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对其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24.3.31

                              社会学研究报告

一、      研究课题: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对其幸福感的影响

二、        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项目背景

   张海迪曾说过: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在张海迪眼中,她的不懈奋斗和对艰苦的探寻才是真正的幸福,那么,在我们眼中,到底什么是幸福呢?什么会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呢?什么样的经历和环境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呢?

    一般的解释认为,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而马克思对幸福的定义是: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那到底什么是幸福?

    这关键在于每个人对人生所持的态度。你认为尽责任是一种幸福,你就有了责任幸福的体验;你认为知足是一种幸福,你就有了知足常乐的幸福体验;你认为平淡简朴是一种幸福,你就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幸福体验。有的幸福来源于别人给予你的,如别人对你的尊敬和信任;有的幸福是你给予自己的,如你对自己的肯定、认同和接纳;有的幸福来源于你给予别人的,如你给予别人的帮助和快乐。这里的“别人”可以是亲人、朋友、同事,也可以是陌生人。所以幸福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是一个过程。

    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根据以上定义以及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有研究者得出了幸福的公式,即: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在渴求度(Q)和满足度(Z)一定的情况下,幸福系数(K)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因此在同样的条件下中,在拥有对同样事物的渴求度(Q)和被满足度(Z)的情况下,每个人因为性格以及爱好等自身特性的不一样,从而导致每个人获得的幸福感也不一样。同样,由于个人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不同,是否会使得不同个体对同样事物的渴求度及被满足度不同呢?这正是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所要涉及到的内容。

        为了解民众对“十二五”规划的看法,新华社的《瞭望》新闻周刊联合专业民意研究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和中南六大区域,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对三千六百名年龄在二十岁以上的城市居民进行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调查数据显示,75.8%的受访者对“十二五”规划表示高度关注,充满期待;86.4%的受访者认为,“十二五”规划会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国计民生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联合调查显示,民众特别忧虑和期待解决十二个问题,或曰幸福“十二问”,一:物价会涨吗?二:工资会涨吗?三:种粮能养家吗?四:住房枷锁能解开吗?五:孩子会快乐成长吗?六:养老鸿沟会填平吗?七:医生值得信赖吗?八:吃东西会放心吗?九:天会变蓝吗?十:征地拆迁会不再流血吗?十一:群体性事件会少吗?十二:腐败势头会刹住吗?

    由此看来,我国人民对于幸福的渴望和要求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要求,他们最关心的十二个问题都与个人的成长及社会经历息息相关,因此,在研究个体的人生幸福定位,解决个体的幸福问题的同时,为我国如何提升国民的幸福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智力支持,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一大目的。

(二)文献回顾

 1、国外关于个人经历及生活环境对与个人幸福感的研究

   SWB(Subjective Well-Being),即主观幸福观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它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Diener E(1984)区分了影响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在幸福感的研究进程中,研究了外在变量:客观研究取向,经过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与婚姻状况、家庭收入、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在一个纵向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上述社会心理学概念确实与幸福感存在预期的联系。而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婚姻质量和社会支持,其中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埃莫斯和迪勒尔对美国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研究外向性和快乐的关系,结果发现,个性外向的也就是好交际、合群、活跃的人,都说自己十分快乐和对生活很满意。

    泰勒(Taylor,1993)将乐观称为“积极的错觉”,认为这种幻觉会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迪纳(Diener)提出交互作用模型中认为人格影响着人们处世的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不同的情境又引起幸福感增加或减少。伯伦斯坦等(Brunstein,1998)研究也发现:动机——目标的协调可以促进幸福感,动机——目标不协调的行为会导致幸福感水平降低。

    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会将所在社会特有的文化特征内化为自身观念,因而在评估幸福感时也会受不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幸福感有一定有文化共性,提出文化环境对幸福感动影响是有一定的特殊意义的Oswald(1997)以发达经济为背景,对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种族、进行了概括,认为幸福感较高的人群包括:已婚、高收入者、白人、受过良好教育、自我雇佣等。Oswald认为这些结论具有普适性,即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甚至幸福感的不同测度形式都成立。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1999)认为幸福感的定义根植于文化内部。按照他的观点,所有对幸福感的理解本质上源于伦理的视野,是基于个人对“好的”意义的判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接受的不同的社会成长经历背景,所表达的方式,表达的途径也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环境因素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2、国内关于个人成长经历及环境对与个体幸福感的研究

