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通 化 学 实 验

时间:2024.4.20

222. 117. 1 普 通 化 学 实 验

General Chemistry experiment

学分数:1 周学时:1.5 总学时:27

课程性质:大学理科一年级和医科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

预修课程:高中化学

教学目的:作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目的在于传授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科学的思维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科学精神,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为深入学习化学课程打好基础。

基本内容:本课程结合相应设置的普通化学课程,注重以科学性、基础性为前提,适当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强调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实验内容包括称量、加热、溶解、沉淀、固液分离、蒸发、结晶、干燥、试剂取用、溶液转移、pH值测定、水浴控温、气体体积测量等基本操作,以及无机物和有机物制备,部分离子的定性检验,反应速率常数等常数测定,分光光度计和pH计等简单仪器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实验数据的列表、绘图与计算处理等等实验技术。

基本要求:学生应该按照本课程大纲的要求,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分析实验结果,初步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主,独立完成实验和报告,辅以教师讲解、示范和巡视指导。

考核方式:按平时每个实验成绩(包括对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以及实验作风等项的评估),综合评定本课程学期成绩。

教学用书:《普通化学实验》讲义,复旦大学化学系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编

参考书: [1]《大一化学实验》讲义,复旦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2]《仪器分析实验》,复旦大学化学系《仪器分析实验》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xx年

[3]《有机化学实验》,谷珉珉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xx年

[4]《无机化学实验》,吴琴媛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

1

教学课时安排:

1.实验须知和安全教育、仪器清点和认知、简单玻工操作 3学时

2.试剂级NaCl的提纯 4学时

3.利用废铝罐制备明矾 2学时

4.退热镇痛药阿斯匹林的制备 3学时

5.缓冲溶液 3学时

6.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 3学时

7.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的测定 3学时

8.吸光光度法测定铁 —— 分光光度测定技术的应用 3学时

实验教学内容:

1. 实验须知和安全教育、实验仪器清点和认知、简单玻工操作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讲解进入化学实验室应了解的一系列基本常识及注意事项,化学实验事故的发生及防范;实验所用基本玻璃器皿的清点和认知。练习玻璃搅棒、玻璃钉制作等简单的玻工操作。

(基本操作:煤气灯的使用,玻璃棒的截断、熔光、压制玻璃钉)

2. 试剂级NaCl的提纯制备

利用过滤等各种固液分离手段以及加入化学试剂的方法除去杂质离子,并用结晶法进一步提纯制备试剂级NaCl。对原料及试剂级NaCl进行质量检验。

作为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入门实验,从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入手,了解、掌握一系列实验规范操作。

(基本操作:玻璃器皿洗涤,台秤称量,加热溶解,试剂取用,溶液转移,离心分离,pH值测定,常压过滤和减压抽滤,蒸发浓缩,结晶,空气浴烘干,灼烧,定性检验)

3. 利用废铝罐制备明矾

利用常见的废弃铝罐(可乐等饮料罐),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制备明矾。

(基本操作:试样处理,溶解,酸化,过滤,冰水浴冷却结晶,减压抽滤)

4. 退热镇痛药阿斯匹林的制备

通过最简单的有机合成反应,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制备方法。

(基本操作:投料,加热,温度测量,水浴控温,过滤,酸化,结晶,定性检验等)

5. 缓冲溶液

理解缓冲作用的原理,了解缓冲溶液的配制及缓冲溶液的性质,了解缓冲容量及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基本操作:溶液配制、转移,pH试纸、pH计及pH电极的使用)

6. 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

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分压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利用最简单的分解反应和测量方法测得较为准确的物理化学常数。

2

(基本操作:化学分解反应生成气体,气体体积测量,天平称量,气压测量,量气装置的使用等)

7. 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的测定

了解简单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加深对反应动力学概念和活化能概念的理解。学习测量数据的处理。

(基本操作:计时反应,热水浴和冰水浴控温,系列浓度和温度的变化,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实验数据列表、计算与绘图处理)

8. 吸光光度法测定铁 —— 分光光度测定技术的应用

了解物质分子的吸收光谱,了解比尔定律所反映的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以及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与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操作。配制铁的系列标准溶液,测量和绘制吸收曲线和标准曲线,学习实验数据的列表与绘图等处理方法。

(基本操作:标准溶液的配制,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分光光度计使用,实验数据的列表与绘图,吸收光谱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本课程历史沿革:

本课程是根据复旦大学20xx年教学改革计划中实行一年级大平台教育的要求,在原先执行的《普通化学实验》A(原名《大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基础上,于20xx年进行适当调整和重组而设立,编写了新的《普通化学实验》讲义作为教材。课程注重科学性、基础性和趣味性,涉及无机、有机、分析、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课程负责人为周锡庚教授,担任实验教学组长的有林阳辉、马林。

