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

时间:2024.4.21

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一篇论文写下来,往往只有对他人观点的零散引用,而缺乏对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至少学位论文都有文献综述了,但总体水平仍不敢恭维,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仅仅是因为同主题,或者仅仅是为了遵守学术规范?这样的文献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所有论文都有比较详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综述性文章通常都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大多采用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我忍不住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和规范必有其道理。我们不妨来大胆猜测一番。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在我看来,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敬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一片文献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对文本本身,而只有把它放到一个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一个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她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她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需要问自己这些问题,除了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那个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能够做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系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写综述性文章就好比修族谱,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领衔也就理所当然了。

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来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问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种以自我为本的诠释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避免罗列堆砌、杂乱无章;二来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可以有效节省篇幅。

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如此一来,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使有限的版面更加紧张。但与此同时,论文质量也跟更保障。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

综述看作是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不是在重复别人,他是在说出自己。它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片文论成功的一半。


第二篇:学术类文献综述以及引文格式


如何做文献综述: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关的文献;二是分析不深入,找不到自己研究的“前人

的肩膀”、出发点、研究的立足点、自己可能的突破等等。这才是真正的难点。所以,对于第4步主题3的综述,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能短”,而应当长。因为这个才是你需要精心分析综合比较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这也算是一种相对可以仿效的文献综述方法。

文献综述的写法

一、 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阅读报告,即“文献综述”,英文称之为“survey”、“overview”、“review”。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论文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区分开来。

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 意义和目的

总结和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了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并且列出了该方向众多的参考文献,这对后人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可以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

三、主要内容

(1) 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2) 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 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 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 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四、分类

综述分成两类。一类是较为宏观的,涉及的范围为整个领域、专业或某一大的研究方向;一类是较为微观的,这类综述可以涉及到相当小的研究方向甚至某个算法,谈的问题更为具体与深入。 前者立意高,范围广,面宽,故也不易深入,比较好读好懂。这对初入道者、欲对全局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很有参考价值。然而,欲深入课题的研究,则希望能有后一类的综述为自己鸣锣开道,这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往往不能遂人意,于是只好旁证博引,由自己来完成该课题的综述。当写学位论文时,我们要写的也就是这类结合自己研究课题而写就的综述。

五、难点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頣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即可做到的话。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如何收集资料

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综述是你查阅相关文献的成果。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且遵守学术传统,而不是空穴来风。你需要告诉读者,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研究到了何种地步,有什么缺陷,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这一方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你的文章价值何在。任何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成果都应当在综述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综述不是概述,不能泛泛地引用和概括,要有扬弃,特别是有批评。否则,如果别人都做好了,要你写文章干嘛。综述比较容易看出作者对该领域所下的工夫,因为作者需要广泛阅读,理解不同论文在关键假设和模型上的主要分歧。好的综述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

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模式

学术类文献综述以及引文格式

社会科学论文引用格式

(2010-10-08 00:11:39)

最近开始看一些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论文与报告,且不说论文质量如何,正文引用、注释以及参考文献就不过关,或许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小事,其实不然。论文的引用与注释,表明了研究者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前人研究的熟悉、重视程度,万丈高楼平地起,此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我在这里将较为标准的论文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格式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从小事做起,养成谦虚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首先,对于引用而言,若是完全采纳原作者的论述,则需要用双引号标明,并在之后的括号中注明作者、何年出版以及该论述所在页码。如,涂尔干强调,“任何宗教都是对既存的人类生存条件作出的反应,尽管形式有所不同(涂尔干 2006:2)”;

其次,若是总结原作者某一章节或某几页的观点,则不需用引号标明,但需要说明是原作者的论述,并在归纳总结之后括号注明作者、何年出版以及总结论述所涉及的页码。如,米尔斯指出,面对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坚持各学科的研究理路,又要跳出学科界限,进行比较研究,依照问题取向选用不同的研究概念与方法(米尔斯 2001:142-153)。

第三,若是回顾、分析原作者某一本书或某一论文,则只需在陈述之后括号注明作者、何年出版即可。如,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乃阐释人类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将人类学研究引入符号与意义的世界,力图通过文本的阐释建立文化之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格尔兹 1999)

最后,关于参考文献,以上对论文中的引用,都是建立在参考文献的系统梳理之上,以下为芝加哥论文引用模式,供大家参考。参考文献格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在同一篇文章中则需要统一标准,以免造成风格不一,行文混乱。

BOOK BY A SINGLE AUTHOR(专著)

Mohd Taib Osman. 1989. Malay Folk Beliefs: An Integration of Disparate Elements.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Example of author from a culture that does not use family names).

