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范文

时间:2024.5.13

今天听了李校长的一节课,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这节古诗课我觉得很抽象,比较难讲,而且学生理解起来较难,但通过李校长的讲解,使这节课变得生动有趣。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很不错的一个环节就是《示儿》这首诗的出现,为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用一个故事做主线贯穿整节课,环环相扣,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层层深入,直到学生理解为止。还有就是教师用一个“醉”字引出并围绕这个字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最后又回到这个字,起到了一字统领全文的作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教师及时引导,当学生的困难解决不了时,教师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直到学生理解透彻为止。教师注重学生的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从而理解古诗。另外,令我佩服的就是教师的个人素质,知识底蕴丰富、语言幽默,我觉得这是需要我努力去学习的。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我觉得这是最符合我们教学实际的。

讲一节优秀课容易,但设计一节课却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更新观念、不断充实自我、不断学习,这样我们才会向优秀教师靠拢,才会努力成为优秀教师。从而设计出优秀的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第二篇:别具一格的评课精彩范例


领先一步 别具一格

高中语文新文本讲课大赛点评

我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如一个传统意义的中国农民,耕耘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没有高深的理论,又缺乏宽广的视野,并不具备点评这场有创意,精英荟萃的赛事。而此刻站在这里,只是评委小组的代言人。如果今天我的发言有一些精彩的内容,那是集体思想碰撞出的耀眼的火花;如果有什么失误,那是我的见识浅陋,请大家原谅。

这次市教研室举办的新文体讲课大赛,正如它的冠名,具有多重角度的新意:参赛篇目是超脱于语文教本的新选文,不同于以往成品课的临时备课的新形式,参赛选手们着力表现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又是为将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新尝试。

采取这种赛课方式的目的,在赛课通知和赛课之前的简要讲话中,张青云老师都已作了阐述,我想说的是:随着高中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人预言,21世纪中国社会最具变化的职业,就是教师,于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活的持续的继续教育。

也许有老师以为,这样的赛课形式太为难老师了,没有教学资料作参考,没有网上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以备用,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应变能力的极大考验。但换个角度说,一堂好课的评判标准,最突

出的是有特色有个性。特色与个性从哪里来?来自于自己的个性的阅读,老师先做忠实的读者。丰富的参考资料是条件也是限制,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教师没有旁骛地、心境澄明地、独立地与文本对话,完全地进入文本,你的最自然最本真的阅读状态是怎样的,你就怎样与学生交流,你只是一位阅读的先行者。

初中语文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赛课、观摩课、展示课,对外在形式的关注太多,课件精彩纷呈,形式眼花缭乱,但内心感动体悟却不多。老师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上得成功的课,必定是自己静心进入文本,浸润其中,找到感受,积蕴内力,自己情绪饱满,才有可能让学生为课文陶醉。也只有这样的课不仅生动,还能与学生一起心动,情感不是轻易可以演出来的,做出来的,它应该是内心充溢的自然外露。

这几天,我们享用了一道道精美散文的精神大餐,欣赏了20多节风格不同的各显精彩的好课。这20多位老师便是一批优良的种子,将在九江语文教学的沃土生根发芽蔓生,营造出绿意盎然的九江语文教学的春天。

纵观22节课,让我们惊喜的场景不断涌现

一、 参赛的老师们都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构建自

己的课堂,具体表现为:

1、 民主教学之风吹拂

张曦、刘咏絮、曾映星老师都以亲切的语调,耐心的态度与学

生对话,对学生的观点,不作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商量,鼓励;沈

海峰老师,让学生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段落,老师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教师便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阅读活动;陈高强老师

与学生合作阅读,为表述特殊的句子断句,是示范也是参与。

顺便说说,有些老师习惯说“你给我把诗念一下”,“你给我

划一下”、“这不是我要的答案”、“这个答案已经讨论过”,是否可以换个说法:“你还有什么新的说法吗?”这种习惯,从小处说是语言习惯,深究起来却是教学理念。

2、 开放的元素逐渐提高

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教师们都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个体体验,认可,

鼓励。有的老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们说谁来朗读?”“照你们的意思,先解决哪个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张海燕老师授《站立的平原》让学生就文章质疑,然后学生自己

