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4.4.21

                           机 电 工 程 技 术                          

高电压防雷保护的探讨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班 级:                 

指 导 教 师:                 

摘    要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电压防雷保护也不断的扩大。高电压防雷保护是电力事业的一项的重要工作。

高电压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仍然出现遭雷击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雷电是影响高压设备可靠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雷电的物理本质就是高电压。认识雷电的高电压本质,认识雷电高电压的产生与来源,认识雷电高电压的各种属性,我们才能正确的制定和设计防雷保护的方案,才能正确的分析雷害事故的原因和防止对策,才能正确的开发和研制防雷保护的产品。一句话,只有正确认识雷电的高电压本质,才能做好防雷。
    不了解雷电的本质,在做防雷保护措施与方案时,在开发研制防雷保护的产品时,在分析雷害事件的原因与结论时就把握不到防雷的核心与关键。在防雷工程上要么保护不到位,要么造成工程的浪费。在研制开发的防雷产品上就会华而不实,捕风捉影甚至流于概念抄着,忽悠市场。在分析雷害事件的原因时,就容易提出一些错误的观点或解释。我国防雷界,近年广为流传的诸如“球形雷”、“手机引雷”、“绝缘避雷”、“电荷避雷”、“等离子避雷”,以及“物理防雷”和“微波炉效应”等等说法与言论,都是没有搞清雷电的高电压本质而出现的误解与错误。
    高电压的绝缘应能承受各种高电压的作用,包括交流和直流工作电压、雷电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现实中防雷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高压设备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压电;防雷;电力事业

目录

摘    要·  

引    言· - 4 -

1雷电的基础知识· - 2 -

1.1雷电形成及放电过程· - 2 -

1.1.1雷云形成· - 2 -

1.1.2雷电原理· - 2 -

1.1.3雷云放电· - 2 -

1.2雷电形成相关联的原理· - 3 -

1.3 雷电的波形及参数· - 3 -

1.4雷电的危害· - 3 -

1.4.1雷电热效应的破坏作用· - 3 -

1.4.2雷电流电动力的破坏作用· - 3 -

1.5雷电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 4 -

1.5.1雷电的静电感应作用· - 4 -

1.5.2雷电的静电感应原理图· - 4 -

1.5.3雷电的电磁感应原理· - 4 -

2电力系统防雷的基本知识· - 4 -

2.1雷击分类· - 4 -

2.2变电站防雷保护· - 5 -

2.3架空线路的防雷保护· - 5 -

2.4避雷针· - 5 -

2.5关于避雷针、避雷线运行中注意的问题· - 5 -

2.6 线路的耐雷性测定· - 5 -

2.7线路防雷设计的选定原则· - 6 -

3雷电流压降导致的高电压· - 7 -

3.1接触电压· - 7 -

3.2跨步电压· - 7 -

3.3地电位分布不均与地电位的反击· - 7 -

3.3.1直接雷击伤害· - 7 -

3.3.2感应电压的伤害· - 8 -

3.3.3感应电流的伤害· - 9 -

3.3.4旁侧闪击的伤害· - 9 -

3.3.5接触电压的伤害· - 10 -

3.3.6跨步电压的伤害· - 10 -

6六点防雷计划· - 13 -

6.1接闪· - 14 -

6.2均压连接· - 14 -

6.3接地· - 15 -

6.4分流· - 15 -

6.5屏蔽· - 16 -

7国内外电网防雷研究的现状· - 17 -

7.1变电站防雷保护的现状· - 17 -

7.2架空线路防雷保护的现状·· - 20 -

7.2.1架设避雷线·· - 20 -

7.2.2四道防线·· - 21 -

结   论·· - 23 -

致  谢·· - 23 -

                          

                       

引    言

工程上把 1000伏及以上的交流供电电压称为高电压。高电压技术所涉及的高电压类型有直流电压、工频交流电压和持续时间为毫秒级的操作过电压、微秒级的雷电过电压、纳秒级的核致电磁脉冲(NEMP)等。

    20世纪以来,随着电能应用的日益广泛,电力系统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传输的电能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电力系统的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高。就世界范围而言,输电线路经历了 110、150、230千伏的高压,287、400、500、735~765千伏的超高压和 1150千伏的特高压(工业试验线路)的发展。直流输电也经历了±100、±250、±400、±450、±500以及±750千伏的发展。这几个阶段都与高电压技术解决了输电线路的电晕现象、过电压的防护和限制以及静电场、电磁场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密切相关。这一发展过程以及物理学中各种高电压装置的研制又促进了高电压技术的进步。6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大城市电力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克服城市架空输电线路走廊用地的困难,地下高压电缆输电发展迅速(由220、275 、345千伏发展到70年代的400、500千伏电缆线路);同时,为减少变电所占地面积和保护城市环境,全封闭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过电压包括雷电过电压(又称大气过电压、外部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其中雷电过电压由雷云直接或间接对变电所或输电线路 (避雷线、杆塔或导线)放电造成。一般雷电过电压幅值较高,超过系统的额定工作电压,但作用时间较短,波头时间大多数为1.5~2微秒,平均波长时间为30微秒,大于50微秒的很少。雷击除了会威胁输电线路和电工设备的绝缘外,还会危害高建筑物、通信线路、天线、飞机、船舶、油库等设备的安全。因此,这些方面的防雷也属于高电压技术的研究对象。

高压设备的绝缘应能承受各种高电压的作用,包括交流和直流工作电压、雷电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研究电介质在各种作用电压下的绝缘特性、介电强度和放电机理,以便合理解决电工设备的绝缘结构问题是高电压技术的重要内容。

1雷电的基础知识

1.1雷电形成及放电过程

1.1.1雷云形成

由于大气的剧烈运动,引起静电摩擦和其他电离作用,使云团内部产生了量的带正、负电荷的带电离子,又因空间电场力的作用,这些 带电离子定向垂直移动,使云团上部积累正电荷,下部积累负电荷(情况也可以相反),云团内产生分层电荷,形成产生雷电的雷云。雷云的成因主要来自于大气的运动,当雷云在天空移动时,在其下方的地面上会静电感应出一个带相反电荷的地面阴影。如图:

1.1.2雷电原理

尖端放电与雷击如果有一个带尖锋的金属球,让它带上负电,由于电荷同性相斥的作用,球体尖锋部分的电子受到同性电荷排斥力最强,最容易被排斥而离开金属球,这就是“尖端放电”。

地面上相对较高的建筑物,有时是避雷针,就好比金属球上的尖锋。雷击最容易在这些地方发生。如图所示:

1.1.3雷云放电

著名的雷云放电理论是“长间隙放电”理论,该理论认为雷云对地放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云中放电、对地先导、定向闪击和回闪四个阶段。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雷云形成前,首先是云内放电和云间放电频繁,云中放电造成云中电荷的重新分布和电场畸变,当云中电荷密集处的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的,就会由云团向地开始先导放电。

