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

时间:2024.5.13

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

汶川地震发生后,那许多许多的故事不仅仅让人心痛,更重要的是感动!它不光牵动了每个家庭之间的亲情,更牵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那太多太多的感人事迹无法一一列举,只把我看着最心痛的故事放在这里,时时提醒自己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最后的短息:宝贝我爱你

5月13日中午,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已没有了呼吸。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队走向下一片废墟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忽然反身跑回来,费力的把手伸进她的身下摸索,“有个孩子,还活着!”一番艰难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一条小被子里,大概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的身体庇护,毫发未伤。医生做检查时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男子努力给妻子死后尊严

一个在地震中痛失妻子的男子用绳子将妻子的尸体绑在背部,然后用摩托车载着她前往当地的太平间。在地震后混乱中,这名男子坚持认为妻子不该被遗弃在那些尖利的碎石中,在极大悲痛的折磨中,他努力要给予自己的妻子死后些许尊严。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悲咽腔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犹豫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就出。这名男子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他用血肉身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了生命之门。大震中,张老师的妻子,同是该校老师的邓霞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伟大的放弃

杨云芬在废墟下撑了四天,同样努力的,还有救援者。营救、失败、再营救??他们不肯放弃。但是第四天的上午,又一次营救失败后,杨云芬突然含泪对外面的人说:“放弃我吧,去救别人!”之后,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放弃,不是她无力坚持,而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她的自杀,不是她不热爱生命,而是断了救援人员的继续救援的念头,帮他们下定决心,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杨云芬的放弃,是人类所有放弃中最悲壮的一种放弃。因为她的放弃,是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与利益而作出的。留给我们的,只有永恒的感动??

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但是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却将永驻中国人的心头! 如何提前做好地震前的防震自救准备?

收到地震预警或者发现有地震预兆之后,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准备好避灾紧急生活备用品。比如:

A.1-2天使用的饮用水和易于存放、方便食用的食品,注意水和食品应按保质期的要求定

期更换。如果有婴儿的话需要准备好奶粉。

B.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蜡烛、打火机、口哨、锤子等一些生存工具。

C.一些简便可以防寒的衣服、内衣裤、毛巾、手纸、手套等简易生活用品。

D.准备一些治疗感冒病、肠胃病以及外伤包扎的药品和一些急救医药品。

E.别忘了随身携带现金、银行卡、身份证和贵重物品。

将这些东西提前准备好,装到包里放到一伸手随时可以拿走的地方,以备地震发生时紧急避难所用。

地震突然发生时,应该如何紧急避险自救?

如果突然发生地震,应该要紧急避险,这对是否能幸免遇难非常重要。紧急避险的重要性。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有人调查过唐山地震幸存者中的974人,发现其中258人采取了紧急避险措施。这258人中有188人成功脱险,占72.9%。说明只要避险方法正确,脱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紧急避险的原则是:

1. 就近躲避

2. 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当

然,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在1556年陕西华县8 级大地震的记载中也总结到:“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是说,突然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向外逃,而要躲避一时等待地震过去,还是有希望存活的。这“伏而待定”,高度概括了紧急避震的一条重要原则。

为什么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呢?这是因为:

―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反倒会因楼道中的拥挤践踏造成伤亡。 ―地震时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

―地震时房屋剧烈摇晃,造成门窗变形,很可能打不开门窗而失去求生的时间。 ―大地震时,人们在房中被摇晃甚至抛甩,站立和跑动都十分困难。

除了“伏而待定”这一原则外,地震时还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短暂的时间内首先要设法保全自己;只有自己能脱险,才可能去抢救亲人或别的心爱的东西。

2.因地制宜,选择安全合适的避震地点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1.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2.内墙墙根、墙角;

3.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如果你在公共场所,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1.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如果你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首先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3.如果你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尽量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户外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户外,这时候你应该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比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比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在野外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野外,这时候你应该:

1.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2.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3.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与互救?

――稳定生存空间,保存体力,克服恐惧,等待救援。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抢救,对于减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从唐山大地震统计资料得知: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可达95%,24小时内救活率为81%,48小时内救活率为53%,由此可见,地震后及时组织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对埋压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震后被掩埋如何来自救?