Schein, Louisa. 2000. Minority Rules: The Miao and the Feminine in China’s Cultural Politic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COAUTHORED BOOKS(合著)

Bosco, Joseph, and Puay Peng Ho. 1999. Temples of the Empress of Heaven. Images of Asia Serie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vans, Grant, and Maria Tam Siu-Mi, eds. 1997. Hong Kong: The Anthropology of a Chinese Metropolis. Richmond, Surrey: Curzon Press.

Wuthnow, Robert, James Davison Hunter, Albert Bergesen, and Edith Kurzwell. 1984. Cultural Analysis: The Works of Peter L. Berger, Mary Douglas, Michel Foucault, and Jürgen Haberma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If there are more than three authors, use et. al., such as, Wuthnow, Robert, et. al.)

CHAPTERS IN EDITED VOLUMES(编著中的章节)

Appadurai, Arjun. 199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In Mike Featherstone, ed., Global Culture, pp. 295-310. London: Sage.

Cheng, Sea-Ling. 2001. “Consuming Places in Hong Kong: Experiencing Lan Kwai Fong.” In Gordon Mathews and Tai-Lok Lui, eds., Consuming Hong Kong, pp. 237-26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ARTICLES IN JOURNALS(学术期刊文章)

Anon. 1836. “Description of a Chinese Wedding: Containing Notices of the Ceremonies Performed on the Occasion.” The Chinese Repository (Canton) 4(12): 568-572.

Meekers, Dominique, and Nadra Franklin. 1995. “Women’s Perception of Polygyny Among the Kaguru of Tanzania.” Ethnology XXXIV(4): 315-330.

MULTIPLE WORKS BY A SINGLE AUTHOR(同一作者的多部著作)

Sahlins, Marshall. 1972. Stone Age Economics. Chicago: Aldine.

_______. 1985. Islands of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mith, Robert J. 1987a. “Gender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Japan.”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 13(1): 1-26.

_______. 1987b. “Popular Religion in Japan: Faith, Belief, and Behavior.” In Ching-I Tu, ed., Tradition and Creativity: Essays o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pp. 75-92.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WORKING PAPERS(工作论文)

Cheung, Sidney C. H. 1996. “Cultural Tourism and Hong Kong Identity.” Working Paper no. 4,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ORK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BUT NOT YET PUBLISHED(已被接受但未发表的论文)

Bosco, Joseph. In press. “Local Theories and Sinization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 In Shinji Yamashita, Joseph Bosco, and Jerry Eades, eds., Making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Oxford: Berghan Books.

M.PHIL OR PH.D. THESES(硕士或博士论文)

Lee, Wai Yi. 1999. Living on the Margins/Living in the Mainstream: On the Cultural Milieu of Sex Workers on Un Chau Street, Hong Kong. M. Phil. thesis,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PUBLISHED STUDENT PAPERS(未发表的学生论文)

Shitakubo, Minako. n.d. “Japanese Identity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Hong Kong in Japanese Magazines.” Undergraduate student pape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SPAPER OR MAGAZINE ARTICLES(报刊文章)

Friedman, Thomas L. 2003. “Google Is A Bit Like God.”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30 June, p. 6.

Wu, Rose. 2003. “We March for Freedom, Against Article 23.” Letter to the editor,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30 June, p. A10.

WORKS IN CHINESE, GIVING CHINESE CHARACTERS(中文文章,需要注出中文名)

In citing Chinese works, use Pinyin. In the case of names of authors, non-Pinyin transcription as used by the authors may be used or provided in addition if known.

Chuang, Ying-chang(庄英章), and Chiao-hung Li(李翘宏). 1999. Fangtoushen yu zongzu fenzhi: yi huidong yu lugang weili房头神与宗族分支:以惠东与鹿港为例(Lineage Segment Gods and Lineage Segments: The Case of Huidong, Fujian and Lugang, Taiw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88 (Autumn): 203-232.