解答。

冷冰老师的课堂很独特,他近乎强迫地让学生动起来,强迫若

成了习惯,便是自觉的行为了。他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挤墙脚”来体会冬天让人感受的亲情友情,让学生自“得”,自去涵咏。

3善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兴奋起来,激动起来,心动

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的老师很能煽情,湖口二中学生认真,热情,有精神,有

灵气。课堂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李喜平老师授《矶鹞带来欢乐》,整体把握时提问:海滩相遇的两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的回答准确风趣;彭谦老师授《母亲这样的女人》,学生对母亲一生概括的四句

话,让听课的老师大为惊异;邱晓昱老师授《爱孤独如爱自由》师生的配合默契和谐;陈高强、江波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轻松活跃;而赵世恩老师开篇那一番夸奖,既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上进心,又于瞬间缩短了师生距离。那堂课,学生的朗读、回答都非常精彩。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欢喜绿人”有些难度,但处于兴奋中的学生不要老师的提示,超常发挥。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学生潜藏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不是我们可以预料的,能让学生由外到内地真正动起来,课堂就是有效的,成功的,它甚至可以弥补教师功力不足造成的某些缺陷。赵老师是一位走上讲台还不到一年的年轻教师,虽然教学功力、机智、学识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历练,但以调动学生为基础创设氛围,是一个极好的开端,学习,说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若你的调动语言与下面的课有必然的联系,一石二鸟,则是更高境界了。

这里想顺便提出的是,由于外在条件的限制,我们的课堂既有了新课程观的指导,又避免了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一些近乎弱智的热闹,一些花哨的形式,一些将语言文字还原为生活图景的精致的课件,老师和学生都本真地实实在在地进行阅读。 二、 参赛的老师都表现了较高的语文文学素养

1、课堂语言与朗读

张曦老师的课堂语言堪称典范,音色甜美,普通话标准,语言美而精练,更难得

的是,不仅是预设的课堂用语,在课堂对话时,脱口而出的现场语言也规范优美,有着浓浓的书卷味和淡淡的诗意。(年青老师备课可以写翔实的教案,甚至设计好自己上课的用语)。

如果说女老师的语言有些出于己于天赋,而男老师的代表肖鲲老师则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下课后我与肖老师聊过,因为曾经受过短期专业训练,我对普通话语言比较敏感,读不准的字音或是夹杂在普通话里的一些乡音,一般逃不过我的耳朵,但我没听出肖老师的方音。他是宜春人,母语是客家话,他说自己是下了番功夫练的。而且他的课堂堂用语干净,准确,没有一句赘言,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曾轲老师的朗读指导非常有效,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学生朗读在老师指导前后的变化。

冷冰老师范读课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朱自清先生文章的那种清新自然的风格,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2、充满激情。语文老师本就该具有一些诗人的气质,只有老师精神饱满,激情四溢,才能让学生与你一起激荡起来。熊池老师,曾映星老师,邱晓昱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都很强,他们以饱满的

激情,引发了学生高涨的情绪。我颇为感动的是张海燕老师,他的乡音很浓,普通话不规范,但他的朗读很有激情,情感的把握比较准确――但语言是要力求规范的,尤其是,语文老师,希望张老师能下一番苦功提高普通话水平。

3、我们的老师才华横溢。独立的阅读能基本把握文意,课堂上更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即兴创作,有诗有文――虽然这里有一

个值得商榷的地方:旁证博引的目的是什么?你掉的书袋学生听得懂吗?你的即兴创作是不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你是否占用了学生阅读领悟的时间?

三、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流程的设计能恰当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肖鲲老师讲《跨越百年的美丽》,以第二段为切入点,紧扣“美丽”,纲举目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美丽”的丰富内涵,直至最后升华“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赵世恩老师《寻找心灵的梦田》,是一篇序言,这种文体一般要交待书的写作缘由,赵老师抓住第七段“《拜访大自然》是在这样的心情写成的”一句,设问“‘这样的’是什么心情?”,分读前后段落,整节课的层次清晰有序。

刘界老师的课堂设计非常灵活,抓住文章第一句“魂不守舍”设问,中间开花,研读6——7段,带起全篇。

《寒风吹彻》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文章,汪家龙老师由解题入手,以“寒风”“彻”两词为抓手,突出了重点。

王泽阳老师授《伤怀之美》,确定三个教学目标:伤怀的含义是什么?伤怀之美体现了作者何种追求?你曾有过和作者一样的体验吗?

