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时间:2024.4.7

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绪论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 人类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人类社会生产和 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 四个时期

(1)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在这一时期,古代先哲对教育认识的思想成果和他们所提出的有关教育的 精辟论述,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教育实践,而且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教育实践 提供了依据。另外,古代先哲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科学的成分,为后 来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具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时期

教育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产生的发展和 科学的进步而实现的。教育学逐渐由对现实的描述走向理论的建构,用比 喻、类比等简单推理方法走向科学、严谨的诠释。但是,由于对实证和实 验方法运用的缺失,这一时期教育学的理论水平仍未达到真正科学化水平。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他在自己最著名的教育论 著《大教学论》中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 全部艺术”,提出了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主张建立适合学生 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提出了不同学科的教育方法及教学原则。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 的这一著作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学史上被公认 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也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 科学

(3)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各门不同学科的日益兴起,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 面,教育学从新兴学科中吸收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新和丰富自己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学也逐步利用和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走向深入。由于不同的研究主体借用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对教育进行研究,因而对教育的认识各不相同。

(4)教育学理论深化时期

教育理论领域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开创了人们对教育理论深入探究的新局

面;A教育学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

B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

C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

D教育学开始进行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元教育学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2)有助于更好的指导教育实践

(3)有助于指导教育改革

(4)有助于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1、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活动

2、教育的要素

一般来说,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是构成教育的 基本要素。

(1)受教育者

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从事学习的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儿童、

少年和青年。这些学生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专职的、主要的受教育者。他们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目的所在,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

(2)教育者

指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等专职教育者。其中,教师为最主要和

最重要的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实际上,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更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3)教育内容

是教育活动中所要传授和学习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

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在内容上可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教育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联系师生的中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4)教育环境

是为培养人而有意识地专门创设的情境。以学校物理空间为界,可将教育环境划分为校内教育环境和校外教育环境。

(5)教育手段

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在内的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理

解教育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特定方法和措施的总和,其中包括与之相应的媒体的运用。

3、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既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以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为教育提供了不断丰富的教育内容和不断发展的教育手段

(2)学校教育的产生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一方面,统治者需要通过教育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专门人才和顺民;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倡导自己的主流意识。这就创造了学校教育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3)学校教育产生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

一方面,文字的出现为学校教育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日

益积累和丰富的文化、文明成果对学校教育的产生提出了要求。

4、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5、教育本质的异化

(一)教育本质异化的含义

指教育成为异己的力量,成为异化的、无人的教育,这种教育非但没有完

成其培养人的作用,反而成为限制人的发展甚至伤害人的力量。

(二)教育本质异化的表现

教育本质异化的两种典型代表是“奴化教育”和“物化教育”

(1)奴化教育是一种工具教育,它的实质是培养服从于统治者的接班人、

助手和顺民,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教育。

(2)物化教育是一种机械教育,它的实质是把人当做没有主体性的、只会

机械地接受影响、被动地接受灌输的容器,是一种扭曲的教育。

(三)教育本质异化的消除

以对教育本质的科学认识为基础,形成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及正确认识指

导下的教育实践是消除教育本质异化的社会基础

(1)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消除教育本质异化的社会基础

(2)正确认识教育本质是消除教育本质异化的思想基础

(3)以正确的教育认识为指导的教育实践是消除教育本质异化是实践基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功能

1、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

2、教育基本规律的具体内容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制约着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优质的、科学的教育可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劣质的、不科学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甚至可能危害个体身心发展;二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也制约着教育,适应并能促进个体发展的教育才能得到不断发展,不适应、不能促进个体发展的教育就会走向衰落,甚至被淘汰。

(1)教育制约着人的发展(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基本途径)

a教育制约人的生理发展

b教育制约人的心理发展

(2)人的发展制约着教育

a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制约着教育

b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制约着教育

c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制约着教育

d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制约着教育

e人的身心发展的变异性制约着教育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

(1)教育与政治发展相互制约

a政治通过行政手段、预定目标和发展规划、宏观调控等方式制约着教育 b教育也通过对其所培养的人的观念和行为、意志和品性、知识和技能等的作用反作用于政治

(2)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

a经济的性质、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b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所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3)教育与文化发展相互制约