自救是指被压埋人员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环境,创造条件及时排除险情,保存生命,等待救援。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克服恐惧心理,坚定生存信念,稳定下来,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设法脱险。如一时不能脱险,不要勉强行动,应做到:

保持呼吸畅通:

设法将双手从压塌物中抽出来,清除头部、胸前的杂物和口鼻附近的灰土,移开身边的较大杂物,以免再次被砸伤和倒塌建筑物的灰尘呛闷发生窒息;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和头部;

保持存身空间:

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扩大活动空间,设法脱离险境。记着朝向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但是千万不要使用明火(以防有易燃气体引爆),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

保持体力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维持生命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地震后面对多人掩埋,如何来互救救?

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门的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等。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4.如果地震后情况比较复杂,条件不具备,无法立即实施救援,应尽快设法请求外援,或先设法延长被掩埋者的生命,等专业救援队伍到达后再实施救援。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


第二篇: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

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地震,震级为7.8级。这场灾难令国人震惊,同时也让世界震惊。全国上下都在忙于抢救还有生还希望的受灾的人们。大批的医疗人员也开始进驻灾区。

那么这场灾难所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如何的呢?

一、 突发性灾难事件

突发性灾难事件指的是灾难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这类突发事件需要有及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社会救援系统和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尽可能减少伤亡和心理社会后患。

二、 灾难发生后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要性

灾难对受灾人群的心理社会影响是复杂和沉重的,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会带来长期和不良的后果。灾难应激应该理解为对灾难事件的正常反应。多数研究指出,灾难事件发生时是进行危机干预的最佳时刻。 在灾难发生时,大多数人不会变得无能为力,只不过短期内处于不能应付和心理失衡状态,通过心理社会干预使他们增强信心和应对能力,就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心身健康水平,预防突发性灾难所导致的心身障碍的发生。

三、 哪些人群需要心理社会干预?

第一级:直接被卷入大规模灾难者。幸存者需要及时的心理社会援助。 第二级:与一级受灾者有密切的个人和家庭联系,可能遭受严重的悲

哀和内疚反应者。幸存者需要心理社会工作队的援助,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

第三者、从事救援或搜寻的工作者,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

第四级、受影响区域以外的社区成员,他们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他们可能隶属某些组织,这些组织对灾难的可能原因负有一定责任。 第五级、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第六级、不同人群的混合,在家中等候消息的与第三级受灾者(但处境安全)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如救援或搜寻工作者的家属。

四、 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心理社会干预的常用方法

目前运用较多的突发事件应激晤谈技术(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

进行CISD时每组人数以8人左右为宜,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组织,全程过程约2-3个小时,分6个步骤。分别由导入期、事实期、感受器、症状期、辅导期和再入期组成。其中感受器是当事人情绪最强烈的阶段,不仅要说出在应激事件中最初及最突出的想法,由事件引发的想法的改变;还要表达出情绪,帮助参加者识别事件中的强烈情绪,并指出情绪反应是对非常情境的正常反应。在这个阶段,相当多的参加者都会哭泣。要特别注意参加者暴露出的内疚、自责等感受。要及时地给予关怀。此阶段情绪的识别与讨论是创伤愈合的重要环节。

五、 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的特征:

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的根本原因是破坏性地震本身。包括外伤和内伤。外伤是一种硬冲击,客观上破坏严重,构成客观原因。内伤是一种软冲击,主观上的心理创伤,包括恐惧感、孤独感、失落感,构成主观原因。

从心理特征来说,包括需求层次的降低、需要内容的一致化、潜在要求的明显化、自我意识的双向变异和离轨意念的萌动。其中离轨意念的萌动又分为弱化表现(依赖性增强、自信心减弱、自控能力降低)和强化表现(责任感升华、离轨欲望萌动)

从行为特征来说,包括亲合力增强(亲合联系的选择性降低、亲合目的单极化、亲合需求的相互性)、行为的趋同性倾向(行为目的趋同、行为动力的趋同、行为表现特征的趋同例如盲目避震)、从众行为和异常行为(即离轨行为,包括超级越轨、违规离轨如谣传、情绪性离轨如丧失生活信心、大吃大喝)

由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具有冲击强度大,冲击时间长,冲击范围广的特点。它不仅在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区对地震灾害起了放大作用,由这种冲击造成的人们心理创伤将在相当范围、相当长时间内保存下来,其衰减有明显的迟缓现象,只要外界一有某种刺激,这种冲击形成的心理创伤就有可能造成新的甚至是“无震”的地震灾害。

