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县森林资源管理自查报告

时间:2024.5.13

卢龙县森林资源管理自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高我县森林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收到市局通知后,对我县20xx年以来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清理检查,现报告如下:

一、 征占用林地管理工作

1、完成了津秦客专征占用林地申请审核上报

到20xx年,我们完成了我县津秦客专征占用林地申请的组卷工作,已报市局并经市局统一上报省局待批。

津秦客专占用我县林地共计20.3公顷,涉及卢龙镇等四个乡镇12个行政村。项目拟征占用林地类型全部为永久性征占用。依法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110.5万元,全部用在了植树造林和护林防火工作中。

按照异地造林设计书的设计要求,已全部完成造林21公顷,造林保存率达到了99%。异地造林地点在陈官屯乡常各庄村。

2、严厉查处违法占用林地行为

自从今年2月14日市局资源工作会议后,我们立即将会议精神贯彻到了全县各乡镇,及时召开了由主管乡镇长参加的大会,传达了市局会议精神,制作了“违法占用林地自查表”,安排布置各乡镇主管乡镇长负责,林业站站长带队认真搞好自查。要求将本乡镇20xx年以来的违法占用林地行为逐个查清,登记造册。按其违法的地点、时间、面积、

林种、树种、违法占用方式、违法人姓名,联系方式等详细情况一一填表。同时,交给当事人一份“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需要提供的材料”的明白纸,要求其立即到县林业局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5月15日,我们又召开同样规模的会议,督促各乡镇自查进度,限定了上报县局的时间,并要求没有违法行为的要在空白表签字盖章上报。通过调查,全县共摸排非法占用林地行为33起,涉及刘家营、潘庄、蛤泊、下寨、石门、卢龙等6个乡镇,其中20xx年以来23起,到目前共调查处理10起,其中结案7起,罚款11万元。

按照全市“双打”行动的统一部署,自5月19日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严厉打击非法采矿、采砂和非法占地建设专项行动,由动员部署、调查摸底阶段,转入集中拆除、重点打击阶段,全县共有非法采矿点160处,面积1560亩,非法采砂46处,面积304亩,非法占地建设187处,面积1559.66亩,按要求我局全程参与了打非行动,借势严厉打击了违法占用林地行为。

二、林木采伐审批管理工作

几年来,在林木采伐审批管理方面,我们严格按照《河北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和《河北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河北省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精神,做到了依法行政,按程序审批。坚持了对每个采伐地块的面积、蓄积进

行现场实测,做到了伐前有设计,伐中有监督,伐后有检查验收。对集体林木的采伐落实了产地公示制度。对林木采伐申请材料的严格审核,一律要求表格齐全,公章签字齐全,林权清楚。在林木采伐管理中我们严格把关,坚持了五不批:即上年度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不批,上年度发生滥伐案件、森林火灾、病虫害严重、而未采取预防改进措施的不批,封山育林区不批,未提交采伐文件或采伐文件与实际不符的不批,林木权属有争议的不批。大大提高了森林经营的设计质量和作业质量。

今年我局核定的年采伐限额为人工商品林2357立方米。其中主伐2046立方米,抚育210立方米,其它101立方米。上年结转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650立方米,其中主伐450立方米,抚育100立方米,其它100立方米。全年合计采伐限额为3007立方米。其中主伐2496立方米,抚育310立方米,其它201立方米。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按照审批程序批准采伐7份,使用限额823立方米,全部为主伐。采伐作业面积共计241.1亩。

由于我县退耕还林3.5万亩,(其中杨树2.1万亩,)林种为一般人工防护林,林龄已达10年,这些林木已到主伐期,亟待进行更新采伐。经调查,今年我县就有6个乡镇的6个村,面积 610亩退耕林杨树需要更新采伐,采伐蓄积2550立方米,林种为一般人工防护林(非国家级和省级公益

林)。省林业局下达给我县“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冀林资字[2011]23号文件),公益林各类采伐限额为0。因此我们向省林业局申请了临时增加一般人工防护林更新采伐限额2550立方米,以解决这些乡村群众的林木采伐问题。现在已审批采伐5份,使用临时增加的一般人工防护林更新采伐限额344立方米。采伐作业面积共计83.6亩。

几年来,我县批准采伐的蓄积从未超过当年的采伐限额,从未出现少批多采现象,从未有过使用不同采伐类型和采伐指标现象,从无不按采伐证规定采伐的现象。

三、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工作

我县共有国家级公益林52500亩,分布在9个乡镇的70个行政村和2个林场。我局每年都与这些公益林单位签订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合同,并要求这些公益林单位与承包户个人签订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合同,我局按照合同进行监督检查,几年来未发现公益林受到破坏的现象。每年都按照上级要求,将公益林补偿基金全部发放到了管护单位和个人。

我县在20xx年国家级公益林界定过程中,没有消长变化,仍维持在52500亩不变。但是,经过我们对全县国家级公益林的图、表、册认真对照,发现了少部分小班权属错误。原因是在20xx年12月31日前界定过程中,因区划底图的部分乡村边界错误造成的部分小班权属错误,出现了“张冠李戴”现象。全县权属错误的公益林小班共计13个,涉及8

个村庄, 698.35亩林地。其中有8个小班是整个小班权属错误,另有5个小班是小班的一部分权属错误。我们对此进行了纠正,使这些个公益林小班已物归原主。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七日


第二篇:森林资源管理


绪 论

第一节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概述

一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的概念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人们对某事物本质的理解及认识程度。概念不是一成变的,它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的提高而不断的更新和改变。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概念也是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的提高而不断的变化着,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概念有以下几个:

1 如何经营森林、如何管理森林的一门学科

2 研究如何实现森林永续利用(forest sustained yield)理论与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

3 为林业局(林场)编制森林经方案(计划)的学科

在调查林业局(场)的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反馈意,对方案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制。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叫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

二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1 调查森林资源状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前提是了解森林资源,了解森林资源必须进行资源调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地域辽阔等特点给调查工带来诸多困难。

2 森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

主要包括森林经营管模式、各种森林资源的价值计算和评估、森林经营投资损益的判别、森林资源结构调整等内容。

(1)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宏观模式和微观模式。宏观模式指在较大地域空间中国家、省、地区等的森林经营管理方式,如分类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等。微观模式指森林经营单位内的经营方式。

(2)森林资源价值计算、评估:无论哪种类型的森林资源对人类而言都有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在木材、林副产品等。非经济价值体现在生态效益、社会文化效益等方面。

(3)森林评价: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评估,为提高森林经营效益做准备。

(4)森林资源结构调整:包括林种结构、树种结构、年龄、径级、蓄积、直径、树高结构等。

3 森林经营决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

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度、实施、修改及优化的全过程。

4 森林资源消息管理

森林资源庞大的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各种数字信息、区划经营资料、森林档案及林政法规等诸多内容。

三 森林经营管理的目的和性质

1 目的

对现实森林进行合理经营、科学管理,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永续利用。(书4页)

2 性质

(1)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是一门林业领导地位的学科。

(2)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3)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林业“木桶效益”的学科。

第二节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原则

从林业的发展历史看可以概括为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 森林永续利用(forest sustained yield)原则

森林永续利用指的是一定经营范围内永远、持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

森林永续利用原则长期以来是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林业经营的主要指导思想,也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 森林永续利用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每门科学的形成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及社会需求。森林永续利用思想

的产生也离不开这3个条件。它的形成可分为3个不同时期。

第一阶段是森林永续利用思想雏形阶段。在我国永续利用的思想萌芽产生于2000多年前,“孟子”一书中写道: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对经营杨树提出:岁种三十亩,三年九十亩,一年卖三十亩,?周而复始,永世无穷。这些文字记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思想,也就是永续利用思想的雏形。因为当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很低,人与自然的矛盾没有激化,森林资源很丰富。

第二阶段是木材永续利用的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木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加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德国形成了森林永续利用理论。

第三阶段是森林多种效益的永续利用。木材永续利用思想确实解决了当时的木材问题,但同时也带来很多环境问题。比如,地力衰退、林分抗性下降、蓄积量下降等。当时主要经营针叶纯林,针对这些情况好多专家纷纷提出批评意见,并建议经营天然、阔叶、混交林。从而产生了“恒续林思想”、“接近自然林业”等理论。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永续利用由单纯的木材生产发展为森林多种效益的永续利用。

2 森林永续利用的条件

森林永续利用的条件可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1)内部条件:主要指森林资源条件,包括林地条件和林木条件。

A 林地条件:林地数量和林地质量。

B 林木条件:包括年龄结构、蓄积结构、径级结构、林种结构、树种结构、生长量情况等。

(2)外部条件:实现永续利用仅靠森林资源的自然属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外部条件,即经济、社会、政策法规、文化和管理水平、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条件。

A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与森林集约经营程度、交通、林道网、管理水平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B 政策法规:规范人的行为,明确森林的所有权,保障森林资源的科学合理地利用。

C 社会、文化:包括人对森林的认识水平,森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林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水平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等。

D经营管理水平:只有高水平的经营管理才能实现森林永续利用。

二 可持续发展(sustainadle development)原则

1 可持续发展(sd)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但多数人认可以下的定义。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产生:19xx年,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盟(iucn)在《世界保护策略》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没有对其定义、内涵、理论等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19xx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其概念进行了定义。19xx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各行业相继制定了本行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3)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a是全新的发展模式:目前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土地沙化、气候变暖、森林资源锐减、人口快速增长、大气污染严重等。“人定胜天”或“人要征服自然”的观点解决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及环境与人类自身矛盾的唯一的、全新的发展模式。

B 是整体的协调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指某区域、某国家或某地域的可持续发展,而是指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各部门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的发展,而是指经济、环境、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发展,即成为“满足人的需求和进一步的愿望”。

可持续发展中人是行为主题:人类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行为主题,人有权利,也必然有义务。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长期进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磨合”的产物。

三 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1 可持续林业与森林可持续发展(sustainadle forestry and sustainadle forestry development)

一般情况下,林业比森林的内涵广泛,并包括后者。森林可持续经营涉及的是如何经营有形的森林资源,特别是指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经营管理。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主题。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评价

对森林可持续经营进行评价,必须先有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全球性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几年中,国际间区域级别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蓬勃发展,较为重要的有8个。见书11页。

第三节 森林永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一 相关词汇概念界定

1 可持续发展

(1)空间尺度不能太小

(2)整体性和系统性

2 可持续林业

也有人称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等,不论怎么称呼,其内涵基本相同。都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用于林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属于行业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 森林可持续经营

与其内涵基本相同的词汇还有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营、森林可持续发展等,目前还没有被多数人认可的标准的概念,但无疑它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用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产物。

二 森林永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无论森林永续利用还是森林可持续经营,虽然提出的历史年代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如何经营管理森林的一种思想或理论。

2 目标是一致的。即森林如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为人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人与森林和谐相处探索实现的途径。

3 森林永续利用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而森林可持续发展是森林永续利用的继承和发展。

4 森林可持续经营包含的内容比森林永续利用丰富。

森林资源

第一节 森林资源概述

一 森林的概念

1 森林

(1)森林的定义

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2)森林的界定标准

世界各国对森林的界定标准都不同。美国规定郁闭度达到0.1以上为森林;联合国粮农组织及许

多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国规定郁闭度达到0.2以上为森林;北欧几个国家规定每公顷林木蓄积生长

量达到1 m3以上为森林。在我国,如果以“有林地”定义森林,19xx年以前规定郁闭度0.3以上(不

包括0.3)为有林地,19xx年以后规定郁闭度达到0.2(包括0.2)以上为有林地。界定森林除了林木

的郁闭程度外,还有面积上的要求。在我国,天然林面积达0.1hm2,,人工林、经济林等达1亩(0.0

67 hm2)以上为森林。

2 源森林资

19xx年我国颁布的《森林法实施细则》中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林地以及林区内的野生动物和植

物。人们习惯于把森林资源分为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

(1)直接资源:林地资源、林木资源、林中其他植物资源、林中其他原生动物资源、林中非生物资

源等。

(2)间接资源:主要指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林文化等资源。

二 森林资源的作用与效益

1 生态效益

森林的生态效益比其经济效益更加重要,有人粗略计算得出:森林的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比

值为1:9。森林在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涵养水

源、维护生态平衡等。人类用眼前利益来换取长远利益是得不偿失的,损失是严重的。98年洪水直

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个亿。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

表现在:水土流水日趋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草地退化沙化和碱

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等。

2 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直到目前为止,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仍然是人类利用森林资源最普遍的形式之一。

虽然国家已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地保护了天然林资源,但有些落后地区采伐天然林资源现

象仍然存在。林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很大,尤其是解放初期,林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

3 社会、文化效益

森林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作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供人们旅游、游憩等方面。良好的社会、文化

效益也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发达的社会同时也呼唤文明的文化氛围。德国人认为日耳曼时代

的森林培育了德国文化、科学和精神,从森林中走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和

诗人。

第二节 森林的数量、种类、分布

一 世界森林概况

世界森林资源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在减少,但两种类型国家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发

展中国家呈减少的趋势,而发达国家除了个别国家外,却呈增加的趋势。毁林面积最多的地

区依次

为拉丁美洲、加乐比海地区、非洲、亚太地区,年毁林率都超过了0.6%就国家而言,毁林

严重的国

家有亚洲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非洲的刚国、苏丹、坦桑尼亚,拉丁美洲和加乐

比海地

区的巴西(居世界第一)、巴拉圭和哥伦比亚。就国家而言,亚洲和大洋州的澳大利亚、新

西兰的

森林资源都在增加,印度基本控制了森林资源减少的趋势,并略有增加。欧洲的法国、挪威

和英国

增加速度较快,德国和西班牙森林面积未增未减。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都在增

加。

二 我国森林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1 我国森林资源的数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的森林资源进行过5次清查(简称一类调查),1973—19xx年第

一次清查

,森林覆被率为12.7%。1978—19xx年第二次清查,森林覆被率为12%。1984—19xx年第

三次清查,

森林覆被率为12.98%。1989—19xx年进行第四次清查,森林覆被率为13.92%。1994—1998

年进行第五

次清查,森林覆倍率为16.55%。

(1)森林覆被率变化表

(2)活立木蓄积变化

第三节 我国森林资源的结构和特点

一 林地资源结构

我国林地资源在一类清查中分6类。

1 有林地

(1)天然林:郁闭度=0.2的林分。

(2)人工林:凡生长稳定(一般造林3~5年后或飞播5~7年后)每公顷株数大于等于造林设计株数的80%

或郁闭度0.2以上的林分。

(3)防护林:郁闭度达到0.2以上,或林带冠幅覆盖的宽度10m 以上。

2 疏林地

郁闭度0.1的林地。经济林、竹林不划疏林地。

3 未成林造林地

造林后保存株树大于造林设计株树的80%,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可能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5