编制者:马 林

审定者:周锡庚

编制日期:20xx年5月

3


第二篇:普_通_心_理_学


普 通 心 理 学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心理学教授 丛媛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 第一节 心理活动与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e” 心灵 + “logos” 解说

= 对心灵的解说 (哲学意义上的定义)

1879年 德国莱比锡大学 冯特

由哲学起源发展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刺激 反射 行为

同一刺激 不同行为

不同刺激 相同行为

心理活动 行为

? 一、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学

行为 心理 想法、看法、情感

因为:内在心理决定外在行为;

所以:观察行为可窥其心理。

二、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行为

心理活动

(心理现象)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人格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体验、控制 1

社会心理:

在团体共同生活条件与环境中产生中产生。

第二节 心理学的流派

? 一、心理学的流派

1879年,德国 冯特 心理学创始人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诞生的标志——1879年 冯特

德国莱比锡大学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构造心理学派: 19世纪末

创始人: 德国,冯特(1867-1927)铁钦纳

观 点 :“元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

唯心主义的二元论

2、机能主义:19世纪90年代

? 创始人:美国(1842-1910)詹姆斯

? 观 点

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3、格式塔心理学:(1880-1943)韦特海默

(1887-1967)苛勒

(1886-1941)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派) 19xx年

观 点 :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

创始人: 美国——华生 (1878-1958)

斯金纳(1904-1990)

基本观点: S——R 公式

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 华 生(美国)

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他否认遗传的作用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我想让他们成为的任何人!” ? 2

5、精神分析:

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 (1856-1939)

观 点:

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主张把潜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对象。

6、认知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后期

创始人:美国——西蒙等人。

观 点:

用信息加工、综合整体的观点研究人的复杂认知过程。

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7、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创始人:美国——马斯洛(1908-1970)

罗杰斯(1902-1987)

观 点:

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 二、心理学在当代的发展

(一)新行为主义的产生

? 以严格的、大量的科学实验为依据

? 提出行为与脑的关系

? 人的不适应行为是后天习得的,通过学习可以矫正

? 1、斯 金 纳(美国)操作行为主义

著名实验(斯金纳箱)

(小白鼠---杠杆---食物---强化---不断碰触杠杆)

行为的发生是强化的结果

? 不良或异常行为也是由不良强化所致 ?

?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动物是主动的,动物先有行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有强化作用)

2、巴甫洛夫(俄国)“经典条件反射”

R=f(S) R---反应

S---刺激 ?

3

(在反应中动物是被动的,刺激后产生行为)

? 3、班 都 拉(加拿大)

? 同意上述理论(学习理论)

? 更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1)“社会学习理论”即“模仿学习理论”

(2)“自行奖赏或批判”

(3)行为自控

? 行为治疗的发展

? 生物反馈

? (二)新精神分析的研究

? 弗洛伊德的学生

荣格(1875-1961)创立了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1870-1937)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 (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 三、中国心理学发展

? (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三)新中国的心理学发展

潘菽(1897-1988)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一、基础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 2、实验心理学

3、生理心理学 4、发展心理学

5、社会心理学 6、认知理学

7、人格心理学 8、变态心理学

9、动物心理学 10、心理测量学

? 二、应用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 2、临床心理学

3、咨询心理学 4、工业心理学

5、管理心理学 6、广告心理学

7、法律心理学 8、消费心理学

4

9、环境心理学 10、新闻心理学

第四节 研究与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第五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教育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联系性原则

(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 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一)从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

1、横向研究

2、纵向研究

3、纵横研究

(二)从研究对象的选区上划分

个案研究、成组研究

(三)从研究变量之间关系划分

因果研究、相关研究

? 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是指在不加任何控制的自然生活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作直接或间接的观察研究。

2.控制观察法 是指在预先设计的一定情景种对个体的行为作直接或间接的观察研究。

(二)调查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是一种有目的会谈

(三)个案研究法

(四)测验法

(五)实验法

现场试验、实验室实验

? 四、心理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1、自愿认同的原则

5

2、保密性原则

3、不利影响的消除原则

第二章 人脑与心理

? 第一节 大脑的发育与基本结构

一、大脑的发育

第一次脑激增:脑细胞发育极快

(神经母细胞——神经元)

第二次脑激增:神经元——突触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

功能单位、营养单位。

结构

神经元的功能:

1、接受信息:刺激能 动作

2、传到信息:神经冲动

3、整合功能 :分析、综合

二、大脑的结构

脑重1400克,左右两个半球通过胼胝体相连。

(一)大脑皮层(脑白质、脑灰质)

(二)边缘系统(内脏活动)

(三)基底神经节(皮层下的运动中枢)

(四)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1、感觉中枢

视 觉——枕叶

听 觉——颞叶

躯体感觉——顶叶

(额叶——情感、意志、思维)

2、运动中枢 (额叶的中央前回)

