迁移,不同水平之间的是垂直迁移。

11.C【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12.C【解析】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13.B【解析】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是复述策略的重要方法。

14.C【解析】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很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这就是有结构的问题。

15.B【解析】态度的行为成分指个体准备对人、对事、对物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16.A【解析】智力测验是认知测验的一类。

17.D【解析】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内容,并需要基予准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18.C【解析】根据对课堂管理的解释,应选C。

19.A【解析】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20.C【解析】这一目标是在对材料进行深入加工基础之上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过程,因此,代表了较高水平的理解。

二、多项选择题

1.ACE【解析】应用不属于加工过程,而编码隶属于获得与巩固过程。

2.DE【解析】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3.ABCE【解析ID项是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4.AC【解析】斯金纳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5.BD【解析】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提出的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

6.ACDE【解析】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

7.ABCD【解析】这四点是布鲁巴奇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

8.BD【解析】A是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划分出来的,C是根据动作的连贯性划分的,E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划分的。

9.ABDE【解析】C项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内容。

10.BD【解析】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的解决也有两种,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11

三、判断题

1.√ 【解析】斯金纳认为某一反应出现后有强化,则该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就增加,反之则降低。

2.√ 【解析】学习动机能推动人很好地去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好的学习效果又会强化学习动机。

3.× 【解析】当新情境与定势一致时,定势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4.× 【解析】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此外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5.× 【解析】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

6.× 【解析】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7.× 【解析】若大量的知识经验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储存于头脑中,对有效的问题解决毫无帮助。

8.× 【解析】品德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9.× 【解析】题干阐述的是代币奖励法的优点。

10.× 【解析】不同性质的班级,其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规范不同,教师的课堂管理模式也不应相同。

四、名词解释

1.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2.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5.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答案要点】(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3.【答案要点】(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个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答案要点】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1)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2)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3)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4)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陈述一般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12

(1)具体目标:即用以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2)产生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也就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3)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也就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七、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1)引起无意注意因素:活动性、色彩对比鲜明性、刺激强度大小、新颖性等。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上课时,他们对李老师带来的各种教具感兴趣分散了注意力,就不能专心听讲,而把握不住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改进办法:李老师应该根据讲课需要,逐步展示教具并及时收好教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哪一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C.演示法 D.调查法

2.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3.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4.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C.桑代克 D.班杜拉

5.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 D.有意义接受学习

6.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 C.自我效能感 D.成功动机

7.“植物”“动物”等具体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生物”概念的理解,这是

A.正迁移 B.负迁移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8.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得更牢固,这种想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深度加工说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9. 也叫做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A.具体知识 B.陈述性知识C.理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 D.停滞现象

1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12.常常用砖头垒砌,却没想过可以用它来画线,这种情况是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1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14.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C.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1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13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6.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

A.行为塑造 B.行为训练C.行为矫正 D.行为强化

17.下列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A.物质性、协调性、简缩性 B.适应性、协调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协调性、适应性

18.分配学生座位时,老师最应该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19.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C.区分度 D.难度

20.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特别推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__________。

2.论文题一般较常使用的有两种类型:_________和_________。

3。依据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有_________评价与_________评价。

4.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

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两方面:_________和_________。

6.学习动机_________时,对学习效果最有利。

7.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具有__________,同时也缺乏__________。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8.一般认为,态度和道德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与内化三个阶段。

9.过度学习达到_________%时,记忆保持效果最佳。

10.提出假设常用的方法有 和_________。

11.研究者认为,__________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2.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_________知识的。

13.对“认知的认知”指的是_________。

14.根据动作的连贯性与否将操作技能分为__________操作技能和一操作技能。

15.__________是指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6.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最高级的是_________的需要。

17.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8.完形一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__________,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19.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型相对的认知风格是__________。

20.自我意识包括__________成分、__________成分和__________成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征。

2.简述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及其规律。

3.心理评估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4.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有哪些?

