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时间:2024.4.20

《学会生存》读后感二

(20xx-03-18 06:39:56)

转载

杂谈 ▼ 标签: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

事实上我们在培养着越来越多不合用的人。……发展的最后目标必须是使个人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并使全体人民都得到利益,如果特权、过度的财富和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继续存在,那末发展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这就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采取联合而集中的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全球发展的策略。(19xx年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的国际发展策略)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几乎在全世界都受到指责。教育内容受到批评,因为它不符合个人的需要,因为它阻碍了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或者因为它和当前的问题脱了节。人们不断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但是千百万人们今天却正在发现,他们创造活动的两个组成因素(思想和行动)都已经瘫痪了。歪曲的人生观与宇宙观、愚昧、暴力、产生暴力的集体精神病、无权、受苦的和受压制的统治、害怕自由——所有这一切聚集起来,使得行动与批判的思维互相进行破坏。

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他的创造机能就是那种对文化最敏感的机能,就是那种最能丰富和超越成就的机能,也就是那种最容易受到压制与挫折的机能。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认清这些任务乃是当代心理教育学研究最有成果的智力成就之一。

教育,对于准备人们去参加社会生活,并因此而直接地或间接地,明显地或隐晦地塑造他们,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社会政治体系不能争取人们信仰某些原则、观点、某些共同关心的事情,甚至信仰某些联结一个民族的神话,那么这个社会政治体系就不能巩固它的基础。

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收大量信息——这一切都有助于人格的分裂。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的训练,过高地估计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

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基础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但是它还要人们学习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它必须努力培养人们,尤其是儿童们,具有自学的爱好,而且使他们终身都有这种爱好。在发展人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的同时,还必须激发他们求知识、提问题和向自己提出疑问的欲望。

后期教育的目的,与其说是准备青年上大学,还不如说是准备他们投入积极的生活,使那些暂时没有取得进步的人们一直生气勃勃,满怀希望,相信在某个时候,无论在校内或校外,总能受到中学以上的教育或较高一级的专门训练。

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

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末,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

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末,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

以上摘自《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如果你是第一次阅读这些,你会很难相信这是一份写于19xx年的文章。是的,它是由前法国总理、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为首的一个聚集了各国著名教育专家组成的小组,对苏联、美国、阿尔及利亚、新加坡、瑞典等23国以及联合国系统内有关组织进行了调查,并研究参考了大量文献后,于19xx年x月写成。是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参考的一份报告。这个报告系统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的现状,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时至今日20xx年,我们再看这份报告时,仍然相信这就是描述当下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就是说,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们现今的教育仍是失败的,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如此。这不是其它问题,而是教学内容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教师增多了,学校增多了,教育手段也科学了,甚至有了豪华小学、贵族学校的出现,电教、远程教育也蓬勃发展,但是我们的下一代仍然是迷茫的。为什么?

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切实际,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社会的文化氛围!脱离了社会的经济发展!脱离了现代人类思维的发展!“或许我们可以说,最根本的教育问题是:教育远离了、甚至差点遗忘了人的?生存?需要。这是一种根本方向上的偏离。说偏离或遗忘,不是说人有一个固定的本质被教育所遗忘,而是说人的生存环境的变迁对人的生存提出的新要求和提供的新的可能,没有在教育中得到体现,教育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问题。”

《学会生存》包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倡导。他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最近,有网友建议我阅读这份报告,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论语》不就是讲“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吗?请看《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字,不是指复习、练习,而是指“调节”。我们学了新知识,就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这个过程就是调节。也就是说,学了新东西,调节了思维与行为,我们才有愉悦。如果仅仅是复习、练习,那就会烦闷的。调节的第二个意思是,学了新知识,改变了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于是要调节自己去适应社会,去适应不同的事物。只有快乐地学习,我们才能学到更多更美好的知识,才能真正认清楚不同的社会,认清楚不同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论语》的目的就是想要人们懂得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也是复杂的,不懂得社会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事事失手,一步错步步错,其行为选择大都是错的,因此获得的后果也都是烦恼和痛苦,因此,一生都将是失败的人生。懂得社会的人,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能利用社会。就象利用自然界中的高山与河流一样。孔子的中心思想是要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如果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处世,则就能获得快乐与幸福。不仅仅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快乐与幸福。孔子的教材是《诗经》,《诗经》讲什么?就是讲“风”——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以后才有法律,而法律只是对严重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的一种惩处。

