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时间:2024.4.20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班级: 姓名:

关键词:苏轼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

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苏轼的生平事迹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

三.研究的目的:

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通过这

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过程:

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第六步.最后对这次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五.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选出对苏轼生平事迹兴趣浓厚的同学进行研究

第二步:针对一部分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对苏轼了解程度 第三步:让同学们自主查阅资料并记下结论

第四步:写下收获的知识和参加活动后的感想以及学到的精神

第五步:将学到的知识以及精神进行交流传播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问题一:苏轼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在教科书上?

回答:因为苏轼的非凡的文采和思想及其人格魅力所至。

问题二: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后有什么收获?

回答:1、使我们对苏轼又更深层次的了解。

2、使我们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让我们在写作能力上得到提高。

4、团队精神得以表现。

七.成果概括(得到了什么结论、解决了哪些问题、出现了什么新问题等): 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收集资料和别人的评析,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参加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

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完成了预期目标和计划,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八.收获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习,让我们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培养了我们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了我们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我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九.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

通过这次的研究成果,我懂得如何使用研究的对象方法,在下一次的研究中会更加融会贯通。在使用的同时学会深层度的思考和总结,让我更加坚定地向前展望,向前迈步,争取更好地完成下一次的研究性学习。


第二篇:苏轼生平


无法复制的天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苏轼参加科举,进士及第。以后。他的仕途一波三折。

苏轼才华横溢,在诗、词散文、书画、哲学等领域里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他的诗歌奔放灵动,逸态横生。他的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共列“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反对学术专制,他将儒、释、道三家哲学结合在一起 ,并开创了苏氏“儒学”。

1、苏轼的家乡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成。

---陆游《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

苏家祖先为赵郡(今河北招贤)栾城人,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出了个宰相叫苏味道,以后被贬为眉州刺史,终老眉山,他的后代有的就留在了这里,从此眉山就有了苏姓。苏轼的父亲叫苏洵,祖父苏序。苏序的父亲叫苏杲,祖父苏佑。苏轼为避讳祖父的名讳在所有的文章中都把“序”改成“引”。

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同,东坡死复清。

------宋·张瑞义《贵耳机=集》

宋景祐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传说他出生的那一天彭山的钟灵毓秀突然荒废,等到苏轼死的那一年彭山才重新恢复生机。

苏轼还有一个姐姐,唤作八娘,嫁与舅舅家的一位表兄。苏轼出生两年以后苏辙出生。

苏轼十二岁时祖父苏序突然去世。苏轼十九岁的时候娶了青神王家的女儿王弗,关于他们的姻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唤鱼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

2、一举成名天下知

嘉佑二年苏轼、苏辙走进考场,参加礼部主办的省考,主考官欧阳修,副主考梅尧臣,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文章欧阳修等人看了很惊叹,但是由于卷子已经密封,欧阳修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欧阳修建议录为第二。恐怕也只有苏轼一人,因为文章太好而屈居第二名!

就在三父子在京都志得意满,等待委任官职的时候,从家里传来噩耗:苏洵的妻子程夫人去世了,这位贤妻良母没有等到 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出人头地的喜讯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关于程夫人的早逝,苏洵是难辞其咎的,两人成婚之初,苏洵“不务正业”让程氏操心劝导:‘后来发奋,程夫人倾奁补家用;再后来不断进京赶考,失利后到处游历,留下子女一人教育。程夫人一生都是在

这样的操劳中度过的。

3、宦游直送江入海

为母守制结束后 ,苏轼一家离开家乡,前往入京,这一次是全家人,而且走的是水路,从嘉州上船,出三峡至江陵

嘉佑五年,宋仁宗举办制科考试,由朝中大臣推荐。苏轼兄弟被欧阳修推荐参加,结果苏轼考中第三等,苏辙第四,苏轼俨然成为大宋的状元了。宋仁宗曾经高兴的说:“我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啊”

苏轼 被授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凤翔位于陕西,离西夏比较近,在那里苏轼遇到了陈太守,并且结为至交。苏轼一生中共写过七篇墓志铭,其中有一篇是写给陈太守的。见下:

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轻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苏轼在凤翔的三年,于妻子王弗恩爱相处,留下了一段佳话。

5、扶灵还乡

景祐八年,仁宗皇帝无子,从皇族中过继了一个儿子赵曙即位,为宋英宗,改元治平,英宗皇帝和仁宗一样很欣赏苏轼的才华。回京后苏轼被英宗皇帝任命为国史馆修史。治平二年王弗的死带走了苏轼一半的灵魂,而治平三年(1066)父亲苏洵也去世了,。

苏洵一生不得志,虽然后来得到欧阳修、韩琦等人的赏识,但他的书生意气不受到官场的欢迎,所以只能做修书一类的活计。苏洵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对经史有着自己的见解。父亲的思想主张直接影响了两个儿子。

苏轼兄弟扶灵回到眉山老家,和自己的母亲葬在一起,据说苏轼在坟前栽了三万株松树,不过据今天的人说苏洵坟前没有松树,只有香樟树。

为父亲守丧的日子,是苏轼和苏辙最后一次长时间相处。苏轼年少成名,仕途平顺,却父母双亡,爱妻早逝,幸而弟弟苏辙一直陪在身边。兄弟两人才华相当,手足情深,在后来的宦海风波中一直携手前行,荣辱与共。

二十七个月后,守丧结束,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为妻,王润小苏轼十一岁。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腊月,苏轼携兄弟返京,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离开家乡,此后u,再也没有回来过。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

莫从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苏轼《寄蔡子华.》

6、王安石变法

治平四年,英宗皇帝驾崩,太子赵顼即位,为神宗,一朝天子一朝臣,神宗即位后韩琦欧阳修等离开京城下放到地方做官。而雄心勃勃的神宗皇帝最终选择了王安石来帮助自己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的梦想。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变法,但是朝廷中皇帝为了自己的统治扶

植新旧两派人在朝廷当权。而苏轼等人也陷入朝廷复杂的新旧党争中去。熙宁二年苏轼任国子监考试官,一直反对新法,由于各种原因,各种污蔑,皇帝开始怀疑苏轼的人品,苏轼觉得在朝廷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就自请外任,还好皇上觉得不太过分,到底还是让苏轼去了杭州。 这样,苏轼走上了政治舞台的第一幕,就扮演了一个失败者的角色,而且还是被不正当的手段击败的。不过有了这次教训,苏轼变得更加成熟强大起来。诶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苏轼和司马光差不多是同时离开京城的,他们的离去标志着反对新法的失败。

7、人生看得几清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冬天,苏轼携家眷到杭州上任。其后的八九年内他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无不政绩未斐然,这一段时间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初到杭州,他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案往,故乡无此好河山。

杭州,人间天堂,苏轼的第二故乡。

8、西湖边上的法庭

苏东坡爱西湖,就把办公桌搬到了西湖边上,苏东坡对监狱随处可见的私盐囚犯感叹:

天欲血=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

---苏轼《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前韵》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苏轼《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 苏轼曾有词记录与友人张先游西湖的情景: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騁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江城子·凤凰山先雨初晴》

张先好色年八十娶了十八岁的姑娘为妾,苏轼写诗为证:‘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9、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期将满,由于弟弟子由在山东齐州任职,所以苏轼向朝廷安排自己到离齐州不远的东洲任职,由于此时朝廷颇为混乱,所以苏轼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可是委任状一下来东洲却变成了密州,密州虽然也在山东,却离齐州甚远。与弟弟重逢的梦想破灭,苏轼不由感慨:‘

孤馆青灯,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晨霜耿耿。云山厲锦,

朝露------------

-----苏

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熙宁八年的朝野一片混乱,王安石受到吕惠卿等人陷害,暂时离开官场,只剩下一些小人把持朝政,他们继续推行新税法,人民不堪负重,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激起了苏轼保家卫国的斗志,写下了著名诗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因为与苏辙相隔甚远,来往不便,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苏轼在密州所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密州,会念死去的妻子王弗,特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密州时,苏轼建一亭台,名曰超然台,暮春是登台,瞭望烟雨朦胧,不禁怀念起江南生活: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试上超然台上做=作》