六、 地震引起心理反应的部分效应

1. 恐震效应。

一次大的灾难性地震,不仅夺走了许多无辜生命,给不少家庭和整个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使人们对地震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在人们的

心灵深处蒙上一层阴影。特别是唐山大地震,瞬息之间使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夷为平地,40余万人非死即残,7000多家庭断门绝烟,在人们的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在这种潜在心理的作用下,加上人们在遇到危险时本能地想要逃离危险的条件反射,使人们在遇到大地强烈摇晃时失去平静的心情,思维产生混乱,即使某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由于受周围紧张气氛的影响和从众心理的驱使,心理上也难于保持平静,加上本能的生理、安全需要为目标,导致一时自我失控的行为动机,引起不恰当的避震行为,如盲目外逃、跳楼等,还有不少心血管病者因受到惊吓而致死。这种现象称为恐震效应。由于这类效应,地震发生后,灾害就大大放大了。

2. 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效应

一次有一定影响的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出现地震谣言或误传事件,而且会在相当大范围,相当长时间内流传,这种效应称为地震引起社会心理冲击的谣传效应。这种效应往往形成“无震”的地震灾害,其破坏之严重,不可等闲视之。19xx年唐山大地震后,大半个中国的居民受到地震的惊恐,恐震心理严重。稍微年长的人都记忆犹新。

3. 抢购效应

这种效应也是上述效应的直接结果,往往给市场带来很大冲击,形成某些商品脱销和人为的市场紧张,而反过来又加剧了上两种效应,使人们心理更为紧张。

4. 破坏效应

地震发生后,社会控制机关削弱(特大地震后甚至解体),社会的权

威性、威慑性降低;人际制约放松,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力降低;由自我意识弱化带来的人们自我控制的放松甚至瓦解,造成离轨意念的萌动而发生越轨行为成为震后的破坏效应。

总之,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造成的效应方方面面,具有一定规模,不过上述几种效应不能绝然分割,经常混在一起,同时出现,互为因果,互相激活,彼此联系在一起。

七、 心理创伤度

心理创伤度是一种综合残留,是灾害在人们的心理上留下来创伤的衡量程度,它包括认知、情绪反应、行为意向等各方面的心理创伤。心理学把个人所处的情境和真实的感觉定义为“心理创伤事实”;个人评价自己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实所产生的认识与感觉,定义为“自我创伤感”。

和地震烈度表一样,我们可以把心理创伤的程度用心理创伤度表来表示。我们把地震袭击后人的认知、情绪反应和行为意向作为心理创伤度的三项主要指标,根据情况,我们划分为四度:

一度:无明显心理创伤。在认知方面,对地震消息无明显了解欲望,持无所谓或根本不想知道的态度。在情绪上没有任何害怕的反应,对地震事件表现得无所谓也不担心。在行为上表现出平静、镇定,没有应急行动。

二度:有稍明显的心理创伤。在认知方面,对地震消息有一定兴趣,大部分人认为过几天知道也行,只有少数人想立刻知道。在情绪反应上不太害怕,在态度倾向上对地震事件不太担心,但也有人有些紧张,

有些不明确但又有些难忍的不适体验,有些忧虑。行为意向上有缓慢的应急行动(如走动)。

三度:有明显创伤。在认知方面,对地震消息大部分人想立刻知道。在情绪反应上大部分人感到害怕或较害怕,表现得慌乱、烦躁。在态度倾向上表现得担心和较担心。在行为意向上表现得反应急切(如奔跑)

四度:有严重的心理创伤。在认知方面,几乎所在的人都想立刻知道。在情绪上,几乎所在的人都感到非常害怕、恐惧和惊恐(一种骤然爆发的急性恐惧)、哭叫。在态度倾向上表现出极为担心、甚至痛苦、生气和愤怒。在行为意向上发生过激行动(如跳楼等)和其他一切无意行为。

资料表明,地震时社会心理冲击引起的震亡率相对于建筑物直接把人砸死的震亡率大得多,因此地震时错误反应,例如跳楼、急奔外出、挤在狭窄处、门口、楼道是造成高震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若临震不慌,采取正确的避震行为,可大大降低震亡率,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从软科学方面作适量的工作可引发出在硬科学上要大量投资才能取得的效果。

