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文阅读计划

时间:2024.3.31

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计划 孙晶晶

一、指导思想:

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英语交际功能的主要途径。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听、说基础之后,就需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阅读教学。因为英语学习需要不断地复现,需要大量的输入来强化听、说的语言材料并加以拓展。简单机械的复现和输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有将所学的知识放到新的情景中,放到新的阅读活动中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通过英语课外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阅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实现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目的:

1、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情况统计、分析和评比,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阅读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进一步提高英语的阅读水平和范围,让他们的生活不再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3、加强音标教学,提高发音的正确率,让学生学会分析单词的成分,从而有利于记忆。

4、介绍英美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惯用语并增加学习兴趣,拓宽眼界,增长知识。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5、增加学生口语锻炼的机会。说到底英语还是一门语言课,因此能说会说才是真正的重点。通过学生跟读、师生对话、学生相互情景对话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口语锻炼,纠正学生的发音,使学生真正领悟英语的精髓,而不是单纯的学“哑巴英语”。

三、阅读时间:

每天都要有至少20分钟的阅读时间,并利用家庭作业布置学生自读,每周的英语社团活动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辅导。

四、阅读形式:

指导性阅读、自主性阅读

五、阅读措施:

1、确保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笔记,注重单词词组的积累,摘录好词佳句,仿写经典语句等,以便经常翻阅,复习,防止遗忘。

2、授之以渔 使学生“会阅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应讲授阅读方法。

(1)阅读与朗读结合。(2)阅读教学与听、说、读、写结合。(3)阅读与工具书使用的结合。

3、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对学生阅读的篇目每周进行统计,对中高年级的阅读笔记经常检查。结合平时的展示活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多元评价。可以采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第二篇:研究生英语《阅读B》课文翻译


Unit1晚会之道

朱迪思·马丁

1.办公室晚会礼节?有这个必要吗?员工们每天开开心心地彼此交往,虽然时不时会推推撞

撞,发生点儿口角,传播点儿谣言,或是联名写点儿投诉信。然而,只要将办公室稍做节日般的布置,所有这一切的不愉快即刻会化为其乐融融的喜庆气氛.员工们也很快会陶醉于其中,乐而忘忧。每年一次的圣诞晚会的确具有这种神奇的因素:扔下手头的工作、免费品尝美酒佳肴还有肆意尽兴地狂欢,所有这一切均将诸如性骚扰之类令人厌恶的工作现实抛到九霄云外。

2.而且,参加晚会的人也明白这种场合省去了许多麻烦的礼节性应酬。因为没有东道主,所以不必特意感谢什么人,或是费神与缩在角落里没人理睬的客人搭讪。既然不是哪一个人买单(同样也不是哪一个人慷慨地为来宾提供免费私人长途电话),所以哪一个人的感受都不需要考虑。

3.所有这一切均为盛情款待———每个人都可以欣然接受,就像平日里一直顺手牵羊把办公室的毡制粗头笔放入自家口袋一样。基于公司的企业精神和节日欢庆的气氛,公司此时只希望为员工提供一次狂欢的聚会。而员工出于对公司的忠心,再加上能与老板们工余之际平

等相识的兴奋,所以也就乐不可支地享受这一美好时刻。

4.对那些仍然隐约意识到真实社交生活中有付出才有获得之理的人而言,这种无忧无虑的公

司娱乐简直就像是神踢的福社。在现今这个罕有的真实社交领域,东道主需要花费时间在自己家招待来宾。而来宾也同样负有重任一——从回复邀请、应承一切安排,甚至直到啧啧称赞晚会举办得无懈可击.

5.会司娱乐似乎将时间、精力、金钱、个人义务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礼节负担统统抛开。组织晚会的人有偿付出,所以,因此获益的晚会来宾不必担心愧欠人情。怎么说呢,一年一次的圣诞晚会本来就应该让低级别的员工感到一种理想氛围,那就是公司出钱筹办的晚会全年均可免费出席。

6.先别忙。不屈不挠的礼节小姐可是从不言休。(职员们,暂且不提雇主们,可真得庆幸自己还算走运,因为她只是晚会委员会的一员,不会因为顺手牵羊拿文具或私打电话的道德问题而对你穷追不舍.)公司晚会有别于私人晚会,但礼节之道却一丁点儿也未变。

7.如果不讲礼节大家会玩得更开心,那么礼节小姐真该放假休息了。但是在公司晚会礼节清查委员会供职数年以来,礼节小姐意识到,如果人人都任意性情不顾及相应的礼节,晚会往往不会尽如人意.

8.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所谓即兴无忧的候乐:老板不知道该呆在什么地方才好,他或她在门口排徊,一心想着与众人打成一片。见到来宾惶恐地盯着自己,然后从边门溜进会场,此番情景足以令热情的老板心灰意冷。可如果采用旧时迎宾列队的方式与每位来宾逐一打招呼,大家也会因为此举过于迂腐而不愿如此。所以说,几乎没有人会批评员工们长期以来念念不忘的一条上班信念:舰见上司和尽情享乐最好不要同时发生。

9.老板急于把握难得的机会,于是顺手拽住身边最近的人,大讲自己事先反复练习过的一番

- 1 -

赞美之辞,盛扬此人对公司的贡献。可是对方的反应却是始料不及。细心询问几句才知此人只是公司一位员工带来的客人,既不在公司工作,又不认识眼前的老板,甚至对方才的盛誉之辞也无动于衷—事实上,此人与邀请人也只是泛泛之交.这位客人此时需要的不是同行的友情,而是一杯提神的饮料.劳驾老板发发善心,甭档住去路。

10.另外,邀请函上通常注明“以及嘉宾”之类的话,目的是为了避开谁和谁仍是伴侣以及配偶如何称呼等敏感问题.去年,未婚的员工因为自己的伴侣未曾获邀而愤愤不平;已婚员工则因自己配偶的称呼不当而牢骚满腹:“夫人”一词冒犯了那些喜欢用“女士”来称呼的来宾;冠以夫性的太太们惹怒了那些不用丈夫姓氏的太太们。今年,抱怨将会来某些员工的配偶,只因无人告知她们公司举办晚会或是被告知家属未在获邀之列———而事后她们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然,这类抱怨不会源源不断.可这些配偶会牢记在心,并私下指责公司助长员工的不道德行为.

11.对于那些有意欺瞒配偶或意欲发展一段浪漫恋情的人而言,情形会怎样呢?他们也同样惹上直到来年都难以摆脱的麻烦。真正的办公室恋情不大可能产生,因为此类行为难免有待人偏袒和公私混淆之嫌。实际的情形会更精:如果上司戏谑一位反应冷淡的下属会被视为性骚扰,而下属惹怒上司则会被视作蛮勇无知,即使上述行为均是喝酒过多或是情绪过于兴奋所致。

12.有些员工心里只想着工作,在晚会上跃跃欲试地提出自己的业务宏图。他们牢记公司曾倡导的自由交流精神,置身于此时此地,这班人会找到老板以求畅所欲言。而老板此刻正巴不得有人过来和自己打招呼。

13.然而这些人并不想和老板只说些客套话,他们回应老板的称赞时会说:“对了,可否给我加薪?”他们会恳求晋升机会,并私下里向老板解释应该炒谁的鱿鱼。接着又进一步提出先前提交过的改进公司业务的建议,这些想法多年来却不知为何无人赏识。他们试图在一夜之间逾越老板苦心构筑的用于抵挡这类恳求的等级制度和办事程序。

14.最后———通常在晚会进入尾声阶段———有些人会忽然想起这种轻松的环境正是向上司诤谏的最佳时机。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不就意味着一吐为快而不必担心影响自己的事业前途吗?

15.这个问题上员工被公司迷惑了。公司说:“去吧,放松自己,尽情娱乐,忘掉工作。”只有幼稚的员工会信以为真,以为这是晚会 —— 一个让人彻底放松、为所欲为的场合,不冷冰冰的职业行为规则的约束。

16.即使是那些平日严守上班着装规定的员工,可能也无从知晓哪类晚装在老板们看来低俗不堪。他们会悟以为晚会是展示自己大胆而有创意的休闲服饰的好机会。但是不远处的上司们可能正在私下嘀咭,认为穿那种服装的人绝不能被委派出任公司的代表。

17.对于那些一心想着喧闹一下开心玩乐的员工而言,他们得到的评价则更为糟糕。这些行为在朋友看来,可能只是一种情趣或只是考验朋友的容忍度而已。然而在晚会上,这可不是愉悦一下或是考验朋友的宽容度那么简单,他的行为会受到其他诸多标准的判断,而不仅仅是这个人是否滑稽有趣的问题。

- 2 -

18.礼节小姐提出上述警告并非旨在破坏公司晚会的决乐气氛。她只是不想让晚会毁掉员工的享业前途。而这类问题的解决之道是曾因过分拘束而被晚会摈弃的方法:礼节。

19.首先需要恢复的礼节是在发出邀请时写明每个受邀人的姓名。以往简单地把每一份请柬按两个人计算的做法既不保险又不能讨好他人。对那些被指明并告知需回复邀请的人而言一——告知时的语气应尽量中立,表明晚会只是一次款待而并非务须之事一——他们应该意识到各自分别获邀并需回复是否出席。