超然台上的苏轼,精神上真正实现了超然忘我: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苏轼《望云搂》

由此看来,苏轼一生,春风得意在朝堂,他尽职尽责,一朝失意于民间,他也不颓丧不振。

虽然东坡在密州安分守己,可是朝堂中的小人并没有忘掉他。熙宁九年(1076)朝廷一纸公文,苏轼调到河中府任太守。第二年正月,苏轼途径河南回京述职,在济南,他终于见到了亲人,他的三个侄子在这里等他。这年政局动荡,王安石、吕惠卿、曾布。邓绾,已先后失势,王安石复相后,又再度罢相,无人预知下一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苏辙认为时机一到来不及等苏轼,就带着奏折回京了。,苏轼在济南停留了一个月,直到熙宁十年(1077)二月末,两家人启

程回京。闻得兄长到来,苏辙出城到离黄河北岸三十里的地方迎接,兄弟二人在雪中相拥了好几天。同时苏轼也被调到徐州太守,苏轼不用回京了。

苏轼在徐州,干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他新修水利,整顿军事,元丰元年(1078)九月初九,在徐州建成黄楼。

10、苏门四学士

苏轼年轻时受到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提拔,苏轼作为新一代文坛宗主,也不断提携新人,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他们于熙宁元丰年间以文学受知于苏轼门下,在元祐年间同时入馆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太守,湖州比徐州富庶,这显然是朝廷对苏轼政绩的肯定。临别之际,苏轼对倾注了自己几年心血的徐州依依不舍,留词《江城子(别徐州)》以告别:‘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1、乌台诗案

山雨萧萧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谢枕苹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平。两山遥指海门请。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苏轼任地方官,会经常给皇帝上表,皇帝每次看到他的文章,都

会向近侍大臣赞美苏轼,愈加佩服苏轼的才华。这却为苏轼的政敌敲响了警钟。要对他采取行动了,不能让他回到朝廷。苏轼调任湖州后,照例给皇上递交谢恩奏折。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六月,御史何正臣第一个跳出来,说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妄自尊大,谩骂朝廷,七月御史舒亶跳出来找出一些证据说 苏轼讽刺新法,谩骂皇上。证据就是苏轼杭州时的诗集,宋神宗开始是不信这些的。后来御史中丞李定亲自出马,给苏轼定了四宗大嘴=罪。宋神宗下令将苏轼的案子交给御史台审理,御史台又叫乌台,所以这件案子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走后夫人王闰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存留下来的苏轼手稿都投入火中。

在御史台监狱中审问期很长,前后长达四十几天,苏轼对自己所做的诗全部做了解释。

乌台诗案中,好多人为苏轼奔走求救,就连闲居在家的王安石也出来给皇上写信。在后宫中,神宗皇帝的祖母曹太后,也就是仁宗皇帝的皇后,曹太后病重,皇帝前去探望,祖孙二人谈起苏轼的案子,太后说:有一年,仁宗皇帝主持科举考试回到后宫,高兴的对我说“朕今天为子孙选拔了两位宰相!”这两个人就是苏轼和苏辙。曹太后病重,皇帝想大赦天下为太后延寿,曹太后说:那些凶顽之徒就不必赦免了,只要赦免苏轼就好了。

面对各方请求,神宗皇帝有了决心。苏轼最终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

12、东坡居士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于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侭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乌台一场噩梦,苏轼在黄州,思念家人、朋友,有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又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苏轼在黄州没有经济来源,为了养家,苏轼在黄州东门自己动手开荒种地,苏轼把这块地起名为东坡,自此,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13、也无风雨也无晴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华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华词》

这首诗讲述了苏轼在黄州耕种生活和朋友的来往。苏轼还是会感慨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在黄州,有安逸也有失落,在消沉中也有狂放,有豁达也有怨恨,有苦涩也有快乐,苏轼开始反思自己不幸的过去,从此产生了出世的念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给余生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在这时潜心研究佛道之法越来越习惯这种回归自然地生活。苏轼在黄州正当中年,本该在政治上飞黄腾达的时光,却困在偏远小城, 苏轼不会让时光白白过去的:‘

