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时间:2024.4.20

课题: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二专:会计本科

学院:教育学院

本专:心理一班

序号:会本015

姓名:苏子由

第一章 概要

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全面把握我国青年人口的发展状况,总体上预测他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分析当前青年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大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促进青年参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本报告拟利用最新统计的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①来分析我国青年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时代特征。本报告显示,中国当代青年未婚比列越来越高。报告还显示出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达到婚龄时,将会有10%的男性被挤出婚姻市场不能成婚。 ———————————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报告》

第二章 青年人口概况

第一节 青年人口基本状况

一、低龄青年性别比偏高,且在未来会更为严重

性别比 总人口(或分年龄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以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人口的性别结构一般用性别比这个指标来表示。20xx年我国14-29岁、14-35岁青年人口总的性别比为100.25、99.15,比较平衡。

分年龄段来看,低龄青年性别比偏高,尤其是14-17岁,分别为113、111、110、108。在我国,生育政策的数量限制和男孩偏好导致的性别选择,使得出生男婴数量比女婴多很多,出生性别比连续多年

偏高,20xx年为119(正常值在103-107之间)。当各年出生的婴儿相继长大成人,偏高的性别比也就延续到青年阶段的相应年龄段,例如20xx年14岁青年113的性别比,就是由19xx年出生婴儿的高性别比延续而来。

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图1-1:20xx年我国青年人口的性别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从图1-1中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性别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4岁的113逐渐下降到19岁的104(20岁之后人口数量的突然大幅减少和性别比突然大大低于100,很大程度是由于缺少了在役军人数据的缘故)。这是由于随着人们的成长和社会化,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生活方式等因素使得男性死亡水平高于女性,二者之间的数量差距缩小,性别比随之下降。

二、青年未婚比例逐年升高

随着中国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等方面发生的变迁,研究者认为,青年的分化已经成为当今青年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1:15-29 2:15-35 系列一:20xx年 系列二:20xx年

图1-2:20xx年和20xx年我国青年人口的未婚比例

数据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中国20xx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青年期正是逐渐从父母的家庭独立出来,开始缔结婚姻、组建自己家庭的阶段。由于年龄原因,青年的再婚、离婚、丧偶比例都非常低,未婚比例较高(表1-2)。(所有对婚姻、生育状况的调查都是针对15岁以上人群的,14岁人口不涉及婚姻生育问题,所以这里的青年年龄下限为15岁。)并且从20xx年到20xx年,青年群体中的未婚者比例是逐渐升高的,20xx年15-29、15-35岁组未婚比例分别为59.17%、40.8%,20xx年的相应数据则分别上升为65.89%、45.71%,如图1-2,表现出青年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逐渐推后的趋势。

三、未婚青年的性别比偏高趋势严重,婚姻挤压不可避免

观察未婚青年的性别比可以看出,15-29和15-35岁未婚人口的性别比有明显倾斜的现象,男性未婚人数大大多于女性,除了自愿不婚者之外,这一严重失衡的性别比在现实中很有可能变成对男性的“婚姻挤压”,也就是说,在适婚人群中,由于男性人口相对过剩造成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婚姻伴侣。

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图1-3:全国以及城乡不同年龄层性别比

比较来看,乡村未婚青年的性别比(135.0、128.1)大大高于城镇(120.1、116.1),这意味着有一部分较贫困、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很难找到媳妇儿。因为按照一般的社会心理习惯,总是“女低男高”的婚配模式,贫困乡村地区的女性会嫁给社会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富裕农村人家,或者城镇地区人家,而一些条件很差、很贫困的农村男性就很可能找不到对象,无法结婚。

第三章 青年人口的婚姻与生活

第一节 青年人口的婚姻状况

一、青年人口未婚比例越来越高

婚姻是人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初婚时间受当时的人口状

况、人口政策、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年人口未婚比例越来越高, 19xx年我国15-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51.54%,15-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38.23%,20xx年我国15-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上升到59.17%,15-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40.80%。到20xx年,15-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已达65.89%,较之19xx年和20xx年分别提高了14.35个百分点和6.72个百分点;20xx年15-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也达到45.71%,较之19xx年和20xx年分别提高了7.48个百分点和4.91个百分点(图1-4)。