八、 地震冲击的心理反应

中国的资料表明,受到地震袭击时,人们恐怖感主要不是由于地面震动所引起,主要是由于对以往地震灾害的记忆所引起,不过地震动是一种重要的诱发因素。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研究了地震动作用下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对120个

被试进行了试验,被试中有大学生,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有参加过地震现场调查,有缺乏对地震感性认识但真正从事地震理论研究的,因为是用严格的实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实验表明,地震对人的恐惧心理不完全是地震地面运动引起的,恐惧心理不是起因于物理原因,足要是由人们对以往灾害性地震产生的房屋倒塌、人员丧生的恐怖情形的记忆,在一定的地震地面振动诱发下产生的。单纯的地震地面震振动不论多大,均无法使人产生强烈的死亡恐怖感,它起源于心理原因。俗话说“心病尚需心来治”,这就给减轻社会心理冲击,减轻灾害指出了具体的方向,

九、 大地震引起的精神紧免疫力的关系

日本大阪和神户大地震中受灾者的免疫力指标----

NK;细胞的攻击能力的检查结果。

精神状态

NK细胞的攻击力(%)

地震一年后的调查对“精神状态是否安定”的回答情况

(53位被试)

稳定(10人)

41.7

稍微不安(31人)

25.2

不稳定(12人)

21.0

地震两年后的调查(30位被试)

精神状态转好

28.4

参考:健康的人的NK细胞攻击能力在35%到40%之间。

结论: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紧张(在这里指精神上的不安感)影响人的免疫力。

十、 震后孤儿的心理行为

唐山大地震无情地抛下了4000多名无家可归的孤儿。昨天还是活蹦乱跳的孩子,有一个温暖的家,今天却失去了母爱和父爱,失去了生活的寄托。这些一瞬间被推向生活厄运的地震孤儿,内心世界中隐藏着一个不被人知的孤寂的心灵苦岛。他们在心理上普遍有强烈的孤独感,日夜追寻着从未得到过的母爱和父爱;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普遍不愿与别人交往,不愿意谈论父母、家庭;他们对未来的向往比之一般孩子更为实际,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给人一种与其年龄不甚相称的个性特征。

对于他们来说,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算不了什么,最大的灾难是夺去了他们的父母,夺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正因为有这样巨大的创伤作心理背景,他们的情感才处于空白状态,自我意识容易扭曲,时刻闭锁着心灵的大门,形成不愿与外部世

界沟通的“我不知道”的心态,构成了对心灵创伤的本能护卫,而在意识深处,却体味着凄楚的心路历程。

十一、关于此次四川汶川县大地震的心理学思考

这次的地震无疑是中国有史以来很严重的一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数比19xx年的唐山大地震要少得多。一方面是因为震中地区没有唐山那么人口稠密,另一方面是中国政府作了大量的及时的抢救工作。

19xx年代,中国人民还不知道什么是心理问题,更别提什么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了。所以唐山的那次抢救仅限于把人的生命看的很重。时间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中国人民已经开始消费心理咨询了,心理咨询行业正为国人所逐渐接受。

那么这次大地震的抢救工作能不能把心理咨询纳入到日程中去呢?照说是可以的。人的生命不仅是物质的,更是心理和精神的。

这不仅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需要心理学知识来帮助抗震救灾,就是受灾的社会群体也是需要心理学知识来协助的。

我们派出了大批的医学人士,更多地涉及到生理学基础上的医生。有人说了,现在先救命要紧,但是把人的命救下来就万事大吉了么?看看唐山大地震所产生的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严重的后遗症,就知道那些从死亡线上救下来的人该多么需要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医生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

心理的影响是长期的,而及早介入心理辅导势必将会尽量减少灾难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尤其是孩子,他们更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孩子的依恋类型将会对他们的影响是终生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后代。在他们幼小的年代就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安全基地--父母,这种影响将是巨大的,绝不仅仅是一句“抚养长大成人”所能够弥补的。而及早地介入孩子们的心理辅导,对他们的成长将极为有利,我们不能让他们在“爱”上断乳。