先导放电是步进的,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05-106m/s,各脉冲间隔约30-90μs,每阶段推进约50m,跳跃着逐步向下延伸,当先驱放电距地50m左右,可诱发迎面先导,通常迎面先导来自地面上最突出的部分(尖端放电最易发生处),当对地先导和地面的迎面先导会合时,就形成了从云团到地面的强烈电离通道。步进放电转为定向闪击。

定向闪击是沿最短路径进行的,紧接着回闪,这时出现极大的电流,开始雷电的主放电阶段,即雷击,在主放电中雷云与大地之间所聚集的大量电荷,通过先驱放电所开辟的狭小电离通道发生猛烈的电荷中和,放出能量,引发强烈的闪光和雷鸣。主放电的时间极短,约50-100μs,主放电过程是逆着先导通道发展的,速度约为光速的1/20-1/2,主放电电流可达数十KA,是全部雷电流的主要部分。

主放电到达云端时就结束。然后残余电荷经过主放电通道流过来,产生短暂的余光。由于云中电阻较大,余光阶段的电流只有数百安培。持续时间0.03-0.15秒之间。

通常一次雷电过程包括 3-4 次放电。重复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通路发生的。

1.2雷电形成相关联的原理

 

    雷云放电原理

1.3 雷电的波形及参数

1.3.1、雷电波形及参数是防雷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些数据才可能正确估算电子系统频带范围内雷电冲击的幅度和能量大小,进而确定避雷措施。

1.3.2、可以这样描述一个雷电波,幅值为Im,波头为T1,波长为T2的电流波,记为T1/T2μs。

1.3.3、与标准雷电流波形图不同之处为, 图中A点在0.3倍Vm处,且T1=1.67T也可以这样描述一个雷电波,幅值为 Vm,波头为T1,波长为T2的电压波,记为T1/T2μs。

1.4雷电的危害

1.4.1雷电热效应的破坏作用

    闪电表面上看只闪一次,实际上是一系列闪光,在闪光发生的瞬间,雷电流在极短的时间内,以连续的、尖峰脉冲形式通过强大电流。尤其是直击雷,它的放电电流平均达2.5万到4.5万安培间,大雷暴时最高达20万安培。

    如果雷电击在树木或建筑物件上,被雷击的物体瞬间将产生大量热能,由于雷电流很大,通过的时间又极短(50~100μs),根本来不及散发,以致物体内部的水份大量变成蒸气,并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爆炸力,造成破坏。与雷电通道直接接触的金属因高温而熔化的可能性很大,因为通道的温度可高大6000~10000℃,甚至更高。因此在雷电流通道上遇到易燃物质,会引起火灾。

1.4.2雷电流电动力的破坏作用

如果雷击的瞬间两根平行架设的导线的电流I1 和I2都等于100KA。两导线的间距为50cm,计算结果表明,这两根导线每米要受到408kg的电动力。408kg/m的力完全有可能将导线折断。折成锐角的导体间也受电动力作用。

1.5雷电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1.5.1雷电的静电感应作用

当空间有带电的雷云时,雷云下的架空导线等处会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而带上相反的电荷。当闪电发生后,由于架空导线与大地间的电阻较大,导线上积累的大量电荷不能与大地的异种电荷迅速中和,这就形成了局部地区的感应高电压。这类高电压在高压架空线上可达300~400KV,一般低压架空线路可达100KV,电信线路可达40~60KV,建筑物也会产生相当高的危险高压。

这种过电压对接地不良的电气系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它可以在其路径上的任何金属间隙中产生电弧打火,如果电弧打火发生于易燃场所中(如汽油库、瓦斯厂、火药库等场所),会引起火灾和爆炸,如果电弧打火发生在电路板上,则电路板将被破坏。

1.5.2雷电的静电感应原理图

1.5.3雷电的电磁感应原理

     由于雷电流有极大的峰值和陡度,可能在附近空间形成强大的瞬变电磁场,一个5m×5m的开口金属管,在雷电流峰值为100KA时,距离雷击点200m也可以感应到1000V左右的高压。零点几毫米的气体间隙就可能被击破,发生有害火花,损坏电气系统中的电气元件。

2电力系统防雷的基本知识

2.1雷击分类

雷击分直击雷、雷电波侵入和雷电感应三种。

与直击雷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悄然发生,但范围可达10公里以上。有以下几点:

    ①雷直击于变电站的导线或设备上。

②变电站的避雷针落雷时产生的过电压。

③沿线路传来的雷电波。

2.2变电站防雷保护

     变电站的防雷保护采用:避雷针、避雷器。变电站防侵入波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在变电站内采用避雷器,在母线和进线处加装避雷器。

对于直击雷的防护采用避雷针。避雷针和避雷线这两种装置都是通过拦截措施,改变雷电波的入地路径,从而起到防雷保护的作用。小变电所多采用独立避雷针,大变电所多在变电站构架上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或者也可以两者相结合。

2.3架空线路的防雷保护

常用到的仪器有避雷线、避雷器、自动重合闸。相对应的作用:避雷线是防止线路遭受直击雷,避雷器是防止雷电入侵波,自动重合闸是提高线路遭雷击后能够避免瞬时性故障。

2.4避雷针

作用及分类:引雷、泄流、限幅及均压。

防直击雷——避雷针、避雷线。

2.5关于避雷针、避雷线运行中注意的问题

     反击问题:当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入地时,会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电阻上形成很高的电位升高,当避雷针和被保护物间的空气间隙Sa不够大时,避雷针上的高电位可击穿空气间隙而将高电位传递到被保护物上称为反击,同样当避雷针的接地装置和被保护物接地装置间的距离Se不够大时,高电位可击穿土壤反击到被保护物的接地装置上。一般Sa不应小于5m; Se不应小于3m

    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问题:当雷击避雷针或杆塔时,如果有人站在地面上而手去接触塔什塔身或引下线时,作用在人的手和脚间的电压(称为接触电压)又由于雷电流在地中扩散时会在地面沿半径各点形成不同的电位,当人在附近行走时,人的两脚间将会有电压作用(称为跨步电压)根据计算: r=7.7m内都有可能有跨步电压危及的可能。一般规定“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出入口的距离不宜小于3m”,即使如此,这一要求仍不满足要求。

    高电位引入的问题:如果在避雷针的杆塔上有低压线或通信线,则将沿这些线路传入相应的低压设备或通信设施,造成雷击。

    感应的问题:当雷击避雷针而使针体电位抬高时,在针体附近有限长的孤立导体上将出现静电感应过电压。

2.6 线路的耐雷性测定

衡量线路耐雷性能的主要指标 :耐雷水平

定义:雷击时线路绝缘不发生冲击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 kA。

表1各级电压送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额定电压       35      66       110       220   (kV)