5.如何从个性人手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

14

四、论述题(10分]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B【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3.A【解析】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商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4.D【解析】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班杜拉。

5.A解析】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6.C【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7.D【解析】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前者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经验的学习,如对“植物”、“动物”等具体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生物”这一概念的掌握。

8.A【解析】双重编码理论是指识记一件具体事物时,可以采用语义和表象的双重编码,而抽象材料难以用表象编码去表征它,而形象材料可以用语义和表象的双重编码去记忆,因此,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得更牢固。

9.D【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10.C【解析】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11.A【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2.C【解析】功能固着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13.B【解析】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

14.D【解析】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15.A【解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16.A【解析】行为塑造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17.C【解析】操作技能属于技能的范畴,具有一般技能所有的特点,但又具有与其他技能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有: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和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18.D【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座位安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和谐了,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

19.B【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的程度,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 测量的东西的程度,亦即测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区分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一个测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对于一个高质量的测验而言,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

20.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的特征,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

二、填空题

1.忠诚

2.有限制的问答题开放式论文

15

3.配置性诊断性

4.勒温

5.学会调适 寻求发展

6.中等程度

7.依附性原则性

8.依从认同

9.150

10.算法式启发式

11.发散思维

12.陈述性

13.元认知

14.连续性断续性

15.变式

16.自我实现

17.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18.心理结构

19.场依存型

20.认识情感意志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由无意识识记为主要的记忆方式到有意识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2)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重要位置。

(3)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而抽象记忆占有重要地位。

2.【答案要点】(1)基本内容。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所谓的联结指的是某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学习的作用就是在于将与生俱来的原本联结或永久保存或消除或改变。一定的联结通过试误建立。一定的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而形成的。

(2)基本规律。

①准备律。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状态对学习的影响的原则。如果学习者有学习准备而又被给予学习活动,就会感到满意;如果有准备而不进行学习就会感到失落。也就是说,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如果学习者无准备状态而被强制学习也会感到烦恼,即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反而感到烦恼。

②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小。也就是说SR联结随着联合使用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来越弱。在后来进一步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又修订了这一学习规律: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③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这是桑代克关于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桑代克认为,当前的行为结果对未来行为起着关键作用,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到奖励而进行的。

3.【答案要点】(1)心理评估的含义。

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是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 16

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2)心理评估的意义。

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系统,否则,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只能是无的放矢。 ②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的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加以确认。

③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辅导教师如果能采用恰当的方式就评估中了解到的事 实与当事人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用新的思维方式对过去意欲逃避的生活经历重新加以领悟,将有助于心理障碍的消除。因为心理障碍、情绪困扰往往是由当事人缺乏自知、拒绝接受某种情感而产生的。从积极方面讲,学生从评估结果中了解自己的潜能与优势,也有利于自己在这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4.【答案要点】(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疗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新反应或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暂时隔离法。暂时隔离法是指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

5.【答案要点】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从个性人手来培养创造性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1)保护好奇心。

应接纳学生提出的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并去探索他们发现的问题。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也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有所批评,要告诉他们理由,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这样才能使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例如,在解决数学题目时鼓励他们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写作文时鼓励他们自己选题;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尝试创造活动带来的积极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拘泥于常规的答案。给学生机会进行猜测,并尽量让他们获得猜测的成功体验。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可以应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组织参观、访问,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使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更为鲜明、完整。

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 17

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价值辨析有多种策略,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和行动阶段。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小学教育中,往往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这遵循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

A.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B.发展是跳跃C.发展是平均进行的D.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

2.比奈一西蒙量表和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可以用来测量

A.意志B.情绪C.智力 D.行为

3.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认可并获得一定的地位,这是人的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的需要C.尊重和爱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4.一个孩子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五个碗;另一个孩子在柜子上拿糖吃,打破了一个碗。谁犯错的要大一些?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经常采用的方法,属于

A.两难故事法 B.对偶故事法C.个案分析法 D.文献研究法

5.一个学生上课讲话,老师要他写“我上课讲话,真丑”1000遍,这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替代强化

6.语文成绩好,语文自我概念强,这说明

A.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有较高相关B.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不相关C.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互相干扰D.自我概念决定学习成绩

7.想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问题“你喜欢数学吗?”印在纸上,进行调查了解,这种方法属于

A.访谈法 B.开放式问卷法 C.封闭式问卷法 D.实验法

8.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

A.自我 B.本我C.超我 D.理想我

9。下列能够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是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10.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 B.运动C.工作 D.学习

11.跑步比赛时,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马上起跑,这种现象是

A.同化 B.条件反射C.顺应 D.无条件反射

18

12.影响小学生生理发育的因素是

A.遗传和环境 B.教育 C.文化 D.政治

13.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这运用的原理是

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B.色彩对比明显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

14.善于综合、分析,善于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思维的哪一品质的体现?