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这是两个不同的行业。

我衷心地希望整个社会能够真正重视本次大地震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让更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更早地介入到整个救灾中来。

大地震报道的心理学检讨

时间:2008-08-06 16:03:00 作者:; 来源:

● 刘有才

从角色冲突看记者的情商与人格

在这场特大灾难中,每一个在现场采访的记者都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记者、职业人,又是社会人、普通人。从职业人角度,他们要做好新闻,把灾情及时传递出去。从普通人角度,他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情感压力和心理问题。在强烈的角色冲突中,记者该如何协调职业人与普通人的关系?记者的“情商”与“人格”就显得非常重要。 情商是与智商相对的心理学概念。所谓情商是一种驾驭自己的能力,包括驾驭自己的情绪、思想、意志等,以便实现自己的愿望。在采访活动中,记者的情商主要表现在记者善于控制采访对象的情感和驾驭自己。人格指的是存在于个体的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持久性心理倾向与特征,人格与外在环境互动而决定个人的思考、欲望、情绪和行为等。在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不同记者表现出不同的情商与人格。

《青年参考》5月29日报道:5月17日,河南省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成功营救出被困124小时的女工卞刚芬。当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员动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一名现场医护人员不满地说:“照相机的强光会对她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会伤了她的。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呀!”

6月2日谢闻麒在《地震采访:新闻工作者不要以“新闻”的名义伤害》中提到,绵阳长虹培训中心,心理专家和一位女学生面对面坐在草地上。专家两手放在学生肩上不停抚慰,学生满面含悲,低声啜泣,正欲说些什么。一组电视记者冲了过来,拿起话筒对准学生嘴巴:

“你为什么要哭?”心理专家气得直想打人,她和那个学生沟通了3天,刚刚让学生把悲伤释放出来,可是摄像机的出现,让一切前功尽弃。

人们将这样的记者叫作“冷血记者”。他们对新闻素材表现出强烈的追求,但对采访对象缺少怜悯、同情。这些记者忠实地记录了灾难,也忠实地记录下自己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情商”与“人格”的偏差。

我们还看到一些在地震一线采访的记者,用他们的行动很好地诠释着人格。5月13日,汶川映秀镇雷君将4岁的儿子刘毅托付给了法制晚报摄影记者吴海浪。吴海浪和另外一名记者背着孩子,整整“爬”了4个小时,最终“爬”出映秀,完成雷君的生死之托。 在地震报道中,优秀的报道达到了传者、被采访对象与受众间的情感互动、人格互动。人们透过报道能感受到传者的情感与人格力量。

“关爱冲突”与“关爱缺失”

“灾难心理学及心理危机干预资料”中指出,存活者可能会面临5种心理经验,其中“关爱的冲突”最有可能因媒体的大量反复采访造成。

这次地震中“明星报道对象”无一例外地成为典型“关爱冲突”的例子。比如“敬礼娃娃”郎铮经媒体报道后,成为一个小英雄的符号,太多的看望,太多的采访,太多的“深入采访和新闻挖掘”,让

这个3岁孩子的心理压力无从释放,最后郎铮一家不得不回绝所有媒体的采访和探视。

与媒体蜂拥采访造成“关爱冲突”相对应的是“关爱缺失”。除了“可乐男孩”和“敬礼娃娃”,灾区还有多少孩子用舍生取义的方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还有多少孩子伤残严重却意志坚强,还有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需要关怀?那么多的孩子,那么多的受灾群众可以报道,可惜媒体在“追星思维”下关注的视角变窄了,客观上造成了“关爱缺失”。

媒体暗示与潜意识激发

受众接收媒介信息是一个过程,其间的心理状态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相互转换之中。为此,媒体要千方百计吸引受众,使其从潜意识状态进入意识状态,引导受众按照媒体的意图进行思考和联想。媒体的引导方式除了直接引导,还会大量采用心理暗示。大地震报道中有两台特别活动,它们分别是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和四川电视台“以生命的名义”。

“爱的奉献”从叙述第一个救援故事开始,朱军就泪水涟涟,可以说“朱军式的煽情暗示”贯穿了这场特别活动的始终。现场氛围、电视短片、被采访者的回忆、主持人的讲述,无不一遍又一遍地暗示着“泪水”。整台晚会形成了“泪水—捐款—泪水”的基本模式,全国的观众也沉浸在泪水之中。从单纯募捐的效果看,这种不断的暗示