青年人口之所以会出现未婚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经济高度增长期,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加大,一部分青年人口不得不推迟结婚的时间;同时,由于转型期的社会观念变化的日新月异,一部分青年崇尚自由,想尽可能多地享受婚前的单身自由生活,也自觉地推迟结婚时间;另外由于青年人口男多女少,造成婚姻市场对男性青年人口的“挤压”现象严重,男性青年人口未婚比例偏高。

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图1-4:1995?-20xx年青年人口未婚比例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996.

二、婚姻市场 “挤压”现象严重

青年未婚人口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未婚比例要高于女性,婚姻市场“挤压”现象严重。

20xx年15-29岁青年人口中,男性未婚人口比例为56.25%,较女性未婚人口的43.75%高12.5个百分点;15-35岁青年人口中,男性未婚人口比例为57.24%,较之女性的42.76%高14.48个百分点。在15-29岁和15-35岁未婚青年人口中,男性分别比女性多出1773.06万和2241.11万人,除去自愿不婚者以外,这一现象的后果就是对男性青年人口的“婚姻挤压”,也就是说,在适婚青年人群中,由于男性人口相对过剩使得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婚姻伴侣。婚姻挤压会导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价格更高,但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也是很大的威胁。女性在这种婚姻挤压所导致的混乱的婚姻秩序下始终处于很不安全的状态。因为整个社会会有大量的性饥渴的成年男人,他们得不到起码的婚姻需求,会变得更有暴力、犯罪倾向,从而可能催生更多的卖淫嫖娼、妇女拐卖等丑恶社会现象(图1-5)。

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图1-5:20xx年分性别未婚青年人口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年。

报告显示,男女性别比例差异,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男性择偶难的重要原因。受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率下降与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19xx年后出生的男性人口将面临严峻的婚姻形势。而最近几年,在我国不满20岁的人口中,男性已经比女性多了2000余万人。由此可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间内,男性在婚姻过程中存在着婚姻挤压现象,很多男性可能在同年龄群组中找不到配偶。此外,女性择偶要求提高也是造成择偶难的原因之一。 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也表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进入21世纪,这部分人陆续进入生育年龄。但由于性别比失衡,20xx年以后,中国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到20xx年,20-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


第二篇:20xx年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


调查研究版

调查研究版Zhuantitegaoban

2005年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

□明

要: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14-29、

14-35岁青年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结论是:青年人口总量和比例逐年减少;低龄青年性别比偏高,且在未来会更为严重;流动是影响青年群体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广东是青年人口数量最多的省;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青年的城镇化;流动青年规模大,远距离流动比例高;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比14岁以上总人口高1.7年;青年在二、三产业中就业的比例高于父辈;青年的平均初婚年龄在推后;未婚青年的性别比偏高趋势严重,婚姻挤压不可避免。

关键词:青年;性别年龄结构;流动;就业;婚姻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全面把握我国青年人口的发展状况,重点反映他们在性别年龄构成、城乡分布、流动方向、教育状况、就业层次、婚姻模式、生育水平、死亡过程等方面的总体特征,总体上预测他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分析当前青年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助于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促进青年参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拟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来分析我国青年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时代特征。这次调查是经国务院批准,继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后进行的又一次重要的大规模人口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调查的样本量为169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5%。本文中未

加注明的数据均是根据此次调查数据推算。

对于青年群体的界定,年龄是首要的划分因素。目前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犯罪学等各个领域对于青年群体的年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口径。基本的看法是,青年期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

1]。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阶段[

考察相关国际组织的划分和我国不同部门、不同文件、不同实践行为中的规定,常见的关于青年年龄

2]

界限的划分有如下几种[: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14~34岁为青年人口()1982年

B.共青团的相关界定:14~28岁为青年人口(《团章》)