耐雷水平      20-30     30-60     40-75     75-110 (kA)

雷击跳闸率

定义:雷电活动强度都折算为40个雷日、线路长度折算至100km条件下,每年雷击引起的线路跳闸次数,次(/100km年)。跳闸率越高,耐雷性能越差。

2.7线路防雷设计的选定原则

(1)提高耐雷水平,降低雷击跳闸率,既避免线路因雷击而频繁跳闸,又不使线路防雷投资过于增加。

(2)线路具体的防雷措施应根据电压等级、负荷性质、系统运行方式、雷电活动强弱、地形地貌和土壤电阻率等条件,结合运行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选定。

3雷电流压降导致的高电压

当雷击于接闪器或目标物后,雷电流将流经引下线或构筑物,再通过接地网流入大地中,雷电流将在引下线或构筑物上,在接地网上产生电压降。此电压降也是二次雷电压。

3.1接触电压

接触电压是指接闪器的引下线的以及诸如铁塔或构筑物在下泄雷电流时的某个电压。它是根据人身体的特点来定义的。人站在接地网里,在引下线、铁塔或构筑物旁,脚步离引下线、铁塔或构筑物0.8m,人的手伸出在离地高度为1.8m的地方接触引下线、铁塔或构筑物,则在人手与脚步之间的电压称为“接触电压”。接触电压不仅与雷电流的大小有关,还与人体的电阻和脚底与地之间的电阻有关。需要指出,接触电压是加在人的手与脚之间,接触电压产生的电流将流过人体躯干,对人来说是很危险的。如果是一侧的手与脚遭受接触电压,雷电流流过一侧身体,那又稍好,如果遭受接地触电压的手与脚不在同侧,那雷电流就要流过心脏,危险就大了。

3.2跨步电压

    跨步电压是指下泄雷电流的接地网或相邻大地上相距0.8m两点之间的电压,因为人走路的步距平均为0.8m。

跨步电压不仅与雷电流的大小有关,还与离开引下线(即电流注入点)的距离有关。离引下线越近,跨步电压越大;离引下线越远,跨步电压也越小。

具体分析人(畜)的跨步电压时,还与跨步的位置与大小有关。人的跨步稍小,就是0.8m左右吧,而畜的跨步就大多了,因此牲畜受到有跨步电压的伤害比人大很多。此外,人遭受跨步电压的袭击时,雷电流是从一支脚底进,而从另一支脚底出,只是人的下胯受到伤害,但雷电流不流过躯体与心脏,因此对生命的威胁又稍轻。但对于牲畜来说,一方面由于它们的跨步大于0.8m,另一方面,雷电流将流过心脏,因此跨步电压对牲畜的伤害更严重,往往导致它们的死亡。

3.3地电位分布不均与地电位的反击

当雷电流通过接地网扩散到大地中去时,由于接地网有接地电阻,因此接地网与大地无穷远之间会有电压降;同时由于接地网自身也有电阻和电感,因此在接地网上还将有电压降与电压分布不均。

第一章          从雷害认识高电压

雷害,就是雷电高电压造成的危害,因此,在分析雷害的原因时,应首先抓住高电压这个关键。不懂高电压,或离开了高电压,就不能正确的分析雷害事件。如果硬是要分析,给雷害事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解释,那就只能是违反科学的胡吹乱说了。
    雷害事件分析的思路应该是坚持严格的因果关系,从可见的伤害现象与结果分析与判断高电压的来龙去脉。在分析过程中,应保持严格的逻辑思维,科学的判断,不得以猜测,估计代替科学的判断。

下面结合几种主要的雷害类型介绍其对应的高电压的性质与来龙去脉。

3.3.1直接雷击伤害

直接雷击就是雷电直接打在人畜身体(或物体)上,雷电放电电流的全部或大部流经受害人畜的身体(或物体)。在所有雷电伤害中这是最严重的伤害。
    当人(或物体)在一个局部范围内处于(或位于)比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高时,就成为一个比周围物体高的突出目标,特别是在人手持或肩抬着长形物体时,更容易形成雷电袭击的尖端。因为在雷电先导临近时,那些比周围环境高的突出的人或物,其顶上或尖端处的电场强度最大,高电压的放电最容易在这些顶上或尖端处形成。一旦高电压的放电形成,人(或物体)就立即成为雷电的接闪器而遭到雷电的直接袭击和伤害。
    特别需要指出,不仅人(物)处于对天空直接暴露的突出位置容易遭受雷击,当人处于山头上的,或田间地头上的简易窝棚中也常遭受雷击。因为搭建这些简易窝棚的材料乃是一些树枝、柴草、塑料或纸板,它们几乎不会,或很少影响雷电先导与人体之间的雷电电场,即是说,在棚内的人的头部仍将是与直接暴露于天空时的处境相似,在雷电到来时仍有可能遭受直接袭击。如果棚内还有长形的金属物体或农具,这些金属物体也将成为雷电的接闪器。当雷直击于窝棚时,其中的人也就同时受害。
    雷电主放电电流很大,其数量级为几十kA到百千安以上。那么强大的电流流过受害者的躯体,首先伤害的是受害者的大脑和心脏。因为人类的心脏只要几毫安的电流就足以使它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停搏,雷电流也会致使呼吸系统麻痹而停止呼吸,从而致人丧命。此外雷电流的极大的机械效应足以撕裂受害者的皮肤和肌肉,而强烈的热效应也足以烧焦受害者的躯体。
    除直击雷强大的电压和电流对人身体的伤害外,伴随而来的还有强烈的震荡声波和强烈的电光刺激对人体的伤害。
    遭受直接雷击的人十有八九会死亡。但也有少数例外,受直接雷击而没有死亡。一般来说,雷电压很大,通常具有百万伏级,甚至更高。这么大的电压击于人的头部时,在头部皮肤还未来得及击穿之前,雷电压就在人的躯体之外造成闪络,闪络的发生使头部承受的电压突然降低。闪络形成的电弧长度约为人体的高度。电弧中的电压降不大,通常只有20V/cm。假若人体的高度以1.7米计,那么人体从上到下的电压降就将立即降至3.4kV左右。人体的电阻通常只有约1000欧姆,这样一来,通过人体的电流也立即降至3~4安培。如果人穿着汗湿的衣服,或人体被雨水淋湿,人体表面的电阻会降低得更小。这使通过人体的雷电流更小。此电流的持续时间与闪电的时间相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不超过百分之几毫秒。如果人是处于单脚触地,这个电流虽然通过人体,但有可能没有直接流过心脏,在这个电流和这个持续时间之下,不一定能引起心脏的损坏,这就是为什么有少数受到直接雷击的人还能侥幸活着的原因。