年,或飞播不满5~7年的造林地)。

4 灌木林地

是以培养灌木为目的的或覆盖度大于30%的灌木林地。

5 苗圃地

指固定的苗圃用地。

6 无林地

暂时无林,以后有可能成为林地的用地,包括4种。

(1)宜林荒山荒地:包括未达到上述几种林地的用地。

(2)采伐迹地:采伐后达不到疏林标准,且尚未更新的迹地。

(3)火烧迹地:火烧后保留的活立木达不到疏林标准,且尚未更新的迹地。

(4)宜林沙荒:可造林成活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地。

二 权属结构

80年代以前,我国森林资源的权属主要有2种,国有林和集体林。8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新的

所有制形式,比如私有林、股份制所有林等,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三 林种结构

我国的森林资源分为5个种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特种用途林。

1 用材林

以生产木材和木纤维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称为用材林。现有用材林面积9939.5万hm2,占我国森

林资源的64.6%;蓄积为720618.8万m3,占71.4%;平均每公顷78.1m3 。用材林的比重绝对大,这

说明其它林种的比重就相对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和森林多种效能的要求会

不断增长,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经济林的比重将逐渐提高,用材林的比重会逐步下降。

2 防护林

以发挥防护效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称为防护林。根据防护林的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农田防护

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林等。全国的防护林面积为2138.5万hm2 ,占全国有

林地的13.9%;蓄积219696.9万m3 ,占总蓄积的21.8%。

3 经济林

凡生产果品、饮料、食用油料、饲料、药工业原料调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或林木都称为经济

林。经济林面积除用材林、防护林外占第3位的林种。

4 薪炭林

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或林木。薪炭林面积445.2万hm2 ,占2.9%;蓄积8751.4万m3 ,占

0.9%;平均每公顷蓄积19.7m3 ,是各林种中蓄积最少的林种。

5 特种用途林

以科学试验、风景、旅游、国防、保护环境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或林木。特用林面积396.8万hm2

,占2.6%;蓄积量59879.0万m3 ,占5.9%平均每公顷蓄积150.9m3 ,是各林种中平均蓄积量最高的林种。

1 各林种面积图

四 林龄结构

1龄级、龄组的划分

用林龄来表示寿命长的树木的年龄是很不方便,为了方便期间引用了龄级和龄组两个整化了的年龄

概念。

(1)龄级:我国龄级主要有4种,分别为20年、10年、5年和2年。生长较慢的树种20年一个龄级;生长速

度中等的10年一个龄级;生长较快的林木5年一个龄级;2年一个龄级的情况主要用于竹林中。

(2)龄组:龄组可看作为龄级(或年龄)的整化形式。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中划分5个龄组。分别为,幼龄

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及过熟林。

(3)龄组的划分方法:在确定林木的龄组时,首先要确定森林成熟时所处的龄级。森林成熟所在的龄级

加上更高一个龄级为成熟林组;所有超过成熟龄组的龄级都称为过熟林龄组;距成熟林龄组最近的一个

龄级为近熟林龄组;在近熟林以下的龄级如果是偶数,中龄林和幼龄林各占一半龄级;若是奇数,幼龄

林多占一个龄级。

2 林龄结构现状

我国森林资源从龄级结构来看,幼、中龄林比重大,占71.1%,成过熟林资源明显不足。所以,

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78.1m3 ,与世界平均水平每公顷114m3 相比是较少的,只占68.5%。

五 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1 资源类型多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复杂多样,形成了我国森林资源种类多样性。主要指,

树种、树种组种类多。全世界木本植物2万余种,我国有约8000余种,还有好多名贵植物及我国仅有的

稀少树种。

2 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19xx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森林资源的面积排世界第5,林木总蓄积排世界第7。

由于人口众多(约占世界22%),人均面积和蓄积就很少。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12hm2,是世界平均水

平0.64hm2 的1/6,人均蓄积量是8.6m3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71.8m3 的1/8。总体来看我国仍然是个森

林资源匮乏的国家。

3 分布不均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

和东南,而华北、中原和西北分布少。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地区,

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4 森林结构不合理

主要反映在年龄结构和林种结构等方面。年龄结构来看,成过熟林资源少,幼、中龄林资源多。

林种结构来看,用材林比重过大,防护林及其它林种比重较少。

5 林地生产力低

我国林地生产力低主要反映在每公顷蓄积生长量低和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比重小两个方面。虽然

我国森林资源蓄积生长率达3.98%,但每公顷蓄积量(78.1m3 )低,所以每公顷生长量也很低(3m3 )。

另一方面,林业用地的利用率较低。即有林地占林业用地的比例低导致林地生产力低。我国现有林业用地2.57亿hm2 ,其中有林地只占59.8%

6 人工林多,质量不高

我国现有人工林面积0.47亿,占有林地面积的30.4%。由于人工造林合格率低及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等原因,我国人工林的蓄积量低。全国人工林蓄积10.1亿,仅占森林蓄积量的10%,平均每公顷只有35.0,

与天然林每公顷91相比差距很大。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多数人工林处于幼、中龄林阶段,所以蓄积量低。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一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二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三 自然保护区的区划

四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森林区划

第一节 区划概述

一 区划的概念与种类

区划是区域划分的简称。是对地域差异性和相同性的综合分类。区划的区域具有以下特点:

1 内部条件、特征具有相似性;

2 具有密切的区域内在联系性;

3 各区域都具有自己的明显特征;

4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常见的区划种类有以下三种:

1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的目的就是便于行政管理,把大的区域划分成不同级别的小的区域。如省(市、自治区)——地区(市)、盟、州——县(市)、旗——乡、镇。

2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是按照自然因子的差异性划分若干的自然区域。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区划。

(1)综合自然区划:按多种因子综合划分的区划叫综合自然区划。

(2)部门区划:按单项自然因子划分的区划叫部门区划。如气候、地貌、土壤、植物等。

3 经济区划

根据客观存在,各具特色的经济现象所划分的区划。分为综合经济区划和部门经济区划两类。

(1)综合经济区划:类似国民经济区划,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等;

(2)部门经济区划:部门内部的经济区划,如工业区划,交通运输区划等;

二 森林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关系

森林区划的目的之一是便于经营管理,在这一点上与行政区划是相同的,所以,为了更好地经营管理森林资源,森林区划的界线应和县、乡行政区划相一致。

三 森林区划与林业区划的关系

森林区划与林业区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合理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为发展林业生产而采取的手段。区别在于,区划的范围及侧重点不同。森林区划的主要目的是便于调查、统计和分析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便于组织各种经营单位,长期进行森林经营利用活动,提高森林经营利用水平。林业区划的主要目的是为调整林业产业布局,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第二节 林业区划(forest division)

一 林业区划的概念

二 中国林业区划系统

第三节 森林区划

一 森林区划的目的与意义

1 森林区划的意义

林业生产具有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分布不均及种类繁多等特点,在这广大的地域内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差异。为了方便经营管理,根据森林资源的特点及环境因子的不同对森林资源必须进行区划。林业生产的还有一个特点是经营周期的长期性,实现森林永续利用其实质是把森林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秩序化。其最基础的工作是从森林区划开始的。

2 森林区划的目的

(1)便于调查、统计和分析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便于组织各种经营单位;

(3)便于长期的森林经营利用活动,总结经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4)便于进行各种技术,经济核算工作。

二 森林区划系统

目前,在我国林区中,森林经营区划系统有以下三类:

1 国有林业局区划系统

林业局——林场——林班——小班

2 国有林场区划系统

总场(林场)——分场(营林区或作业区)——林班——小班

3 集体林区区划系统

县——乡——村——林班——小班

三 森林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1 林业局的区划

林业局是林区中一个独立的林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企业单位。合理确定林业局的范围和境界,是实现森林永续经营利用的重要保证。影响林业局境界确定的主要因素一般有:

(1)企业类型:主要是根据林权和经营重点划分的,现阶段我国所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

(2)森林资源情况:主要是指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表现在森林资源的面积和蓄积量上。林业局的经营面积一般以15万—30万hm2为宜。南方林区森林资源分散可小一些。

(3)自然地形、地势:以山系、水系及永久性的标志作为林业局的境界,便于经营利用活动。

(4)行政区划:林业局的区划应与行政区划相一致,有利于经营活动。

2 林场的区划

林业局的面积还是很大,实际经营管理时根据森林资源的特点再划分为林场,其区划应以全面经营和“以场定居,以场轮伐”,森林永续经营原则。林场的面积一般在南方1万hm2以下,在北方则一般为1万—2万hm2。

3 营林区(range)的区划

在林场内,为了合理地进行森林经营利用活动,开展多种经营及考虑生产生活的方便,根据有效经营活动的范围将林场再区划为若干个营林区。

4 林班(compartment)的区划

(1)概念:在林场的范围内按着不同的地形条件把林场划分为许多具有固定界限,面积大致相同的地块的工作叫林班区划。

(2)林班区划的作用

①便于识别方向;

②便于测量统计森林蓄积量;

③便于开展护林防火、林政管理;

④便于开展经营利用活动

(3)区划方式:林班的区划方式有三种,即人工区划、自然区划及综合区划法。

①人工区划法:用比较规整的图形把林场规划为正方形 或长方形的工作。林班线需要人工伐开。

a适用条件:平原、丘陵等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

b优点:设计简单,面积基本相等;

c缺点:在山地起不到有利于经营利用的目的,伐开林班线工作量大;

d林班线的走向及面积:北偏西45°,面积一般为1×1㎞。

②自然区划:以林场的自然界限及永久性标志(如河流、沟谷、山脊、分水岭、道路等)作为林班线而区划方法叫自然区划法。

a适用条件:山地等地形复杂、起伏较大的地区;

b优点:不用伐开林班线,节省工作量,有利于经营利用活动;

c缺点:林班线走向不一致,林班面积差异大,统计森林资源及识别方向较困难;一般采用,两面山坡夹一沟,面积较大时可一沟一坡,切忌两沟夹一山或多沟多脊。通常不需要伐开林班线,但必须沿着规定的林班线挂树牌或拿油漆做标记。

③综合区划法:在自然区划的基础上辅助于人工区划的方法;

a优点:克服了人工区划法和自然区划法的不足,面积虽然不相等但可以调到大致相同;

b缺点:组织实施时技术要求较高;

c适用条件: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④林班的面积:林班面积的大小,应根据经营目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经营水平等因素而定。在南方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林班面积可小于50hm2,北方林区林班的面积一般为100—200hm2。特殊林种及特殊用途情况可适当防宽标准,在同一林场,林班面积的变动幅度不宜超过要求标准的±50%.

⑤林班的落实:林班的落实分内业设计和现地落实两步进行。

a内业设计:利用航空相片和地形图等设计。把航片上的信息转绘到地形图上进行设计,若有争议或不清楚的地方要进行现地踏查后再设计。

b现地落实

a伐开林班线:伐开林班线的工作量最大,林班线一般一尺宽伐开然后挂树牌。

b埋设林班桩:在林班线交叉处埋设林班桩(多边桩、朝里方向上写本林班的林班号)。

c林班的命名:一般以林场为单位,用阿拉伯数字由小到大,从林场的西北角起向东南、由上到下依次编号。

5 小班(subcompartment)的区划

(1)小班区划的概念:根据经营要求和林学特征把林班区划为不同的地段叫小班区划。区划的小班具有相同的林学特征。因此其经营目的和经营措施基本都是相同的,小班是林场内一切经营利用活动的最基本的经营单位。

(2)小班区划的意义:林班虽然是林场内固定的区划单位,但林班的面积仍很大,不便于经营管理,所以把林班再区划为小班,一切经营利用活动从小班开始。

(3)小班区划的条件

①林权:凡土地权属不同,均应划分为不同的小班。

②土地类型:不同的土地种类应划分不同的小班。土地类别分为林地、荒地、农地、难利用地和其他土地五个类别。林地包括森林、疏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和苗圃地。

③林种:根据19xx年林业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中规定,把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生态公益林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商品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各林种下还可细分,见书60页。

④林分起源:根据林分生成方式,分天然林、人工林和飞播林3类。

⑤优势树种或优势树种组:按林分之间的优势树种或优势树种组相差2成(25%)者可划出不同的小班,如为纯林,则优势树种应占7成(65%)以上者。个别珍贵树种,如东北的红松林等,如占4成(35%)就可划出小班。

⑥林龄:林分间龄级以下乡相差1个龄级,龄级以上相差2个龄级以上,可划出不同小班。如按龄组划分小班,则分幼龄组、中龄组、近熟龄组和成过熟龄组5个龄组。不同的龄组划出不同的小班。

⑦郁闭度(疏密度):在有林地内林分间的郁闭度相差0.2以上时,可划出小班。在利用航空相片抽样调查时用3级划分,即疏(0.1~0.3),中(0.4~0.6),密(0.7以上)。

⑧立地类型或林型:立地类型或林型的不同,可划分小班。

⑨地位指数级或地位指数:相差1级,可划分小班。

⑩坡度级:坡度级分6级,相差1级时划分出小班。Ⅰ级为平坡0°~5°;Ⅱ级为缓坡6°~15°;Ⅲ级为斜坡16°~25°;Ⅳ级为陡坡26°~35°;Ⅴ级为急坡35°~46°;Ⅵ级为险坡46°以上。坡向分东、西、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无坡向9个方向。坡位分为脊、上、中、下、谷、平地6个坡位。

⑾出材率等级:在用材林中的近、成、过熟林,出材率等级相差1级时可划出小班,还可根据出材量占蓄积量的百分比或经济用材树占总数的百分比确定出材率等级,出材率等级分3级,见书61页。

(4)小班的面积:小班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各地森林状况和经营水平而定,平均一般为3~20hm2,最小小班面积以能在基本图上反映出来为准。生态公益林的小班面积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应大于35 hm2。

(5)小班区划的方法:区划小班的方法可分为3种,即航空相片或卫星相片判读勾绘、用地形图现地勾绘和罗盘仪实测。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划分小班,均应到现地核对,对不合理的界线进行修正。