邱晓昱老师授《爱孤独如爱自由》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为什么爱孤独?人在孤独中有什么体会发现?为什么孤独能带来自由?

计昂老师井井有条地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将文章两方面的材料加以对照。

梅秀风老师授《祈求》,把文章的最后一句作为经线串起整节课的流程,“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灵魂”指什么?哪些内容体现“高飞”?鹰的“沉沦”又表现在哪里?三个词,文章重点难点要点一并突出。

四、课堂更多的注意了“语文味”

什么是课堂的“语文味”?咬文嚼字,品读语言,反复阅读。老师不是把自己的思考简单的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验感悟——即便这感觉是零碎的,不清晰的,有时朦胧的感觉更令人舒心。

章梅林老师讲《湖泊》,让学生寻找描写小动物的生动的词语;彭谦老师抓住“天地缩小”一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江波老师所授《在乡下》是一片篇幅不短的小说,最好的方式当然就是复述。曾轲老师也是通过重点段的朗读了解文意理清线索的。

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自然也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 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在提倡多元解读的今天,我们不能说哪一种解读是不正确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接近文本,无论有多少角度,林黛玉总是林黛玉,不会变成薛宝钗。

选文中有一些文质兼美、含蕴深远的散文,可以让我们长久地咀嚼回味。

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寒风”一词有多少丰富的含义?自然界的寒风,寄寓着生存艰难的社会寒风,在这种社会状况中表现出的亲情的寒风,人的衰老亦如寒风——作者对种种寒风都有感触体味,却并不抱怨,特殊的环境中,人的多种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父亲自己就是在这样的劳苦中长大的,不是不心疼孩子,只是更关注的是柴火的多少,冬天缺柴,一家人怎么活?生活本身就是如此冷酷、无奈。

《秋天的钟》写到了情感,但所写却是在生命的流逝中感受的亲情、爱情;对生命寿夭无法把握的一种悲哀。旧的生命消亡了,新的生命在成长,人们就在这轮回中体验喜怒哀乐。

《母亲这样的女人》,母亲是个怎样的女人?“孝”“贤”“良”是对母亲这样的女人的绝对赞颂吗?作者借助对母亲一生的描述,要传达的是与传统的歌颂母爱文章的不同的认识,“母亲”这样一个神圣的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名词,不该成为泯灭母亲人的本性的借口,作者要表现的是人本意识的觉醒,人的独立意识,人的自我需要,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人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至高无上,以此唤醒我们对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

《矶鹞带来欢乐》,故事情节简单,但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小女孩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她那么懂事,那么可爱,却被疾病早早的夺取了生命。一个孩子病了,如果她叫痛,说难受,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她却寻找欢乐,并以自己的纯真带给别人欢乐,这种反差,加重了我们的沉痛感。小女孩把自己的生存价值演绎给人看,引发我们对美好生命的珍视。

《桥边的老人》,人物对话出现了交错并行的情形,老人和“我”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对话,老人需要的不是对话,而是倾诉。海明威描写战争的小说,从不渲染战争的惨烈,他惯用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以动作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一切丰富的含义都在这“冰山文体”之中。

选文中有不少长文难文,可以突破重点,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曾轲老师讲《三棵树》就是选择重点段落赏读,遗憾的是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不够。

浅文则须深讲。《越过路牌走下去》,“路牌”喻指什么?这么浅显的文字是否不必铺开一节节讲述,而以演讲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表述对文章的感悟。

二、 一节课教法的设计要依文体而定。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必须采用认读解读的方式。写景状物的文字,可以赏读,重点揣摩语言。朱自清是写景状物的能手,他往往且选择最具特点的景物落笔,《瑞士》,就写依山而筑的铁路,冰河公园,古老的塔桥;他的语言,平实而妥帖,清新而自然,在准确的描摹中,让我们轻轻的感受景物,感受异国的文化情调,感受人文,感受自然的恩赐。

三、 教师要从兴奋的演讲者变为积极地倾听者。

老师们都注意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但你倾听学生的朗读了吗?对他们的朗读进行指导了吗?能不能指导他们把自己的感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再有,对朗读如何评价?只要声音大就是好吗?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调语气,老师自己的表达准确吗?课堂中不断

听到老师们的催促“读完了吗?”“好了吗?”为什么要问?学生读书的时候你不在观察吗?在这般的催促中,学生有可能静心读书吗?