20.礼节小姐以及任何一位明智的雇主都理应查实谁和谁结伴出席晚会,可这是个讳莫如深的问题。不过,可以让员工自己填写同行的配偶或朋友的姓名。(公司晚会可以在上班时间内举行,只限于公司员工参加。但是邀请员工配偶或朋友参加效果会更佳。因为身不由己地外出工作已经疏离了员工同家人及密友间的关系,而且平日员工工作时也不会像来宾名单那样按照是否意气相投来进行组合。)

21.礼节小姐希望上述所言已经表明公司晚会的目的不是任意嬉戏玩闹或是对他人说长道短。那么应该是什么呢?晚会的目的应该是表达对员工的感谢。

22.这首先需要有一个安排恰当的迎宾队列。虽然许多人认为这种方式简直是活受罪,但自打有迎宾队伍开始,这却是大人物认识每位来宾最便利的方法。旧时最古老的做法在这个世

界上仍然奏效:一位专职负责问清客人姓名的人一――或是一位无关紧要但又可以询问每位来宾姓名的人一――在客人走过迎宾队列时向主人通报该客人的姓名。主人听到时可能会开玩笑地说:“我当然认识安妮特,公句没有她可不行。”更妙的是,员工的随行客人也会得知邀请自己的这位员工有多出色。这些赞美之辞比直截了咨的奉承话听上去要真诚得多。而且,从此以后,如果哪位员工抱怨公司里的人都是蠢货,其配偶就会用曾在晚会上听到的称赞予以反驳。

23.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公司晚会应该以员工们习惯的方式举办:他们喜欢的音乐、食物、 还有高级管理层人士弃置不顾的其他东西。这就大错特错了。员工们想要的其实是更高层次的娱乐。这也许要视公司的不同性质而定。但是对于员工的口味而言,即便晚会太过正式,他们也同样会开怀大笑,享受这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娱乐。

24.聪明的员工会在穿着上与上司们保持同一风格,因为他们深知,几乎没有哪个场合会有人因穿得不够惹眼而被人指指点点。在公司晚会中拒绝或尽量少喝酒的做法无人指责,但私人晚会中在主人好客目光的注视下,这种行为就会不合时宜。另外,员工寻求仕途晋升的真正机会不是恳求上司,而是替陷入馗尬局面的人解围,因为这样可以表现出该员工懂得如何愉悦地高谈工作之外的话题.

25.最后,还需另外一个送客队列。此时老板们一动也不动地站在抢眼的出口处,握住每位时打算离开的来宾的手,感谢他的光临。此时,即使是最懵懂的客人也会意识到应该何回谢一番――一也就是说,受到款待就应该感谢这番好意。

26. 公司圣诞晚会不就是为此而举办的吗?

27.如果公司只是想对员工表示谢意,那么,放一天假外加一个红包枕足以奏效。

- 3 -

Unit 2新单身族

卡拉·鲍威尔

越来越多的北欧人选择单身生活

(1.) 你知道他们是这样的人:在举行婚礼的教堂里捡大米的埃莉诺·雷格比;胸毛浓密性欲正常,以拥有熔岩灯商店而感自豪的奥斯丁·鲍威尔斯;个人意识模糊不清、总是期待录音电话响起的布里奇特·琼斯。这些单身们过去一直是故事中、歌曲中和个人广告中的常见人物,传统上这些人处在社会的边缘,滑稽有趣、让人怜悯或令人敬畏。

(2) 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单身族不再像过去面容枯槁的老处女和鳏夫,而是像伊丽莎白·克尔戈莱这样的人。伊丽莎白·克尔戈莱是个29岁的巴黎银行家,她把拥有独立生活和自己的公寓看成是事业成功的结果。她开着漂亮的德国Golf GTI牌小汽车快速地在巴黎兜着风,一手扶着方向盘,另一手抓着手机,在打电话的间歇中热情洋溢地谈论着单身生活。她说:“我不厌恶社交,我喜欢与人交往。但是独自生活使我有时间和空间自我反省。我作为一个人有权选择并不受干扰地成长。”

(3)正如贤者所言我们最终都将是单独一人。但是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决定过独身生活。这不是悲观的人生思考,而是欧洲经济新气象,它受到人口学家、房地产发展商和广告商这类人的普遍欢迎。法国社会学家让·克劳特·考夫曼评论这种从家庭生活到独身生活模式的过渡是上个世纪不可抗拒的个人主义趋势的组成部分。通信技术的革命、商业文化从稳定性过渡到流动性以及大量的妇女进入产业大军都对欧洲人的私生活产生大冲击。越来越多的欧洲人独自生活:他们寿命更长,离婚更多和结婚更晚——即使他们要结婚的话。英国的结婚率现是160年来的最低的记录。法国国家统计局报道在1968和19xx年期间独身的人增长了一倍。

(4.) 独自生活的现象一直是都市和北欧的趋势: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以及西班牙人、希腊人和爱尔兰人——倾向于过家庭生活。与此相反,斯堪的纳维亚人、荷兰人和德国人喜欢独自生活:40%的瑞典人独自生活,七百万英国人独自生活——这是40年前的3倍。根据肯特大学组织行为学的理查德·斯凯斯教授最近的报道――“20xx年的英国”,单身家庭数量将会在十年里超过两人以上的家庭。在伦敦肯辛顿和切尔西这样的“贵族”区,大约有一半的房子里住着独自生活的人。今年在德国56岁的伯恩德·克劳斯特费尔德创作了一盘称做“不再孤独”的CD。该光碟的特点是有15段家庭生活的录音,如“电视没什么节目;最起码薯条还是不错的”和“冰箱终于又满了”,它为独自生活的人们提供了“62分钟归属感”。

(5.) 欧洲新经济的气候大大地鼓励独立的趋势。当代的独自生活的这一代人的成长时期正是欧洲从社会民主政治过渡到更激烈、更个性化的美国风格的资本主义气候的时期。成长在隐私化和买方市场时代的当今熟谙技术的工人欣然接受自由经济也热情欢迎爱情自由。现代的欧洲人富有,有财力独自生活;他们性格独立,希望独自生活。法国公众民意研究所(盖洛普民意测验法国分部)的最近的调查发现,被提问的法国人中58%认为独自生活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义务。其他欧洲单身族也这样认为。独自住在柏林的艾丽丝·埃彭道夫说“我一直想要自由地去冒险。我讨厌沉闷的、令人厌烦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一点都没意思。”

(6.)以前独自生活的人都是一些婚姻之外两端的人们——20多岁的专业人员或寡居的老人。领取养老金的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妇女,构成了独自生活人中的绝大多数;而新单身族则是30到40岁的高收入人群,他们日益认为独自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瑞典独自生活》一书的作者伊娃·桑德斯蒂德说:“瑞典语称一个人独自生活为ensam,含蓄地表明孤独。独自生活被认为是消极的——黑暗、寒冷,而家庭生活则意味着温暖和光明。但是新单身族的观念则不然。他们年轻、美丽、强壮!现在,年轻人希望独自生活。”

(7.)繁荣的经济意味着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努力工作。这就无法为交往留出很多的空间。35岁的作曲家平庇·阿罗约独自居住在巴黎的一所房子里,说他无暇感到孤独,因为有很多事要做。“我要在期限完 - 4 -

成工作,这就使得与他人生活相当难。”他还说只有“理想妻子”才能改变他的生活模式。最近出版的“单身女人和白马王子”一书的作者考夫曼认为这种狂热的新个人主义意味着人们对配偶期望越来越多,因此相互之间的关系持续不长——如果开始交往。埃彭道夫是个金发碧眼柏林女人,有着晒成褐色皮肤,嗜好旅行。她上午在小学教书,下午则去日光浴或睡觉,彻底地休息后去跳舞。她还不到50岁,她说她从未想过要象母亲那样生活——放弃事业,照看家庭。而“我一直在做我想要做的事:过自己选择的生活。”

(8.)过自己选择的生活一点也不便宜。在像斯德哥尔摩、罗马或柏林这样的首都城市房租很高,这意味着只有高工资的人才付得起自己的住房。按比例来算,更多的专业人员独自生活:在法国五分之一的职业妇女独自生活,而在蓝领工作妇女中的比例则是十分之一。法国政府最近为那些二十多岁想搬出去住但又负担不起的年轻人拨款七千七百万法郎。巴黎的银行家克尔戈莱的公寓使她能十分舒适地“无拘无束地读书、煮饭、写作和娱乐”。

(9.) 社会学家考夫曼提到这种自由会令人上瘾,特别令妇女上瘾。他说“在夫妇中人们依然期待妇女成为家庭主妇。妇女与这种观念斗争是非常困难,所以她们能获取男女平等的唯一方法就是独自生活。”克尔戈莱并不排除结婚的可能性,但是她不会为了一个男人而放弃自己的自由。她解释说:“如果我要结婚,我仍要自己的房间——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自由空间。”

(10.)数百万的向往自由空间或喜欢独居的单身族使得欧洲房地产很紧张。在未来15年里英国的人口将会下降,但房屋的数量将会增长25%——这增长主要来自单身族的需求。英格兰的东南部正经历主要的建房热:英国政府已授权建造860,000所新住宅,主要是为中产阶级而建。房地产经纪人注意到年轻单身族人数的上涨,这些人工作起来很疯狂并把家当成宿舍。在伦敦,为年轻人和有压力的专业人员建造的带有小套公寓、健身馆,交通方便能享受都市娱乐的豪华的综合楼群正在拔地而起。单身住房促进了地区贵族化:地理学者说当单身族搬进邻近地区,咖啡酒吧、健身馆和饭店就一定会跟进来,当地的音乐、剧院和艺术馆就会繁荣。“单身族对法国的文化生活带来了真正的好处,”法国文化和通信部的奥利弗·唐娜说道。“没有他们,那就剩下只愿呆在家里看电视的夫妇和家庭。”