山下兰芽短浸溪,送检撒路径污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在这里苏轼完成了父亲交代给他的《易传》而且专心著述,完成了对《论语》、《书》、《易》的注释。而子由也完成了《春秋./<诗》的注释。兄弟二人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苏轼在黄州,还三咏赤壁 壬戌之秋,

--------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丰五年(1082)七月

-------苏轼后《赤壁赋.》

14,、相逢一笑泯恩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更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哭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雨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揉柔柯。任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藻。

--苏轼《满庭芳》

元丰六年,由于一段误会,苏轼调任汝州,一路上苏轼游览了庐山,写下了前面那首诗,苏轼顺江而下到了金陵,在这里苏轼拜访了养老的王安石,这两位昔日的政敌相处一个月,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

王苏两家都是诗文大家,他们为国为民的初衷无可指责,苏轼在江边看到穿着布衣的王安石骑着一头毛驴慢慢朝他走来,心中不禁五味杂陈,二人相对而视,一时默默无语,忽而一笑,泯灭恩仇

15、元祐大臣------从落魄江湖到翰林学士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 离开金陵后其实苏轼是不想去汝州的,而且苏轼觉得朝廷会答应自己留在南方,所以十月的时候苏轼上书给皇上请求自己留在常州,到了三月圣旨终于颁下来了,允许苏轼常州居住,苏轼不禁高呼万岁。可是,神宗皇帝无论如何也万岁不了了,因为就在东坡收到圣旨的前一天,神宗皇帝已经驾崩了,给东坡的批示,是皇帝临死前对苏轼的最后一次照顾。

神宗皇帝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振兴大宋江山,无奈欲速则不达,力行变法都近破产,加之边疆不宁,战事颇多,导致文治武功都一塌糊涂。长期的郁闷生活令皇帝疾病缠身,而他的宏图伟业也最终化为泡影,令他遗憾绵绵。

苏轼可以在常州居住,十分高兴,有诗云: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岗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不过,苏轼正要在常州好好过几天快乐生活的时候,朝廷又调任到登州任太守。

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皇太后高太后执政,司马光又被任命为门

下侍郎,苏轼的罪名自然会被解除了。苏轼从山东半岛乘船入海,十月十五到达登州,没想都还没五天时间,朝廷又召他入京,任命为礼部侍郎,全家人启程,直到十二月半到达京城。苏家从元丰七年四月离开黄州,直到元丰八年底到达京城,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苏轼一家一直漂泊于江湖。

新皇帝年仅九岁,由神宗的母亲,祖母高太后摄政,宋朝相对于唐朝还算幸运,经常出现贤德的皇后,东坡生活的时代,北宋先后有四个皇后当政,他们都极贤德,有的还十分出色,也许是女人天生的敏锐,所以他们能明辨是非善恶。神宗皇帝一去逝,高太后就召司马光还朝,废除王安石新法政令,宋朝开始了新的一页,宋哲宗元祐元年。

以七品礼部郎中被召入京的苏轼,在入京的当月就升任六品起居舍人,还没来得及换好官服,就再次被越级升任为四品中书舍人,直接进入中央决策层。这种升官速度,实属罕见,被称为东坡速度,也只有东坡,才可享有如此待遇啊。

东坡入朝后对旧派完全反对新法还会持反对态度的,当然还是仗义执言,坚持免疫法,苏东坡任中书舍人时剥夺李定的官职,贬谪吕惠卿,也算为民除害。王安石去世后,苏东坡评价了这位轰轰烈烈峨伟人。

元祐元年九月,苏东坡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和知制诰,这是专为皇帝草拟圣旨的职务,是中央权力机构的一员,是三品,离宰相二品只有一步之遥,宋朝一品官几乎没有受过。

