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课程政治教学反思

时间:2024.3.31

20##年秋季,浙江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启动新课程实验。我校作为浙江省三十所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之一,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下,经过高一年级全体教师一个学期共同的努力,我校在新课程实验中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博得了省教育厅、省教研室领导的赞赏和首肯,更得到了兄弟学校的羡慕和赞誉,在我校争取赢得由浙江省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跃上新课程实验样板校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半年多来,我校高一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新课程实验中,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的贯彻到课堂实践中去,在教学中求改革,在教学中求发展,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探索出

有自己特色的新课程实验之路。如我校教务部门汲取一线教师的新课程实验的实践经验,及时总结并出台了“备课活动组长召集制”,“单元备课主讲制”和“一课一练协商制”三项校本教研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但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在实践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践中,我们还时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困惑,有待于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不断探索与求证。正因为如此,学校领导要求广大高一一线课改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及时冷静地反思一下前一阶段的新课程试验,总结经验,剖析问题,梳理思绪,共解疑惑。

按照学校的布置,我校高一全体教师在总结新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及时撰写了新课程实验反思论文。校课改办经过精心编辑集中推出。它的推出是我校新课程实验的阶段性总结,必将推动我校新课程实验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在文字、文章的编排方面肯定存在着不少的谬误和不足,尽请广大教师谅解。

                                                

                                                       校课改办

高一第一学期政治课教学反思

                                浙师大附中    李仙鸿

20##年秋,我省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一个学期来对《经济生活》这一模块的具体教学实践,谈本人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的困惑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但是也存在着因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继而引发了课堂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困惑。

1.对学生怎样进行评价?

由于新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未出台,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一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就目前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评价体系而言,还深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制约。尽管教学改革在努力调和其中的矛盾,但很难达到新教学观的宗旨。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时间进度上的冲突,致使学生的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学生的精力有限,尤其是不学文科的学生不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到政治学科的深入探究上。究竟课应该怎么上?对学生怎样进行评价?高考怎么考?学校对任课老师怎样进评价(对各班成绩还是那样排名)?……都是他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这一些都没有底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

2.对课堂气氛活跃度该如何把握?

很多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一观点使得我们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这时候有可能会导致一个适得其反的效果。

3.教师是否讲得越少越好?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是否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我们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但如果这样忽视了教师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使学生没办法很好的吃透教材,理解其中的中难点。

4.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程。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课堂异常地“活跃”。学生能独立完成时让学生合作,能够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直接告诉结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如果个人效率比一起学习要高,为何还要合作?

二、教学的愿景与对策

1.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不管是课程的安排、校本的教研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明确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设计的思路,准确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实施。

首先要定好教学目标。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所决定,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目标。高中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目前最紧迫的应该是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定好新课程的目标,并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其次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现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经济生活》部分,强化了教材的生活逻辑,弱化了学科逻辑;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难、旧等弊端,显得简单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喜欢将新课程与旧课程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作为参考书。这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渲染新旧教材中观点的异同,并且将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例如新教材在讲到“商品”的时候,并没有讲到“使用价值”。有些教师就将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的情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新课程的理念,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再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关系以及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关系。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改后,由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课堂上就不能只是由教师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内容了。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比如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市场”这一概念,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去参与市场购物。只有参与、走进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市场,学生才能较容易地、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市场”这一概念。当然对于一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媒体常播报的经济问题,学生还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但对于更为抽象的,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认识的就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有些时候让教师们感觉到困惑的是目前我们的学生课堂上掌握的理性认识太多了,而没有更好的条件让他们真正的参与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这恰恰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无形中让我们觉得新课程与实际教学往往有些脱节。

2.撰写教学的反思和札记。

教师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札记帮助自己进行教学反思。撰写反思札记,就是把自己或别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譬如,把一堂课中自己认为最精彩和最糟糕的教学片断记录下来,分析一下“精彩”的原因和“糟糕”的教训;或者把自己的困惑和察觉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作初步的分析,等等。不管撰写的教学札记简单还是详细,对于加深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求得改进是非常有意义的。

3.教学实践的观摩和讨论。

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如果局限于个人的视野或经验往往难于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观摩与讨论有助于推进教师集体的教学反思,有利于为反思性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氛围。公开课、示范课、录像课、说课、评课等教学活动都是教师进行观摩与讨论的最佳载体。通过观摩和探讨别人的教学,寻找出别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可以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使自己在教学探究中少走弯路。因此,观察别人的教学并参与讨论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应在普遍达成一致的教学理念下积极寻求某些环节的突破。我们更期待着新的较为完善的课程方案及其评价体系能为教改创造更好的环境。

我思故我新

——高一20##-2007(上)学期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组      蒋永慧

摘要:新课程新学期告一段落,本人从理论、专业基础和教学基本策略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努力之处,为新一年的开始做好新的准备。

关键词:新课程;反思;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任教高一物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教学工作中去。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以及每天的课后练习,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在一学期结束了,现在静下心来来反思:期间有些许收获,也有更多的无奈。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学生的共识,也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士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不少学生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成绩却不理想,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下面我将从理论、专业基础和教学基本策略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如果本人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课堂教学中,如果凭借我在大学里所学到的教学理念去上这一堂课,我会一味的强调力的正交分解有多重要,强调解决力学题目基本上要用到正交分解,接着开始讲解题目,而我的学生将可能硬着头皮去学,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有可能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而其他老师的一堂课,让我对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看法。他设计了一道题目,先是单个力作用求合力,然后是两个力求合力,再接着是三个、四个的时候,如果仅仅凭借力的合成与分解就开始困难了,那就需要另外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力的正交分解,那么怎么解决呢?那就结合数学的坐标系和射影来做,从理论方面让学生来探究,来解决。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自教学以来,好多的时间都在网上度过了。原因是总给自己的惰性找台阶下,认为教书以后,时间不能随自己自由安排,认为自己的学生会拿着他们所谓的问题来问我,认为自己还需要花时间去听课,所以至今都没有看过几本 ,几篇物理学学术论文,更不用说著作了!但是当学生拿着他们的问题,即不是来自教科书,也不是来自联系中,而是来自他们课外的经历是,我想用自己的知识帮他们解决,却找不出全面的原理和足够的经验来解释,那时感觉到自己的渺茫,所以现在这个时候应该开始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也不会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处于短路状态。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作为物理教师的我将会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案例研究虽然三方面自己都有涉及,但是从未深入过。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会付出本来的精力,加上其他同组老师的指导。记得在上运动快慢描述——速度中,本人对这一课堂的设计流程图是:
(1)、介绍坐标位置和坐标位置的变化,为速度的定义奠定基础;

(2)、以刘翔110m跨栏为背景,引出速度(并穿插介绍他今年在洛桑和国际田联打进13秒的成绩);

(3)、给定已知数据,求刘翔在各阶段的速度,并问他在运动过程是变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如何来描述他各阶段运动的快慢?引出平均速度。

(4)、如果想要知道刘翔通过终点线的速度,那该怎么办?引出瞬时速度,并讲解如何来理解瞬时速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并激励学生参与

(5)、尝试提高:龟兔赛跑中乌龟在哪些方面肯定强于对手;拿出刘翔瞬时速度的图象,问如何来提高刘翔的速度。

(6)、将速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以刘翔110m的跨栏作为整堂课的引线,引进速度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对加快刘翔速度这一问题的思考。

2、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当然,新课程下要求学生能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我也曾一度走如迷茫之地,认为具备视频资料,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我大多数备课的时间,就在网上搜集大量的Flash、Authorware、视频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运用到课件中,总以为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一个学生却给我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视频的资料可以少一点,因为一些直观的可以不用,这样可以减少观看时间,多补充容量点知识。所以一堂课的好坏,只有等上完之后,多去总结和反思,收获将多一点。
    总之,在新课程下要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在打好基础、提高能力上多下功夫,在知识的深化、序化、活化上多花心思。要注意方法的总结与体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及解答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总之,这一年做的工作很多,但我要学的还很多,任务虽然艰巨,但我相信在今后我将一定不断努力,提高和充实自己。

                                                       20##-3-4

实施新课程高一物理教学学期反思

浙师大附中高一物理备课组  

 曹良忠

传统教育是以课堂、教师、课本三者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偏重于机械记忆、解题训练。教学的手段单一、陈旧,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氛围沉闷。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一个主导的作用,学生则在教师设计好的教案中顺利地完成知识的积累。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些环节上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课堂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合理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多种举措,付诸实践

经过一个学段的实践,我将自己对一些新课标的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提倡学生学习多样化。

学生由初中刚进入高中,要尽快让更多的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在高中,需要学生钻研课本、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对于这些学习方式上的转变,高一学生根本未能马上改变过来。因此,就需要多向他们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并给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并在下一节课中,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阅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同学都共同分享每一位同学的成果。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教师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名著、科幻读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等。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做统治者,与学生融为一体,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甚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努力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在教学中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规律尽可能地规范和科学表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而取得成功。同时不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认识,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感悟、体念知识的产生,发展进程,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问题,能提出好问题,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第二、转变教学方式

1、倡导民主平等教学。

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上压抑了学生的兴趣。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间的平等性。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的语气、目光等不经意的方面,又体现在教学实施的活动式、讨论式。我们教师要放得开,相信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创作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式教学模式,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愉快的。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就尽量让他们在实验课上主动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设计新的实验,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后自已多动手实验,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而有些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让他们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上习题课时,让学生不要局限于一般的常规常法,不拘泥于形式,不墨守成规,要求新求异,以敢于批判的头脑,广开思路。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用言语赞扬,用行动热情地扶持,并积极引导。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发现、小制作、小发明,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甚至升华。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如:对周围同学感兴趣问题的收集、整理、探讨、解决;对大家感兴趣的物理小实验分析、研究、实践、总结,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把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小组成员分享,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不可否认新课标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但在实施中却有不少的困难。

一、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适应性问题

处于工作第一线的教师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只能力不从心地开展新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观摩学习的机会,仅靠几次省、市级培训根本不可能马上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因而实施新课程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而教学的主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学的学习状态中,要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呆坐,坐久了就会开小差,学习时间久了,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就会拉大。这就是一些教师说到的“容易两极分化”。不少学生还习惯被教师牵着走,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没有教师督促的前提下是不学习,只有当有外来压力的时候才会被动地学习。

二、新课标下课堂管理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这样以往的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了。如果学生不讨论教师就处于较为尴尬、被动、孤立的状态中,如果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许多教师则觉得课堂纪律被破坏了,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给机会学生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旧的经验结合,产生新的知识。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能否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如果遇到教师本人也一时无法对答的情况应如果处理?大部分教师还欠缺“游刃有余”的技巧。

三、新课标下学校教学资源问题。

新课程教学较适合小班制的教学管理,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学校还是大班制的教学管理。新课程要让大部分学生动起来,对于物理、化学等就需要大量的实验器材,而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可能提供新课程教学大量的实验器材,这只能是广大教师所期待的,离新课程的要求还很远。

四、新课标教学中学生的学分认定任重道远。

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在实施中则不敢放开手脚。以往传统教学中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考试。新课标是否也是一考定“终身”?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和考试的权威性长期存在,因此在新课标减少知识点和降低难度的同时,不少教师则担心是否会因此降低了教学质量?姑且不去讨论高考如何考,那么平时学生学完一个模块,或学生每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都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学分,那么评价的尺度如何确定,如果不统一尺度合理性又体现在哪?

                                                     20##年3月6日

     

                       语文组  :詹玉霞

      新学期伊始,回顾上学期半年多的教学:

自20##级学生我省试行苏教版新课程,从8月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培训使我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要学会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拿到教材时,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课程,以使课堂丰富多彩。新课改下,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贯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要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教学。做到既能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索。让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能够做到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
     其次,新课程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课程培训引领我走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方面:作为一名年轻的新教师,我努力向老教师学习,尽量多地听他们的课,从中汲取经验。并与朱红彪老师结为师徒关系,主动地向师傅请教、学习。师傅在上一学期不仅在具体教学还在其他诸多方面给我指导和帮助。作为新教师我该多学,在新课改下我更该严格要求自己。

教学中我坚持没有教案不上讲台,上每一课我都会认真备课,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尽可能让每一课少些遗憾。课后做到每课时写教学反思,反思备课、授课过程中的不足,明确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首先得保证自己是一眼活泉。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和心得:在二中的教学成长了很多,但仍需进一步的学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应该更快成长,不怕摔跤,不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教学,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阳光  爱  希望

                             王双双

——2006,我的蜕变和成长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志摩的诗,关于方向。很多时候,我们一直都在探寻,在路口处彷徨与迷惘,而我欣赏诗歌的坚定和执着,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记

2006,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平凡的,我喜欢数字6,所以连着“2006”我也一定记忆犹新。许多年前是计量不出后来的人生轨道的,更实际的说,在求职之前,对于“教师”依然是陌生的,哪怕是后来抱定的那不怕天不怕地的勇气也是真诚的。再后来,听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顿时觉得自己走路都轻飘飘起来,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是一名教师。

这年的夏天,最难忘的是汗水以及不自禁的煽情。难忘老师,难忘同学,难忘我们的年少青春。尽管有很长时间可以做角色互换的思想转变,这个过程有些漫长,尤其对不忍脱离学生时代的我。登上讲台的时候,一身素衫,一踏帆布鞋,门卫总是以为我是高中的学生把我拦住。每一次,混在学生堆里,闹着笑着,和他们一样开心着。

秋天来临了,困扰、怅惘,不再从容,我是老师,什么是老师?老师应该做什么?被许多问题困惑着,精神混沌,效率低下,焦头烂额,终日不知所终。几个时段之后,组长找我谈话,仿如一泓渴望已久的清泉,浇注着我有些饥渴和迟钝的心灵。

我们的职业是光辉的,我们的四周都是阳光。每天,望着充满朝气的笑脸,神情倍爽。沐浴在阳光下,播种希望是幸福的。孩子的成长是我们的希望,他们的明天是祖国的希望。教师队伍是伟大的,他们勤劳、朴实、忠诚、孺子牛是他们的写照,我是平凡的,在思量怎样做一名教师的同时,不如思考怎样做好自己。教导学生是教师的职责,而我觉得,这个时候的自己还不具备教会学生什么的能力,我只是尽量的做好自己。从学生到老师,过度的桥梁是爱。

教师的本质是爱。爱是一种能力,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在学习去爱,爱自己,也爱别人。被身边的人感染着,教会我敞开胸怀,勇敢去爱,爱我们的工作,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生活。

这个冬天丝毫不觉冷,寒冬越过时,我听见自己成长蜕变的声响。在这方三寸之长的土地上,需要的是更足的底气。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最响亮的号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还需要更多的师师交流与探究。跟学生们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他们笑,因为萌芽很微小,命运很凄惨,不久就被扼杀了。我倒觉得自己也似稚嫩的牙尖,不过是今春爆裂的新芽,渴望雨露,渴望滋长。

突然想,扪心问,如果还有选择,你还愿意从事这份职业吗?当然的,因为我喜欢每天看到生命的力量。

加油!我的2007!

