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4.4.27

萍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概况

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东南与本省宜春、吉安接壤,西北与湖南株洲、浏阳相邻。地处国家京广、京九、浙赣经济发展轴带形成的“H”型中间地带,东接江西省经济中心——昌九景城市群,西连湖南省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萍乡早在公元267年(三国时期东吴宝鼎二年)建县,19xx年设市,19xx年升级为省辖市。全市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人口180万,现辖芦溪、上栗、莲花3个县以及安源、湘东2个区和一个省级开发区——安源经济开发区,下有28个建制镇,18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处,139个居委会,641个行政村。市中心城区面积目前是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人。

萍乡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境内浙赣铁路横贯东西,319、320国道十字交叉通过萍乡,沪瑞高速公路东西穿过。历史上, 萍乡以矿产资源丰富著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锰、铜、石灰石、粉石英、大理石、瓷土、矿泉水等,储量较为丰富。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优质石灰石67亿吨。东晋时期就生产瓷器,唐朝时开发利用煤炭,明清时以盛产煤炭、瓷器、夏布、贡纸、鞭炮而闻名于世。1898年清邮政大臣在萍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煤矿——安源煤矿。19xx年又创办了当时中国第一个股份合资企业——汉冶萍公司,修筑了株萍铁路,萍乡煤矿为该公司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最早采用西法机器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萍乡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自20xx年以来,萍乡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分析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科学的发展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一即进入全省第一序列,实现萍乡在江西率先崛起;二即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即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四即构筑新型工业城市、赣西经贸重镇、文化旅游胜地、现代农业区域四大特色;五即实施工业富市、三产旺市、环境兴市、人才强市、经贸活市五大战略。突出六个做大做强:即做大做和强工业项目,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外经外贸,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县城经济。实践证明,这条发展思路是符合萍乡实际的,20xx年,全市GDP和财政收入都以两位数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名列全省前茅。20xx年,江西省统计局对全省11个设区市20xx年度的城市经济发展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萍乡分别名列第二和第四。几个主要方面情况是:

(一)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工业化水平全省领先

萍乡因煤兴市,19xx年,安源煤矿就是当时中国第一家股份合资企业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萍乡因此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建材、陶瓷等行业为主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雄厚的工业基础不仅培养了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更为我市主攻工业,走新型化工业化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材料工业、机械制造、化工、生物制药将成为我市新的主导产业,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全省先进的机械制造基地、江南最大的材料工业基地、亚洲最具规模的涂料基地将崛起在萍乡的红土地上。

(二)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萍乡于公元267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古称“湘赣咽喉”“吴楚通衢”,近代更因煤炭的大规模工业化开采而被誉为“江南煤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工矿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市按照城市经营、以城建城的思路,在物力财力仍较薄弱的情况下,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使得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20xx年,萍乡城市化水平为44.8%,比全省平均水平34%高10.8个百分点。在市委、市政府加

快城市化进程战略指导下,萍乡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预计到20xx年,萍乡城市化率将达到46%以上,中心城区面积将扩充到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将达到50万,远景规划中一市多镇,卫星状环绕的270平方公里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加,将使资金进一步聚集,物流速度将不断加快,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三)农业耕作水平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已经具备,农业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

萍乡属典型南方丘陵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4亩, 农业资源较为匮乏,但萍乡人民精耕细作,惜地如金,运用科技、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农业辉煌与特色。萍乡农业在生产上保持了领先优势,20xx年粮食播面单产435公斤,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百公斤以上,养殖水面单产340公斤,高出全省一百公斤以上, 每亩耕地种植业产出1405元,高出全省1029元的平均水平。萍乡农业科技队伍健全,农民科技种田水平全省一流。农业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行,农村“双增”效果良好,农业方面的“一园五工程”稳步推进。

(四)革命圣地,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丰富

古之吴楚通衢,今之赣西明珠。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快速发展,城区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旅游资源除风景名胜和革命纪念地安源外,历史文化古迹有孔庙、杨歧寺、横龙寺、金山寺多年罗汉松等。万顷碧波的明月湖度假村和天堂湖度假村,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城区萍水河以及滨河东西两路形成的“一河两岸”风景带集交通休闲、绿化于一体,绿荫广场及面积达334亩的秋收起义广场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城市亮丽窗口。秋收起义广场中心直径68米的彩色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和高标准建设的城市路灯营造出迷人的城市夜景。

如今,萍乡形成了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xx年至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构成的比例由19xx年的33.3:43.8:22.9变为20xx年的9.1:61.1:29.8。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421.49亿元,人均GDP在全省排第四位,财政总收入41.3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8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3亿元。 目前,煤炭产量占全省的40%;钢材占全省的30%以上;化工填料产销量占全国70%;电瓷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低压电瓷在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电瓷出口占全省的85%,PC电瓷为全国驰名商标;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重要建材生产基地,水泥年生产能力为 500多万吨。

近年来,萍乡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努力增大工业经济总量。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加速建设工业园,构筑工业发展载体,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环境,改善招资环境,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搞好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萍乡工业经济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把萍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赣西明珠作出突出的贡献,


第二篇: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庆阳市二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盯建设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系统安排、大干快上,优势资源大规模开发,“三农”工作大手笔推进,民生状况大幅度改善,全市步入了产业开发加快、经济转型加速、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阶段,呈现爬坡过坎、全面提升、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是庆阳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现状评估

(一)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提速发展最快的五年。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呈现庆阳速度,人均水平稳步提高,比重位次不断提升,重大项目接踵而至,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从经济总量看,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 1

到171.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2.1%;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82亿元,增长13.3%;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拉向低谷,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实施宏观调控“一揽子”措施,经济总量仍保持快速增长,达到248.50亿元,增长14.3%;20xx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市委、市政府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总体要求,抓住国家振兴经济的诸多政策机遇,全市经济继续快速、稳健运行,生产总值又上一个新台阶,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02.2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270亿元的规划目标,增长14.6%;20xx年在全球经济向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市场价格波动以及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力克服各种困难,始终抓住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的主题不动摇,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61亿元,当年增长15.8%。总量比20xx年的171.54亿元净增186.07亿元,增长71.9%,年均增长14.5%。