(6)小班的编号:以林班为单位,用阿拉伯数字注记,其顺序、编写方法与林班号编写相同。

第四节 林区风景区区划

一 几个基本概念

二 林区风景区区划的意义与对象

三 林业风景区区划的目的与要求

四 林区风景区区划系统

五 林区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六 林区风景区区划原则与方法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区划

一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

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域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将自然资源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起来的场所。

二 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1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和标准

(1)天然生态系统类型保存较好的地方;

(2)珍稀、濒危动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

(3)珍稀、濒危植物的原生地或集中分布的地区;

(4)有保存价值的自然遗迹;如天然和文化景观、洞穴、自然风景、革命圣地、岛屿、湿地、水域等

(5)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特殊意义需要加以保护的区域;

(6)在利用和保护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地区。

2 自然保护区具体地点的选定

凡是要选定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应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确定自然保护区的主导保护对象及范围、采取的具体措施等。

三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是管理自然的基本单位,自然保护区除了把保护看为主要任务外,应该把科研、教育、生产和旅游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以保护为主并和生产相结

合的科学试验、教育、旅游的基地。

为了达到上述多功能的目的,自然保护区一般应划分为下列3个区域:

1 核心区

是保护区的核心,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是保护对象最为典型、最集中的地区。这个区域严格禁止任何采伐和狩猎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能够自然地生长和发展下去,并可用作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研究和作为对照区监测环境的场所。

2 缓冲区

一般位于核心区周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半开发的地段。主要作用有2 个,其一是对核心区起保护、缓冲作用,其二是用于某些试验性和生产性的科学实验研究。

3 实验区

缓冲区的周围最好还要划出相当面积的保护区,主要用作发展本地特有的生物资源和适当发展有利于保护区的农林牧产业。

必要时在保护区内可划出若干开放旅游的区域,但必须从缓冲区和实验区内划出,严禁开发核心区。

四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型与区划系统

1 根据保护区的性质划分

(1)科研保护区:主要任务是科研和保护,根据开发程度的高低确定保护区的面积,开发程度较高的区域最好有1~2万,至少也不应小于3000,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可划出更大的范围。

(2)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的选定的标准和条件与科研保护区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国家公园更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注重其旅游业。如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

(3)管理的保护区:有些地域虽然原生性生态类型不存在,但通过人为干扰后可能恢复,此外,为了保护和促进特定的濒危动、植物的恢复和发展,也可建立这样的保护区。

(4)资源管理保护区:这类保护区的目的在于使某些资源生产能够持续供应,而环境又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即可。如我国西部草原、荒漠和草甸以及湖泊和其他水域等。

(5)自然古迹保护区:自然古迹具有科研、教育和旅游价值的区域,但所在地不一定保存有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也并非处在保护区之内。如云南的石林等。

(6)文化景观保护区:过去人类的各种生产和文化活动所创造的有科研、教育和旅游意义的区域。

(7)历史或考古保护区:由于其历史的或考古的价值,需要保护的区域。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区域,许多古代陵墓等。

2 根据保护的对象划分

3 自然保护区的区划系统

自然保护区——分区——林班——小班

林班的大小和形状,要尽可能与森林景观及旅游事业的需要结合起来,以保持自然面貌为区划林班的原则。

五 自然保护区名称的确定

自然保护区的名称虽然可以由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去命名,但一般可实际3名制,即保护区所在省、县名+保护区所在地名+保护区类型名3者组成。如果是跨县又比较闻名的地区,可采用保护区所在省+具体地名+保护区类型名3者组成。如吉林长白山温带森林保护区等。

第六节 经营单位的组织

一 组织经营单位的意义

森林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经营利用的多样性,林班及小班的区划只是在地域上做了分区划片,还远远满足不了复杂多样的经营需求。有些林班和小班虽然地域上不相连接,但其经营目的、经营管理措施等相同,对这些林班统一组织起经营单位,有助于经营管理。

二 林种区的划分

1 林种区的概念

为了合理经营森林,在林业局或林场范围内根据各林种所占的地区范围,划出不同的经营单位,这种经营单位称为林种区。林种区地域上一般相连接,经营方向相同,林种相同,以林班线为境界的地域范围。

2 林种区划分的依据

(1)林种:我国《森林法》中规定的5类林种,就是划分林种区的主要依据。

(2)经营强度(强度):对于同一林种,由于经营目的或经营强度不同,也可以划分不同的林种区。如防护林可根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分为水土保持林种区、水源涵养林种区等。

(3)开发运输条件: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可划分一个林种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地区可划分一个林种区等。

三 经营类型(working group)的组织

1 经营类型的概念

在同一林种区内,由一些在地域上不一定相连,但经营目的相同,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和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方法的许多小班组合起来的一种经营单位。

2 组织经营类型的意义

在同一林种区内,虽然经营利用方向一致,但各个小班的经营目的和自然特点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不能用同一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活动,因此,在划分了林种区后,还需要根据小班特点,将它们分别归类组织起来,采取相同的经营目的和经营利用措施,这样才能达到集约经营的目的。

2 组织经营类型的依据

(1)树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按树种的不同可组织不同的经营类型。

(2)立地条件:优势树种或主要树种相同时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可组织不同的经营类型。

(3)森林起源:有时可起源的不同可划分不同的林种区。

(4)经营目的:经营目的的不同可划分不同的经营类型。

3 组织经营类型的方法

组织经营类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工作步骤是通过外业的森林资源调查之后,在内业经过森林资源统计分析和论证,确定经营类型。经营类型的命名,一般根据主要树种命名。

四 小班经营法(method of management by subcompart )

1 起源

德国的著名森林经理学家尤代希于1871年提出了林分经营法,与此同时,法国的顾尔诺于1847年提出了检查法。由于这种方法不设作业级,而把森林区划为12~15的林班或小班作为对象,也是以林分为基础。后来人们把以上2种方法叫小班经营法。

2 概念

按小班设计和执行经营措施的方法。小班经营法是在林种区内一个小班或地域上相连的几个

小班组织,经营目的和经营措施相同。

3 特点

(1)区划成固定的经营小班;

(2)作业法、经营措施的设计和执行单位是经营小班;

(3)定期进行生长量的检查,按连年生长量确定采伐量;

(4)作业法是以集约择伐作业为主。

4 经营小班的区划条件

(1)经营目的、经营利用方式相同,作业条件基本一致;

(2)土壤和肥力等级基本一致;

(3)同一立地类型或林型、坡向、坡度、坡位基本相似;

(4)小班最小面积在0.5以上。

5 小班经营法与龄级法的比较:见书76页的表格。

第一节 概述

一 森林调查的概念

森林调查也称为森林资源调查,是对林业用地进行其自然属性和非自然属性的调查,主要包括森林资源状况、森林经验历史、经验条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调查。

二 森林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1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和环境发展计划、方针、政策等提供依据;

2为林业企事业单位制定经营计划提供依据;

3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和计划执行情况;

三 森林调查的分类

在我国森林调查分为三类

1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原称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调查,调查目的是为了

掌握调查区域内森林资源的宏观状况,为指定或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2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原称森林经理调查),也简称二类调查。此类调查的对象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县、乡或相当于县乡的单位,目的是为了县级林业区划,企事业单位的林业区划提供依据,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指定生产计划等。

3 作业调查(原称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调查。此类调查的对象是生产作业区域,目的是了解生产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生产条件等内容。

第二节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national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

一 概述

1概念:是指定期对同一地域上的森林资源进行重复性的调查。

2调查方法:数理统计原理为基础的抽样调查方法。

3调查对象:设立在调查区域内的固定样地,有必要可增设临时样地。

4调查周期:10年或5年调查一次,我国为5年一次。

二 目的和任务

及时准确的掌握全国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消长动态,进行综合评价。一类调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消长动态,制订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等的重要依据。一类调查的工作内容主要有5项,制定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设置样地及进行调查、建立和更新资源数据库、对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提供各省及全国的资源清查成果,当年调查,当代完成。

三 调查范围及样地的布设

1 调查范围:一类调查是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国家林业局的安排布置下统一进行的,在调查时一般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抽样调查的总体,如果有的省内森林分布、地形等条件差异比较大,可在省内设立副总体。

2 样地的布设:我国一类调查的固定样地共有20多万个,固定样地应该设立永久性标志(如金属、水泥、木桩等)。

(1)样地设置:按系统抽样进行,布设在1:5万的地形图的公里网交叉点上;

(2)样地间距:根据需要而定,如2km×2km、3km×4km、8km×8km等;

(3)样地面积、形状:应有利于布设、复位、测定、管理、提供工效和保证精度。样地面积不能太小,应在0.06hm2以上。面积小,变动系数则大,要提高精度,增加样地数量;

(4)样地编号:以总体为单位,在图象材料上由西向东,自上而下编写,长期不变;

四 调查的精度:(书80页自己看)

五 调查方法

以调查固定样地为主,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样地。目前我国大多实行地面调查为主,有条件应采用遥感技术等高科技来提高调查的工效和精度。

1 有关材料的稳定性:如材积表、技术表准样地面积和形状、调查因子代码等都要相对稳定,以免由此出现误差。同时有了森林资源的可比性。

2 固定样地的调查因子:共有35项基本调查因子,不能改变记录代码、顺序、不允许简化内容。如果增加调查内容应放在第35项调查因子之后。

3样地每木检尺:乔木起测直径5㎝,灌木不检尺。检尺用钢围尺,读书记录为0.1㎝。固定样地内样本应编号,并在以后的复查中保持不变,如果样本被采伐或自然死亡,编号数不在使用。进界木、漏测木补编号在最大编号之后。

4树高:在样地内选择主林层优势树种的平均高为对象,测定一株样本的树高、年龄和胸径。

5植被调查:以样地为单位,调查整个样地的植被状况。

6更新调查:以样地为单位,在样地内设样方实际调查,然后推算样地的更新状况。

7经济植物调查:调查以样地为单位,对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调查记录名称、密度和用途。

六 技术标准:是调查内容的相关标准,不能随意改变。

七 森林资源汇总统计

1统计表:共有27个统计表(书81)。

2统计表说明书:对上述27个表格的文字说明。

八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提交的报告

1连续清查的技术方案;

2工作总结;

3技术总结;

4外业调查质量检查验收报告;

5样地原始记录及检查验收报告;

6有关森林资源数量、质量消长动态的分析与评估报告。

九 检查验收:是一类调查的管理工作,也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保证工作质量。

第三节 森林经理调查(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

一 森林经理调查概述

1概念:以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业、事业或行政区划单位(如县)为对象,为制定森林经营计划、规划设计、森林区划和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动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称为森林经理调查。

2任务和目的

(1)任务:在调查区域内,查清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以及相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状况,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计划方案,或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检查。

(2)目的

a为调查区域指定和修正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计划提供依据;

b检查、分析、评价森林经营管理的效果;

c为指定、检查、评价林业政策、方针、法规等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并为其修订提供依据;

d为调查地区和国家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内容

a林业生产条件调查:主要包括自然条件调查、社会经济条件调查、过去经营情况调查、林业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调查等;

b小班调查:是二类调查当中外业工作量最大,最基础工作之一。包括地况调查、林况调查等;

c专业调查:是二类调查中为完成某一专项任务而进行的调查,主要有生长量调查、更新调查、土壤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出材量调查、立地条件调查、制表调查等等;

d多资源调查:多资源调查的内容各个国家不同,我国指的是调查上述调查内容以外的资源调查,水资源、景观资源、游憩资源、野生动物、经济植物、放牧资源、农业资源、渔业资源等;

二 森林经理调查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

1 组织准备:申请、并领取计划任务书后,人力配备、分配任务、组织动员等;

2 物质准备:财务、装备、物资供应、运输线路等;

3 技术准备:收集各种材料、制定技术方案、调查人员培训、练习各种表格的应用及仪器操作技能等;

三 林业生产条件调查

1 自然条件调查:自然条件指的是森林所处的环境因子综合,是森林资源的物质基础。要想经营好森林,必须先了解其所处的自然条件。

(1)地理条件: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位置、植物区系、地形地势条件、山脉和水系状况等;

(2)地质条件:土壤状况,费力、厚度、有机质含量、结构、风化程度等;

(3)水资源条件:河流、湖泊、湿地等水域的基本情况调查;

(4)气候气象条件;与森林资源有直接影响的气候气象条件的调查,气温、降水、风、火等;

2 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经济是基础,对林业也是不例外,经济发达才有利于林业的发展。林业的发展增加国民经济收入。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存在发达的林业,因此林业的经营与社会经济条件是分不开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其他行业与林业的关系(木材及林副产品的需求量等)、林产品销路及交通情况、人口密度及劳动力情况等;

3过去经营情况的调查:为了合理的确定经营措施,对调查地区进行过去经营情况的调查很有必要的,调查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便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1)过去森林资源经营情况的调查:包括,资源的变化、采伐、更新、抚育、保护、改造及林区多资源利用情况等;

(2)林业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包括,企业机构、企业体制、经营项目、盈利状况、生产效率等;

四 小班调查(sub-compartment cruise):小班调查与小班区划是分不开的,应结合进行,把各项调查因子落实到各个小班地块上。小班是以林分为基础划分的,林分是森林资源构成的基本群体单元。因此,小班调查是二类调查中设计地域最广,工作量最大,并最基础的一项工作。

1 小班调查内容

(1)地况调查:地况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分类。地况分类及土地类型的划分标准见书88、89页。

(2)小班调查因子:小班调查因子是指在调查时对各个小班应进行调查记录的因子(见书

90)。

2 小班调查方法:小班调查方法有多种,可以单独进行,也可结合使用。

(1)样地调查法:在调查区域范围内,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小班调查。在选定的样地内实测各林分调查因子,并按照数理统计的方法,估算总体的相应值后,计算抽样误差、精度等因子。样地的数量根据可靠性、观测值变动系数、误差要求等因子确定。

(2)标准地调查法:在调查地域范围内,用标准地调查的结果推算总体值的方法。

(3)目测法:借助调查人员积累的丰富的调查经验辅助各种工具对森林状况较简单的小班进行调查的方法。此方法优点是工效高、省力、省时间。缺点是如果目测人员目测水平低的话,误差大。所以,目测人员的目测水平是关键。目测人员必须经过目测练习考核后才有资格进行目测调查。目测调查的观测点数依小班的面积而不同(书91)。

(4)角规调查法:

(5)回归估计法:用其他方法的观测值与小班实测值建立回归关系来推算小班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等因子的数量值的方法称为回归估计法。回归估计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利用航空相片判读值与小班实测调查值建立回归关系的回归估计法。工作步骤如下:

a选择最新的、大比例尺(1:2.5万以上)的航空相片。

b小班判读,在航片上勾绘出林中地类和小班边界。

c小班的转绘与求积:在航片上区划的小班转绘到地形图上,在地形图上求小班的面积。

d判读各小班蓄积量:根据小班判读因子(优势树种龄组、郁闭度、地位级、平均高等),从相应的航空蓄积量表或数量化材积表中确定各小班的判读蓄积量。

e确定实测小班的数量: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定数量的小班进行实测。

f实测小班的调查:凡抽中的小班,应进行全林实测。但在现实中,工作量太大,难以实现。

常用强精度抽样的方法估计小班的蓄积量。在抽中的小班中,除蓄积量实测外,对其他林分调查因子可采用实测、目测或部分实测与目测相结合的方法。

g建立回归方程:用判读值与实测值建立回归方程。在坐标纸上绘制判读值与实测值的散点图,分析分布趋势,确定回归方程的类型。若有现成的回归估计软件的话直接输入判读值与实测值,找出回归估计方程的类型和参数值。最后计算总体每公顷蓄积量的估计值、方差估计值、误差限、精度、估计区间等。

(3)总体蓄积量的抽样控制

①总体的设置:国有林业局、林场、重点林业县、林业股份公司等都可设立总体,在二类调查中,不论总体大小,都必须保证在总体范围内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间的一致性,以确保精度。

②精度要求:小班蓄积量合计应与总体抽样调查蓄积量对比。如果累计偏差在小于±1倍,认为符合精度要求;如果累积偏差在±1倍~±2倍时,应检查引起误差的原因并进行修正,直到达到精度要求为止;凡累积偏差大于±2倍允许误差时,应重新进行调查。

五 专业调查(speciality survey)

是对土壤、立地条件、生长量、病虫害、消耗量、野生动物以及森林游憩等多资源项目进行的单项或几项内容的调查。查常用的专业调

1常用的专业调查

(1)生长量调查:森林的各种生长量,尤其是蓄积生长量是森林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掌握资源的消长动态,合理安排各种经营措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长量的调查应分别优势树种、龄级进行。其方法主要采用标准地、标准木、解析木、生长表法、固定标准地连续清查等方式。

(2)消耗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主伐、间伐、补充主伐的采伐量,薪材采伐量和其他各种生产、生活灾害过程中消耗的木材量。

(3)森林保护调查:主要包括病虫害及火灾方面的调查。

A火灾调查:火灾的种类、发生时间、次数、延续的时间、火灾发生的时间、火灾发生的原因、扑灭火害的方法、设施等。

B 病虫害调查: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危害程度、发生发展的原因、造成的损失、防治的方法和措施等。

(4)立地条件调查: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和地势等因子,表示立地条件优劣的指标有地位级和地位指数。根据林木年龄和林木树高生长的关系确定地位级和地位指数,如果没有很大的自然、气候、地壳运动变化的情况下,立地条件在较长时间内基本稳定。

(5)出材量调查:主要是调查各树种在一定年龄、直径、树高情况下,林木蓄积产生商品材的数量和比重,这在用材林经营中是一项重要指标。

(6)苗圃调查:苗圃的面积、种类、育苗种类、苗木生长状况、苗木年产量、成本、效益、设备、管理制度等。

(7)抚育间伐调查:主要调查各树种林分的类型、间伐条件、方法、强度、间隔期、出材量等。

2专业调查的方式:在上述专业调查项目中,多数项目的调查采用标准地解析木、样方和标准木的方式,有的项目调查用其中一种,有的需要几种方式结合使用。

六 多资源调查(multi-resources inventories)

森林多资源除了林木资源外,还应包括森林地域空间内的各种其他资源。在我国多资源调查是指对野生动植物、游憩、水资源、放牧和地下资源等进行调查。森林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林木资源,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条件、互为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结构和功能繁多的生态系统。

1 多资源调查的产生:森林及森林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但人们的生存不遇到威胁的时候往往是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过去人们经营森林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的木材,其他资源是不被考虑或次要的。随着人们多年贪婪经营森林的结果,大面积森林被破坏,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这时人们才意识到森林的经营不能单纯的考虑木材利用,而应考虑多资源的永续利用。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多资源利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国的多资源调查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这20年当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 多资源调查内容和方法:森林中资源种类很多,每次二类调查时都对其进行调查是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多资调查应该根据森林经营的要求进行必要项目的调查。

(1)景观资源调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到自然景区旅游,特别是森林中旅游度假的趋势日益高涨。森林中有迷人的自然景观外,还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包括地理景观、建筑、民俗民风等。

eq \o\ac(○,1)1景观类型

a 森林景观类型: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景观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着季节的变化各有较强的可视性。

b 植物垂直带谱:植物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规律的分布的,尤其是高海拔地区更上明显。植被由下而上,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原灌木林、草本植物、直到苔藓地衣和裸岩,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例如,吉林的长白山、陕西秦岭、浙江的天幕山等。

c 观赏植物景观:森林中有各种观赏性强的草本、木本植物。

d 林区地貌景观:主要包括奇峰、怪石、悬崖、峭壁、雪山、溶洞等景观。

e 水文景观:海湾、湖泊、河流、瀑布、泉水等。

此外有的林区还有古建筑物、民俗民风、宗教等人文景观。

eq \o\ac(○,2)2森林景观调查内容

a 景观的基本特征:位置、生成原因、数量、形态特征和种类;

b 景观的季节变化:部分景观的开始期、结束期、最佳景时期;

c 景观的经济属性:景观的等级、开发成本费、效益等;

d 旅游条件:交通状况、食宿条件、可及程度等;

e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地势、动植物区系等;

f 人文条件:民风民俗、神话、传说、故事等;(莫尔道嘎的名字)

eq \o\ac(○,3)3景观资源评价

a 单项景观评价:景观要素简称景素。根据景素吸引游人的程度分为3等。

一等:景素绝妙,举世罕见者,称为上上景;

二等:景素美妙,较为少见者,称为上景;

三等:景素美丽者,称为中景;

本项评价只是对单项景物的平价,在现实景观中,很多景观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不同的景观彼此相邻,构成组合景观,会使单项景观的等级得到提升。因此景观评价,不仅要对单项景素评价,还必须对景区的综合景观的等级进行评定。

b 景区综合景观评价:分为4级

第一级:奇景。标准是由众多举世罕见的上上景组成,令游人叹为观止。如: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黄龙寺等。

第二级:胜景。标准是上上景和上景组成的景观,或由众多的不同特质的上景组成的集合体。如安徽的黄山、黑龙江的镜泊湖等。

第三级:美景。由上等或中等景素为主组成的景观。

第四级:佳景。在城镇附近,由大片林木构成的森林环境,景区内有山、水、路交融,并有各种娱乐设施,环境幽雅,是游人较为理想休闲场所。

(2)经济植物资源调查:指在森林中,野生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资源 (如果是人工栽植不是多资源调查的范畴,而是经济林的范畴)。

eq \o\ac(○,1)1经济植物资源的类型

a食用类资源:提供可食副产品的植物。如红松、榛子、各种野菜等。

b药材类资源:如杜仲、人参、银杏等。

c工业原料类资源:油桐、竹子、漆树、紫胶等。

eq \o\ac(○,2)2经济植物资源的调查方法:在我国一般采用标准地、样地、样方、样木、标准枝等方法,调查其种类、数量、质量、等因子。

(3)水资源调查:森林资源与水资源关系密切,许多森林又是地处大江大河的上游、源头,对水资源的总量、稳定流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水也是经济建设的命脉,我国600多个城市中50%的城市都在缺水,遇到干旱年份缺水的城市可达60%。水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水量和水质。

(4)放牧资源调查:在许多林区都有放牧资源,主要是草本植物,此外还有一些灌木的叶、小枝和果实,也包括部分乔木的果实。

eq \o\ac(○,1)1调查内容:种类名称、生长季、地域分布、数量、适用的牧畜、放牧资源的承载力等。

eq \o\ac(○,2)2调查方法:主要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5)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eq \o\ac(○,1)1调查的内容: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地域分布、生活习性、栖息环境、种类消长变化规律,以及动物的性别、年龄等。

eq \o\ac(○,2)2调查方法: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抽样调查,样地的面积一般不小于动物栖息地的10%。对脊椎动物群体的调查发方法可分为2类。

a 直接调查法:主要包括哄赶调查、空中监视调查、航空摄影和红外片调查等。

b间接调查法:主要包括叫声计数、足迹计数、粪堆计数等方法。

七 森林经理调查的成果

二类调查的基本成果有以下几个。

1 表格

(1)森林调查簿(stands description form):森林调查簿是以林班为单位进行森林资源信息记录和汇总的表册,简称调查簿。调查簿是森林资源信息中最基础、最原始的部分,也是森林资源档案的基础组成部分。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的资源数据都是由调查簿汇总而成的。调查簿由三部分组成:封面、封里和封底。

a 封面是林班内各类土地面积、蓄积量的汇总及林班情况;

b 封里是记录各小班的调查因子状况、林分生长和经营措施意见情况,封里的形式有小班调查卡片或计算机编码记录;

c 封底是林班内各小班经营变化情况的记录;

(2)森林资源统计表:统计表的种类很多,主要是根据调查内容、上报内容和经营管理需要而定。但基本的统计表有以下类型。如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各类蓄积统计表、人工林面积蓄积统计表等(见附表1~13,书104页)。

2 图面材料:主要有基本图、林相图、森林资源分布图等,它们是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应用最多的基本图面资料。

(1)基本图(base map):基本图是计算林地面积、编绘其他专用图的基础图面资料。基本图实际上是调查地区的区划图,以地形图为底图绘制而成,图上能反应边界、道路、居民点、河流、山脉、林班界、林场界、林班与小班的边界、编号等信息。基本图是黑白图。

(2)林相图(stock map):林相图是以基本图为底图绘制而成,绘到小班,是彩图,颜色的深浅来表示不同龄组林分。林相图是根据小班调查材料,以林场为单位绘制的常用图。林相图中小班注记采用分数式结构表示,分子为小班号和龄级,分母为地位级和郁闭度。

如5—1 文字说明:主要有森林资源调查报告、专业调查报告、质量调查报告 森林评价

第一节 森林评价概述

一 森林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法制化管理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对其进行经济评价。森林作为特殊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环境恶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对森林进行客观、有效评价的迫切性。

森林内部属性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森林评价的复杂性。森林有直接效益、也有间接效益,分布的辽阔性、生长周期的长期性及对自然的强依赖性都能体现森林的多样性。森林有着普

通商品及特殊商品的双重属性。

二 森林评价的内容

1 林地:按不同的地位级、地利级,分别不同的土地种类来评价;

2 林木:分别树种、起源、林种、年龄、径级等分开评价;

3 副产品:按副产品的种类来评价;

4 设施:分别按设施的种类和数量逐个进行评价;

5 公益效能:按发挥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进行评价;

三 林业利率

1利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的利息占资本的百分比。按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等。

2林业利率:是表示林业资本与利息关系的利率,一般分为还原利率、经济利率和利润率。

四 计算基础

1利息计算方法

(1)单利式:仅以本金计算利息,对获得的利息不再计算利息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vn=v0(1+np) 试中:

v0——本金;

p——年利率;

N——记息年数

vn——本利和(本金和利息总和)。

(2)复利式:不仅本金记息,而且先前周期的利息在后继的周期中也要计算利息。计算公式如下:

vn=v0(1+p)n

2 与复利式有关的几个概念

(1)后价:是指资本在一定期间生利后的本利和。公式为:

vn=v0(1+p)n

公式中的vn为后价,也叫终价。

(2)前价:是指在一定期间后能获得本利和(vn)本金v0。也就是由n年期末的本利和换算成现在价,也叫现值。从公式vn=v0(1+p)n得前价公式:

v0=vn/(1+p)n 公式中的v0为前价。

(3)等额分期付款:计算前价、后价的基本公式只用于一次性付款和事件,在评价中许多情况是要考虑定期的支出和定期的收益事件,也就是等额分期付款,其种类很多。

第二节 林地评价

一 林地评价基础

1 林地价格理论

(1)地租地价理论:认为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②土地可分为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

③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④土地价格=地租/还原利率。

(2)土地价格理论

①土地收益理论:认为土地价格是土地收益即地租的资本化。用公式表示为:

v=a/p 试中:

v——土地价格;

a——土地纯收益;

p——资本还原利率。

②土地供求理论:土地与其它商品一样,其价格取决于本身的供给和需求。土地供给增加,

需求不变,则地价下跌;土地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则地价上升。

2 林地价格的种类

(1)交易价格:指林地在市场交易中成交的买卖价格。

(2)评估价格:指依据一定的评估方法对林地所做的价格性估价。

(3)租赁价格:指承租方为取得土地租赁权而向发租方支付的代价。

(4)抵押价格:指以林地为担保物而取得贷款时,银行对林地所估定的价格。

(5)林地所有权价格:指人们为购买林地使用权而支付的代价。

(6)林地使用权价格:指人们为取得林地使用权而支付的一定的经济代价,其实质是地租。

二 林地评价的方法

1 林地市价:又叫林地买卖价。待评价的林地是以类似性质的其他林地实际买卖价格为标准来评定的,也就是按现实行情来确定价格。

比较评分法:林地评价ss=交易实例林地市场价s×(评分地评分/交易实例地评分)

地位指数法:评价林地ss=交易实例s×评价地位指数/交易实例地评分

2 林地费用价:又叫土地费用价。是指取得林地的费用和将林地维持到现在的状态所需的费用之和。在一般情况下由以下3部分组成。

购买林地及其他为取得林地所需的费用;

林地取得后,为造成适合于林木的培育状态而投入的林地改良费用;

从投入上述费用的时候开始到评价时为止的年间费用的利息。

3林地期望价:是指该林地的作业永续地进行,并能取得期望的纯收益的前价合计。林地期望值的计算方法因林分的特征及作业法而异,下面以皆伐作业,无林地上人工造林,并按一定的伐期龄永久反复实行皆伐作业的情况下导出的公式(见书118页)。