                                              2007.3.7

                                                   

新课改下的高一英语(上)教学反思

                                       高一英语组  

作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新教师,我认为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我对新课程教学有点个人的思考。

高中英语新课程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有以下几个困惑:
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不那么尽如人意,学习主动性差。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然而每个班级总有几位同学的基础不那么尽如人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总是不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作业。也有的同学认为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在课外,他们也没有动力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因此,他们就没有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与资源,学习效率低。有些基础差的同学有很多疑问,却从来不向老师提问。

二、学生的学习缺少学习策略的指导。

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学习策略,上课只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课后只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看着英语好的同学怎么学他们就怎么学,所以往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只会事倍功半。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得教师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只顾着如何向学生解释清楚语言点,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有效指导。

三、如何合理处理新教材内容。
    按照“新课标”,每个单元大约花六个课时,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时间不够。首先,新教材的词汇量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增加。有时候,文中也有些学生陌生的单词出现。虽然我们没有要求学生背诵每个单词,但是学生觉得有些单词光记其含义就很费力,更不用说拼写了。其次,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些巩固练习和自编练习要完成,要讲评。因此,讲评课也要几个课时。练习课的大量时间的投入使我们对合理安排课时提出了挑战。摸索更佳的课时安排方法摆在了我们每个老师的面前。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觉得应采取一些措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 对个别学生给予辅导。

针对英语基础差的问题,我平时抽出个人时间对其进行辅导。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关指导。针对学生主动性不强的问题,我不失时机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抽出业余时间与其沟通交流,见逢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此外,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如课堂发言、课堂游戏、作业讲解,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其逐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学会学习,面向未来是当代教育的精髓。”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个体主动的,积极的发展过程。因此学习策略指导在高一英语教学中异常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现在的学习主要还是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这种方式为主。学习过程更多地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我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三、加强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优势互补。

    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广,形式多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按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研活动,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及形式。集体备课能够发挥我们每个老师的优势。备课时,我们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此外,我们组里还积极互相听课,共同进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一全体英语老师都根据自己的计划,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使工作具体化:每天早读的任务,默写环节的落实,课后的个别答疑,期中、期末考试后的作业分层等,老师们都费尽心机。虽然工作繁忙,但我们备课组常常互相听课评课,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阶段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名好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耐心、爱心。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作为新课改实验者的我要深刻理解与领悟课改精神,把教学与新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观念,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信息技术      丁 芳

真正进入新课改的实践已经有一个学期了。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对于这一次大规模的教改已基本抓住了课堂教学的脉络,但对于其中的有些环节还是心存疑惑。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各个方面的经验都还不足,所以我通过参加浙江省的新课改培训,听教育界的权威人士的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关于新课改的培训等活动,努力使自己尽快地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平时还向各位老教师学习。

新课改改的不仅是课本还是课堂。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在课堂上,一切以学生为主。以前的教学都是以教师分析授课为主,如果再过多注重分析,那么教师依然也会成为主体,而学生同样会转化成为旁观者、接受器。虽说新课改有种种之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突出表现在教材选择难,所选教材受冷落。参加了新课改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要选择一本符合要求的教材很困难,一般的教材很难涉及到那么多知识点,所以这导致教材选择难,不被重视等问题。

2、    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新课改中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在真正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的自觉性还是有点问题的。一般合作学习中都会出现,往往只有这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在做事情,其他同学都显得事不关己。

3、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现在学校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都在实施校本课程,但我觉得在校本课程的建设方面,由于教学队伍还没有很好地建构起来,现在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是一个老师开发一个,但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由于开发力量单薄,知识体系不全面等原因,都还不是很不成熟。

4、    对于学生的评价。新课改提倡的学生评价是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的。但是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来讲,会考是一种总结性评价的实践形式,它是对高中学生信息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借以评价他们是否具备了一个合格毕业生的素质。换句话说,通过会考就承认你通过了这个考核,通不过就代表你白学了,但这样一来,这个过程性评价体现在哪呢?。对学生每堂课上的表现,比如哪个学生迟到、旷课;哪个学生在上课玩游戏;哪个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破坏公共财产;哪个学生作业没交;……这些都无所谓了?

新课改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组  潘晓锋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的教学工作,我感觉收获很大,有困难也有欣喜,有感与课改的形式主义也有感与新刻改理念的人本主义。现将一个学期的新刻改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育理念的变化

长久以来,中国的教育都是围绕着应试这个主题开展的。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就是什么知识点是要考的就教什么,这就造成了教育的方向的偏离。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为了考几分,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有追求的、有社会认同感的人,在这个基础上从而缔造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个培养人理念的指导下,产生了对评价制度上的变革。评价不再是只注重学生成绩的终端评价,更添加了注重过程的过程性评价。这种教育的回归,符合人性的发展,符合民主社会对教育民主的要求。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本身,教育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社会实现。新刻改的理念沿袭了教育心理学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理论观点。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刻改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在信息技术课上很多时候都采用任务驱动,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具体的操作任务,但现在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添加了很多的综合实践课,很多的情景预设课,任务也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在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基础上,学习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研究。

三、教学评价的变化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觉得变化非常的大。在评价上,强调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在评价的导向下,除了对知识目标的追求外,学生对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合作的方式、学习的反思、过程的情感都有一定认识。评价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目标的问题,评价是学习的指挥棒。在信息技术教材上,有一写评价的范本,但是这些范本还是流与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同时评价本身没有一个标准,不规范,相对来说就很难操作。

四、问题与困惑

1、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发展个性,各尽其能。但是在教学中出现两级分化比较严重。

2、  课堂上学生活跃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多样了、但是我觉得流与形式。特别是合作比较难以开展。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我的历史新课程实验半年的回顾与反思

吕准能

困惑与迷茫

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探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一场深远的革命性变革,这恐怕是一场对历史教学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与时俱进,极其大胆探索的起步。课程改革范围的扩展、实验的深化与配套政策的出台,极大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此感谢学校、感谢同事、感谢网络,提供了我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1.前期准备

本人从三年前就开始关注与探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同时投入历史课程网的管理工作,建立了个人博客“博雅的博客”,还成为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的管理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新课程的广泛研讨。还参与了全国新课程远程培训的指导;并参与了省市两级的新课程培训。暑假的军训期间进行了初高中的衔接教育,用了六个课时,基本上有了良好开端,打下了一定基础。

2.实践中的困惑

面对新课程实施,大家心里没底,感觉没有抓手。那么,你是排斥还是迷茫还是惊喜还是观望?从专家那里,从已经开展实验的同行那里,从学生和家长那里有哪些反馈?你究竟应如何面对这机遇与挑战?

在两年多的学习与等待后,终于迎来了新课改实验,我可谓既兴奋又焦虑甚至困惑,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与各界有广泛的交流,得到了专家和先行者的指点,但毕竟自身的实践是最重要和真切的.过去的一个学期,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能积极关注与参与新课程改革并着手开展了相关的科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收集了大量文字与图片史料,制作了教学同步的系列课件,还参与许多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等,在操作中主要存在下列困惑:

1.当前教师中最大问题是教学理念的被动、陈旧与迷失,仍然还是等、靠、要或涛声依旧,形成了新旧课程的两张皮现象。课改中的各种理论与模式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当从狭小的圈子中走出来时,往往摸不着北,只能跟着感觉走,在这乱世中历史教师的钥匙似乎丢了。如何尽快优化教师的理念?在培训中怎样提高实效?教师成长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2.新教材在多大程度上真的适合现有的学生,是否真的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第2版虽然比第1版有许多简化与修订,但新教材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内容繁杂,头绪繁多,难度太大,细节处理的某些重复、脱节与纠缠不清等。对此,如何修订出一套满意的教材?新教科书如何做导结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新版教科书还有哪些瑕疵?

3.再不能凭经验凭感觉吃老本了,陈旧的上课模式应该更新,但新的符合课改精神的理想模式是什么样的却很困惑,怎么继承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与经验,但又力求有所创新与发展。许多专家的理念和书本上的理论或自己的设想兜很美,但具体到课堂教学的落实还是另一回事,许多规划难以实施,感觉客观的制约不少,例如如何完成教学课时的任务?怎样的课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好课?怎么禁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4.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当前课改中最大的问题是考试评价机制问题的滞后,即如何通过和有效的考试评价方式来促进课改的顺利推进和纠正其中的偏差。会考与高考应如何备考复习?怎样与文科综合高考渗透?怎么最大限度实现对“三维目标”的考查与评估?“选修课与高考存在的矛盾怎么解决?”

现实与愿景

新课程实验的时间还不长,但已经和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仍然不少,这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从自身的体会和各地同行的反映及学生的意见来看,尽管愿景很好,但现实形势还比较严峻。

.现实不容乐观

⑴教育理念

课改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反思中成熟,在摸索中进步,困难肯定少不了,还会走一些弯路。“新课程内容多,体系不清晰,处理难度大,备课累”这恐怕是不少教师谈及新课程的第一句话。能按计划真正完成教学任务的却只寥寥几人,而能在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提供给学生活动空间的老师微乎其微。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内容繁杂,砍则担心考试成绩,不砍又完不成教学任务,如何处理这对矛盾呢?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必须破解的的方程式。

⑵教学模式

尽管我们提出更新历史教育教学观念已经很多年了,更新观念的要求不断高涨。但现实中的历史教学依然沿袭了过去的老一套,在新课改实验的推进中,对于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带来了许多变化,但许多历史容易穿新鞋走老路,或者忙碌得晕头转向,或过于繁琐零碎,或缺乏连贯过渡等,也有的注重热闹,流于形式,但效果不理想,也有的与练习及考试不配套,相互脱节,还有的忽略学生实际而生搬硬套,过于理想化等。

⑶教材用书

我国的高中历史教材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与以往大纲体系下的旧教材相比,它在版面设置、章节体系、课型安排、观点表述、内容安排和练习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化,集中体现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念、新思想,笔者拜读后确实令人欣慰。正在使用人民版教材,主要优点为难度与容量适中(比岳麓版简要,比人教版灵活,比大象版精致);在内容编排上时代感强;标题画龙点睛;“专题学习档案”使学生作业与评价发生质变等。缺点不足主要为难度还是过大,内容不够精简并有脱节,目标落实上有些过于理想化、图片有待于美化等。

⑷评价体制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历史课程评价的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种功能。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评价体系从现代教学论角度看它的根本特点是由于课程目标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开放性而没有具体参照系。在课程目标上非常重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但其考查又在操作中不如知识和能力容易得到检验。在目前把考试作为甄别和选拔的惟一参照手段的条件下,这种评价制度从理想变成现实可能需要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一句话要突破“围城”好难。

.愿景向你招手

我省新课改进入了第二年,经历了半年多的尝试并渐入佳境,作为省样本实验学校,尤其在团结向上的先进学科组,我们肩负使命,无论你年青还是资历深厚,无论你是老师还是学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你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思考、探索……

⑴先进的理念:为确保历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到位,要具备以下前提:教学的观念前瞻性、教学目标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实施的民主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课改的良好的环境包括:(1)角色转变是前提;(2)营造氛围是依托;(3)全员参与是关键;(4)讲究方法是保障;(5)学会学习是归宿。诚然,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价值,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生机,才会使我们的教育生涯变得更有意义。

⑵理想的课堂: 需要努力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终身成长的补品,让学生通过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惊奇、生动和精彩,发掘历史的真善美和历史智慧:让学生能学得轻松与自信,能在课堂上施展风采,收获梦想: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兼顾素养与应试关系,充分激发师生的成就感。

⑶优秀的教材:应该是定位准确、取舍合理、体系得当、风格优良,充分体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应是“教本”与“学本”的有机统一。另外,在教材的形式美以及呈现形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上,还有很大的文章可做。从叙述风格来说,应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上大功夫,还要写得生动饱满,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不作空论。另外,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试想散发着时代气息,内容清新的历史教科书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⑷满意的评价:新课程带给大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考试怎么考的问题。“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教学评价日益发挥着学生发展的导向性、诊断性、激励性功能,充分发掘学生个性与潜能,使之健康成长、成熟直至成材。学校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记录学生的所有修习课程和获得的学分,注重过程型,实行开放与多元的评价机制。

.在课改新园地中采撷

我怀着兴奋,期待和感恩心情,愿与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分享与共勉,与新课程一起走向成熟,通过课程改革来构建切磋心得的擂台,提升素质的平台,展示风采的舞台!这需要我们的努力、实力和魅力!