3、言语中枢

说话——运动性言语中枢

书写中枢

听话——听觉性言语中枢

阅读——视觉性言语中枢

4、联合区(接受、加工信息,调节情感、意志、思维)

6

(五)探索脑奥秘的方法

1、脑损伤法

2、电记录法

3、微电极记录法

4、脑成像技术

(CAT、PET、NMR、FMRI)

? 三、神经系统

(一)外周神经系统

组成

脑 神 经

1、嗅神经 7、面神经

2、视神经 8、听神经

3、动眼神经 9、舌咽神经

4、滑车神经 10、迷走神经

5、三叉神经 11、副神经

6、外展神经 12、舌下神经

植物神经

1、交感神经系统:

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

2、副交感神经系统:

使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

储备能量,维持机能平衡。

(二)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最低级中枢

延脑:呼吸、心血管

2、脑干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

眼动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觉醒

4、小脑 位于延髓、脑桥后方

保持身体平衡

功能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5、边缘系统

调节脑干和下丘脑的功能

支配动物本能行为

调节内脏器官活动

7

整合情绪体验的重要机构

海马——是短时记忆的机构

第二节 大脑的功能特化

大脑

分四部分

一、大脑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一)单侧化:功能不对称但结构基本对称

(二)右利手者:左半球

二、分三个机能区

皮层感觉区

皮层运动区:额叶的中央前回

皮层联合区:联络、综合

在大脑皮层中执行者高级的心理功能。

三、感觉运动区特点

1、交叉

2、倒置(头面部内部直立)

3、躯体敏感部位和灵敏部位面积较大

第三节 大脑潜能开发

一、大脑潜能开发的可能

美国 奥恩斯坦教授

长期偏重使用一侧大脑,会使另一侧相对无能

二、如何开发右脑

1、刺激左半身的感觉神经

2、锻炼类型识别能力

3、锻炼图形识别能力

4、锻炼绘画感觉

5、锻炼形象思维能力

6、锻炼空间认识能力

8

7、锻炼五官感觉

8、右脑运动神经和反射神经的锻炼

9、多听右脑音乐(古典、戏剧、合唱)

10、创造没有语言的无意识状态

11、右脑想象力的训练

12、进行双语学习

三、科学用脑

(一)充分运用大脑

(二)积极保护大脑

(三)劳逸结合,精心护脑

(四)卫生保养,强身健脑

第三章 认知心理过程

? 认知心理过程包括:

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第一节 认知过程概述

一、信息加工观点与认知过程

二、人脑与计算机

第二节 注 意

一、概念: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人特有的

3、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高级类型的注意

三、特 征

(一)稳定性(持久性)

指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 相反品质——分心

稳定性取决于:

事物的性质、主体状态、对活动的态度

(二)注意的广度(范围)

指在一瞬间人能清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简单任务——7±2

互不关联外文字母——4~6个

9

(三)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上。

(四)转移

有目地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对象上。

四、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整合功能 4、调节功能

第三节 感 觉

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

二、分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水平: 感觉水平

知觉水平

观察水平

(一)视觉 (眼睛)

1、适宜刺激——光(电磁波刺激)

2、感受器——眼球视网膜上的视细胞

视觉感受器: 锥体细胞(视锥细胞)

杆体细胞(视杆细胞)

适宜刺激:光波(380—780纳米电磁波)

颜色视觉

色 调 —— 光波的波长

明 度 —— 物理强度

饱 和 度 —— 灰色所占的比例

色觉异常

(二)听觉

1、适宜刺激——声(声波刺激)

(2~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2、听觉器官——耳

3、听觉感受器——科蒂氏器(耳蜗处)

内耳耳蜗的毛细胞

10

听觉的形成

4、听觉的特征:

(1)音调——声波的频率

(2)响度—— 振幅

(3)音色—— 波形

(三)嗅觉:

1、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2、感受器——鼻粘膜上的嗅细胞

3、嗅神经的终点——中央后回

(四)味觉:

1、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的物质

2、感受性与生理性状有关

(五)皮肤感觉:温、冷、触、压等

(六)平衡觉(静觉)——前庭器官

(七)运动觉(动觉):

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

(八)内脏感觉:饥饿、饱胀、渴、性

(九)痛觉

三、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

1、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者呈反比关系

: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受性:能分辨同时或先后出现的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

韦伯定律

德国——韦伯 1840年

11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

比例是一个常数。

公 式: △I / I = K

2、感受性的变化

(一)感觉适应

持续刺激 感受性改变

光 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1-2分钟)

暗 视网膜上视紫红质重新合成(30-40分钟)

63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

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

嗅觉适应

味觉适应

触压觉适应

听觉和冷觉的适应一般比较慢

痛觉则根本不能适应

(二)感觉后象 :正后象

负后象

后象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色彩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

