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时间:2024.4.20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宁政发〔2012〕11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做强做大,逐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现状分析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着力推动“小省区办大文化”,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全社会文化自觉意识普遍增强,文化产业投入不断加大,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印刷、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文化创意、节庆会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20##年全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3.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特色文化逐步彰显。围绕黄河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等地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培育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中华黄河坛等一批“黄河金岸”文化展示线重大项目相继实施,回族文化品牌不断涌现,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西夏王陵等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保护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文化产品亮点纷呈。重大文化精品工程有效实施,相继推出舞剧《月上贺兰》和《花儿》、电影《同心》和《画皮》、原创动漫《薯仔历险记》、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版图书《回族民俗学》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主题美术、“花儿”音乐等创作质量、数量大幅提高,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产品不断丰富,回族医药、服饰等民族文化品牌进一步凸显,成为宁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
  文化企业培育壮大。以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相继组建成立运行。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西部影城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宁夏软件动漫园、六盘山文化城等文化企业聚集场所形成一定规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文化市场繁荣活跃。积极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和消费市场,广电传输、出版发行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影院、剧场等文化消费场所巩固发展,电影和演出院线经营方兴未艾,歌舞娱乐、网络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步伐加快,特色文化街区和文化专业市场日益活跃。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等“六大节会”形成品牌,文化旅游影视产品展览展销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产品贸易,文化向西“走出去”迈出新步伐。
  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与文化部等有关部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央支持和央地、省区间文化互助合作不断加强。制定《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投融资、土地等优惠政策,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实行文化行政许可审批集中办理,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力度,文化产业发展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为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机遇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机遇:从国际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跨国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态势。随着各国联系的日益加深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西方国家加快意识形态输出渗透、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为我们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推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加快“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国内看,中央把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为我区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从区内看,我区拥有黄河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等特色独具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速向文化产业项目集聚,城乡居民持续增长的多元多样文化需求提供了较大的消费市场,文化科技创新催生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增添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治区确立了建设沿黄经济区、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扩大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等重大发展战略,为推动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提供了广阔舞台和空间。
  挑战:当前,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创意层出不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融合发展日益广泛,宁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前所未有,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大,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区相比差距较大;文化产业投入较少,投融资渠道不宽,20##年全区城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8.43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速度仅为0.2%,远低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文化产业特色还不鲜明,区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粗放式经营,利用率不高,优势产业专而不精、特而不强,产业园区、基地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任务艰巨,在产品设计研发、衍生产品生产、文化市场开拓等方面明显滞后,尚未形成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文化企业实力不强,国有改制企业刚刚起步,民营企业普遍呈现“软、小、散、乱、弱”的状况;文化产品品牌缺失,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群众文化消费能力较弱,消费习惯传统,支出比重偏低;文化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偏低,特别是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较少,文化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成为制约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第二章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根本任务,着眼打造特色文化强区,挖掘和整合地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优势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着力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着力引导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着力打造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产品和品牌,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创意为源头,以内容生产为核心,努力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区域和城乡文化产业共同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对接协调、遗产保护与资源利用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度体系,推进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为重点,力争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在20##年基础上翻一番,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打下坚实基础,文化产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文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

——文化市场主体实力不断壮大,培育一批国有龙头企业、民营骨干企业和致富带头人,“星级”文化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其中5星级企业达到20家以上,文化创业就业充分活跃。

——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特色街区、专业村镇蓬勃发展,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达到4家和20家以上。

——文化产品和品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辐射周边、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梯次发展格局,文化消费有较大幅度增长。

四、战略定位

发挥黄河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等地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倾力打造“黄河文化汇宁夏、回族文化聚宁夏、西夏文化在宁夏、走向胜利来宁夏”四大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把我区建设成为:

——全国黄河文化产业高地。把握沿黄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资源,依托黄河文化产业园、华夏河图、中华黄河坛等,高标准打造“黄河金岸”文化展示线,成为全国黄河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全国回族文化产业基地。以展示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以精品创作、品牌培育为重点,打造回族特色系列文化产品,培育中华回乡文化园、世界穆斯林城等文化产业基地,使宁夏成为全国回族文化展示基地和产品集散地。

——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世界文化交流合作窗口。发挥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纽带作用,利用中阿经贸论坛等平台优势,全方位拓展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世界文化交流合作和产品贸易,使宁夏成为中华回族文化向西“走出去”的桥头堡。

——全国最大的葡萄酒文化产业走廊。依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原产地商标”和“地理标志”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内涵的酒庄、酒坊,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酒庄体验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享誉世界的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

——全国西夏文化研究展示基地。加强西夏学研究交流,强化对西夏历史遗迹和文物的保护,整合西夏文化元素,展现神秘西夏历史文化,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第三章 战略布局