⑴个人博客:博雅的博客日志总数:361 ;评论数量:1800 ;留言数量:156 ;访问次数:43270,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⑵学术成果

从关注新课程以来,着手探讨新课程相关的论文论著:

1.         新理念  新探索  新尝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简评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年第1~2期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年第5期转载

2.       历史教育走向的所思所梦       教师之友      20##年第6期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年第9期转载

3.        高考历史改革中值的商榷的一种命题倾向  

——以20##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0题为例      历史教学         20##年第8期

4.         20##年高考历史命题亮点管见           教学月刊    20##年第9期(下)

         “学生身边的历史学”教学设计      市教研室     20##年第10月

5.     新课程背景下的20##年高考历史试题管见    高考·政史地   20##年第10期

6.           先入为主  以论带史

     -----高考历史改革中值得关注的一种命题思维     教育科学研究   20##年第10期

6.     借助历史新教材  提升高考复习效率    中学历史教学资源  20##年第1~2期

7.     基于今年历史高考备考复习思路管见  少年智力报·历史学习 20##年6月10日

8.         新变革   新教材  新感觉

----四套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管窥         市教研室     20##年6月

9.        让历史更为亲近与鲜活             中国教师报       20##年7月12日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年第10期转载

10.论著:《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高中历史)》第五专题四节、六、七专题,约8万余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4月出版)。

参与的课题的课题:①已经结题<师范大学直升班培养模式及跟踪研究>,为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研究课题,本人承担历史学科部分约3万字;②明年结题的:省教育科学一般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基本完成;③今年申报08年结题<让中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为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研究课题,已开始着手。

20##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1-2期上发表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历史考试大纲》专题导析的专题八“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文约6600字,还有另外3篇将在今年《历史教学》、《基础课程研究》和《新课程》上发表。

⑶其他:

本人开发了两个校本课程规划(学生身边的历史和舞台 擂台 平台---高中世界区域史课外读本);并整理了“历史引领我们的前程----浙江师大附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系列”(共四个);在先进教研组的评比中准备了相关资料,还整理了我校首届直升班学生的跟踪调查资料。又参与起草了我校综合实践学科组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及计划;还收集了许多相关素材;并指导了高一直升班研究性学习的开题指导工作,负责指导3个课题,解答诸多疑难问题。

行动与反思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扩展,目前的教、学、考已进入实战阶段,作为教材既要符合新课标,又应适合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需要。如果每一位历史教师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尝试新的课程教学,我相信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历史学才会“给国民以自信力”(赵亚夫语)。在艰难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实际行动

⑴课改中转变观念,提升自我

从20##年四个省区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开始,到2005的江苏的加盟,再到2006年浙江等四省的投入,以及上海进入二期课改阶段,20##年又有北京和湖南及陕西和黑龙江及吉林的课改实验的扩展.逐步打破了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多元化格局;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意见的出台,三维目标的界定;大批优秀教师的涌现;课程资源的开发热潮的出现;新高考方案的酝酿与相继出台等。在个人博客中大量记录了自己的许多思考,诸如[教师]致即将面对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有志者[教师]教师培养与成长应注意的一些思考;[教师]激活高中历史教师的源头活水;[教师]推荐部分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辅导用书[资源]从往年的高考试题中发掘新课程的有效资源等。

⑵行动中立足校本,研究学情

经常与高一备课组老师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作战优势,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一学期共听课29节。又参加了市历史年会交流活动及高一历史研讨会。重视与班主任的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与学习状况。利用各种途径与学生交流,借助导师制、坐班制等方式进行书面或口头对话。对于新课程,我们应知己知彼,言传身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人认为实现要注重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态度、学习基础和习惯以及反馈信息,还要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储备,避免千篇一律,不同班级和学校甚至层次学生要区别对待,学会随即应变。我与同学们关系融洽,真为他们的成长而欣喜!

⑶备课中搜集素材,制作课件

首先是认真研究读课程标准与学科指导意见,还涉猎其他版本的课本,熟悉教材。然后在网上查找大量的相关资料,包括别人的教学设计、课件和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资料文章等,然后自己撰写一份详细的教案并整理出一个新的课件。每课的史料和设计我都将其发表在我的博客里,接受网上同行们的批评和指教,后来还上传到历史课程网和中学历史教学呀的个人专辑中,共有30余个课件在网上分享。同时想方设法开发广泛的课程资源,优化课堂的学生思维活动,例如[阅读]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名人名言[随笔]利用乡土史料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把民谣或俗语引申到历史课程之中;[设计]及时运用最近时政新闻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标教材的教学中对于章节和子目标题的润色处理[教师]及时运用最近时政新闻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乡土历史资源   缅怀家乡先贤英灵[阅读]好消息:"大国崛起"电视记录片重播。此外,还注重探讨教学设计问题,譬如[设计]以优化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为抓手[设计]共同探讨,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动态]求教:高一期末复习实效提升问题[考评]新课程下的历史试题选取与构思的一些想法[随笔]放假了,你给自己布置作业了么等。

⑷科研中注重交流,及时反思

我相信以科研促教学,向科研要质量,努力做到厚积薄发,提升科研的品位,先后在博客上发表了[教材]对于历史课标及教材确实却失内容的建议[教材]第三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前3个专题)教科书的一些看法[教材]值得关注的目前新课程历史中的少数民族教育教学问题[动态]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上建立了新课标专辑;[动态]我指导学生准备"金华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系列[动态]目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具体可以如何改进?[课程]当前课改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已经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探索思路

各地的新课程实验难免出现某些混乱甚至非议,但是乱世确是事实,是走就英雄的时代,我们如果抓住课改的机遇,经过一番比拼,你就能造就成为英雄!广东的课改走在全国前列,产生了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也涌现了大批有实力的名师。

⑴理清思路,整合内容

在时间紧、大容量的情况下,《课程标准》可以作为我们理清教学思路、把握课程重难点的前提和关键。同时,各省的学科指导意见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要真正发掘起导向功能,此外各省的会考标准也值得细致研究一番。辛亥革命这部分在旧教材中为四课时,而在新教材中则要求一课时完成,怎样做好这块“压缩饼干”呢?《指导意见》中有“‘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保路运动’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为此,在备课时将“武装起义”放在了第一个子目“时代背景”的军事基础中(甚至对于辛亥革命的前奏——黄花岗起义基本未提),又将“保路运动”作为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放在“武昌起义”子目中,但都是一带而过,而没有具体展开,强干弱枝,教材不仅在容量上大为减少,而且在难度上也更贴近学生,从而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⑵依托教材,开发资源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和教学的抓手,而非圣经,因而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历史教材,我们应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是资源就应注意挖掘和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在我教学教学必修Ⅰ专题二第2课<抗日战争>时,我充实了金华一度成为浙江抗战的大后方、细菌战受害者调查、浙赣战役、富阳受降镇由来等。专题三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中可以运用中共历史上的金华籍中共早期党员(陈望道(1891~1977),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翻译者.复旦大学校长,义乌上溪菏叶塘村;施复亮 (1899~1970),民主战士,杰出社会活动家。施光南之父,金东区源东乡叶村;金佛庄(1897~1926),革命先驱.黄埔名将,东阳横店镇良渡村;冯雪峰(1903~1976),红军作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左联"作家,参加长征,义乌赤岸镇神坛村)。讲授专题七第2课<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时,运用中央电视二台播放并反响热烈的记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⑶研究考试,提高效率

虽然有关新课程的高考要求正陆续出台,但对于新课程的考试精神却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历年的高考试题以其权威性、示范性与典型性,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虽然推行新课程后,教学与考试发生了变化.但高考题中的资源非常必要继续发掘,例如命题的立意、思路、技巧、史料尤其与新教材吻合的内容,我们要化大力气充分开发利用。我着重研究了上海和广东的高考卷和海南的会考模拟卷,以及浙江省会考标准手册,在命题上创设新情境,把诗歌、对联、民谣等文字史料和实物图片、照片、漫画等纳入到试题中,生动活泼,耳目一新。答案增强开放性,设置并研究了简释题、辩析题等新题型。我们没有照搬形成的教辅导用书,而是编制了一课一练习的作业,约有8道左右选择题和1道材料问答题,还有预习所用的提示及知识结构和填空题,行之有效,得到了同行的首肯。

   .反思点滴

过去的学期,我经受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留下不少遗憾。新的一年,是课改继续深化与拓展的一年,只有前进,不可退缩。阻碍你进步的有陈旧的观念、世俗的眼光、功利的标准、懒散的态度。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除了广大历史教师实现观念的突破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外,还需课程实施内外系统的重新构建。我正用自身努力,为新课程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我认为主要通过主动参与新课程的培训学习转变观念,尤其提倡多上网接触最新教学理念,通过个人反思、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准;同时学会对话与交流,开阔视野,集思广益,还有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契合,勤于思考与积累;其中营造读书氛围十分必要,充实文化底蕴,从而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所具备的条件有以下几点:教学的观念前瞻性、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实施的民主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笔者认为衡量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可从五个环节入手:⑴看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高低,即“要我学还是我要学”;⑵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作用的强弱,即直接给予现成的知识或答案还是诱导学生去发现与探索;⑶看课堂上学生参与面状况,是面向个别还是全体;⑷看教师设计中潜能的激活程度,归根结底是创新意识有无体现;⑸看三维目标落实状况等。

常言道教无止境,教学相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追寻梦想,立足创新,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心动不如行动,于是我们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反思;从疑惑到求索,从而引领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力图从理念、方法习惯和内容三方面突破,通过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逐步养成,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造就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底蕴。我们将围绕“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课程的进步),立足于逐步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束缚,为消除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大家怕考的尴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力求还历史以活生生的本来面目。诚然,斗争越艰苦,胜利夜光荣,心动不如行动!路就在脚下,新课程的盛宴期待着你、我、他的分享!

工作着是美丽的,在新的一年我会全力以赴,与备课组同仁齐心协力,坚守好岗位,保持积极的心态,把自己制作的每节新课的课件与大家分享;继续做好做大个人博客,提升品位,加强与其他同行的联络,争取多推出自己的文章!新课程实验来日方长,任重道远,来吧,让我们热情相邀,亦歌亦行,将与课程、学生、教师与学校一起成长!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目前,新课改在全国很多地方已搞得轰轰烈烈,我省也紧跟课改步伐,语文学科就换用苏州教材。这次课改直击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对学生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其实更是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要进行系统培训,更新自己的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拘泥于实践,不注重理论指导,就会陷于教学疲倦。而有了理论的指导就不一样,可以规划自己的整体方向,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有了理论的指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我们学校具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而且每个教师都具备制作课件的能力。新教材的特点是难度降低,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同样加宽,而我们这一代受教育时文理泾渭分明,知识面较窄,如果我们不及时增加更新知识就不能较全面地掌握课文思路,同时也就不能满足台下学生的接受需要。

再次,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 新课改提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势必教师就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这样不仅要求同类学科的教师要相互合作,凸现团队优势;不同学科的教师也需要走到一起交流,因为校本课程更需要多门学科的相互融合。

第四,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面对新课改,我们会遇到更过多的教学问题、课堂问题。不管是成功的喜悦还是不顺利的失落,我们都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加以分析和反思。如果个人觉得是成功的,就可以从中找出诀窍,如果认为课时还需要改进,就要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时间长了,就在新课改改的路上有了自己的方向。

一切为了学生,新课改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最终当然取决于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提高。所以要在融洽的课堂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边教边思边学,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改是一个持续而艰难的过程,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必须打持久仗的准备,为新课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于高一历史新课程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高一历史组  郑广亮

本学期高一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在知与能的天平上更突出“能”的培养,因此学生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就摆在了突出的地位。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摸索中发现以下问题,现在做以下总结和反思,以备参考。

问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到底有多少?

新课程打破了原先通史的体系,改为专题史的教学。教材编写的时候新课程的编委就已经先入为主,在预设学生很好得掌握通史的前提下,对某一历史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结果由于中考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相当薄弱的。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储备到底有多少就成了一个未知数。

问题二: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如何?

学生能不能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问题,对辩证法的掌握如何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历史思维的养成程度是第二个未知数。

问题三:学生对哪些历史问题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取向。一个学生不敏感的话题,一个枯燥的问题将影响到活动的质量。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已经感觉到就笔者自身的年龄段与学生在兴趣和爱好上有很大差异,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认同程度是第三个未知数。

下面以一个个案对以上存在问题做一个分析:

朱元璋容貌之谜

朱元璋生前有两张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在民间有个传说。相传朱元璋登基后,诏传天下丹青妙手,为自己画像。第一位被召的画师,对坐在龙椅上威风凛凛的朱元璋,悉心描摹,画得惟妙惟肖,不但形似而且神似:黑黑的大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大鼻子,粗眉毛,一对眼晴鼓鼓的,放射出冷酷凶狠的光芒。朱看后,龙颜大怒,画师吓得魂不附体,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口中连声说:“皇上圣明!”只听得:“来人,给我拖出去!”就这样,画师被砍掉了脑袋。第二位画师被召,画得更加用心,但同样被拖出斩首。第三位很聪明,他悟出了前两位画师被杀的奥秘,只是脸型的轮廓有些像,但却画得满脸和气,在慈祥仁爱中,又显得威严沉稳。朱看后,龙颜大悦,重赏了画师。另据《明史》本传记载一副奇特古怪,长相不雅的容貌,满脸的麻子。

学生活动:通过这个历史典故和图片,谈谈你对明代政治体制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朱元璋对自身形象的追求建立在虚无的美化基础上的这个历史典故,特别典故中朱元璋因一己之喜怒就可以随意剥夺他们的生命这样的历史史实,引导学生了解明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皇权压倒一切,人民没有起码的人身安全的保障。体会封建制度到了明朝之后开始逐渐走向反动、日益腐朽,感悟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课堂实录

师:通过这个历史典故和图片,谈谈你对明代政治体制的感受。

生甲:说明朱元璋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

生乙:说明朱元璋爱美。

生丙:说明朱元璋变态(这个学生是捣蛋的)

师:老师强调一下这是课堂,回答的是历史问题,请同学们注意自己的用语和表达。同时提示大家,要求谈谈对明代政治制度的感受。

生1:说明皇帝希望自己表现得和蔼

生2:说明明朝开始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学生是照书本读的)

师:在这个故事里你从哪些方面可以得到明朝中央集权加强的结论呢?