3.3.2感应电压的伤害

    雷电感应电压通常是指室外架空线路(包括电源线、通信线以及各种低压信号和控制线路)受到雷电的感应或直接袭击后产生的雷电电压沿线路传输入室内,造成对人或电气设备的伤害和损害。
    在雷雨天人在室内接电话受击,人在靠近电灯或电线处受击,电气设备的电源变压器受击损害等等,都是属于沿线路传入的感应电压,或称浪涌电压造成的伤害和损害。
    一般说来,在人畜的身上应留下有两个受击点。一个是雷电压的击点,即雷电流进入身体的点或部位;另一个是电流的流出点或部位。通常受击点在头部或上身,而流出点在脚底或身体下部。

3.3.3感应电流的伤害

    当雷电先导发展临近地面时,先导头部中积聚了大量的因热游离和碰撞游离产生的电荷,这些电荷与雷云内的电荷同极性。同时,先导头部的体积也增长得很大。先导头部的体积最后可能达到多大,取决于雷云中原来的电荷量。先导头部与大地和地面上所有物体之间都有电容,此电容上的电压就是先导头部的对地电压。
    比较典型的例子如:
(1)20##年首都机场遭受雷击,七名飞机维修人员受伤,某教授错误地解释为“微波炉效应”。其实,七名维修人员正是受到雷电电容感应电流的伤害。
(2)20##年浙江省临海发生的雷击致十余人死亡,多数人受伤的事件。在死伤者中,有被雷直击的,有遭从树杆击来的旁侧闪击,更多的侥幸未死的人就是受到雷电电容感应电流的伤害。
(3)20##年发生在居庸关长城的雷击群伤事件,在锋火台内避雨受击的所有人都受到这种雷电电容感应电流的伤害。
(4)20##年重庆开县义和小学的雷击群死群伤事件,除死亡的学生外,其他座在教室中间的学生,以及老师,都受了到这种雷电电容感应电流的冲击。
受到雷电电容感应电流伤害的人,感到震惊,麻痹,多数跌倒在地,并出现短暂的失意,但随后能自行醒来,身体也无大碍。
对于这样的电容感应电流,普通的砖石、草木结构的房屋是不能保护的,因为这样的材料不能隔离位移电流的通过。只有接地的金属屋面才能屏蔽和隔离电容的感应,阻止位移电流的流过。

3.3.4旁侧闪击的伤害

当一个高的物体,如塔、墙壁、烟囱以及树木等遭受雷击时,强大的雷电流沿物体下泄,这样在物体表面就会有很大的电压降。对于金属塔、避雷针或金属引下线,在1.8米高的地方,就有对地电压180kV,这个电压足以击穿0.4米的空气间隙。而对于树木、墙壁等非金属物体,在同样高度的地方,对地电压更高。如果人(畜)在此物体近旁避雨,即使没有伸手触及此物体,但由于站立的位置很靠近此物体,就有可能遭受此电压从侧面的闪击,称作旁侧闪击
    旁侧闪击对人的伤害主要在上部,特别是在头、肩或臂部位。因为雷电压多击于人体的头、肩、臂部,雷电流从上部进入身体,而从脚底出来。 

3.3.5接触电压的伤害

接触电压的伤害与旁侧闪击相类似,只是这时人手或人体接触到了塔身或墙壁,雷电压直接袭击人体,而不是通过一个空气间隙击于人体。当

人体靠在塔身或墙壁上时,所受到的袭击也是接触电压。

3.3.6跨步电压的伤害

当雷电流经过一个接地极或接地网泄放入大地时,在接地极或接地网上会出现电压分布不均[3]。这时靠近引下线(雷电流入地点)的地方,电压越高,而远离引下线的地方,电压越低。当人(或畜)的两支脚位于接地极附近或接地网上时,在两支脚之间就会有电压降,人(畜)就会遭受此电压降的袭击而在两脚之间流过电流。跨步电压是指在接地极附近或接地网上相距0.8m 两点之间的电压。因人的步长大体上为0.8m。
     跨步电压对人体的伤害主要在两支脚之间,因为电流没有经过人的心脏,一般不会致人于死地。但对于大牲畜,如牛、马或羊,因它们的步长较大,受到的跨步电压也比人体大得多。并且,当电流在前、后脚之间流过时,会伤及它们的心脏,因此,跨步电压常将大牲畜击死。
    雷击人(畜)死伤事件的调查,首先应从死伤者身上着手,从他们身体上的伤情开始进行。通过身体上的伤情观察,主要是皮肤和衣服的损坏和损伤,颜色的变化等现象的观察,找到受雷击点(部位)在哪里,雷电流流出点(部位)在哪里。进一步观察雷电流如何从受击点进入身体,如何流过身体,再如何从身体的流出点流出来。再进一步观察受击点和流出点与周围墙壁、电线、家具以及地面等物件之间的关系。判断雷电压是从什么物体或地方袭击到人体的受击点的。雷电流从流出点又击到什么地方和物件。即是说,调查分析首先要找到和弄清雷电高电压的来龙去脉。
    雷害事件的调查,首先是对受害人受雷电袭击情况的调查,次之是对雷电电压侵入的路径进行的分析。
    对死者的调查,就是要从死者身上找寻雷电高电压的袭击点和雷电流的流出点。
    即是说,如果是二次雷电压,二次雷电压比一次雷(即直接雷击)电压小很多。因此,在人的身体上只留下很小的雷击通道的痕迹。如果是受到的直接雷击,由于雷压很高,雷电流很大,被击人肯定会皮开肉绽。人受雷击后,只有很小的雷电流通过身体,从人的头或背部进入身体,而从脚底出来,再通过(击穿)鞋底,进入地面。人的身体上没有显著的伤痕,只留下很小的放电痕迹。不注意,或无经验,往往难于发现。
    建筑物受到的雷击一般来说是直接雷击。直接雷击的电压很高,对建筑物的破坏也比较明显,对受雷击点的观察和判断比较容易确定。对雷击事件的分析主要在于建筑物在防护直接雷击的方法与措施上有无缺陷,并据此进行改进。
    对室内设备的雷击损坏事件的分析比较复杂一些。首先应观察与分析有些什么设备受损,受损的部位在哪里,受损程度如何等。

通常室内设备受雷击损坏主要有三种可能:
(1)沿线路传入的感应雷高电压,受损的部位主要在线路的入口处。设备中的电路有短路,开关跳闸,并伴有电弧烧灼痕迹,
(2)电磁辐射干扰的袭击。有的电子设备,如电脑,整天工作很好,可第二天开机就发现不行。可从外观上又难找到损坏的痕迹。这有可能是头天晚上打雷,雷电电磁辐射干扰损坏了设备中的微电子部件。
(3)电气设备的电源变压器烧毁,可明显看到受损的变压器及与它的接线的烧灼痕迹。这多是接地系统因电压升高造成的反击。
4怎样进行雷电灾害防护

4.1单位应定期由专业防雷公司检测防雷设施,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比如:学校、公司、区级以上医院、四星级以上宾馆、城区内高度在45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需两年检测一次。