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理念,结合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按照培育点、连成线、扩展面的工作思路,构建“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分工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一、“一城”——文化产业中心城市银川
  以完善提升文化创意、影视创作、商务旅游、休闲餐饮、文化娱乐功能为主,突出“塞上湖城、西夏古都”文化品牌,把银川建设成为辐射陕甘蒙青毗邻地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和文化服务中心城市。
  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加强银川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大对大遗址、文物古迹、古民居等维修保护力度。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利用,适当恢复历史古迹、“老字号”店铺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设特色文化城市。
  彰显“塞上湖城”文化休闲功能。对市区及周边湖泊、湿地、水系资源进行综合性保护开发,构筑城市环湖生态圈,建造体现“塞上江南”特色的园林景观、生态公园。重点统筹规划、适度开发艾依河,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合理布局建设河道两岸和环湖文化设施,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扩大“塞上湖城”品牌效应。
  加快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重点结合新华街商圈改造建设,整合提升西塔周边古玩字画交易市场,赋予步行街等街区更多文化休憩功能,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品、回族餐饮、歌舞娱乐等规模经营场所。结合银川新区建设和西夏区工业转型升级、文化闲置土地开发利用,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特色示范街区等,集中连片发展文化产业,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大力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工艺美术等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文化要素市场,培育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积极策划举办和承办全国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搭建全区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首府文化发展活力。
  二、“两区”——回族风情和西夏文化产业区
  以吴忠市、永宁县为重点区域,打造回族风情文化产业区;以西夏王陵及其周边为重点区域,打造西夏文化产业区,着力培育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回族风情文化产业区。
  建设回族文化主题公园。弘扬回族文化精粹,内引外联,开发回族特色相关文化产业,把中华回乡文化园、世界穆斯林文化城打造成为展示回族风情的典范园区,把吴忠市、永宁县建设成为独具回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培育回族民俗文化品牌。整合回族服饰、回族餐饮、回族用品企业和店铺,打造回族文化特色街区。开发利用有基础的回族聚居村,建设回族民俗文化村、回族风情园。对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及处于街区的清真寺进行维修保护,展现特有的文化风貌。举办各种形式的回族文化展览,充分展示回族文化独特魅力。
  打造回族文化系列精品。实施回族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推进回族舞台剧目和文学、影视、美术、动漫作品创作,打磨提升《月上贺兰》、《曼苏尔》等保留优秀剧目。加大“花儿”音乐产品开发力度,叫响“宁夏—花儿的家乡”品牌。加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产品开发,推动回族文化传统技艺传承发展。
  拓展向西开放文化交流合作渠道。办好中阿文化艺术节,开展双边学术研究与交流,广泛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各类文化交流与合作。建设世界穆斯林民俗村、友谊广场、历史博物馆,形成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建设海外文化产品销售和演艺推广中心,使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有机融入全球文化产业链中。
  (二)西夏文化产业区。
  加强西夏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积极保护西夏王陵、拜寺口双塔、西夏文字等文化遗产,提升西夏王陵等重点景区的文化品位。建设西夏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迁建西夏王陵博物馆,实施韩美林艺术馆等项目,推动西夏王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加强西夏学研究。建立西夏学重点学科和研究机构,培养西夏学研究人才,广泛吸引学术界、产业界人士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举办国际西夏学研讨会等节会,推动形成西夏学研究热潮,确立西夏学研究的领先地位。
  开发西夏特色文化产品。建设西夏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马术、驼术、射击、狩猎、摔跤等体验西夏人粗犷豪放生活的文化旅游项目。开辟以展示西夏服饰、西夏影视作品为主的旅游区,开发西夏文化工艺品,创排西夏乐舞系列文艺作品,扩大西夏乐坊知名度,使西夏文化成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卖点。

三、“三带”——三大文化产业带

立足宁夏地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资源禀赋,建设黄河金岸文化旅游、贺兰山历史文化、大六盘红色生态三大文化产业带,使其成为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黄河金岸文化旅游产业带。

建设黄河文化展示线。以弘扬黄河文化为核心,以黄河金岸为轴线,完善提升中华黄河坛、水工博物馆等项目,抓紧实施黄河明珠塔、黄河楼、黄河书院、移民博物馆、世界企业文化馆以及仁存古渡文化生态旅游景区、贺兰长河湾、平罗天河湾文化旅游区和华夏河图等项目。加强沿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沿黄景区文化内涵,保护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打造出一条展现黄河文明的文化金飘带,使之成为宁夏文化产业东西联动、南北呼应的纽带。

发展沿黄文化旅游。增强沿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亲水、开放、舒适”的生态环境优势,全方位拓展文化服务内容,积极发展高端商务旅游。注重体验式开发,规划建设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滨河公园、休闲广场、水岸景观、自驾游基地,发展黄河人家农家乐旅游。打造具有现代都市气息、景观优美、特色鲜明、设施齐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商务旅游带,培育文化旅游消费热点。