有效地激发了捐款的冲动。但我们从心理学进行分析,这次大型募捐活动中的一些暗示很值得商榷。

最典型的例子是四川女警察蒋敏。在这次地震当中,她失去了妈妈、女儿、奶奶、外婆等10位亲人,但她坚持工作在抗震救灾一线。在电视短片中,蒋敏在几乎站不稳,不得不扶着帐篷的情况下接受了记者采访。记者问完她家中的伤亡后,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够坚持在一线呢?”、“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让女警察的眉头皱到了一起。很明显,这些问题是在暗示蒋敏的崇高,暗示她的责任心和心中的大爱。但这种暗示忽视了被采访对象的精神状态,没有顾及被采访者的内心伤痛。受众无法根据暗示方向去思考,而是强烈地感觉到记者的问题太做作太残酷。对女警而言,这个暗示更是失败的。她当时在用工作麻痹自己的痛苦,这些问题一下子让她的自我麻痹失去了作用。我们在短片中也看到,她勉强回答了问题,但结束采访后晕倒在地。

央视利用蒋敏发出的第二个错误暗示是将她从救灾前线请到特别活动现场。蒋敏是作为“抗震精神力量”的代表符号出现的,电视短片已经将这个符号有效地传播给受众,没有必要再将她请到现场对符号进行确认。这个暗示注定达不到它所希望的引导方向,因为人们不会激动于蒋敏的出现,而是会更加担心蒋敏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尽管现场主持人多次对蒋敏进行心理暗示,但观众看到蒋敏面无表情,一次又一次喃喃自语:“找不到了,找不到了。”请蒋敏到现场,这是

对一个身体和心理极度疲惫的人的无情摧残,也是对受众心理的一次摧残。

“以生命的名义”在暗示使用上比“爱的奉献”要隐蔽,但效果更好。四川电视台较多地报道了军队、武警、地方单位、个人的救灾工作。其中用了一些例子:汶川县委书记王斌的地震过后的39个小时;都江堰向鹅乡干部罗志斌抢救完群众后,才发现废墟中露出一只脚,那竟是他的孩子;有人把党支部的牌子插在废墟上,让群众知道党支部就在群众身边;小学生自己逃出了教室但发现有同学还没有出来后又冲了回去,采访时他说因为“我是班长”;6岁的小思雨双脚被水泥块压住,她在废墟下唱儿歌安慰救她的救援队员。这些讲述与采访没有直接暗示人“流泪”,整台特别节目更多地关注了灾区人民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向受众传递的是受灾群众苦难中表现出的力量,体现出含着泪的坚强。

“以生命的名义”还运用了很多图片,通过路边受伤孩子高举“感谢解放军”、“灾区人民感谢您”的图片,使每一个受众都听到了四川人向全国、全世界喊出的“谢谢”。特别节目中的很多歌曲本身就是优秀的心理暗示,如刘德华等明星演唱的《承诺》,整首歌让受灾群众感觉不孤单,让人感觉到社会对灾区恢复家园的强大支持,从而起到心理疗伤的作用。

滥用强化造成心理危机泛化

强化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加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率。媒体强化的手段有很多,报纸的文字、图片选择、版式风格、电视的画面、声音、主持人的语调、同样内容的反复播放都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滥用强化,是这次地震报道中绝大多数媒体表现出的问题。一些媒体对于强化手段不惜重重叠加,甚至表现出一种“狂欢”的热情。

有些媒体选择废墟中孩子的悲惨遗体图片,有人称此为“身体恐怖”;有些媒体每天用触目惊心的方式报道触目惊心的死亡数字,有人称此为“冷酷的验尸官”;有的媒体用煽情的手法大量报道生离死别的悲痛,有人称此为“无情的催泪器”。在灾难心理学上,“每一个看见灾难的人都是受害者”,这其中就包括由媒体获悉灾难的人群。媒介信息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认知活动,而且也影响人们的性格和情绪等。这种滥用强化的报道,直接造成心理危机泛化,心理受灾人数大幅增加。