——从产业结构看,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由20xx年16.5∶57.8∶25.7调整为20xx年14.3∶60.0∶25.7,呈现特色凸显、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有力的 2

助推了农民增收。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的比例由20xx年76.5:2.8:19.3:0.1:1.3调整到20xx年76.8:2.0:13.2:0.1:7.9, 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蓄、原区苹果、川区瓜菜、全市劳务的“大农业”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呈现新势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xx年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0.5%,20xx年达到79.5%。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由20xx年的44.07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91.74亿元,增长48.3%,年均增长10.4%。

——从发展速度看,从20xx年到20xx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一路走高。生产总值增速在全省的位次由第8位提高到第3位,年均增长14.4%;农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2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7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8.4%;建筑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3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4.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由第6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49.8%;粮食总产量增速由第10位提高到第1位,年均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第9位提高到第1位,年均增长22.7%;小口径财政收入增速在全省保持了第5的位次,年均增长3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第7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第9位提高到第2位,年均增长13.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呈现高 3

速推进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态势,创造了加快发展的“庆阳速度”。

——从人均水平看,人均GDP由20xx年6830元增加到20xx年15095元,累计增加8265元、增长81.5%,净增8265元。人均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1093元、3818元、1698元增加到2154元、9070元和3872元,分别净增1061元、5252元和2174元。人均农业总产值由1976元增加到3534元,增长78.8%。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3737元增加到20600元,增长4.5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90元增加到3946元,增长1.5倍。人均大口径财政收入由833元增加到2482元,增长1.9倍;人均一般预算收入由327元增加到1267元,增长2.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90元增加到12453元,增长64.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6296元增加到9693元,增长54.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74元增加到3154元,增长6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71元增加到2330元,增长48.3%。各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均呈全面提升态势,改善民生的原始积累得到不断蓄势和加强。

——从比重变化看,经济总量由20xx年全省第4位提升到20xx年的第3位,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份额由7.5%上升到8.9%,上升1.4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5位,保持了在全省8.5%的份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4

值由第3位提升到第2位,在全省的份额由11.1%上升到13.5%,上升2.4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6位,在全省的份额由5.3%上升到5.6%,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5位,在全省的份额由4.9%上升到6.0%,上升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保持了全省第2的位次,在全省的份额由9.5%上升到14.4%,上升4.9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由第2位提升到第1位,在全省的份额由11.8%上升到13.3%,上升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6位提升到第3位,在全省的份额由5.7%上升到6.8%,上升1.1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由第3位提升到第2位,在全省的份额由7.3%上升到7.9%,上升0.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了全省第2的位次,在全省的份额由6.0%上升到8.5%,上升2.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8位提升到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第9位提升到第8位。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的位次或比重不断提升,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势头进一步显现。

——从重大项目看,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把“发展抓项目”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强市富民的重要举措和强大动力,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谋项目,紧盯政策抢项目,因地制宜抓项目,统筹推进促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接续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是围绕改 5

善基础条件,重点实施了庆阳机场4C级改造、西平铁路、西长凤高速、西雷高速、宁长二级公路等一批交通建设项目,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扬黄工程向庆城延伸调水、油区群众安全饮水等一批事关发展全局、人民群众期盼多年的基础性、民生性项目,固塬保沟综合治理、碳汇林、公益林、“千池百湖”工程、污水处理等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批城镇基础建设项目,进一步破解了瓶颈制约,夯实了发展基础。二是围绕特色产业开发,成功引进华能、中铝、中化、中电投、大唐等国有大型企业和江苏雨润、陕西丽彩等知名民营企业参与庆阳资源开发建设,重点实施了庆阳石化300万吨搬迁改造,华庆、环江、合水、镇北4个产能百万吨以上的超低渗油田开发,核桃峪1200万吨、新庄800万吨、刘园子90万吨煤矿建设,西峰、正宁、长庆桥、沿环江4个工业集中区建设等一批能源化工项目;紫花苜蓿、肉牛、肉绒羊等“七个百万工程”,驿马出口创汇、西峰农产品加工5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等一批“绿色”资源开发项目;南梁苏维埃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遗址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香包刺绣、陇东唢呐、道情皮影等一批民俗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加快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开发步伐。三是围绕改善民生,重点实施了一批促进就业项目、城市社区服务项目、农村基础教育项目和弱势群体救助项目、医疗卫生项目、文化体育项目,完善公共 6

服务,强化人文关怀,使项目建设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更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四是围绕资源优势,重点谋划梳理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20xx年,庆阳市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增长极的步伐加快。庆化300万吨项目建成投产;长庆油田在环县北部发现了亿吨级的大油田,且加快了低渗透的开发力度;刘园子煤田、核桃峪煤田、新庄煤田等开发速度加快;南、北、中三个大型电厂已进入论证阶段,这一切都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五到十年,庆阳将建成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红色革命旅游圣地四大基(圣)地,为庆阳经济大发展增添强大而坚实动力。20xx年以来,全市共实施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38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7.28亿元。其中,50—500万元项目3546个,完成投资70.06亿元;500—1000万元项目1382个,完成投资74.14亿元;1000—10000万元项目2269个,完成投资540.85元;亿元以上项目186个,完成投资502.23亿元。

(二)过去的五年,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强势带动的五年。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致力于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大开发,三次产业呈现结构改善、效益提升、全面升级的新气象。

1、第一产业增产增收增效,结构改善成效显著。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把“三农”作为全市的基 7