    邢占军的《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从幸福心理的结构、研究方法、评价手段、身心基础进行阐述与分析,详细研究了幸福与人格、文化、社会、家庭等的关系。并且在其文章《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一文中提到:受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这种关系,其实更可能与现实社会中人们从较高的教育程度中获得的实际收益有关。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前些年存在脑体倒挂问题近年来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受教育程度与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所得到的各种待遇和发展机会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生存条件越好,发展机遇越多,因而也就越可能较多地体验到幸福。这一结果部分地支持了西方一些研究者得出的教育程度与幸福体验之间成正比的结论。在文章中,他还研究了个人经历中的婚姻状况、家庭出身、有无职业及所处的地区的因素深入的分析了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相关因素。

    在邢占军的《幸福指数高的人具有哪些特征》和李素君《影响居民幸福感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为例》的文章中,都提到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睦的家庭关系会提升和促进居民的幸福感体验。在张羽和邢占军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中》,通过详细的数据及资料的研究对比,发现作为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女生,这很大部分缘于男生的成长经历和环境要求男生更多的面对择业压力和社会竞争,更多的需要承担家庭负担和生活压力。管弦的《成长环境对高校女生主观幸福感之影响的调查》中,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三大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相关讨论,指出了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成长环境对高校女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成长环境对高校女生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

    同时,在国内,还有像以唐丹、邹君、申继亮、张凌之类在研究老年人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影响因素,有许多研究团队进行着贫困大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生团体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及指向都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三、        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指个人在人生中所遇到的际遇和实践经验及其生活背景及其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本课题中,笔者把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定位在:1.家庭环境,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和谐度、父母的影响力等;2.学校教育,如:教师的教育方式和素质、个人的学历高低、所学专业的差异、学校氛围等;3.社会实践经验,如:、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习、工作、人际交往与关系等。(变量测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而这些不同会造成怎样的幸福感体验呢?)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感性判断, 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 、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的体验感受。

(二)理论框架

“幸福感”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但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之心是不会变的,而且,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也有不同的幸福选择。本课题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对人的幸福感影响。把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经验,个人社会背景等)作为变量来探讨。这种考虑主要来自于Wanner Wilson 撰写的《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的启发。

自1967年Wanner Wilson 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心理学对幸福的科学研究,已经走过40 多年的历程。其兴起并得到广泛重视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积极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倡导了“幸福革命”;二是二战后国际社会发展价值观发生了由物本到人本的转换,关注人的主观感受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三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社会指标运动、生活质量运动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议程,幸福问题研究成为社科研究热点问题。

笔者所搜集的文件和资料都是采用严谨的调查方法和程序, 作出相关统计。结果表明, 成长环境中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中, 家庭环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家庭环境中, 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占很大比重;学校环境中, 教师素质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社会环境中, 生活事件对其主观

幸福感的影响较大。

(1)家庭环境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是否和谐关爱、经济状况等, 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至关重要。

(2)学校教育包括校园是否和谐、教师素质如何等, 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重要。

(3)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等, 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可忽视。

 附:幸福感包括:心理幸福感、主观性幸福感、社会幸福感。

(三)研究假设

假设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较以前相比改变了很多,就业、生活等压力也不断增大,个人的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偏向正面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等会给个体带来更高的心理和主观幸福感。
  个人的生活环境就以个体的家庭环境为例,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也是人之为人的初始化环境,个体自诞生起就要依托于家庭而成长,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是终生的。“第一任老师”在个体素质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青少年阶段,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奠定孩子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家庭环境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关系是否和谐关爱这两个方面, 在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和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有着较高的主观和心理幸福感。
  父母教养方式有四种:(1)民主型教养方式: 对孩子有要求也有反应。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 对孩子监督但不过分限制, 与孩子进行平等愉快的沟通与交流, 给予孩子积极指导和帮助, 关爱、信任、尊重、理解孩子。(2)专制型教养方式: 对孩子只有要求, 没有或很少作出反应。以父母为中心, 设置绝对的标准, 单纯按父母的意愿来要求孩子, 要求孩子对权威和传统的服从和遵守, 与孩子之间缺乏信任和平等。(3)溺爱型教养方式: 对孩子没有要求只有反应。完全以孩子的意愿为中心, 有求必应, 对孩子缺乏控制, 过度偏袒纵容。(4)忽视型教养方式: 对孩子既没有要求也没有反应。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 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 不参加孩子的活动, 对孩子的行为不监督、不指导、不控制。
  笔者所搜索到的资料显示,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主观幸福感就高。同时,父母素质高、有着良好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与示范作用也非常大。如果家长本身有不良嗜好, 有虚假不正、精神颓废等不健康心理表现, 其表率作用的负效应也是可想而知的。