(11.) 妇女好象比男人更会享受单身生活。根据斯凯斯的观点单身女人——与男人不同——倾向于住在单身朋友附近,形成新型家庭般的朋友圈。饭店、健身馆和咖啡酒吧就像酒馆一样起到客厅的作用——这种趋势使得都市妇女在过去的五年里成了英国酒业的主要支柱。相反单身汉则倾向于呆在家里。斯凯斯说:“独自生活的男人是非常悲哀的。他们确实在看录像和喝啤酒。”

(12.) 对某些都市年轻人来说,租住“梅特里克斯”公寓,喝着啤酒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逃避——特别是对于那些拥有与新经济职业有关的人,如:媒体、广告或信息技术这类职业。“我的工作就是交际,”凯瑟琳·爱德华说道。作为英国超级市场特斯科分部公共事务部经理,工作使她每周都有一两次的社交和宴请。“当我回到家后,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交际。”体育促销公司执行董事理查德·穆尔把伦敦南区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当成逃逸工作的避难所。穆尔说平静和安宁是如此难得,“我要独自生活直到遇上我意中的女孩。”

(13.)独自生活并不是指生活中就没有浪漫。乌普萨拉大学的社会学家简·特罗斯特研究了欧洲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一起而又独自生活的LAT现象,也就是:决定在一起生活的双方倾向于分开居住。在工作流动性越来越大的社会里,专业人员经常在不同的城市里或甚至在不同的国家工作,他们利用电子邮件、电话和周末见面来维持关系。那些曾经常为牙膏盖子或沾满灰尘的兔子等这类琐事争吵的已婚男女,倾向于和和气气地分开居住,而不是关系紧张地住在一起。在晚年又与他人合聚的那些离婚的或失偶的人往往有自己的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长期形成的复杂的个人需求。特罗斯特在假设他们讨论的问题时说:“‘是留下我的钢琴还是留下你的钢琴?’‘是把我孙子和孙女的照片挂起来还是挂你的?’保留自己的房子则更简单。”

(14.)搬出舒适的家到都市独自生活为商家提供了新的前景。过去,广告商最看重的是有两三个孩子的夫妇。斯凯斯说情况不再是这样了。当今的企业应该把高收入的单身族当成重要的市场。吵吵嚷嚷的一家围坐在饭 - 5 -

桌边咂着嘴吃着自家做的饭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英国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周四次独自吃饭——根据英国国家民意调查,他们更喜欢独自吃饭而不是与人一同吃。怪不得英国市场的便利熟食在过去五年里增长了一倍。

(15.) 其它一系列为单身服务的项目也涌现出来,从带狗散步,警报系统到为你浇花或在你宿醉时给你送阿司匹林和咖啡的服务机构。小型汽车、移动电话这类欧洲都市生活的主要工具,在欧洲单身中拥有稳定的市场。博格斯电信和法国电信估计使用移动电话的人中绝大多数是独自生活的年轻人。史马特车——为都市设计的小汽车——四分之一是卖给那些经常改变伴侣而不安家的20和30来岁的单身。销售商的梦想是:具有十来岁孩子的渴望又有中年人的银行帐户的群体。独自生活的人们不必为孩子上大学而储蓄,他们准备为个人健康教练、海藻脂肪膜和高跟鞋支付款项。斯凯斯说:“如果你居住在移动性较大的社会,你就要关心展现自我。”“外表不再是只有年轻人才关心的事了。单身族在这上面花得起。”

(16.) 独自生活会带来自由,但是并不一定会带来轻松愉快的健康或更好的性生活。最近荷兰对19,000人的研究表明,单身族中患慢性病要高于30%。从事该项研究的鹿特丹大学的伊内兹·荣格说:“结婚的人更健康,他们较少喝酒、抽烟。单身和离了婚的人更有可能会自杀,更可能会患有肝病、糖尿病或肺癌。”根据汉堡大学性科学专家冈特·施密特的观点,花花公子杂志认为的单身是通向崇高性生活的途径的看法是不成立的。冈特·施密特研究了3,000名德国年轻人的性生活,评价道90%的异性恋的性生活基于长期的关系。有一半受调查的单身根本就没有性生活。根据施密特的调查,好的性生活相当多地保持在相互喜爱的人中:只有40%的单身说他们享受性生活,而有长期异性关系的群体则是80%。“单身的性世界是暗淡的,”施密特说道。“他们非常努力地过一点点但又不能令人满意的性生活。”

(17.)当独身者上了年纪,生活就更艰难了。一旦他们退休,就没有工作来提供稳定的收入或社交生活。不健康的身体和对犯罪的担心会使得自由变成令人恐惧的孤独。在瑞典,一些群体发起了为单身或夫妇后半生而设计的50项合住工程。在国家拨款修建的位于斯德哥尔摩的费德克纳蓬“后半生”集体住宅里,感觉上不象老人院,而像大学宿舍,这有带有嗡嗡作响的调制解调器、厚颜无耻的政治人物的漫画和穿着蓝色牛仔和凉鞋的居民。虽然每隔两月人们确实要花上一周积极地投入炊事准备,但集体晚餐并不是强制的。但很值得去,听听费德克纳蓬的55位居民吵吵嚷嚷地谈论着最近去爵士俱乐部、去古巴和印度南部的故事。

(18.) 将自立融入老年社区已被证明很受欢迎:70岁的老人组有一份75人等候加入的名单,长途跋涉的日本和美国的访客要了解瑞典的体面养老方法。“这样生活使得老人有自由,”梅特·基约斯塔德解释道。梅特·基约斯塔德离了婚,在她的两个孩子离家后住进了费德克纳蓬。 “对老人的子女来说是很大的宽慰——他们不会感到内疚。”存在没有内疚的家庭吗?如果家庭里存在内疚的话,现在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

Unit 4空间的文化模式

琼·Y·格雷格

1. 不同的文化对空间有着不同的感觉。西方许多国家对空间的意识是基于对物体在空间的感觉,而不是对空间本身的感觉。西方人对形状和维度的感觉,就是空间是一种光线、颜色、视觉和触觉的领域。本杰明·沃尔夫在他的经典著作《语言、思维和现实》中,就用下面的解释来说明西方人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来感觉空间。西方的思维和语言主要源于以拉丁语为母语的古罗马文化,而这是一种基于实际和经验的体系。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已经采用古罗马人的思维模式,把客观“实体”视为主观或者内在经验的基础。一直到这种在知性上不成熟的古罗马文化受到希腊文化抽象思维的影响的时候,拉丁语才发展出一套意义重大的词汇—抽 - 6 -

象的非空间术语。但是空间意识和具体化的古罗马—拉丁成分已经在西方思维和语言模式中保存了下来,尽管也继承了希腊人的抽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2. 然而,有些文化语言系统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就是从一套抽象、主观的词汇发展到一套更为具体的词汇。例如,沃尔夫告诉我们,在霍皮语中,“心”这个字,是一个具体的术语,可它是在先有了“思维”和“记忆”这种抽象术语之后才形成的。同样地,尽管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看来,客观的、有形的“实体”一定要先于主观的或者内在经验,但实际上,许多亚洲和非欧洲文化把内在经验看成是对有形的实体感觉的基础。因此,虽然美国人被教导在空间中感知物体的排列和做出反应,会认为除非空间中充满物体,否则就是“被浪费了”,而日本人却被训练为对空间本身赋予意义,对“空旷”的空间赋予价值。例如,在许多日本艺术中,像绘画、园林设计、插花艺术等,布局的主要特性是日本人称之为美的精髓的“素雅(shibumi)”。一幅画包罗万象,而不是留有空间,这体现不出美的精髓。日本艺人常常画笔一刷,就呈现出一片天空;或者用一条简单的轮廓线条绘出远处的一座山峰。然而,在西方人的眼中,画中的大片“空旷”的空间使画显得还缺了点什么东西。

3. 东西方不仅仅是在空间模式上存有差异。当我们观察西方不同文化中城市规划的时候,还体会各种各样跨文化空间的感觉。例如,在美国,城市的布局通常是沿着一个网格展开,轴心一般是南北向和东西向。街道和建筑物按顺序编号。当然这种安排对美国人来说是完美的。当美国人在像巴黎这样的城市漫步时,他们往往会迷路。因为巴黎的街道是从中央辐射开来的。此外,巴黎的街道是命名的而不是按序编号的,而且常常不用经过几个街区,街名就变换了。美国人对当地人如何能够到处行走大为疑惑,而巴黎人却显得行动自如。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认为:法国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仅仅是反映法国文化特征中中央集权的一个方面。因此巴黎是法国的中心,法国政府和教育系统高度集中。在法国人的办公室里,最重要人物的办公桌就摆在其中央。

