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三年级传统文化

时间:2024.5.2

齐鲁三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一、教学目的:

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

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 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

四、教学措施

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 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 20 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

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

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

五、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三字经》(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 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 终。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1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后我们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三)、全课小节

第二课时 《三字经》(二)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 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 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 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背诵本课内容:

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

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三)、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 《三字经》(三)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勤奋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

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

教学难点:本课全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 2

1、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2、背诵全科内容:

(1)、师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师及时评价。

(2)、学生齐读一遍。

(3)、纠正读音。

(4)学生独立背诵。

(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

3、故事连接:学生独立看书:故事《苏洵发愤》

4、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小节。

第四课时 《百家姓》(一)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 学方法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

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姓杨,说说你姓什么?(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

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 408 个,复姓 30 个,宫 438 个。其实仅 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 5600

之多。其中不仅有 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2、作者介绍: 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

3、姓氏的由来: 目前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我们的祖 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据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时期, 各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的物, 如狼、熊等等这些标志便成了姓的标志。姓有单姓和

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本课主要是单姓。

4、强调读音:“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 “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

5、背诵:

(1)、分句教孩子们读,

(2)、孩子们独立背诵。

(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 3

(4)、个别抽查。

6、趣味姓氏: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

7、赐姓:略

8、改姓: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的话,你就要改 姓。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 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改名。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 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三)总结结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课时 《百家姓》(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 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 其中复兴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

1、复姓的来源: 由居地而来: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 由封邑而来: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

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 徒、太史、即墨、乐正等 由部落而来:独孤氏、尉迟氏。 有人名而来:端木氏、颛孙氏。

自创姓氏:赫连氏。 有山水之名而来:完颜氏、 由赐姓而来: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淳于氏 由职业而来:漆雕氏 由排序而来:第一、之外第八复姓。

2、复姓名人简介: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 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 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 因此名垂千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3、帮助孩子背诵:

(1)、帮助学生读、注音 4

(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

(3)、学生独立背诵。能被多少背多少。

(4)、个别检查。

(三)、总结: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第二单元 民间传说

教学内容: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

2、使学生能体会传说故事中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 当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体会我国民间传说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材分析:

民间传说是指我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 有关的故事组成。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 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本单元包括四 课,每课介绍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民间故事,分别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孟 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本单元的授课中,要让学生了解民间 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 质。

教学重点: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 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 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问:

(1)、谁读过有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 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5

2、学习第二段:接着读第二段。(介绍了牛郎的身世,牛郎是个孤儿,由于嫂 子对他不好,给她出难题,只给他九头牛放牧,却要带回十头牛,是他有机会认 识了天上的金牛星。 问: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孤儿)嫂子对他如何?(嫂子对他不好。还 刁难他)我们应该向牛郎学习什么?(诚实、善良、勤劳的品格)

3、学习第三段:(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 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 读两遍后问: 织女与牛郎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阶层? 为什么织女与牛郎结成夫妻就是触犯了天条?

4、学习第四段:(讲述了牛郎穿上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来到了天界,即将与织女 团聚时被王母娘娘用银簪变成的银河挡住了去路, 喜鹊化为鹊桥是牛郎与织女团 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最终打动了王母娘娘,牛郎和孩子们得以留在天界,每年和 织女相会一次。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个日子定为“七夕节”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 事所起的作用?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

5、巩固:学生分组、分角色读课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 (三)、作业布置: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孟姜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知道正确有效速度 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为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3、使学生对我国的万里长城有所了解。

4、了解秦始皇的暴政。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命运。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到古代劳动 人民的悲惨与辛酸, 认识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十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建成 的,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 教材简析: 孟姜女的故事讲述了秦朝刚刚结婚的范杞梁被征召去修长城,结果一年时间 过去了,都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他时,发现范杞梁已 经累死在修长城的过程中,万分悲痛的孟姜女失声痛哭,居然哭倒了长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谁爬过长城?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征 80 万人修筑 长城,范杞梁被征召。此时的范杞梁刚刚结婚,就离开妻子孟姜女去修长城,一年未归。孟姜女连夜为范杞梁赶制寒衣,要去长城寻找丈夫。 通过朗读第一段,问:孟姜女姓什么?为什么不是姓孟?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 习惯含义? 回答完后继续教学生读书,让他们认识到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繁重的 老矣,计划了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这也是本故事的社会原因。 6

2、学习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却发现丈夫范杞梁已经 累死。连尸骨都找不到了。)

(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观,以曾强学生的 感性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 长城的修筑,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 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3、学习第三段:(第三段讲述了孟姜女得知梁杞梁已经累死的消息之后,失声 痛哭,哭倒了长城,在长城得崩塌处,露出了范杞梁的尸骨,孟姜女悲痛之下, 投海而死,) 学生读课文后问: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 被埋在长城之下?

4、学习第四段:(介绍了人们纪念孟姜女的情况,人们根据传说推断孟姜女的 故事发生在山海关,由于不知道孟姜女是哪里人,所以很多地方都说是孟姜女的 故乡,修建了孟姜女的墓。

(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 的民间故事修建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

5、知识链接: 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孟(伯)、仲、叔、季。

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 6、知识拓展:“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请孩子们 试着读一读.

(三)、作业布置: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 事,掌握主要情节。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 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3、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体会故事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崇 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祝英台形象的特点,分析师母、祝英台父母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 往。 教材简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 的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 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它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 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 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送不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产生和 7 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其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和吃人礼教对 年轻人爱情的钳制和迫害,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门第等级的反抗。 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祝英台一心要去 杭州读书,父亲让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在书院认识了梁山伯,并结拜为兄 弟,三年的同窗生活,梁山伯竟然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子。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问:第一段讲了什么事? 祝英台为什么想读书?为什么她的父亲让她女扮男装才能进书院呢?

(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有关,当时的女子是没有资格进学 校读书的,所以祝英台想读书,只有女扮男装。向学生介绍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歧 视与不公)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在师母的指点下才发 现祝英台是女子,于是去祝英台求婚,但遭到祝英台父母的反对,梁山伯悲愤病 亡。 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祝英台师母这个角色的形象,思考她在本故事中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祝英台父母反对梁山伯求婚的本质原因?