《青C.青联的相关界定:18~40岁为青年人口(联章程》)

中国青年研究!01/2008

发展战略

FaZhanZhanLue

D.港、澳、台地区的界定:10~24岁为青年人口(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澳门人口暨普查司、台湾青年辅导委员会)

本文参考《团章》的界定和青年工作实际对象的划分,采用14 ̄29岁、14 ̄35岁两个口径来描述我国青年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

系统的正常运转。图1是2005年我国总人口年龄金字塔,左边是各年龄男性占总人口的比重,右边是各年龄女性占总人口的比重,该图直观地表现出总人口的年龄结构。

从总体上看,青年人口的数量在20 ̄28岁阶段有一个明显的凹陷,在14 ̄18岁阶段又有所回升。究其原因,既有政策因素的影响,又和人口的代际复制有关。

20 ̄28岁青年人是在我国人口控制最严格的时间出生,与之前的出生队列相比,数量骤减。这批人出生后慢慢成长到20 ̄28岁,在人口金字塔中就成为逐渐上移的凹陷,如图1。

一、青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均呈逐年减少趋势,这是伴随我国生育水平下降的

过程而发生的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底我国14 ̄29岁的青年共有2.94亿人,占总人口的23%,其中男性1.472亿人,女性1.468亿人,性别比为100.25;14 ̄35岁青年共有4.297亿人,占总人口的34%,其中男性2.139亿人,女性2.158亿人,性别比为99.15(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数据)。

从青年群体数量的历年变化趋势来看,自2000年至2005年,青年人口的绝对数量逐渐减少。2000年、2005年14 ̄29岁青年数量分别为3.38亿、2.94亿,5年来减少了0.44亿人;相应地,14 ̄35岁青年数量分别为4.91亿、4.297亿,5年来减少得更多(0.61亿)。这表明,2000年时9 ̄13岁的儿童群体(他们在2005年已进入青年队列),在数量上比2000年时25 ̄29岁、31 ̄35岁的人口群体(分别按照14 ̄29和14 ̄35岁的口径,他们在2005年已退出青年队列)明显地少。

同时,青年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从2000年到2005年,14 ̄29岁青年的比重从27.2%降到22.9%,14 ̄35岁青年的比重也从39.5%降到33.5%。

不考虑死亡等因素的影响,这实际上是我国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明显人口出生水平降低的反映。

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青年群体数量减少的速度会放慢,因为人口出生水平不会持续、无限地降低,即新进入青年队列的群体和新退出青年队列的群体的数量差异不会持续扩大。

图12005年我国人口年龄金字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而14-18岁人群(1985年之后出生)数量的明显回升,一方面是由于1984年生育政策有所调整,略有放松,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代际复制,即他们人数的增多主要是因为他们父(母)辈的人比较多。也就是说,在图1中,父(母)辈(39 ̄)数量的凸出(他们出生于1962 ̄1966年,43岁人口

正是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的补偿性生育高峰)复制了子)数量的凸出。代(14 ̄18岁青年

三、低龄青年性别比偏高,

且在未来会更为严重

人口的性别结构一般用性别比这个指标来表示,

二、20 ̄28岁青年人口数量有明显凹陷

年龄与性别是人的自然属性,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不光反映一定人口的基本状况,还关系到社会经济

)*100,表示为每计算公式为(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名女性相对应的男性数量。2005年我国14 ̄29岁、14 ̄35岁青年人口总的性别比为100.25、99.15,比较平衡。

中国青年研究!01/2008

调查研究版

分年龄地看,低龄青年性别比偏高,尤其是14 ̄17岁,分别为113、111、110、108。在我国,由于生育政策的数量限制和男孩偏好导致的性别选择,出生性别比连续多年偏高,当各年出生的婴儿相继长大成人,偏高的性别比也就延续到青年阶段的相应年龄段,比如2005年14岁青年113的性别比,就是由1991年出生婴儿的高性别比延续而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性别比会逐渐降低,2005年14岁青少年性别比为113,19岁人群则为104。这是由于随着人们的成长和社会化,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生活方式等因素使得男性死亡水平高于女性,二者之间的数量差距缩小,性别比随之下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人口队列的角度来看,在未来5年、甚至10年之中,青年人口的性别比偏高现象会比现在严重。

