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时间:2024.5.2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

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假定出发,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民营企业的成长绩效,及其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挑战了“传统智慧”(Montignola,Qian and Weingast,1993),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民营企业,进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具体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民营企业,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产权已基本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评价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观点。与早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产权安排被视为外生变量,市场竞争、激励与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强调。第三部分介绍围绕产权安排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尽管文献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从Grossman-Hart-Moore的剩余控制权理论起步的。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各种关于企业改制原因的假说。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退出与企业改制内生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水平。随着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性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

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与效率改进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非同步性的特点。这构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始环境。早些时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设计的“大爆炸”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推动这种增长的竟是有惊于主流经济学(企业)定义的乡镇企业。起初国内学者曾从经济行为的逻辑性与财产所有制无关的假定出发,运用兰格(Lange)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过一些探讨,但基本没有得出什么有解释力的假说。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似乎也一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后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产权关系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所在,同时市场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个严重失误,那就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由于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一样,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兰格—勒纳—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并没有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此时的首要问题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激励结构,而这一点在不改变企业产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企业“软预算约束”(Kornai,1998)的改变,致使经理的激励结构发生变化,即使不进行私有化也可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正像人们已经观察到的,与积极推行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在给予经理人员更多的利润方面走得最远(热若尔·罗兰,中译本,2002)。乡镇企业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例如,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理人员的收益不断

增加;乡村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萧好,2000)。

沿着竞争与激励之间关系的思路,田国强(1995)通过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激励机制变化对乡镇企业效率的影响。他从产权界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系出发,认为明晰产权通常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却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很多情况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取决于产权的明确界定。因为在市场机制中,行为主体的激励来源于占有财产和获取利润,所以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有私有产权才会产生高强度激励。为此,田国强用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案例作了进一步说明:尽管土地仍然归国家所有,但将努力程度与收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产权并不是解释中国乡镇企业效率的最关键变量。依照激励机制设计的理论逻辑,在公有制条件下也可能通过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来使资源配置优化。中国乡镇企业表现出高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制度安排满足了激励机制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把个人的收入和劳动贡献联系起来;企业经理和职工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等等。

可以认为,斯蒂格利淡和田国强等人的上述理论比较成功地解释了早期中国乡镇企业的成长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部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学家进而发现,乡镇企业的决策权逐步由地方政府向企业转移(Jefferson et al,1994)。正如田国强同时所强调的,乡镇集体企业作为中国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它诞生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早期阶段。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入,当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产权明晰的企业不断增加时,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越来越小,很有可能竞争不过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企业(田国强,1995)。很显然,仅凭对竞争、激励的强调已不能更深入解释乡镇企业后来的表现。

三、产权配置与民营企业的绩效

尽管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绩效,但我们知道,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微观基础,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产权配置对效率的改进十分重要。此前有关东欧国家转轨的经验研究表明,在不稳定状态下,市场竞争的潜在功能难以完全发挥,过分强调竞争,会形成新的扭曲。但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案例

似乎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究竟是什么抵消了扭曲造成的效率损失?现实使经济学家们最终认识到产权问题是无法回避的。Grossman-Hart-Moore所发展的剩余控制权理论为更深入地分析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假说,积累了大量文献,并由此构成中国民营企业研究的主流。

Weitzman-Xu(1994)较早发展了一个有关中国乡镇企业内部产权安排的模型用以解释民营企业的绩效。在模型中,乡镇企业被刻画成一种产权模糊的合作性组织。虽然乡镇企业名义上归社区全体成员所有,但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乡镇基层政府手中。与私有产权相比,其产权安排是模糊的。然而在中国,它却表现出了与私营企业相近的绩效(Svejnar,1990;Pitt and Putterman,1992;Dong and Putterman,1997)。Weitzman-Xu进而认为,乡镇企业的出色表现挑战了标准产权理论。根据Grossman-Hart-Moore的理论,产权特别是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在合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向相关主体提供激励,并解决组织内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国的经验似乎表明,产权的重要性与组织内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是正相关的,但这种相关性依文化中合作精神的不同而异。同西方相比,中国高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自利性动机弱,合作意识强)使得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具有了一定效率。然而,Weitzman-Xu并没有清楚地解释文化作用的机制。如果真是高合作精神导致了中国乡镇企业的效率,那么处于相同文化环境中且产权同样模糊的国有企业效率的相对低下就是不正常的(田国强,1995)。很显然,要对中国乡镇企业的独特表现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还应当引入新的变量。

??

四、企业改制与政府退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1)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经济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2)政治上对私有财产的看法较之以前宽容多了,甚至在形式上开始承认其合法性。在此背景下,一个被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乡镇企业增速减缓,以及紧接着的大范围改制。此时,文献关注的中心开始转向乡镇企业改制的原因。伴随着地方政府的退出,“模糊产权”这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标志性特征,也逐渐褪色。

蔡防(1995)用一个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乡镇企业改制的动因。他假设地方政府是委托人,乡镇企业经理则被看作代理人,企业绩效取决于对经理的激励和约束。给定地方政府的监督能力,其监督效果内生于乡镇企业的数量和个体规模。在早期,企业个

数少、经营规模小,加之经理的就业机会较少,企业面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尚不严重。随着地方政府所掌管的乡镇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及经理就业机会的增多,监督效果逐渐变差。地方政府只得默许经理人员以灰色收入的形式获得部分剩余索取权以达到激励效果。因为经理所获得的剩余是“灰色的”,具有较高风险,作为补偿,对集体资产的侵蚀在所难免。结果乡镇企业的运作成本日益提高,以企业所有权(在地方政府和经理之间)重新配置为核心内容的乡镇企业改制也由此启动。

??