础产业常抓不懈,围绕产业富民,把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粮食持续增产增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全市上下通过积极的防灾预灾措施和农业结构调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增加。粮食亩产由20xx年161.9公斤提高到20xx年197.2公斤,亩增35.3公斤,增长21.8%。人均占有粮食由366公斤提高到539.09公斤,增加173.09公斤,增长47.3%。二是种植结构日趋合理。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注重种植结构调整,以苹果、黄花菜、商品驴等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绿色认证、无公害认证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稳步提高,对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以油料、烤烟、蔬菜等为主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所占比重由20xx年的17.7%增加到20xx年24.6%,全市油料总产量20xx年达到10.9万吨,比20xx年增长26.0%。经济作物和蔬菜、瓜类、水果年创产值不断提升,20xx年达到37.88亿元,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发展。三是林业发展良好。坚持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改善和优化环境为重点,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注重资源、生态、经济效益三方面综合平衡,林业发展势头良好。20xx年末全市当年造林面积15.9万亩,生态环境和区域气候得到明显改善。在发展林业生产的同时,大抓经济林木的栽培,20xx年果园面积171.76 8

万亩,比20xx年141.50万亩净增30.26万亩,增长21.4%;水果总产量42.74万吨,比20xx年21.83万吨净增20.91万吨,增长95.8%。随着新植果园挂果期到来,今后几年全市水果产量将跨上新台阶。此外,林产品商品率明显提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来源。四是牧业生产加快。坚持把畜牧产业做为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生产基础明显改善,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xx年全市大牲畜存栏56.63万头,比上年增长

8.9%。肉类总产量达到5.96万吨,增长7.9%。仅此一项至少可增加农民收入4亿多元,人均增收175元。同时,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地方加工工业的崛起,全市皮毛肉奶等加工企业发展到40多户,年创产值近亿元。五是基础条件改善。20xx年以来,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11.45亿元,年均增长45.9%。随着农业综合开发、水保流域治理、林业生态建设、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的实施,全市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xx年93.17万千瓦增加到20xx年130.99万千瓦,增长40.6%;农业生产用电量由10647万千瓦时增加到19945万千瓦时,增长87.3%;有效灌溉面积由62.84万亩提高到69.55万亩,净增6.71万亩,增长10.7%;保证灌溉面积由42.43万亩提高到47.34万亩,净增4.91万亩,增长11.6%;通电农户由48.18万户增加到51.3万户,净增3.12万户,增长 9

6.5%;农电入户率由94.6%提高到99.3%,提高4.7个百分点;大中型拖拉机数量由0.4万辆增加到0.86万台,净增0.46万台,增长1.5倍;农用车由3.6万辆增加到4.1万辆,净增0.5万辆,增长13.9%。耕、种、灌、收、运实行一条龙机械化操作的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第二产业带动作用凸显,效益总量速度提升。20xx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和主导力量,扎实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xx年99.09亿元增加到20xx年214.86亿元,净增115.77亿元,增长93.1%。一是工业经济效益提升。20xx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89.78亿元,增长1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拉动经济增长

8.9个百分点。20xx年,全市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93.48亿元,增长2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4%,拉动经济增长8.8个百分点,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三次产业强势推进的条件下,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xx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21.06亿元、实现利税105.37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2.98亿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89.9%、20.4%和19.8%。二是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市上下坚持不懈地推进投资拉动战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超前的规划和扎 10

实的项目前期工作,牵住了发展抓项目的“牛鼻子”,在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中赢得了主动。“十一五”前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跨越100亿、200亿、300亿元大关,累计投资达808.5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 710亿元的规划目标。投资总额由20xx年96.99亿元增加到20xx年488.02多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96.56亿元。三是交通运输异军突起。交通工具升级换代加快,运力运量明显提高。公路里程由20xx年3831.41公里增加到20xx年11288.6公里,增加1.9倍,其中等级公路由3157.33公里增加到5103.33公里,增加61.6%。全市客运量由20xx年1114万人增加到20xx年8203万人,增长6.4倍;旅客周转量由110854万人公里增加到239708万人公里,增长

1.2倍;货运量由1770万吨增加到3265万吨,增长84.5%;货物周转量由87887万吨公里增加到310897万吨公里,增长2.5倍。截止20xx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124683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0814辆),其中营运车辆1832辆,非营运车辆106362辆。

3、第三产业政策引导适时,全面升级效益倍增。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积极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开拓市场,培育流通,稳步推动消费需求转型升级,有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一是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受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商业基 11

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乡消费持续走旺。20xx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27亿元;20xx年达到62.29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57.57亿元的规划目标;20xx年,在车市、房市、旅游、餐饮为代表的消费热点带动下,在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7亿元,累计增加51.9亿元,增长1.3倍。二是金融支撑力度加大。20xx年全市金融系统年末存款余额354.18亿元,是20xx年147.84亿元的2.4倍,年均增长24.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3.30亿元,比20xx年114.26亿元净增119.04亿元,增长95.4%,年均增长18.2%;年末贷款余额139.97亿元,比20xx年72.68亿元净增67.29亿元,增长92.6%,年均增长17.8%。三是开放型经济迈出新步伐。20xx年以来,全市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交流,坚持把民俗文化节、皮影节等节会作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和载体,把组团参加广交会、东博会等国内外重大投资贸易洽谈会作为广泛开展经济合作、扩大对外宣传和项目推介的有效举措,把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效途径,开放型经济迈出新步伐。20xx年以来,全市出口供货总值达到40.46亿元,年均增长26.6%。随着开放型经济步 12

伐加快,有力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20xx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8.4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7.5%,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0.9%。

(三)过去的五年,是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的五年。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财政收入加快增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财政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xx年21.63亿元增加到20xx年58.79亿元,净增37.16亿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28.4%。全市小口径财政收入由8.48亿元增加到30.02亿元,净增21.54亿元,增长2.5倍,年均增长37.2%。财政支出由38.44亿元增加到113.10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31.0%,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xx年7590元增加到20xx年12453元,年均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874元增加到3154元,年均增长13.9%。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xx年6296元增加到20xx年9693元,净增3397元;农村居民人均生 13