(三)感觉对比:两种感觉 感受性改变

1、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

含义:不同的刺激作用与感受器官而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四)联觉现象: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

感觉的现象。

在产生一种感觉时又引起另一种不同性质感觉的现象,称为联觉。

含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五)感觉补偿和发展

12

第四节 知 觉

一、概念:

大脑对于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对知觉对象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发展体盲运动

三、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方位、深度、距离。

2、时间知觉:顺序性、延续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移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

似动现象

四、错 觉 歪曲的知觉

(1)视错觉 (2)大小错觉

(3)形重错觉 (4)时间错觉

(5)方位错觉 (6)运动错觉

(7)对比错觉

可以利用的错觉 应该消除的错觉

横竖错觉

13

大小错觉

形状—方向错觉

形状—方向错觉

形状—方向错觉

形状—方向错觉

对比错觉

第四章 记 忆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一、概念

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

1、识记 前提

2、保持:巩固 中间环节

3、再认、回忆 结果

第二节 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动作记忆

4、情绪、情感记忆

二、根据记忆时间分类

(一)感觉记忆

(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信息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视觉——图像记忆

听觉——声象记忆

特点: 1、0.25-1秒

2、量很大

3、形象鲜明

4、加以注意可转入短时记忆

(二)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14

特 点:

1、不超过1分

2、量有限 、易受干扰,发生遗忘

3、编码方式:

语言材料——语音听觉

3、可被意识到的信息

4、信息经复述 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 特点:

1、时间:1分钟~终身。

2、容量:是无限的

3、编码:语义、形象

4、若不有意回忆,是意识不到的

记忆系统

记忆—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三、根据记忆信息的性质分类

1、情景记忆

2、语义记忆

四、根据记忆的知识表征类型分类

1、陈述性记忆

2、程序性记忆

第三节 遗忘规律与影响因素

? 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或错误的再认、回忆的现象

一、遗忘的规律:

德国——艾滨浩斯(保持曲线)

即先快后慢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

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制约(见曲线)

2、材料重要性

3、识记材料性质

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三、遗忘的理论

1、衰退说(印迹不深)

2、干扰说

15

干扰的抑制学说

前摄干扰

实验组 控制组

学习A材料 休 息

学习B材料 学习B材料

回忆B材料 回忆B材料

倒摄干扰

实验组 控制组

学习A材料 学习A材料

学习B材料 休 息

回忆A材料 回忆A材料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

第四节 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一、内隐记忆 (与其相对的是外显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内容

1、再学时间的节省

2、无意识学习

3、启动效应

4、健忘症病人的研究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1、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变化的影响

2、加工水平对两种记忆有影响

3、保持时间不同

4、干扰因素有不同影响

(三)内隐记忆理论

1、多重记忆系统说

2、加工说

二、元记忆

(一)什么是元记忆

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和对记忆过程的监控。

16

(二)元记忆的结构和功能

1、元记忆知识

人的因素

记忆 目标和内容

策略和方法

2、元记忆监控

回溯性监控

预见性监控

学习难易判断(EOL)

学习结果判断(FOK)

3、元记忆控制

(1)确定学习的目标和计划

(2)确定学习时间的分配

(3)选定信息加工的类型

(4)选择加工策略

(5)发动、继续或中止提取

(三)元记忆的机制

FOK的产生机制

1、痕迹接通说

2、推论说

3、可接近性模型

第五节 增进记忆的方法

一、记忆方法概述

二、记忆的具体方法

1、直蹑观形象法 2、图表法

3、谐音记忆法 4、归类比较法

5、联想法 6、歌诀法

第五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识过程。

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媒介

2、概括性: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内在的联系和规律。

间接性

17

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它事物的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

第一、将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例如:

枣树

苹果树 有杆根茎叶果 果树

梨树

第二、将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结论。 ? 例如:

“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分类与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

5、概念的形成

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应,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位。 概念形成:

指个体学会、形成某个概念的过程。

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以语言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

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三)言语中枢——左半球

四、思维的作用

1、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2、智力活动的核心

3、进行实践、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第二节 思维的类型

二、根据思维方法分类

18

1、直觉思维

整体性、跳跃性、直接性、快速性、尝试性、创新性、无意识性

2、分析思维

三、根据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分类: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四、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分为:

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

创造思维

? 下列8幅图形可令人分别想象到形形色色的事情。猛地一见到这些图形,你能马上联想到什么词汇呢?请从A、B、C、D之中择出最近你所联想的词汇。

? 测验满分24分,计算你的总得分。

14分以上:富于创造力,头脑中能涌现有独创性的思想,能思考一般人考虑不到的事情。

13分以下:头脑比较冷静,对事物的判断比较现实,然而缺乏想象能力,创造性思想不足。

第三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涵义

是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需要具备四个条件:

目标指引

操作序列

认知操作

子目标分解

二、解决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3、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19