4. 空间文化模式的另一个方面涉及到空间的各种功能。在美国的中产阶层,特定的空间是为特定的活动而设计的。任何活动,一旦跨越其特定空间,人们立刻就会觉得不合事宜。相比之下,在日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墙壁可以移动,房间使用的目的白天和晚上是不一样的。在印度,又是另一种空间使用的文化模式。印度的公共和私人场所在功能上均有优劣的概念。在印度的城市、乡村、甚至是家庭里,某些场所因为所从事的活动和使用这些场所的人的缘故而被认定是肮脏或者卑劣的。印度的空间是给隔离开来的,以便社会等级高的和等级低的、男的和女的、世俗的和神圣的活动都分隔开来进行。这种模式沿用了几千年,在印度古城挖掘出来的考古证据就说明了这一点。即便在现代的印度,这种空间模式仍旧相当的清晰和顽固,哪怕是在公交车上也要把妇女使用的空间隔离开来。例如,昌迪加尔是印度的一座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现代化城市。公寓大楼均按欧洲理念建造,但是住在那里的印度人却发现某些方面与他们以前居住的空间模式不一致。在印度工作的人类学家鲁思·弗里德发现,居住在昌迪加尔城的许多印度家庭都改造了他们的公寓,用窗帘把 - 7 -

男人和女人的空间隔离开来。只有自家人时,他们就仍然依照传统模式在厨房里吃饭, 而有西方客人光临时他们才启用客厅或是饭厅。传统的印度乡村生活在一周围墙里边进行, 院子给每户人家提供了隐私的空间。然而,昌迪加尔城的公寓大楼, 建有很多宽敞的窗户,从而折射出欧洲人对光线与阳光的重视。而许多昌迪加尔城的家庭却把窗户玻璃上糊满了纸张以便重建传统式院落的隐私空间。弗里德认为这些传统的印度模式也许反映出人们对人口密集型环境的一种适应。

5. 从整体上研究不同文化的人类学家已经察看到了时间观与空间观之间的联系。例如,正如我们所察看到的,美国人把没有活动的时间看作是“被浪费了的时间”,把没有物体的空间看作是“被浪费了的空间”。霍皮人再一次提供了有趣的对比。在英语中,任何表示地点或者空间的词都可以单独使用,能呈现出各自的特征而无需任何参照。例如,在英语里,可以说:“这房间很大”或者“美国的北方冬天很寒冷”。我们无需表明“房间”或者“北方”与任何其他表空间或地点的词语有联系。但在霍皮语里,地点或者空间地域的词语本身不能在句子里单独使用。霍皮人不能单独地使用“北方”这个词,他们得说“在北方”、“从北方”或者用另一种方式给“北方”这个词加上一个方向性的后缀。同样地,霍皮语没有一个单词能够被翻译成“房间”。霍皮语中的“房间”是词干,是意思为“房屋”,“房间”或“居室”词的一部分,但是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加上后缀才使这个词表示“在房子里”或“从居室”。霍皮语中像“房间”、“居室”或“大厅”这些表示空洞空间的概念只有跟其他空间关联时才具有意义。霍皮人的这种空间感觉模式似乎与他们对时间的感觉模式相似。在西方文化中,各时段被认为是时间延续过程中的独立片段,而在霍皮语中却要将各时段连结成连续统一体。

6. 人类学家不知道为什么一种文化会产生一种时空观,而另一种文化却会产生另一种时空观。空间观也许是对特定环境的适应:人口稠密的程度、耕地的多少、像海与山这样的天然屏障的有无以及一个地区特征性陆标的多少。例如,爱斯基摩人的环境是一片辽阔的雪原,几乎终年见不到什么陆标,于是他们的空间感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得学会区分各空间元素之间的细微差别,因为这是他们远离家园外出打猎时赖以生存的技能。

7. 某些文化对于空间感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于人们所需的彼此感觉舒适却又不觉拥挤的“私人空间”。例如,北美人彼此感觉舒适所需的空间距离大约是4英尺。而阿拉伯人和拉美人反而是彼此靠近才会感觉舒服。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可能会无意间侵犯别人的空间感。正如不同的时间观可能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不同的空间观也会引发同样的问题。

UNIT 9动 物 的 情 感

劳拉·坦利

- 8 -

非常的开心。浪漫的爱情。悲恸的哀悼。科学家说宠物和野生动物也有情感。

1.一只在阿根廷海岸附近的水域中游动的露脊鲸,在众多热烈追求她的求偶者中只选出一名幸运儿。“完婚”之后,两头露脊鲸并排在水中徜徉,它们用鳍肢相互抚摩,最后又一起在水中滚动,看上去就像在互相拥抱。然后,两头露脊鲸开始游向远方,鳍肢相互触摸,慢慢并排游动,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出水面,它们动作完美和谐,直至最终在视线中消失。

2.在坦桑尼亚,致力于研究黑猩猩行为的灵长类动物学家记录了一个黑猩猩群落中享年50岁的“女族长”弗洛死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弗洛的儿子弗林特第二天一整天都坐在母亲的尸体旁边,有时还会抓住她的手发出几声呜咽。在此后的几个星期里,弗林特的情绪越来越低落,他离群索居并且不再进食,尽管他的兄弟姐妹设法想让他回到群体中来。终于,在弗洛死后的第3个星期,原本年轻健康的黑猩猩弗林特也死了。

3.悲伤过度的黑猩猩?坠入情网的海洋巨兽?很多人,由于深受迪斯尼卡通片中感性多情的动物形象的影响,会说这两个真实的故事更加证实了他们认为动物有人类般强烈情感的看法。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全国六千一百万拥有宠物的人完全不需要提供什么证据来证实宠物狗和宠物猫会生气、郁闷、得意洋洋——甚至会嫉妒或困窘。最近在动物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之类的边缘学科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普遍看法。其他的证据只是些轶事趣闻,特别是一些有关宠物的事,例如狗会在失去心爱的同伴后,变得沮丧,甚至死去。但是轶事趣闻——或用科学的术语称之为案例研究——现在已经获得了研究动物行为的研究人员的重视。正如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所说:“大量的轶事趣闻就是数据。”

4.但是,许多科学家仍然对动物也有情感的观点持有异议。研究人员之所以会表示怀疑,部分原因是他们出于职业习惯讨厌拟人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将人类的特性强加在非人类生物身上的毫无科学根据的主观倾向。许多科学家还认为用标准的科学方法(在受控实验环境下可进行重复观察)是无法证明动物是有情感的——这使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所谓的动物情感一定不存在。但是动物情感论的积极倡导者贝科夫指出,如今面对越来越多的相反证据,“这场运动的潮流正在根本性地迅速转向”。

5.甚至连那些对动物情感论持绝对怀疑态度的人也承认,许多动物有恐惧感——一些科学家认为,恐惧是与爱和悲伤等“中级”情感相对的“初级”情感。他们认为,与较为复杂的“中级”情感相比,恐惧是一种本能,它不需要任何有意识的思维。恐惧及其可以预见的逃跑、搏斗或者呆住不动的反应,是逃避食肉动物和其他危险所必需的,它看起来好像是许多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例如,以前从未见过食肉动物的小鹅如果看到形状像老鹰一样的黑影从头顶掠过就会马上跑去寻找藏身处。而另一方面,非食肉鸟的形状就不会引发这样的反应。

- 9 -

6.但是,除了这些具有本能性质的情感及其可以预见的行为反应之外,科学家很难证明动物可能拥有更为复杂的情感,即那些必需有心理活动过程的情感。贝科夫说:“我甚至不能证实另一个人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我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脸部表情推论出他(们)的情感。”作为对丛林狼、狐狸及其他犬科动物进行长达30年实地研究的科学家,贝科夫还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动物的行为准确地说出他们的感受。他又指出,了解动物的感情事实上可能比了解人类的感情更容易,因为它们不会像人类那样对情感进行“过滤”。

7.但是《情感神经学》一书的作者、俄亥俄州立堡林·格林大学神经学学家雅克·潘克塞普指出,因为感情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而且很难用科学手段进行研究,“所以大多数研究人员甚至不愿意谈论动物情感问题”。而潘克塞普在他的研究领域里是一个非常少见的例外,他认为,人类大脑和其他动物大脑之间的相似之处表明,至少某些动物拥有真正的感情。潘克塞普说:“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推测出原子中的物质,那我们的物理学会是什么样的。在自然中大部分事物的进展是看不见的,然而我们并不否认它的存在。”

8.对动物情感的接受之所以会出现新的局面,部分原因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研究人员取得的实地观察结果,特别是当从总体角度看待这些结果时。一本名为《海豚的微笑》的新书为增加动物情感方面的知识做出了新的贡献,该书收录了50多名研究人员撰写的个人报告。这些研究人员将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倾注在对猫、狗、熊、黑猩猩、鸟、鬣蜥和鱼等动物的研究。该书的编辑贝科夫认为,这本书最终会使动物情感的研究变得“合法”。而这本新书也的确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其中,史密森氏学会就举行了一次以动物情感为主题的研讨会。

9.动物最显而易见的情感之一就是快乐。养过会发出咕噜声的小猫,或者受到过边跳边叫、摇着尾巴的小狗欢迎的人,就知道动物看起来常常十分快乐。动物相互嬉戏的时候,或有时跟人一起玩耍时(就宠物而言),它们的快乐好像会变得特别明显。