Li, Weiqi(琪). 2003. Dang Xianggang nanshi yudao neidi nüshi当香港男士遇到内地女士(When Hong Kong Men meet Women from Mainland China). In Xingbie guancha性别观察(Gender Observations), ed., Tan Shaowei(谭少薇), pp. 157-173. Hong Kong: Wheatea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Li, Yiyuan (Li Yih-yuan李亦园). 1996. Renlei de shiye 人类的视野(Human Vision)。Shanghai: Shanghai Wenyi Chubanshe 上海文艺出版社。

Qiao, Jian (Chien Chiao乔健)主编 (ed.). 1998. Shehuixue、renleixue zai zhongguo de fazhan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China). Hong Kong: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Zhang, Xiaojun( 张小军). 2001. Chuantong wenhua shengchan zhong de xiangzheng xing shijian传统文化生产中的象征性实践(Symbolic Practice in the Reproduction of Traditions).

Qinghua shehuixue Pinglun清华社会学评论(Tsinghua Sociological Review), 20xx年第一期(No.

1): 57-74.

WORKS IN OTHER FOREIGN LANGUAGES(其它语言的论文)

Lien, Marianne. 1988. “Fra boknafest til pizza” [From salted cod to pizza]. Occasional Paper no. 8, Department of Social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Oslo, Norway.

Mathews, Gordon. 2001. “Bunkateki bunmyaku kara mita ikigai”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In Y. Takahashi and S. Wada, eds., Ikigai no shakaigaku [The sociology of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Tokyo: Kobundo.

INTERNET SITES(网络文章或信息)

Hong Kong Transition Project. 2001. At

中文论文

参考书目格式与英文格式基本相同,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丁毓玲. 1999. 《浔埔妇女:一个福建渔村的性别身份建构》。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硕士论文。 李安山. 2003. “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概述”。刊于“第二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跨国网络——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面临的挑战”,3月13-15日,香港中文大学。 李亦园. 1992a. 《文化的图像(上册)文化发展的人类学探讨》。台北:允晨出版公司。 ______. 1992b. 《文化的图像(下册)宗教与族群的文化观察》。台北:允晨出版公司。 ______. 1996. 《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明报. 2003. “更紧密关系,为香港创造更大空间”。明报社评。6月30日,页A2。

乔健、李沛良、马戎主编. 2001.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高雄:丽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田汝康. 1998. “结构主义与中国古字的人类学研究”。刊于王筑生、林超民、杨慧主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2-12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王健民. 1999. 《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张珣. 1996. “光复后台湾人类学与汉人宗教研究之回顾”。刊于《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81:163-215。

朱家德. 2003. “艺团恐23条碍创作”。明报。6月30日,页A10。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http://www./pub/wml.html,1998-08-16/1998-10-01.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更多相关推荐: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资料一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

外国文学文献综述范文

一关于荷马伊利亚特的研究综述研究综述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记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成口头史诗因此它通常和奥德塞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此作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于公元前6世纪西方学者对它的研究较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文学论文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与人性摘要本文结合了情感与理智中两姐妹的经历以及奥斯丁本人的婚姻观分析了婚姻中金钱和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并揭示了其对现代女性婚姻的指导意义从作品中青年男女婚恋观和人性两方面入手思考理智与...

文献综述范文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文献综述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成绩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来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教得很...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中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文献综述作者单位内容提要关键词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

文献综述论文范文

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110101406李贤贤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中国为谋求更进一步发展在植物资源领域所做的研究极其成果分别从植物资源与能源植物资源与环境植物资源与人口植物资源与生态药用植物资源的利...

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班级09经济一班学生张梦学号20xx3229劳动经济学文献综述一选题背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有效的配置劳动力资源引导剩余劳动力有效迁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文献综述范例1

衡水学院题目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学生姓名系别经济学与管理学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衡水学院教务处印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第1页第2页字第3页

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文献综述论飘中的现实主义文献综述外国语学院xx级专业英语教育x班学号0xxxxxxxx姓名杨xx指导教师蔡xx职称副教授引言在20世纪的英美文学中最具轰动效应的莫过于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Mi...

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怎么写有具体格式么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

文献综述写作基本要求与范例

文献综述写作基本要求与范例1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的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派别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

中文专业文献综述范例1

贺铸研究综述贺铸10521125是我国宋朝著名词人他不独工于词亦擅文能诗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研究贺铸的文章包括专著共有70篇部左右内容涉及到贺铸年谱词作和人格风格一关于贺铸年谱贺铸年谱应是宋代词人中修订较早准...

文学文献综述(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