教育既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关系更为密切

A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民族文化传统必然渗透于教育

b蕴含在文化中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人才和教育内容的选择等具体环节

c文化的创造、更新要求教育必须随着文化的变迁而进行主动或被动的改革

B 教育也制约着文化的发展

a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b教育不仅可以通过课程普及文化、延续文化,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而且也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师生活动等进行文化创新和更新

c教育有时会成为文化变迁的阻力

3、教育功能(附加)

是指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内部和外部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个体、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和影响

4、教育基本功能的应然状态

(符合教育活动的本质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时教育功能的发挥状态)

(一)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表现:(1)教育能帮助个体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育能帮助个体获得社会文化

(3)教育能促使个体养成行为习惯

(4)教育有利于个体社会观念的形成

(5)教育也培养着个体的社会角色

(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

(3)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三)个体个性化功能与个体社会化功能的和谐

(1)从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促进个体社会化重在社会的延续,促进个体个性化则重在社会的发展与更新,二者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2)就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而言,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共同构成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

(3)社会化与个性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个体的社会化,使个体成为独立的个体,成为社会的一员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结果的设想,是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

体质量规格做出的设想和规定

2、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要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指向受教育者在知识、

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形成受教育者的某种个性; 其二,要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主要说明这种人为哪个

社会或阶级利益服务

4、教育目的观

(一)个人本位论

主张:(1)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

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

(二)社会本位论

主张:(1)认为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

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连续

(3)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

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a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发展

b人的全面发展是充分的发展

c人的全面发展是主动的发展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a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b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换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系统地分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要素,从本

质上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同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它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同时,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也辩证地看待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即离开社会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不顾“人的发展”的社会发展也同样是一句空话。

我们应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潜能,既要进行

科学教育以提高人的社会服务能力,又要进行人文教育以增进人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质量标准

(3)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第四章 教师

1、教师:特指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示范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垂范与效法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

首先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的这一本质属性;其次,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学生的“向师性”。

(2)创造性

首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其次,教育内容的复杂性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第三,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

A表现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

B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

C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机智上

(3)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A影响学生因素的多样性

B具体教育过程的完整性

C教育教学活动的连续性

3、教师的素养

(一)含义:是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

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1)教师的专业知识

A一般文化知识,这是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学科、人文社会 学科与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

B学科内容知识,这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主体。

C教育科学知识,这是教师从事育人工作所应具备的重要知识

(2)教师的专业技能

A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教学行为专业性的重要方面,反应了教师运用

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包括:导入的技巧、 强化的技巧、变化刺激的技巧、发问的技巧、分组活动技巧、教学媒体 运用技巧、沟通与表达的技巧、结束的技巧、补救教学的技巧)

B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直接有效的心

理状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

(3)教师的专业情意

(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4、优秀教师的特质

(一)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

(1)优秀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2)优秀教师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3)优秀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情意

(二)优秀教师的特质

(1)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动机)

(2)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对己、对事、对人的积极态度)

(3)高度的自我调控与完善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保持心理平衡,进行

自我调节;在自我完善方面,优秀教师常常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

(4)优异的教育教学能力

A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

B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

C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

D语言表达能力

E教育研究能力

F教育机智

G交往沟通能力

(丰富的经验、对学生的热爱关切、智慧)

5、教师角色

(一)含义:教师在学校教育的各种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这种身份规

定了教师行为的规范和模式,它是教师个体的社会职能、权利、

义务、责任的总和。

(二)教师所应扮演的主要角色

传授者、教学管理者、心理保健者、学生的朋友、学习者、研究者

6、教师专业发展

(一)含义: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是教师

专业素质各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的发展及其

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1)职前预备阶段(师范生阶段、实习教师时期)