10.事实上,所有幼小的哺乳动物和某些鸟类都会嬉戏玩耍,正如很多种类的成年动物一样,包括人类也是如此。例如,小海豚就像爱闹着玩的小狗,常常在水中互相追逐。人们常常看到它们像冲浪运动员般追逐在船后的浪花上。灵长类动物学家简·古多尔曾经在坦桑尼亚对黑猩猩进行了40年的研究,他说黑猩猩会“孩子般尽情地追逐、翻跟头、踮着脚尖相互旋转”。有一次,贝科夫在科罗拉多观察到一只麋鹿来来回回地跑着穿越一小块雪地,尽管边上就有无雪的草地。它每次跨跃都要跳起来并在半空扭动着躯体。贝科夫说虽然近来的研究表明嬉戏玩耍会帮助小动物培养成年所需要的技巧,而毫无疑问的是,它也会带来快乐。他还说:“玩耍的动物是无拘无束生活快乐的象征。”

- 10 -

11.在野生动物中,悲伤似乎也很常见,尤其是在失去了配偶、双亲、幼崽,甚至是亲密同伴的时候。比如,当母海狮目击了自己的小海狮被逆戟鲸吃掉时,会发出哀号。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的天鹅失去配偶时,会沮丧地垂着头和身体。古多尔亲眼看到小黑猩猩弗林特在母亲死后饿死,他坚持说小黑猩猩是“死于悲伤”。

12.大象可能是大自然最著名的哀悼者了。研究这些庞然大物的科学家的报告中有大量的事实陈述了大象试图使死去的或将要死去的家庭成员复活,还会很多天静静地站在尸体旁,不时地伸出长鼻触动一下尸体。肯尼亚生物学家乔伊斯·普尔从19xx年以来就研究非洲大象,他说,这些动物对待死去的动物的行为“让我几乎毫不怀疑地认为,它们体验着深切的感情并对死亡有所理解。”

13.有一些“确凿的”科学证据也可以证明动物有感情。致力于情感生物学(一个新生的科学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发现,人脑与其它动物的大脑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科学家在到目前为止对动物(包括人类)的研究发现,情感看起来好像是在大脑一些较为“古老”的区域中产生的,这些区域位于大脑皮层以下,它们在许多物种的进化过程中都得以保存下来。

14.目前已经被科学家识别出来的最重要的情感区域,是大脑中的扁桃体,这是一个位于大脑中央的杏仁状结构。神经科学家通过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发现刺激扁桃体某个特定的部分会导致实验鼠处于一种极度恐惧的状态。在另一方面,扁桃体遭到破坏的实验鼠在遇到危险时,既不会表现出正常的行为反应(比如呆住或者逃跑),也不会出现与恐惧联系在一起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

15.利用成像技术对人脑进行的研究表明,当人类感到恐惧时,大脑中的扁桃核也会被激活。与实验鼠一样,由于意外事故或疾病而导致扁桃核受损的人似乎在面对危险时也无法感到恐惧。在实验室进行了大量鼠类研究的纽约大学神经学学家约瑟夫·勒杜指出,至少人类和老鼠的扁桃核“基本上采用了相同的‘布线方式’”。他又补充说,除恐惧外,“有证据表明,扁桃核与其他情感也有关系,但是这些证据不像证明扁桃核与恐惧有关的证据那样明确。”

16. 动物情感论还得到了最近进行的大脑化学研究的支持。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学院行为神经科学家史蒂文·西维发现,老鼠在玩耍的时候,它的大脑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人类的快乐和兴奋等情感就与这种神经化学物质有关。在一项实验中,西维把一对对的实验鼠放在了特殊的树脂玻璃“房子”中,然后让它们尽情玩耍。一星期后,他又把一只实验鼠单独放在“房子”里,期待着马上就可以再好好地玩上一段时间的实验鼠变得“非常活跃,它不断地发出叫声并且兴奋地来回跑动”。但是当西维给这只实验鼠喂食了一种抑制多巴胺的药物以后,所有的此类活动都全部停止了。神经科学家潘克塞普已经找到证据证明,老鼠在玩耍的过程中体内还会产生多种鸦片剂——科学家认为这些化学物质与多巴胺一样,也与人类的快乐情绪有关。 - 11 -

17.另一种化学物质荷尔蒙催产素与人类的性活动和母性有关。例如,母亲培育婴儿时体内就会释放出催产素。现在看来这种激素好像对动物之间的相互依恋也有影响,至少在一种与老鼠十分相似的啮齿类动物草原田鼠身上是这样。为了研究催产素对社会依附关系的作用,马里兰大学神经科学家C·休·卡特选择了草原田鼠作为她的研究对象,因为草原田鼠是人们已知的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为数不多的几种哺乳动物之一。她发现母鼠一般会花一天的时间从一群热切的公鼠中挑选出一只配偶,但是如果它们在选择配偶之前注射了催产素的话,母鼠的择偶时间就会缩短为一小时——而且常常会选择它们看见的第一只公鼠。然而,如果母鼠服食了催产素抑制药物,那么不论有多少时间它们也不会选择配偶。卡特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雌雄田鼠之间亲密关系的形成至少部分原因是催产素,这种激素可以导致田鼠做出与“坠入爱河”的人非常相似的举动。

18.但这真是爱情吗?曾经对生活在阿根廷附近海域的“多情”露脊鲸进行过观察的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生物学家贝恩德·伍尔西格指出,作为一名科学家,“我很可能应该将露脊鲸的行为仅仅称作是“选择性的交配策略” 的一个例子”。但是他仍然认为,露脊鲸之所以会有这种行为表现也有可能是因为“它们相互之间‘情投意合’”。

19.对动物情感论持怀疑态度的人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情感大脑》一书的作者,神经科学家勒杜指出:“鲸也许会做出好像他们正在恋爱的举动,但是你无法证明它的内心感受,即使鲸有这种感受的话。”他认为动物情感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动物是否有意识的问题。他说,虽然动物“会有点滴的自我意识,但是我们所称的意识图像是没有的。”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神经科学家理查德·戴维森认为,类人猿和黑猩猩等比较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是迄今为止唯一已经表明出自我意识的动物。但是,他仍然认为还有其他一些动物“也许至少拥有情感的前身”。

20.贝科夫和他的同事认为可能还不止如此。他们最令人信服的论点也许是从已经为各学派的生物学家所普遍接受的进化论中推导出来的。神经科学家西维根据人脑与其他动物大脑在解剖结构和化学构成方面存在的相似之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认为生物可以通过自然选择不断进化,那你怎么能够相信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其情感是突如其来的呢?”古多尔认为,那些先通过动物来研究人类的大脑,然后又否认动物有感情的科学家的想法是“不合逻辑的”。

21.最后,动物有没有情感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呢?许多科学家认为解决动物情感争论的意义也许远比一种学术活动重要得多。如果动物确实有各种各样的情感,那么它将对人与动物今后会怎样互动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贝科夫就希望对动物的感情了解更多能促使人类在对待动物(不论是在动物园和马戏团还是在农场和后院)上有更严厉的规定。

- 12 -

22.但是,如果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感情生活之间存在着延续性,那么科学家应该把人与动物的分界线划在什么地方呢?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生理学家米歇尔·卡巴纳克认为,当动物开始体验身上的快乐和不快时,意识就产生了。在以鬣蜥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他发现这种动物表现出哺乳动物快乐时的生理变化——体温升高和心跳加快——但是青蛙和鱼却没有类似的变化。他提出,情感的进化发生在第一批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出现之间的某个时期。但即使是非常热衷于动物情感的人,也不会把情感与处于食物链最末端的生物联系起来。贝科夫指出:“我们不会谈论嫉妒的海绵和尴尬的蚊子。”

Unit 10 科 学 危 险 吗?

刘易斯·沃尔珀特

人类社会需要保护以抵挡科学发展带来的危险吗?当然不需要,只要科学家及其雇主们致力于公开他们所知道的一切详情。

1.知识是危险的这一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深蒂固。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被禁食“智慧之树”上的果实,而弥尔顿《失乐园》中的蛇将此树称为“科学之母”。当亚当试图向天使长拉斐尔询问有关宇宙本质的问题时,拉斐尔建议他最好“知之甚少”。事实上,西方文献中有大量关于科学家扰乱自然界,而后导致灾难后果的记载。科学家被描绘成一群冷酷和无视伦理道德的人。

2.那么科学真地是危险的吗?科学家需要肩负起特定的社会责任吗?我们必须认识到,可靠的科学知识并不负载道德或伦理的价值。科学只告诉我们世界为何等模样:我们人类不处于宇宙的中心这一事实本身无好坏之分;基因会影响我们的智力和行为这一可能性亦无优劣之别。

道德义务

3.当科学研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时,就会带来危害性及有关的伦理问题,例如涉及人或其它动物的实验;或是将研究成果用于技术实施;又或是相关的研究涉及到人们的安全问题。由此可见,科学和技术之间有一重要区别:科学知识旨在了解自然,而技术却是运用这一知识制造产品或将这一知识运用于实际目的。

4.科学研究推导有关世界本质的观念,而技术观念则旨在制造可使用的产品。技术远比科学源远流长。而且没有科学的指引,单凭技术也发展了诸如农业和金属制造业之类的行业。我认为19世纪之前,科学实际上未对技术做出太多的贡献——即使是那些辉煌的技术成果,如蒸汽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教堂,也是在没有任何科学观念的影响下,通过当时人们富于想象的反复试验完成的。