收益越大则林地期望值越大,而费用越大林地期望值越小,对利率的关系是利率越大则林地期望值越小。

第三节 林木评价

林木评价是用市价、费用价或者期望价等评价方法对林地上生长的立木价格加以评定,一般

分为不马上采伐利用的林木评价和马上进行采伐利用的林木评价。前者一般用于未成熟林分,后者用于成、过熟林,多以市价判定。

一 林木市价:又叫林木买卖价或林木买价。它是通过选定与评价的林木性质相似的林木买卖价格作为标准所评定的林木价。分为直接判定法和间接评定法。

1 直接评定法:按与评定林木在各方面(树种、年龄、直径、树高、数量、采伐方式、地利条件、交易情况等)条件相类似的林木买卖价实例为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在实际评价时不可能找到与评定林木完全相似的实例,只能在近似实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再做评定。

2市场价倒算法:由林产品的市场价格反求,间接地对林木市价进行核定的方法。本方法可分为标准木法、p、q表示法和原木平均价格表法。

二 林木费用价:是指根据林木培育所需费用的后价合计而计算的林木价格。也就是,在要评价的林木到现在为止所投入的经费的后价中减去在这个期间所获间伐等收益的后价。

三 林木期望价:指对要评价的林木,预计在一定伐期时采伐,从现在到预计采伐年为止能期望收获的前价合计减去这个期间所需要的费用的前价合计,也叫做林木收益价。

收获越大则林木期望价越大;而费用越大,林木期望价越小。利率越大则林木期望价愈小。另外,伐期越长林木期望价急剧上升,到某年龄时达最大,以后则逐渐降低。

四 林木价的实用评价法

1 格拉泽式

2 马丁艾特式

3 年龄价值曲线法

第四节 森林环境评价

一 森林环境评价概述

1 森林环境评价特点:森林的产品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能生产直接进入市场的林产品,是企业经营范畴。另一方面它还能提供环境保护、水源涵养等多种效益,这些产品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属于公益产品,需要政府管理和配置。关键的问题是,两种产品或效益之间没有客观、明显的界限。那么,政府部门给林业经营者进行补偿时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公益效益呢?只要对森林环境进行评价,建立起客观、有效的森林环境评价体系,此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但是,森林环境评价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面之广,难度之大。其原因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森林功能的多样性及不明确性;

(2)目前人们对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很不了解;

(3)现阶段森林经营粗放,统计水平较低;

(4)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对森林的某些效益很难进行量化;

2森林环境评价效能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森林环境效能的计量问题在任何国家均未得到完全解决。但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研究,其评价方法基本上可分如下两类:

(1)效果评价方法:主要评价森林的利用效果,如有了防护林后农作物产量提高、河川水文状况和水质的改善等。

(2)消耗评价法:直接评价利用,保持及加强森林公益效能的直接和间接消耗,如恢复土壤肥力消耗、游客游憩消耗及设立人工游憩设施消耗等。书上也介绍了几种评价方法,不做详细介绍。

二 涵养水源功能评价

三 防止泥沙流失效能评价

四 保健游憩效能

森林经营管理的理论模式

第一节 林业的内涵、特点、属性

一 林业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总是浮浅的、片面的,认为林业就是抛坑栽树、伐木砍树的行业,忽视了林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效益。中国林业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辽阔的国土,治理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使命。目前我国缓解环境压力,减轻水旱灾害,提供各种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继承传统文明的完整性等很大程度要依赖林业。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从新对林业定位,即根据社会发展目标从新定义林业,否则无法讨论林业可持续发展极其经营管理模式,认识的统一是最重要的。我们认为林业是以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林业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提供了生态环境和各种社会服务,促进了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同时林业具有产业属性,它能提供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的各种林产品,促进了物质文化和经济建设。通过林业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环境和资源,林业是陆地资源与环境的主体与基础,林业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

二 林业的特点

1 系统性与多样性

林业是庞大的系统,林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构建了这个完整的系统。系统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外,系统也影响其他外部的系统,同时受其他外部系统的制约。林业工作者的最大任务是协调林业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林业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林业是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林业的多样性表现为:

(1)效益的多样性:林业具有社会、经、生态、文化等效益,效益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产品的多样性。

(2)所有形式的多样性:森林(林地)为国有或集体所有,林木可以个人所有。

(3)体制、机制、经营模式的多样性

2 产业性和公益性

3 可再生性

林业的可再生性是指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采伐利用的同时也有更新生长,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给人们提出一个问题是,如何经营管理森林资源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合理经营可以实现,不合理经营将破坏森林资源,导致林业不可持续发展。

4要计划性

林业的多样性、公益性、可再生性决定了林业的要计划性。林业生产从本质上说是生物生产,生物生产遵循长期持续的安定原则,而且林业的主体林木本身的生长周期是漫长的,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长、中、短期林业经营计划。要计划性的理由有以下:

(1)林业效益的多样性与经营的复杂性;

(2)林业经营周期长;

(3)林业经营不确定性;

(4)社会对林业需求的不确定性;

(5)现阶段森林经营管理理论尚未成熟;

三 林业的属性及其必要性

1 林业的属性

(1)地域上的辽阔性:林业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是不可移动的区域自然资源,它的存在极其功能是有边界的,即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要求在区域或全国范围有比较均匀的分布。即不同林种,不同林分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镶嵌分布。森林同时

又是景观生态系统的主体。

(2)社会广泛参与性:林业的发展,一方面继续产业化的方向——通过建立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基地和对森林的集约化管理,使森林的生产力不断提高,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更多地注重林业对改善人民生活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林业不仅是产业,更是公益事业;不仅是决策部门的事情,更是广大公众集体的事情。

(3)整体性:包括林业的整体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森林经营的整体性。

A林业的整体性:由于专业细分使我们对林业整体了解不足,从各自领域解释林业造成整体的支离破碎和资源浪费。

B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既结构、功能和变化的整体性。森林的功能取决于森林的结构,结构合理功能发挥的好,相反,森林的功能发挥不好,甚至没有功能。

C森林经营的整体性:森林的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经营理论、技术、政策、评价等,它们贯穿森林经营的全过程。不能片面认为,森林经营就是造林、抚育、采伐,忽略了森林经营的整体性。长期以来,我们不重视森林经营,不讲经营效益,不研究和讨论森林经营理论,有较多的单项技术但没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导致森林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益底下,森林资源浪费。

(4)经营周期长:现代产业的属性是集中、分工和短期高利。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林业的属性之一是经营周期长,因为林业经营要遵循自然规律,森林的生长主要依赖自然条件。而且,森林除了经济效益以外,还有其他多种效益。所以,不能把林业单纯地看成一项产业。

2 林业的必要性

由于上述林业的特点及其属性,单从经济学原则角度看,在有限的土地与能源条件下,经营林业是不合算的。但是人类的长久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林业的必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从长远的观点看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经济发达程度无关。这是林业长期存在的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林业、离不开森林。

第二节 森林经营管理的宏观模式

一 分类经营

1林业分类经营(forestry management category)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释义》中对林业分类经营的解释是:林业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方向不同,将森林五大林种相应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2林业分类经营的客观依据

对林业分类经营的客观依据是林业本身的基本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生产两大类产品(或服务),一类是有价值的各种林产品,它们是可以用于交换的商品,如木材、茶、果等。由于有价值信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另一类是无价格的各种产出,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服务,这些服务的占有和消费是难以排除他人的,经营者无法通过出售和交换占有其利益,也不可能通过市场去资源配置。依据上述林业的基本属性,要想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必须对林业进行分类经营。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部分由企业来经营,自负盈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生态公益效益的部分由政府来配置其资源,资金投入应由财政负担。

3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

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比森林分类经营要广,森林分类及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分类是手段,不是目的。《森林法》第四条规定: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森林分类经营是以林种经营目标为依据的组织形式,便于目标管理。

4分类经营的理论基础:经营原则、经营目标、经营理念。

(1)经营原则

a传统的森林经营原则:永续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公益性原则;

b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原则: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生物伦理;

(2)经营目标

eq \o\ac(○,1)1传统的森林经营目标:充分提供食物和生活资料、货币收益最大、土地纯收益最大、林地纯收益最大;

eq \o\ac(○,2)2现代森林经营目标

a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b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最大;

c森林游憩等社会效益最大;

d林产品等经济效益最大;

(3)经营的理念

二 回归自然林业

1回归自然林业的提出

德国是林业的发祥地,传统经营针叶、单纯的人工林。经过多年的经营后发现,单纯经营针叶人工林有很多的弊端,如地力衰退、林分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到了19世纪末,林学界开始重视在森林经营中起主导作用的自然规律,提出森林经营要符合自然规律,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慕尼黑大学校长盖耶尔教授。他提倡:森林经营应回归自然,应尊重自然规律,应利用自然的全部生产力。

2恒续林(continuous forest)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在林业中采取了改变针阔混交林为人工纯林。最初固然增加了经济收入,但由于大面积同龄纯林所引起的病虫害、地力衰退、生长下降以及其他危害的严重后果,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视以天然更新为基础的各种作业法的研究同时展开了对皆伐单层、同龄林的批判。在这中情况下,由伊尔和缪拉提出了一种纯粹自然主义的恒续林思想。恒续林思想认为:森林是生物与土壤、气候的集合,森林经营必须以恒续作为指导原则。

(1)恒续林思想的基本内容

a提倡择伐作业,反对皆伐作业;

b森林不仅是林木的简单集合,而是复杂的、动态的平衡系统。必要的人为干扰是需要的,但反对超限度的干预;

c以恒续维持森林有机体为最高经营原则;

(2)恒续林思想的经营上的要求:恒续林经营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作业法,随各林分组成及状态而千差万别,但存在经营的基本要求。

a不采用皆伐;

b在全林每年进行单株挂号采伐;

c维持或营造异龄混交林;

d以天然更新为主,不排除人工更新;

e恒续林经营不使用外来树种的种子和苗木

f恒续林必须是异龄林,但并不要求在同一林地上是全龄级林分;

(3)恒续林经营与森林美学:缪拉认为,只有恒续林经营能满足森林美学的要求。恒续林是完全独特的能与森林美学要求一致的森林方法,恒续林能创造有价值、美的作品。他还认为林业工作者不是简单的执行经营方案的劳动者,而是在森林中创造美的艺术家。

三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1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提出

最早提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是美国人,随着美国经济发展,木材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美国国有林也不断增加森林采伐量。采伐方式基本上是皆伐,缺乏生态系统保护和景观考虑。另外,在中西部国有林的过度放牧也产生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国有林的这种经营方式受到环境保护组织和很多研究者的批判。70年代,生态系统经营一词开始出现在环境保护组织的出版物中。到了80年代,可持续发展很快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到80年代末,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主要途径——生态系统经营受到许多学者、政府工作人员、森林经营者及其环境保护组织的支持。生态系统经营把人类对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的长期保护综合为一体,形成森林经营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2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

19xx年美国林务局正式宣布国有林采用生态系统经营方针。生态系统经营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模式,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

(1)美国林务局的概念:在不同等价生态水平上巧妙、综合地应用生态知识,以生产期望的资源价值、产品、服务和状态,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2)美国林纸协会的概念:在可接受的社会、生物和经济上的风险范围内,以满足人类需要和期望的一种资源经营制度;

(3)美国林学会的概念:森林资源经营的一条生态途径。它试图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复杂的过程、途径及相关依赖关系,并长期地保持它们的功能良好,从而为短期压力提供恢复能力,为长期保护提供适应性;

(4)美国生态学会的概念:由明确目标驱动,通过政策、模型的实践,由控制和研究使之可适应的经营。并依据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的了解,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显然,上述概念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但仍有一些共同点,即尊重生态学原理,重视森林的全部价值,考虑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3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内涵

(1)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森林经营中的作用;

(2)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为重点;

(3)超越传统的时空尺度和专业分工,实行综合资源经营;

(4)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根据政策、法规等制定经营目标,而不是根据传统以木材生产为

主的做法;

(5)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理论及技术还很不成熟,是不断的探索、研究阶段,被称为适应性经营;

4从概念到实践

(1)革新传统的理论及技术;

(2)制定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战略;

(3)适应性经营;

5生态系统经营实例

第三节 微观森林经营模式

一 平分法(fachwerks mathode)

1概述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平分法思想出现在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贾思勰(xˊie)的农业技术专著《齐民要术》一书,主要记载杨树的经营方式。平分法是把林木面积或蓄积按经营年限平均划分,每年采伐相等面积或相等蓄积的林木。

2面积平分法

在14~16世纪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和德川时代的日本都出现了森林经营的简单区划轮伐法。它是将全林面积用轮伐期年数等分区划,每年采伐相等的森林面积。主要用于阔叶薪炭林,采伐后利用天然更新,几十年后又可收获利用。

3蓄积平分法

1759年贝克曼提出蓄积平分法。他把林分分为可收获的林木和未成林木,现有的未成林木生长到可收获林木的期间应与可收获林木的收获期间相等,这样可收获林木伐尽之前,已有部分未成林木生长成为可收获林木,从而使轮伐期各年间能得到相等的收获量。蓄积平分法要求每年能收获相等数量的蓄积。

4折衷平分法

折衷平分法吸取了材积平分法的长处,要求实现材积永续收获的同时,还谋求在将来实现面积的法正状态。

二 法正林(normal forest)

1法正林概念

能持久地每年提供一定数量木材的森林称为法正林。法正林的名称及其理论产出于18世纪的德国。法正林的对象不是指一个林分,而是指经营目的和经营措施相同的多个林分的集合体,即通常叫做经营类型或作业级的森林。法正林属于同龄林的经营类型。法正林是理想的森林结构,这种森林各个部分都达到保持完美的程度,是一个规范的概念,主要用来与现实林作比较,是现实林调整的目标、尺度、标准。

2法正林的条件

当森林满足下列4个基本条件时叫做法正状态,即法正林。

(1)法正龄级分配(normal age class):比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备1年生到轮伐期(u)年生的林分,还有各龄级林分的面积相等。每年采伐u年生的林分,第二年造林形成1年生林分,其他林分都生长一年。是动态的平衡,现在、将来都相等。

(2)法正林分排列(normal stand arrangement):林分的排列有利于天然下种更新和保护幼树,所以排列的顺序应是从老龄级林分向幼龄级林分的方向与当地的主风方向相反。