生2:不知道

师: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无学生回答

活动反思:

本堂课的学生活动是高一历史备课小组在严美蓉老师的指导下,集体讨论制

定的。原计划设想学生可以很明确的从材料中提取以下信息:1、两张画像中,朱元璋的价值取向,即作为一个帝王希望自身留下和蔼的形象;2、三位画师的不同命运在于是否迎合了皇帝的价值取向,前两位画师之死反衬出封建统治的残酷,引入本课主题: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学生表现的思考:

1、                学生甲乙丙三人的回答说明学生历史思维习惯没有养成,学生的回答主要从历史事件的表面就事论事,没有从深层进行理性思考,即没有养成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学生的解题习惯养成度不够。题目要求从“政治制度”方面谈谈感受,但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个要点。

3、                学生对明清的基本历史不了解,对明清两朝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不明确,所以无法根据政治制度的提示,联想到明清的政治状况转变等相关内容,说明学生通史基础薄弱。也正是因为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学生对该历史问题没有一定的感性知识做储备,所以无法展开对此问题的探讨,活动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改进意见:

1、知识性的活动设计,如果预计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原有的知识储备不足则不应该放在导课中使用。建议把知识性的学生活动作为一节课最后的小结,主要依托本节课的新授知识设计活动,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案导学,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和概念预先提供学案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解析。如案例中关于政治制度的概念要给学生在学案里进行预先的解析,则可以避免学生对概念模糊引起答题时无所适从的现象。

3、多设计情景式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历史情景,依托情景设计问题,学生活动有了知识上的载体,在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也就可以较好得避免空谈的情况的出现。

4、问题设计要小,象案例中政治制度这样的问题切入口太大,学生不容易把握要点,可以把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如案例中的活动,可以分解为以下问题:①、朱元璋对自己的形象有怎样的取向?②、朱元璋为什么可以随意杀死前两位画师?③、请问在当时是否会有人出来劝阻朱元璋的行为?为什么?④、通过这个历史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明朝时期,皇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⑤、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是通过怎样的步骤实现的。

高一新课程政治教学反思

                                               诸婷

20##年暑假我参加了金华市里的新课改培训,学习并领会了课改的新精神,直至今天一个学期的政治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在这半年的教学中,无论是上课指导思想,还是组织教学跟以前比都有所不同,经过半年的的新课改,我有一些想法跟大家共同探讨。

我们知道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们知道,在学生培养方向方面,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目前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探索及学习能力。

在这一个学期中,从收集资料,备课到上课我所花的精力要比以前多出很多。不仅要考虑新教材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还要考虑应该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自主、深刻以及愉快地吸收这些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我们政治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教学的内容需要和当下的形势和时事紧密相连,较其他学科灵活,教学的难度也相对较大,不过,虽然教学工作比以前累,付出的比以前多,但是,我收获的也比以前多的多。在丰富学生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在提高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但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科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相脱节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政治课成绩优秀,而参加集体活动时却总是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互相嫉妒,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队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只要满足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本人认为,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了要满足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我觉得所有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固然很重要,然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也必须改革。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教学反思

朱根成

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已实施一学期,认真反思过去的教学,本人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              教材

高一新课程化学实验教材,元素化合物内容偏多所涉及知识点往往点到为止。许多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等形式获取的知识,教材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给学生的自学和复习带来困难。课后练习与课时进度也不太合理。

(二)              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可借鉴的资料较少,大多是老教材时的资源,一方面教师忙于备又忙于自编作业,高一教师的工作很辛苦,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同时对教学难度、深度的把握也不是很有数。如果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坦率地说,有时为了赶进度,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

(三)              学生

高一部分新生,学习的能力并不是很高,自主、合作、探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展开,从他们身上看不出实施了九年新课程教育的成果。同时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也影响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部分学生时间观念不强,时间利用率不高,加上平时作业量和作业的难度等问题,学生中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所学知识无法得到及时巩固。

                                             

                                                   

 新课程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历史组    陈辉

冬去春来,在繁忙的教学过程当中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个学期了。回顾过去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以下几个反面的问题值得我进一步去思考。

一、关于新教材

旧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演绎,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并落实大纲的一切任务,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很好地应付考试。而一标多本下的新教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内容融合起来,以专题的形式来呈现。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一系列专题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图,三个历史必修课模块实质是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课模块也主要是文明史主要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在这些方面新教材无疑给了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贴近我们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可以说文明史观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势必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提高自身史学素养,在异彩纷呈的新教材面前能否从容应对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过去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端好历史教师这碗饭的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结束了教师这一行业甚至上十年不更新业务知识的局面。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在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这一节公开课的过程中,翻阅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宗白华《中国哲学史提纲》以及其他大量的文字材料,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自己深入浅出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对于一位教文科的教师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工作。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老师必须要多读书。

二、关于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对于学科领域本身的研究,学科动态信息的了解,以及课堂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修炼和积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感兴趣!在课堂当中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将书本的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构建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理解对象信息和知识内涵的个性化过程。

第二、创设积极的问题与场景,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的历史场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比如我在上《百家争鸣》这节课时,设计了如下的讨论题目: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墨子说:我以身作则。现在我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然后让学生来展开讨论。

当我在课堂上抛出以上的话题后,教室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成功地起到了调动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动活泼的课堂,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堂方式。

第三、正确理解课堂师生定位,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予以指导和调控。

要正确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多元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比如我在教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时,由学生以模拟记者的身份写报道。令人吃惊的是,有两位同学分别以记者和义和团战士的身份进行了精彩地表演出了义和团运动的课堂表演,成功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中所显现出来的智慧火花。

三、关于我的教学探索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自知困”。关于新课程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更充分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仍旧是我必须要探索的一个大的问题。在新学期的《导言课》当中我对我的课堂内容作出了如下一些改动,让导言课从简单的“见面课”上升到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与历史教学目的的明确。围绕着三个主要的问题展开讨论:1、什么是历史?2、为什么学习历史?3、怎样学好历史?从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如:市场萎缩、证券市场、过度的信贷消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看不见的手、国家干预经济、滞涨、通货紧缩、联邦财政、固定汇率制、多边贸易体制 、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等这些名词都需要我们去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牢记“做中学”的道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

2007/03/12

教学反思

                    黄成爽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4.参考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新课程教学感想

高一外语组   洪霞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英语新课程教学,我深切感受到了新课程给老师们,尤其是给我们年轻教师带来的巨大挑战。如何实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两者的有效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

结合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1.     改进备课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测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错误并预备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省去不必要的教学内容。新课程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并非每一块内容都适合学生。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

3.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英语课来讲,我的时间安排如下:检查复习包括听写、抽背、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后5分钟内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一般控制在25分钟,因为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只能坚持在10~25分钟,所以课上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故新知识的教学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会比较有效。最后巩固练习安排在10分钟左右。当然这一时间的安排可根据课形的不同来做出相应的调整。

4.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一(17)班(注:文科实验班)的同学在词汇量和英语口语的表达上都要比高一(3)班(注:平行班)好,所以在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上,两个班有很大的区别。上一学期在17班,每个小组及每位同学都有学期任务,如以每四位同学为一组的活动小组和课前五分钟每位同学的英语才艺秀等等。根据每一期的英语阅读报,每四位同学分工合作制作课件,再选出一个reporter,对全班同学就报纸的阅读内容做一个小测试。上述活动,由于受学生基础的限制,在高一(3)班都没有开展起来。

总之,新课程改革既是对我们高一任课教师的一次挑战,又是对我们的一次机遇。只要认清改革的目标,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之相适应,那么我们肯定能在课改的大潮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

浙师大附中数学组    刘东升

困惑:由于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一个学期二本必修)而课时不足(周课时数4.5)的矛盾,为了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造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尽人意,有时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师生交流;有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堂虽热闹非凡,却缺乏思维的深度参与.

反思: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实践表明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态度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对策:下面谈谈在课堂教学员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一些作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参与氛围
  由于高中生的年龄原因,他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因此,教师热爱学生与否,对学生的认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态度冷淡,就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会增加师生间的感情距离,成为阻碍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大量事实证明,一些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努力学习某学科,有时甚至是他以前恰恰不感兴趣或感到困难的学科.相反,当一些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时,他们会放弃某学科,拒绝向他不喜欢的教师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教态亲切、语言温和、方法巧妙,结合学情创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胜任感,课堂上尽量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充满了关怀、支持和鼓励的理想氛围中学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成功与进步的机会.面对学困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冷落,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方法,对其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热情的鼓励,换取这些学生心理上的亲近,感情上的融洽,参与意识的增强.例如课前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课中穿插一些数学笑话典故,课后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等.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意识到自身发展过程中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满足这些需求,学生才乐于与教师配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才高;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动力,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在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的同时,也应该适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参与教学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师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爱好;发展方向,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点,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从而激发其学习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应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形象形;趣味性,使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吸引力,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在实践中我认为采用以下的做法有力于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
  (1)以趣激趣

在一节课的导入时,教师用一两分钟时间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或最新科技动态,有意识地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联系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进教学的预定情境.例如:在概率的学习时,用火箭队的连胜的可能性来引出其概念,学生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
  (2)问题激趣
  新颖,富有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数列的学习时,可以引入: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想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里放上4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整个棋盘放满)”,国王觉得这个要求不高,就欣然同意了,你认为国王能否实现他的诺言?
  (3)史料激趣
  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数学史高度浓缩,展现的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数学史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史上的数学思想!方法,某些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讲述数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例如,讲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大师欧拉的非凡数学创造力和顽强的毅力,以及过度工作双目失明后,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在最后的17年里口述了近400篇论文和好几本专著,使人肃然起敬等等.
  (4)实用激趣
  数学的应用性常被学生忽视,教学时应重视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现实世界的中介与工具.例如,函数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之间关系谈起,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探索,验证并解决现实问题,并由此探索出解决更多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场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5)美感激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公式!式子等对象对称,和谐,统一,简洁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效应,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异和美妙,例如:正弦定理优美的关系式等等,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向往数学.

(6)实验激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同学自己动手操作从而获利数学的亲身体验,还可以设计数学小实验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古典概率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每人拿出一枚硬币,通过抛掷硬币20次,观察并记录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体验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于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留足时间、空间,创造学生参与条件

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离不开活动,每名学生都应享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投入性,表现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每名学生的基础水平的差异出发,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层次需要来设计例、习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参与自由活动的机会和独立的空间.在教学目标下,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说话、笔记.对重要的问题,要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想想做做,尽量按照短时、多次、有层次的方式进行,杜绝只提出学生课堂参与的要求,而不落实课堂参与的时间.

此外,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度还可采取其他一些方法,比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小组内学生能有更多地,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机会,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浙江省新课程实验”个人教学反思

20##学年第一学期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组周笑海

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采用了新教材、新教法,这对于我和学生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面对挑战和困难,我认为最重要的应当是积极主动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一线教师是新课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的亲身经历者。在进行高中语文第一模块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适应新课程的难度要比我原先想象的要大得多。第一堂课《沁园春·长沙》,我采用了学生自主阅读、分享、交流的教学方式而非传统的满堂灌,然后进行了一次信息反馈。反馈结果显示,一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的评价是“很活泼、很有趣”,但是更多的同学对于课程的评价则是“不知道知识点是哪些”“课堂气氛不够肃穆”;有的同学跟我说“希望每一堂语文课都这样活跃”,更多的同学则认为“课文进度应该越快越好”“语文课应该是老师讲解,我们在下面静静地听”……而且,而且更多的同学似乎比较适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于是,后续课文的教学组织就开始显得较为保守,学生反映却开始变好。

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以相对简单的《劝学》教学为例,我以文章架构、论证方式的分析为主,以文言的字字翻译为辅,把相对简单而基础的翻译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课堂反馈显示,学生根本无法自己完成课文的阅读,他们需要的是老师一字一句的翻译、解释和告知明确的知识点,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老师应该告诉我们那些句子是重点要翻译、要考的句子,这样考试起来才有把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这一届高一同学的文言功底非常糟糕,他们不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和文言句式。因此,我对文言文的教学临时作出了调整,后续的文言文都采用了传统的一字一译,句式讲解等的教学,教学过程可能不会是“满堂亢奋”式的,但是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能够要比以前更加扎实。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还包括大量的课文讲解、作业讲评和相对不足的课时之间的矛盾。以第一模块第一专题的教学为例,我把本专题中的7篇课文都进行了课堂讲授。但是,与之配套的“双基训练”讲评和必要的作文、随笔讲评也占用了大量的课时。这一切,都使得原本不多的课时变得更加稀缺,而后果就是不得不加快上课进度,这更在不经意间缩短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不仅如此,我接手的这个班的学生性格特点也成为了我教学时面临的一大困难。我这个班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十分遵守课堂纪律的“乖”学生,但学习主动性却是缺失的,他们没有养成预习、记笔记、复习、纠错的学习习惯,既不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不善于和老师形成课堂上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我曾经反复地对学习主动性、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进行强调,也曾费尽心机调动课堂气氛,不过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处于一种毫无自我动力的精神状态中,教师的批评也只能是一时有效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预习指导、复习辅导、学习方法指导和作业面批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力图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逐渐好转。

当然,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仍然在探索中前进。我想,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任何抱怨和埋怨都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如果说有不满,我对自己是最不满意的,我对自己这个学期的教学处理是不满意的。因为我总是在考虑教学设计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些什么,而没有考虑到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应该让学生接受些什么,更应该让他们思考些什么,表达些什么。但却恰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真正的成功。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自我反省,逐渐领悟到语文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让学生充分开动脑子去想,去说。而且,要确保语文课是能够促使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在该观念指导下,我还会继续对预习作业、课堂活动组织和作业处理进行新的改革和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

                   范淇雯

一个学期就这么过去了,对于这个学期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是十分满意,实行新课改后,我有点不知道上课的方向,虽然音乐课改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中就开始接受和摸索,但是真的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也是我们高中音乐教研组长提出的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主体教材,难道我们就应该抛弃教材另外自选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介绍主体教材内容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喜欢和欣赏音乐?