5.无论发明什么样的技术,科学家均不应该对该技术的运用做涉及道德伦理方面的决策,因为他们在这 - 13 -

方面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或能力。如果要求科学家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并赋予他们特权进行相关的决策,那么将会出现严重的危机。科学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别于他们与其他公民共同分担的社会义务(例如支持民主社会或尊重他人权益),这种责任源于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去了解世界的本质,而普通人未能拥有这些知识。科学家的义务是公开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关的技术应用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还需对研究的可靠性加以评价。在大多数的科学研究领域,就公众而言,某一理论的对错无关紧要,然而在某些领域,如有关人类和植物基因的研究,理论的是非会变得至关重要。

6.如果客观冷静地审视以往的事实,我们很难发现科学家在有关研究中表现出有悖伦理的行为。例如最近在英国和其它地方出现的疯牛病现象,以及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的由输血导致的艾滋病丑闻中,我们发现与某些人所宣称的现象完全不同,科学家在这些事件中并未表现出任何违反公共伦理道德的行为。

7.科学研究中最明显的不道德行为是优生运动。这一运动的科学理据至为关键:人类绝大多数的特征(好的或不好的)均为遗传。进行此项研究的科学家未能全面评价这一观点的可靠性,对这一观点的后果也是考虑不周。更有甚者,也是更应受到谴责的是,这批科学家似乎在一种他们认为是有益于社会的观念的驱使之下,得出有关的结论。与此相反,那些共同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的行为表现得十分合乎伦理。他们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知会政府有关原子理论可能会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否制造原子弹的决策权在于政治家,而不是科学家。那么应不应该赋予科学家同样的决策权呢?对那些进行优生研究的德国科学家而言,他们本应该感到作为科学家和公民之间的义务冲突。

8.那么,当作为研究者的义务和作为受雇者的义务之间发生冲突时,科学家应该如何行事呢?受雇于政府部门的科学家是否应该默许上司向公众隐瞒某类食品有害的真情呢?同样,在化学制品公司工作的科学家如果知道某一产品有危害,但其工作合同却注明他必须严守研究机密时,他又将站在哪一方的伦理道德立场上呢?在上述两种情形下,科学家均不应该低估这样的事实:他们需要权衡的利弊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棘手的难题。此类难题与其他行业人员所遇到的问题一样。例如,一位会计发现公司财务上出现贪污现象,如果他向上司汇报了有关情况,但上司却未采取任何行动,那么该会计就面临难以抉择的处境。科学家同其他任何人一样,应该尽量不要成为任由雇主支配的无声工具。

泛滥的基因宣传

9.“基因工程”一词本身让人联想起弗兰肯斯坦和他的怪物——玛丽·雪莱无意间成为基因科学的始作俑者——这一传统在文学作品中来源已久(例如先前的《勇敢新世界》、《蒙罗博士岛》等作品),还有最近的《侏罗纪公园》和《哥拉斯》等电影。媒体十分清楚这一现象,而且频繁地进行我称之为泛滥成灾的基因宣传报道——通常是故意制造耸人听闻的报道。一个令人作呕的例子就是四处张贴的一幅图片,一只老鼠 - 14 -

背上生出一只“人耳”——其实根本不是人耳,而是一片类似软骨的东西。报纸上大肆刊登过分夸张并且无法证实的头条消息,例如“弗兰肯斯坦食品”之类的极端愚蠢的话语充斥英国有关基因改造有机体的报道之中。

10.将基因工程运用于实际中需要有渊博的学识,另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资金。而资金对大多数科学家而言一般很难获得。事实上,在政府资助的研究中,如果将基因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会出现难以抉择的局面:新的医学治疗手段由于需要通过繁杂的技术程序,不可能提供给所有需要治疗的病人。这需要一定的配给政策来权衡。而这一点恰恰向人们提出了更为严峻的伦理道德难题,这一难题远比基因工程以及类似研究提出的伦理道德问题更值得人们去深思熟虑。

基因研究的危险所在

11.基因研究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呢?“生物伦理学”是一门旨在解答此类问题的新兴行业。但是人们应该审慎看待这一领域,因为生物伦理学家们只热衷于发掘一些棘手的难题。不过,这一领域也的确有所贡献,例如,在英国人类胚胎实验研究方面和胎儿权利等方面所提出的建议。但是,基因研究所取得的进步并未带来什么新的伦理问题——例如目前人人都在争论的克隆技术就未涉及任何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12.人们现在对于克隆的恐惧其实同对科幻小说所引起的恐惧相差无几,例如,我们害怕制造出大量基因完全相同的人。伦理学家们时而矢口否认基因会对人的智力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时而又宣称克隆人的行为完全由其基因决定。看到这一现象不免令人哑然失笑。目前,克隆人类导致异常现象的可能性还很大,所以不应该对此进行尝试。我想任何一个明智的母亲都不会做这种事情的。基因疗法,即通过基因治愈一些先天性疾病,例如囊性纤维变性,同其他任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一样,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也许还有医疗保险、临床试验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与病人可能会感染艾滋病或癌症的问题有什么区别呢?

13.基因改造食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公众别无选择,只能依靠监管部门鉴定有关食品的安全性(这与其它食品属于同样的情形)。消费者有权利做出选择,但是选择本身有赖于信任和知识。这就需要所有的人严格遵守食品质检的规定,公开食品中的成份。立法机关的作用就在于监督所有的法规得以严格执行。与药品审批程序一样,每一种新的基因改造食品必须逐一审查。由政府委派、并在政府资助的实验室里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如果发现其研究成果会对公众健康和政府政策产生严重影响时,应该被视为不宜之事。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将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情况公诸于众。疯牛病这一事件给我们的最大教训就是,开诚布公的确至为关键。

14.人们对所谓的知识独裁产生恐惧,正如伊登·肯尼迪所言,是由于我们被迫要接受一些“从精神上和智力上均无任何准备”的选择。例如,夫妻在接受产前先天性疾病检查时,可能会面对艰难的选择:也许 - 15 -

要决定是否终止怀孕,或者是否告知亲属们他们所不了解的一种遗传疾病。虽然困难重重,但我相信不能低估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后面对困难进行抉择的能力。当然,是否需要了解真情取决于个人。当我们考虑到当事人的权利,由他们自己对将来作出决定,那么医学上的诸多伦理问题都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

审查制度

15.有无一些研究领域因为会产生过激的社会反应而需要避免或禁止呢?也许对智力与基因关系的研究,特别是种族与智力关系的研究属于此类领域。有没有如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所说的“某些真理会重挫政府支柱,而且会无可救药地激化原本就已十分紧张的社会阶级矛盾”呢?简言之,目前的科学研究中有没有一些领域需要贴上“危险勿动”的标签呢?

16.我了解科学研究的危险所在,但我更珍视科学研究的公开性,不赞成张贴此类标签。我赞同将认识世界的科学知识与运用这种知识区别开来的做法。因此,回答斯坦纳的问题时,我会说不,当然前提是科学家必须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当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时,才能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不能因为科学研究成果会被误作邪恶之用,而放弃将其用于造福人类的可能性。任何一种科学知识都不能避免遭到滥用的威胁。

17.一旦开始审查人们获取客观知识的可能性,我们就迈向了危险之路。科学家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所从事的研究会产生何种社会和技术的影响。例如人们一度争论放射波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罗赛福爵士也曾断言运用原子能乃是海市蜃楼。另外,研究细菌抗体和病毒感染的科学家也未能预见到会发现抑制酶,这一成分现在已经成为切分核糖核酸的必要工具,其实也是基因工程的基础。

18.对于那些怀疑公众或政客能否就科学研究及其运用做出“正确”抉择的人而言,我推荐托马斯·杰弗逊说过的一句话:“我仅知道社会的最高决策权不在别处,就在人民之中。如果我们认为人民不够开通,难以行使理智的决策权利,那么,补救的方法不是将此权利从他们手中收回,而是给他们指明方向。”

19.如何才能确保公众参与决策?如何确保科学家、医生、工程师、生物伦理家还有其他有关的专家不会滥用决策权为自己谋利呢?如何确保科学家确实承担社会义务将自己的研究告知公众呢?对此,我们必须依靠我们的民主制度:各界的代表、自由而积极负责的媒体、有关的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诚然,有必要建立起相关的全国和国际的理事会,以便评估科学研究之应用的伦理问题,并开展广泛的公众讨论。但也许人们会产生质疑,这样一个理事会在面临下述问题时会如何表态:公众拥有了一种方便的交通工具,但其代价却是仅在英国一个国家,每年就有约三千多人丧生,二十五万人受伤,另外还造成无法估量的污染。此时,汽车伦理学家们会做何言论呢?