4、验证假设

(二)信息加工的观点

1、问题表征

2、选择算子

3、应用算子

4、评价当前状态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

2、原型固着

3、思维定势

4、情绪、动机

5、人格因素

6、人际关系

第四节 创造性

一、创造性的概述

创造、创建、生产、造就

二、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一)认知因素

知识、思维、

(二)动机因素

(三)人格因素

智力、好奇、冒险、自信

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二)社会因素

1、早期教育

2、学校教育

3、社会教育

四、创造性的培养

1、强化创造动机

2、巧用酝酿效应

3、延缓评论

4、广开思路

5、掌握创造技法

第六章 想 象

20

第一节 想象的概述

一、概念:

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表 象 概念: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头脑中的再现的过程。 特征:1、直观形象性

2、概括性 作用:

1、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

2、是从感知到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二、想象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替代的作用

4、想象对集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

调节作用

第二节 想象的过程

想象的基本特点:

形象直观性、新颖创造性

想象的构成方式:

1、粘合

2、夸张

3、典型化

4、拟人化

5、联想

第三节 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梦

2、有意想象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概念: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三、情绪、情感的关系

21

1、区别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依赖情绪而产生。

四、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1、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能够发动起身体的

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

2、可通过表情表现出来,以便得到别人

的同情和帮助。

根本上——服务于人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三)组织功能

1、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

2、消极——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3、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的效果。

(四)信号功能

具有传递信号、沟通思想的功能。

通过表情来实现

第二节 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外周理论:

美国: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观点:对刺激情景的知觉 生理反应 情绪体验

1、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1884 哭 悲伤

动手打人 生气

发抖 怕

2、兰格:1885年

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

植物神经 血管扩张 愉快情绪

植物神经 血管收缩 恐惧情绪

? 最先强调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

强调了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

却忽视了中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二、动力定型理论

22

巴甫洛夫 1849-1936

这一理论认为: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可以建立、维持和破坏各种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因此会产生各种积极和消极情绪。

第二信号系统控制着情绪和情感

三、情绪的丘脑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坎农

情绪 丘脑

观点:1、情绪的生理机制在丘脑

2、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四、情绪的认知理论

美国——沙赫特 辛格 70年代初

情绪的产生是由:

环境刺激(刺激因素)

生理变化(生理因素)

认知过程(认知因素)

认知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

19xx年——实验(大学生)

告诉他们:注射一种复合维生素化合物

研究目的:观察复合维生素对视力的作用。

第一组:注射肾上腺素

告知:心悸、手颤抖、脸发热(注射后的一般反应)

第二组:注射肾上腺素

告知:身上有轻度发痒、手脚有点发麻(错误信息)

第三组:注射肾上腺素

第四组:注射生理盐水

结 果:

第二组(错误信息) 愉快情境 愉快

第三组(无 说 明) 发怒情境 发怒

第一组(真实反应):没有因情景改变而表现出

相应的愉快或愤怒的体验。

第四组(生理盐水):反应比 2、3 组小,比 1 组多。

实验结果证明: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对

情绪体验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 情绪、情感的类型

一、情绪的分类

(一)基本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3

人和动物共有

(二)复合情绪:有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

出来的。

如: 敌意

焦虑

(三)情绪状态

1、心境:

是一种微具有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特点:弥散性

作用:

2、激 情: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短暂的情绪状态。

特点:激动性、冲动性

作用:

3、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表现:

二、情感的种类

(一)道德感:

是按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 观念和行为时产生的主观体验。

如:自豪感、尊严感、义务感、责任感、

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友谊感、同情感

(二)理智感:

是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好奇心、求知欲、认知的兴趣、

怀疑感、惊讶、自信、喜悦等。

(三)美感:

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文学艺术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24

分:

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 的对立统一。

第四节 情绪外部表现—表情

一、面部表情

二、姿态表情

三、语调表情

四、人际距离

第五节 情商和情绪的控制

一、情商的概述

(一)定义

情商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用EQ表示 19xx年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彼得,沙洛维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 约翰,梅耶

(二)情商的构成

1、自我意识

2、自我激励

3、情绪控制

4、人际沟通

5、挫折承受能力

(三)EQ的测量

二、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1、生理调节

2、情绪体验调节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

三、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1、正确的人生追求

2、宽广的胸襟

3、理性地适应生活

4、寻找身边的快乐

四、制造好心情的常见方法

1、一吐为快(有话直说、合理倾诉)

25

2、两手准备(接受失败、心平气和)

3、拥抱自然(欣赏自然、开阔心胸)

4、音乐123 (引吭高歌、排遣郁闷)

5、快乐复习(甜蜜回忆、唤回幸福)

6、意外之喜(闲情逸致、修心养性)

7、朋友聚会(社会支持、驱走孤独)

8、体味童趣(忘记年龄、尽情欢笑)