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捕捉闪光的思想,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困惑,迅速作出反应,给以适当的评价点拨。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对学生的回答只作简单的敷衍的肯定:“对”“很好”,而后顾自接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讲述,为什么不顺着学生的讲述探讨一下,对在那里,好在哪里?你的教学机智往往就表现在这个时刻。

四、不少老师开始突破以往“分析式”解读文本的窠臼,尝试课堂对话。对话,自然有设问,设问应有疑而问,你的问题应该根据文章内容由浅入深有梯度地呈现,以引导学生逐步体验理解文章,而不是为制造课堂气氛的简单的是非问,不必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

五、课堂拓展不要超越文本的规定性

在初中新课程实施中,受一些观摩课展示课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有了一些新的模式,似乎每节课都必须挤出一些时间进行拓展延伸。我以为,拓展延伸必须是真正的“豹尾”,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之外的为形式的拓展。

有的老师的拓展给人画蛇添足之感,不停地给人已经结束又添加了什么的感觉。《寻找心灵梦田》,重点是自然对人的心灵的陶冶,现代生活对自然的吞噬只是附带的一笔,老师结尾的反复强调恰恰冲淡了主旨的突出。

《海之美》一课,老师用了近8分钟时间让学生倾听海涛声,听完了,又没能警醒有效的活动。可不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作些细腻的处

理,品味语言感情?完全忽略文章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有没有计算课堂成本?

配乐朗读,是不是应有所选择?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配乐朗读吧?音乐能促进学生的感悟理解吗?有些文字,是需要心静才能感受的。

今日所谈问题不少,有挑刺之嫌,但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一堂课都是有缺陷的课,发现个人的不足,可以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发现九江市语文教学的不足,可以开拓九江语文教学更广阔的空间。

九江市20xx年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点评

[日期:2006-05-18] 来源: 作者:张青云 [字体:大 中 小]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代表这次活动的评委对这次的优质课谈一点简单的感受。

一、总体印象良好。

作为一次市级赛课活动,参赛选手达二十二个之多,听课教师少长咸集,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能挤出时间来参赛、听课,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现象,这反映了我市语文教师迫切要求提高自身素养,扩大视野,积极探索的强烈愿望。许多参赛教师心态平和,动机纯正,不在乎荣誉得失,而在乎有所得,不少青年教师上完课后与评委探讨语文课程理念、一堂课的成败,这是令我十分敬佩的。

在新课标制订两年后的背景下对照这次活动,我们的活动促进了我们对语文的思考,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探索,都促使我们更理性地面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尤其是这次赛课是临时定课题,更

能真实地显现语文教育的本真状态,对这种原生态式的语文课进行思考,我们的探索更富有现实意义。这些应该就是这次活动的成果,聚焦于这样的成果,我们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具体启示丰富

第一,基本功的喜与忧

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展现出来的基本功总体良好,比如注重学生兴趣,结构明朗,尽量用多媒体,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本,没有跑题的现象,教态自然。

这次讲课普通话大有进步,都比较标准。

当然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茶几”的几jī读成jǐ,“比bì及三年”的比读成bǐ,“礼乐”的 乐yuè读成lè,“梅以曲qū为美”的曲读成qǔ。女教师的基本功普遍弱些,要多读书,积累知识、思想、情感、语言词汇。另外有些老师语言过于平淡,没有热情,没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还有些老师朗读技巧不够理想,自己读得很累又没有感染力,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张颂写的《朗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第二,教学语言问题

许多老师的教学语言富有表现力,富有启发性,比如秦昌峰老师在上《胡同文化》时,他戏剧性的语调就很有表现力,富有鼓动性。江亲华老师在讲《宽容序言》、王萍老师在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所用的教学语言都极富有启发性,他们用一种平静的、清晰的、平等对话的语气提出让孩子们思维活跃的问题。比如江老师问:“有没有跟他们不同的呢?”接下来又问:“品味哪些字眼?”学生回答:“总是。”之后又问:“是不是绝对的呢,是否有人内心深处还有一些另外的思考呢?”是环环相扣的。王萍老师讲“不吾知也”这个