书生梁山伯和祝英台父母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吗?他们分别代表什么?

3、学习课文第三段:(第三段讲述了祝英台被迫嫁人,在迎娶的路上,到梁山伯的墓前哭拜亡灵,与梁山伯化身为一对彩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表达了两 人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生死相随的情感, 对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4、巩固提高:

(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

5、知识拓展:

(1)、听一听: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2)、读一读: 荆南竹枝词。咏梁祝 (淸)史承豫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 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

第四课时 白蛇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白蛇传”的故事, 能说出白蛇传的内容大意。

2、认识“白蛇传”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意义。

3、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白蛇传故事所表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

往。

教材分析:

《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之列。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携青蛇来到杭州的西湖, 并与许仙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所塑 造的白娘子、许仙、 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 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本文安排在第二单元《民间传说》部分。教学 中,帮助孩子打开民间传说的大门,激发学生所谓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饶有兴趣 8 地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遨游。本课就是有秀的范例,让学生多读课文,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感受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憎恶坏人自 私、贪婪、懒惰的恶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吗》? 这部电视剧说了个什么故事? 谁来说一说,请学生说说后,是接着说,今天咱们再来学习这篇民间传说。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相识,许仙在西湖遇到了 白蛇幻化的白娘子, 以及青蛇幻化的小青, 由于避雨而相识, 并且最终结为夫妻, 开了家药铺,生活的很幸福。) 学生读课文后,问:白娘子和青青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什么不同?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金山寺的法海和尚为收服白娘子,把许仙 拘禁在金山寺,白娘子为了救出许仙,水漫金山死,因此触犯了天条,由于白娘 子展示了她的法术,这位后面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 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让学生体会白娘子的性格以及形象,分析法海的形象以及 他在故事中的作用。 (在此处留作业:搜集有关法海的资料,和同学分享)

3、学习课文第三段:(讲述了许仙对白娘子是蛇妖的说法将信将疑,帮助法海 用金钵盂收复了白娘子和青青, 法海在雷锋寺前砌成了雷锋塔, 镇住了白娘子。 ) 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法海怎样镇住白娘子的?

4、学习第四段:(第四段讲述了白娘子的儿子长大后考取了状元,将母亲就出 了雷峰塔,一家人幸福团聚。) 学生进度课文,了解许仙这个人物形象,体会许仙在故事中的作用。 这个故事的结束与“牛郎织女”和“梁祝”有什么不同之处?

5、知识拓展:

老师或学生讲故事:《白娘子峨眉山盗灵芝仙草》

(三)、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三单元: 历法与生肖

教学内容:农历、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

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和月份的划分、二十四节气 的名称和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

2、让学生知道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 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 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边动植物的变化;提高学生区别传说和事 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农历月份的划分和特定几个月的名称。

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9

3、十二生肖的名称和产生时间。

教材分析: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 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在本单元我和学生将一起了 解传统历法,感受生肖文化。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农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 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 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 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 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 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 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记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 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 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 365 天,分 12 个月,其中,1、3、5、7、8、10、12 月为大月,每月 31 天,而 4、6、9、11 月为小月,每月有 30 天。2 月比较特 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 28 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 整除时,这一年的 2 月有 29 天,如 2000 年、2004 年、2008 年。(当正百年 的时候必须是 400 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 28 天。

2、公历的节日: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 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

(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 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 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 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三、 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七、初八,看到的

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 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 满月过后, 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 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为 “凸月” , 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 又变成一个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这样, 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 366 天,一年有 12 个月,每月有 29 天或者 30 天,29 天的称为小月,30 天的为大月。每 19 年安排 7 个闰月。所谓闰月, 10 便是多一个的意思。比如 2009 年的农历五月便要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 闰五月。

(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

(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 称冬月。

(4)、农历的旬:每月有 29 天或者 30

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 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

(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 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 12 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三)巩固提高:

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 46 页 2、想一想:我们过生日按照农历的日期过,每个生日的晚上,月亮的大小总是 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农历主要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安排时间的 一种历法,而且月亮的周期每月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过阴历生日每年月亮的大 小总是一样的。

3、 查一查: 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 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

第二课时 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 秋分的时间,知道中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

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 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 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 植物的变化。

3、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 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 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难 点在于对二十四节气内容的理解, 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 气

候、 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教材分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 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 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 27

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

(二)、探究新知: 11

1、介绍节气歌:

“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 投影出示: 二十四节气表立 春 2 月 3—5 日交节 春 季 雨 水 2 月 18—20 日交节 惊 蛰 3 月 5—7 日交节 谷 雨 4 月 19—21 日交节 芒 种 6 月 5—7 日交节 大 暑 7 月 22—24 日交节 白 露 9 月 7—9 日交节 霜 降 10 月 23—24 日交节 大 雪 12 月 6—8 日交节 大 寒 1 月 20—21 日交节 春 分 清 明 3 月 20—22 日交节 4 月 4—6 日交节 立 夏 5 月 5—7 日交节 夏 季 夏 至 小 暑 6 月 21—22 日交节 7 月 6—8 日交节 立 秋 8 月 7—9 日交节 秋 季 秋 分 寒 露 9 月 22—24 日交节 10 月 8—9 日交节 立 冬 11 月 7—8 日交节 冬 季 冬 至 小 寒 12 月 21—23 日交节 1 月 5—7 日交节 小 雪 11 月 22—23 日交节 处 暑 8 月 22—24 日交节 小 满 5 月 20—22 日交节.。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东面的动物。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 12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资历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 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署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 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背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莲,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4、背诵:二十四节气。 巩固拓展:

第三课时 十二生肖

教材分析: 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

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 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 我们为什么有属相? 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 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 十二地支。

(二)探究新知:

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

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 一类是六畜:有牛、马、羊、猪、狗、鸡; 一类是野生动物:虎、兔、猴、鼠、蛇; 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龙。

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 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定位和距离现在的时间, 加深对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早、流传久的印象。

4、十二生肖的传说: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 你还知道那些传说?