活消费支出由1571元增加到2330元,净增759元。交通、通信等高档享受型消费成为消费新亮点。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计算机、移动电话分别为4辆、62台、172部,比20xx年增加4辆、28台和20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分别为13台、110台和144部,比20xx年增加9台、14台和87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xx年114.26亿元增加到20xx年233.3亿元。三是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彰显。20xx年以来,全市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把生态建设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在绿色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废水排放总量由20xx年1620.12万吨减少到20xx年890.88万吨,净减少729.24万吨;COD排放总量由9240.10吨减少到8000.00吨,净减少1240.10吨;煤炭消费总量由42.33万吨减少到34.47万吨,净减7.86万吨;烟尘排放总量由4849.45吨减少到3570.80,净减少1278.65万吨;全市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1.8%、4.5%、4.72%、5.35%和5.5%。

(四)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民生得到显著改善的五年。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人民,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 14

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和邮电通信等领域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参保人数由20xx年176176人增加到20xx年289581人,增长64.4%;基金收入从10714万元增加到54178万元,增长4.1倍;基金支出由12010万元增加到43123万元,增长2.6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由18465户增加到24242户,净增5777户;保障人数由45533人增加到59112人,净增13579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网”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科技事业迅速发展。20xx年末,全市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684人,比20xx年净增2984人。20xx年共计组织实施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60项,其中国列2项,省列26项,共投入科技经费1327万元,科技活动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三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xx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3283人,在校学生12459人,毕业3527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9301人,在校学生23853人,毕业5548人;普通中学招生66195人,在校学生201407人,毕业6606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5%,13-15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达到99.73%,小学学生巩固率达到99.81%。全市大专以上高考录取人数15668人,比上年增加1332人,上升9.3%;录取率71.02%,比 15

上年提高7.22个百分点,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发展取得新成效。四是文体事业向纵深推进。20xx年末,全市共有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全年演出1976场(次),观众达468.4万人次;有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54.05万册;博物馆11个,文物藏量29826万件;综合性档案馆9个,馆藏各类档案资料52.45万卷(册)、照片1.85万张;文化站114个。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由20xx年84.46%提高到20xx年89.57%,提高5.11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由87.08%提高到91.12%,提高4.04个百分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五是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20xx年183个增加到20xx年2562个,增长13.0倍;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及村卫生所数量大幅度增长,20xx年末分别达到1071个和1298个;卫生机构人数从20xx年5457人增加到20xx年9088人,增加3631人,增长66.5%;卫生机构床位数从4300张增加到5067张,增加767张,增长17.8%,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有了新提高,困扰民生多年的“看病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六是就业形势不断好转。20xx年末单位从业人员92646人,比上年末增加740人,增长0.8%;年内有7951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比20xx年降低0.24个百分点;20xx年共组织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8.16万人, 16

劳务总收入达到52.92亿元,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发展理念不断得到印证。七是邮电通讯发展突飞猛进。邮电业务总量从20xx年55054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166424.93万元,增长2.0倍;国际互联网用户从29010户增加到91558户,增加62548户,增长2.2倍;移动电话用户从33.96万户增加到165.47万户,增加131.51万户,增长3.9倍。20xx年以来,全市邮电通信业发展为各行各业搭建了快速、高效的信息平台,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充分的要素支撑作用和信息保障作用。

二、差距问题

全市经济从20xx年以来整体上呈现全面提速、高位攀升的运行态势,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整体效益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稳固性进一步增强,率先崛起、跨越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但也存在经济总量小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加大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和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且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基础薄弱且全面改善难度不断加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艰巨;投资、消费关系失衡且扩大内需任重道远,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还 17

不够充分且全面提升难度增大,经济社会协调推进的任务依然艰巨等一系列问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保障条件还不够坚实,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一)发展差距还比较大。不论从全国人均水平看,还是与周边毗邻地区和全省各兄弟市州比,我市的发展差距仍比较大。

与全国水平比,20xx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5095元,比全国人均水平29706元低14611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人均水平比全国人均水平3023元、13919元和12764元低869元、8502元和8892元,分别占71.3%、65.2%和3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水平比全国人均水平11943元低4246元,占64.4%;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全国人均水平20761元低701元,占96.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全国人均水平11536元低7590元,占34.2%;大口径财政收入人均水平比全国人均水平6201元低3719元,占40.0%;一般预算收入人均水平比全国人均水平3031元低1764元,占4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水平19109元低6656元,占65.2%;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人均水平5919元低2765元,占53.3%。

与毗邻地区比,从生产总值看,总量:20xx年我市生产总值总量比乌海市391.12亿元少33.51亿元,占91.4%;比巴彦淖尔市603.33亿元少245.72亿元,占59.3%;比银 18

川市763.26亿元少405.65亿元,占46.9%;比延安市885.42亿元少527.81亿元,占40.4%;比宝鸡市976.09亿元少618.48亿元,占36.6%;比榆林市1756.67亿元少1399.06亿元,占20.4%;比鄂尔多斯市2643.23亿元少2285.62亿元,占13.5%。人均水平:比乌海市73394元低58299元,占20.6%;比巴彦淖尔市36129元低21034元,占41.8%;比银川市38295元低23200元,占39.4%;比延安市40485元低25390元,占37.3%;比宝鸡市26262元低11167元,占57.5%;比榆林市52415元低37320元,占28.8%;比鄂尔多斯市136203元低121108元,占11.1%。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看,总量:比巴彦淖尔市258.93亿元少76.56亿元,占70.4%;比银川市273.29亿元少90.92亿元,占66.7%;比宝鸡市441.54亿元少259.17亿元,占41.3%;比延安市602.48亿元少420.11亿元,占30.3%;比鄂尔多斯市1138.99亿元少956.22亿元,占16.0%;比榆林市1151亿元少968.63亿元,占15.8%。人均水平:比巴彦淖尔市15506元低7809元,占49.6%;比银川市13711元低6014元,占56.1%;比宝鸡市11879元低4182元,占64.8%;比延安市27548元低19851元,占27.9%;比鄂尔多斯市58691元低50994元,占13.1%;比榆林市34343元低26646元,占13.1%。从固定资产投资看,总量:比巴彦淖尔市565.21亿元少77.19亿元,占86.3%;比银川市648.69亿 19