倒装句时,轻轻地问:“主语在哪里呢?”这些提问具体又不难为学生,又能衔接下一个环节,是富有启发性的。

教学语言的雅俗问题。比如汪少春老师讲到《项脊轩志》中的枇杷树时,一般解说为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等,汪老师却说:“我思念的人啊如今在哪里。”变雅为俗,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现场语言与教案语言。教师上课是要运用教案预设语言的,但要自然灵活,有些老师在说一句幽默话时也要去看教案,这就消解了幽默效果。

还有一些课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一般只说“好”、“非常好”,缺少具体的赞美,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找中心句,学生找不出,老师便自己说出来了,老师没有进一步的引导,不能利用现场的教学资源,急于完成教案预设,现场语言不够丰富、精炼,这启示我们还要加强平时的积累,扩大阅读量,多思考。

第三,教案预设与现场机智

老师的教案预设有很多成功的地方,比如朱喻老师《六国论》的课件选材精当,问题层次分明,教学过程师生交流合理,气氛热烈,一气呵成,是一节很成功的语文课,但也有些小地方可以更好些。比如一位女生评点老师的朗诵时说:“老师的朗读节奏没有跟上音乐的旋律。”这时老师没有接过这句话作点具体的讨论,这句话如果接得好,可能带出对下一个环节的理解,加深情感的体验。

第四,只注重对思想的解释,语言品味不够

语文的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要训练学生实现信、达、雅的语言表达,驾驭文本时往深处开掘都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比如我们在教《项脊轩志》时都要对项脊轩的特点进行疏理,如果让学生一一找出,

既费时,又得不到思维训练,流于简单化。九江市教研员吴丰强老师提出为什么“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呢?这么一问学生就明白项脊轩的特点了。

玩味文本的语言就是玩味作者的感情、思想内涵、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比如《我有一个梦想》《项脊轩志》就遍布诗化语言,生动、形象、诗兴勃发是《我有一个梦想》语言的特色,《项脊轩志》如意境优美的诗作,如果我们从语言入手去触摸作者的情感,可能学生会有更美的感受。

披文入情,缘文显义,情也好,义也好,都是通过文来承载的。而文则是语言文字不同排列组合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多注重语言的品味问题。

第五,深度问题

一堂课如果仅从字面上去概括、归纳、讨论,不从多维角度深思,容易流于表面,不能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要把文章的深层意蕴显现出来,是要费一番功夫的。我曾经发过一篇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是上海作家周佩红的《母亲这样的女人》,学生要求讨论,读了以后学生讨论热烈,有的学生认为母亲崇高、伟大,有的学生认为母亲很可悲。文章的内容是写母亲一人照顾婆婆、孩子,几十年如一日,她离不开家,家也离不开她,这不是崇高、伟大吗?这不也是可悲吗?我说歌颂母爱伟大的文章多矣,这一篇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母亲的抽屉里不是有一支口红吗?母亲不是有过路过芭蕾舞学校时步态轻盈的青春岁月吗?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挚爱和伤痛,还有一份痛定思痛之后的理性思考。我给学生讲解题目,为什么题目不是《母亲》呢?为什么不是《母亲这样的人》呢?作者先想到母亲应拥有的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的广大生活空间,而女人缩小了这一空间,作为母

亲的女人又进一步缩小了这一空间,作者是在为母亲扳着指头数母亲的奉献牺牲了多少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应该拥有的东西。

这次活动不少老师的深度处理上是很好的,比如蔡红卫老师在《胡同文化》结尾讨论时,就对胡同文化的价值作了理性的引导,他让孩子们的讨论出现了三种结论,一种是胡同文化是危房,无价值;一种认为胡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应保留;第三种认为可保留一部分。老师对这三种都给予了具体有力的肯定。

相反有一些课可能就没注意到这些深化的问题,如《六国论》的结尾有的老师只让学生作了一些趣味性的讨论,缺少深入思考,有的老师上《胡同文化》结尾时,不能引导学生作多元的有力的思考,反方的证据始终不力时,没有引导学生从更深广的层面去思考问题。