(3)法正生长量(normal growth):假设各林分每年的生长量相等,分别记为z1, z2 ,z3 ,?,zu-1 ,zu, 各林分的蓄积量分别为m1 ,m2, m3 , ?, mu-1, mu。则:z1=m1, z2=m2-m1, z3=m3-z2, zu-1=mu-1-mu-2, zu=mu-mu-1,

u× z= ∑zi=mu 法正生长量等于各林分每年的生长量总和zn、也等于林分最老林分的蓄积mu 。

(4)法正蓄积量(normal growing stock):各林分有与年龄相应的正常蓄积量。各林分的蓄积等于生长量之和,各林分的蓄积之和为法正蓄积量。

(5)法正利用率p:法正采伐量与法正蓄积量之比称为法正利用率。P=en/vn

3关于法正林的评价

(1)优点:

a法正林是了不起的林业经营思想,是长期的、整体的战略思想;

b生长量来控制采伐量的指导思想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c法正林的四个条件,尤其是法正龄级分配是森林调整的首要条件;

d法正林理论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

(2)缺点

a法正林条件过于苛刻,很难实现;

b法正林是一种简单再生产,不能扩大再生产;

c法正林不考虑外部环境;

三 广义法正林(generalized normal forest)

19xx年日本名古屋大学铃木太七教授针对日本幼中龄林占优势,而成、过熟林占少数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广义法正状态,而不管它原来的龄级分布如何。这种森林,过去用法正林的观点来看,认为是不法正的,但铃木却认为是法正状态。这个概念对法正林思想是划时代的一种改革。当然,是对用材林而言。广义法正林由于它的面积按龄级分布是幼、中龄林多,成、过熟林少,但它的采伐的对象不限于成、过熟林,采伐的对象有可能从幼龄到老龄级都有。

四 检查法(control method)

1概述

检查法是先由法国的顾尔诺提出,后经瑞士的毕奥莱加以完善的一种新的森林经营方法。检查法的基本想法有许多地方与恒续林思想相同,它的特点是提出一个具体的森林经营方法。即通过定期重复调查来检查森林结构、蓄积和生长量的变化,用现在的森林的生长量和蓄积量作为依据确定未来的采伐量的方法。

2检查法的经营原则

毕奥莱确定的检查法经营原则有:

(1)尽可能多的持续生产;

(2)用尽可能少的资料进行生产;

(3)尽可能生产最好的材种;

3检查法的森林调查方法

(1)定期调查森林:森林调查的间隔期取决于生长速度与经营措施;

(2)基本区划单位:把林班作为检查法的基本区划单位,无小班区划;

(3)每木调查:对达到一定胸径以上的林木按一定的径阶整化进行每木调查;

(4)不测树高:与测径相比较,测树高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提高效益,不测树高;

(5)一元材积表:由于只测胸径,不测树高,材积计算使用一元材积表,检查法中称为“经理表”;

4检查法与龄级法的比较(书165页)

五 完全调整林(fully regulated forest)

1概念

每年或定期提供数量和质量上大致相等木材的森林。从法正林的介绍当中知道,法正林思想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在现实森林中很难实现。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的戴维斯、克拉特、鲁斯克纳先后提出完全调整林概念来代替古典的法正林理论。

2完全调整林与法正林的比较

从完全调整林的概念来看,它与法正林相似,但更加灵活、现实,其不同的特点为:

(1)生长量:法正林要求法正生长量,但完全调整林不强调法正生长量,生长量的大小取决于经营水平。

(2)蓄积量:法正林要求法正蓄积量,而完全调整林不要求法正蓄积量,完全调整林的蓄积量决定于经营水平,可小于或大于法正蓄积量,但往往不是最大的。

(3)各龄级面积:法正林要求各龄级面积必须相等,不因时间而改变。但完全调整林各龄级希望尽量相等,不必完全相等;

(4)采伐量:法正林条件下的蓄积和采伐量是最大的,而完全调整林的采伐量不一定是最大的,只希望龄级结构保持不变、能够永续利用。

(5)适用范围:法正林只适用于同龄林皆伐作业,而完全调整林既能适用于同龄林作业,也可适用于异龄林作业;

总之,法正林和完全调整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在于所有的法正林都是调整林,但并非所有的调整林都是法正林,法正林是调整林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六 小结

有关森林经营模式曾提出过森林永续经营、分类经营、回归自然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等,简要阐述几种理论的关系。

1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现有的森林资源是传统永续经营的结果,是我们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物质基础。现有的或现探讨的多种理论是在传统的经营理论和经营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不断的改进和继承发展的关系。

2手段、条件与途径、理论的关系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长期过程,分类经营是手段,回归自然林业是指导思想,生态系统经营是主要途径和理论,传统永续经营也是途径和理论,但需要发展。

森林成熟与经营周期

第一节 概述

一 概念: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最符合经营目标时的状态,称为森林成熟。

二 森林成熟(forest maturity)的特点

1 不明显性:农作物及蔬菜等的成熟很明显,从颜色、味道、外观等现象都能判断出成熟与否。但森林的成熟,利用这些特征无法判断,具有不明显性。(闻、拍、掸)

2 成熟是个时期的概念:对于森林来讲,成熟是个时期的概念,不是指一天、两天,一周、两周,而也许是几年、几十年期间都可叫成熟。(老人、小孩等)

3 与经营目标有关:同一个林分,因经营目的的不同而成熟期不同。如用材林,以木材的数量和质量为衡量森林是否成熟的标准。若是防护林,则主要考虑其防护功能。

4 森林成熟是指个别树木、林分或森林经营单位,不是泛指的森林。

第二节 物质产品的森林成熟

人们从森林经营中获得的产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两类,物质产品指的是木材、水果等有形产品,非物质产品是指森林所发挥的发防护等效益。

一 数量成熟

1 数量成熟的概念:树木或林分材积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的状态称为数量成熟。数量成熟也叫绝对成熟、收获最多成熟等,主要用于用材林和薪炭林中。数量成熟用数学式表达为:

max zi=vi/i

vi ——树木或林分第i年的材积或蓄积量;

i ——年龄,i =1,2,3,? ,n;

Zi——第i年的材积平均生长量;

2 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的关系

3数量成熟的确定方法

确定数量成熟的方法很多,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1)生长过程表法(收获表法):此方法最简便,找出合适的生长过程表,从表中查出平均生长量最大的年龄就是数量成熟龄(书170页表7-1)。

(2)标准地法:有些树种没有编制收获表,或已编制的收获表已不适应时必须用标准地法来确定。标准地法类似于重新编制收获表,就是疏密度不同。标准地法的密度是平均密度,而生长过程表法中的密度是最大的,p=1.0。标准地法求出的数量成熟比生长过程表法所求出的数量成熟更有现实性,使用时误差小。

4影响数量成熟的因素

(1)树种生物学特性:喜光树种生长快,到达数量成熟早,耐荫树种生长慢,数量成熟则晚。

(2)立地条件:同一树种里,立地条件好的数量成熟早,而且平均生长量的值也大,立地条件差的林分数量成熟晚,而且平均生长量的值小。

(3)林分起源:实生林晚于萌生林,天然林晚于人工林。

(4)经营措施:一切有利于加快林木生长的措施都会使树木数量成熟提前。

二 工艺成熟

1概念:在林分生长发育过程中,目的材种的材积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时的状态称为工艺成熟,此刻的年龄称为工艺成熟龄。虽然,一个林分生长到一定阶段时,林木可以用做不同的材种,目的材种不同则有不同的工艺成熟龄。工艺成熟主要用于用材林中。

2工艺成熟与数量成熟的关系

(1)工艺成熟是数量成熟的一种,数量成熟不分材种;

(2)工艺成熟不仅要求材积数量众多,而且要求一定的材种规格;

(3)数量成熟不受树种及立地条件的影响,而工艺成熟则受树种及立地条件的影响;

(4)在同一林分中数量成熟龄只有一个,而工艺成熟则根据材种要求的不同可能有若干个,也可能一个都没有;

3工艺成熟的确定方法

(1)生长过程表结合材种出材量表法:此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我国已编制了许多主要树种的生长过程表和材种出材量表,因此应用时比较简便(方法步骤见书172页)。

(2)标准地法;此方法是在某树种没有生长过程表或现实林与标准林分的差异较大时使用。工作量大,等于重新编制生长过程表,但是更客观地反映现实林分的实际状况。

(3)马尔丁法:计算公式如下:

u=a+(nd)/2

=a+nr

试中:u---某材种工艺成熟龄;

a---树高达到材种长度时所需年数;

n---材种小头直径方向上1㎝内的平均年轮数;

d---材种小头直径;

r---材种小头直径。

此方法应用方便、灵活、简单。不足之处是没有反映出工艺成熟龄的全部含义,只考虑了材种长度,而树干的其余部分可做何用却未阐明;未能象前述方法那样,同时求出多个材种的工艺成熟龄来比较林分生产哪个材种效益最好。

4影响工艺成熟的因素

(1)材种规格的大小:规格大成熟晚,规格小成熟早;

(2)立地条件:立地条件好,工艺成熟早,立地条件差,工艺成熟晚;

(3)经营措施:一切有利于加快林分生长的经营措施使林木提前到达工艺成熟龄。

三 竹林成熟:略

四 经济林成熟

1概念:目的产品平均年产量达到最高时的森林状态。这里所说的“平均年产量”并不是指某一年的目的产品的产量,而是指从经营该经济林林分开始到第n年间的前n年平均的年产量。计算公式如下:

bi=∑ibj/i

bi为某经济林单位面积上第i年的目的产品产量;

Bi为该经济林单位面积上前i年目的产品的平均年产量;

i为年数,i =1,2,?,n。

2经济林成熟的一般规律

(1)林木定植后一段时间内不产出目的产品;

(2)林木到达一定年龄后开始产出,开始时产量少,然后逐年增加;

(3)到达一定年龄时产品产出量达到最大;

(4)产量最大状态能持续一段时间;

(5)随后产量开始逐渐下降,刚开始下降时速度较慢;

(6)到达一定年龄时产量下降速度加快,直到衰老死亡。(见曲线图)

第三节 非物质产品的森林成熟

一 防护成熟

1概念:当林木或林分的防护效能出现最大时的状态称为防护成熟,此时的年龄称为防护成熟龄。防护林的经营目的主要是保护、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森林都有多种功能,对于防护林来讲,防护效益是主要的,其他效益是次要的。

2防护成熟的确定方法:防护成熟很难确定,依据防护效益来判断是否已成熟。防护效益也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树种发挥不同的防护作用,也有不同树种同时发挥一种防护效益。

二 自然成熟

1概念:当林分或树木生长到开始枯萎阶段时的状态称为自然成熟,也称为生理成熟。林分和单株树木的自然成熟有所不同。

2确定方法

(1)单株树木的确定方法:一般从树木的外部特征来判断,如高生长停止、树冠扁平、梢头干枯、树心腐烂等。

(2)林分的确定方法:林分蓄积量达到最高时为自然成熟,随后林分蓄积量开始出现负生长。

3影响自然成熟的因素

(1)树种:一般阔叶树的寿命比针叶树短;

(2)立地条件:立地条件好的树木比差的树木寿命要长;

(3)起源:萌生树木寿命比实生树木寿命要短;

第四节 经济成熟

一 概念: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货币收入达到最多时的状态称为经济成熟,此时的年龄称为经济成熟龄。经济成熟可用于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等,有人正研究用货币来衡量防护林和特用林的多种功能,一旦找到客观、公正、准确、可操作的方法,经济成熟也可应用于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经营中。

二 与经济成熟有关的基本概念

1利率的概念

(1)利息:使用货币资金的补偿称为利息。

(2)利率:在一定时间里,利息量占资本的百分率称为利率。

2利率的计算方法

(1)单利式:在资金运转期间,只对本金部分技术利息,对资金运转中产生的利息不再计算利息。资金投入运营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称为期间。期间开始时称为起初,期间结束时称为期末。在期初投入的资金也称为本金。单利式的计算公式为:

n=v0+v0×np

=v0(1+np)

试中:v0——起初本金

n——本金与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p——利率

n——期间,一般以年或月为单位

(2)复利式:将期间1时段的利息与本金合在一起,作为期间内第2时段的本金投入运转,第一时段的利息在第2时段中也要计算利息,以后各时段如此类推。计算公式为:

nn=v0(1+p)n

资金使用期短、利率低时,单利与复利计算结果差别不大;如果期间长、利率高,两者计算的结果差别会迅速增大。从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情况分析,复利计算法更能真实地反映货币流通的规律。

3 前价、后价:在复利式计算公式中,能产生利息的本金v0称为这笔资金的前价,也叫现值。资本在一定期间运营后的本利和nn称为后价,也叫终值。

4 现值、贴现率:把后价换算成前价的过程称为贴现,此时的利率称为贴现率。

三 经济成熟的计算方法

计算经济成熟的方法很多,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经济成熟龄计算公式。

1 净现值(pnw)

pnw=∑〔(rt-ct)/(1+p)t〕试中:

pnw——净现值

rt——t年时的货币收入

ct——t年时的货币支出

t——年份,t=0,1,2,?,n,

p——利率,也是贴现率

n——期间(年)

在公式中,(rt-ct)为第t年的纯收入,(rt-ct)/(1+p)t是将第t年的纯收入贴现为前价。用pnw评价经营效果的方式为:

(1)pnw≥0时,盈利,继续经营;

(2)pnw<0时,已过成熟,继续经营亏损;

(3)pnw=0时,盈利和亏损的临界,一般将它作为经济成熟的标准,但它常常不是单位面积林地年均经济收益最多的;

(4)当有年份t0(0<t0≤n=,使达到最大值,即年均净现值最大时,则判定达到经济成熟。为净现值成熟龄。这才是经营者最希望得到的收获。

2内部收益率(irr)

内部收益率是指净现值为零时的利率,即费用现值与收入现值相等时的利率(或称贴现率)。其计算公式如下:∑〔rt/(1+p)t〕=∑〔ct/(1+p)t〕试中:

rt——t年收入

ct——t年费用

t——年度

n——期间

p——利率(irr)

用irr确定经济成熟,是将所经营的林分的各年度收入与费用代入公式中,求出各年度irr,找出最大值发生的年度,即为经济成熟龄。用irr判断经营效果的标准是:

(1)如果林分的irr最大值大于社会平均利率,说明经营能够盈利,应该继续经营;

(2)如果irr的最大值小于社会平均利率,说明经营已经亏损;

(3)如果irr的最大值刚好等于社会平均利率,说明经营不亏不盈。

3 增值指数(vg)

增值指数是指每立方米蓄积在经营n年后,扣除贴现的纯收入增量。计算公式如下:

vg=(am1-am)/m3=〔(am+n)/(1+p)n-am〕/m 3试中:

am——第m年的纯收益;

am+n——第m+n年的纯收入;

am1——将贴现到第m年的纯收入;

p——贴现率;

n——经营周期;

m3——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

用vg确定林分的林木是否成熟的方法是:

(1)vg>0,未成熟,可继续经营;

(2)vg<0,过熟,继续经营则亏损;

(3)vg=0,成熟。

4 直率法

指率式有多种,本节所述是指率的一般式。指率的本质就是连年收益率,即1年间价值生长量与资本相比的百分数。计算公式见书190页。从指率的内涵来看,很相似连年生长量,对某一个经营期来说利率p无论选择多大,是个确定值。从图上可清楚看到:

(1)w>p,未成熟,继续经营;

(2)w=p,已到成熟;

(3)w<p,已过熟。

第五节 经营周期

在森林经营中,经营周期是指一次收获到另一次收获之间的间隔期。它在森林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关系到生产计划、经营措施等一系列生产活动的安排。本节主要介绍用于同龄林的轮伐期和用于异龄林的择伐周期。

一 轮伐期(rotation)

1 轮伐期的概念:为了实现永续利用,伐尽整个经营单位全部成熟林分之后,到可再次采伐成熟林分所用的期间。其实质就是指林分的培育、采伐、更新全过程所用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u=a±v

u——轮伐期

a——成熟龄或主伐年龄

v——更新期

2 轮伐期的作用

(1)影响经营措施:轮伐期是经营单位的经营周期,多种经营措施都依据轮伐期的长短来

确定。轮伐期长,相应的经营措施就多。相反就少;

(2)与永续利用相关

(3)影响木材收获

(4)计算企业的年伐量

(5)划分龄组的依据

3确定轮伐期的依据

(1)森林成熟龄:森林成熟龄有多种,确定轮伐期时主要根据林种而定。如用材林和薪炭林应以经济成熟为主;防护林以防护成熟和自然成熟为主,其次才考虑木材利用;经济林的种类多,目的产品各异,用统一的物质衡量较为困难,只能用经济林成熟作为依据。

(2)更新期:更新期对轮伐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更新方式上。更新方式有及时更新、伐后更新和伐前更新三种,采取不同的更新方式,其轮伐期的长短不一样(见图)。

二 择伐周期(cutting cycle回归年)

1 概念:在异龄林经营中,采伐部分达到成熟的林木,使其余保留林木继续生长,到林分恢复到伐前的状态时,所用的时间称为择伐周期,也叫回归年。用比较简单的定义为,两次相邻择伐的间隔期。

2 确定方法

(1)径级法:将某一径级以上的林木全部采掉的择伐。计算公式为:

a=a×n试中

A——择伐周期;

a——所采林木平均生长1个径级所需年数;

n——采伐的径级数。

(2)用生长率和采伐强度确定择伐周期的方法:只要确定了林分蓄积生长率和采伐强度,便可测算出择伐周期。计算公式如下:

a=-㏒(1-s)/㏒(1+p)试中:

A——择伐周期;

s——择伐强度;

p——蓄积生长量。

(3)转移矩阵法:是一种转移矩阵理论来推算择伐周期的一种方法(具体方法略,见书197)。

3影响择伐周期的因素

(1)择伐强度:择伐强度的大小长期以来一直是森林经营中的热点问题,目前多数人认为强度应小些,周期要短些,虽然每次的收获量少一些,成本高一些,但能较好的保持林分结构、生态系统稳定和减少环境破坏等。

(2)树种特性:喜光树种择伐强度可大些,回归年相应长些;耐荫树种择伐强度应小些,回归年也短些。浅根性树种抗风倒能力差,回归年应短些。

(3)经营水平:经营水平高,集约经营时回归年可短些,强度要小。

(4)立地条件:立地条件相对差的地方,回归年短、强度要小。

森林收获调整

第一节 森林收获调整(regulation of yield)的概念

一 年采伐量的概念

1采伐量的构成

由于采伐的性质一般可分为主伐、间伐和补充主伐。所以,采伐量是由森林主伐量、间伐量和补充主伐量3部分组成。

(1)森林主伐量:主伐是对成熟林分的采伐利用。森林主伐方式分为皆伐、渐伐和择伐3大类;

(2)间伐:是在同龄林未成熟的林分中,定期伐去一部分林木,为留存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林木的生长发育。通过间伐也能获得一部分有商品价值的木材;

(3)补充主伐:对疏林、散生木和采伐迹地上已失去更新下种作用的母树的采伐利用。

2计算和论证采伐量的原则(要求)

(1)采伐量低于生长量;

(2)有利于环境;

(3)有利于森林结构;

(4)主伐对象只能是达到主伐年龄的林分;

(5)充分利用可以采伐的疏林、散生木资源,积极扩大间伐利用量。

二森林调整方法

1林分调整

(1)树种结构调整

①适地适树原则;

②树种的多样性原则;

③乡土树种优先原则。

(2)年龄(时间)结构调整:任何树种都有特定的生长发育周期,任何生态因子也都有周期,时间结构调整就是用资源因子的周期性和树种的生长发育周期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林分的生长持续、稳定和高效地进行。

(3)空间结构调整:林分的空间结构是指各树种之间的层次和密度。层次是指树种间的垂直距离,包括地上和地下2部分;密度是指树种的水平距离。

2森林经营与生态系统

(1)保持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比林分高一层次的稳定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森林经营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所谓持续稳定性,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各林分相互作用能持续稳定地得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不是现成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平衡过程。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都会影响其稳定性,合理的经营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过程。

(2)空间布局:包括森林区划、合理配置、小气候影响等;

(3)时间规划:传统法正林作业那样机械地安排时间的概念已经过去了,而要以生物的时间尺度来衡量。森林是多物种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不能用同一的时间尺度来经营,必须因立地条件、因树种、因生境而异。

(4)异龄林经营:异龄林生态系统经营不像同龄林那样被一块块林分所分割,而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共处于同一个经营单元内相互作用,自成一体的持续稳定的整体。

(5)森林结构的构建

①树种混交与配置

②林龄多样性及林龄结构

③空间结构

(6)林分发育的调控:人们往往为了达到自己经营目的,在林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采取各种经营措施,使林分向人们的理想目标生长。在这一系列经营措施里林分发育的调控是一个重要环节。调控过程中处理好以下经营原则,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性就能保持在最佳状态。

①森林利用原则:如果树木的各项指标已达到利用要求,就应当采伐利用,不采伐利用而留下来对林分结构、林分更新和自然保护或森林美学都是不利的;

②森林更新原则:针对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来采取不同的更新措施;

③培育和抚育原则:采取多种培育、抚育措施加以适当调控;

三 合理年伐量的确定

确定合理年伐量是应考虑以下几点:

1结合经营单位的资源特点;

2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改善林分结构;

3结合市场需求;

4应多种方案中选优。

第二节森林采伐量调整

一 区划轮伐法

区划轮伐法是最简单、最古老的森林收获调整方法。早在14世纪已在德国出现了此法,18世纪在德国和法国广泛流行。其计算公式为:

s=f/u

试中s——年伐面积

f——森林总面积

u——轮伐期

二 材积配分法

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森林利用以薪材为主转向用材生产为主。用于薪材生产时林木直径大小无关紧要,但用于建筑和工业用材时有材种规格要求。此时的区划轮伐法已经不能满足用材经营的需要。1759年贝克曼提出材积配分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e=〔vp(1+p)u〕/〔(1+p)u-1〕试中:

E——年伐蓄积

V——现在成林木蓄积

P——蓄积年生长率

u——轮伐期

三 平分法

1材积平分法:哈尔蒂希在系统总结多年试验基础上,于1795年提出材积平分法。其计算式如下:e=v/u+z/2试中:

v——蓄积合计

z——生长量合计

2面积平分法:针对材积平分法蓄积和生长量测定困难,年伐量不易控制的问题,柯塔于1809年提出面积平分法(见书215页)。

3折衷平分法:吸取了面积平分法和材积平分法长处的基础上柯塔进一步提出了折衷平分法,折衷平分法既要求各分期内采伐面积大体相等,又在实现材积永续利用时,谋求实现龄级分配正常(见书215页)。

四 龄级法

本方法针对调整年龄结构不均匀的现实林而提出,通过比较现有林和法正林的龄级分配,分期调整森林结构,最终把年龄结构不均匀的现实林调整为龄级结构均匀的法正状态。

五 林分经济法:是以林分经济收益最有利时期作为确定采伐原则的方法,1871年尤代希提出。

1在作业级内编制采伐列区计划,分别采伐列区决定采伐顺序;

2分别林分计算土地期望价,其最大作为确定轮伐期的依据;

3确定第一分期的采伐地点。

课 次 教 学 设 计 表

课程名称: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班级: 林学专业 授课顺序:第 17 次

教学

目的

掌握和理解通过调整和控制采伐量来调整森林结构的方法。

l 法正蓄积法的具体方法;

l 生长量法的具体方法;

l 成熟度法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讲课、讨论、练习等)

多媒体授课(2学时)

l 各种方法的计算公式。

六 法正蓄积法

1概述:法正蓄积法是通过比较法正林蓄积量、生长量与现实蓄积量、生长量的关系,把现实林调整到法正林,而确定每年收获量的各种调整方法的总称。

2法正蓄积的定义:法正林各龄级林分的蓄积量总和称为法正蓄积。设法正林轮伐期为u,把第u年蓄积列入计算的称为秋季法正蓄积,把第u年蓄积不列入计算的称为春季法正蓄积。通常采用春季和秋季平均值的夏季法正蓄积。

3法正蓄积计算法

(1)三角形面积法:从法正蓄积的示意图上看,法正蓄积是以年龄为横坐标、蓄积为纵坐标的近似三角形面积。其计算式如下:

v=uvu/2试中:

V——法正蓄积

u——轮伐期

Vu——u年林分蓄积

(2)平均生长量法

平均生长量法的计算式如下:

v=z×u试中:

z——轮伐期平均蓄积生长量(m3/hm2)。

4较差法:较差法又叫海耶公式,其计算式为:

ew=zw+(vw-vn)/a试中:

ew——年伐蓄积

zw——现实林连年生长量

vn————法正蓄积量

vw——现实林蓄积量

a——调整期

5数式平分法

本法最初由日本和田国次郎提出,故又称和田公式,19xx年前在日本国有林中曾广泛应用。其公式如下:

ew=vw/u+zw/2 试中:

ew——年伐蓄积;

vw——经营单位总蓄积量;

zw——各龄级平均生长量之和;

u——轮伐期。

本公式适用于龄级结构相对均匀或成、过熟林比重较大的经营单位,不适用于幼、中龄林占优势的经营单位。

6洪德斯哈根利用率法

计算公式如下:

ew=vw×en/vn试中:

ew——年伐蓄积;

vn——法正蓄积量;

vw——现实林蓄积;

en——法正收获率。

7曼特尔利用率法

德国学者曼特尔把法正年伐量公式en=2vn/u中的法正蓄积vn用现实蓄积vw代替,即得本公式:ew=2vw/u,年伐面积sw=ew/m。试中:成、过熟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

本公式是从法正林理论推导而来,所以只适合龄级结构较均匀的经营单位,如果龄级结构不均匀时,会造成很大误差。

七 生长量法

1平均生长量法:本公式是德国学者马尔丁提出,故也叫马尔丁法,其理论根据也是来源于法正林理论。当经营单位内龄级结构均匀分配时,年伐蓄积等于各林分的连年生长量。实际工作中测定连年生长量的难度很大,所以马尔丁提出用各龄级平均生长量之和代替各林分的连年生长量之和,以求其近似值。其公式如下:

年伐蓄积=z1+z2+z3+??+zn

=m1/a1+m2/a2+m3/a3++mn/an试中:

z1、、z2、、z3、??zn——各龄级平均生长量;

m1、、m2、、m3、??mn——各龄级的蓄积量;

a1、、a2、、a3、??an——各龄级年龄中值。

年伐面积=年伐蓄积/成、过熟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

2检查法:关于检查法已做过介绍,本节侧重讲述检查法的采伐量确定方法。检查法通过定期调查确定林分蓄积定期生长量,作为采伐量的主要依据。其计算公式如下:

z=m2-m1+c试中:

z——林分蓄积定期生长量;

m2——期末调查的林分蓄积;

m1——期初调查的林分蓄积;

c——期间林分采伐量。

3施耐德法

年伐量计算公式如下:

ew=vw×p 试中:

p——材积生长率。

材积生长率可通过树干解析或生长锥调查获得。在林分结构复杂的异龄林中确定材积生长率是有困难的,用施耐德生长率公式计算的收获量,往往偏差较大。因此,此法只能用于粗放择伐林推算年择伐量的一种简便方法。

八 成熟度法

公式出发点是在一个龄级期内采伐完现有的成、过熟林资源。公式如下:

年伐面积=成、过熟林面积/一个龄级期的年数

年伐蓄积=成、过疏林蓄积/一个龄级期的年数

本公式适用于龄级结构均匀的或成、过疏林占优势的经营单位。

九 林况法

列入林况法计算的采伐对象,并不考虑是否达到主伐年龄。它是按森林经营的特殊要求出发,采伐那些过熟的、病虫害严重防治无效的、林相残破生长量低的林分的采伐方法。公式如下:

年伐面积=∑f/a

年伐蓄积=∑m/a 试中:

∑f——按林况需要进行采伐的小班面积之和;

∑m——按林况需要进行采伐的小班蓄积之和;

a——采伐期限

十 林龄公式法

1第一林龄公式:

年伐面积=(成、过熟林面积+近熟林面积)/2个龄级期的年数

s年=(s成、过+s近)/2个龄级期

年伐蓄积=年伐面积×成、过熟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

2第二林龄公式:

年伐面积=(中龄林面积+近熟林面积+成、过熟林面积)/3个龄级期的年数

s年=(s中+s近+s成、过)

年伐蓄积=年伐面积×成、过熟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

如试中中龄林包括两个以上龄级时,只取其靠近近熟林的一个龄级纳入计算范围。

林龄公式适用于龄级结构均匀或成、过熟林占优势的经营单位。优点是在短期内能够有效地调整龄级结构,缺点是如经营单位龄级结构不均匀时会造成资源积压浪费或采伐未成熟林分。

第三节 森林调整

第四节 林业局(场)森林调整

一 产业与产品调整

二 林分结构调整

森林经营方案

第一节 森林经营方案概述

一 森林经营方案的意义及作用

1意义: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理工作的主要成果。50年代时,在我国曾称为森林施业案,60年代初称为森林经营利用设计方案,70年代称为森林经营方案,一直沿用至今。