元少160.67亿元,占75.2%;比延安市724.50亿元少236.48亿元,占67.4%;比宝鸡市835.20亿元少347.18亿元,占58.4%;比榆林市1105.4亿元少617.38亿元,占44.1%;比鄂尔多斯市1898.40亿元少1410.38亿元,占25.7%。人均水平:比巴彦淖尔市33847元低13787元,占59.3%;比银川市32547元低12487元,占61.6%;比延安市33127元低13067元,占60.6%;比宝鸡市22471元低2411元,占89.3%;比榆林市32983元低12923元,占60.8%;比鄂尔多斯市97823元低77763元,占20.5%。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总量:比延安市110.60亿元少17.13亿元,占84.5%;比巴彦淖尔市124.26亿元少30.79亿元,占75.2%;比榆林市196.24亿元少102.77亿元,占47.6%;比银川市225.14亿元少131.67亿元,占41.5%;比宝鸡市304.60亿元少211.13亿元,占30.7%;比鄂尔多斯市380亿元少286.53亿元,占24.6%。人均水平:比延安市5057元低1111元,占78.0%;比巴彦淖尔市7441元低3495元,占53.0%;比榆林市5855元低1909元,占67.4%;比银川市11296元低7350元,占34.9%;比宝鸡市8195元低4249元,占48.2%;比鄂尔多斯市19581元低15635元,占20.2%。从大口径财政收入看,总量:比乌海市68.01亿元少9.22亿元,占86.4%;比巴彦淖尔市68.89亿元少10.1亿元,占85.3%;比榆林市125.50亿元少66.71亿元,占 20

46.8%;比银川市137.27亿元少78.48亿元,占42.8%;比延安市336亿元少277.21亿元,占17.5%;比鄂尔多斯市538.19亿元少479.4亿元,占10.9%。人均水平:比乌海市12762元低10280元,占19.4%;比巴彦淖尔市4125元低1643元,占60.2%;比榆林市3745元低1263元,占66.3%;比银川市6887元低4405元,占36.0%;比延安市15363元低12881元,占16.2%;比鄂尔多斯市27732元低25250元,占8.9%。从一般预算收入看,总量:比乌海市33.66亿元少3.64亿元,占89.2%;比巴彦淖尔市38.28亿元少8.26亿元,占78.4%;比银川市64.13亿元少34.11亿元,占46.8%;比延安市105.20亿元少75.18亿元,占28.5%;比鄂尔多斯市239.10亿元少209.08亿元,占12.6%。人均水平:比乌海市6316元低5049元,占20.1%;比巴彦淖尔市2292元低1025元,占55.3%;比银川市3218元低1951元,占39.4%;比延安市4810元低3543元,占26.3%;比鄂尔多斯市12321元低11054元,占10.3%。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比固原市13044元少591元,比吴忠市13849元少1396元,比中卫市13980元少1527元,比石嘴山市15466元少3013元,比铜川市15884元少3431元,比银川市17073元4620元,比榆林市17545元少5092元,比延安市17880元少5427元;比宝鸡市18978元少6525元,比乌海市19741元少7288元,比鄂尔多斯 21

市25205元少12752元。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比固原市3477元少323元,比中卫市4439元少1285元,比铜川市4789元少1635元,比宝鸡市5040元少1886元,比吴忠市5041元少1887元,比延安市5173元少2019元,比石嘴山市6060元少2906元,比银川市6161元少3007元,比巴彦淖尔市8240元少5086元,比乌海市9245元少6091元。

与全省各市州比,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总量居全省第三,比兰州少724.78亿元,仅为32.5%;比酒泉少47.4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18元;比兰州低15577元,不足一半;比酒泉低23210元,不足40%。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二,比兰州少19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全省第二,比兰州少172.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三,比兰州少451.61亿元,仅为17.1%,比天水少32.08亿元,为7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六,比全省低609元,比金昌低5226元,比嘉峪关低4288元,比酒泉低2561元,比白银市低1760元,比兰州市低1609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居全省第八,比全省低274元,比嘉峪关低4711元,比酒泉低4080元,比金昌低2799元,比张掖低2421元,比兰州低1433元,比武威低1397元,比白银低232元;财政依存度为8.4%,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267元,低 22

于全省平均水平114元。

(二)经济结构仍欠合理。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欠合理。20xx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3:60.0:25.7,工业比重较大,但地方工业弱小,比重不足全部工业总量的8.0%,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弱,工业化对服务业的有效联动作用不强。二是产业内部结构欠合理。农业内部种植业仍然占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比重过大;林业、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林业产值不足农业总产值的2.0%;良种、农资、农技、培训、信息、流通、保险等农业服务业发展不足,贡献较小。工业“大”而不“强”,结构升级较慢,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优化难度大,总体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地方工业弱小,难以有效支撑经济超长发展。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咨询、技术服务等服务性行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仍差。三是经济动力结构欠合理。当前,全国经济整体已进入深度的结构调整阶段,结构调整的核心就是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市消费、投资和出口比例失衡,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内需不足,出口不旺,协调拉动作用较弱,调结构、扩内需任重道远。四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具有集城乡经济和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相对独立的特点,充分 23