2000年9 ̄13岁的人群,到2005年正是14 ̄18岁,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一个人口队列的性别比在2000年和2005年近似,因此可以预测2005年9 ̄13岁的人群在2010年成长为14 ̄18岁青年之后,他们的性别比大概还会是2005年9 ̄13岁时的水平117、116、114、113、113,大大高于2005年14 ̄18岁人口的相应水平113.1、111.3、109.6、107.6、105.5。

同样的思路再往回推,如表1所列,1995年4 ̄8岁儿童到2005年正是14 ̄18岁青年,他们的性别比分别从115、113、109.7、109.8、109.3变化为113.1、111.3、109.6、107.6、105.5,下降2-3个数字;因此可以粗略地预测,2005年4 ̄8岁的儿童到2015年成长为14 ̄18岁青年的时候,性别比大致会在115-120左右,比2005年的14 ̄18岁人口的113.1、111.3、109.6、107.6、105.5高得更多。

青年人口性别结构的不平衡,尤其是未来5 ̄10年中会有加重的趋势,这会给整个人口系统、甚至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表1从人口队列角度观察青年人口性别比的变化

年时2000年时2005年时

性别比性别比性别比

的年龄的年龄的年龄

45

2015年为14 ̄18岁

678910

2010年为14 ̄18岁

111213

45678

115.0113.0109.7109.8109.3

910111213

113.5111.4109.0108.3107.6

1415161718

122.2121.3120.0120.2117.9117.5116.6114.5113.8113.4113.1111.3109.6107.6105.5

资料来源: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能按照15 ̄29岁,15 ̄34岁两个口径来进行分析。由于这里考察的主要是青年人口在各省分布的对比关系,因此虽然不能严格遵循14 ̄29岁,14 ̄35岁的界定,但并不影响得出主要结论)。

从图2、图3中还可以看出,青少年数量最少的是西藏、青海、宁夏等人口比较稀少的西部地区,比例最低的是重庆、四川、安徽、湖北等省。而这样一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人口流动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根据2005年的数据推算,在全国数以千万的跨省流入人口中,有32.64%的人都流向了广东(从广东流出的仅占7.8%),远远超过其它省区。在跨省流动人口中,青年人是绝对的主力军,按14 ̄29岁计算,跨省流动的青年占全部跨省流动人口的比重为46.0%,按14 ̄35岁计算,则高达65.5%。可以判断,广东之所以是我国的青年人口大省,主要是因为它是最大的跨省流动青年吸收地。

其次,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人口出生率一直是全国最低水平,并且老龄化程度全国最高(2005年两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14.6%,15.7%),

四、广东是青年人口数量最多的省,流动

成为影响青年群体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2005年我国总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而青年人口最多的,比重最高的,则是广东省(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汇总数据中,分年龄人口省际分布是按五岁组划分的,0 ̄4,5 ̄9,10 ̄14,15 ̄19,20 ̄24,25 ̄29,30 ̄34,35 ̄39……,因此这部分只

中国青年研究!01/2008

发展战略

FaZhanZhanLue图22005年我国各地区青年人口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但在图3中,他们的青年人口比重不仅不低,反而都很高,位居前列。这正是因为有大量的流动青年往这两个地方汇集,规模之大已经足以改变人口自然增长形成的年龄结构,使青年比例比仅靠自然增长所能形成的水平高得多。

第三,四川、安徽、湖北都是人口大省,相应的图32005年我国各地区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但所占比重却非青年人口绝对数量也很多(图4常低,位于31个省的末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它们是人口流出大省:2005年全国的跨省流出人

