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4.4.20

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随着时代的改变,科技的日益更新,春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重头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改变,春节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还是这个国家,春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关键词:春节 压岁钱 饺子 地方

正文: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病退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

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

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过年为什么要送灶

祭灶,亦称“送灶”, “谢灶”、“辞灶”,其主要活动是祭祀灶王爷,或称“灶君菩萨、”“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

传说灶神爷要在廿五日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功过,做“年终总结”。所以,廿四夜主家烧香“送灶”,一家老少朝他跪拜叩头,求他“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怕他说漏了嘴,就做半黄半白的玛瑙团子,俗称送灶团子,加上饴糖供他,以胶其口。稻草寸断,拌黄豆,称“神马料豆”;用竹灯盏糊红纸,谓之“善富”,实为“燃釜”之谐音,作为送灶的神马、神轿。要马有马,要轿有轿,送他上天,接他下界,阿谀奉承,只为了怕他说真话。 古代送灶是“君廿三民廿四,乌龟王八廿七廿八”(俗谚)。这是说皇家送灶要在廿三夜,因为皇家的灶神爷要提前上天搞关系,疏通各路天神,定好基调。廿五日玉皇早朝,就会听到一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欢呼声。那么,被侮辱为“乌龟王八”的受苦受难的所谓“下三流”人家的灶神,为什么要到廿七廿八才能上天呢?因为那时凌霄殿大会已告结束,不用听他们的唉声叹气了。

祭灶之俗大约始于二千六百年前的周朝,《周礼》 中有“天子灶五祀”的记载,不过当时祭的并非灶王,而是祭祀第一个发明灶火,使人类从吃食生物进入吃食熟食的人。祭祀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盛着祭品的食具放进灶膛里。

祭灶的供品也因时代、地区而异。春秋时,祭品简单,仅盛食于盘,盛酒于甑。汉代用黄狗(古称黄羊)作祭品,亦有用红公鸡煮熟后上供,以代替黄羊做祭品的。明朝时以糖制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祭灶君。后世祭灶则多用酒、肉精、糕等作祭品。俗称为防灶神上天乱揭人间短处,供奉胶牙塘(麦芽糖或称饴糖)、年糕,这样可以将灶神的牙齿粘住,

不能发声,或敬以酒(或用酒糟抹灶门),认为这样可以将灶神灌醉,使其不能言语,谓之“醉司令”。还有将饴糖涂抹在灶神嘴上的习俗。

现在,农村不少农户,仍沿袭旧时的祭灶之俗,祭仪上虽没有古时繁琐,但仍然烙糖饼作供品,祭时,供上两碗糖开水,使灶王爷嘴上吃得甜甜的,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多降福禄,多赐吉祥。灶王爷“吃人家的嘴软”,也只好多说好话了。

结论: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简约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第二篇: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

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一、办年货1.调查地点:家里2.调查内容:特色年货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市一中七三班何睿证号ezxjz20011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那么春节是这个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有哪些特点呢让我通过查找资...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一办年货1调查地点家里2调查内容特色年货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营丘镇河头中学初一一班张艺一、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的原因: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

关于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

关于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有关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一、春节的来历: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

关于人们过春节的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们过春节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调查人王晓颖初二五班学生调查目的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解多年来人们过春节的变化特作此调查调查时间20xx年1月28日调查地点...

关于春节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罗国阳摘要每个节假日人们都有不同的过法不同的消费观念逢年过节人人都同样有的各自的消费观念关键词过年消费衣食旅行压岁钱逢年过节人人都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消费水准20...

春节消费调查报告

春节消费调查报告春节将至在这个传统而又重大的节日里喜欢热闹喜庆的家乡人民会选择怎样的方式过大年呢他们的年夜饭会在哪里吃哪些消费领域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今年的黄金周是否依然金光灿烂孩子们的消费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有人...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四川省内江市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高20xx级2班苟宇一调查背景春节在中国是个非常古老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是在一年中最...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澄城中学高一6班张倩一前言了解春节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