父母关系是否和谐关爱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非常大。充满爱的家庭气氛能够给孩子以安全感, 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和幸福。相反, 一个失和、争吵不断的家庭往往会造成紧张的家庭气氛, 给孩子带来心理的困扰、焦虑和伤害, 甚至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永久的阴影。
    假设二:个人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环境等都会影响到人的社会幸福感,而社会幸福感的高低又会反作用于社会。一般情况下,较高的社会幸福感会带来偏向正面的社会效应,较低的社会幸福感则会带来偏向消极的效应。
    社会系统由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素质以及文化思潮等诸多因素构成, 每个成年人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一个不得志的父亲可能会对孩子存有过高的期望并不断地想孩子展示社会竞争的激烈性与社会的黑暗面, 一个面临下岗的母亲可能会不自觉地把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这种社会环境不但会直接作用于家长, 而且会间接地作用于孩子, 这种作用可能以家长为中介, 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影响着孩子,从而使其对社会的接受能力和社会和谐整合的感觉减小,从而降低其社会幸福感。一般情况下,当其的社会幸福感降低到一定程度,社会的冷漠、犯罪等现象会上升。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快节奏的社会, 无时无处的变化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过大的竞争压力等客观存在的现实构成了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挑战。一部分不能应付挑战的人有可能因此而缺乏主观幸福感, 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症状, 如压抑、自卑、嫉妒、冷漠等,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社会。比如,发生在20##年的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大学生为奖学金、实习或保送等机会明争暗斗,不正当的发泄途径等。这些都对社会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幸福感。
    此外, 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 也会带来某些不利因素, 所谓大江东去,泥沙俱下。社会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未必完全是否定性的。例如, 社会信息传播中的阴暗面, 如媒体中的低级趣味、网络世界的黄色毒害等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完全负面的;贫富差距过大、腐败、不正当竞争、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等不良现象和消极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有着负面影响,影响个人的社会幸福感。
    青少年时期处于社会化过程中,辨别分析问题、过滤芜杂信息的能力较弱,万花筒般的信息与千奇百怪的观念还可能引发青少年的“信息焦虑综合症”,当他们接受的信息超过了所能处理的极限,就可能无所适从,甚至陷入偏执与虚无的状态,危害心理健康,影响主观幸福感,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幸福感。


第二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网上虚拟组织对青少年影响研究的 调查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市场营销

2011/2/18

关于网上虚拟组织对青少年影响研究的调查报告

前言

参与者: 参与者: 实践主题: 实践主题:网上虚拟组织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时间: 时间:2011/02/18 地点: 地点:网络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无时无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 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当前青少年群体的组织形式和青少年分布。为此,我 们结合当前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以网络聊天工具 QQ 为重点依托,对我们身边的 网络虚拟组织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加入 QQ 群、参与群聊 对话、参与天涯论坛、猫扑论坛、校内网、开心网、博客等网络虚拟团体、体验 群的网下活动,并对此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当前我国网络发展 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 关于当前我国网络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1 年 1 月 19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 27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0 年 12 月底, ,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4.57 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4.3%,较 2009 年提高 5.4 个百分点。

网民年龄结构更加优化。2010 年,30 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 整体从 2009 年底的 38.6%攀升至目前的 41.8%。10-19 岁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例

下降较多,与该年龄段实际人口数下降有关。

截止至 2009 年 12 月,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网络音乐(83.5%) ,网络新 闻(80.1%) ,搜索引擎(73.3%) 。但从发展速度上看,商务交易类应用遥遥领先, 商务交易类应用平均增幅 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 80.9%,在所有应用 中排第一。2009 年时商务类应用大发展的一年,中国互联网应用的消费商务化 特征走强趋势明显。

关于我国青少年上网 上网状况 二、 关于我国青少年上网状况

截至 2008 年 12 月,中国青少年网民数量已达 1.67 亿,占总体网民人数的 比例为 55.9%。目前,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 网络社交增加了青少年同伴之间、群体之间相识和了解的途径,使日常生活 中部分人际交往的需要在网络上得到了满足。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网络社交的 匿名性能回避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和畏惧,培养交际能力,获得人际交往 中的认同和自信,因此,青少年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的比例较高。青少年网民即时 通信、博客和交友网站的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总体,其中,即时通讯用户高达 80.2%,有九成的大学生网民使用即时通讯,小学生网民也有 68.3%的使用比例。 书写博客也是青少年较为青睐的网络社交方式。 目前青少年中拥有博客的达 到 66.8%,年增长 33.8%。开博客和写博客的爱好不仅限于成年的大学生,中小 学生使用的博客的比例也较高,分别有 65.6%和 52.0%的中学生和小学生网民拥 有自己的博客。青少年通过博客和日志空间等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其自我 表达意愿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在网络空间产生共鸣,这有利于青少年提升 个人价值感。 在交友网站、论坛和 BBS 的使用上,青少年也比较活跃。高校的论坛/BBS 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便利、应用广泛的信息交流平台。