推进沿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沿黄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镇、中心村文化产业发展,在区域性中心城市把现代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在重点镇和中心村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保护民风民俗有机结合,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土地和滩涂利用、沿岸农业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等重点项目中融合文化产业要素,推动沿黄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

(二)贺兰山历史文化产业带。

打造贺兰山历史文化品牌。以贺兰山丰富的历史遗迹、自然资源为依托,挖掘贺兰山独特的边塞文化内涵,把握贺兰山“奇山、古道、历史”三大特色,合理开发贺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苏峪口边塞博物馆、忠烈祠等文化设施,打造“银巴古道”和“贺兰山阙”等重点文化品牌。

培育贺兰山文化产业集群。统筹贺兰山历史文化产业带发展,整合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西夏王陵、镇北堡影视城、北武当文化旅游区等资源,打造贺兰石艺术品、西夏文化工艺品、岩画衍生书画作品、西部风情影视剧等重点文化产品,形成科普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军旅体验、影视创作等集约化发展的文化产业集群。

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成立贺兰山岩画联盟,举办古人类文化遗存考察等活动;实施贺兰山历史古迹综合性保护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维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取缔沿山的采石场、砂石厂,通过封山育林、人工培育,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贺兰山历史文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局面。

(三)大六盘红色生态文化产业带。

打造六盘山文艺创作基地。以六盘山秀丽的山水风光为背景,以红色文化、民风民俗为重点,充分发挥六盘山区文化积淀丰厚、文化氛围浓厚的优势,广泛吸引中外文学家、摄影家、文艺爱好者、本土艺术家参与,打造六盘山文艺创作基地,组织全国性摄影大赛、文化采风、源头探秘、文化寻根等活动,提高六盘山红色生态文化美誉度。

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以隆德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文化品牌为带动,以泾源县王洛宾艺术馆、西吉县钱币博物馆、彭阳县皇浦宓博物馆、原州区农耕博物馆等专题馆和各县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梳理整合六盘山区社火、民歌、花儿、口弦、刺绣、回族婚礼服饰、剪纸、皮影、花灯、杨氏泥塑、砖雕、石雕、根雕、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地方特色文化系列产品,加快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化。

创作红色文化精品。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深入挖掘红军长征会师、西征光辉历史以及边区革命史等素材,结合重大纪念活动,组织创作、编排、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推出《六盘山》、《骑兵第一连》、《王贵与李香香》等一批红色文化精品,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以旅游推动文化价值转换。加强萧关遗址文化园、火石寨地质博物馆、老龙潭龙宫文化园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红色文化景区,举办六盘山山花旅游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拓展文化旅游内容。推动文化旅游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加强区内及周边省市文化旅游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紧密结合。

四、“四组团”——区域特色文化城市

推动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四市文化产业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成为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一)“山水园林、重工基地”石嘴山。

建设沙湖影视文化核心区。以沙湖盆景化景观为依托,建设以沙湖影视城为核心区的中国宁夏区域性影视基地,形成沙湖影视城与沙湖景区有机融合、互为补充、相互拉动的良性发展格局。同时,开发人性化、多元化的休闲产品,完善沙湖水镇建设,拓展文化服务功能,把沙湖建成集商务、会议、康体、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度假区。

发展环星海湖特色文化产业。统筹规划环星海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星海水镇、上下五千年雕塑馆,重点建设集文博会展、观光游览、影视演艺、文化商品销售等业态为一体的“五七干校”文化园,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存生活状态,以历史启迪心智、教育人民,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深度开发军旅文化、移民文化、工矿文化。依托贺兰谷古长城、古关隘、古战场、古城堡做文章,开发边塞军旅文化旅游。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文化园、建设矿山博物馆,开展工矿遗存文化游。按照石嘴山建市的历史脉络,整合各个时期移民文化的特点,弘扬具有时代特点的开拓创业精神,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二)“滨河水韵、回族之乡”吴忠

建设沿黄文化产业精华区。依托黄河金岸中华黄河坛、黄河楼等标志性文化建筑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黄河文化产业园,统筹规划黄河文化主题展览区、黄河慈善文化展示区、滨河养生休闲区、民俗体验互动区、水上运动健身区,使优美景观和文化符号相得益彰、文化产业和慈善事业交汇呼应,成为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引领沿黄文化产业发展的精华区。

建设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集散地。通过举办宁夏回商大会、中国(吴忠)清真美食节、中国(吴忠)回乡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地域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的经贸文化活动,更好地展示回族服饰、民族民间艺术、回族医药、回族饮食、民族体育等文化元素,建设体系完善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流通基地,广泛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合作。

大力发展包装印刷业。积极扶持培育包装印刷企业,引进数字化制版、印刷设备,发展绿色节能环保包装,推进行业整合,建设中国(吴忠)西部包装印刷城,使其成为西部最大的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带动全区包装印刷业装备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浪漫沙都、枸杞之乡”中卫。