一月份参加了新教材的省里第二次培训,听了新教材主编吴斌的讲座,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但都是点到为止,这是大众教育,只要让学生知道有个什么音乐家,有个哪些作品就够了……我不禁产生疑问:“难道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目标就这么浅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觉得有点不好受了,因为我的性格喜欢挖根究底,每堂课都希望站在一个比较高的点上去讲课,把音乐和人文结合起来……

我都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

学生不喜欢教材,教材量多,内容保守,我想全国都一样。如果按教材一课一课上,学生肯定不会喜欢音乐课的。

是否可以把课本的内容打散,通俗化?我想这学期去尝试,像用以前的教材时一样,将教材打散,加入新鲜的,通俗的东西,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以前我们开设的《周杰伦与肖邦》、《音乐主题的二次应用》、《音乐中的动物形象》等都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填充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两者结合进行教学。

广州花城出版社的教材做得比人教版的好得多就是它里头有许多现代的,通俗的元素。学生有兴趣,没有兴趣,再经典、再好的音乐也没用!

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为什么能让老百姓喜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高一第一学期音乐鉴赏教学反思(完全原创)

――胡晓杰

本学期本人担任了高一年级10个班的音乐鉴赏教学任务,和前几届学生相比,这届高一学生艺术素养很高,上课思维也相当活跃,课堂氛围非常热烈,让本人感到非常欣慰。

本学期由于教材内容的枯燥,本人继续使用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排斥感逐渐消退,学生在上课之际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中,例如在高一(7)班上音乐剧《猫》的时候,,本人播放了其中最著名的唱段《memory》,学生非常安静的听完了整首歌曲,当本人关掉音乐的时候,发现许多学生眼圈红红的,更有些学生在偷偷的拿着纸巾擦去眼角的泪水,这个情景让本人深有感触。

本人在完成教学任务之际,也拓展了除教课书以外的音乐知识,如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俄罗斯歌手vitas等,让学生享用了一些超前卫的艺术大餐。

本人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也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把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一小组将担任下学期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并且对每位同学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高中音乐鉴赏新课改也是在探索中进行的,总体来说本人的教学工作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前的准备过程非常困难,背一节课差不多需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需要平时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的艺术实践相对较少,本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适当增加学生音乐时间的内容,让学生逐渐改变盲目迷恋流行音乐的现状。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组    王春

新课程教学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回顾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有很多东西值得反思。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反思。

一、语文是“鸡肋”?

    语文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只要上课听听就可以了,课后完全没必要花时间去复习、预习;花时间也不一定学的好,语文作业也是最后一门完成的。这是不少学生对语文的看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现状。

反思:

语文是“鸡肋”吗?真的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吗?目前语文学习不受学生重视的主要原因就是语文学科短时间内不能出成绩,不象其他课程特别是数学、外语那样,突击一下就可以抓上来。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要学好语文需要平时不断积累,而现在不少学生往往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反正也不靠语文拉分,只要拿个平均分就可以了,宁可挤出时间花在数理化上。另外,受升学考试的影响,淹没在名目繁多的练习中;当老师要求学生静心阅读时,很多学生却埋首于做一些教辅书的语段练习,以为做了练习也算是阅读。这其实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二、甘当语文老师的“秘书”?

    中考试题比较死板,只要做好老师的“秘书”就能得高分。受此影响,不少学生拿初中学习语文的方法,生搬硬套地来学习高中语文。认为只要认真听老师的课,不拉下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记在笔记本或书上,考试前背熟就可以了。

反思:

针对这种现状,我想到了一句话,“世异时移,变法宜矣。”并且多次强调高中语文的学习在于能力的提升,高中的语文考试(包括高考)更多的是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从哪里来,就从平时的课堂,从你平时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中来。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高中三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积极思考问题,大胆主动的回答问题,你的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潜移默化中会上一个台阶。

三、课课使用多媒体?

新课程改革,如何体现“新”?教学内容是新的(教材换了),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了,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变了。这些无疑似一阵清风吹过脸庞,令人振奋。但是不是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怎样合理、有效使用,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反思:

多媒体无疑是先进的技术,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变抽象为形象,它能充实课堂信息量,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但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一门形象思维的课程。用形象来发展形象,是不是多此一举!?同时用形象来代替想象,是不是本末倒置了!?特别是上一些诗歌,比如必修一中的词《沁园春·长沙》,其中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如果用一幅照片来阐释,看上去很直观,但实际上却限制了文学的最美妙境界——想像。当然,一些文字材料和作家的照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对教学还是有帮助的。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是新课程教学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做什么?

                                               胡韩荣

20##年9月,高中新课程实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浙江省大江南北,让我们触摸到了新课程那犹如春风化雨的崭新理念,经过半年的摸索与实践,慢慢地滋润着教师的心田。我在教学中深刻地感受到:这次的课程改革全面性、根本性,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半年的思考与积累,沉淀了一些垃圾,今天一起与大家进行清理。

一、我们做了些什么?

半年来的探索中,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观念。通过省级、市级、校级、学科内的反复洗脑,经历了观摩、听课、评课、专家讲解,我们接受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并逐步采纳了新观点,且成功地付之与实施。比如:我们首先采用了同一备课组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收集资源、共同备课、共同探讨问题,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从形式上看,我们有统一的一课一练,有统一的多媒体课件,都采用了统一的格式和模板。从内容上看,我们学会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有统一的目标,又有不同的分工。从本质上看,我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说明我们已经理解了新课程,走进新课堂。其次,在教学上我们大胆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物理实验教学,注重渗透物理思想、科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大胆的开出了不少公开课、示范课,让大家讨论、大家点评,共同来提高物理教学。最后,我们踏踏实实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些成绩,尤其是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每人都在金华市中获奖多多。在创新实验比赛中获得省一等奖等等。

二、我们面临的问题:

1、教师的问题不少。我们有的教师观念转变得太慢,总是患得患失,许多课中还是注重教师的权威,师生的不平等地位;注重应试教育,从经验出发,还需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要把自己从“权威”中请下来,能与学生为友;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还需老师们更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一言堂”,多一些百家争鸣。

2、人总是眼高手低,目标很高,落实很困难。同样新课程的目标很高,而课时又太少,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使探究过程深入细致。比如注重师生互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但很难控制,不仅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落实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旦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而学校又不允许。

3、教学资源不足,教材变了,相应的教学资源也得重新收集、更改、整理,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而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采用了集体备课,但费时很多,有时,采用了旧资源,又加重了学生负担。

4、为了达到新课程目标,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物理教学,加大了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件好事,但设立了新实验,学校没有仪器,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课不上,体现不了新课程,上呢,真难为教师,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5、学生每年在变,教学的对象变了。教师教学的实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正确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师面前一个很难把握的谜。

三、我们还应做什么?

1、我们还需加强学习,向外校学、向校内学、向外组学,向组内学,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物理课程中增加了电子地图,地理知识,化学知识、大大增加了STS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所以得学习、学习、再学习,要不跟不上时代。

2、我们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我们要加强反思,加强总结经验。新课程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都在变,我们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进步,继承与发展好的经验。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我们只能迎难而上,我相信我们能成功。

高一英语必修Ⅰ、Ⅱ的教学反思

                       张清华

带完两届毕业班,再接触高一新教材,感觉在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不同。

一、困惑                                                                 1、按照“新课标”, 每个单元大约花十个课时,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常常发现时间不够。首先,每一单元生词量大,学生觉得记牢单词难度大。其次,每个单元后都有很多练习,再加上备课组的每课一练,讲评课就要花掉几课时。                                                            2、在进行speaking教学时学生不太乐意开口;                           3、对于学困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4、今后高中英语考试将如何发展,是继续以前的命题风格还是有趋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教学重点是什么?教学方向和组织方式是否应跟其转变?   5、模块考试的形式是怎样的?题型与高考是否要一致?考试内容都要告诉学生吗?这样的考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能够在多大程度促进高考?                                                 

二、措施

    (一)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开学初,通过学校举行的检查性考试,大致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尽快使学生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1、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的能力                                       (1)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 report。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                            (2)针对单元内容,组织课内复述、讨论、编故事、模拟采访、表演等活动。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给以肯定,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角活动。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2、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1)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试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2)注重与学生沟通,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教学,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Ⅰ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What kind of friends do you like to make with?”; “What kind of friends don’t you like to make with?”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培养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地做课堂笔记;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上我通常采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在讲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我们高一备课组就要求学生尽量买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推荐他们几个人合买英文报纸,培养他们的阅读能里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心和帮助学困生打好基础,指导优生进一步提高                    每一个班级毫不例外地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课堂上我给学困生回答的都是一些答案能够呼之欲出的问题,让他们能有成就感,让他们在心理上缩小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布置课外作业时,给他们布置一些一定要掌握的基础题,并且及时地给予帮助。对于优生则鼓励他们超前预习,多看一些原版的英语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今后的做法

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继续发挥集体备课的群体优势,集思广益,提高备课质量,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突出教法。课后写好教学反思,不断总结得失。加大备课组彼此听课的力度,总结闪光点,指出不足。进一步明确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目的,让精心准备的课件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加深与学生的了解,捕捉他们的兴趣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课堂效果。加强学生课外辅导,提高学习成绩。

新课改下学生兴趣的培养

姚鑫贤      

随着浙江省课改的全面展开,不仅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更需要以实际行动在课堂上加以贯彻。新课改从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出发,无论从教材、教法,还是评价体系上都在做积极的尝试,特别要求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人为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为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本人始终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对地理课的关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认真上好第一堂课

   对教师来说在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可能会一直影响学生在今后很长时间对该教师的看法,所以为了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我会非常认真仔细地准备好第一次课。首先,我会尽量找一些地理学上能吸引学生的有趣现象作为课堂的主题,比如最近发生的天文事件,国家重大的工程或重要的国际地理会议。其次,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我精心设计活动题,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说。事实证明,成功精彩的第一堂课能给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促进作用。

(二)   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很多时候,学生喜欢该课首先从喜欢该课任课教师开始,所以教师个人魅力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幽默是个人良好魅力的重要表现,为此,我经常使用快乐教学法,尽量让学生开心地学习,在每次地理课上,我都会争取让每个学生笑一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笑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事实证明,一堂欢声笑语的地理课比其他很多形式的地理课效率高得多。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不妨经常看看小品,从中有所感悟,说一些学生常说的词,加一些有趣的故事等。同时,平易近人的老师学生会更喜欢,所以,在课堂中,我尽量做到师生平等,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在课后主动关心学生。在我课堂中,从来不会因为学生睡觉而批评他们,很多时候我都会换位思考,可能是学生生病或者我的上课不够生动,力求从学生老师两方面找原因,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三)   坚持课堂的创新

 教师的生命线在于课堂,新课改要求从指令型课堂式向生动、开放、创新的课堂式转变,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中要求教师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课堂模式。在地理课上,我经常采用分小组讨论、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自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寓教与乐的过程中轻松掌握知识内容。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还经常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在课堂总结中,也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所以我经常在最后问:“谁来帮老师总结,我们这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吗?”可以让学生互相间补充,弥补不足。当然老师要时时引导,让学生在这些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总之,民主平等的课堂有利与老师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挥,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塑造学生个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意书本知识的灌输,即"满堂灌""照本宣科",而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地理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同步思维活跃即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性,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同时,增加了上课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力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走进课改,我的心灵感触

    浙师大附中地理组  程婷婷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一味地使学生通过获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已产生的问题并得出即定的答案或结论。这种传承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胡同,成为分数的奴隶,从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改力图通过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方面具体化,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力、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程改革是好事,也是一件大事,它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只有教育素质提高了,民族才会有希望,有前途。这几天我一直在对我们的课程改革进行思考,尼采说过:“人—思考,上帝就发笑。”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常常浑浑噩噩地度日,上面指派什么,就干什么,权威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是许多时候,总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于是我不得不开始反省、思考,心灵有很多的感触。

感触一:让我们去探究的内容越来越多,可是时间却越来越少了,怎么解决?