4.2单位应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的维护。如雷雨过后,安装在电话程控交换机、电脑等电器设备电源上和信号线上的过压保护器应检查有无损坏,发现损坏时应及时更换。

4.3建设单位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地质、土壤、气象、环境、被保护物的特点,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施工。

4.4应采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设备、器件、器材、避免使用非标准防雷产品和器件。

4.5新增加建设和新增加安装设备应同时对防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如:重新铺设电脑网络线、室外天线的移位和加高等等都应该重新设计和建设防雷设施。

4.6雷灾发生时应及时处理,采取措施,避免再次雷击。
5雷电保护的整体概念

6六点防雷计划   

针对雷电的危害,我们认为防雷必须是全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

A、控制雷击点(采用大保护范围的避雷针)

B、安全引导雷电流入地网

C、完善的低阻地网

D、消除地面回路

E、电源的浪涌冲击防护

F、信号及数据线的瞬变保护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虽然人类不可能完全控制暴烈的雷电,但是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已积累起很多有关防雷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一系列对防雷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对各行各业进行行之有效地预防雷电灾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6.1接闪

接闪就是让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闪电能量按照人们设计的通道泄放到大地中去。地面通信台站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利用有效的接闪装置,把一定保护范围的闪电放电捕获到,纳入预先设计的对地泄放的合理途径之中。避雷针是一种主动式接闪装置,其英文原名是lightning conductor,原意是闪电引导器,其功能就是把闪电电流引导入大地。避雷线和避雷带是在避雷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避雷针是最首要、最基本的防雷措施。

6.2均压连接

接闪装置在捕获雷电时,引下线立即升至高电位,会对防雷系统周围的尚处于地电位的导体产生旁侧闪络,并使其电位升高,进而对人员和设备构成危害。为了减少这种闪络危险,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均压环,将处于地电位的导体等电位连接起来,一直到接地装置。台站内的金属设施、电气装置和电子设备,如果其与防雷系统的导体,特别是接闪装置的距离达不到规定的安全要求时,则应该用较粗的导线把它们与防雷系统进行等电位连接。这样在闪电电流通过时,台站内的所有设施立即形成一个“等电位岛”,保证导电部件之间不产生有害的电位差,不发生旁侧闪络放电。完善的等电位连接还可以防止闪电电流入地造成的地电位升高所产生的反击。

6.3接地

接地就是让已经纳入防雷系统的闪电能量泄放入大地,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地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避免发生反击。过去有些规范要求电子设备单独接地,目的是防止电网中杂散电流或暂态电流干扰设备的正常工作。90年代以前,部队的通信导航装备以电子管器件为主,采用模拟通信方式,模拟通信对干扰特别敏感,为了抗干扰,所以都采取电源与通信接地分开的办法。现在,防雷工程领域不提倡单独接地。在iec标准和itu相关标准中都不提倡单独接地,美国标准ieeestd1100-1992更尖锐地指出:不建议采用任何一种所谓分开的、独立的、计算机的、电子的或其它这类不正确的大地接地体作为设备接地导体的一个连接点。接地是防雷系统中最基础的环节。接地不好,所有防雷措施的防雷效果都不能发挥出来。防雷接地是地面通信台站安装验收规范中最基本的安全要求。

6.4分流

分流就是在一切从室外来的导线(包括电力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天线的馈线等)与接地线之间并联一种适当的避雷器。当直接雷或感应雷在线路上产生的过电压波沿着这些导线进入室内或设备时,避雷器的电阻突然降到低值,近于短路状态,将闪电电流分流入地。

分流是现代防雷技术中迅猛发展的重点,是防护各种电气电子设备的关键措施。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新形式雷害几乎都需要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由于雷电流在分流之后,仍会有少部分沿导线进入设备,这对于不耐高压的微电子设备来说仍是很危险的,所以对于这类设备在导线进入机壳前应进行多级分流。

现在避雷器的研究与发展,也超出了分流的范围。有些避雷器可直接串联在信号线或天线的馈线上,它们能让有用信号顺畅通过,而对雷电过压波进行阻隔。采用分流这一防雷措施时,应特别注意避雷器性能参数的选择,因为附加设施的安装或多或少地会影响系统的性能。比如信号避雷器的接入应不影响系统的传输速率;天馈避雷器在通带内的损耗要尽量小;若使用在定向设备上,不能导致定位误差。

6.5屏蔽

屏蔽就是用金属网、箔、壳、管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阻隔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屏蔽是防止雷电电磁脉冲辐射对电子设备影响的最有效方法。

7国内外电网防雷研究的现状

7.1变电站防雷保护的现状

变电所防雷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3个子系统即三道防线组成:

第一道防线,即第一子系统的作用是防止雷直击变电所电力设备。雷击是无法阻止的,只能通过拦截导引改变其入地路径。好的设计和建设,能避免破坏性后果。这道防线由拦截受雷(接闪)、引流、接地散流防护系统组成。接闪器有避雷针(线),小变电所大多采用独立避雷针,大变电所大多在变电所架构上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或这两者结合,对引流线和接地装置都有严格的要求。

宣称××避雷针保护范围大,或××计算方法准确等都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避雷针(线)的拦截雷效应,即对被保护物的保护作用(保护范围),与雷电极性、雷电通道电荷分布、空间电荷分布、先导头部电位、放电定位高度、避雷针的数量和高度、被保护物的高度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当时的大气条件和地理条件等因素有关。一般地说,地理条件(包括地貌和地质结构)影响雷击先导阶段电场分布,从而影响到主放电的发展;大气条件的影响是空气湿度和温度愈高,避雷针(线)保护效果就愈小;还有,雷电流幅值(或放电定位高度)愈大,避雷针(线)拦截雷范围就愈大,也即是保护范围愈大。拦截雷的避雷针保护范围与这么多因素有关,而且这些因素中许多是随机性的,能完全免遭雷击的避雷针(线)绝对保护范围是没有的。所谓保护范围是指被保护物在此空间范围内遭受雷击的概率在可接受值之内。各种文件规定的不同保护范围只是允许遭受雷击的概率不同而已。美国推荐性的IEEEstd142-1991中第3.3.3.1节介绍: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时采用滚球半径(即雷击半径)为30m,大约保护范围内雷击概率为0.1%,采用45m,大约为0.5%。企图从一些很不够的条件和参数开发定量求出避雷针(线)不同保护范围绕击率的计算方法,如电气几何击距法,滚球法,抛球法等,都是积极的、有益的。但迄今为止,这些方法算出的避雷针(线)在不同保护范围时的绕击率都是定性的,定量是不可信的。正如前述,避雷针(线)保护范围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一些因素的影响至今无法定量。这些方法中应用的一个关键参数,如电气几何击距法中的击距、滚球法和抛球法中的球半径,定性上是随着雷电流增大而增大,定量就难了。至今,人们还不知道击距或球半径30~60m的长空气隙击穿电压值,不讨论实验室空气间隙放电是否逼真自然雷击放电。至今世界上最大实验室做的最长的雷电冲击波空气间隙放电距离也只有10m左右,将其向外延长用到30~60m或以上,有的按3kV/cm,有的按5kV/cm推算,得出了很多在同一雷电流下不同击距或球半径的计算公式,这是必然结果。同时,从实验室雷电冲击波10m左右空气间障放电电压值,外延用于确定30~60m或以上的自然雷击放电电压值,令人难以置信。此外电气几何击距法、滚球法、抛球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谁距离短就击谁,也与实验室获得的放电现象不符合,放电有分散性和曲折多分支路,并不一定击中距离短的物体。