(2)入职探索阶段(入职初期、适应期)

(3)职后成长阶段(更新提高期、成熟稳定期)

第五章 学生

1、含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依照现有学制来看,他

们涵括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2、学生的特性

(1)学生具有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并不是听任环境和周围人的摆

布,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做出某种取舍)

表现:A独立性

B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调控性)

C创造性

(2)学生具有发展性(学生在其身心和谐的状态下主动、全面的发展) A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

B学生具有不断发展的要求

C学生具有差异性

3、班集体

(一)含义:是指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目标,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和人际关系,能够促进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群体。

(二)影响班集体建设的因素

(1)班集体目标

(2)班集体的组织机构

(3)班集体的人际关系

(4)班集体的舆论

(5)班集体的纪律

(三)班集体建设

(1)良好班集体的特点:

A良好班集体应具有一致的目标

B良好班集体应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C良好班集体应具有良好的班风

(2)班主任的含义:

是学校教育中全面负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集体的组

织者、管理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3)班主任的工作

A确定班集体共同的目标

a目标既具有激励性,又具有可行性

b目标的结构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B培养选拔班干部以形成坚强的班集体核心

C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D树立良好的班风

a制定班集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b以正确的舆论配合并促进良好班风的树立

c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必须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E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

a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b活动的内容必须有教育意义

c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

4、学生年龄特征及教育对策

一、(以少年期学生为例)

(1)少年期学生的生理特征

少年的身体迅速成长,出现了人体生理发育的第二个突增阶段。就身体素质的发展而言,速度、质量、耐力等素质都得到了迅速提高。少年期身体素质的迅速提高与身体形态的迅速生长发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少年期学生的心理特征

A在认知方面,少年认知活动中的各项基本素质逐渐趋于稳定,认知能力

的各个要素不断完善,其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成熟,智力水平显著提高。 B在情感方面,少年情感的两极性特别明显,在感情方面,少年是敏感的、

强烈的、然而又是脆弱的。

C在意志方面,少年意志的目的性及自制性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但由于神

经过程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往往会在激动时容易失去自我控制。

(3)少年期学生的教育对策

A针对少年期生理急剧变化的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

B丰富精神生活

C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D加强少年期学生的情感、品德和理想教育

E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二、(以青年初期学生为例)

(1)青年初期学生的生理特征

A身体发育已基本完成

B机能发育已趋于成熟,各项生理指标接近成人标准

C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在不断发展、完善,为联想、概括、抽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青年初期学生的心理特征

A在认知方面,其认知能力发展达到高峰期

B在情感方面,其感情日益深厚而稳定

C在意志方面,其自我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青年初期学生的教育对策

A对待青年初期学生由于不成熟导致的过激行为或偏颇行为,应以原谅和说

理指导为主

B尊重学生,以诚相待,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

C针对青年初期学生在个性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独立性差、自卑以及“理想我”和“现实我”分离等问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以平等的姿态进入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进行交流。

D对青年初期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更加注重理性的思考,以理服人,不能对其采取粗暴的方法横加指责

E加强青年初期学生的自我教育,引起他们由“他律”向“自律”过渡

第六章 教育内容

1、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和活动,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使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受到良好的影响,并在价值理解、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实现建构和提升的一种教育活动。

2、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3、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舆论

(二)德育的个性功能

(1)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满足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德育的教育功能

(1)德育对智体美诸育有动机作用

(2)德育具有方向作用,可以为个体提供发展的方向

(3)良好的道德教育可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

4、德育的内容

(一)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从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德育内容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

(三)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4)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八章 课程

1、含义: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2、课程类型(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是系统知识还是直接经验划分)

(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照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3)显课程和潜课程(按照课程表现形态或呈现方式划分)

(4)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课程的管理体制划分)

(6)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能、职业教育课程(按

照培养目标划分)

3、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础

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特点:(1)学科课程要求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强调知识

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学科课程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应掌握教学的进度、教学的方法、