- 16 -

UNIT13

乔舒亚·齐特勒

在那些利用高科技探寻我们隐私之人的追踪下,我们隐秘独处的权利已经一点一点地消失。不过,由此而来的并不都是坏处,我们仍然得到了一些回报。

1·长久以来,关于隐私的问题我迟迟都提不起情绪:我所拥有的隐私权;这些权利是怎样被侵蚀殆尽;我们是如何迈向这样一个世界:它通过互联网日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缺乏条理规范,过度受到侵扰,隐私被层层剥夺。

2·我是说,我可能比普通公众更有理由思考这类事情。所有一切隐私都太公开了。比如就在几年前,我在一个电器商场申请了一张信用卡,可有人却获取了我的姓名和那个至关重要的号码,然后利用这些复制了一张卡。那人在卡上积欠了三千美元的账单。不过,信用卡公司反欺诈部门的那一位可爱女士极为负责,给我发送了数码急件来确认。(通过电话我做出了简明回复,最后分文无损,事情也就此了结。)

3·我还经常上网,时不时就有人在网上冒充我:盗用我的电子邮件地址;在BBS(电子布告栏)上以我的名义张贴一些愚蠢至极的帖子或者是以我的名义并且以一种与我本人完全不一致的风格登录在聊天室或留言于碧艳卡情色小筑网站。这真让我恼火。可是最后,这些本人必须说明的是,我是 "寻路者"、时代公司《信息大广场》的新闻编导,又是一个以网络为生的家伙,因此我比大多数人更了解的一点就是 我们正飞速投奔一个隐私日益受到侵扰的世界。每次访问网站,我们都在计算机的监视之下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在网上 “浏览”的这一行为(听起来是如此消极)就令我们的隐私日益走向公开化,这种情况要是在十年前简直难以想象。我知道这些,是因为我本人也进行网络监测。人们来访问我的网站,甚至都无需知道他们的姓名,我就能窥视到他们的行为,记录下他们所测览的内容,就他们在某一特定网页上测览的时间进行计时,跟随他们测览"寻路者"四处蔓延的服务网络。

5·我猜想,如果是几年前,我的电话会像马里的鬼魂让我身临噩梦的话,我可能会不以为然。可在19xx年感恩节的周末,有人(可能是我和太太刚写完的一篇关于电脑黑客的文章的评论员)把我家的电话号码转到了州外的一台电话答录机上,那么有些想打电话同我联系却毫无提防的人会听到一个男人的声音,他自称是我,而且满口粗话。此后,假冒者就如同其他黑客那样特别地泰然自若,竟要求来电者留言(令我吃惊的是,不少致电者,其中包括我的母亲,也居然照办了)。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天,直到妻子和我感到事情有点躁晓(嗨,怎么电话自打周三起就从未响过!),又重新办理了电话服务。

6.这件事起初看起来滑稽可笑,而且在我们写这本书的进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故事素材,可这位不请自来的电话线窃取者即使在我们写完这本书之后还一直在骚扰我们。在此后的六个月当中,我们的电话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攻击。电话公司却似乎对此无能为力。他们那些负责电话安全性的工作人员将我们的电话号码一次叉一次地换为未公开号码,连续换了数次。他们在电话中加入了特殊的身份识别号码,还在电话线上安装了跟踪器。可那个捣蛋鬼可以依然故我地擅自入侵。

- 17 -

7.如果我们的黑客真的像科幻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确实邪恶无比而且叉无所不能的话,那么情况可能会更糟:他可能会危及我的隐私;可能会蓄意破坏我的信用评估;可能会窃听我的电话内容或者是劫走我的电子邮件;也可能会撤消我的抵押贷款、终止我的健康保险或是彻底清除掉我的社会保障号码。就如同桑德拉·布洛克在《网络惊魂》中所饰演的角色我会变成一个被数码世界所遗弃的人,与其他人没有任何联系而游荡在这个星球之上。(尽管无需偿还我的学费贷款或许值得,可这也只是想想而已。)

8.对于当时隐私受到侵犯时的那种感触,我仍然记忆犹新:宛如在暴洪之中的一条小鱼般无能为力。有人正在侵犯我的隐密空间一一我家中的私隐之处,而我本人或是有关当局却对此束手无策。我第一次与技术真评的顿悟如此接近。而当我眼见着自己的个人数码地狱慢慢开启的时候,我突然觉悟到,我们的隐私,我的和你的,不是在监控个人行为的政府机构的监视下闪电般地消失,而是在那些利用高科探寻他人隐私之人的窥探进程中一点一点地丧失。

9.当然,无法掌控自己的电话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毕竟我们有大把人自愿提供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同意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查询私人电话的电话号码簿上。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所做的可不止这些。每当我们将银行卡塞进自动取款机或开车通过E-z电子通行费交费车道时,我们就登子己了自己的所在之处。如果在纽约居住或是工作,我们将忍受街区监视器平均每天二十次的拍照。每当使用网上邮寄购物或测览购物网站时,我们就等于在将自己的嗜好和购物习惯公布于众。

10.我不清楚您的想法,可我所做的这些都是出于自愿。因为我对所得到的回报感激不已:安全停车位的保障、需要现金时提款的便利以及邮寄公司业已改善的订购服务寄来令我感兴趣的商品目录。我相当清楚,当我们不再维护自诵的隐私内容时会觉得不快,可与此同时,我又觉得(根据民意调查机构的说法),你可能和我一样感到矛盾。

11.大众文化所折射出的强光映射在我们生活中最为隐秘的角落,大多数的人表面上都表示接受。如果我们的确是希望孤身独处,那又如何解释经久不衰的奥普拉、萨利和里基的那些脱口秀节目呢?回忆录高居畅销书的排行榜,全是些描述乱伦通奸、精神瘸狂以及病痛顽疾的书籍。在鸡尾酒会上,素未谋面的人会向我倾吐他们受虐成长进程中那些最令人不安的细节。这是为什么?

12·麻省理工学院的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说:"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时代。"她写了些有关电脑与在线交流如何令社会转型的书。她认为,我们的文化正历经一种群体性身份危机,试图在拥有数以千万计用户的地球村保住个人的隐私和隐秘感。她说:"我们对个人界限的概念还相当模糊。"

13.如果事情现在看起来都算是疯狂,那么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样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话,那义会是何等的疯狂呢?我们正处在全球连接一体化的进程之中,而这个进程远比一百年前的电气化进程更为迅速,其深远意义至少等同于电气化草命。如果每个人通过互联网与他人的连接都可以获取世上所有计算机里存储的信息,那将会怎样?谁将拥有这些信息?谁来掌控这些信息?谁叉能确保这些信息不被滥用呢?

- 18 -

14.小规模侵犯隐私的罪行每天都会发生。比如,当美国全国病患权益联合会的执行总裁丹尼丝·纳戈尔被问及医疗隐私的问题时,她就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一系列令监控民众行为的政府机构汗颜的滥用隐私的小型案例。她谈到两年前,一名被判强奸儿童的罪犯当时在波士顿的一家医院里担任技术人员,他在医院的电脑里快速测览了一千多条病患记录,寻找他的潜在受害者(当一名九岁女童的父亲利用来电者身份识别号码追寻到医院时,该罪犯被擒)。她说起一名银行职员是如何在马里兰州健康委员会中提取了一份癌症患者名单,并且与自己银行客户的名单逐一核对,继而撤销癌症患者的贷款业务。她还谈到了萨拉·李

面包店如何与拉夫雷斯健康保障公司(美国信诺保险一分支机构)相互勾结,将公司员工的健康记录与工作表现的报告进行匹配,以便找出哪些员工可能受益于抗抑郁制剂。

15·暂且不说萨拉·李面包店,《财富》杂志提到的500强企业当中至少有1/3的公司在决定雇佣员工前定期察看他们的健康记录。当然,这与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情形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雇主与保险公司已开始测试我们的DNA,以便确认我们是否患病。这是不是太离谱了?就在今年一月份的《科学与工程伦理季刊》上,刊登了一篇有关个案研究的文章,其中两百多人声称,他们在一项基因测试项目中受到了歧视。他们当中不曾有人真正患病,可DNA分析报告显示他们可能会在某个时候患病。纳戈尔"技术的发展比我们的伦理标准超前。"克林顿政府显然同意这一观点,并准备提议一项联邦法律,用以保护医疗与健康保险记录不会被他人滥用。

16.那么我们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天地,也就是我们所做的、所拥有的以及所思所想的是怎样被公布于众的呢?

17.所有这一切都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时,为了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美国政府开始在大型计算机中输入记录,采用九位身份识别号码作为基准数据点。如此一来,甚至不仅是今天,普通公民本能地讨厌计算机及其 "请勿折叠"、"打孔"和 "毁损"之类的指令。我亻门不是数字!我们是活生生的人!艾伦·韦斯丁是哥伦比亚大学一名退休教授,他发表过一份季刊报告《隐私与美国事务》。据他回忆,这种恐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达到顶峰。他说:"侵入与数据监控的技术已经战胜了不得力的法律和社会准则,那些法律与社会准则还是在二战前建立的。"

18.公众奋起反抗,而议会提出来的问题是,到底应该允许政府和私企了解多少公众信息。他们由此起草了一部有关隐私的权利法案。"我们所做的,"韦斯丁说,"就是从根本上重新界定我们所说的。隐私内容的合理期望值,。"-一顺便提一轧 这是来自最高法院的一种保障,而并非来自宪法所规定的"隐私权"。

19.结果,这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立法程序,旨在阐明与界定消费者与公民的权利。于19xx年通过的第一部《公平信用报告法案》对以前无法律正当程序规定的不规范行业隐密行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新法律赋予消费者对其信用档案内容的知情权与修正权。其他有关保护财务与健康隐私的法案相继颁布,尽管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部保护医疗档案机密性的联邦法律出台。

- 19 -

20.正如韦斯丁所看到的,公众与民间机构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截然不同。国会通过法案,要求政府应告知公民他们保存了何种档案,并且承诺这些档案信息本身只有在法律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公布。民间机构的回答是,让每一行业,如信用卡公司、银行业、保险业、营销业、广告业等j制订自己的方针准则。