至此,整个理论演进的逻辑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正如人们已经观察到的,随着政府的全面退出,中国民营企业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其内涵越来越接近主流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标准定义。民营企业首先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企业,其特殊性就在于被嵌入中国的体制转轨过程。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的一般性会被更多地展示出来。解决了这一关键认识问题后,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似乎开始逐步淡出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视野。最近的文献考查表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解释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例如,姜长云(2000)对乡镇企业资本短缺问题的研究;张杰(2000)、格雷戈里和塔涅夫(2001)对民营企业融资;习题的研究;范从来等(2001)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和股权结构的研究;Sun(2002)对股份合作制内部治理机制合理化问题的研究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验与对策性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已不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在我们看来,产权已基本明晰的民营企业,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能否尽快成为国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力量,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很显然,只有一种综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多元化视角才能勾勒出它未来的成长轨迹。如何预测民营企业下一步的表现?随着它的成长将会对整个改革进程施加怎样一种影响?无疑是现实对理论提出的又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略)


第二篇: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设计

(

论文

)

文献综述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院(系)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系

2003

23(1):18-21

[15]

熊亚红

,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5,(5):73-

75

[16]

熊亚红

,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5,(5):73-

75

[17]

侯世勋,等

.

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

[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110-

102

[18]

刘卫民,李

.

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

[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3

23(1):18-21

[19]

熊亚红

,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5,(5):73-

75 073021

2006

2

16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生:

体育学院

指导老师:

体育学院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

前言

]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

20

80

年代中期,

23%~25%

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90

年代上升到

25 %

,近年来已达到

30%

,存

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1]

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

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

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

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

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

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

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思维活动

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

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

论文的选题方法毕业论文开题报...毕业论文开题报...毕业论文格式毕业论文注意事...

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

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

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

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

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

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

受实践的检验”。

[4]

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

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

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

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

主题

]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

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

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

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

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

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

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

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

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

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

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

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

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

、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

[page_break]

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

:

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

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

强。

4

、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

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

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

的情绪状态。

5

、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

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

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6

、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

1990

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

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

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

(

低强度、长

时间

)

和无氧练习

(

高强度、短时间

)

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

抑郁”。

[6]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

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

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

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

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

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

[7]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

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

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1

、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

“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

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8]

;“而在球类教学中,提

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

质。”[9]

;“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

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

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10]

;“游泳、滑冰、跳马及双

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

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11]

;“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

,

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

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

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12]

;“健美操、艺术体操

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

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

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

[13]

刘卫民

,

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也认为:

“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

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

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

,

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

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

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

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

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

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

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易急躁、冲动

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

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

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

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

遇事易紧张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

[page_break]

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

[14]

2

、有研究就专门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同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

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认为:

“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

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

)、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

调节能力;

3

)、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

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4

)、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

5

)、调整法,它可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另

外,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15]。

3

、研究显示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

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提出:

“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2

)、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

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

3

)、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

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4

)、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

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16]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

侯世勋等在《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中提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

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

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

.

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

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一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

.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

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

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

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

[17]

刘卫民、李

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认为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但平要指标体系应

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

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其具体的方法是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

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

价”。

[18]

[

总结

]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

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

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

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19]

参考文献

[1]

曾四清

.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2):88-90

[2]

任长顺

.

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

.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

,2004,(02):36-37

[3]

曾四清

.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2):88-90

[4]

刘卫民,李

.

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

[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3

23(1):18-21

[5]

高丹娜

.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J].

西安体育学院学

,2004,(S1) :168-169

[6]

.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J].

湖北体育科技

,2005,(3):343-345

[7]

李安民

,

.

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自信心的比较研究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04)

[8]

孙秀芝

.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3):106-107

[9]

孙秀芝

.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3):106-107

[10]

杨祥全

.

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

,2003,(1): 63-66

[11]

张小田

.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J].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

,2005,(2):81-83

[12]

李晓新

.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研究

[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4,(3)

99-101

[13]

赵小静

.

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课对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功效研究

[J].

西安体育学院学

,2003,(5):110-112

[14]

刘卫民,李

.

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

[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更多相关推荐:
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综述、参考文献格式

一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

文献综述范文及参考文献格式

刻变化是否是中立的还是和政治经济等有着无尽的联系它与权力等有何联系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教育行政人员等都会常常遇到提出并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运动下对知识民主平等的追求不断升级如编制校本课程实行档案袋等...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1内涵文献综述又可以称为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目的是要了解研究选题在该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以及确立本研究的...

文献综述 参考范文

江西财经大学0910第二学期期末课程论文试卷代码19xx2授课课时32课程名称文献检索与利用适用对象选修本课程的各专业学生试卷命题人姚XX1试卷审核人黄XX学生姓名丁XX学号008026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GB7714格式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

文献综述与参考文献的写法与样本20xx

这里先给出文献综述的写法和样本然后是编排参考文献的规范要求尤其是用红色和蓝色标注的文字要仔细看学校要求所综述的期刊上的文章必须是近5年之内发表的在5年之前发表的文章除非是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写的或者是一流的权威期...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与要求20xx1028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与要求一文献综述的含义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或选题虽未最终确定但至少已确定了比较具体的研究方向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

01-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撰写要求与参考格式样本

长江大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以下内容格式为四号字楷体学生教师姓名每字间空一字符例如王小二题目名称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完成日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要求1文献综述正文内容1前言2主体3总结4参考文献2内...

文献综述正文范例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规范试行一写作文献综述的总体要求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

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文献综述中美非言语交际的比较外国语学院10级专业英语教育2班学号10020xx57姓名李丽真指导教师陈秀丽职称讲师引言人际交往有两种方式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最强有力的交际手段...

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怎么写1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2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怎么写1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2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

参考文献综述(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