彰显防沙治沙成果文化。推动沙坡头景区提质增效,建设世界沙漠博览园,构筑大漠黄河沙水交融、沙漠绿洲人进沙退、边塞古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景观,展示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奇迹。打造“风雨沙坡头”文化品牌,拓展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民间艺术品等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开发羊皮筏、黄河古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沙坡头景区文化品质,用文化元素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把沙坡头打造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完善城市文化功能。依托黄河文化、大漠文化、边塞文化、生态文化聚集优势,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建设新宁(中卫)能源化工基地有机结合起来,与造纸、建材等重点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中卫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腾格里湖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交通枢纽城市文化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把中卫市建成重要的区域性文化经济中心城市。

用文化产业理念引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建设枸杞博物馆和世界枸杞博览中心,举办枸杞博览会,开展枸杞观光专题游等多种形式,提升中卫“枸杞之乡”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枸杞之乡”品牌延伸,用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包装硒沙瓜、红枣、葡萄、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丝路古城、红色六盘”固原。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升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将台堡一二方面军会师纪念碑、单家集红军长征遗址等红色文化旅游规模层次,扩大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创作生产和宣传展示,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把固原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文化高地、重要文化旅游城市,提升固原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保护利用好丝路古道文化。借助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机遇,规划建设固原文化城,进一步改善固原古城、隋唐墓地、开城遗址、须弥山石窟等文物遗址保护性基础设施条件。扩建固原博物馆,完善须弥山博物馆,推动须弥山石窟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举办“丝路古道”文化学术研讨会,依托“丝路古道”文化,再造“文化固原”新优势。

促进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整合人文和自然资源,统筹规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艺创作基地、民风民俗采风基地、革命题材影视剧拍摄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固原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文化旅游业
  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和消费,形成文化内容与旅游载体相互促进、文化形象与经济实力相互支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格局。
  建设文物旅游示范区。坚持以保护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加大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开发力度,全面加强文物本体维修和环境整治、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以西夏王陵、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一百零八塔、董府、须弥山石窟、自治区博物馆、固原博物馆等一批保护基础好、发展潜力较大、配套设施齐全、辐射范围较广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为试点,建设国家级文物旅游示范区,提升文物旅游整体素质和影响力、竞争力。
  打造文化旅游新景观。按照“文化创意+科研培训+制作加工+展示营销+旅游服务+城乡建设”综合发展模式,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特色街区、村镇,支持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旅游实验区,成为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景观、新载体。注重资源整合和科技创新,鼓励实施演艺科技餐饮旅游一体化集成发展等实体项目,形成新的文化消费热点,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消费形态。
  提升文化旅游内涵品质。通过文化创新创意改造提升现有各类文化旅游基地和景区,突出特色,建设遗址博物馆、景区博物馆和艺术馆。有效利用手工技艺类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体系,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鼓励演艺业、影视业与旅游资源整合,在知名景区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雅俗共赏的演艺和影视动漫精品,推动文艺节目进景区,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内容产品。培育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利用各种文化传媒扩大文化旅游宣传展示。
  二、演艺娱乐业
  创作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健康向上的文化精品,加强演出网络建设,搞好演艺产品市场化运营,引导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方式,推动演艺娱乐产业发展壮大。
  完善演艺市场体系。全面完成国有演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推动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演艺团体,培育一批具有实力和特色的演艺市场主体。转变文艺创作生产运作方式,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形式,面向社会组织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形成适度、有序竞争的格局。引导演艺单位进企业、进景区、进农村演出,实现合作共赢。扶持发展演艺行业协会、演出经纪机构,推进演艺团体、中介组织深度合作,推行项目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剧目制作人制等制度,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演艺经营体制。