5、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确立的很早,猫是从外国传过来的动物,汉 代之后才有的,出现十二生肖时人们还不知道有猫。

(三)

1、背诵十二属相。 13

2、拓展活动:十二属相诗(节选) (南朝.陈)沈炯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啃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第四单元:诗词诵读(一)

教学内容:诗词诵读(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叫学生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2、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 为长大后实现理想打牢基础。

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分认 识,积累相关的知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我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情怀、表达志向方面有代表性的三首作品,包 括唐代黄巢的 《题菊花》 晋代吴隐之的 、 《酌贪泉》 宋代李清照的 、 《夏日绝句》 。 所选作品读起来慷慨激昂,感情真挚热烈,符合中国古人“诗言志,歌咏言” 的情怀, 比较合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题菊花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认:“飒、栽、蕊寒、慷慨、“

2、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借助诗文解析想象出“菊花”含义, 感受菊花的美,并了解作者的理想愿望。

3、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背诵课 后拓展活动中所列的名句,领会其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该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一首托物咏志诗,通过对句话不畏寒秋傲然盛开的描 写,抒发了作者不畏艰难、积极要求改造世界、争取平等的雄心壮志,展现了世 人孤傲独立、不趋炎附势的品格,隐含了作者对弯头那个政治腐败和社会的不满 情绪。作品从侧面赞扬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格,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气概和威武 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背诵这首诗,其难点是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预习,并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1、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2、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三、深入探究,领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14

2、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四、学习日积月累,了解与菊花有关的表达理想和志向的诗句。

五、拓展活动 背诵一些表达志向的古代诗歌名句,认真体会其内在的精神。

第二课时 酌贪泉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作者的高贵品质和志向。

3、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酌贪泉》

1、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2、借助诗文解析深入感悟:

(1)、夷齐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学习日积月累,进一步了解有志之士的高贵品质。

三、拓展活动 读一读《猛虎行》,体会诗人的志气。

第三课时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诗人悲愤的情怀,深情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学习《夏日绝句》

1、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大意。

2、再读诗文,深入感知

(1)、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教师小结。

三、拓展活动

1、读《霸王别姬》,了解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2、了解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等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四、找一找 课后查找几首李清照的作品欣赏一下。 娱乐体育”

第五单元 “娱乐体育”

教学内容:武术、蹴鞠、围棋与象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常见且流行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武术、蹴鞠、 围棋和象棋。 15

2、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即武术、蹴鞠、 象棋和围棋。

难点是如何通过内容的学习,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德传达出 来,知道古人寓教于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让学生了 解古人在空闲时间如何坚强体魄, 如何娱乐自己。 同时, 在这些体育娱乐活动中, 通过介绍武德等重要细节,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道传达出来。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武术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和重要的四个门派;明确中国 武术“重德不重艺”的特征,知道无数首先是一种供自己强身健体的运动,其次 是抵御敌人,不能作为炫耀或者恃强凌弱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无数最重要的目是强身健体。引 导学生熟悉我国几个重要的门派,并介绍太极拳的特点,通过对比少林功夫和太 极拳,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知道中国武术出了门派繁多、 武术招数花样各异外,重要

的是有一套自己的武术道德,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武 术认知感。通过对少林、太极拳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对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作了介绍,重点是掌握中国武术的代表--少林功 夫的特点和起源,明确中国功夫重视“武德”的特点同时熟悉太极拳的特点。难 点是中国武术的门派分类。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导入:你们喜欢看武打片吗? 看过那些我大片? 知道那些中国功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中国武术。

(二)、探究新知:

1、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无数的内容和作用。

2、阅读课文第二段:使学生知道武术有哪些的门派。

3、阅读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中过武术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不以攻击为主 要目标。它既注重武功,也注重武德。

4、介绍少林功夫的由来和内容:阅读第四段和第五段。

5、介绍太极拳:阅读课文第六段

6、总结全文了解“少林神功”、“太极拳”、“武当剑”在世界的广泛流传。 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

(三)、拓展活动: 16

1、 查一查: 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下, 看看早、 晚锻炼的人们都是练习什么武功?

2、想一想:中国的武术门类众多、派别复杂。你能说出集中无数门类吗?

第二课时 蹴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足球的起源地,了解蹴鞠在战国就已经产生,知道 关于蹴鞠产生的传说故事。简单了解马球运动的流行时间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课文以足球起源开头引入对蹴鞠的介绍,锻炼学生对事物追根溯源的能力。介绍 学生熟悉蹴鞠在古代流行情况,对比现代足球,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指导 学生阅读“故事连接”,使学生明确传说和事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对蹴鞠的马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一道 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通过介绍足球的“认祖归宗”----以中国的蹴鞠为 起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识记蹴鞠的起源地和蹴鞠游戏在汉代的特点。 难点在于对蹴鞠发明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确黄帝造蹴鞠只是传说。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你们谁喜欢踢足球? 足球最早在哪里产生?

(二)、探究新知:

1、足球的发源地: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足球的起源地,并培养孩子的 民

族自豪感。

2、向学生介绍“蹴鞠”:阅读课文第二、三段,使学生理解“蹴”就是“踢”, “鞠”就是“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蹴鞠这项运动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就已经十分流行了。