中国青年研究!01/2008

调查研究版

20xx年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

口中,来自这三个省的分别占到11.27%、7.73%和5.72%,而流入该三地的仅占1%、0.69%、0.91%。又由于流出者很大部分是年轻人,造成这三个省的青年人口比重偏低。

第四,西藏、青海、宁夏等地青年人口比重也很高,排在图3的前几位,但是这种状况的形成机制与广东、北京、上海截然不同。如前所述,后三者的现状主要是由于青年的积极流入(机械增长)造成,而西藏、青海、宁夏这几个地区,人口流动参与水平比较低,2005年全国的跨省流入人口中,流入这四个地区的人分别仅占0.08%、0.25%、0.23%,跨省流出者当中,从这几个地区流出的分别仅占为0.07%、0.21%、0.32%。因此这几个地区的青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主要还是由自然增长状况决定的,由于他们本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省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未达到10%,尚未变成老年型人口),相应地,青年人口比重就比较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迁移流动行为在青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为重要。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的青年更多地是以求学、就业的方式往高等教育资源较集中、社会经济较发达、个人发展机遇较好的广东、北京、上海等地流动,这固然是开放社会中的必然趋势,但仍需要考虑那些青年人口大量流出的地区(多是西部不发达省市)未来的发展。

多更快地分享社会进步、工业文明的成果。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是年轻人的城镇化,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老年人,青年更多地分享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成果。

但同时,由于乡村青年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中青年比重提高,乡村中青年比重降低,显然会加剧乡村地区的老龄化,影响乡村地区的发展。

六、流动青年达到7639万,

远距离流动中青年人的比例高

当前社会流动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流动人口的规模也急剧增长,2005年已达14686万人(注:一般将“户口登记地”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视作流动人口,本文按照这一口径计算)。其中,青年占了三成以上,14 ̄29岁青年5249万人,占35.7%,14 ̄35岁青年7639万人,占52.0%。

在全部的流动人口中,有两种情况迥异的类别,如下面的图示:一是市内流动,比如搬家或嫁娶,另一种是省内跨市或跨省流动,比如去求学或就业。前一种人可算作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他们在心态上、处遇上其实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后一种人才真正意味着进入了新的环境,面临新的问题,为流入地服务与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他们更符合通常意义上的流动人口概念。

五、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青年的城镇化

2005年我国2.94亿名14 ̄29岁青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7.44%,4.297亿14 ̄35岁青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8.52%,高于全国总的水平42.99%。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城镇、乡村地区的青年人口比重,发现城镇大于乡村。城镇地区14 ̄29、14 ̄35岁青年的比重分别为24.26%、36.27%,乡村地区则分别为21.86%、31.28%。而事实上,城镇地区人口预期寿命是高于乡村地区的,人口生育水平是低于乡村地区的,仅仅考虑自然增长的话,青年比重应该较低,但情况恰恰相反。显然这种城乡数值对比关系反—有大量的农村青年迁映的是人口流动造成的结果——

移流动到城镇地区,造成了城镇地区青年比重的升高和乡村地区的相应降低。

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青年的城镇化比其他年龄的人群规模大,进程快,能够更

图42005年我国各类流动人口中青年人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

将这两种情形区分开来看,在每一种流动类型中,青年占总人口的比例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距离越远的流动中,青年所占的比重越高,跨省流动中14 ̄35岁青年占到65.54%。

中国青年研究!01/2008

发展战略

FaZhanZhanLue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流动青年中省际流动的比例,与其它年龄的人群对比,也可以看出青年是更易发生远距离流动的群体。14 ̄29岁、14 ̄35岁青年中,省际流动的比例为44%、43%,而相应的其它年龄人口中,省际流动的比例只有29%、24%。

青年时期正是为人生的事业、财富、地位拼搏奋斗的阶段,青年的词典里,写满了闯荡、砥砺、开拓、进取,对于新的环境、新的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等有良好的适应力,甚至有强烈的向往,他们的观念里,少有安土重迁的意识。因此,相比其他年龄的人,会更多地远距离流动,而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通婚圈,促进社会融合。