  大力繁荣舞台艺术。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以市场和观众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现实题材为重点,聚集优秀团队,推进艺术创新,创排一批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民族团结和体现现代文明的歌舞、戏剧等优秀舞台艺术作品。重点创排3部—5部具有地方特色、国家水准、全球市场的民族演艺新剧目,打磨提升10部原创剧目,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加强现代舞台科技手段的推广运用,增强演艺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广泛开展与国内外演艺团体的交流合作,推动《月上贺兰》、《花儿》、《回乡婚礼》等精品剧目到国内外交流演出,引进一批经典剧目。
  加强演出市场网络建设。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加快建设宁夏大剧院,推进红旗文化大厦、银川剧院、银川新城剧院和市县剧院的改造建设,扶持农村和社区群众性演出场所、文化广场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商业性演出场所,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演出网络设施体系。积极探索演出场所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和组建演出院线,建立网络票务销售系统。注重文化精品市场策划、包装,加大市场宣传推介力度,鼓励创作生产单位与演出院线紧密合作,推动文化精品走向市场,提高文化精品市场化运营水平。
  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业。推动歌舞娱乐场所和游艺娱乐场所健康发展,鼓励娱乐企业连锁经营,积极发展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设施,调整优化娱乐场所结构,提升重点娱乐场所知名度。把底蕴深厚的宁夏传统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娱乐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具有宁夏特色、健康向上、技术先进的文化娱乐产品和品牌,拓展娱乐业发展空间,增强积聚效应,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服务,为促进文化消费提供支持。
  三、新闻出版业
  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发行市场体系,增强市场主体实力,提升宁夏新闻出版业的竞争力。
  壮大市场主体实力。做大做强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报纸资源,增强办报办刊能力,优化内容结构。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促进各类报刊健康发展。建设新闻大厦。加快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推动编辑、出版、装帧、印刷、发行等产业板块的重组步伐。进一步改革新闻出版产业运营模式,启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市融资工作,实现产品运营和资本运作并重的重大转型。
  提升新闻出版业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技术引领,鼓励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编辑、制作、出版、发行、销售等环节的技术水平,提高出版物质量。实施出版精品工程,重点推出100部以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俱佳的优秀出版物,扩大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的发行量。
  推进新闻出版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新闻出版业跨媒体融合、跨行业发展和跨地区整合,实现集群化发展和规模化扩张。构建以出版物交易市场为平台、区域性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为支撑、连锁经营和网络营销为纽带的现代出版发行网络。加快建设黄河图书出版大厦和印刷工业园区,推进新闻出版相关产业向园区集聚。培育版权服务市场,完善各类版权授权代理、版权登记、版权评估、版权法律服务等服务机构,强化版权生产贸易制度保障和市场监管。
  四、广播影视业
  全面提升广播影视业技术装备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影视基地,创作影视精品,使广播影视业成为推动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建设中国(宁夏)区域性影视基地。发挥宁夏盆景式资源优势,充分整合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统一规划建设以沙湖影视城为核心,以黄河影视文化区、边塞影视文化区2个影视制作功能区为支撑,以23个主要外景区为重点,集古代文明、水乡情致、民族风情为一体,全景式、全产业链的中国(宁夏)区域性影视基地。改造提升现有影视基地,鼓励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建设电影文化公园。
  努力增强广播影视行业优势。采用丰富的影视语言和技术手段,创排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影视精品、名牌栏目和名优节目,重点制作10部电影、20部电视剧。加大优秀影视作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创新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争取一批作品在国内外播映。规范发展广播影视广告业,大力发展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新业务。提升宁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市场化运作水平,培育民营影视制作企业,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拓影视市场上取得突破。
  加强广播影视网络体系建设。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促进信息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高清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系统、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系统、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示范网、宁夏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不断提升广播影视产业数字化水平。实施电影放映体系建设,抓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大力发展电影院线,改造一批县级数字影院,扩大数字电影覆盖面。