地理新课标出笼以来,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一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来编写的地理教材或者说参考书。这些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更多的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我们浙江省选择的湘教版也不例外,不仅教材中间穿插了很多的阅读材料、“活动”,而且把原本旧教材高二、高三的选修内容都提前到了高一来上,其中知识点又缺乏一定的系统连续性,给我们的备课加大了难度。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探究学习需要有更多时间保证,一方面,教学内容又在不断增加。如果要保证探究时间,就不得不舍弃部分教学内容;如果要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实行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方法、情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或流于一种形式。面对课改要求,我们真的无所适从。

感触二:课堂教学评估的标准与我们的现实状况相抵触,怎么执行?

在地理新课程中,一些新的理念产生了,如设计问题情境,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这些理念当然也就成了考查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但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比如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则新闻报道、一个未解的谜,也不是每一个设计了情境的课堂就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看到过多过滥的故事、疑惑已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可是,每一次检查的来了,每一次督导来了,每一次评估来了,每一次参加优质课竞赛,我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地去设计这些认为“有趣”的环节。不这样做,就无法达到评估标准的要求。于是,人为的“情境”,人为的“发现”,人为的“创新”……一齐来了。我们不想这样做,但不做行吗?

感触三:我们知道多元智力理论,但我们也要面对“一元”评价标准,怎么选择?

许多专家、许多报刊都呼吁过:要多元地评价学生,要学会宽容地对待学生,几乎耳熟能详。每一个教师面对“特殊生”都知道怎么做,都知道理论上、道义上应该如何选择,但他们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评价标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我们嫌弃“差生”,不是我们总爱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也很累,但我们很无奈。不给教师宽容的空间,缘何又一味苛求教师去宽容呢?

感触四: 我们想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但越来越多的安全官司让教师裹足不前,怎么协调?

湘教版地理的教材设计中增加了很多“实践”方面的内容,鼓动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但这些好的想法往往无法得到落实。因为许多校内外的安全事故向教师敲响了警钟。现在许多校园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是一本糊涂账,无论责任在哪一方,只要学生出了事,教师是逃脱不了干系的,学校也休想得到安宁,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许多教师往往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改变念头,畏缩不前。有的学校也不支持这样的活动。现在的孩子出校外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还说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的课程改革还能真正实现吗?

这些感触我只希望我们的教育既要雷厉风行的改革,又要关注一下教师的客观状况。既要关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关心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只有和谐的氛围才会有好的成绩,好的收获,课程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  苏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种“蜕变”,在“蜕变”的过程中有过迷茫,困惑,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通过半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在不断探索,在此提出本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几点疑惑。

1.       如何有效的使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起来。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融声音、音乐与图片于一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对流雨的形成过程与原因,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也更具直观性。但是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后相应的问题也出现了,呈现的资料过多使学生无法“消化”,而且很多时候教师也同时忘记了书写板书。学生无法有效得做一些课堂笔记,学习的效果并不好,如何协调好板书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

2.       如何把握教学内容

新教材对于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多内容的重难点不尽相同,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担心考试这个问题,导致新的在讲,老的还在讲,导致学生在叫,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教学内容把握的程度对于我们来说还是觉得有点棘手。

3.       对于学生课堂表现如何有效评价

师生互动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合理评价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特别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言的主动性方面。简单的“好”与“不好”并不能起到一个评价效果。尽管自己争取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去理解学生的本意,在评价的过程中尽量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本人的一般的做法,但是一直处于摸索的过程。

4.  如何有效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许多教师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例如: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这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再比如: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尽管疑惑很多,但是我们坚信:在新课改中一定要找到新课改的根本实质,领会新课改的内涵,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探索我们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和高效性的教学方法与规律,走出对新课改认识的误区,地理课堂还是会拥有一片湛蓝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杨翠萍

《英语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大基础训练;推出了九级英语教学目标和高中英语学分制评价体系;倡导“任务型”的英语教学途径;强调学生应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交际能力、增加文化积累,同时保持自信的学习态度。这样的目标当然理想,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少的困难。

一.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社会的变化与网络的发展时时给人一种压迫感、危机感——老师是越来越难当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琢磨不透的心理变化,使“教书育人”成为一副重担,让人不时反思是否在误人子弟。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横向纵向的对比,让人深信重视情感态度,发挥人格魅力胜于埋头苦干, 苦口婆心。新课标下的一个学期的教学更让人认识到潜心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持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的重要性。

二.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新教材有着许多优点:理念新,选材新,图文并茂。但是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教材内容多而课时不足,听力题型的设计普遍偏难,写作任务多且有时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总之,设计的理想化与教学的实践常会令人处境尴尬。

三.学生层次差异带来的困难

因为扩班的影响,学生素质相对以前已有所下降。加之中新班与青海生的加盟,班级中学生层次差异极大。假如下层的学生受到良好氛围的感染,积极向上,那再好不过。事实却往往相反,落后面大的班级中难得有尖子生冒出。任课教师很难全面顾及,顺利开展课堂活动。

四.作业量与能力训练的矛盾

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为了提高教学实效,限制作业量是必要的。但是,与平行学校相比,我们的做法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另外,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一刀切的规定是否太过绝对?一个学期的教学下来,明显觉得学生阅读量不足,词汇不巩固,试题稍有难度他们就不知所措。

因为种种原因,几乎每一轮教学改革都有矫枉过正的阶段。如今的教改似乎也已有如下的问题——过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分追求课堂的趣味性

——过分崇尚创新

——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而言之,语言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无论教材怎么变,话题基本是定的。随着人们对人的发展的进一步认识,教法将往更人本、更科学的方面发展。

周英豪  

  通过一个学期教学工作的过程,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结合这个学期信息技术的新课标的实施和个人的实践,我谈谈一些自身的体会.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副课,在学生中的欢迎程度是非常高的,授之原因便是学生在信息课上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得已充分的展示,在课改之后这方面优势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我们经常说新事物的产生必然导致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现象,对我而言,还是有些疑虑要从新思考的。

1.参加了新课改之后,教学内容得以扩充,从而导致教材的泛滥,看视丰富多彩,可也让人挑花了眼,直接产生的后果便是上课脱离课本。当然这样做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

    2.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另一方面是课史量并未有所增加,所要教授的知识量和课史不能成正比,使之产生的后果便是择课而授。

以上便是本人愚见,比较肤浅,还望多多指正。

新课程的困惑与反思

                              历史组  陈小伟

一、困惑

1、  教材。

新课程的实施,采用了一标多本,教材的多样化给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导致了教学资源有效性问题的出现,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加专业性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必须紧紧紧围绕课标(学科指导意见),实现对教材资源的整合,实现教材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深厚的教学理论指导,这多任何一个中学教师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对学生而言,教材资源的重新整合直接导致对学习目标的盲目性。从习惯于对老师的依赖,对课本的依赖,到离开依赖的手足无措,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情况是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相脱节的。

2、  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有效实现三维目标,尤其对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创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是关键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创造教学情境,提供学生参与机会,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问题一:教学情景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问题二:学生的参与程度?问题三:情景与学生参与结合的有效性?问题四:参与后体会与反思的落实。

3、  评价。

我认为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必须建立对学生的立体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教学测评等各个环节。如何建立学生学习和成长档案,学生学习和成长档案如何体现学生评价是一个新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反思

1、教学。

针对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从长远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加快对新课程的学习和探究;从短期效果看,必须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2、学法。

学生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这必然要求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减轻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更重要的是社会、学校、班主任必须为学习方式的改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新课程要求彻底改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  评价。

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评价方式的彻底改变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过程评价,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档案,提高过程评价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

社会需要的是人,不是知识机器;学校培养的是人,也不是知识机器。

教育服务人生,历史服务人生。

教学反思

刘玉红

使用新教材我觉得信息量大了很多,原先的24篇课文增加到了42篇而课时没有增加。这样就经常感觉有些课文没有讲透,老是感觉不放心,有些课文甚至学生还没掌握就不得不过去了。回头想来我们老师可能观念还要转变,现在的难度是不是太大了?至少教材的信息量来讲大部分可能已经改为初步了解即可了吧。语文的难度降下来,多一些快乐的学习,多一些人文的熏陶比死记硬背的死知识来的重要。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

 楼青

一个学期下来,新课改下的语文还是给人郁闷的感觉。语文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高考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原本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学习语文的信心,但是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读书的时间一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降低。这个问题困惑着老师其实也困惑着学生。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应该最贴近学生的生活。《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可是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它根本就是一句空话。现在就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生甚至班主任都舍不得在语文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个中具体原因我也不是很明白,但我觉得高考制度不改,随便什么课程改革都是改其形式,不改实质。而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因此不喜欢语文的学生为了考试应付语文,喜欢语文的学生为了考试委屈语文,因为总的分数才是最重要的。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文较之以前更新颖,更具人文性。但是内容很多,时间上很紧张。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浙师大附中  叶建春

目前,新课改在全国很多地方已搞得轰轰烈烈,这次课改在继承了以往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值得推广的方面时,也看到了其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省也紧跟课改步伐,我们语文学科就换用了苏州教材。在学习领会语文新《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教育观念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前的语文教材,突出的是政治性、同一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人文素养。这次选用的江苏语文新教材虽然有些篇目未能摆脱这一框架,但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这种倾向,侧重通过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和文学的底蕴等等。让文学教育真正能培养人,培养个性,培养人格。同时,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造和发展空间。所以,老师们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创设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引导者;不再是高高在上者而是平等的合作者。另外,教师还是学习者、欣赏者、组织者、研究者、发现者、创造者。新教材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进行互动学习;指导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期望所有的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体现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知识能力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发现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存在着一些疑虑:会不会因过于强调学生主体,造成教师课堂失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但如何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问题就凸显出来。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就会无原则无条件的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不说一个“不”字,一些学生的答问是随口而出的,教师却如获至宝。这种一味迁就、信马由缰看上去是尊重了个性,实际上是使得学生是非不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问学生阅读课文的感受,学生也真的很听话,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经过一番热热闹闹的交流后,我们再用一句话加以总结,然后抛出自己的问题切入课文。这样的处理表面上民主,实际上还是“独裁”。类似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地解决,有待于自己研究和探索。

二、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改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还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学习语文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手段方式。基于这一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表现在: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让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设计方面,从学生角度制定目标,涉及到部分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和达不到的目标,使得目标有“弹性区间”。既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强调学生个体的水到渠成,而非全班同学的齐步前进。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到在两个方面仍然存在着弊端:

一个就是追求教学的现代化而滥用多媒体手段,而一旦改为电脑投影,结果常见学生回答不到标准答案,就兜圈子,直到说到标准答案,似乎为了完成多媒体的展示而教学。这显然是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的。一个就是强调教学策略的多样化,综合化,而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性。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无从附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教学《辛德勒名单》一课时,我把它上成赞扬人性的政治课或以“人性”为主题的综合课,这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改变,不是实践新课程理念,而是异化是背弃语文。

三、教师团队精神的变化

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 新课改提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势必教师就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这样不仅要求同类学科的教师要相互合作,凸现团队优势;不同学科的教师也需要走到一起交流,因为校本课程更需要多门学科的相互融合。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改是一个持续而艰难的过程,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必须打持久仗的准备,为新课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新课改教学反思

                                    语文组  甘庆富

刚接到学校通知要到高一任教,将站到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第一线的时候,我即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将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能接受新课改的新理念,并且在教学一线实践着。紧张的是自己对于新课改,还有新课改的理念缺乏必要的了解,感觉在一线实践新课改,肩上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都很重大。但参加了金华市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和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后,我初步了解了高中新课改以及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10月份到东阳参加了金华市高中语文新课改研讨会后,通过观摩和学习更加坚定了我对新课改以及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信心。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因此新课改对老师的授课,自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要求课堂中语文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中的管理者转变成了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充当的是导演、主持人、甚至是评委的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对话。因此在上《我的五样》一文时,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主持人和评委的角色。让全班学生拿出笔和纸,写出自己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然后与作者的游戏同步进行着,一样的取舍。先分析文本中,作者的取舍的理由,因为文本较简单,因此在这部分用叫少的时间,也都交给学生完成分析。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谈自己对这五样东西的舍取以及舍取的理由。课堂在游戏中开始,也在游戏中结束。教师仅仅是游戏的主持者。轻松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理解文本,感受到作者对写作的热爱,同时也通过游戏中的取舍明白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将会对生命中的最爱,更加的热爱、更加的珍惜。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对话教学,存在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多重对话关系。新课改教师的教学需由讲授教学向活动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这样教学活动需要老师通过不断的设问、提问或者是通过一些话题来实现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老师也设计一定的“问题或是话题”来供学生们讨论的。但传统的语文课堂中的“问题与话题”出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是有教师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了的,其目的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分析文本,为了把学生引向所设定的答案。而新课改后所设定的“问题、话题”则明显不同,教学中的“问题、话题”,有且仅有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自课堂的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也就是说,“话题”并不需要一个精彩的、固定的标准答案。在上《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时,导入的时候我就设计了这么一个话题“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的矛盾?假设你是父母,将如何面对孩子与你的代沟以及他的叛逆心理?”这个话题贯穿始终于课堂,随着对文本分析的展开,学生提供的答案不断的在深入,但是最终也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通过这个话题,课堂提供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换位思考,体验、感受父母的难处。可以说这么一个没有设定答案的话题却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与升华,达到了无法预约的精彩。

当然新课改对语文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对教师其他的能力也提出了要求。新课改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轻松的同时又是有含量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需要语文老师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拓展教材。因此和以前相比较我在课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收集资料。比如电视散文,朗诵、音乐、电影。还会去找当下流行的电视节目,比如《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并且运用于教学中。上《赤壁赋》和《念奴家.赤壁怀古》的时候我将11月份刚推出的《百家讲坛—苏轼》在课外时间播放给学生看;在课外时间还播放《唐之韵》使能学生感受唐诗并试着鉴赏唐诗。在学习《向山那样思考》的时候我将电影《可可西里》的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将故事、对联、幅插图等运用于课堂教学。开阔学生的视眼,拓宽了语文教学。教学过程中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强化学生兴趣。学习《前方》一文时候通过点评课文,即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带动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课改是一片新天地,留给我们开拓的地方还很多。我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思索,不断的探索。正是这思考和探索才真正体现出新课程的本质要求和目标。在思考与探索中我们青年教师也随着新课程成长着。

     

直面问题  寻求突破

——高中新课程数学必修1、4的教学反思

   叶利民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已进行一个学期,通过暑假的各级培训与一学期来的教学实践感受颇深,新教材给教师带来焕然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但在美好的愿望与残酷的现实、教学的内容与课时的安排、教材的体系与学生的认知、课标的要求与教辅的泛滥、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考试等之间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困惑,概括为一句话:新教材——“要说爱你不容易”。然而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历史的必然,作为教师能做的是“直面问题,寻求突破”。

问题1: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让学生学会必需掌握的知识,又能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想法。但由于学生已习惯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对自主探索、阅读自学几乎无从谈起;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要有必要的时间作保证,新课程安排的课时本身已十分紧凑,而我校又将45分钟的课缩短为40分钟,这样实践、交流往往成为一种形式,起不到实际的效果。我们也曾尝试过学生“自主探索、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但效果很不理想;我们在课内也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但效率低下,往往一节课下来根本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问题2:高中新课标教材与初中新课标如何实现顺利对接?