除了媒介信息内容会影响传受者的心理,超载的媒介信息量也会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巨大压力。一段时间内关于地震灾难的强化信息洪水式的超负荷传播,使人们心情压抑、焦虑、困惑不安,产生心理障碍。在大的灾难面前,很多人原本就感到无力、无助、沮丧,甚至颓废,媒体的滥用强化就是对这些人群精神上的落井下石,甚至是对“活着没什么意义”的特殊心理人群在背后推了一把。对于受灾群众而言,强化的滥用更是一次次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

在大灾面前,媒体的强化报道对帮助社会度过危机是无价值的,

甚至会加剧社会危机。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媒体“从早到晚播放飞机撞大楼的视频”,导致美国人民心理承受能力变差,对此美国的媒体已进行了反省。我们在报道灾难时,给受灾者和受众以人文关怀,克制自己内心魔鬼的冲动,节制表现手段,也是更负责任的选择。

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以汶川为中心,迅速向四周扩散。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均有震感。那一刹,整个神州大地都在颤抖;那一瞬,全球的目光都在汶川汇集。房屋倒塌,人民罹难;巨石滚落,道路封锁;余震来袭,水坝溃堤??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倒下,大家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面对灾难,奋力抢救。

灾难已过数月,受灾群众的生活基本上有了着落,心灵上的创伤也在愈合,但我们不能就这样轻易忘掉当时的痛楚。当悲恸的日子渐渐远去时,痛定思痛,我想结合心理学的知识简单的分析了一下汶川大地震时种种现象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地震作为一种灾变,其影响具有急剧性、波动性。虽然地震的时间一般比较短暂,但其社会心理后效却是相当长久深远的。

关于地震的影响分为地震传言,地震恐慌,震时反应,震后情绪反应,震后行为异常几个部分。其中地震传言和地震恐慌都是震前影响,而这次汶川大地震来的极为突然,所以地震这两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下面我们着重分析震中震后的影响。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震时反应。

地震是一种强烈刺激,会引起人们明显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在地震发生时,人们的反应往往遵照下列次序:

1. 情绪惊恐,首先是震惊,接着是害怕和慌乱,并且出现认知的“空白”和智力的迟钝。

2. 认知判断,发生在恐惧之后的某一阶段。人们将当前现象与地震知识结合起来,确认是发生了地震。

3. 外部行为,恐惧之际,特别是在认知判断以后,表现出外部行为,比如逃离、自我保护或者坚持岗位、解救他人。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我们通过各方面的渠道了解信息。从这些信息对地震的描述,我们也能深刻体会这个过程。有一位经历地震的网

友后来在博客上写道:“当时我正在家里上网,忽然感觉有人左右摇晃我,接着看到电脑左右摇摆,随后房子也在摇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当时我懵了尖叫了一声就往楼下跑。在奔跑的前30秒里,根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看到慌乱的人群一边跑一边望向后空,我还以为有轰炸机呢。直到陷在人群堆里,才听到是发生了地震。”

地震往往造成房屋倒塌,将人买入其中。受到这一突然的毁灭性的刺激,被掩埋的人无疑会有强烈的心理反应。此时生存者在废墟中的反应就更为重要。有的人所处的客观条件可能比其他生存者都要好,但是因为反应不对,所以他们没有生存下去。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我们屡屡听到生还奇迹的故事:

12日地震后,46岁的龚天秀被坍塌的农行宿舍楼掩埋。73小时里,她为了自救,用砖头砸烂自己小腿喝血求生。被消防官兵发现后,因为右腿被水泥板压住,且空间狭小,消防官兵无法施救,她要来锯子和剪刀。自己锯掉小腿,剪断筋肉,爬出废墟。

据说她是一个她是一个结婚多年还不敢一个人睡觉的“胆小”女人。为何有亲手锯掉右腿的勇气逃生?