发挥县域特色经济、实现竞相发展进而捆绑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市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20xx年GDP总量最大县是最小县的5.8倍,增速最高县与最低县相差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为98.1倍,增速相差24.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倍,增速相差7.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8倍,增速相差1.2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为6.8倍,增速相差135.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为6.2倍,增速相差18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倍,增速相差11.6个百分点;农民人纯收入为1.5倍,增速相差8.7个百分点。同时,在县域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为4.9倍,折射出了我市县域、城乡差距大,特色经济效应不够明显,层次不齐,发展不均衡,滞后影响因素多。

(三)“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短期难以得到有效改观;山地比重近60%,广种薄收,效益低下;川、塬地人均占有量少,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比较效益低下,“撂荒”现象初现,粮食安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率还很低,而且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多为粗加工和初加工工业,品牌效应不够明显,农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有限;北部的环县、华池尚未列入国家 24

综合农业开发项目县,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来源、纵深发展难度大;市场信息不够畅通,农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因素增多,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加快发展的压力大。农村:70%的农户居住山区,地理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农村开发建设生产成本高、难度大;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不够高,劳动力素质还比较低,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6年;农民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处在起步阶段,加快农村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引导、组织和调动。农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分布零星,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20xx年末,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全市尚有贫困人口100万,占农业人口的43.3%。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的平均水平仍有270元左右的差距,整体贫困特征明显。同时,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传统农业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三农”工作最大的难题。

(四)约束条件不断增多。基础建设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受交通、水利瓶颈制约,一些关系民生的基础建设项目由于基础条件、资金制约等各方面的影响而难以在短期内见效;至今没有建成使用的铁路、高速公路,公路等级低;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仍比较大,城市基础薄弱,功能有待完善,产业、要素、人口的集聚和吸引力不强,加 25

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2%,年均侵蚀模数达到6188吨/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为25%,草场退化严重,草地单位面积载畜量仅为0.2只;节能降耗基数较低,全市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时期,能源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依然呈现高度正相关,随着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节能降耗任务繁重,形势不容乐观,探索资源性地区创新发展路子的难度不断增大。财政收入方面,资源大市与财政穷市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石油资源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弱;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有后劲、多元化的财源体系还没有形成,尤其是省对县财政直管后,区财政拓展新税源的难度加大,市级财政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短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不可预见因素等统筹发展的难度不断增大,如何有效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现财力的迅速积累值得引起足够重视。人力资源方面,虽然每年有大量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回流,但所学非专,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育才、引才、聚才的内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才外流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人才支撑不够坚实。

(五)社会管理还比较滞后。多年来,我市是低水平基 26

础上的快速发展,就业难、收入低、房价高、看病贵、保障弱、社会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无不暴露出社会建设“短板”之痛。把经济社会看作一对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经济方面转到社会方面,扩内需、转方式战略的推进已经受制于社会领域发展的滞后。如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收入结构转型、提供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大胆识、大气魄和大手笔的社会改革,只有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三、对策建议

放眼世界,环顾周边,审视庆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更是加快推进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消除瓶颈、打牢基础、改善民生、蓄势而发,实现率先崛起、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具体讲,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蒙陕甘宁 27

能源“金三角”综合开发指导意见》等优惠和支持政策,紧盯建设国家级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总目标,围绕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的主题,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两大战略,着力强化交通、水利基础支撑,深度开发“红、黑、绿、黄”四大优势资源,加快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红色旅游革命圣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努力开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新局面。

(一)总结经验,廓清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引领跨越。跨越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借鉴和吸收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制度的模仿和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而赶超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水平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个学习、模仿、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更包括社会进步。今后五年,要坚持把推进思想解放、创新发展理念作为应对困难挑战、推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把庆阳的发展纳入全国、全省“大盘子”,结合国家和省上宏观战略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依托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在打造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建设中突出战略定位,增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总结发展经验,廓清发展思路,着力在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下功夫,探索走出一条传统能源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坚持以科学的发 28

展理念引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抢抓机遇,用活政策,坚持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拉动跨越。我市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目前,全市经济总体规模不大,人均水平低,原始积累远远没有完成。今后,在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坚持“发展抓项目、根本抓规划”,把项目作为发展的载体,把规划作为发展的龙头,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和省上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外争项目,内优环境,重点强化以机场、铁路、高等级公路、地下主干管网、输变电网等为主的交通建设,以能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安全用水等为主的水利建设,以创建生态文明、突出节能减排、废旧资源再利用等为主的生态建设,以城镇基础设施、城市经营管理、房地产业发展等为主的城镇化建设,以建设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体系、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新型服务业、培育发展金融业、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等为主的服务业发展,以教育、医疗、公共安全、文体人口、就业、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项目建设和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信贷融资等各种有效途径,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始终把项目建设和发展规划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工作,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以大投资实现大产出,尽最大可能把“蛋糕”做大。

29

(三)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坚持以工业强市战略助推跨越。工业化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按照开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新能源“五种资源”,建设西峰、正宁周家、长庆桥、环县沙井子“四个工业集中区”,发展石油化工、煤炭、煤电、煤化工、天然气、新能源“六大产业”,建设千万吨级原油生产、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千万吨煤化工、千万千瓦煤电装机、亿吨级煤炭生产、10亿立方民天然气“六大基地”的总体思路,坚持不断加强与各省、市的分工合作与产业配套,实现区域经济共融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着力避免机械化的模仿和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的趋同化,全力推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坚持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和高度节能环保”的榆林之路和“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的鄂尔多斯之路,以建设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为目标,打造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坚持抓点—积极推进企业发展“小循环”,成线—推进园区工业“中循环”,带面—实现整体经济良性“大循环”的方针,大力实施“引强入庆”战略和城市化带动战略,不断探索工业园区的有效管理办法,实施配套化、规模化、集约化、动态化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发展。加强与资源枯竭型城市合作交流和超前对接,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企业效益与居民收入同步提高, 30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为主线,带动工业经济超常规增长。