21.民间机构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行的。这里说的某种程度是指大型主机开始让位于台式电脑之时。在过去,存储在政府数据库中的信息相对来说是难以触及的。可是现在,每一台个人电脑与办公室电脑的网络相连,继而又与互联网相接。曾经小@$隐藏的资料或许在敲击几下键盘之后就变得唾手可得。

22.突然之间,有人可将机动车辆登记记录与投票登记记录相比对,继而发现哪些六英尺高的共和党候选人去年曾因酒后驾车被抓,发现是谁拥有枪支器械。科技的妖魔不仅逃离了瓶子的束缚,它还从窗户偷窥我们每个人的寝室。(巨富除外,因为他们可以花钱将自己屏蔽。

23.“大多数人在得知实情后都会大吃一惊",《赤裸于网络空廊 如何在网上搜寻个人信息》的作者卡罗尔·蕾恩说,“坐在自己的电脑前,也就几个小时,除了你的姓名与住址,我还能探知你的职业、你配偶和子女的姓名及年龄、你开什么样的车、你住房的市价以及你所交纳的房产税税金。"

24.蕾恩是某一新兴行业人群中的一员:职业的网络信息检索员,该行业已拥有他们自己的行业组织:独立信息专业人士协会。职业的性质已经赋予她对所发生之事的独到的评价。她说“我们所惯知的真正隐私正在迅速消失。"

25·如今为了保护自己 你可以采取众多措施。你可以申请一个不对外公开的电话号码,正如我被逼无奈时所做的这样。你可以报停信用卡而改用现金完成一切交易。你可以把E-Z电子计费通行证从汽车挡风玻璃上撕掉而改用支付硬币通过收费处。在不使用社会保障服务的时候,你也可以拒绝透露自己的社会保险号码,而所有这些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你会吃惊地发现,那些无权过问的人士有多么频繁地要求你出示这些东西。

26当然,那可能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一些不便。比如鲍勃·布鲁恩的这种情况,他最近曾到马萨诸塞州的一家理发店理发。他说:"当我被问及电话号码时,我拒绝透露号码的后四位数字。对于索要我姓名的要求也予以拒绝;店里前台的女孩给她的主管打了个电话,那个主管说我不能在他的店里理发。"为什么?因为这家理发店使用电脑记录所有的业务。布鲁恩便去了别处理发。

27可我们每次总能这样做吗?只有那个邮包炸弹杀手才会煞有其事地建议我们切断与网络世界的所有联系。计算机及其网络能够传达身份和带来机会,从而赋予我们做事的能力。正是电脑与网络令我们的信息经济得以繁荣和发展。它们令生活变轻松,由此也带来了两难问题。

28《连线》杂志的执行总编凯文·凯利认为,问题的真正所在就是,尽管我们声称珍视自己的隐私,可我们真正想要的却并非如此。他说:"我们认为,隐私与信息相关。可实际上并非如此,隐私其实涉及关系问题。"凯利是这么认为的,在传统的乡村或小镇,每个人都知道他人的秘密,而那令人感觉舒畅。我知道你的事情, - 20 -

你也了解我的情况。他说:"这是一种信息知情的对称。可现在混乱不堪的问题是,我们不再清楚谁知道我们的隐私!隐私信息发展到了失衡状态。"

29.凯利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恢复这种网络上的信息平衡。他和一些人也同时指出,技术所招惹的麻烦当然要靠技术解决,这种观点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以号称"魔饼"的网址记忆数据包为例,它们是一些很小的位码文件,不少网站用它来追踪访客。我们在"寻路者》上建立了一个系统,当你拜访我们的网站时,我们会在你的测览器篮中丢一个数据包将你标识成一个稀客。我们用那个网址记忆数据包来代替你的姓名,当然,不用说,我们也不知道访容的姓名。假如你在键入邮政区码时查看天气预报,我们就会知道其内容(邮政区码意味着告知我们你住在哪里,当然也可能是你希望居住的地方)。我们将记录下你是否查询了股市报价(尽管我们不赞成去捕捉你正在跟踪的某几个特定股票)。如果你登录《网上新闻》,我们将记录下你对科技的偏好。然后在你下次登录时,我们会根据所搜集的有关资料,很可能会向你提供一则调制解调器的广告或是推介一家在线经纪人公司,甚至是推荐一家地处俄亥俄州日阿克伦城的餐馆。

30. 一些人认为,这整个过程是令人不快的。萤火虫软件的总裁尼克·葛鲁夫认为:“网址记忆数据包的使用意味着未经顾客允许就可对其进行监视,这真让人害怕。”萤火虫软件公司位于波士顿,它生产的软件为信息归档提供了另一种方法,被人称为“智能代理”。

31.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倡导者,比如葛鲁夫以及掌控在线浏览器市场的两个公司微软与网景都认为,网址记忆数据包的解决方案是他们称之为开放基本资料档案标准的协议。其基本原理就是允许电脑用户自创一个电子 "通行证",用于网络运营商的在线识别而无需公开用户的姓名。用户依照本人嗜好,量身打造自己的通行证,所以如果他热衷于用假蝇钓鱼而且正在L·L·比恩的网站测览,那么该通行证就将商品的电子目录指向渔具部分而不是其他诸如直排滑轮溜冰鞋之类的目录。

32.对于电脑用户来说,其好处就是,他们通过限制自己对于涉及侵扰性网络营销术内容的接触时间,可以自行决定想在网上展露的个人信息量。而对于网站经营者来说,其好处就是,他们可以了解客户对于商品的口味而无需侵犯客户的隐私。

33.然而,不少网络消费者对在网络空间留下印迹的行为持谨慎态度。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帕洛阿图市的电子信任标章中心是根据网站所能提供的隐私程度,对网站的隐私保护进行评级的一家公司。该公司的执行总裁苏珊·斯科特表示,在一项由她公司主办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41的受试者不愿透露任何个人信息而宁愿选择退出该网瓦在自愿填写个人信息时,有25的人会使用虚假个人信息。她说 用户希望有权进入,但不想收到任何回复。"

35·华盛顿电子隐私数据中心的总监马克·罗腾伯格说:"法律滞后于科技。"他提议使用加密技术保护私人邮件,其加密性能非常之强大,即使动用国家安全局的超级计算机破解也要颇费周章。这种加密行为在美国是合法的,但在境外却禁止使用。因为在不违背美国出口条例的情况下,境外的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些技术掩盖他们的阴谋。克林顿政府与计算机业界在出口加密技术的政策方面摩擦不断,历经六年,至今仍未达成 - 21 -

共识。这种情况今网上交易难上加难,而且也显然令大家倍感紧张。艾拉·马格齐纳,克林顿在《连线》杂志的发言人说:"未来是电子商务的时代。"所有这些阻碍都源于"个人隐私"。

36.罗腾伯格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政府部门---个人隐私代理机构—用以解决这个问题。他说:“我们需要新的法律保护,用以加强完善隐私法案,保持联邦各机构之间的协调一致,为联邦政府代言并且代表公众的隐私权益行事。

37.《连线》杂志的凯利却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他说:“建立一个联邦隐私代理机构,其结果是灾难性的。整个隐私问题的解决的关键是,要更多的了解是谁在注视着你,要了解个人信息如何在我们之间流传,尤其是要获得知情者所知内容与传播流向的源信息。

38.我赞同凯利的观点。只有那些隐士,如同那个邮包炸弹杀手,才会坚持保护完全意义上的隐私。我不想脱离这个社会。我没有什么东西值得隐藏。我只是希望,采取一些措施控制人们对于我个人信息的了解。我既希望能够上网和利用"魔饼"等网络服务,也希望与此同时能够保护我的隐私。

- 22 -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一语文阅读计划

初中一年级课外名著阅读活动计划为了使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走向有序和高效,制订文学名著阅读计划如下:一、活动目的:1、以人类的先进文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发现、探究、解决…

语文大阅读活动计划

语文大阅读活动计划一活动意义书籍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大力弘扬优秀的读书传统广泛传播读书学习理念兴起读书热潮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校园阅...

小学语文阅读计划

一指导思想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能力本着吸收中华文明之精华同时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

初中语文阅读计划

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计划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以便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特制定读书活动方案如下1制订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计划宇宙地镇中心完小王素荣一现状分析新课标的制定和新课标的推行为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的初步形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衔接等等都使语文阅...

一年级语文阅读计划

一年级语文阅读计划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对课外阅读量提出要求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五万字一年级的...

语文课外阅读计划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计划一搞好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阅读教学是我校本学期教学教研的重点工作阅读能力是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转变教学观念搞好阅读教学对丰...

语文阅读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课计划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有这样几段表述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

高效阅读计划

20xx20xx下学期高效阅读计划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

四年级阅读计划

泰兴镇中心小学四年级阅读计划暑假篇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揭示了读书的意义所在今年的暑假我们依然会让同学们与阅读相伴激发兴趣形成扎实...

高二语文阅读欣赏课程的计划和方案

语文阅读欣赏课计划和方案为培养高中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促进健康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制定本级部语文阅读欣赏课的计划以及方案一课型思路阅读欣赏课程包括指导型课程和自主型课程两部分指导型课程...

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计划

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四5班一指导思想以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指导以好书伴我成长为读书活动主题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之中走近名家阅读名著享受经典快乐成长...

语文阅读计划(5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