3、简介蹴鞠的发展与流行: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4、请学生介绍现代自求的规则: 足球的比赛场地长 100-110 米,宽 64-75 米,并要辅有草皮。场内画有中场线、 中圈、开球点、罚球区(禁区)、罚球弧、球门区和罚球点;四角插有角旗,并 画半径为 1 米的弧线。球门高 2.44 米、宽 7.32 米,用不超过 0.12 米的方形木 料制成。 正式比赛用球周长为 68-71 厘米,重量 396-453 克。充气后其压力应 相等于 0.6-1. 1 个大气压力。在比赛中,未经裁判员许可,不得更换比赛用球。 此外,还有计时表,裁判员用的哨,判罚用的黄牌和红牌,巡边员用的三角旗值 场裁判在换人时用的运动号码等以及运动员的足球鞋、足球袜、护腿板、守门员 手套等。比赛以时间计算,除双方同意另定外,应分为两个 45 分钟相等的半时, 由于偶然事故或其他原因损失的时间均应补足,时间多少由裁判员斟酌决定。每 半时终了后,如需执行罚点球,应延长时间至罚完为止。 比赛开始,每队上场队员不得多于 11 名,其中必须有 1 名守门员。替补队员不 得多于 2 名。在赛前协商替补队员最多不超 5 名。比赛开始前,由主裁判召集 双方队长用掷钱币方法选定场区和开球权。然后,主裁判将球放在中圈的开球点 上,两队各站在中线后半圈内,主裁判鸣笛后,开球队员将球踢入对方场内,比 赛方为开始。开球不得直接射门得分。比赛中球的整体越过球门立柱的内侧或横 17 梁下檐时,判为胜一球,即得 1 分。若球出界,则由巡边员用旗指明某方发球门 球、角球、掷界外球。如果进攻队员向位于对方场区的本方无球队员传球的刹那 间,这个无球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的场地区,仅有 1 个防守队员,判越位犯规, 并由对方在“越位”地点罚间接任意球。比赛允许队员进行合理冲撞,但必须是 球在双方控制范围内,用适中的力量进行肩相撞。凡队员先铲到球,没有附加动 作而使对方摔倒,不犯规;反之,先将对方铲倒,再触到球,则判为犯规。在比 赛中,对故意打人、拉人、抱人、推人、踢人或企图踢人,故意绊摔或企图绊摔 对方, 凶猛地跳向对方, 带有危险性地冲撞, 故意用手触击球等, 一般都要判罚, 并由对方在犯规地点罚直接任意球。 如果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出现上述犯规动 作之一者,应由对方罚点球。另外,当踢球的方式有伤及对方队员的危险,合理 冲撞非控制球的队员、故意阻挡对方队员、冲撞手中无球的守门员或守门员持球 行走四步以上故意拖延比赛时间时,均应在犯规地点判罚间接任意球。对领队、 教练员、运动员故意违犯规则精神,对裁判员不礼貌、严重犯规等不道德行为示 “黄牌”警告。凡队员行为粗暴、打人、骂人、犯规动作有严重危害性,可示“红 牌”,不经警告直接罚出场,取消比赛资格。除规则另有规定外,凡球的整体从 门柱间及横木下越过球门线,而并非攻方队员用手掷入、带入、故意用手或臂推 入球门(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除外),均为攻方胜一球。在比赛中,胜球较多 的一队为得胜队,如双方均未胜球或胜球数目相等,这场比赛应为“平局”。在 单淘汰赛制中出现平局, 则要进行 30 分钟的加时赛以决出胜负。 如仍出现平局, 则要互罚点球,最终决出胜负。 足球世界曾仅仅是男子所独有。但自本世纪 60 年代,女子足球开始在西欧、南 美等地风行起来,许多年轻女子甚至中年妇女都积极踢起足球,尝试足球运动的 乐趣。1991 年,第 1 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在中国举行,开拓了女子体育运动 的新天地。 女子足球的场地和比赛规则同

男子大体一样,但比赛时间为上、下半时各 45 分 钟,加时赛为 30 分钟。

5、介绍古代蹴鞠的规则:

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类型。 所谓直接对抗,主要流行在汉代。汉代的蹴鞠活动设双球门,在鞠城也就是球场 的两侧都有像座小房子似地球门,场上队员个 12 名,双方尽心身体直接的接触 的对抗, 就像打仗一样, 踢蹴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汉代的蹴鞠主要用于军事练兵。

间接对抗:间接对抗主要在唐宋时期。因为唐代蹴鞠工艺有了进步(书中的蹴鞠 为图片为唐代八片皮缝成的圆形球壳),球体变得更轻了,便于把球提高。所以 唐代的球门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球门设在 中间,比赛双方各在一侧,再求不落地的情况下,能让球穿过风流眼多着为胜。 唐代的粗球运动观赏性强。 白打类似于今天的控球技巧。指没有球门的比赛,足球团队人数也不统一,可以 有一人或者数十人,主要是比赛控球的花样和技巧。这种形式的蹴鞠在古代流行 的时间最长久。

(三) 故事连接: 、 使学生了解足球的发明者,

培养学生区别事实和传说的能力。

(四)、日积月累: 月读日积月累,使学生了解马球运动。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 寒湿后北楼作 (唐)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搞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18

(六)、讲一讲:叫学生查一查《水浒》中写了一个因善踢足球而当上了太尉的 高俅的资料,回来后讲给同学听。

第三课时 围棋和象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国另外两种体育运动形式---围棋和象棋。 “琴 对于 棋书画”第二位的围棋,学生要知道他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下棋的几种代称。对于 大众化的象棋,则知道他产生的时间和基本走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围棋的起源时间和古代琴棋书画的介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维奇的重要 性,幷识记下围棋的别称。通过对象棋的起源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象棋通俗实战 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香气走法,鼓励学生掌握象棋的走法,通过实战 对弈深刻了解象棋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除了可以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外,还广泛 流行着锻炼脑力的围棋和象棋,且围棋基本上是古代士大夫必学技艺之一,培养 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面的认识,感受古代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围棋的重要性和香气的起源。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为其在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地位, 知道通过围棋不光 可以锻炼脑力,同时还是培养性情的方式。对于想起的重点在于介绍书中所写的 象棋的基本走法。

本课的难点是在于能带领学生熟悉并掌握象棋的走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大家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围棋和象棋。

(二)探究新知:

1、介绍围棋:

(1)、围棋的别称和起源: 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向学生介绍,古代称围棋为“弈”,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 称为“乌鹭”。

(2)、古代围棋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课文第二段,向学生介绍围棋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围棋位于我国古代 读书人被要求擅长“琴棋书画'首位,它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也是一种游 戏娱乐活动。

(3)、简介围棋的规则和术语:

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了解下围棋称为“手谈”,以及下围棋的规则。

2、介绍象棋:

(1)、象棋的起源和棋子:

学生通过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象棋的起源以及棋子的名称。

(2)、介绍象棋的走法: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象棋的术语和规则“马走日,象走田,炮 打隔山子,车走一趟线,小卒一去不回还。” 19

(三)、拓展活动:

1、带象棋或围棋来的同学,相互之间下棋。

2、 做一做:查一查哪些词语或歇后语与棋类有关,做成一个统计表。

第六单元:曲艺与杂技

教学内容:曲艺与杂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曲艺所包括的形式:相声、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和木偶戏以 及杂技。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横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 力。

3、通过学习本单元,教学生感受古代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培养学生勤奋刻 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识记相生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以及掌握杂技在 中国的源远流长性。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归纳皮影戏和木偶 戏的异同之处以及杂技在历史上的其它称谓。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几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包括相声、口技、 山东快书、皮影戏和木偶戏以及杂技。这些曲艺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历史都比 较长,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二是群众性基础广泛。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相声和口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 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

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 盛不衰的观点。

3、 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 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 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 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

教材分析:曲艺的最大目的使让人娱乐,在娱乐中能有所收获,可谓寓教于乐。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 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 50 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主要用 北京话。也有地方相声。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 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 20“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 言等; “逗”:是捧哏逗笑; “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曲调夸张演 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

口技是相声的锥形。古代口技是一种仿生艺术,表演者运用嘴、舌、喉、鼻等的 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者多隐身在 布幔或屏风的后边,所以也俗称为“隔壁戏”。

(三)、拓展活动: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

四)、读一读:

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 解。

第二课时 山东快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山东快书 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 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生尝试有节 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思考山东 快书之所以受到喜爱广泛流传的原因。难点在于对山东快书的起源的介绍。 教材分析:

山东快书是一种彻底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经 过一代代

优秀民间艺人的推广和改进,使得该种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解 放后山东快书主要是在高元钧和杨立德两位民间艺人的推动下,扩展了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放一段山东快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发源和发展: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一个牌子,叫做“窜钢腔”山东 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两块主板或钢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它又名快板 书。这一民间曲艺最初传说武松故事,所以曾名“武老二”

3、探究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

因为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上的几个大码头,是商贾(gu)云集之地,有对娱乐活动 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说唱艺术开始流行,为山东快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

(三)、拓展活动:

1、找一找:上网查一查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21

2、读一读:

第三课时皮影戏与木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本特点,知 道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了解皮影戏制作和角色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养学生的对 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皮影戏和戏曲之间的联系。带领 学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 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皮影戏和木偶戏这两种极 富中国特色的古代娱乐方式,知道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艺术强大的 生命力,从古代到现代,依然为观众喜爱和接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两种艺术表象形式:皮影戏和木偶戏。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 难点在于对皮影戏和木偶戏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 教材分析:

皮影是皮影戏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其色泽明亮艳丽,具有独 特的美感。皮影戏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 皮影的动作外,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木偶的种类也很多,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映皮影戏和木偶个一小段, 叫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艺术表

演 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起源:

皮影戏起源于陕西地区, 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 的艺术形式,有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是世界上最 早有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2、师生共同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较色分类:

(1)、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皮影戏角色的五个类别:生、旦、净、末、丑五个 类别。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皮影戏的表演技术和表演形式。,真正理解“一口述 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含义。

(3)、师简介五个角色的特点: 生旦净未丑是中国戏剧中人物的行当分类,具体讲,生分为小生、老生和武生三 种;旦分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旦四种;净指花脸;末为年龄较大的男子; 丑则是丑角, 分文丑角和武丑角两种。 不同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 “生”与“旦”都是略施脂粉,达到“千人一面”的效果,“丑”和“净”则是 以色彩勾勒为主。

(4)、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汉武帝: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5)、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掌握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发展: 22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皮影戏与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的幕后操纵木偶来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三国时已 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中演出的是“木偶”。。。。。。。。。阅 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6)、师向学生简介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张杖头木偶、铁线木偶: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起源于清代中叶,又称“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 上木偶”。一般偶人身高 0.27 米或 0.40 米,头部中控,颈下缝合布袋连缀四肢, 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深入布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 互协调操纵偶人做各种动作。艺人大多用此来演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为儿童 喜爱。

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是木偶戏中最常见的两种。提线木偶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 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 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铁线木偶:铁线木偶也叫铁枝木偶,南方地区,这种木偶一般高 1 米到 1.5 米,

偶头为彩塑泥头而驱赶则有木质、双手用纸、双腿以及双足木头。

(三)、拓展活动: 做一做: 产月相关资料,了解简易木偶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第四课时 杂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门类和杂技在历史上的 发展情况,知道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杂技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杂技的这种艺术种类 的发展变迁过程。指导学生熟悉杂技表演的基本种类,知道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包 含关系。 通过对河北吴桥的介绍, 引领学生会寻找典型的事例来了解事物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艺术在古代的源远流 长性,知道中国在即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 过介绍中国杂技之乡-----河北吴桥,使学生知道杂技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 十年功”的特点,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而 难点在于杂技种类的介绍以及在记载历史上的其他称为。

教材分析:

众所周知,吴桥杂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河 北吴桥形成了“惊、险、奇、绝”的艺术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一段杂技。问谁知道杂技的故乡是哪?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表演艺术: 杂技是一门以人体特技艺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 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还有变化神奇的戏 法,比如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等。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代 杂技的重要内容。

2、薛申自主探究杂技的起源和发展: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年多的历史。 23 杂技在汉代成为“百戏”,隋唐时叫做“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 杂剧,才称为杂技。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 40 多个节目,在那时,就有人 能表演挑一旦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了。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 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 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

3、学生自主探究在即的故乡河北吴桥:

学生分组探究杂技之乡吴桥,真正理解谚语“上至九十九,下至才回走,吴桥耍 杂技,人人有一手”: 河北吴桥是我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 前和土炕上,当地人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便机头魔术。有的孩子打油买醋时, 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放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

(三)、拓展活动:

说一说: 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安排有精彩的杂技表演,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记忆中印 象最深的杂技节目是那一个。 诗词诵读(

第七单元 诗词诵读(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会认“鲍、淳、殉、殇、羁、魄、颅、凛、焉、 掳、撼、倭、戈、阑、潇、靖、虏、阙、捍、铭、仞、羌、翰,戊、苟、庸、催”。

2、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所学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 貌,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3、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学内容是爱国主义诗篇,从中可以读出诗人的赤字丹心。