(四)抓好“三农”,夯实基础,坚持以产业富民战略保障跨越。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今后五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注重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区域化的思路布局农业,标准化的手段提升农业,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农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大规模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和畜牧养殖、园艺标准园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山区旱作农业、原区高效农业、川区精细农业,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陇东粮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二要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按照建设草畜产业、苹果产、瓜菜产业、杏产业、粮油产业五大产业基地,建设驿马出口创汇、西峰农产品、镇原金龙食品、宁县和盛农副产品、环县小杂粮等五个农产品主要加工基地,培育粮油、草畜、林业、肉奶、瓜菜等五大主 31

导产业集群,开发白瓜子、苹果、商品驴、陇东黑山羊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5551”发展思路和扩大规模、扩张总量、提升质量的要求,有计划、创新性推进“七个百万工程”。培育一批骨干型、成长型、出口创汇型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建设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外贸出口基地,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促农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要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统筹推进“长环线”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开发战略的基础上,按照北部半农半牧区、中部特困区、子午岭缘区、深度插花贫困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走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区域开发的“大扶贫”路子,稳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农村改土造田、人畜饮水保障、用电质量提升、清洁能源和农村安居“六大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认真落实中央、省上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惠民工程”,强化进度监测,确保工程实效。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创新机制、群众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按照高站位、高起点、高品位、高效率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 32

农化结合起来,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新格局。

(五)彰显特色,全面提升,坚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升跨越。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重要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坚持打“红”牌,建设全国重要的红色革命旅游胜地。充分发挥独特的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优势,立足长远、综合开发,在重点加强对红色革命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与农耕文化、历史古迹、森林生态、黄土风情等其他旅游资源的融合互动,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着力形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要窗口产业。二是坚持打“黄”牌,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红色革命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岐黄中医药文化”三大名片,重点加强队伍建设、龙头企业、标准制作、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体系建设,着力建设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中心和产业要素资源集散地,进一步挖掘革命老区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内涵,提升庆阳的历史文化知名度,增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软实力”。三是坚持打“民生”牌,积极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政策扶持和规范管理相结合、促进就业和维护权益相结合,重点发展家政、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和家庭用品配送、家 33

庭教育等服务业。以社区为重点,推进公益性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突出地方特色,集中建设一批集住宿、餐饮、特色美食、民俗文化、旅游推介等于一体的服务场所和平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集物资集散、冷链、保税、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园区。稳步实施“农超对接”工程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建立大宗农产品调控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重点抓好连锁经营,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同时,应高度重视金融对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引进省内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探索规范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提高资本市场融资能力。

(六)优化结构,扩大内需,坚持以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来保证跨越。今后五年,要着眼于增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后劲,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 34

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坚持以经济社会双推进来实现跨越。经济的增长只是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经济社会的综合进步过程。因此,今后五年,要坚持改革创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加快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形成靠政策引人、以关怀留人、以制度安人的引人用人氛围;加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文化旅游广电事业发展,扶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深化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35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

关于加快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贵州省铜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深入实际考察、走访农户等方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各乡镇的“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铜仁市城市扩容2.4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城镇绿化率达51%,下辖河西、环北、谢桥、市中、灯塔5个街道办事处,云场坪、川硐、坝黄、茶店、漾头5镇,桐木坪、鱼塘、大坪、和平、滑石、瓦屋、六龙山7乡,150个自治村,是美丽富饶的宝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铜仁地区行署所在地,市政府驻地谢桥街道办事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农村区域化经济,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铜仁市农业和农村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进步和提 36

高。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长时期以来,铜仁市农业经济比重小的缘故,没有引起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客观上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反映在农业的发展上,没有纳入市里的重要工作,谋划市里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考虑城市的多,考虑乡村的少;反映在资金投入上,主要投向了城区,对农村经济投入不多,而且在投入方式上,集中投入少,分散投入多,不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做出亮点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反映在政策导向上,较长时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没有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台过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性文件。

(二)发展定位不准。

长期以来,我市农业发展走向不够明确,思路不够清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认识不统一,定位不准,没有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模式。没有一个符合我市实际的发展规划,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我市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规模甚小,基本上尚未形成,传统的粮猪经济结构仍占主导地位。

(三)城乡统筹力度不大。

主要反映在:一是在城乡建设的统筹方面。城镇化建设推进缓慢,农民生活环境较差,镇村面貌变化不大。对于土 37

地指标的使用,用于城市开发的多,农村建设的少。二是城乡劳动就业统筹方面。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没有纳入全区的重要议事日程。三是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我市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长期缺乏发展规划和大的项目投入,基本维持原状。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单一的粮猪型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民收入来源十分有限,增长乏力。同时,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渐增大。

(五)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欠帐较多。

突出地反映在道路建设相对滞后。镇级公路的硬化,财政的补贴资金太少,而大量资金需要镇里自筹,为此,各镇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不少村级道路路况太差,至今无法行车,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不少水库、塘堰、沟渠不配套,仍有部分人畜饮水困难。中小学教育质量普遍偏低,校舍及教育设备陈旧;医疗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医疗水平不高,农民有病难治。

上述问题之所以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除了各乡镇原有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等因素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两大因素:一是城市规划的严格控制,使我市的建设难以迈步;二是工作缺少创新。面对“三农”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办法不多,措施乏力。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它仅仅看成一般的经济问 38

题,而没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和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去看待,更没有作为我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而切实加以关注。应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整体的要求,没有各乡镇农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

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措施

(一)经济发展优势

1、交通优势

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于交通的制约,随着大兴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完成,可以停降波音737大型客机;渝怀铁路过境铜仁;公路的提级改造,铜仁市的交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空中、铁路、公路统筹发展的交通格局,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人文优势

铜仁市地处黔东,区位优势明显。这里的文化受到巴蜀文化、湘楚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在铜仁市居住的,不少是从江西、湖南等地迁移来的,外来文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加上铜仁市保持完好的本土文化譬如巫文化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文化格局。各种文化融会贯通,容易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近年来,铜仁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使铜仁的人文优势得以弘扬,它会像酵母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催化、膨胀作用。