A.思维的广阔性 B.思维的深刻性C.思维的批判性 D.思维的灵活性

15.“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明了儿童的情绪情感具有

A.不稳定性 B.可控性C.深刻性 D.社会性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最近发展区

17.意义学习

18.精加工策略

19.定势

20.道德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在认知风格中沉思型比冲动型好。 ( )

22.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地变化的一种过程。 ( )

23.根据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 )

24.布鲁姆提出的情感领域目标的最高等级是组织。 ( )

25.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 )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6。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7.怎样发展小学生注意的有意性?

28.简述儿童活动过度与儿童多动症的区别。

29.简述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基本要求。

30.简述品德与态度的联系。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试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32.如何运用记忆策略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小学教育中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这种做法遵循的规律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相对稳定。

2.C【解析】比奈一西蒙量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量表都是常用的智力量表。

3.C【解析】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认可并获得一定的地位,是人们尊重和爱的需要。

4.B【解析】皮亚杰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现象,设计编拟一些包含道德价值的对偶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中的评价中去查明他们的道德观念,这种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或间接故事法。

5.C【解析】建立操作反应时,在有机体的操作反应后,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正强化。建立操作反应时,在有机体的操作反应后,如果撤走某一 19

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而撤消正强化物和呈现负强化物都会导致反应概率下降,是对操作行为进行惩罚的过程。因此答案是C。

6.A【解析】成绩好则自我概念强,说明二者之间有相关关系。

7.B【解析】这种方法属于开放式问卷法。

8.B【解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本我。

9.A【解析】发散思维能够促进创造力发展。

10.D【解析】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

11.B【解析】发令枪声本是中性刺激,因此该行为现象是条件反射。

12.A【解析】教育、政治、文化等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A是影响生理发展的因素。

13.B【解析】这里运用的原理是色彩对比明显能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

14.D【解析】善于迁移,能举一反三,善于综合分析,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15.A【解析】“孩子的脸,六月的天”体现了儿童情绪的不稳定性特征。

二、名词解释题

16.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17.意义学习:是指两者能够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练习,即新的学习材料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符号、概念、命题相联系。

18.精加工策略:指学习者对予给定的学习材料作更细化的、更深入的加工,以促进理解和记忆。

19.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的问题解决的刻板和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20.道德:指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判断说明题

21.× 【解析】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之分。

22.× 【解析】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3.√ 【解析】根据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24.× 【解析】布鲁姆提出的情感领域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所以最高等级应是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25.× 【解析】学习动机中等程度时效果最好。

四、简答题

26.【答案要点】(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27.【答案要点】(1)发现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有重大意义;(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28.【答案要点】多动症儿童行为的主要特征有:(1)活动过多。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运动场上很难看出他们的区别,但在受限制的教室里,多动症儿童更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2)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多动症儿童突出的、持久的临床表现。患者不能关注一种活动,做事有头无尾、丢三落四。(3)冲动行为。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先于思维,即没有考虑就开始行动。

29.【答案要点】(1)开创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

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推测和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20

头脑风暴训练等。

30.【答案要点】品德和态度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特征。二者的架构是一致的,都是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二者的区别在于所干涉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一样。

五、论述题

31.【答案要点】

陈述性知识指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反应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实践性知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二者的联系

陈述性知识经变式练习转换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条件。陈述性知识是获得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运用程序性知识得到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对某些信息的判断和转换,主要依靠的是个体的程序性知识,任何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过去知识的基础,而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程序性知识。

(2)二者的区别

从功能上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和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从测量的方式上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

32.【答案要点】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

(2)深度加工材料。

深度加工是指通过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给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3)教会学生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如“关键词方法”、“联想记忆法”等。

(4)教会学生进行组块化编码。

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藏在长时记忆系统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5)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的时候,记忆效果最好。

(6)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复习。

要及时复习。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

反复阅读并尝试背诵的记忆效果好于简单的反复阅读,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的三个核心因素为