    鉴于上述理由,电力行业标准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 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关于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仍沿用过去方法。统计我国4272变电所运行年的经验,表明按这种方法计算的保护范围绕击率为0.07次/100所a〔5〕,这是可以接受的,没有必要改变,否则会造成混乱和浪费。变电所现行的直击雷防护的可靠性,比沿架空输电线路导线侵入的雷电防护高10倍以上。变电所的危险主要来自沿架空输电线路导线上的侵入波。

    第二道防线,即第二子系统为进线保护段。雷击进线保护段首端及以外时,绝大部分雷电流被引入地中,只有很小部分的雷电流沿架空线路导线侵入变电所。雷电波沿架空线路导线传播时,受冲击电晕和大地效应影响而衰减,能降到变电所电气装置绝缘强度的允许值。变电所的主要危险是来自进线保护段之内的架空线路遭雷击,反击导线或绕击导线产生雷电侵入波,因此进线段又称危险段。加强进线段防雷保护是十分重要的,要求避雷线具有很好的屏蔽和较高的耐雷水平。不管如何,反击和绕击仍是可能的。因此,变电所设防(第三道防线)要求的进线保护段(危险段)愈短愈好,这样允许侵入波的陡度和幅值较大。

第三道防线,即第三子系统期望将侵入变电所的雷电波降低到电气装置绝缘强度允许值以内。我国主要是采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西方国家除用MOA外,还在所有电气装置上安装空气间隙,在MOA失效后空气间隙可作为后备保护。

总之,由这三个子系统的三道防线构成一个完整的变电所防雷保护系统。这三道防线各负其责,缺一不可,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只是视具体情况不同,哪一道防线设置保护元件多少不同而已。现在市场上的各种防雷保护装置,实际上只是整个防雷保护系统中的一个保护元件,只起某一方面的保护作用,那种把这三道防线割裂开来,孤立设置的方法是错误的。三道防线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尤其是二、三道防线之间,若第三道防线能力强,可缩短第二道防线——危险段的长度,提高变电所耐雷可靠性;若第二道防线能力很强,可以减轻第三道防线负担,变电所耐雷可靠性将得到提高。电力变压器绕组各侧设防的耐雷可靠性应一致众所周知,电力变压器不论哪一侧绕组损坏,变压器都要停运和修理。因此变压器绕组各侧设防的耐雷可靠性应一致。电力变压器防雷保护的简繁应根据容量大小、损坏影响程度及供电重要性决定。所以IEC99-4以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WGMOA)的标称放电电流值(In)来分类,如20kA、10kA、5kA、2.5kA、1.5kA等,In等级不同,试验要求不同。用户根据电力变压器的不同重要性来选用WGMOA的In等级。西方制造企业WGMOA型录〔1〕中明确说明:电站WGMOA的In分为10kA和20kA两个等级; In=10kA的,Ur为3~336kA;In=20kA的,Ur为3~800kV;配电型WGMOA的In只有5kA。用户可很方便地选用。例如大容量变压器,保护高压或超高压一次侧绕组绝缘选用WGMOA的In=10kA或20kA,而二次中压侧WGMOA也应选用In=10kA或20kA。In等级实际上反映变压器的耐雷可靠性,即风险程度。原则是要求电力变压器绕组各侧设防耐雷可靠性一致。各侧 WGMOA选用相同等级In是重要措施之一:在我国一些标准中,WGMOA分类和电力变压器各侧绕组的防雷保护,实际上是按电力系统标称电压等级来划分和设防的,不论变压器一次侧绕组电压等级多高,是高压或超高压,不论容量多大,是几百MVA或小容量,不论一次侧绕组采用WG-MOA的 In=10kA还是20kA,例如二侧绕组为35kA等级,一律规定WGMOA的In=5kA,防雷保护一个模式——“一刀切”。这样,电力变压器一、二次侧耐雷可靠性是不配合的,防雷薄弱环节在二次中压侧是显而易见的。1990~1994 年全国在役的110kV及以上等级电力变压器类设备(未 包括农口管理的设备)的运行情况及事故统计分析完全证实了这点;或许有人会说,过去的碳化硅阀式避雷器(SiCA)的 In 就是5kA。请不要忘记,那时一、二次侧SiCA的In都是5kA,耐雷可靠性一致。或许有人会说,中压阀式避雷器流过的雷电流没有高压或超高压侧大。但实测流过避雷器的雷电流恰好相反。1958年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第33学术委员会(SC-33)第1工作组(WG33-01)报告中指出: “通过阀式避雷器最大的雷电流是发生在中压等级以下者”流过阀式避雷器的雷电流幅值和陡度是随机变量,是非固定值,按概率分布。选用较高In等级的WGMOA,实质上是加强了电力变压器防雷保护的可靠性。而较高In等级WGMOA增加的造价,相对于大容量电力变压器造价来说是极小的。WGMOA是积木式的,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困难。

     选用沿架空输电线路导线侵入到变电所的雷电陡度和幅值不应“一刀切”。WGMOA至被保护物(如电力变压器)之间允许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沿架空输电线路导线侵入到变电所雷电波的陡度和幅值。但影响该参数的因素很多,如直击雷电参数(幅值、陡度和波的长度等)、进线段参数(避雷线根数和布置位置、杆塔高度和杆塔波阻、接地 冲击电阻等)和雷击点位置(雷击点至WGMOA距离等)。由此可见,侵入到变电所的雷电波陡度和幅值是随机变量,非固定值,按概率分布。选用多大侵入波陡度和幅值实际上反映了被保护电气装置耐雷的可靠性程度。因此,应视被保护物(如电力变压器)的重要性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侵入变电所雷电波的陡度和幅值,那种同一电压等级,不管重要性(容量大小、事故影响程度)差异,一律“一刀切”,选用同一雷电波陡度和幅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确定侵入到变电所的雷电波需要进行大量试验运行经验总结和统计分析。我国从1954年至今,是采用如表1所示前苏联的规定值,运行经验表明,这些值一般是可接受的,但对气体绝缘装置(GIS)等新设备和大容量变压器,技术经济是否最佳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在美国IEEE规范中,66kV及以上变电所的防雷保护可以不设专门加强防雷保护进线段,用进线第一基杆塔雷击侵入波来考核避雷器至被保护物(如变压器)之间的最大允许距离。66kV以下变电所才设长610m(2000ft)的加强防雷保护进线段,以降低通过变电 所避雷器的雷电流。