受教育状况都是明显高于人口总体水平的;换言之,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连续性、年限、等级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中年人、老年人。可以预见,今后的青年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还会更好,这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八、青年在二、三产业中就业的比例高于父辈,还有3%左右的NEET群体

青年是社会群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的正常运行,要求青年在特定的年龄,完成特定的社会任务,比如就学、就业、建立家庭等等。就业是青年获得经济独立的重要途径,也意味着面临角色转换,进入人生新的阶段。在24486万16 ̄29

七、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比14岁以上总人口高1.7年

2005年我国15 ̄29岁青年的文盲率(注:文盲率是一个特定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15岁以上文盲人口/15岁以上总人口]×100%)为1.49%,—3015 ̄35岁青年的文盲率为2%;其他年龄组——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14.44%,36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16.92%;总人口的文盲率为11.04%。这几组数字的对比可以看出青年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比他们的父辈高得多。同时,由于基数大,青年文盲人口15 ̄29岁的有413万,15 ̄35岁的有831万,进一步解决青年文盲的受教育问题需要继续努力。

人口群体中具有各级教育程度者的比例构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受教育水平。与14岁及以上总人口相比,2005年我国14岁以上青年群体中,没上过学的比例显著地低()。即使1.5%、2.0%对比11.42%14 ̄18岁人群还不到上大学的年龄,整个青年群体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比例仍然明显比14岁以上)。总人口高(8.65%、8.82%对比6.32%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角度来看,14 ̄29岁和14 ̄35岁青年的9.74年和9.51年比14岁以上总人口的8年高出了近2年。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青年相比他们的父辈,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加,所受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无论是从文盲率、受教育程度的结构,还是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角度来看,他们的

岁青年(注:就业状况针对的是16岁及以上人口群体,因此就业部分的分析针对的是16 ̄29、16 ̄35岁青年)、38050万16 ̄35岁青年中,在业率分别为65.87%、73.66%,总人口的在业率是69.73%。

青年的就业结构中,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工作的人比例最高,16 ̄29岁、16 ̄35岁分别为46%和63%,但是与30岁以上、36岁以上中老年人相比,青年的这一比例是明显偏低的,分别低了16和19个百分点,表明青年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更多地从农业劳动中脱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部门工作。

2005年,有30%左右的青年处于不在业状态。不在业的人一般有这样几种状况:在校学生、料理家务、离退休、丧失劳动能力、正在找工作、因其他原因未就业。表2显示了16 ̄29岁、16 ̄35岁青年中,处于各种不在业状态的人所占比重。

其中,16 ̄29岁、16 ̄35岁青年因“正在找工作”而未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62%、3.20%。这一群体算是NEET(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一族,即没有正式工作,不在学校上学,Training

也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年轻人。从绝对数量上看,我国2005年正在找工作的16 ̄29岁NEET大概有886万人,16 ̄35岁的大概有1216万人。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在日本,NEET人群在2003年共有52万,2005年厚生劳动省的最新统计显示已达到90万,其中不乏高学历人士(沈

[3]

之菲,2006)。

中国青年研究!01/2008

调查研究版

表22005年我国青年就业状况(单位:%)

不在业

年龄

在业在校学料理家丧失劳正在找

其他

生务动能力工作

4.17

4.88

0.550.60

3.623.20

4.624.01

合计100100

2005年的相应数据则分别上升为65.89%、45.71%,表现出青年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逐渐推后的趋势。其中,男性15 ̄29岁组和15 ̄35岁组的未婚比例(72.72%、51.63%)均高于女性(59.12%、39.88),可以认为男性青年的初婚年龄平均晚于女性。

16-2965.8721.18

16-3573.6613.6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十、青年中存在一定的早婚现象,乡村女性早婚比例相对较高

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男性和女性的法定婚姻年龄分别为22岁和20岁。男性在22岁之前结婚、女性在20岁之前结婚都称之为早婚现象。

2005年,我国男性青年的早婚比例为1.31%,女性略高一些,为1.35%。乡村地区早婚现象发生的比例是城镇的2倍左右,男性是1.69∶0.81,女性是1.79∶0.79。