那么,学什么呢?翻开《学而第一》,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要树立起根本,根本的东西立起来后,道路也就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了。什么是根本呢?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婚姻观等等观念。因此在《为政》中,都是围绕着做人的根本来展开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一个根本问题,根本就是“北辰居其所”,树立起根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后,就不要频频改变,我们的一生,一生的道路,一切行为,都是由这个世界观、价值观来指导的;人生的其他问题都要围绕着这个根本来展开,“共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本),我们人生的道路就是曲折的、多变的,无法安定的。然而我们现代人大都没有“立本”,不懂得“立本”;“本”不立,则道乱生,一生的道路都是混乱的。我们人类从五岁后,就开始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虽

然有了这些思想观念,但却是混乱的、幼稚的、可塑的。因为不了解社会!当我们十来岁、二十来岁踏入社会后,又会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导致更加混乱、迷茫和矛盾。所以,“立本”,是立起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八佾》则是要人们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只有认知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才能树立起各自的世界观,有了这些观念,才具有一定的正确的价值取向。《里仁》就是围绕着各种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只有具备了内在的仁爱之心,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建立好人际关系,才能获得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价值观念树立不起来,遇事则无法判断是非曲直,获得的必然也就是烦恼与痛苦。《公冶长》也是围绕着“仁”展开的,具备了“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立起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第九章《团结之路》中提到,“现代世界的另一个重要事实是团结的感情。”

《雍也》篇表述了具备了“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立起来,《述而》篇则是说明一个人在立起来时,必须遵循天道的道路和规律,否则就是假立,伪立。再说了,不遵循天道的道路和规律,实际上也立不起来。《泰伯》篇从泰伯讲起,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孔子都是在论述一个人类所应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不为私欲的“公天下”的思想。因为人类只有拥有了这种人生观思想,人类才能得以进步。也就是说,在自己立起来的同时,在争取自己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要用智慧,用信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仁爱。也就是说,必须要立起一个以“公天下”为核心的人生观,这样,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子罕》篇则是说,一以贯之的思想即是要求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人而怎么样做好一个人的思想,而做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能立起来。立得起来,才能“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立不起来,当然也就是又惑、又忧、又惧了。因为没有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迷惑于大千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乡党》篇描述的是孔子首先“正己”,也是孔子立起来了的表现。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揭示了“正名”思想中的逻辑价值。

《先进》讲立起来的思想观念“过犹不及”的问题。而具体分析“过犹不及”,亦要审时度势,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境界,所强调的是,立起来后不惑的问题,“不惑”就是辨析,善于辨析才能不惑。《颜渊》篇最关键问题还是一个,不惑!也就是不要迷惑。立是立起来了,可我们还是会迷惑于很多东西,所以孔子用了十年时间来解决“不惑”问题。“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以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子路》篇皆是在讲一个人为人处世时所应采取的立场、方法,不惑于世事、不惑于仁爱的方法,以及开展全民教育问题。而开展全民教育,也是旨在教育人民,要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不迷惑,以达到或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宪问》篇则是接《子路》就开展全民素质教育问题而接下来的,也是旨在教育人民,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立起来以后的不惑问题,只有不迷惑于人世,人们才能争取到成功的人生。而不迷惑的办法只有学,只有提高素质修养。《卫灵公》全篇一气呵成,首尾相连,节节衔接,即是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原则一直贯通下来的。之所以讲“仁、义、礼、智、信”,之所以举了那么多正反两面的例子,其实都是在说明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用智慧,用信誉,用最佳的行为方式,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的道路。“本立而道生”,根本的东西树立起来了,道路也就能生成。《季氏》篇讲名正则言顺,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这一辈子不知道要碰上多少事,怎么样处理这些事呢?那就是要正名,要坚持正名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各种事情。这就是人生道路的辨析问题。《阳货》篇则是围绕着人的荣辱观而展开的。要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要学习,要学会辨析,我们才能拥有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的荣辱观。《微子》篇着重说明我们只有立起,不惑,才能做个人材的问题。《子张》篇讲控制自己,控制自己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控制自己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控制自己与人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等等。不善于也不会控制自己,就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很好地寻求最佳行为方式,就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也就不能创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间。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控制自己就会走偏、走歪。而“礼”——社会行为规范,就象是人生道路两旁的防护栏,标记,时刻提醒着人