3、旅游优势

39

铜仁市境内山环水绕,风物荟萃,人杰地灵,蕴珠藏玉,自然人文景观如彩绦连珠,美不胜收,不仅山、水、林、瀑、石、洞瑰丽多彩,中南门古商埠文化街区,中国傩文化博物馆,岩董、杜家园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中国明清南长城,茶园山庄文化古村,周逸群烈士故居,沈从文的祖居等,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素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相互烘衬,可产生良好的综合景观效果。

(二)社会经济发展措施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在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上,目前要认真解决好对铜仁市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认识不足、对产业发展缺乏信心、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强、政策和工作指导不力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

2、改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党员和群众发展商品经济的意识

要使各乡镇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上一个新台阶,就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进行正确的政策指导,加大对党的政策的掌握,以科技兴农,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认真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乡镇干部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40

的责任意识。二是加强党员群众科技培训,提高致富技能。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区位和气候优势,要科学布点,强化措施,努力培植一两个龙头企业。

4、增加投入,加大扶持

以政府扶持资金为引导,以企业和农户投资为主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和农户增加投入。以实施企业带动战略为重点,按照扶优、扶强、扶重点、扶发展中关键环节的原则,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实行贷款担保、贴息和无偿补助相结合的资金扶持长效机制,重点扶持科技攻关、宣传促销、兴办市场等。

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金融部门要努力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贷款,扶持企业和专业户,并积极开展青年创业小额信贷。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贴息的作用,调动企业、专业户投资的积极性,同时要强化招商引资项目的筛选、论证、推介和实施,推动特色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5、大力发展服务业

发挥铜仁市的地域优势,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铜仁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培育和扶持发展旅 41

游服务业。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开发一批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的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加大旅游市场促销,积极开拓旅游市场。积极发展房地产业。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房地产业开发,建立和完善房地产服务体系,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利用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为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兴建一批品位高,可塑造农村新形象的建筑群和风景靓丽的花园式、休闲式住宅。

以上是通过自己走访,与乡镇干部交流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分析等方式,对铜仁市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总结,以及对铜仁市以后发展的一些想法。我想我们大学生志愿者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好各种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向老干部学习。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吃透民情,多收集各种致富信息,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才能干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解放思想,才能推动发展,才能转变观念,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修 42

建通村公路时群众不愿集资,认为这是政府应包干的事。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鸡”。

(二)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是制约铜仁市各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因财力不足,要通过自身努力从根本上摆脱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各乡镇的投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对偏远乡镇进行倾斜。

(三)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虽然各乡镇现阶段发展条件差,困难很大,但同时却有着各自自身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制约条件正逐步消除,各乡镇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将凸显出来,形成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铜仁市的二三产业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要发展二三产业。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农村新建房屋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收入。因 43

此,要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培训,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为农户增加收入。要以小集镇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新建商业门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进城经商、流通贩运,实现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要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五)加快铜仁市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养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

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培养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农村适用技术人才。现阶段,各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由于乡镇干部数量严重缺乏、干部年龄偏大、在职在编人员偏少,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政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迫在眉睫。目前,符合学历、年龄等要求的干部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中,这就要求放开视野,加大教师队伍中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公务员招考中,要对志愿服务队伍倾斜,专门划定名额在志愿服务队伍中进行考录。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出台志愿服务队伍工作的优惠政策,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吸引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对德才兼备的企事业单 44

位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应突破其“身份”限制,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工作,以解决民族乡的的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的矛盾。

45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20xx20xx学年第1学期关于市镇问题的调查报告姓名专业班级学号课程性质指导教师得分日期班实践考查毛新平年月市塑料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政府措施摘要本调查利用文献研究法现场考察法访谈调查等手段对自08年遭遇美国金...

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调查主体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准确的归纳整理,科学的分析研究,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形成的汇报性应用文书。因此,调查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和范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一、基本情况1.作品标题2.作者(脚注形式加在首页下)3.摘要、关键词例如:关于东方红乡村民自治的调查报告张三*摘要:关键词:(脚注)*张三,男,19xx年生,江苏连云港人,华东交…

社会经济调查实训调查报告模版

社会经济调查实训调查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20xx年12月2日调查报告一背景二调查目的三调查对象和方法四调查的内容五结论与建议

社会调查报告写作指导与最新范文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写作模式及范文模式一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根...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标准格式(参考)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撰写要求参考一调查报告的概念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

家乡经济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发展状况调查及居民社会保障调查据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讲红光村原本是一个穷村子体现有二一是山上光秃秃的无树有的地方甚至连草也没有裸露着岩石二是找不到一块平地后经广大人民的努力造就好不容易才过上了填饱肚子的生...

20xx年春季学期《概论》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及调查报告格式规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及调查报告格式规范社会调查是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活动一社会调查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按...

经济调查报告夏亮

11经济状况碧流河村主导产业为貂狐养殖水产养殖海上捕捞和大棚生产20xx年已经基本形成了水貂水产养殖海上捕捞果菜大棚三大园区四大产业的一村四品农业经济发展格局其中水貂养殖达到700余户年养貂90多万头纯收入1亿...

关于从《当代大学生就业倾向》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调查报告 附问卷

关于从当代大学生就业倾向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调查报告法学院行政管理xx级x班xxxxxx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20xx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到来当代大学生所要面对的将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挑战等...

南涧镇社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南涧镇社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南涧镇地处横断山脉南缘纵谷区全镇在一年内太阳高度角变化不大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冬季冷空气不易侵入气候随海陆季风的进退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从而形成干湿季分明四季气候不明显雨热同季的低纬山地...

关于合肥地区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旧

关于合肥地区秸秆综合处理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调查背景秸秆是成熟农作物收获种子后留下的茎叶蕙部分的总称农作物秸秆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水稻谷子棉杆豆类薯类油料作物油菜花生向日葵菜等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一种具有多用...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