数学的学习对科学性、基础性、衔接性要求很高,同时对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要求也很高。但现行的初、高中新课程却在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水平要求上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如:初中对计算要求很低,一般都用计算器计算,致使学生对必要的心算、口算能力严重缺失;初中几乎很少涉及字母运算与讨论,但高中在很多情况下对字母运算与讨论要求较高;初中已将一元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内容删除,但在高中数学的许多问题中都有涉及,特别是在解析几何中必不可少等。

问题3:如何准确把握课标、教材、考纲的要求,实现有效教学?

现行新课程的教材版本很多,各种版本教材对同一内容的处理各不相同,对同一内容安排的习题难度也相差很大;市面上各种教辅资料泛滥,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很普遍,真正适合新课标学习的并不多;新课程高考的考纲尚未出台,高考对各知识点与能力的要求尚不明朗等,困扰着教师准确把握课标、教材、考纲的要求,实现有效教学。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力求能够有所突破: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精神,把握新课标要求,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在省、市各级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自学、备课组活动等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我们认为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活动。在高一阶段,应以培养习惯、形成方法为重点,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习惯,掌握开展这些活动的基本方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时,不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渗透新课程理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认真研读教材,合理处理和使用教材,努力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现行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内容太多:旧教材——高一学年要学习两本教材:上册145页,下册153页;新教材——高一一学期要完成必修部分的1、4两个模块,教学内容相对增加,《数学1》计126页,《数学4》计161页,两册教材相加有287页之多,教材增加了142页而每周的课时不变。(2)内容安排不合理:如必修4的2.4.1节: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含义,1 个公式,4个例题,2个探究,1个思考,3个练习,其中探究2中,含数量积的三个运算律,《教学指导意见》安排1课时。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可减的尽量减,需增的适当增。如《数学1》中3.2.1节——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指导意见》安排3课时,考虑到我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师对《几何画板》的使用已达到熟练水平,把教材要求是感知、体验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功能来实现。因此,我们就只用两节课就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再如《数学1》中1.3.1节——单调性与最大(小)值,《教学指导意见》安排2课时,但考虑到此内容是函数的重要性质,对函数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就增加1课时进行强化与巩固。一学期下来,总体感觉我们的处理还是成功的。

课标教材是“一标多本”而大纲教材是“一纲一本”,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至今有六种:人教A版、人教B版、北师大版、湖南教育版、江苏教育版、湖北教育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内容处理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若能参照不同版本教材的同一内容的处理,对教师更好地把握课标要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大有益处的。如:《数学1》中3.1.2节我们就参照了江苏教育版的处理,降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从而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二分法”本质掌握上。但遗憾的是我们手上还没有更多版本的教材资料。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数学新课标提出十大基本理念,其中第九大理念就是:“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教师只能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再者,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也迫使我们寻找合适的手段去化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我们选择《几何画板》作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主要操作平台,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基本成功的。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缓和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从期末十校联考的成绩看,在每周课时至少比兄弟学校少一课时的情况下,学生的数学成绩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受金华市教研室教研员委托,本人和刘东升老师还在金华市高中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对全市近二百位高一数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展示了我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成果,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四、自编同步作业,减轻学生负担,努力提高练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在当今教辅泛滥、新旧教材转型的时代,市场上很难找到适合我校学生的同步练习。我们按学校要求认真编写学生的同步作业,并将作业设计为四部分:学习目标、温故知新、目标训练、尝试提高。学习目标——给学生提出本课学习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温故知新——用填空的方式将本课的知识要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在做练习之前能先通过看书填空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复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惯;目标训练——针对本课学习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设计的练习,起到强化与巩固作用;尝试提高——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设计的“跳一跳”、“试一试”型习题,旨在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与能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尚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业编写的质量也参次不齐。教师努力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可,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期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有苦也有乐、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问题也有对策、有困惑也有思考。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实验中,在以下方面还应得到改进与加强:

(1)适当增加高一数学的课时。高一数学是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它既担负着高中阶段最难又最重要的知识——函数的教与学,同时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高中数学入门教育与学法指导的重任。高一数学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也会影响其他理科的学习,更会影响到学生对高中学习的信心(有很多学生与家长都会用高中数学学习的好坏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一学期的数学教学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天天赶进度,学生学了前面忘了后面,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令人担忧。

(2)切实保证两周以上初、高中衔接教育时间。新课标的初、高中数学无论是知识与方法,还是学习习惯与能力都存在很多不衔接的问题,这些不衔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学期来的教学,而且可能还要延续很长时间。

(3)将每节课的时间恢复为45分钟。新课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加大课堂容量,增加许多探究、发现的环节。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我们普遍感觉:若重视了探究与发现环节,就缺少巩固与提高的时间,一节课下来学生做作业就会存在困难;若重视了巩固与练习,就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发现与交流,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却是后者。一学期下来,在学生中听到最多的话是“上课都能懂,作业做不来”。毋用讳言,为了克服上述现象,我们采用较多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方法。

(4)学校图书馆或网络资源库应添置各学科各种版本的教材。以便教师随时查阅,从而让教师能更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是本人及高一数学备课题组对一学期来新课程数学实验教学的一些困惑、思考及对策,可能存在许多错误与不足,但我们把它写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与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让新课程数学实验能够取得更大成效。

                         教学反思 

                             符隽娜

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无疑是每位参加课改教学的老师关注和努力想要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我以为,在教学实践中所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学校及教研室给我们安排了多次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我个人实际,对新课改的教学谈谈我的反思。

1.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总觉得高中生学习和老师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的个人魅力也非常重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学生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做到的。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这门功课。教师的诸多素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观念都会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是有自己的性格、志向和智慧的独立的人,我们每一名教师应该带着真诚、热情、平和走进新课程,我们应该用理解、尊重、信任、欣赏、期待的姿态做学生的朋友。

    平时,一般一个月我会让学生给我写一封信,告诉我任何他们想说的话。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状况,还有生活中的事情,以及他们对老师的情感变化。我可以了解他们学得如何,我有哪方面做的不够,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需要教师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此来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首先我觉得一堂课的开端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常常在想学生喜欢什么呢?比如: 他们喜欢的歌星向周杰伦等等。那么谈论音乐这个话题的时候就可以谈论下周杰伦,这样他们有话可讲,有兴趣讲。再比如,当上神话这一话题时,就可以谈美丽的神话这部电影,因为学生喜欢这个电影,而且喜欢看电影。一堂课的引入也可以以教师自身作为讨论话题,因为学生都是关注老师的。比如, 我问知道我今天为什么很开心吗?我在20##年9月19号我很开心吗?结果表明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会说老师结婚了,老师有小孩了,老师中了彩票等等。总之,课堂的一开始可以达到一个小高潮。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又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再者,课堂的主体也是很重要的,这是学生学得知识的主要部分。那么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枯燥的知识变的有趣一些。

比如:学生都喜欢《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电影主角是Rose和 Jack,当我要教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编了Rose和Jack 之间的对话,学生就觉得很有趣。然后我让他们把对话变成间接引语,有兴趣的东西他们自然而然会去学,我所追求的是在快乐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习知识。再比如英语中有很多语言点及语法知识。

比如:讲解gain. 我举例:寒假我长了10斤。然后让他们翻译,首先他们对这个句子就比较感兴趣,因为我比较瘦,学生经常提议我增肥。这样他们就会在乐趣中学到了知识。

讲解语言点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造句。比如:lose weight。学生造的句子也非常贴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I think 某某should lose weight. 因为某某是同班同学,所以大家都觉得非常有趣,我也鼓励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造句。

再比如,suggest 后面的句子要用should 加动词原形。 学生中的例句是这样的:I suggest you should put on weight. 学生建议我增肥,所造的这个句子拉进了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

3.  存在的不足

平时备课还不够细心,去听其他老师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处理。另外,觉得自己知识不够广,所以本学期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再次,还要做到每节课后的反思。

总之,走在新课程改革前列的我一定努力会把每堂课上好。

                                  教学反思 

                         外语组  李晓燕

一学期过去了,我 的教学和管理哪些方面 有待于提高? 现归纳如下:

1.        多和学生沟通, 尤其要和成绩差的同学多谈心.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 但是其它方面很优秀. 我应该主动和他们聊聊, 多了解他们, 发现他们的优点,抓住每一个机会来表扬他们, 由此来促进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老师主动和他们 交流, 学生会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的关心, 自然而然,, 他们对英语学习就格外地关注, 卖力了.

2.        关注 “特殊” 学生.  对于个别自我感觉特别好, 学习不用功的同学,我要巧妙的” 打击” 他们, 比如让他们自己设定一个稍稍努力就能到达的目标. 目标达到了, 当着全班”隆重” 表扬. 目标达不到, 狠很批评, “ 刺激” 他们 奋发图强. 还有一些 跟其他班级相比不尖的尖子生, 我要经常督促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多花时间, 鼓励他们多问问题, 适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3.        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为了节省时间, 有的内容可以打在幻灯上. 但是也不要 什么东西都用这种方式呈现. 比如针对课文中提出的问题, 就可以口头提问学生,,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 而且我觉得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幻灯片上堆积很多垃圾图片. 我们应该有选择地使用课件中的 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课件, 可以不用. 有时, 传统的方法更好.

4.        每个单元教学时间的分配应该更灵活些.上学期因为临近考试, 最后一个单元 “ 音乐” 就匆匆结束了. 其实, 这个话题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我也准备让学生自己选择背景音乐表演音乐短剧的. 我想以后学生喜欢的单元, 可以多一点时间给他们讨论与话题相关的 一些问题. 课本上一些没用的语法少讲点, 没用的习题少做一点.

5.        增加阅读量. 课文上快一点, 争取每单元留点时间课上做快速阅读或学习相关话题的课外文章. 另外, 督促学生课后多做阅读理解. 每个月, 全班可以进行一次阅读竞赛或测验.

6.        多做综合练习, 每个单元可以进行一个综合测验.

7.        抓好基础, 夯实词汇. 这一界学生口语比以前的学生好多了,但是, 基础的东西很弱. 这也许是新课程的一个弊端 吧, 就是导致学生 “口高手低”了. 单词和词组是每篇课文也是我们整个英语教学中强调的最基础的东西.可是, 部分同学记单词还是很吃力. 我需要再教给他们单词的拼写规则. 当然, 还要要求他们在此处多下工夫, 反复记忆, 这样才能记牢. 除此之外, 我要加大集体单词拼写的频率, 可以每节课之前都听写一下. 复习单词,词组的方法可以再多一点, 口头复习, 翻译句子, 填空或者让学生选择几个重点词组编故事, 等等。

迷茫中前进  困惑中反思

                   叶秋鸳

20##年在浙江省高中新课改仓促上马之计,我也被卷入了这场大潮,赶鸭子上架。在一学期的实践与探索中,经历了迷茫也收获了成果,面临着困境也取得了进步。然而前无古人的开拓并非易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不断解决问题,在解决中成为先进。

一、痛苦中变革,挣扎中前进。

思想变革在行动前。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堪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脑革命。对于教学5年的一位教师,已经有了一些固有的教学的模式,要改变也稍有阻碍。在经历了从省,市,学校,教研组的各级培训后,从宏观的层面基本领会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实施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具体目标与实施的步骤。而市级培训以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更是涉及到部分的操作层面。此时对新课程中教学观,师生观,教材观的变化都已有所了解。但对这一切新思想在实践中的落实仍持怀疑和些许不解。