9、忙里偷闲(及时享受、休闲放松)

10、娇惯自己(可口饮食、舒适睡眠)

11、职场休息(合理安排、及时放松)

12、发泄疗法(创设情景、合理宣泄)

13、超越极限(运动新快、驱除压力)

14、幽默Maker(诙谐幽默、轻松愉快)

15、洗尽烦恼(沐浴芳香、舒适惬意)

16、回到港湾(亲人团聚、其乐融融)

17、挖掘潜力(努力开创、自信乐观)

第八章 意志过程

第一节 意志的概述

一、概念:

是有意识的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特有的

受意识支配的行为——意志行为

二、意志的特征

1、有明确的目的(前提)

2、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联(核心)

3、随意运动(基础)

三、意志的作用

1、成才的三个条件之一

进取心

严谨的态度

意志力坚强

2、对心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调控情绪情感的产生和作用

坚强的意志 使人更加勤奋

对人格发展有影响

3、意志是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发动、制止)

26

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采取决定阶段)

包括

(一)动机的斗争

1、动机冲突的类型

(1)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式冲突:“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3)趋避式冲突:“想吃鱼又怕腥”

(4)多重趋避式冲突:多个目标,均有利也有弊

2、动机冲突与决策

(1)冲突类型(取决于正负效价比)

(2)冲突性质(原则性、非原则性)

(3)引起冲突的因素

(4)人格差异

(二)确定目的

1、正确地确定目标

2、面对现实、综合分析

3、保持镇静、愉快乐观

4、意志努力、果断选择

(三)选择行动方法与制定计划

1、选择方法

2、制定计划

二、执行阶段:关键

(一)根据既定方案积极组织行动,

以实现目的

(二)排除困难或障碍,保证意志

行动顺利进行

第三节 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一、挫折的概述

(一)挫折的概念

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为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 挫折包括三层涵义:

27

挫折情境

挫折认知

挫折反应 适应

不适应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不 可控因素

2、主观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自我估计不当、期望值过高、动机冲突)

二、挫折的类型

(一)根据障碍性质分类

1、外部挫折 由外部环境中的障碍所致

(1)缺乏 需要得不到满足

(2)损失 所得骤然停止

(3)障碍 外界干预目的不得实现

2、内部挫折 由个体因素所致

(1)缺陷 生理缺陷

(2)损伤 由伤病引起的挫折

(3)抑制 压抑、服从

(二)根据挫折的性质分类

1、需要挫折 需要不得满足

2、行为挫折 意向无法付诸于行动

3、目标挫折 行动过程中遇到障碍

4、丧失挫折 己之所得失去

三、挫折的反应

1、理智性反应

2、情绪性反应(过度焦虑、冷漠)

3、人格的变化

4、行为反应

(逃避、攻击、刻版、退化)

四、挫折承受力

(一)挫折承受力的涵义

28

挫折承受力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够摆脱困扰以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 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同样的挫折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其耐受挫折的程度大不相同。

(二)影响挫折耐受力的因素:

1、抱负水平(期望值)

2、受挫动机的重要性(看重什么)

3、个体容忍度(忍受与适应能力)

(1)遗传与生理条件

(2)经验、阅历、受教育水平(认知、人格)

4、挫折的强度和频率

5、社会支持

(三)提高挫折承受力的途径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改变、调整认知)

3、调节抱负水平

4、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

? 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的要求遇到挫折,而自我又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时,自我就会否认和歪曲现实以减轻冲突或挫折引起的焦虑,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 主要心理防御机制类型:

(1)否定作用

(2)歪曲作用

(3)外射作用

(4)象征作用

(5)退行作用

(6)内向作用

(7)幻想作用

(8)认同作用

9、合理化作用

10、反向作用

11、转移作用

12、隔离作用

29

13、压抑作用

14、利他作用

15、升华作用

16、幽默作用

1-4 自恋型心理防御机制

5-8 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

9-12 神经症型心理防御机制

13-16 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

第四节 意志品质

一、自觉性

指一个人有明确的行动目的, 并能认 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方面要求的品质。

相反品质: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二、果断性:

指善于明辨是非,不失时机地做出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相反品质:优柔寡断、鲁莽从事

三、坚韧性

指以充沛的精力和百折不挠的 毅力克服困难,完成既定任务的品质 相反品质:动摇、执拗

四、自制性

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相反品质:任性、怯懦

第九章 人格心理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概念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的特征

(一)独特性和共同性

(二)整体性和适应性

统合性 复杂、适应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

(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30

(四)功能性

(人格决定态度、结果和成败)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

第二节 人格心理结构

一、人格的构成

1、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2、人格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3、自我意识(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二、人格结构的理论

(一)心理动力学派(弗洛伊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奥地利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

1、个性结构中的无意识假说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1)潜意识: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

(2)前意识:是我们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3)意 识: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