青少年的网络游戏使用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青少年网民中 网络游戏用户占 67.4%,中小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高于青少年平均水平,有近 七成中小学生网民是网络游戏用户。低龄群体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长时间使用网 络游戏,会直接造成网络游戏沉迷等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分析当前网络虚拟组织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和问题 分析当前网络虚拟组织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和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涌现互 联网,以浏览网页、即时聊天、发帖言谈等形式,从互联网上获取、发布、利用、 管理信息,可以说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用组成部分。 (一)网络虚拟组织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1、促进青少年开放交流。通过这些网络虚拟组织可以使青少年超越时空的 制约, 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 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直面交流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 青少年提供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另一方面,进一 步扩展青少年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 实现交流、 交友的自由化, 给青少年的学习、 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 的, 以网络虚拟组织为依托, 青少年可以通过群的交流和活动找到自己发展方向, 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 样的成就都能拥有一批爱戴者,极大地发展了青少年的个性。 3、促进青少年学习成才。通过以兴趣爱好和学习成才为主要的内容,通过 这些网络 QQ 群可以帮助青少年找到身边较好的良师益友,通过即时提问、在线 交流等方式,让群里的青少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甚至资源共享。

(二)网络虚拟组织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当青少年在深切感觉网络奇特功效的同时,其认知、情感、意志等正发生深 刻的变革,

一旦青少年不能从网络本质及生活原则的深刻醒悟中明辨网络的价值 属性,这也将给青少年带来不利成长的因素。 1、易上瘾。一些青少年长期沉湎于网络聊天之中,有的已出现了网络病症,

导致青少年出现了精神和躯体的病症,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易蛊惑。因特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 上反动的网站,政治素质不高的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污浊内容的影响。 3、荒学业。青少年中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的人,沉湎于网上浏 览而荒废学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工作。 4、疏交流。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上网流行的交流方式,网上交流都 是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容易产生说谎、虚拟的心理反映,网上聊天时撒 谎、在网上说说粗话影响正常交流模式。

四、积极探索新时期依托网络虚拟组织加强青少年教育的对策

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学习的革命”,也能传播非健康资讯, 既能拓展思维视野,也能软禁人的“自由”。因此,努力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

环境,从办网、上网两个方面入手,坚持“引导”和“规范”两条腿走路,切实 加强新时期网络虚拟组织建设尤为重要。为此,结合我国的实际,可以在几个方 面着手:

(一) 净化网络文化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一方面, 要加大内容建设力度, 满足青少年网民多样化、 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他网络应用行为,引导青少年 开展网络学习和商务活动,鼓励青少年将网络从娱乐工具向生活助手转移。同时 充分发挥网络的特性, 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 鼓励学生使用网络查询信息, 使用网络搜索教育资源等。

(二) 加强社会监督

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网络运营者、内容提供商的责任,同 时需要全社会的多方协作。近年来,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工程连续不断,犹如刮 起了一股绿色风暴, 整体营造和谐的网络空间, 这有助于青少年上网空间的净化, 也增强了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将是一项长期的 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它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监管,更需要行业 组织长期的积极引导。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系别班级级班姓名学号前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农村的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农民经济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但在人们感受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喜悦的时候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应运而生由于长...

关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实践主题美丽中国绿色先行实践时间美丽中国绿色先行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村活动中科技成分的含量越来越多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交叉且相当严重加之城市...

关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环境保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环境调查

今年寒假,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几个同乡组建了一个返乡环保实践队。现将实践活动过程做以下说明。因为近年来家乡的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环境日趋严重,这些都给家乡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我们几个提议建…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村生态环境调查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中文摘要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

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对居民节能减排意识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调查概况我们调查小组于20xx年x月25至1月x日,对平庄几所小区的居民关于节能减排意识进行了调查,对现在居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能正确的认识到居民节能意识的…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社会关于农村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社会调查报告内容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

环境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环境调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经...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家乡环境污染类型、发展趋势及污染治理调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家乡环境污染类型发展趋势及污染治理调查专业班级姓名学号20xx年8月24日1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

关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不仅是大城市等供工业发达的地方存在环境问题而今农村的环境污染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此我在暑假做了关于环境实践的报告经济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

社会实践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系别数学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1班姓名刘佩旖指导老师谢晋东20xx年5月9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主要内容本次调研主要研究大学生周边环境状况大学生...

环境的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环境调查报告调查内容白色污染调查地点邯郸市调查时间20xx年1月15号学院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专业自动化姓名徐亮学号100412430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

环境社会调查报告(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