教学的要求以及最终的评价,教师处于“掌权”地位

(3)教学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只

是辅助形式

(4)学科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主体,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

价,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考试,学生在评价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二)经验主义课程论

主张: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而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要

求来确定课程

特点:(1)经验课程的内容是融合于各种实践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

通过各种动态的活动,以直接经验的形式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吸

收、综合运用和创造

(2)经验课程强调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和实际操作,教

师在宏观上对学习内容、目标、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提出要求做出安

排,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和其他资源,在必

要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3)经验课程是以各种活动为组织方式,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班级活动、

社团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

(4)经验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重视对学生学

习过程的评价,把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态度和情感变化作为评价的主

要内容;评价过程中注意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观察、成果展

示、交谈、问卷和自由表达法等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特点:(1)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主张: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应该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

特点:(1)强调个人成长的自我实现,课程的功能在于协助儿童争取个人解放和自我实现

(2)关注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作用

(3)比较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习以个人的经验和体验为主

(4)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是促进者,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充分地表现自己、完善自我。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主张:事物之间的关系法则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用于进行预测和控制,这种线性的、统一的、可预测的、决定论的倾向在课程中也是如此

特点:丰富性 循环性 关联性 严密性

4、新课改的目标

(1)课程目标

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 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臵九年 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臵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 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课程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 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zhen)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 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新时期第一轮课改

缺陷:1课程内容陈旧

2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3课程门数过多

4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比较严重

5学生仍然学习被动

6高考是瓶颈口

7教师整体水平不适应

第九章 教学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特点:自发的、偶然的、非定型的)

2、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

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3、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教学过程应遵循的规律)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三)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2)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3)学生思想的提高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防止片面强调掌握知识或只注重提高思想的两种倾向

(四)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2)只有按照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4、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

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要求: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统一

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

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二)启发创造原则

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 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大力开发乡土教材

(四)有序性原则

要求: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

抓好教学过程的序

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五)师生协同性原则

要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六)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

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七)积累与熟练原则

要求: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

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八)反馈调节原则

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项反馈信息 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调节 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班级授课制

(1)含义:是教学组织形式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

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

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特点:A学生固定

(按学生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

B教师固定

(学校按教师的业务专长和工作能力分配教学任务,教师对所教学

科全面负责)

C内容固定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向学生传授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学进

度,多科共进,交叉上课)

D时间固定

(有统一的教学日历,每天的课业相同,有统一的作息时间表,保

证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

E场所固定

(教室、实验室都有相对固定的场所,学生的座次也是相对固定的)

7、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上课,克服

个别施教手工业式的弊端,一个教师教几十个学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班级教学按教师所学专业实行教学分工,有利

于发挥教师优势,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在教学班中,学生间可以相互启发、

相互帮助,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4)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班级授课制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劳逸结合,

各科教学交错进行,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班级授课制有统一的教学要求,

目的性、计划性强,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不足:(1)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和

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

(2)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不利于

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因此,班级授课制除了本身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还必须吸纳其他教学 组织形式的优点。

8、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

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9、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要求:(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3)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4)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要求:(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3)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要求:(1)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2)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

(3)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

我评定的良好习惯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要求:(1)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

(2)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3)要注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别差异

(4)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要求:(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2)严密组织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10、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布臵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以及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第十章 教育评价

1、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人需要

的程度做出判断,以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实践活动

第十一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更多相关推荐:
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山东思琪专升本考试网绪论1教师名解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2现代教师职业大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是着重于满足社会对教师数量的...

20xx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汇总1在中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3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以及分化与...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教育定义的理解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汇总一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人物篇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人物篇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答法”——苏~讽刺、定义、助产术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1.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2.第一次提出“四科”(算数、几何、天文、文学)3.“寓…

20xx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版本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

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学前两章重点1教育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2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3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实用主义学代表人物美国杜威克伯屈批判教育学鲍尔斯...

00442教育学(二)知识点总结

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P52学校教育...

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1教育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学为形式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身心发展...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

教师编事业编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整理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

教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与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

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