(1)林业属性的需要: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功能的多样性及对象的复杂性经营单位要合理组织生产,只能通过长期的规划逐步去实现。

(2)科学经营的需求:林业经营不仅是林业工作者的事情,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林

业经营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经营好林业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2作用

(1)林业生产单位编制各种林业计划和作用设计的主要依据;

(2)核定采伐限额;

(3)为经营单位合理组织经营提供了方便;

(4)检查和平定生产成果的标准;

(5)依法治林的重要环节。

二 规划设计的程序及依据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是一种规划设计,有其相应的程序和依据。

1规划设计的程序:计划任务书(国家或主管上级部门)→编案组→调查分析→初步方案↓↑修订 ← 控制 ← 实施 ← ↑审批 ← 经营方案

(1)规划设计的形式:一般采取专业队伍(规划设计院)、本单位、专业队加本单位等形式。

(2)规划设计的依据:见书241页。

三 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1规划设计的深度:规划设计的深度是指方案或总体设计的详细程度,要根据对象的复杂程度、设计种类及施工要求等而定。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有以下3种方式。

(1)三阶段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合于设计对象技术复杂而又缺乏设计经验、技术力量跟不上,或设计对象资料缺少等情况。由于设计时间过长、费用大。

(2)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林业上称作业设计);适于比较复杂的设计对象,要有较高的技术条件,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全部设计任务。

(3)一阶段设计:将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合并在一起进行。时间短,但需要技术条件高,一般使用于情况简单的小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的个别车间或林场,短期内完成全部设计任务时采用。

2规划设计的广度:因规划设计的种类和任务而异,以林业局(场)的森林经营方案为例,一般包括一下几个主要内容。

(1)经营方针:根据国家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制定。主要指经营范围内森林

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作用。例如经营用材林还是防护林,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确定等。

(2)经营规模:

(3)生产布局:一切经营利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统筹规划问题,是复杂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布局和调整问题,生产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经营单的综合效益。

(4)生产顺序:方案编制的间隔期一般为10年,部署和安排在这期间的一切生产活动及新建等项目的时间顺序。

(5)经营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经营措施)、组织机构及人员、资金和设备、林道、房屋及附属工程规划等。

四 森林经营方案与总体设计、作业设计的关系

1林业局(场)总体设计与森林经营方案

2作业设计与森林经营方案

第二节 林业局(场)森林经营方案的要点

一 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林业生产受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应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找出对林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研究怎样发挥有利因素和怎样克服不利条件,为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二 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

经营方针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而定。经营方针是定性的,是一切经营利用活动的方向和道路,

三 木材生产

木材生产的主要内容包括年伐量、伐区配置、主伐年龄或轮伐期、采伐方式及劳动组织等。

1计算和确定合理年伐量:以经营类型为单位,根据森林资源的现实情况,选择适合的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分析论证,确定合理的森林采伐量、消耗量,作为确定采伐限额的依据。

2确定主伐年龄或轮伐期:根据《森林采伐更新条理》结合森林生长及其他资源的经营利用情况,论证并确定各经营类型的主伐年龄、轮伐期和择伐周期。

3确定采伐方式:对于成熟林分,采伐方式分为皆伐、渐伐和择伐三种,根据林木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及林种等确定采伐方式。

四 更新造林

1森林更新方式:分为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三种方式。

2主要树种的选择:主要树种的选择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适地适树原则;

(2) 速生丰产优质的原则(主要是针对用材林而言);

(3) 优先发展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

(4) 引进外来优良树种,但必须慎重;

(5) 提倡营造混交林;

3更新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

4速生丰产林设计

5种苗问题:包括种苗种类、数量、质量及标准等。

6关于更新期及顺序:确定更新期和更新顺序应根据更新方式和更新树种而定,具体落实时依据先易后难的精神,首先在交通方便、地形简单处优先安排。

五 抚育间伐:抚育间伐是对未成熟林分或林木进行的采伐,其目的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木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改善林内卫生状况,增强和发挥森林的多种有益功能。抚育间伐的种类分为透光伐、除伐、疏伐、生长伐和卫生伐五种。

六 林分改造: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对那些低产、劣质的林分进行改造。

七 森林保护

1护林防火设计的主要内容

2森林病虫害防治设计的主要内容

八 多种经营、林产工业:林区开展多种经营和林产工业,务必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立体开发,全面发展”的方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搞活林区经济,解决林区的“两危”。

九 伐区基本建设与附属工程

1林道规划

2储木场规划

3局、场址规划

4附属工程规划

十 组织机构、人员及投资概算

十一 本经理期综合效益评价

1经济评价

2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评价

3社会评价

4技术评价

第三节 集体林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特点

集体林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特点及编制内容与林业局(场)森林经营方案大同小异。所以不再重述。

第十章 森林经营管理决策

第一节 引言

一、决策的概念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根据其偏好或效用,对多个方案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

根据决策人的多少,决策被分为单人决策和多人决策。而多人决策又可分为对策和群(集团)决策对策又称博弈是指决策局中人目标相对立、策略互动。而群决策则是指参与决策的人目标一致,但偏好不同,如何集结个人意见,形成集体的统一决策。依目标的多少,决策又被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在这个典型的决策问题中,有两类因素影响人们决策: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顾名思义是指可以被人改变的那些因素,在管理上通常是指人、财、物、时间、技术等。它们可以被人们选择、安排或改变。如例下表中的措施(a1,a2,a3),我们称它们为方案。所有的可行方案构成了决策的方案集,记为A(Action)。例方案集包含3个方案即A={a1,a2,a3}。决策就是在2个以上的多个方案中进行比较,最终抉择。

另外则是人们无法或难于控制的因素,或称客观条件。自然界中的许多因素(如气象等)。在例1中,根据常识我们知道皆伐迹地的自然状况可能有3种(s1,s2,s3),称它们为决策的自然状态,所有自然状态构成了所谓的状态集,记为S(State)。例下表的状态集包括3个可能的状态{s1,s2,s3}。人们可以利用各种知识或信息,估计每一个状态发生的可能性,数学上用一个概率值(P)表示。比如用p1=0.2,p2=0.5,p3=0.3分别表示s1,s2,s3可能发生的概率。当人们对状态发生的可能性一无所知的时候,决策被称之为不确定型决策;当人们完全掌握状态发生信息时,决策被称之为确定型决策。当人们对状态发生不完全肯定或只能作出概率估计时,决策被称为风险决策或统计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决策自然状态了解的多与少,决定着决策的成败。

根据决策人价值观和专业知识对每个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效用进行估计,形成所谓的效用矩阵R=(Rij),例如下表值得指出的是,有时效用值可以用一般的收益或损失数据表示,称为基数效用;而有时评价一个方案,很难用基数效用,比如选拔人才的决策问题,对人才的评价就很难用某种数量指标描述,通常采用排序(打分)的方法,被称为序数效用。

决策人选择适宜其决策风格的决策准则,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最优性选择。常用的决策准则有:

①最大最大(max max)准则

②最大最小(max min)准则

③折衷准则,也称赫威茨(Hurwicz)准则

④期望值准则,这是一种处理风险决策问题的方法。

几种常见的决策准则计算及其在上例中的应用

从表的计算可见,采用最大最大准则选择的是收益最大的方案a3,其最优值Ra=150,即迹地干净且不用投入,体现出决策人对自然状态的乐观估计和冒险精神(少投入多产出)。相反,采用最大最小准则选择了方案 a1,即从最坏情况(s1)出发找一个最好的方案,其最优值Rb=20。反映了决策人比较稳妥保守。期望值准则是一个较理性的方法,它在掌握自然状态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概率意义上的最优化,最终选择的是方案a2,其最优值为Rd=69。应该指出:期望值准则决策的效果取决于状态概率准确与否。

二、决策分析过程

决策分析过程 是为了选择而做的大量的理性分析活动,主要

包括信息收集、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和选择分析等四个环节。

1、信息收集

收集必要的信息是决策分析各个环节的基础,决策人要通过对关键信息的分析,发现问题,从而明确决策分析的起点。

2、确定目标

目标是决策人一种主观愿望,它表述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决策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它使得人们的经营管理行为有了目的性,反映出需求和价值趋向。

3、制定方案

人们要确定实现目标可用的资源及其约束,以及决策环境制约 ,决策方案被表述为满足这些约束的资源分配量或使用量的系统组合。

4、选择分析

决策分析人员根据价值准则体系,对多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

指出各备选方案对目标的贡献,最终提供给决策人拍板选择。

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层次与决策分类

1、国家要根据其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制定行业或产业政策,明确林业行业或产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原则,进而框定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区划,从而确定了森林资源宏观管理的对象、权限及管理机制。

从决策的内容上看,它实际上主要是编制一种土地利用规划,解决不同产业的土地资源分配问题和制定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是整个森林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层次的宏观决策问题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解决。属于国家级森林资源宏观管理。

2、在国家的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中的林业主管部门将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经济情况,制定相应的林业规划──确定林业发展战略、规模、布局及相关政策,协调各级林业部门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冲突,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宏观目标。地方政府的宏观管理行为主要体现为协调、控制、服务。管理上追求经济行为的有序性、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资源发展的均衡与可持续性而资源利用的效率性原则,将由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来主要承担。这便形成了森林资源宏观管理的另一个层次。

3、林业企业要根据效率优先的原则和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或经营方案。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利用规划,即分析资源承载力,予测资源消长趋势和市场与非市场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资源经济发展目标,寻求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即分析资源及企业环境约束、确定经营活动时序和相应的投入。由于森林资源本身的时空特性,这些规划通常是中、长期

的,带有明显的宏观管理的性质,与地方行政上的森林资源管理成互补关系。其次,分解、落实企业经营方案,制定、实施具体的作业计划等等。

第2节 木材生产决策

传统的森林经理学(Forest Management)是以木材永续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相对于近期发展而来的森林多资源永续利用(Multiple-use)和现代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可持续经营或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传统森林经理学实际是用材林经理学(Timber Management)。尽管人们现在比较强调森林多资源利用和可持续经营,然而木材生产仍然是林业主业之一。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人们开始用现代数学方法更科学地揭示和描述了森林资源动态,并根据需要建立了大量决策模型,以解决日益复杂的木材生产决策问题。其中,以数学规划方法(含线性规划、目标规划等)应用得最为广泛和成熟。

一、同龄林结构调整模型

1.森林调整

同龄林是人们组织经营森林的一种模式,它的集中作业(整地、选苗、造林、抚育和皆伐等)方式既经济、方便又便于机械化和管理。

*同龄林结构比较简单而易于控制,其核心就是:寻求理想稳定的龄级(面积或蓄积等)结构,并籍此持续经营(采伐、更新、生长),最终获得均衡的木材收获。

图10-1 和图10-2 示意出2种不同的同龄林经营单位及其经营过程。

2.森林结构与森林经营的数学描述

1)首先,设同龄林经营单位应该包含n个龄级。如图10-1所示

同龄林经营单位有3个龄级,即n=3。同时,经营活动被分

在m个分期进行(通常1个分期等于1个龄级)。如图10-1

所示1个轮伐期(m=3个分期)。

2)其次,记ai (t)表示t分期第i龄级森林因子(如面积)数,其中,i=1,2,?,n。则向量a(t)=( a1(t), a2(t),?, an(t))T表示t分期的森林结构。如下面例10-2中a(0)=(13300,5900,4500)T就表示同龄林经营单位期初的面积龄级结构(不均衡)。

3)最后,用Pt表示t分期内的森林经营活动(含采伐、更新、抚育等),则第t分期的森林

结构变化可表示为如下形式:a(t+1)= Pt [a(t)],即森林结构a(t)经过t分期经营活动Pt 变成了新的森林结构a(t+1)。

由于Pt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我们还可以用另外的形式表示经营活动。如设xij :第i分期采伐第j龄级森林的面积。ui表示第i分期更新面积。

更多相关推荐:
资金管理自查报告

资金管理自查报告接到总部转发的xx集团《关于加强资金管控确保资金安全的通知》(xx财字[20xx]4号)后,我单位高度重视,经单位领导研究决定,成立了自纠自查领导小组,对单位资金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

资金管理自查报告

资金管理自查报告接到总部转发的山东能源集团关于加强资金管控确保资金安全的通知山东能源财字20xx4号后我单位高度重视经单位领导研究决定成立了自纠自查领导小组对单位资金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说明如下一制度...

20xx年资金安全管理自查工作+报告(模板)

山西省电力公司送变电工程公司电网检修公司线路二工区20xx年资金安全管理自查工作报告一、本单位及所属机构资金管理现状为了加强我工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深化财务集约…

资金基础管理自查报告

资金基础管理自查报告根据关于的通知的要求分公司成立了由财务部资金管理岗成本费用核算岗和各区县分公司稽核岗等6人组成的资金基础管理自查小组自查小组于至对公司的资金基础管理进行了自查重点在资金实物管理银行账户含个人...

资金管理自查报告

资金管理自查报告接到局转发的由省政府和城乡建设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资金管理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后我单位高度重视经单位领导研究决定成立了自纠自查领导小组对单位资金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说明如...

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自查报告

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自查报告县财政局:为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督,促进专项资金规范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财发[20xx]94号文件精神,我公司重点对20xx年财政拨付企业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

预算和资金管理自查报告

XXXX年度预算执行和资金管理自查报告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单位预算和资金管理,贯彻落实XX部和XX委加强预算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经单位领导研究决定,成立了自纠自查领导小组,由XXX局长担任组长,对单位XXXX年…

关于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自查报告

关于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自查报告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本单位立即安排部署落实专人负责对20xx年和20xx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认真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20xx年我单位收到两个项目专项拨款农机...

XX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凯里市XX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自查报告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我校高度重视保障日常公用经费的投入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现对20xx年20xx年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具体...

安乐溪乡中心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自查报告

赫章县安乐溪乡中心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自查报告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我校高度重视保障日常公用经费的投入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现对20xx年20xx年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具体情...

建设资金使用自查报告

杭锦旗水务和水土保持局关于20xx20xx年财政资金使用的自查报告杭锦旗审计局杭锦旗水务和水土保持局20xx年20xx年水利水保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累计拨入财政资金334232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60...

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自查报告

夹河镇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自检自查报告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惠农资金管理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开展强农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的要求我镇开展了强农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的自...

资金管理自查报告(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