2、个性结构的三种成分(结构观点)

?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id):各种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初级思维方式

(2)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能;现实原则;次级思维方式

(3)超我(superego) :道德化了的自我;至善原则

? 三者之间的关系:

(1)健康的人格:三者之间相对均衡与

协调

(2)动力学特征: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

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

勒温是格式塔学派的重要成员

他认为个性是由许多交织起来的层次构成,

边缘领域(个性结构的内部领域和环境之间)

内部领域

? 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

31

B代表行为

? f是指函数关系(也可以称为一项定律)

? 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

? E是指全部的环境

? 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人对同一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如果情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对同一个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 勒温的这种描述显然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状况。

(三)卢特卡尔和莱尔喜

的人格层理论

? 人格是由若干层次构成的

1、生命层

2、植物层

3、情绪层

4、人格层

5、自我层

(四)“大五”和“大七”人格因素理论

人格有五个基本维度构成

称“大五因素模型”

将评价性词语加进去即为七个维度

称“大七因素模型”

第三节 人格的成因

一、生物遗传与早期童年经验因素

同卵双生子 外向性相关 0.61

异卵双生子 外向性相关 0.170

同卵双生子 神经质相关 0.53

异卵双生子 神经质相关 0.11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的影响随人格特质不同而异

3、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

二、社会文化与家庭环境因素

1、特定的社会文化对人格有塑造功能

2、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人而异

3、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 ?

32

人格的发展

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三、自然物理与心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

南方、北方、山区、平原、渔乡??

第十章 人格心理特征 人格概述: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倾向性(选择和指向)

3、整体性(统合、协调)

4、稳定性(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

5、功能性(动力、积极)

6、自然性和社会性 (复杂、适应)

人格的结构

人格特征性(能力、气质、性格)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第一节 气 质

一、概念: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动力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

(一)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

1、感受性和

2、耐受性

3、反应的敏捷性

4、可塑性

5、情绪的兴奋性

6、指向性

33

(二)四种气质类型

? 胆汁质

? 多血质

? 粘液质

? 抑郁质

(三)气质类型学说

1、体液学说:古希腊——希波克拉特

血 液(心)—— 多血质

粘 液(脑)—— 粘液质

黄胆汁(肝)—— 胆汁质

黑胆汁(胃)—— 抑郁质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兴奋型:强——不平衡 胆汁质

活泼型:强——平衡——灵活 多血质

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 粘液质

抑制型:弱 抑郁质

三、气质与活动

1、气质的稳定性强,可塑性有限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影响工作的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以和对环境的适应。

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第二节 性 格

一、性格的概述

(一)概念: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在人各种占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

(二)性格的结构

1、态度特征:

(核心)

2、意志特征:

34

3、情绪特征:

4、理智特征:

(三)性各类型(了解)

1、按心理过程的特点分为:

(1)理智型

(2)情绪型

(3)意志型

2、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

(1)外倾型

(2)内倾型

3、按个体 独立的程度分为:

(1)独立型

(2)顺从型

4、根据对心身疾病的易罹患性分为

(1)A型行为类型:

指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的性格特征。

表现为时间紧迫感、行为急促、

强烈的竞争意识、过分的抱负、易激怒等。

(2)B型行为类型:

表现为悠闲自得、行为 迟缓、顺从安宁、抱负较少。

(3)C型行为类型:

指易患癌症的性格特征。

表现为过度的压抑、过分的忍耐、缺乏自信、对焦虑、忧郁、绝望等负性情绪体验过多。

(四)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生物因素

? 家庭

? 学校

? 社会

? 宗教文化

? 个体实践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气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2、性格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掩盖和改造气质。

35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性 格 气 质

先天神经系统基本特性 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

范围较窄、动力特征 范围较广、态度、行

为方式

可塑性小 可塑性较大

无优劣之分 有好坏之别

第三节 能力

一、能力的一般概念

概念:

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与智力:

能力 ——包含了人的整体的功能。

智力——更多的偏重于脑的功能。

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关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2、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

他们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

1、按构造分: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2、按创造程度分:

3、按涉及的领域:

4、按发展趋势分:

四、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6

智商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

〉140 ——超常儿童 占1%

〈 70 ——弱智儿童 占3%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三)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

(四)性别差异

五、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天赋):即 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感觉器官

包括 运动器官

构造和机能特点

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二)环境和教育

遗传——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环境——遗传决定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遗传潜势较好的人——能力发展的可塑的范围大——环境的影响也大。

1、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

2、环境因素

早期的环境影响更为重要

3、学校教育:

掌握知识、技能 ,发展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

?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往往需要一定的能力为 基础

能力强的 —— 自信

能力差的人—— 自卑

2、性格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更大的制约作用。

3、良好的性格还能弥补能力的不足,如“勤能补拙”