15、此生此夜不常好

北宋哲宗即位,北宋哲学家、思想家陈颐出任崇政殿说书,就是给皇帝当老师,元祐元年九月一日,司马光逝世,朝廷矛盾重重,党争不断,朝廷分为三个派别,程颐为首的洛派,刘挚、六安世为首的朔党,苏轼为首的蜀党。党争到最后高太后不得不出来调停,任命吕大防为宰相,高太后私下问苏轼,你从常州团练副使到翰林学士为什么升的这么快,苏轼回答全仗太后恩典,该太后说:‘与我无关,是神宗皇帝的遗诏,所以苏轼顶着各种压力压力与陷害,在朝堂又待了两年,虽然有高太后的庇护,但苏轼还是顶不住朝廷小人的陷害。元祐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苏轼的再三请求下,朝廷终于同意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临行前,年已八十的文彦博为他送行,劝他不要在写诗,苏轼笑着说:’我知道,我若写诗,会有好多人准备注疏了“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身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右答李公择》

16、还来一醉西湖雨-----苏堤春晓与三潭印月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注释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苏轼《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十八年前,东坡因为反对新法而受排挤,离开朝廷到杭州任通判;十八年后,他又遭旧党排挤,再次离开京城,到杭州任太守。杭州与苏轼结下不解之缘。此时苏辙在朝廷任吏部尚书,并赐翰林学士,掌管国家人事大权,且得到皇太后的支持,苏轼也应该干出点大事来。苏轼在杭州,首先解决了旱情,平抑了水灾,然后准备西湖治理工程。苏轼用治理西湖挖出来的淤泥修筑了一条直堤,被称为“苏堤”以便于人们游览西湖。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长堤卧波,全长六里,宽平均36米。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量花卉,还建造了九个凉亭、六座单孔桥,桥名自南向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为了维护修缮后的成果,控制水草生长,东坡做出了一个聪明的决定,将岸边的湖面租给农户种植菱角。为了菱角生长,人们当然会自觉清除浅水的杂草,还可以收租,一举三得,为了不让人随便种植,官府便于管理,东坡又在西湖中心位置建造了三座小石塔,石塔围城了一片水域,严禁在这片水域内种植,这就是后来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游览西湖,呈现“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三潭印月由此得名。

17、山雨欲来风满楼

苏轼杭州任期已满,朝廷调任吏部尚书,结果,还没到京城,任命就变为翰林学士承旨,一个最接近皇帝的职务,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是宋朝施政中枢,元祐七年(1092年)六月,

苏辙被升为门下侍郎,也就是司马光主政时的职务,也算是宰相之一了。所以对苏轼的诽谤、污蔑、无中生有不断而来,苏轼再次请求外任,所以东坡回京三月后便再次离开,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奉旨以龙图阁大学士衔职守颍州。

元祐六年颍州饥荒严重,流匪蜂起,抢劫不断。苏轼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理颍州上,工作之余苏轼还是写诗:‘

春亭月午,影落春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清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在颍州不到半年,被调到扬州任职。苏轼在地方做官时一直心怀百姓,为他们做了许多事实,苏轼应诏还朝后,曾做过两个月的兵部尚书,十个月的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王闰之和高太后相继去世。随着苏轼生命中影响甚大的女人的离世,东坡的命运再一次发生转折。太后去世后心胸狭窄的哲宗皇帝不再听从元祐大臣的话,苏轼也被任命为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统管。

18、身后牛衣愧老妻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苏轼《蝶恋花》 王闰之和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六年,他们两共同经历了在朝为

官,八年外任,黄州耕耘,元祐中兴,他们经历了苦难,可歌可泣。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惊魂,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苏轼《菩萨蛮·七夕》

19、天涯海角----“安”于惠州

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

空泳连珠吟叠璧,已亡飞鸟失惊蛇。

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姜病有花。

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

------苏轼《天竺诗》 元祐九年(1094)四月十二日,宋哲宗下诏该年号为“绍圣”这就表明小皇帝要继承神宗皇帝革新的政策。不久,旧党执政大臣相继被罢免,章惇等人陆续被启用,开始了对元祐党人的疯狂反扑上。绍圣元年四月,皇帝丝毫不念师生之情,圣旨到达定州,罢免苏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称号,撤销知州职务,以左朝奉郎身份入英州知州,六品官帽还没戴好,第二道圣旨就下来了,令苏轼以左承议郎担任英州知州,不过已经是六品下了,所以东坡从河北定州前往广东,此去纵横中国南北路途遥远还没等苏轼启程,第三道圣旨又下来了,诏苏轼永远不得升迁。马上第四道圣旨接踵而来,撤销苏轼左承议郎身份,由英州知州降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公事。