教学重点:诗词的背诵

教学难点:诗词的理解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代出自蓟北门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认“蓟 ji、鲍 bao、淳、殉、羁 ji、殇 shang、忱、颅”。

2、使学生能背诵这首诗词。

3、能结合课后的注释以及解析真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课后 的拓展活动。

教材分析:

这首诗脍炙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封建时代衡量臣民忠良行为的准 则的诗句,由此可见,诗句所含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自然不必细说。

教学重点:诗的背诵

教学难点:这诗的句理解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

提前叫学生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一)、课题导入:

检查作业,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板书在黑板上。(略)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生字词:

(1)、学习孩子们提出来的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2)、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3)、分组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4

2、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1)教师简单的引导: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2)、简介作者: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出身贫寒。因向 宋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受到赏识,被认为国侍郎。文帝时升迁为中书舍人。临海 王子项镇守荆州时,鲍照又任前军参军,所以后世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是南朝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 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有些诗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痛苦生活, 表达了作者要求 保卫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担忧的作品也流露了天 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绪。

(3)、学生自主背诵这首诗。

(4)、分组检查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

(5)、自主讨论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记住。

4、拓展活动:欣赏《别云间》:

(1)、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 华

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人,名模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幼时即善辞赋 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惨哀婉,充满了强烈的 民族意识,谢枚如评价他的诗词“如猿--,如鹃啼”其著有《夏内史集》、《玉 樊堂词》。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临刑前的一首悲壮的绝命诗。作者 在诗中写出了对亡国的悲愤的同时,也写出了壮志难酬的无奈。

译文:这三年我成了奔走他乡之客,今天又成为俘虏。看着大好河山不禁使人留 下无限的泪,是谁说过天地无边的啊!现在,我已深知为国献身的日子越来越近 了想到要与故乡永久的告别却难而又难。我不屈的灵魂回到这里的时候,将在天 空中关注着以后继续抗敌的旗帜。

(2)、学生自主学习《别云间》。

(三)、讨论: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满江红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 “凛、焉、掳、撼、倭、戈、阑、潇、靖、虏(que)、阙(que)”, 能正确读“潇潇、等闲,凛凛、倭寇等词语” 。

2、能结合课后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拓展活动所 安排的任务。

3、能流利的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这首词的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所表现得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这首《满江红》选自岳飞的《岳武穆集》,是一首气壮山河、千古传 颂的名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满江红》是宋、元时期最 流行的词牌之一。全词有两大段组成,称为上、下片。上片的曲调基本上是上片 25 的反复,只第一句略有变化,称为“换头”,是词调音乐中最有典型的趋势结构 之一。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学生同位相互检查节课的背诵内容,教师做好记录。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并注上音。

2、学生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教师抽查。

(5)、小组讨论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6)、教师补充:作者介绍 岳飞(1103---1142),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 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 亲眼目睹了华夏和善破碎, 国破家亡。 他少年从军, “精 以 忠报国”,“还我河山”为己任,转战各地,艰苦斗争。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 九日,秦惠以“莫须有”的罪名将

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三十九岁。1162 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shi)武穆,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留有(岳武 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三)、故事连接:精忠报国 学生自读课文。

(四)、拓展活动:

读一读: 马 上 作 (明)戚 继 光 南北驰驱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作者简介:(1528---1587),字远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 将门,17 岁继承父业,袭世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因在浙、闽一带抗寇有功, 升任为总兵官。他一生南征北战,颇有建树,为明代抗寇名将、著名军事家。著 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马上做》的创作背景:该市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寇期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转战 南北、紧张激烈的马戈生涯。

内容简析:从福建、广州到蓟(ji)州,可以说作者的征战生涯走遍了天南地北。 “报主情”这三个字点出了作者并不是不喜欢安定生活,只因为心怀天下,为国 家安定不得不奔波万里。第二句中“笑”字更是展现了抗寇名将的豪迈气概,为 了抗寇事业, 总是行色匆匆, 周围再美好的景色也无暇观看留恋。 最后两句是 “平 生”、 “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阐释说明,保卫国家的英雄形象立刻豁然于纸上。 这首诗平易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欣赏作者这篇作品的同时,教学生记住戚 继光让人钦佩的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第三课时 赴戊登程口占示人家

教学目标: 26

1、会认:捍、铭、仞、羌、翰、戊、苟、庸、催,能读写:衰庸、诬陷、赖以 生存、座右铭、经久不息等词语。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节选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学生 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生背诵和理解节选;

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古 代诗歌的欣赏。 教材分析:前两句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了所遭遇的不幸,冷言冷语中却带出 了几分自嘲与不羁。后两句与前两句不同,采取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甘愿为 国献身、不顾惜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抽作业。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2、帮助学生学习成生字词。

3、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4、作者介绍:

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人),字元扶,清末政 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决维护中国主权和民 族利益深受人民的敬仰。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业商业。他不

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他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作山房文抄》、使滇吟草、 《林文忠公政书》、 《荷戈纪程》等著作。

5、简介虎门销烟:19

世纪上半期,在对英国的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往中国走私鸦片,这种不正当的商务赚取了中 国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很多百姓吸食鸦片家破人亡,军队里的士兵也有不少的人 吸食,国家民族深受其害。为了制止这种不良风气,拯救国家民族,防止鸦片的 大量输入和白银的大量外流引起的统治危机,1838 年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的禁烟 主张, 并排他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他到达广州后整顿海防, 缉拿烟贩, 查封烟馆,收缴鸦片,禁烟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839 年 6 月 3 日,林则徐 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来的鸦片 19187 箱和 2119 袋,总重量 2376254 斤,前后历时共 30 天。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华民族抵制鸦片的决心和勇气,林则 徐不畏强暴坚决抵制鸦片贸易的行为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不愧为民族英雄。

6、学生背诵这首诗。

(三)、日积月累:学生读一读课本 65 页上面一段。

(四)、故事链接:学生读课本 65 页下面一段。

(五)、拓展活动:读一读:《 凉 州 词》两首:见课本 66 页。

第四课时 从军行(其四)

教学目标:

1、会认:祁、隘、鄯(shan)、擅(shan)、会写:孤、遥、楼、笼、蚀、挽、擒, 理解:青海、楼兰、金甲、笼罩、擅长、关隘等词语。

2、能结合课后的解析和注释理解正确的诗词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较好地完成 课后拓展活动。 27

3、通过学习诗词,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理解诗词和背诵诗词;难点是教学生 理解边疆战士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教材分析:诗的前两句描绘戊边时将士们所处环境的风光,并借用对环境的描写 来渲染战争的气氛。 后两句则集中概括的戊边将士长期面对的残酷激烈的战争生 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志。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检查上周作业:小组检查,教师记录。

2、今天该学什么了?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从军行》:同为合作学习诗词中的生字和生词。

2、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3、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

王昌龄(690---765),子少白,盛唐著名诗人,在当时名重一时,被称为“诗 家夫子王江宁”,因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又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 “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域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境开

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4、叫学生自主阅读课后注释和解析,进一步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其 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了解作者书法的感情和志向。。

5、背诵这首诗。

(三)、日积月累:学生自主阅读。

(四)、拓展活动(作业)

1、课后“做一做”

2、背一背:前出塞(其六)

第八单元:中华河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 亲河。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带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的知识积累,培养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让学生知道我国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为我们床草的辉煌的传统文化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在世界的 位置以及分别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是三大河流分别对中国南北地 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与交流所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黄河、长江和大运河,流贯全国,沟通南北,孕育、滋养了灿烂的中 华文化。 他们对锦绣中华的意义, 如同主动脉之于人的身体。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这些合流两岸栖息生存,繁育发展,人们也给予了它们崇高的礼赞。在历史的 长河上,这些河流所流淌的不仅有自然的河水,更有绵长厚重的文化。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黄河

教学目标: 28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 亲河”;同时,历史上黄河经常淤塞、决口、改道、也给民族、民众带来了深重 的灾难。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黄河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积累,培养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懂得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尤其热爱作 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的自己的家乡------山东, 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作为 山东人的自豪感, 还要知道, 保护黄河流域环境, 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科的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介绍黄河。重点和难点都在 于将戒指里黄河、保护黄河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谁能背诵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你对黄河有那些了解?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黄河的知识和作为母亲河的重要意义:

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它全长 5464 千米,流域面积 75 万平方千米,年流量 574 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 79 米。 黄河法院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 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河口镇,地 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黄河沿途汇集有 35 条主要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 河、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最大的支流)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黄河 两岸湖泊不多,主要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从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朝到现在 4000 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 的时间延绵了 3000 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郊地区 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政治、文化、 经济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 区。公元前 2000 年左右,流域内出现青铜器,商代是青铜器冶炼技术已达到相 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古代的四 大发明都产生在这里。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大量的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 典籍,也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 政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仍 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 化遗产。

2、 悬河: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地上河”,具体阅读课文第 三段。

3、历史上黄河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以及治理黄河:阅读课文呢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活动:

背一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 王之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 唐 张玭

(四)、查一查:黄河在山东省流经那些城市?是从那个地方流入大海的?

第二课时 长江

教学目标: 29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 大河,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2、向学生介绍长江秀丽的自然条件和古老传说,然后介绍长江流域的几大文 化分支。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长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中国哟这样优厚的自然条 件,祖先们又为我们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为 之自豪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科的重点是对长江的过去和现状的介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 治理长江的水患,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为华夏造福,不仅是古老传说中表达的 美好愿望,也是现代人不懈的追求。

教材分析:长江全长 6403

千米,是中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 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和

亚马孙河,从水量来看,长江年平均入海量约 9600 余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亚马孙河和刚果河。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流 域总面积 180 余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它与黄河同为 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上街可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关的内容,大家还记得黄河是中 国的第几大河?学生回答后,引出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谁能背诵有关长江的诗篇?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长江之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示意图。

2、 学生探究了解三峡: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总称,中国 10 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 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 204 千米。 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总长 8 千米,是三峡中最短的一 个,但最为雄伟险峻。 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它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县 官渡口,绵延 45 千米,包括金盔银甲峡和巫山十二峰,峡区奇峰突兀,峭壁屏 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特别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态,留下了 许多神奇的传说。两岸风景优美,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都 曾游此留诗。 西陵峡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长 66 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 多水急闻名。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黑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 中有滩,大滩套小滩,三峡大坝水电站正位于西陵峡中部宽敞处。 三峡工程,全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里枢纽工程,在 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

3、神女峰: “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清人许汝龙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巫山十二 峰的向往之情。巫山十二峰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关于神女峰, 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30据说,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她在紫清 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 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那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终于带着侍从,悄悄 地离开了仙宫,邀游东海。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 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干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 不欢快。岂料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 民。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闻 惊雷滚滚,地动山摇。待到风平浪静,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 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园、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 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 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正当夏禹焦急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 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乃唤来黄魔、童律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 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 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 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 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

面前。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 化的道理。”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 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并未离去,她仍然伫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 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年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 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侍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 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其说不一,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 目中的“神女”,尊称她为“妙用真人”,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 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 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 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 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 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 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 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 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31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 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 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 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 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 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 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 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 自己的私人财产, 变成氏族的贵族。 有了剩余的产品, 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 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 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 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 传说禹年老的时候, 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 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 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 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 gāoyáo), 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 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 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 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回答者: ronnie_ - 八级 2007-1-8 20:31 大禹治水的地域,据专家考证,是在今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山东南 部及江苏、安徽的淮 。

4、学生自主了解长江流域的文化: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读一读,唱一唱。教师放音乐,学生跟着唱。 《长江之歌》 你从学生走来??略。

第三课时 大运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贯通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同时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 之一,从开遭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他对中国文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 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 到了巨大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代开凿过程; 第九单元 政治人物 教材分析:政治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们 创业开国、 励精图治、 开拓疆土、 匡危扶济,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壮丽诗篇。 教材分析:列举历史大事的主要表现,探讨他们的历史贡献,理解他们在推动中 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3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创业开国、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匡危扶济,的主要表现, 探讨他们历史贡献,理解他们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材料解析、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他们诸多示例,感受他们优秀品质,并以此 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借鉴历史经验的学习,感 悟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他们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教学重点:

历史大事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他们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第一课时 唐太宗与唐明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材料解析、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 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 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 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唐朝盛世与两位皇帝有密切关系: 谈话:你知道他们是谁?有那些历史典故?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 恢复和发展 ,出现 “贞观之治”的局 面 。

2、原因 (1)吸取 隋亡的教训 。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①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 魏征 。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 房学龄 和 杜如晦 为左右仆射。

(3) 实行 休养生息 政策, 不夺农时, 推行 均田制 , 轻徭薄赋, 反复强调 “ 存 百姓 ”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 唐律 》,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 科举 制,提高 进士科 地位。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

(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 战而后和 ”的策略。

(2)加强管理:

①在东突厥设 羁縻府州 ,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②在西突厥 设 安息都护府 ,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首领:630 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天可汗”,他们的后嗣 由唐朝 册封 。 33

(4)和亲: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 入藏与 松赞干布 和亲。

3、作用:

(1) 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 鸿胪寺 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 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 并回赠物品。

(2) 宽容的宗教政策: 佛教 经典大量传入中国, 并被译为汉文, 玄奘 到 派 天竺取佛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

2、作用

(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 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 封建化 进程。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 撰写《 帝范 》,反省过失,评价自己“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 大,益多损少”。

探究问题: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 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 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 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 模和典范, 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明皇, 开创了开元盛世, 社会物质文化高度繁荣,唐玄宗抑制奢靡,提倡节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 劳动力,兴修水利。 第二课时 成吉思汗 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 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 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

学生分析: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 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 鹰撞翻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好方法。

第二课时 成吉思汗

教学目标:

1.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2.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34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心情的描写。

教学设想:

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批 —讲—论—填等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成吉思汗的照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2.你对这位历史伟人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3.板题、读题。

4.检测生字。

5. 师: 本课文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 你认为学习本文要掌握什么知识点? (生 说师板书)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掌握这些知识?(生说师板书) 〔点评:这样做有利于鼓励学生养成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习惯,实现资源共 享。特别体现学习方式的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嘛。〕

二、初学课文,理解内容

1.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通全文。(师提醒生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2.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组最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理解和掌握黑板上板书出来 的 1—2 个知识点。一生在小组学习记录本上记下来。(师巡堂轮流参与到小组 的学习中)

3.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师提示汇报金点子:自报家门——说学法——当 小老师给同学讲解——检测。(可考他人亦可请他人检测本组成员)

4.当有同学汇报“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师相机引导分段:是 呀!

文章写得可有条理了,哪些自然段写起因?哪些自然段写发展?哪些自然段 写高潮?哪些自然段写结果?可分为几部分呢?

第三课时 康熙与乾隆

教材分析:通过了解康熙乾隆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 会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教学重点:“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探讨康熙的历史贡献,理解乾 隆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材料解析、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康熙乾隆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 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 带来的启示,体会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教学重点:“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康熙乾隆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康熙和乾隆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他一生拥有多重角色。

二、新授:

35 走进历史,了解一下。

1.学生读课文,谈感想和体会: 论功劳,很难说,康熙稳定了大清的基业,为后世的统治铺平了道路。雍正时, 我国在税收上,废除了人头税,可说是利世之举,同时相应的清廉的举措,推动 大清继续发展。乾隆在继承前治的基础上,以前期的清正使大清达繁荣。 康熙 在位六十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 济最富庶的帝国。年轻的康熙帝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此次平 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满清的统一。 收复台湾:在三藩刚刚平定不久,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发生内乱。起因是 1662 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立。1681 年,郑经死后,其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 氏的继承人, 改立郑经次子克塽继承延平王位。 郑克塽年幼, 成为冯锡范的傀儡。 康熙在此情况下,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1681 年七月,康熙下诏“以施 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此后,满清政府 又先后平息了噶尔丹的侄子阿拉布坦的叛乱, 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和 准部贵族阿睦尔撒纳在伊犁发动的叛乱。并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立青海办事大 臣,分蒙古族为二十九旗,加强了对青海的管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参赞大 臣、劣谟大臣、都统等,率兵分驻伊犁、塔城等地,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 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 17 世 纪中期侵入了中国黑龙江地区。沙皇多次遣使来华,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 但因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府拒绝。 此外, 由于清初国内尚未安定, 所以直到 17 世纪 80 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了 有力的军事行动。

三、总结:

康乾盛世,奠定清王朝的基础。 诗词诵读(

第十单元 诗词诵读(三)

第一课时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 水)时写的一首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 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 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 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 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 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36 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 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 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 的时间越长, 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 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 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 “情更切” 变成了 “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 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 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 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 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 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 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第二课时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 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 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 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 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 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 呼应, 如此一来, 我们就可以由 「白色」 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 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 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 37 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 常的完整。

第三课时 杂诗(其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 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 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 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教法: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 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l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 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 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 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 或 365 或 372 或 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 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

人。陶渊明出身于破 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 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 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 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 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 学了《老子》 《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 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 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 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 125 首, 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朗读赏析

1.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 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 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 “风来” 、 “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 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 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 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 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38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 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 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 舞台已匆匆撤走了, 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 焉能不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 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 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

1.生死之悲,

2.士不遇之悲,

3.羁旅、离别之悲,

4.孤苦之悲.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 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 反而 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 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 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读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 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

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 “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 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 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 等诗中多有体现。

四,课外讨论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39

更多相关推荐:
三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尊、自立、自爱这种品德,独立人格、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君子敬德修业,与时偕行,有所…

三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褚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这个学期我们继续循着上学期传统文化的教本进行教学,但总沿用用了又用的教学方法觉得很是无力。于是,穷则变,变则通,在很多方面,我都做了尝试。一、教学方法的变更这学期的教本尽管没有变,教学…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们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

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可以叫端阳节传说那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

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春节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可以叫端阳节传说那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

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可以叫端阳节传说那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指导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指导教案冬至吃饺子东汉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他的医术高明不管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他是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退休回乡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散他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中国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端午节赛龙舟春节吃饺子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春节倒贴福字的来历从前有一个大官他命令大家在过年的时候贴福字在一次过年那位大官想了解了解百姓过得怎么样大...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传统文化》作文范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年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

三年级传统文化(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