五、动漫游戏业

依靠科技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鼓励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作品,延伸拓展产业链条。
  建设产业孵化基地。改造提升宁夏软件动漫园,引进一批网络游戏、动漫制作机构入驻园区。加强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造动漫产业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配套研发体系。建设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动漫服务外包,把宁夏软件动漫园建成西部地区动漫产业孵化基地,推动宁夏动漫产业有效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
  努力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一批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主体,重点打造5家具备一定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能够引领全区网络文化和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品牌相结合、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意内容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实施动漫精品工程和原创动漫推广计划,推出5部优秀动漫游戏产品,提高原创动漫产品数量和质量。
  大力研发衍生产品。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优秀动漫游戏企业人才技术和创意产品优势,培育具有宁夏特色的动漫游戏品牌,带动青少年培训业、玩具文具业、主题餐饮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协同发展。开发以移动通信设备为终端的动漫、游戏产品,创造条件建设相关文化公园。建设动漫公共素材库,搭建动漫插画展等展览平台,扩大动漫游戏产品宣传交易。
  六、文化会展业
  着力打造重大文化会展品牌,提高展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以文化会展宣传宁夏、推介项目、扩大交流、促进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高水平办好重大节会。围绕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总体目标,高质量、高水平办好中阿经贸论坛,积极举办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国家级系列会展活动,使宁夏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交流展示中心。坚持办好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宣传周、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中国(宁夏)服装服饰艺术节、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等专业节会,打造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有特色、高品位、大客流、高效益会展品牌。
  加强对文化会展的规范引导。创新办会模式,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会展经济新机制,推进重大节会市场化进程。加强对文化会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加快培育有一定实力的会展中介机构和策划宣传、代理承办等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会展企业资质认定、展示工程资质认定、展览品牌与会展活动评价等相关服务业。坚持以展商为中心开展营销服务,以客商为中心开展贸易服务,提高展销产品签约率与履约率。
  构建文化会展服务体系。改善会展基础设施条件,改造提升银川国际会展中心功能,支持建设各类多功能现代化会展场馆。提升策划包装、展陈设计、布展工程、宣传推介、旅游接待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吸引更多国内外客商和产品来宁夏展览展销。加强与知名会展企业的交流合作,借鉴成功的商业模式和经验,积极搭建各级各类常年性会展平台,加大文化节庆会展品牌推广,扩大节庆会展文化消费。
  七、创意设计业
  充分尊重个体的创意、技巧、才能,大力引导开展文化创意设计,推动创意设计成果转化,提高各类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使创意设计成为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
  推动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自治区文化创业创意示范园区,使其成为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孵化、创意产品生产加工展示交易、创意设计人才创业就业的高地。建设西夏区同心路特色文化创意示范街区、西夏4D多媒体酒庄。鼓励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和废旧工业厂房、农林园艺等设施,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支持801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先行先试,聚集文化创意设计人才,推动中小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发展。
  促进创意设计与各类产业融合提升。以地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元素为内涵,着力发展品牌设计、工艺设计、装饰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美术设计、艺术传媒、咨询策划、时尚设计等为重点的创意设计产业,推动创意设计向其他产业渗透,鼓励研发具有文化价值的实用产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城乡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发展。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与先进技术的结合,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创意设计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创意设计企业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创意设计理念、运行模式和技术人才,提升创意设计能力和水平,开展服务外包。
  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意创造活力。强化文化创意设计公共服务,积极搭建创意设计网络信息、投资咨询、技术服务平台。实施“宁夏文化创意行动”计划,策划举办宁夏文化创意大赛,建设宁夏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交易中心。营造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培训和实践体验,鼓励全社会文化创意创造。开展创意城市创建、创意企业评定、创意产品认定和等级评估、文化创意师评选命名,加强职业指导和产品推介。鼓励创意人才创办企业,建立创意工作室、实验室,引导建立大学生文化创意实训基地。
  八、艺术品业和工艺美术业
  促进当代艺术品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工艺美术技艺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创作推出新产品。
  培育壮大艺术品产业。繁荣美术创作,深入实施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书画精品,引领艺术品产业发展。高标准建设宁夏美术馆,搭建艺术教育培训和展示交流平台,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消费习惯。大力培育本土书法家、画家,鼓励原创艺术创作,建立艺术产业集聚区,推动画廊、艺术品门店发展,创建艺术原创、学术评价、艺术品市场互为促进的艺术发展体系。鼓励艺术品收藏。
  推动工艺美术业创新发展。支持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技艺创新,促进创意设计、现代科技与工艺美术产品的融合,集中力量打造刺绣、剪纸、雕刻、泥塑、贺兰砚、二毛皮、羊羔酒、手工地毯、工艺画等10个系列地方特色产品和品牌。发掘回族文化元素,开发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销售的回族工艺美术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各地根据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资源禀赋,按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销售市场+培训基地+农户能人”发展模式,重点培育10个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镇,推动城乡手工艺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集创意研发、生产销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集散区,实现文化富民。规划建设宁夏(海原)剪纸刺绣产业园。
  建立完善艺术品和工艺美术配套发展体系。注重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鼓励建设专业市场和网络交易平台,发挥文化产权(产品)交易所职能作用,健全完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市场交易网络。培育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扩展能力强的营销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完善艺术品鉴定评估等制度,加强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经营秩序。加强对工艺美术产品所需自然和矿产资源的保护。
  九、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业
  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形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推动文化内容和产品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提高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
  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鼓励文化内容与网络技术结合,不断创新文化业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互联网内容建设工程,制作适合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提高网络音乐娱乐、网络艺术品、网络动漫、网络演出、网上展览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和文化品位。鼓励宁夏微电影基地建设,支持办好“金脸谱”奖项,加快发展微电影等新型网络文化产业。支持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企业参与文化内容产品生产经营,促进网络文化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融合与沟通,创新营销推广模式,建立更加规范、合理的盈利模式和分成模式。稳步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
  加快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数字化进程。推动数字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各门类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提升,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兴内容产业,大力培育采用数字技术提供信息、制作、传播、营销、推广等服务的文化企业。扶持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完善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加快文化资源和产品的数字化、信息化传播消费。推动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领域数字技术装备改造,建设数字文化产品产权交易平台。

第五章 重点工程

一、文化主体培育工程

  打造特色鲜明的园区基地。以特色文化城市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特色街区、特色村镇等为主要载体,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自治区文化创业创意示范园区,支持市县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主业突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培育壮大黄河文化产业园、环星海湖文化产业园、世界沙漠博览园、宁夏(海源)剪纸刺绣产业园、华夏河图、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固原文化城、隆德文化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和基地,集聚人才、资金和技术,使其成为市场  主体培育孵化的主要阵地和宁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

  培育重点骨干文化企业。大力扶持转企改制文化企业,培育壮大宁夏日报报业集团、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等国有文化龙头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鼓励重点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上市融资。

  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重点扶持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引导其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做强做大。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向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文化企业群。降低准入门槛,支持个体创作者、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各类文化人才创办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权鉴定、评估、拍卖、经纪等机构,大力发展演艺经纪、票务销售、会展策划、版权代理、创意设计等文化企业。坚持开展“星级”文化企业评选,健全完善文化企业激励机制。