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社会文

化生活 —— 是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壤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能力发展的基石

37

教 育 ———— 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第十一章 人格倾向性特征

第一节 需 要

一、概念:

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二、需要的种类

(一)按起源和发展

(二)按对象的性质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低层次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

(却失性需要)

? 高层次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

(生长需要) 力的旺盛。

(好奇、探索、成功、受赞许、亲和)

? 尚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动力性。

第二节 动 机

一、概念: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活动,满

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具有内隐性

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内驱力——有生理需要引起的

诱因——外部条件

情绪:积极情绪——获得某个对象

消极情绪——远离某个对象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

4、评价功能

38

三、动机产生的条件

动机的产生

动机被意识到

动机与目标相结合

产生行为动机

动机与行为效果

效果 = 动机×能力

12 = 2 × 6

12 = 3 × 4

四、种类

(一) 生理性动机(内驱力)

社会性动机

(二) 原始动机

习得动机

(三) 有意识的动机

无意识的动机:定势的作用

(四)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五、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

2、驱力理论

3、诱因理论

4、唤醒理论

兴 趣:

(一)概念:是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以需要为基础

(二)分 类

(三)兴趣的品质

? 兴趣的广度:

? 兴趣的深度(中心):

? 稳定性:

? 兴趣的效能:

积极的兴趣——有效能的兴趣

消极的兴趣——无效能(心理想的阶段)

第三节 人格中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39

从三个方面介绍:

1、定义

? 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的调控机制部分,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

? 如对自己的形象、能力、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识。

? 二、自我意识的维度

? 生理的自我意识 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体验,如身高、体重、容貌等。

? 心理的自我意识 指个体对自己的智慧、能力、个性的认识。

? 社会的自我意识 指个体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 三、自我意识的构成

? 自我认识 指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 包括自我觉察、自我感知、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解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

自我体验 指主观的自己对客观的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和态度。

包括自信、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优越感等。主要解决“我这个人怎么样”、“我是否满意自己”等问题。

自我控制 指主观的自己对客观的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

(自我制止、自我发动)

包括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等。

主要解决“我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怎样做?”“我怎样改变现状并成为理想的那种人”等问题。

? 以上三方面的有机组合和完整统一,就成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第十二章 人格测验

? 第一节 人格测验概述

40

更多相关推荐:
新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样板

实验名称:班级学号姓名学院预习报告(实验课前填写)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用仪器和药品:实验记录(课堂上填写)实验报告实验名称:1、实验目的2、实验中化学反应方程式(注明序号,配平)3、计算公式和数…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样板

20xx级普通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预习报告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用仪器和药品实验记录课堂上填写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教师签字20xx级普通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班级学号姓名组别学院1实验化学反应方程式注明序...

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化学实验实验学时24实验学分15课程性质独立授课实验指导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适用专业农科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一学期一课程简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科学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

普通化学实验要求

普通化学实验要求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参考教材资料中的有关内容明确本实验的目的和内容提要掌握本实验的预备知识和实验关键了解本实验的内容步骤操作和注意事项写好简明扼要的预习报告后方能进行实验若发现预习...

普通化学及实验技术教案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案课程名称普通化学及实验技术班级20xx工分环测授课学期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杨爱玉教研室材料教研室教学分院系建筑工程分院完成课时登记表课题课次12学习情景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普通化学实验课本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课本课后思考题答案实验一1实验中测得氢气体积与等摩尔干燥氢气的体积相同应为最后氢气的分压已经扣除了水蒸气分压2反应前后空气中气体分子的总量不变对生成氢气的PVnRT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无影响3根据公式R1234...

化学实验预习报告

工科化学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题目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实验目的1熟悉络合物的基本知识2掌握合成K3FeC2O433H2O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实验原理实验以硫酸亚铁铵为原料与草酸在酸性溶液中先制得草酸亚铁沉淀然后再用草...

普通化学实验

普通化学实验目的和要求普通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年级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之一也是上述两专业同学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与相应的理论课相互配合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

同济大学普通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三苯甲醇

1本实验在将Grignard试剂加成物水解前的各步中为什么使用的药品仪器均需绝对干燥为此你采取了什么措施卤代烷和溴代芳烃与金属镁在无水乙醚中反应生成烃基卤化镁又称Grignard试剂本实验Grignard试剂为...

《工程化学实验》报告20xx土木工程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工程化学实验报告学生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工程化学实验123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工程化学实验456安徽理工大学化...

《普通化学(实验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实验部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学时数24适用专业生物食品中药专科执笔者贾欣欣编写日期20xx年8月一实验教学目的及在专业培养中的作用学习掌握无机化学定量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典型的分析...

化学实验报告单6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姓名班级科目一实验名称燃烧的条件探究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燃烧的条件三实验器材烧杯薄铜片导管一小块白磷红磷四实验过程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是五教师评价年月日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