 西方一些标准规定,对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系统,选用侵入到变电所雷电波的陡度比我国(见表1)高很多,分别为1200kV/μs、1500kV/μs和2000kV/μs三级〔1〕。即WGMOA至电力变压器之间的最大允许电气距离比我国规定的短很多。他们规定保护电力变压器的WGMOA尽量靠近被保护电力变压器,用最短导体将WGMOA与变压器连接。若因技术和布置原因不能靠近被保护变压器 时,必须在WGMOA保护范围内。每路进出线路上安装一组WGMOA。避雷器安装在靠近被保护设备(如电力变压器或旋转电机)位置,最好是同被保护物共用接地引下线,这样,作用于被保护物绝缘上的电压仅是避雷器残压。否则,不仅要考虑避雷器与被保护物之间的电压差,还要考虑避雷器残压上串联避雷器接地引下线的电感压降。作用于被保护设备绝缘上的电压等于避雷器残压叠加这两部分所增加的电压。这增加的电压正比于避雷器至被保护设备之间的距离和避雷器接地引下线长度,以及侵入波的di/dt值。美国推荐的IEEEstd 142-1991 取di/dt=1OkA/μs。接地引下线 L=0.5~0.8 μH/m。若长2m,则L=1μH,接地引下线压降10kV与避雷器残压串联。此外,WGMOA标称电流波形为8/20μs。试验证明,电流波头愈陡(即波头愈短)则WGMOA 残压愈高〔1〕。若标称电流 10kA,波形8/20μs,其陡度约1.25kA/μs,残压是偏低的。所以,在计算 WGMOA至被保护设备距离时均应考虑这些因素。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结论:

(1)变电所发生的雷电过电压是随机的,是具有统计性的概率分布的。因此,其防雷保护,不应全国“一刀切”。业主和设计者应因地制宜地对变电所设防,因设防不当,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包括设防浪费和事故损失),应由主事者负全责, “标准”不应当“替罪羊”。

(2)变电所防雷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三个子系统即三道防线组成。这三道防线各负其责,缺一不可,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三道防线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不应割裂开来,孤立设置。

(3)电力变压器绕组各侧选用WGMOA的 In 等级应相同,设防 耐雷可靠性应一致。

(4)选用沿架空输电线路导线侵入变电所的雷电波陡度和幅值,即 WGMOA 至被保护物之间的最大允许电气距离,应因地制宜,不应全国“一刀切” 。

7.2架空线路防雷保护的现状

7.2.1架设避雷线

其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直击导线。同时还有以下作用:

(1)在雷击塔顶时起分流作用,从而减小塔顶电位;

(2)对导线有耦合作用,从而降低绝缘子串上的电压;

(3)对导线有屏蔽作用,从而降低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

输电线路愈高,采用避雷线的效果愈好。我国 110kV 线路一般全 线架设避雷线,220kV 及以上线路则是全线架设避雷线。35kV 及以 下的线路,一般不在全线架设避雷线。

为了提高避雷线对导线的屏蔽作用,减小绕击率,避雷线的保护 角较小,通常采用 20°~30° ,甚至负保护角。

通常,避雷线应在每基杆塔处接地。但在超高压线路上,将避雷线经一小间隙对地绝缘。当线路正常运行时,避雷线是绝缘的;当线路出现强雷云电场或雷击线路时,小间隙击穿,避雷线自动转为接地状态。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降低杆塔

冲击接地电阻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降低雷击跳闸率的最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架设耦合地线

在导线下方 4~5m 处架设接地的耦合导线,其作用是连同避雷线一起来增大它们与导线间的耦合系数,增大杆塔向两侧的分流作用。

耦合地线可使雷击跳闸率下降 50%左右。

(1)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

我国 35kV 及以下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

运行经验表明,线路跳闸率约可下降1/3左右。

(2)加强线路绝缘

增加绝缘子片数,增大跨越档导线与避雷线间的距离。

(3)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

使两回线的绝缘子片数有差异,雷击时,片数少的回路先闪络, 闪络后的导线相当于耦合地线,增加了对另一回导线的耦合作用。

(4)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

利用绝缘的自恢复性,降低线路的雷击事故率。

7.2.2四道防线

(1)防止直击导线:采用避雷线、避雷针、改用电缆等;

(2)防止反击:降低杆塔的冲击接地电阻,增加耦合和分流(采用双避雷线、耦合地线、不平衡绝缘),加强绝缘,采用管型避雷器;

(3)防止建弧:增强绝缘(采用瓷横担、木横担) ,电网中性点 经消弧线圈接地等;

(4)防止供电中断:环网供电,安装重合闸等。

电网防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在实际的防雷保护条件下总是存在被雷击现象。我们可以从现象中得到一些结论,进而采取办法完善我们的防雷保护。

鉴于此,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应该理解以下问题:

① 6-10kV 线路的防雷保护存在的问题

由于6-10kV线路的可靠性不及110kV线路的可靠性高,通常不采用全线架设避雷线。目前现场中6-10kV线路的防雷保护进线段安装避雷线,在线路的两端安装避雷器。 这样的结果是在线路的中间部分无防雷保护,如果线路的中间部分遭受雷击,就可能导致故障的发生。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对容易遭受雷击的部分杆塔 加装避雷针。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线路不再遭受雷击了或遭受 雷击的次数减少了。

② 防雷保护不完善

目前现场中很多出问题的线路或变电站通常都是防雷保护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于架空线路一定要安装自动重合闸。没有安装自动重合闸的肯定雷击跳闸次数要多。有的变压器的高低压侧都要安装避雷器。现场中变压器低压侧存在没有安装避雷器的现象。

因此根据防雷保护的要求完善防雷保护很重要。对于电网来说完 善的防雷保护是防雷的基础性工作。

③ 防雷保护的管理不到位

防雷保护的管理不到位 防雷保护的管理工作包括:

(1)定期测试避雷器的泄露电流,测试接地网或和避雷针的接地电阻;

(2)统计雷击跳闸线路和次数;

(3) 雷雨天气过后进行特殊巡视;

做好防雷的管理工作能够让防雷保护充分的发挥作用,及时发 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办法。

其次,加强监测构建雷电探测系统

未来主要的发展重心着力于加强雷电定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雷电定位系统设备,开发全国雷电监测站网的综合定位技术,作为今后探测业务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卫星空间综合探测设备和地面雷电探测设备,开发和完善全国雷电监测网的综合定位技术,在常规雷电定位站网产品中增加云闪信息、雷电的三维观测、利用星载雷电探测器与地面雷电站网结合构成新一代一体化的先进探测系统,获取全面的雷电监测资料。同时开展全国雷电监测站网的性能评估研究,并不断改进雷电探测系统的定位精度和探测效率,为开发雷电资料应用平台,建立共享资源数据库提供必要的基础,使雷电资料得到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雷电探测系统的效益。