二、文化项目引领工程

切实搞好项目规划论证。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重大项目引领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以文化创意为源头,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传播消费为目的,深化项目可研论证,抓好项目规划设计。健全完善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审查制度,强化项目统筹规划,突出各自特色,加强引导调控,推动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差异化良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新建项目促开工、在建项目促进度、建成项目促达产”的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街区和影院剧场、主题公园、遗产保护、网络传输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策划创意、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精品创作、重大活动、文化交流等项目化实施,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农家书屋和广播影视场馆建设,基本建立全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标准较高、运转高效的文化设施网络,夯实文化发展基础。

及时做好项目储备推介。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以全新的视角和创意,继续策划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能实施的文化产业项目,及时充实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从时间、空间上形成项目储备的梯次结构,做到项目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开工一批、实施一批、竣工一批。建立完善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指导目录,研究提出科学的项目实施路径,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加大项目宣传推介力度,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经营理念和资金、技术、管理,引入国内外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名人,为文化产业项目实施提供支持,形成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新高潮。

三、文化品牌塑造工程

树立宁夏文化整体品牌形象。把握历史文化脉络,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科学定位,整体策划,倾力打造“黄河文化汇宁夏、回族文化聚宁夏、西夏文化在宁夏、走向胜利来宁夏”四大文化品牌,让地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绽放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推进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叫响“塞上湖城、西夏古都—银川”、“山水园林、重工基地—石嘴山”、“滨河水韵、回族之乡—吴忠”、“浪漫沙都、枸杞之乡—中卫”、“丝路古城、红色六盘—固原”文化品牌。

培育点面支撑的系列文化品牌。挖掘宁夏四大文化和特色城市文化内涵,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精心策划培育特色鲜明、市场广阔、群众公认的系列文化品牌,重点打造一批重大活动品牌、文化精品品牌、园区基地品牌、特色产品和服务品牌、传统文化技艺品牌,充分彰显品牌标志的优异品质、代表的良好形象、承载的优质服务、蕴含的巨大价值。提高品牌保护意识,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形成品牌培育的强大合力,不断提升宁夏文化的影响力。

四、文化科技创新工程

加快文化科技推广应用。着力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鼓励运用现代文化装备、网络数字技术等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组织实施宁夏文化产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实施技术更新改造,不断提高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娱乐、动漫、文化旅游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加快院线经营、文化旅游、票务销售、艺术品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积极搭建宁夏文化产品网络一体化销售平台,扩大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艺术品、网络演出、微电影等文化产品在线和移动生产销售。

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把文化科技项目纳入自治区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实施一批事关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文化科技课题,开展对制约宁夏特色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产品。鼓励文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技术创新机制,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推出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和企业。支持示范基地和企业建立文化科技实验室、文化产品创意研发中心,申请文化科技项目。

五、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兴文”战略,结合“宁夏文化名家”工程,实施“百名优秀文化企业家”和“千名文化产业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各领域优秀拔尖人才。鼓励以岗位聘用、项目聘任、客座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加强区内高等院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支持文化企业与教育机构联合搭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一批文化创意等紧缺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年青后备人才。注重选拔培养各级文化产业管理干部,定期举办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研修班。

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坚持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对引进优秀特殊人才在落户、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以技能和知识产权入股,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支持企业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探索建立自治区级文化产业荣誉制度和特聘专家、文化名师大家工作室制度,建立宁夏文化产业专家服务和文化创意人才基地,设立人才库、专家库,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开展特殊文化企业资质评定、特殊文化产业岗位职业资格认定、动漫等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文化创意师等文化产业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探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逐步使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人员职称评定、培训深造、项目申报、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六、文化消费引导工程

拓展文化产品流通渠道。发挥中阿合作平台作用,把宁夏建设成为中国文化产品进入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枢纽。合理布局城市、农村文化服务网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拓宽面向基层的文化产品流通渠道,构建以银川市为中心、其他四市和县城相配套、辐射周边、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组建宁夏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构建涵盖各类知识产权和文化产品、资源,与全国主要文化产权市场互联互通的交易平台。支持院线经营、网上交易,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兴建适合群众需求的各类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促进文化消费增长提供基础条件。