原来是想见到儿子成才的母爱,支持着她!她的孩子去年才刚大学毕

业,她一直想要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这位母亲在被困多日后做出巨大的牺牲。

震后情绪反应在汶川大地震中也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地震以后许多人都无视危险,容易出现一些非理智的行为,如冲动的、固执的、不顾危险和后果的从事认为是必要的行动。由于情绪的冲动和理智获得的变窄,在危险的情境中常常意识不到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可能还对一个消防战士记忆犹新。他就是金立结。在一个学校的抢救工作中,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震后还容易出现行为异常。

在震后除了正常的良知的显露,还有恶性的去抑性。一些投机者,受到地震区内有大量有价值的物品的刺激,在社会控制力量减弱或者空白之际,减弱或者摆脱头脑中的法律、道德观念,去占有别人的或者国家的财产。

人民网北5月18日电《健康时报》记者赵安平、刘桥斌从北川抗灾前线发回消息。

正在北川灾区抗灾抢险的公安特警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维护抗灾秩序的重任。灾难发生后,有人奋不顾身地去抢险救人,也有几个别不法之徒以自愿救灾、寻找失散亲人等名义在灾区偷盗财物。截止5月17日,在北川灾区执行特警任务的重庆特警已经抓获了在灾区趁火打劫偷盗财务的犯罪嫌疑人28人。

搜出手机18部,现金3万多元。在北川县城一个倒塌的金店旁边,5名男女神色慌张,每人的每个手指上都带着金戒指,经盘查,全是偷的。

我仅仅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部分震中震后的现象,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关于这一问题多多表明自己的想法,为灾区人民的心理治疗献计献策,帮助灾区同胞早日脱离苦海,过上幸

福的生活。

更多相关推荐: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那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20xx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8级大地震爆发其能量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桥梁坍塌房屋倾垮尸横遍野哭...

汶川地震演讲稿

汶川地震演讲稿震在汶川痛在我心汶川一震举国同悲地震发生后死亡人数从5000多人到7000多人再到8000多人据民政部门最新统计截至今日7时汶川地震已造成川甘陕渝滇等省市共9219人死亡编者注据人民网最新公布的数...

汶川地震演讲稿

汶川地震演讲稿伤痛忧思坚强512汶川80级大地震震毁了无数平和而宁静的城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震撼了13亿中国人的心也震惊了整个世界在那一瞬间巴山蜀水在呻吟祖国母亲在哭泣大地母亲在恸哭对于灾难我们无法逃避也无...

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强筑起民族的脊梁今天即20xx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xx年5月12日注定要使我们用一生去铭记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震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那一瞬间巴山蜀水在...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演讲稿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演讲稿纪念512演讲稿几个鲜红的数字是让人精神紧崩的数字是让人心情沉重但又唤来坚毅与顽强的数字20xx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始无前例的强度倾刻间强大的能量由地底纷涌...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作文——四川汶川地震演讲稿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作文四川汶川地震演讲稿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您还记得吗20xx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您还记得吗中国四川汶川县那一刻汶川大地震爆发其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顷刻之间汶川震动四...

四川大地震 ——演讲稿

演讲稿四川大地震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四川大地震20xx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这场大地震震撼了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看着那些子弟兵看着国家领导看着那些灾民看着那些志愿者心里暖暖的...

四川汶川地震演讲稿:众志成城,燃情感山川

四川汶川地震演讲稿众志成城燃情感山川四川汶川地震演讲稿众志成城燃情感山川今天是五月十七号距离汶川大地震过去已经整整五天了但是那个痛彻心扉的下午却依旧历历在目在今天在这个时刻我只是想向大家讲述一个四川姑娘真切的心...

王诺作文:演讲稿:爱心永恒—汶川地震后的中国

演讲稿爱心永恒汶川地震后的中国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古老的东方有片神圣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孕育了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这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母亲中国然而近年来我们的祖国妈妈却经历了一连串的...

加油,同胞!-汶川地震演讲稿

加油同胞汶川地震演讲稿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一时间全国人民的目光都投向了那里随着电视报纸的不断报道灾区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的心也跟着一起激烈地震荡着昨天温家宝总理亲临了灾区第一线当他在新建小学前冒...

纪念汶川地震七周年诗歌朗诵会讲话稿

纪念汶川地震七周年诗歌朗诵会讲话稿纪念汶川地震七周年诗歌朗诵会讲话稿尊敬的各位教育局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天灾无情大爱无疆大灾大爱让中国人历经30年市场经济冶炼已角质化的心肠软化了中国人的坚忍中国人的耐...

唐山大地震中英文双语简介

唐山大地震中英文双语简介来自贡献人Alex创建时间20xx07261128冯小刚导演拍摄的唐山大地震电影上映于此同时又让我们回到了19xx年TheChinaEarthquakeofJuly2819xxTheTa...

汶川大地震演讲稿(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