21

A.教师、学生、学校 B.教、学、环境 C.教师、学生、课程D.教师、学生、领导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3.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A.新旧知识的联系 B.对新知识的理解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D.对新知识的应用

4.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是在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岁以后

5.归因理论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

A.天资、能力和心境 B.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C.个体的力量、环境因素和偶然因素 D.内外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6.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A.概念 B.表象 C.概念和表象 D.符号

7.瞬时记忆又称作为

A.知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视觉记忆

8.一种学习中所习得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迕移

9.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最早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概括为

A.学习策略 B.学会学习 C.认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0.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

A.提出假设 B.提出问题 C.发现问题 D.提出方案

11.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动机因素是

A.迁移 B.定势C.移情 D.策略

12.阿虚的“三垂线”实验,说明了

A.从众现象 B.社会助长现象 C.社会阻抑现象 D.去个性化现象

13.智力测验的总体结果表明,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力超常者和低常者的人数表现出

A.男性与女性相等 B.男性多于女性C.男性少于女性 D.与性别无关

14.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是

A.幼儿阶段 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5.以下哪种关于师生关系的特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师生关系是一种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B.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C.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D.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多伊奇将目标奖励结构划分为以下哪几类?

A.合作 B.竞C.个人主义 D.内在E.外在

17.下列活动中,属于智力技能的是

A.阅读 B.驾驶C.运算 D.写作E.书写

18.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是

A.宏观策略 B.微观策略C.通用策略 D.基本策略E.支持策略

19.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有

A.接纳者 B.处理者C.加工者 D.记忆E.作用者

20.班集体形成的阶段有

A.松散期 B.熟悉期 C.同化期 D.凝聚期E.形成期

22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21.最近发展区

22.自我强化

23.上位学习

24.定势

25.创造性

26.气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7.筒述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28.简述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29.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

30.简述班集体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31.师生冲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2小题l0分。第33小题11分共21分)

32.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哪些?

33.教师如何有效地教授学习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的三个核心因素为教、学、环境。

2.B【解析】系统性原则是指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C【解析】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

4.C【解析】皮亚杰将从婴JLN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5.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划分为三个维度:内外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失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抑或来自外在环境;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6.C【解析】教育心理学认为,概念和表象是知识的基本单位。

7.C【解析】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的开始阶段。

8.D【解析】非特殊成分迁移即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9.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最早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概括为“学会学习”。

10.c【解析】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

11.C【解析】移情是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动机因素。

12.A【解析】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是阿虚的“三垂线”实验。

13.B【解析】智力测验的总体结果表明,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力超常者和低常者的人数表现出男性多于女性,但这两个极端上的人数很少,只能认为男性在智愚上较为悬殊,女性在智力发展上较为均匀。

14.B【解析】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因此小学阶段是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

15.A【解析】师生关系所具有的特点: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23

二、多项选择题

16.ABC【解析】多伊奇将目标奖励结构划分为合作、竞争、个人主义这三类。

17.ABCDE【解析】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驾驶技能、运算技能、写作技能、书写技能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18.DE【解析】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又称辅助性策略)。

19.ABDE【解析】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接纳者;处理者;记忆;作用者。

20.ACDE【解析】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三、名词解释

21.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2.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23.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24.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的问题解决的刻板和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25.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6.气质: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由生理特征特别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常说的性情、脾气。

四、简答题

27.【答案要点】桑代克联结学习的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S—R。

(2)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他指出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遵循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桑代克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惩罚只能暂时抑制一个联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28.【答案要点】相同要素说由美国的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是对形式训练说的挑战。

(1)主要观点。

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够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换句话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桑代克等人通过实验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够发生,并且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伍德沃斯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他认为即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其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根据共同要素说,如果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

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这种成分的共同性,都会有迁移现象的产生,学习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总之,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这些都是对形式训练说的否定,也使对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

(2)理论价值及缺陷。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在当时的教育界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使学校脱离了那种在形式训练说影响下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所谓的形式训练的教学状况,在课堂方面也开始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但这一理论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认为两种情境中客观方面的共同要素是决定迁移的唯一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 24

片面性。

29.【答案要点】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30.【答案要点】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