应该说,NEET人士并非全部都是“啃老一族”,即不愿工作,或眼高手低找不到工作,只靠父母家人养活的人。至少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停下,是为了飞得更高”的人(严格地说,他们被归于表),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终身2中的“其他”类

学习成为现代人基本的生存技能。不像中、老年人那样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青年人能够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来准备进修和“充电”,比如正在准备考研、准备出国的NEET人群。在我国当前的转型社会,人们尤其是青年不再有强烈的“端铁饭碗”、“一份工作做一辈子”的观念,而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比较随意、自由地变换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就业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产生临时性的摩擦性失业,这种NEET应该说是一个特别开放的群体,随时有人进入,也随时有人离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可以在整体上减少这种摩擦性失业。

观察未婚青年的性别比可以看出,15 ̄29和15 ̄35岁未婚人口的性别比有明显倾斜的现象,男性未婚人数大大多于女性,除了自愿不婚者之外,这一严重失衡的性别比在现实中很有可能变成对男性的“婚姻挤压”。也就是说,在适婚人群中,由于男性人口相对过剩造成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婚姻伴侣。

表32005年我国青年未婚人口的性别比

年龄15-3515-29

全国127.4122.0

城镇120.1116.1

乡村135.0128.1

十一、未婚青年的性别比偏高趋势严重,

婚姻挤压不可避免

九、青年未婚比例逐年升高,表明平均初婚年龄在推后

随着中国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等方面发生的变迁,研究者认为,青年的分化已经成为当今青年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分化与整个社会发展中

[4]

的分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谢维和,1994)。反映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婚姻与家庭方面,表现为青年婚恋文化以及行为的多元化。

青年期正是逐渐从父母的家庭独立出来,开始缔结婚姻、组建自己家庭的阶段。由于年龄原因,青年的再婚、离婚、丧偶比例都非常低,未婚比例较高(注:所有对婚姻、生育状况的调查都是针对15岁以上人群的,14岁人口不涉及婚姻生育问题,所以这里的青年年龄下限为15岁)。并且从2000 ̄2005年,青年群体中未婚者的比例是逐渐升高的,2000年15 ̄29、15 ̄35岁组未婚比例分别为59.17%、40.8%,

城乡比较来看,15 ̄29和15 ̄35岁乡村未婚青年的性别比(135.0、128.1)大大高于城镇(120.1、116.1),这意味着有一部分较贫困、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很难找到媳妇。因为按照一般的社会心理习惯,总是“女低男高”的婚配模式,贫困乡村地区的女性会嫁给社会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富裕农村人家,或者城镇地区人家;而一些条件很差、很贫困的农村男性就很可能找不到对象,无法结婚。

中国青年研究!01/2008

发展战略

FaZhanZhanLue

十二、22 ̄24岁是生育最高峰时期

组建家庭之后,人们开始哺育下一代。19岁之前,由于青年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以及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分年龄的生育率水平很低,在10‰以下。随着她们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21岁之后进入生育的高峰期,一直到26岁,其中22、23、24岁是生育水平最高的年龄,生育率分别为123.25‰、132.87‰、133.91‰,其后分年龄生育率逐渐下降,35岁降到18.26‰,39岁之后的生育水平就比较低了。

参考文献:

十三、青年人口死亡率低于1‰,

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据推算,2005年我国人口粗死亡率为6.51‰,14 ̄14 ̄35岁青年的死亡率远远低于总人口的水平,29岁、

青年死亡率具有随年龄增长而分别为0.83‰和0.95‰。

升高的趋势。14 ̄19岁、20 ̄24岁、25 ̄29岁、30 ̄35岁青年群体的死亡率分别为0.61‰、0.87‰、1‰、1.28‰。■

明艳: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建国

[1]“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年政策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吴烨宇.青年年龄界定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2(3).