深度问题还表现在问题的设计上。许多老师对学生的提问总是让学生说后半句,如让那些人怎么样啊。还有前后问题重复,前边说到了梅是托物言志,有象征意义,后面又让学生概括主旨,而不是把问题引向深处。问题设计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步骤,它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把教学过程引向何方,怎样启迪学生思维,能否把学生引向文本深层的隐含的层面,它应该精炼,概括力强,或环环相扣或多元并峙,它应该起到激疑的作用。

第六,教材取舍

我们的一篇课文,就如一枚闪光的宝石,从哪个角度看都可能有价值,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含义,我们应有所取舍,否则一堂课下来什么都想教给学生,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得到。

怎样取舍?取你最想教给学生的那一点,取你认为最闪光的那一点,大胆舍去其余的东西。比如文言文的教学,每一篇都涉及文言文知识,但有的文章以情韵胜,有的启迪人心,如《项脊轩志》《劝学》这样的文章,学生结合注释都能懂,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去和学生

体味文中最闪光的东西,而不是纠缠人云亦云的翻译,否则了无生气。《我有一个梦想》不必着眼于句段的解释,一节课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抓住闪光的后半部分,后半部分直到结尾全是排比、诗化的语言,是形象而有气势的演讲,激奋人心。可让学生先学习如何将抽象的民主自由观念化为形象的诗化的演讲词后,展开演讲训练。我是这样讲的:我先演讲一遍,然后用英语演讲一遍,然后让学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作一次即兴演讲。

第七,何为尊重主体意识

我们上课大多安排了拓展、讨论、交流等活动,但这是不是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呢?如果这些活动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不能叫做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们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应引起学生深层的内部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不能形成话语霸权。新课标提倡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不能独尊接受性学习。我们有时好像是在讨论、提问,但学生心中已经装满了老师引入的既定结论,所以这个时候的讨论也往往是一边倒的,即使是引导,也还是抑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话语霸权已经形成了。

语文课的教法因文而异。情感的体验、性灵的启迪、理性的分析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心理图式上,调动学生的已有感知,让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情怀对应起来。重体验、重性灵的启迪,少概念化的先入为主结论,理性分析要恰到好处,可喜的是,我们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更多相关推荐:
新型玻璃听评课活动总结

《新型玻璃》听课评课活动总结20xx年x月日,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齐聚于多媒体办公室,就杨梅老师所上的公开课《新型玻璃》展开了评课活动,活动中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务主任肖老师做了总结性…

小学数学第三大组听课评课小结

小学四、五、六年级数学“全员性听课评课活动”小结南昌市城北学校第三大组备课组本大组四至六年级共七位老师参加上课,其中六位老师参加评课。现将情况小结如下:一、亮点赏析:1、认真对待,充分准备,突出了常态化课堂的“…

《学会说Sorry》评课稿

《学会说Sorry》评课稿学会说对不起是“口语交际”的题目,觉得是挺难上的一堂心理课。因为小学的孩子们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往往会想到什么说什么,指导起来难度比较大。听了李艳碧老师上的《学会说sorry》,我感觉豁…

谷堆二小六年级数学评课材料(第一节)

《式与方程》复习课的评课材料谷堆二小唐增辉六年级的整理和复习阶段,是小学生形成、总结学习经验的有利时机。由于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原来学过的,在对这些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整理和比较时,必须全面、具体化。因此,加强整理…

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听课和评课

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听课和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听课、评课过…

《人类的老师》评课稿

生长课堂上的旖旎风景——评王蓓老师《人类的老师》上周有幸听了王蓓老师的《人类的“老师”》一课。本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听课评课?1)怎样听课(1)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通过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前就要做点准备工作:事先问问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刘露老王评课稿每次听马巧香老师的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这次听老王更让人倍感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下面是我听课后的一些建议1课前的导入十分新颖用识记成语引入本课内容这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了感恩图报这个成语更是对本课老王恰...

初中英语评课稿范文

初中英语评课稿范文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加这个初中英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活动首先我要感谢两位执教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堂精彩的展示课还要感谢董老师和王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和大家一起探讨英语课堂教学的...

英语评课范文

1初中英语评课稿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该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1歌曲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

教师怎样评课及评课稿模板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全面是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

评课(5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