四十年真一梦,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侍妾朝云,一路行来;’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澈映妍华,倒绿枝寒风桂。

挂风寒枝绿倒,华研映澈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苏轼《西江月·咏梅》 经过六月长途跋涉,东坡终于到达惠州,苏轼闭门思过,思考往昔过错,渐渐适应了惠州的生活,喜欢上岭南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食荔枝》

苏轼到惠州曾经为朝云写过一首词:

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

绍圣三年,朝云染病去世,年仅三十四,东坡把她葬在惠州西湖边上的小山坡上。苏轼怀念朝云,一直陪伴自己来到岭南,: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个,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西江月·梅花》

20、曾见南迁几个会

正当苏轼以为可以再惠州安享晚年时,皇帝又一道圣旨,又把他贬到了海南岛,苏轼在海南岛过的还不错,只是有点怀念亲人;: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华似雪花。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云符三年(1100)哲宗驾崩,年仅二十四岁,留在身后的是一座接近死亡,颓废,疲惫的江山。哲宗无子,由他的弟弟继位为徽宗。徽宗登基时由太后摄政,太后是神宗的皇后,这位太后像他的婆婆一样有知人之明,能辨善恶,开始赦免被放逐的元祐党人,苏东坡也不例外,他被调到雷州,北归对于苏轼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苏轼已经身心疲惫,在雷州与弟弟见了一面,一月后苏轼又被调到永州,,再去永州的路上,苏轼也接到了可以随意选择住处的诏命。苏轼也见到了秦观,秦观还把自己写的挽联给东坡看,随后二人风别,不久秦观在滕州去世。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11年正月,苏轼穿过大庾岭,苏轼打算在常州居住,但是那年正月,皇太后逝世,朝廷政策又恢复到旧观。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死于常州,苏轼一生问心无愧,历经波折,终于安静的离开人世,他活着的时候曾经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

心死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像山画像》

更多相关推荐: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是宋代继欧阳修之后的大儒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然乐观这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苏轼一生经历可谓传奇但又是什么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呢...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二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二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研究小组成员包颖婷朱佳雯邱凯杰薛睿健孙锦辉指导老师凌志锋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种举世瞩目的艺术形式。国画尊为国粹;书法举世无双;诗词歌赋更是占有一席之地。从古至今,多少才子,学者投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学有所成终是寥寥无几,而全部收入囊中…

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味与感悟青少年时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经受乌台诗案的打击后在儒释道三教的浸润下他重新对人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最终他智慧地从苦难中寻找到了美好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李明澜指导教师滕丽丽摘要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大师为后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由他领起的豪放派词作一洗词的婉约娟秀之态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深刻巨大的贡献而且他的诗文全是...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经过我们的研究成果如下苏轼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本色与性情我们为之动容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

小学生调查报告范文

小学生调查报告范文小学生gt调查报告gt范文一星期五下午一放学我就和几个同学一溜烟儿跑回家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吃完晚饭后立即集合前往沱江河商机厂及市区调查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首先来到了沱江河旁这是流经我家乡的最大的一...

小学生社会调查研究报告范文3篇 人教五年级下册

关于小学生语言不文明起因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了解小学生什么时候说话不文明及他们说不文明语言的起因二调查方法1观察法仔细观察不文明语言何时出现及内容2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有些学生为什么说话不文明并分析原因三调查情...

中学生职业规划调查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生怎样规划未来职业研究时间20xx220xx3学校浙江省慈溪中学班级高二10班指导老师戴林云蔡雪芳组长胡佳瑜第一执笔人胡佳瑜小组成员胡佳瑜徐思虹陆金霞中学生怎样规划未来职业高二10班组长胡佳瑜组员胡...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