们不要去逾越去触犯。《尧曰》篇讲“命”与“礼”的问题,为什么提出“命”与“礼”的问题?“五十而知天命”,因为天地间的规律问题与人世间的发展趋势问题和社会行为规范问题乃是一个人最必须要懂的事情,人的道路必须要遵循、服从天地的道路。只有弄懂了这些问题,才能寻求最佳的行为方式,才能用智慧,用真心诚意的信誉,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一个君子若是没有弄懂这些问题,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而要弄懂这些问题,就全在于学习,学习而且时常不断调节自己,才能在这个社会里、这个世界上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才会有愉悦,才能真正自立起来,才能不惑,才能知天命;才能与大部分人平等地、共同地生存下去,共同地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这就是《论语》一书所要说的内容。我们不要拘泥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的个人感悟,我们为什么不能“吾六岁而志于学,十有五而立,二十而不惑,二十有五而知天命,三十而耳顺,三十有五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呢?纵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什么?就是快乐生存的最高境界。 朋友们想一想,《论语》是不是对《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最好回答?如果我们的少年从小学、中学就懂得这些,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家庭的传统影响再选择技能教育,是不是每个人踏入社会时不会再迷茫?是不是就能选择多个职业?

这种生存是一种内涵的丰富,这是生命的空间性的体现。人类的历史与世界图景的呈现,为每一个个人呈现出丰富的“生存”图景。人,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本质拥有者,而是一个现实的生活者,在生活的日常性中,显现着人之为人之所在。如同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知行合一、思想与生活、理论与人格原本就是“一”。在这种生活中,个体在不同的角色下、在诸多的关系网络中,体现着自己的价值与可能,也拥有着诸多的关系,这就是人的生活。而这种关系与个体的关系,恰恰成为“生存”与否的关键。生活提供了生存的具体背景和条件,但生活的价值是需要用生命来加以评判的。这样,才有了科学的人文主义而不是人被机器所奴役。如此,学校教育的目标便自然地落实在丰富的个体角色上,落实在个体丰富多样的生命表达中。在这种表达中,各种文明成为人类生命表达的浓缩,个体生命从中获得土壤和水分的滋养,并同时将个体生命融汇入这无尽的生命洪流中。这种生命表达的丰富,不是人的沉重的负担、挥之不去的累赘,而是生命的显现和丰富。

人之生存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这是东西方“生存”概念可能混淆的地方。《学会生存》指出:“社会已经创造了物质财富。这是人类?追求富有的权利?所需要的。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这些就是社会的根本目标。现在社会难道不应该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吗?”人的生存无疑需要以肉体的保持为前提,而且肉体的保持本身就具有“生存”的内涵,是人的生命表达的一部分。人的肉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或许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而且同时都是个体生命的表达形式的基本成分。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生命价值观具有差异性。作为肉体的存在,无疑是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并具有相应的“精神形态”。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保证后,人的生命需要的整体结构才会有新的转换。在当代的中国,我们的生存环境又是如何?我们能如何开发并利用所拥有的历史与现实的资源?全球化、信息化对于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这是今日的中国教育所需要思考的


第二篇:读后感


读《三毛流浪记》有感

九龙口镇中心小学 五(3)班 许 楠

《三毛流浪记》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漫画书,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就被它吸引住了。 故事中的三毛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在流浪的过程中,他做了许多事,遇到了很多坏人和好人,吃尽了苦头。

三毛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三毛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孤苦伶仃,缺衣少穿,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在流浪期间,他做过报贩、擦过皮鞋,还当过学徒,受尽苦难,但他却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一直没有放弃求生的勇气。

三毛是个善良孩子,当他看到一位老人很饿时,他从口袋里掏一块烧饼,分一半给老人吃,老人很快就吃完了,他想老人一定饿极了,虽然他自己也很饿,但他还是把留下的一半块烧饼又给了那位老人。