痛并快乐中实践。当个思想的巨人容易,而做个实践的勇士却荆棘满地。

在教学转变上,我以确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利用多媒体设备,基本每节课都做好教学课件,增加辅助材料尤其是学生所喜好和易理解的生动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同时结合一些神话故事,文学作品等,使历史课堂变动丰富多彩。另外,结合师生关系的改变,在课堂形式上作一定的调整,采取了景点旅游,法庭审判,情景再现等多种模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也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学习程度的把握中,严格以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坚决不搞“深挖洞”,不随意增加内容,改变原有教学的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负担。这一系列的教学改变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增加不少,课堂也轻松了,但解放了学生的同时却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自我怀疑,对未来的考试忧心忡忡。同时,教学内容体系的巨大变革也要求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而接受十几年中学大学教育所形成的旧有体系推倒重建十分困难,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知识落实上,坚持练习适度、及时巩固、预习与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鉴于新的教学模式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问题,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新课程实施后不久,对每节内容设计了简单的课前预习提纲,课后辅之以一定的练习。练习的编排力求做到题量适中,难度适中。并且做到全批全改,及时讲解。使学生在落实知识的过程中而没有重压之感。这一措施使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好的知识落实。在编写练习的过程中,另一问题浮现:旧有的练习不适用,新的练习需要大量的新式材料,而材料的积累需要时间和个人的积淀,这在教学的突变中显的准备不足,储备欠缺,同时命题水平和技巧的有限也使练习的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占据了不少时间也影响了备课。

二、学习中领悟,合作中进步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个人努力,专业引领,团队协作。在一学期的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切实做到这一点。陈亚利和严美蓉两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参与了省新课程的许多活动和任务,高一所有的教师也都辅助参与,能在第一时间更深入的领会课改的新信息,了解了会考的方式和难度,增强了自信。同时在专业领域的困惑与,我们在备课活动时请两位老教师参加,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做一些辅导,使我获益非浅。在高一历史备课组内部,一直分工明确,有序合作,按时召开备课活动,对备课思路,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突破以及材料的收集运用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在讨论中思想的火花绽放,专业的水平提高。这一模式有效弥补了作为年轻教师的缺陷,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在相对减轻教师个人负担的同时也能保持自己的教学特色。另外,听课与开诚布公的评课也是从其他年长的年轻的教师身上学到他们的长处,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实践中的困难  反思中的渴望

实践中有太多的困难,反思后有无限的渴望。

1、多途径提高教师专业修养。在新课程面前没有新老教师之别,而在知识储备上有长幼之差。作为一名不算年老的教师,在新课程面前深感旧有知识的不足,知识广度不够,知识的深度欠缺。知识更新不够,而新课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知识延伸不够,专业辅导资料欠缺,临时抱佛脚得来的知识消化不良无法有效运用到教学中。这一问题使教学的质量受重大影响。

建议:鼓励广大教师多读书,提高专业修养。学校图书馆在配备教学参考书的同时适当增加相关的专业书籍(学校在此方面比较欠缺)。

组织专家讲座(校内外皆可)。

加强校内外的交流。

2、创设良好氛围,拓展成长空间。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在每个教学常规环节都有前所未有的改变。任何一次的改革与蜕变总需要时间和空间也必然伴随着失误和痛苦。在设定一定的目标,给与压力的同时,对教师多些鼓励和肯定,支持与帮助,更能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新课改涉及的不仅是教学,也包括管理。每一位教师在变革中都承受了钱所未有的压力,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许多新增的任务。如何将学校管理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结合,尽可能避免教师负担过重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超重负荷只能造成教师的身心疲惫和工作效率的低下,甚至产生教师的职业倦怠。只有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有学生的正常培养,也才有学校的前进。

3、摆正积极心态,循序渐进,在继承中发展。纵观历史,每次成功的改革都是继承中循序渐进的发展,暴风骤雨的变革必然带来反复与动荡。教学的改革涉及人才的培养,影响一代人的命运甚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更需谨慎而行。传统教学的优点仍值得保留,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各环节作出创新。作为改革的先行者,谁都不可能完成一切的目标和任务,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变革的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做出应对。今天我们走出的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明天将有未来者对改革的继续深化。

语文新教材及使用的反思(大概、容空闲整理)

伊有喜

总体来说,本套教材人文性较强。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先进:学生思维训练较以往多,人文素养有所提高,上课时课堂气氛较好。反思如下:

1、文言文编排有问题——因以主题思想组织文章,有违循序渐进的原则;也不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规律。

2、整套教材,知识结构不系统,如按照平时教法,考试过不了关。如果补充知识点,似乎课时有些紧。解决之道,只能在于预习和作业——学生减负任重道远。

3、对教材的使用上应大胆整合,以专题为依托,两篇或三篇放在一起上,通过比较落实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教材为我所用。

新课程政治教学的几点反思

                王娟娣

我校实行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一个学期了,回顾这短短的半年,得失并存。我整理了一下思路,从三方面对这过往的半年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以前我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角,现在我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在课堂上,我争取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最后内化“形成品质”。例如,排演商场购物小品,让学生在欣赏小品的过程中体会总结货币的的基本职能;组织“金钱是魔鬼还是天使?”的辩论赛,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还模拟中央台“赢在中国”节目,让学生为濒临破产的企业出谋划策,总结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还常和学生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关于税收的改革,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件体会财政的巨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当然这一过程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参与,是无法实现的。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机会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因此,首先我特别注意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思想政治课最容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地方,是联系实际的部分;如果课堂教学安排不当,三、五分钟一带而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以前我总嫌学生答不到要点,又耽误时间,急于求成,对学生实行“三包”(包动脑、包动口、包动手),现在想来,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扼杀。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意多创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将学生中突出表现、及存在问题、设计成辨析题,或设计成主题参与型的辩论会,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选择最满意的答案。以前考试卷发下来,我就不停地纠正答案,现在多让同学互相讨论,自行解决,会的同学给不会的同学当老师,这样一来需要老师疏导的就很少了,而且学生很有成就感。

(三)我与学生交朋友

    时代在呼唤新型教师,学生不再喜欢板着面孔教学的老师,学生不在害怕老师,而是更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说笑,一起研究,甚至愿把苦恼跟老师说说,这就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合作。我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亲自体验悟出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从不使用挖苦性、刺激性的语言。学生心理上松了绑就一改畏首畏脚的状况,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时让我学到了很多精辟的理论和见解。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以后我会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的材料.还有我将努力寻找更适合学生的一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更适合未来孩子的需要.

高一英语必修I和必修II教学反思

浙师大附中  徐慧芬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自主学习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叶圣陶同志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在高一整个备课组的引导下,这个学期我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为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努力着,虽然也遇到了不少挫折与困惑,但在备课组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新课改工作还是干得有声有色。

高一军训期间,我们备课组密切注意学生高一年级与初中英语知识的衔接过渡,及时了解学生英语知识结构,关注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征询学生的意见,进行了查漏补缺工作,给学生补充加强了英语音标读记法,英语单词拼读规则,单词词性与句子成分,简单句五种基本句型这四个英语基础知识专题,为新课改铺就了较好的基础。特别在简单句五种基本句型这一专题,我不仅给学生详细讲解,而且在讲解后及时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之后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掌握这一专题知识的好处。在暑假,我们就接受了英语新课改的培训,为新学期开始做了精心准备。高一新学期伊始,我们通过入学考试了解学生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缺漏知识,利用一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强化,尽快使学生适应了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根据课改理念,本学期我在英语课改实验中初步尝试了新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由六部分组成:学生平日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成绩评价、教师评价,最终结果从定性、定量分离走向二者结合,采取“分数+等级+评语”的综合评定。

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语言学家毛鲁(KE Morrow)曾说过:“To learn it, do it…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 意思是,要学,就得实践。贯彻交际性原则亦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我的做法是:

1.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如一进课堂我说:“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It’s fine today, isn’t?/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课前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weekend?”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2.按照学生座位及特点给学生分组,在课堂设计在尽量设置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的“动”起来。

3.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4.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外语组定期举办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5.早自习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每节早自习给学生明确的背诵或朗读任务,并在下课前五分钟进行抽背,让学生提高早自习的效率。

   在整个备课组的帮助下,我还上了我们浙师大附中英语教研组第一节课改实验课“第一模块第四单元“地震”第一课时(热身及阅读)”,听课之后,老师门都给了我极其中肯的评价,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我在新课改中一直的困惑。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特别在课堂上,要实现教师从“全方位指导”到 “适时指导”的转位。虽然在本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尽量避免老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的控制权还给学生,老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引导。但是在课堂实践当中,这样的设计使教师对于课堂时间的控制方面困难了许多,在本节课堂实践中,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在课程第五步骤的讨论中,时间较紧,学生在谈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时,我急迫地将他们可能并未成熟、甚至并未想到的答案“点拨”给他们,以为这就是“导”,实际上仍然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这样的“导”实际上仍残留着“牵”的影子。在以后的新课改实践中,我还必须多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在问题设置时充分考虑学生有可能给出的答案从而对问题进行调整,使自己在课堂上成为一名真正的引导者。

                                                         

高一新课程的反思

                                    庞威松

充满智慧挑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从开始的期盼担忧到现在的接触了解再到深入实践,我作为高一新课程的尝试者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初识新课程,感觉到什么都是新的,首先从课标上,理念是新的:三维目标,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新课程从结构上分模块、专题和必修选修,这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内容上还注意时代性,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实施上强调探究,强调情境教学,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但是真正落实下去后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课标太理想化,粗线条,操作起来比较难,内容上专题形式,中外合编,跨度大、内容繁杂重复,上起课来有时就感觉蜻蜓点水。

在教学中,有些教材内容呈现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不一致,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顺序“照本宣科”,教学效益必然受到影响。

关于评价体系,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建立多元评价的机制。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制约以及教师观念转变的慢拍,再加上课标-考试-教材三者关系不清,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混沌中开始了新课程。

二、理想变现实的追求:一个无比崇高的使命

既然自己成了新课程的弄潮儿,那就改变调整自己,积极投身新课程,我们高一历史组加强集体备课讨论,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上以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标准,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以课标为本”的理念,避免回到“以教材为本”的老路上去;在角色定位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避免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在教学行为上,树立“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为行为方式”的理念,避免回到“以教师单一讲授行为方式”的老路上去;在评课标准上,树立“以学生学到了什么为效绩”的理念,避免回到“我教完了么”的老路上去。

同时还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新的知识。

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剥夺了学生的课前知情权,使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显得很被动。而开放式教学先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有的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可能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而且学生能够在课前将所知道的知识等进行充分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的下一次课前探索积累经验。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讲述讲少了,学生的探究、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相对多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等旧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课堂教学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足量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有效地延伸到课外,使每个学生获取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体验。

总之,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交流和学习,不断总结和反思,以指导意见为准心,相信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得到更新,课堂教学也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20##-03-10

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的思考

                                        余悌华

(浙师大附中,浙江 金华,321004)

关键词:探究、实验、研究性学习、反思

物理新课程学生实验内容从课本后面的附件提到了章节教学中,从单纯的验证实验规律到规律的探究,实验教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教学以规律的理解—应用为中心,老师传授、学生接受为教学基本模式;新课程教学以探究现象与规律为教学的中心!学生探究、教师引导为主线。教学思想的巨大变革,引出的矛盾重重,处理好这些矛盾是解决当前困难的关键。

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工作在于:1如何把问题呈现给学生;2如何引导探究。第一个是教学艺术问题,呈现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思考的是探究的引导问题。研究性实验的宗旨在于: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体会科研的艰辛与智慧,从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所谓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科学探究需要深刻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科学探索总是在无数次的失败的基础上才发现正确的方法,发现规律的独特个性。爱迪生的灯泡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用了十年的时间;居里夫妇镭的分离实验458次分离无效…

1没有结果的探究对学生是否有益?

有科学探究就有失败,尝试失败,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成功的来之不易,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很好的熏陶;有失败的反面知识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新知;有了失败,人的思维、动手能力得到的锤炼比成功可能更有收获。试想在教师的不断的引导下找到的正确结论,跟验证性实验有何分别?

有些公开课把仅有的一点实验器材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维想象有哪些可能,应该如何探究,真是可笑。他们还需要想象?不是明摆着吗?

2大量的时间耗不起,但让他们走一点弯路是否应该?

应该!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做,错了有什么不可以。

鼓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一个典型现象的产生可能机制应该很多。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如何对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如何让学生实践检验?学生的学习时间、经费、指导教师诸多因素的协调问题解决好。

特级教师吴加樹老师指出:并不是对所有的知识进行探究,而是选取若干个重点知识片断进行探究。

在有限的时间、精力、财力的情况下,在我们的教学模块中应选取哪几个?如在模块必修1中,速度的测定、摩擦力、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每个实验如何集思广益充分准备,让学生感受真正的探究,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高一新课程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经济生活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欧阳锋一是对备课的反思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对教案课件都认真修改过多次才拿上讲台但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宁晋中学高三实验文部曹月粉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发现长处并寻找不足加以修正不断在教学中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我认为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纪亚宁通过学习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我认为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其实这是对政...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高一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经差不多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作为新近学校的教师我在这段时间里感受颇多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校一切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面对新环境的学生我感到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还要让学生学会做...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张书菊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我对自己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学准备的反思尽管每个教案我都认真准备修改过才拿上讲台但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

高一下学期政治教学反思

高一下学期政治教学反思我省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半学期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一新课程改革下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人们常说经历就是一笔财富我认为人的经历再加上对这些经历进行过充分深入的反思感悟后才真正算是一笔财富特别是身为一名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毫不夸张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永远是...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0月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0月梁耀坚回顾这短短的2个月进步固然有失败也不少我整理了一下思路从三方面对这过往进行了教学反思首先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尽管我已经竭尽了全力仍然无法像各位老教师一样游刃有余终是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反思高二政治于兰20xx115自从进入槐中的第一星期就有幸倾听了政治组屈新怀老师的精彩高效课堂教学和校长袁主任张组长等领导和老师的评课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最初的认识通过经常的听课评课上课对高效...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德化一中政治组徐顺进一教学反思的内涵我国封建时期的教育家就已经就反思问题有了最简练的表达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这些至理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在西方最早对教师反思进行反思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