提高雷电监测和预警准确性和预报服务水平,这将有助于规范雷电预警服务的标准和内容,提高国家现代化的雷电预警能力和灾害性天气警报服务水平,从而为各个行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服务。根据雷电预警模型,开发雷暴预警的软件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投入业务应用的我国短时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以及重大雷电事件警报,雷电信息产品包括雷电特征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图像显示,雷电预报产品以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的形式显示雷电活动区域的扩展状况,以及雷电灾害等级在不同时段的分布等形式。

另外,寻求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中建立公众雷电服务系统,加快公众雷电服务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开发适应公众需求、内容丰富的雷电信息产品,为森林防火、电力、交通、航空航天、国防 与军事、石油等应用部门提供更高质量的雷电信息应用产品。并结合不同行业的特殊要求,提供专业雷电预警、灾害等级的科学 评估和决策分析系统,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最后,要广泛的应用现有新技术

(1)安装线路可控避雷针

我们知道,即使在全线架设避雷线,也不能完全排除在导线 上出现过电压的可能性,安装线路避雷器可以使由于雷击所 产生的过电压超过一定的幅值时动作,给雷电流提供一个低 阻抗的通路,使其泄放到大地,从而限制了电压的升高,保 障了线路、设备安全。

(2)广泛的采用自动重合闸

由于现场中遭受雷击后很多都是瞬时性的故障,采用自动 重合闸后可以有效的避免跳闸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结   论

   常规的防雷保护措施仅能部分的减少线路雷击跳闸次数,为大幅度降低或消除线路雷害事故,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新措施。高电压防雷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可以防止雷直击导线或雷击塔顶、避雷线后绝缘子的冲击闪络,从而可以根本上消除线路雷击跳闸。为充分利用有限资金以求得最佳效益,应根据运行经验,力争较准确的选择线路防雷避雷器的安装地点。据线路雷击特点,建议线路避雷器优先安装在下列杆塔:山区线路易击段易击点的杆塔;山区线路杆塔接地电阻超过100Ω且发生过闪络的杆塔;水电站升压站出口线路接地电阻大的杆塔;大跨越高杆塔;多雷区双回路线路易击段易击点的一回线路。

高电压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仍然出现遭雷击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雷电是影响高压设备可靠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雷电的物理本质就是高电压。认识雷电的高电压本质,认识雷电高电压的产生与来源,认识雷电高电压的各种属性,我们才能正确的制定和设计防雷保护的方案,才能正确的分析雷害事故的原因和防止对策,才能正确的开发和研制防雷保护的产品。一句话,只有正确认识雷电的高电压本质,才能做好防雷。

致  谢

非常感谢XXX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到毕业设计阶段给我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他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三年来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高电压防雷保护的探讨》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同时也大大发挥了我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是我最后一次做学校的作业了。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匪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十分不开的。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长风破

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以此作为结尾,与所有要感谢的人共勉,相信自己,追逐最初的梦想,永不放弃。

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周泽存,高电压技术,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7.

[2]刘继,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82,6.

[3]程学启,杨春雷,咸日常,线路避雷器在输电线路防雷中的应用,中国电力,1999年,8期:33页.

[4]王剑,杨凤杰等,输电线路防雷改进措施的研究,华北电力技术,1998年,10期:1页.

[5]张永记,司马文霞,张志劲,防雷分析中杆塔模型的研究现状,高电压技术,2006.7第32卷第7期:93~97.

[7]孙萍,有关输电线路防雷计算中几个参数取值的建议,电网技术,1998. 8: 75~78.

[8]黄炜纲,对线路防雷计算中绝缘闪络判据的研讨,中国电力,1999. 11: 59~63.

[10]侯仁保,杆塔拉线的防雷功能,高电压技术,1997,No. 4:  84~86.

[11]周浩,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计算方法,高电压技术,1992,No. l: 73~78.

[14]黄海涛,线路型避雷器耐雷水平分析,福建电力与电工,2000. 1,26~32.

[15]苏胜新,何金良,咸日常,孙为民,线路用避雷器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电瓷避雷器, 2000,4,39~41. 四、总的工作任务,进度安排以及预期结果

[16]王晓瑜.500kV长江大跨越高压塔防雷性能分析-兼论杆塔波阻抗定义及其它[R].武汉:湖北电力试验研究所,华中工学院,1982.

[17]杜澍春.高压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若干问题[J].电力设备.

更多相关推荐: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课题的来源及现实意义数控机床毕业设计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本环节的锻炼力争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提高解决实际工程课题的能...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

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学号你的学号学生姓名所学专业机电一体化指导教师谭庆吉研究方向单片机与传感器应用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年月日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申请表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毕业论文范文

机械毕业论文范文高速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摘要: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筑路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是决定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做到科学管理,合理使…

机械设计毕业论文(范本)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课题名称:设计螺旋传输机传动装置中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机电一体化班级机电动机200702班姓名XX学号XX指导教师XX老师目录第1章、总述...............…

机械制造毕业论文范文一

Wlywly007论文集河南农业大学设计题目班级20xx年月日Wlywly007论文集工艺装备设计课程设计评阅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073班第3小组的课程设计旋转套钻床夹具液压缸体车床夹具液压缸体铣或镗床夹具已...

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参考选题表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表1.AGV自动导引小车的设计(字数:12258.页数:47118)2.工业机器人(字数:10736.页数:29118)3.机械手的单片机控制设计(字数:15316.页数:36118)4.浅析普…

机电一体化论文格式范文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机械加工中的镗孔加工技术姓名杜瑞文指导教师金东琦专业机电一体化班级05220xx年3月10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毕业论文目录摘要1前言21镗孔加工的概念22镗孔加工的特...

机电工程系毕业论文格式

机电工程系11级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与规范毕业作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高职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毕业作品毕业设计论文又是学生学习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

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资料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教研室二一一年十二月晋中职业技术学院20xx届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保证20x...

08级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模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一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规范装订成册的书面论文和完整电子文档各一份论文统一采用A4纸打印论文格式如下顺序为一封面二论文正文包括1摘要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分别为300字左右应包括...

最新20xx年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模板

XXXXX学院毕业论文机电一体化中的电机控制与保护系别:机电系专业:机电一体化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XXX入学日期:200X年9月论文完成日期:20XX年X月内容摘要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一种新…

机电工程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SHANGHAIJIANFENGVOCATIONALCOLLEGE机电工程系毕业设计课题名称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装订线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摘要设计论文题目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了关键词词1...

机电毕业论文(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