三毛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孩子。当他看一全大男孩欺负一个小个子男孩时,三毛很费力地把他们拉开,并狠狠地教训了那个高个子男孩。

三毛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他虽然穷,很需要钱,但他捡到一位老先生的钱包时,却自动交还给老先生。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美好,我们要向三毛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指导老师:刘小杰

读《今天我是升旗手》有感

九龙口镇中心小学 五(3)班 潘 晔

《今天我是升旗手》是现代着名作家:黄蓓佳写的着作。这本书主要写了肖晓当上升旗手的整个过程。

肖晓出生于军人家庭,崇拜英雄。他心中有一个愿望:当一回学校的升旗手。可是因为一、二年级太小,扯不动旗绳,不能当升旗手。三年级升棋手是班长,肖晓是副班长,他还是当不上。四年级在全区小学生中拔取头筹,这回当升旗手没问题,他却得了急性肺炎。五年级通过努力争取到了升旗手的机会,可因为那天邻居家着火,他没有去,临时换成了别人。但是,他在临毕业的时候,通过努力,当上了一次升旗手,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

这本书中写了肖晓的很多英雄事迹:智抓偷猴贼、发动“手拉手”活动……从中体现出肖晓:机智勇敢、热情、遇事果断、正直坦率、嫉恶如仇、拾金不昧、心中有梦想、和同学关系处得相当好,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他一向是同学们心中的榜样。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现实中的我,总与同学斤斤计较,哪能比得上肖晓的大度。他的每一个优点和闪光点无不照亮着我的前程。我们也要学习肖晓拾金不昧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看着肖晓把国旗升起的时候,我看着都为他骄傲,他是用六年的汗水换来的。

看完后,我知道了,我们要勇于战胜坎坷,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人的一生毕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要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吓住,要不畏艰难,要勇于去克服。我们还要学习肖晓的心中有理想的精神,因为人心里有了理想,才会去奋斗。

指导老师:刘小杰

更多相关推荐:
读XX本书读后感

在我拿起这本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在我心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

读读后感

读小学生之友有感白马桥乡中心小学六班李诗琦指导老师江芳兰读书使人善于思考读书使人深刻使人睿智书给了人成长与精神的营养这本小学生之友也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示与感动谁说伟大的莫言童年是一阵欢笑呢他是一个生活贫困的人嗜...

阅读经典读后感

我心中的榜样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末年吴承恩写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有很多妖魔鬼怪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到了真经在他们师徒四人当中我...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挤出时间读点书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偶尔遭遇好书一个人与一本书之间冥冥中有一种缘份读书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

《怎样读书》读后感

怎样读书读后感看了胡适先生的怎样读书一书得到一些感悟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一要读何书这个问题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二读书的功用从前有人说书中...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

关于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

读书读后感

读书读后感篇一今天我是升旗手gt读后感升旗手也许在别人心里只是把国旗升上而已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种荣誉在暑假里我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人物情节所吸引住了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肖晓出于军人家庭崇拜英...

读书心得读后感

读书心得读后感“尖子”生名列前茅的技巧并不难学到手,做好以下十项,你离第一名就不远了,范文之心得体会:读书心得读后感。1、以学为先:学习是第一中心任务;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2、随处学习:每天晨练或者上学路…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挤出时间读点书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偶尔遭遇好书。一个人与一本书之间,冥冥中有一种缘份。读书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工作…

读后感

个性化辅导教案学科作文学生小班年级授课时间20xx年11月910日授课教师蒋老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15我学习我快乐我努力我成功精选刚开始看的时候诺拉的行为使我很不解为什么她不把她的能力与潜力发挥出...

读后感的基本格式

读后感的基本格式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三要密切联系实际...

亲子阅读读后感

亲子阅读读后感亲子阅读卜卜熊读后感我的宝宝是一枚3岁的小公主而我是一位职场妈妈但在小孩的教育方面我和老公都觉得应该给予孩子一些阳光的积极的乐于分享乐于助人的思想这是我一直都想孕育的小种子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跟女儿...

读读后感(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