[3]沈之菲.NEET族之家庭教育应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6(2):70-72.[4]谢维和.论现代青年的分化[J].中国青年研究,1994(5、6期合刊),28-30.

(上接27页)税务、银行、经贸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部门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各级党群组织,特别是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在青年创业中的作用,加强业务指导,积极开展服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千方百计为青年创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注重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首先是生存教育,是一种新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的教育,同时又是发展教育,着眼于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创新教育。从各种调查看,中国老板的受教育平均值在大专水平,而年轻一代老板以本科学历为主。大学生创业事实上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当弱,高校创业教育都集中在研究生阶段的MBA课程里,不是针对将要就业或创业的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要从根本上变革教育的功能定位,变适应性教育为创造性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创业教育不单单是讲授大学生创业开公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第四,切实加强创业培训,建立培训网络。对有志创业的青年进行系统培训,目的在于使之掌握创业

知识,提高创业技能,理清创业思路,促进创业成功。建议劳动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在有教学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青年院校建立一批培训基地,组成创业培训网络,针对青年创业者的个性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继续推广SIYB(创办你的企业)、KAB(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受训的创业者进行后续跟踪扶持,切实提高青年创业能力和青年创业成功率。

第五,着力营造舆论氛围,倡导新型就业观。氛围影响观念,观念决定行动。新闻媒体、互联网络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倡导创业理念,积极传播“自主择业,灵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就业观,大张旗鼓地宣传自立自强、奋发图强、成功创业的青年先进典型,树立一批青年创业楷模,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理念,营造鼓励青年创业、支持青年创业、帮助青年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鼓励更多青年更新观念,大胆尝试,争做创业先锋。■

郗杰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胡献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研究人员,博士

责任编辑/杨守建

中国青年研究!01/2008

更多相关推荐:
20xx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超万亿元20xx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4月19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xx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传媒发展论坛20xx上发布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牵头编撰已连续出版十年今年...

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题目中国青年就业调查报告单位名称继续教育学院专业班级13工商管理姓名张帆指导教师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实践报告评阅意见注本表附在学生的实践报告之后同实践报告共同存档中国青年就业...

浅谈当代青年的个性化发展(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书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学院护理学院班别11护理2班指导教师吕志份数1社会调查报告书广东青少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班级11护理2班姓名注明学号许小清11号...

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

汪忠中国青年报20xx年02月06日T02版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中国社会企业和社会创业出现迅猛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部门市场部门非营利组织三者边界越来越模糊非营利组织和部门逐步引入了商业化运作模式而以营...

青年职工成长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青年职工成长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到20xx年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今后5到10年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战略关键期当前...

20xx-20xx年中国青年鸽市场竞争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20xx20xx年中国青年鸽市场竞争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报告目录第一章世界青年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第一节世界青年鸽行业的现状分析一世界青年鸽行业的发展规模二世界青年鸽行...

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09

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中国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调查分析报告作者佚名就业创业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595更新时间20xx717字体小大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中国项目合作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国际劳工局20x...

“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管理学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负责人宋飞刘桂霞崔单单指导老师万敏调查人小雏菊青年志愿服务队新民学会调查时间20xx年7月6日8月30日20xx年9月管理学院暑...

20xx-20xx年中国青年鸽行业专项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xx20xx年中国青年鸽行业专项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正文目录第一章青年鸽概述1第一节青年鸽定义1第二节青年鸽行业发展历程2第三节青年鸽分类情况3第四节青年鸽产业链分析4一产业链模型介绍4二青年鸽产业链模型...

20xx-20xx年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行业研究报告咨询系列基本信息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20xx20xx年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是博研咨询依托国...

中国信托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灵核网

中国行业研究门户灵动核心产业研究院20xx20xx年中国信托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分析报告报告编号A00031236中国行业研究门户httpldhxcncom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xx》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xx谢谢主持人主持人是协调人是我们这个团队人社部之间的协调人我们忙了8个月实际上我站在这只有8分钟时间非常宝贵我还是把这个时间留给我们同志们来说我这里就稍微说一下我们这个报告当中的关...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