(1)集体目标的形成。集体目标制约着群体的心理,它的确立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起着关键的作用。集体目标的形成概括起来有两个方法:①直接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的方法;②间接过渡的方法。

(2)规范和舆论。①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它有三个重要的心理功能:群体支柱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的功能。②遵从:个人遵从有三种方式,为服从、认同和内化。③建立积极规范的方法: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班干部以身作则;要避免形成消极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强大的动力功能主要通过舆论发挥出来。小学生中的舆论主要受教师的导向。

(3)内聚力。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信奉程度,但细述还有以下几方面:①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②群体的领导方式;③群体内部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④外部影响。

(4)心理气氛和士气。气氛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士气指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影响士气的因素有:①对群体目标的赞同;②对活动的满意感;③群体领导方式;④和谐的人际关系。

31.【答案要点】(1)就学生方面来说,一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如要面子、心理素质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等;二是自我维权意识强;三是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责任感、羞耻心,当他们违纪违规受到教师批评时,随意顶撞。

(2)就教师方面来说,一是处理的方法、手段不得体。如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以训斥为主,或者批评的场合不当,让犯错的学生感到没面子,或者有打骂学生的行为;二是处理问题失当或失误时,顾及面子,不能及时矫正;三是不能控制情绪,易将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满迁移或发泄到学生身上;四是平时与学生交流少,不了解学生的特点,缺乏情感交流;五是处理问题不公平,厚此薄彼。

五、论述题

32.【答案要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 25

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成倒u形曲线关系,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一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33.【答案要点】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和使用的有关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节监控的方式等。

(1)创设确定学习策略。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任务,确定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式,这是学习策略教学的首要环节,同时,作为教师,应关注和反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题思路、构思过程等,并对这些活动加以整理概括,然后以外显的、程序性的方式教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与策略学习之间的关系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适应改进学生学习策略的要求。

(2)科学教授学习策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阶段等各种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教授,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的方法并示范。

(3)提供元认知的指导。学习策略的效能的真正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元认知水平,教师在教授学习策略时,不仅要直接明确地解释策略是什么,而且还要提供为什么,何时何处应用这些策略的详细的信息。

(4)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机会,但要告诉学生在什么时候检查自己策略的使用效果,以及如何进行检查,并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5)掌握有效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都要结合学科知识。研究认为,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专门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有效利用策略的前提条件,脱离知识内容的单纯训练容易导致形式化倾向,难以保证学生提高学习策略水平。教师要善于不断探索优化自己的教学步骤,为学生提供可以仿效的活动程序;同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基础来启发学生的思路,让其有意识地内化有效的学习策略。

26

更多相关推荐:
心理学开题报告格式4

开题报告的表格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基于情感因素对青少年的教育的行动研究一选题立项论证从国际上讲许多教育家学者都比较注重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可谓源远流长从古希腊苏格拉底Socrates倡导产婆术教学到罗马昆体良MRQuineilianus的慈父式教学...

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标准样本

安徽中医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韩剧对高校女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探究学生学号08511022学生姓名李浛湮专业08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陈军年月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

应用心理学 本科论文 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研究学院教育学院系教育系专业应用心理学班级07级2班学号620xx07060姓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年月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一选题依据本课题题目为大学生对公务员...

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半年的研究时间10次治疗活动里面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检验合理情绪疗法对监狱长刑犯的抑郁病症矫治的有效性即对病患情绪状况的...

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 样例)

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姓名学号导师姓名职称系所专业方向入学时间论文题目一立论依据二研究方案三论文大纲四研究基础五导师或指导小组意见

心理学本科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起止日期20xx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地西藏班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缺失及对策以常州西藏民族中学为例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08心理2W20xx1120xx0620xx年11月20日2345

广州大学开题报告范本

表104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论影视广告的人性化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广告学班级06广告姓名肖泳娟学号0608030036指导教师魏永秀填表日期20xx17教务处说明1论文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应用心理学的开题报告,任务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学院专业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双学位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开题日期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并接受学校和学院检查注意论文选题表和开题报告任务书样表里面的学院专业...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姓名专业班级时间148

论文开题报告-大学生焦虑心理及其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大学生焦虑心理及其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分析一课题来源及设计研究意义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文化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选题的现实需要有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针对性对材料分析1课...

心理学开题报告范文(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