促进文化消费快速增长。加强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文化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文化消费热点。编制政府文化产品采购目录,增加对普及型公共文化产品的采购数量,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挖掘节假日和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内容和形式,引导群众节假日和节庆活动消费行为。开发网络文化产品,拓展动漫游戏、网络音乐娱乐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培育文化消费信贷市场。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的补贴力度。规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定价行为,加强价格监管,降低文化消费成本,鼓励商业演出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要求,以市、县(区)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加快现有各类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积极稳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以电视剧制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制播分离改革、重点新闻网站和影视发行体制改革,尽快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任务,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巩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演艺等全行业转企改制成果,坚持改革改组改造紧密结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竞相发展、产业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的生动局面。
  加快文化产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行政职能,适应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管理直属单位向加强社会管理的“三个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重点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国有文化企业评估、监测、考核体系,支持引导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产业政策支持
  强化财税政策扶持。自治区财政逐年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市、县(区)两级也要相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股权投资、平台投放、比例收回等方式,扶持有前景的文化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等既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执行力度,确保税收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在此基础上,对其他鼓励类文化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文化企业免征5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文化娱乐业营业税率按5%执行;经认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文化企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文化企业用水执行工业水价标准、用电执行一般工业电价标准。
  严格落实土地政策。将文化产业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用地,并参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用地有关政策给予优惠。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文化项目,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新农村建设中适当安排文化产业发展用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利用林权、集体土地承包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采取入股、联营、租赁等方式举办文化企业。鼓励利用荒山、荒滩、荒漠和废弃矿山、工业厂房等开发兴办文化产业。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企业原划拨用地,经评估作价,转增国家资本金后变为出让用地。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原划拨土地兴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国有文化企业,原划拨土地,可以租赁等方式继续使用,如变更出让按有关法规政策办理。
  健全完善投融资政策。通过多元化融资,建立文化投资基金,对文化产业进行贷款担保和贴息,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扶持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和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等方式进行融资贷款。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建立文化企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协调,解决文化企业贷款难问题。鼓励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保险品种,降低文化产业生产经营风险。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知识产权法规政策,研究制定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围绕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重点领域,综合运用制度、技术、法律等手段,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理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效率。强化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监督,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鼓励发展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拓宽版权管理和服务领域,完善各类版权授权代理、版权登记、版权评估、版权投融资等服务,推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常态化。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清理和修订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相关政策规章,把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使文化产业发展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序推进文化产业地方立法工作,重点推动《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影视拍摄景区保护条例》的出台,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
  加强普法宣传和执法监管。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文化产业普法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网络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提高公共文化权益保护和文化产业单位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加快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建立以地级市属地管理为主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全面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切实做到科学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实现文化执法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行业制度体系。加快完善文化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常规统计工作范畴,实现部门全社会全行业统计。建立区、市、县(区)分级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准确、全面的文化产业基础数据库,及时发布统计数据,为有效组织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强改善产业宏观调节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认定管理等办法,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各领域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引导。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和自我完善管理。
  三、强化工作组织领导
  建立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文化产业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实施。建立科学完善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考核评价和跟踪问效力度,形成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合力。
  严格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统一安排,制定推进工作的年度计划和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工作分工,落实目标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快组织实施。建立规划落实协调联动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推动重大项目实施和各项工作落实。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协同有关部门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附件:

1.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大文化产业带重点项目表
      2.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图(略)
附件1

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大文化产业带重点项目表

更多相关推荐:
“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暨“十三五”工作规划

巴州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暨十三五工作规划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一主要成绩1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暨学校内函发展的督导评估20xx年至20xx年对22所完全小学14所中学含...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谋划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计划过去的五年里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和集团关于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抓改革转型升级拓发展实现了企业良好的结构性调整使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十二五规划小结

五河镇十三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十三五是五河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一十二五回顾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二十二五末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二十三五的发展机遇第二章以生态优先加快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二十...

公路建设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一坚持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五年中根据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唐韵绒都枣乡特色县域经济实现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抢抓机遇抓住交通...

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思路

高崖水库库区十二五工作总结十二五时期是高崖水库库区在十一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街道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

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蚌埠市交通投资集团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二零一五年十二月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三五工作计划蚌埠市交通投资集团出租汽车有限公司20xx年12月10日十二五阶段既是全国发展的重要阶段...

综合调研—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人事处研讨的主要问题整理1技能鉴定与工资挂钩的问题员工参加技能鉴定积极性不高工资体系体现不出来需要做工作才肯参加技能提高对生产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破解需要高层的设计2技能人才走向管理岗位的屏障问题以顾占闯为例对...

“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方案为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事业发展根据上级相关要求和工作实际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造工...

丹东市十二五经验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丹东市十二五经验总结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运行稳中趋缓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十二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206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

20xx年十三五规划板块

最全十三五规划概念板块汇总此博文包含图片20xx1018155852转载标签股票概念股信息经济二胎股份分类概念板块最全十三五规划概念板块汇总水晶球财经网20xx10160000中金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召开关注四行业...

国有旅游集团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国有旅游集团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要点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将面临发展的黄金时期旅游集团要善于把握机遇科学制定切合集团发展实际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集团今后的工作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加大品牌宣传...

落实十三五规划大纲

大纲一前言规划目的为了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促进科研院科学合理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发展目标将我院建设成为天津市建设领域科研开发的中坚力量在三年内完成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初步达到国家级中心...

十二五规划总结和十三五规划(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