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根据ppt整理

时间:2024.4.20

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可以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区位单位: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例如:工业园区中的生产企业, 集团公司的生产部门

区位因素1.资源2.市场3.运输条件4.人口分布5.集聚状况

美国Edgar Malone Hoover总结的区位因素:

1.地区性投入:特定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 。

2.地区性需求:特定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情况。

3.外部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特定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

4.外部的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

区域是按特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 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同质性地域单位。

区域分为三类:均质区域、极化区域、计划区域

行政区域基本特征:

1.行政机构决策的结果;

2.内部划分不依据产业联系;

3.外部界限保持相当的稳定。

增长极概念: 区域和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 而不是各区域同时增长,在增长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经济产生的最终影响也不一样。

增长极具有两个效应: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案例:浦东开发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增长极的形成有两种途径: 市场聚集和政策引导 案例:上海与深圳

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的特征:地域性、系统性、开放性、均质性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某个经济区域必须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在更大范围地域的专业化分工中担当一定职能,在国民经济体系上较为完整;

经济区域是一个跨行政区域并被赋予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可分,但是可以无限聚合;

经济区域基本特征: 1.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 2.内部划分取决于产业联系; 3.外部界限经常发生变化

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它是由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导致的。

规模经济: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要素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到节省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若干企业集中于一点,能为各方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在极化效应作用下,不断状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

极化中心的区域经济。

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解决各种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如何优化配置,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狭义区域经济学主要回答的是,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各地区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优势,处于何种地位,承担何种功能,应与其他区域建立何种联系等问题。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区域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主体有三个。即企业、家庭(社区居民)、公共管理和行政机构。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的概念由T·莱维特(T·Levitt)19xx年在“市场的全球化”一书中提出,即“商品、服务、资本、技术, 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IMF的定义(19xx年):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1.跨国公司的发展2.信息技术的突破3.政府推动与管制放松4.国际组织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

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 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 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 是否存在独享性与排他性

统一: 自由投资和自由贸易的不同阶段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1.特惠关税区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5.经济同盟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城市的功能: 集散中心 生产中心 服务中心 创新中心 管理中心 城市的类型:功能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 生产型城市 服务型城市 长江三角洲

经济地位与经济特色: (1)在全国的影响力 (2)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3)产业体系齐全 (4)经济活力充沛 (5)市场体系完善

珠江三角洲

地缘优势与先发效应: (1)与港澳的联系 (2)特区的增长极作用 (3)在全国经济开放中率先起步

工业化存在的一些问题: (1)过度重工业化 (2)工业资本结构单一 (3)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低 (4)产业技术要素投入稀少

区域经济发展:生产的增长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优化 资本积累 与外界经济

关系改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组合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本质就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空间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获得可见经济的整体效益。发挥区域优势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能充分体现区域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

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产业: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

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具体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第三产业内部的层次划分: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科教文卫体,社会福利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等。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是一种产业结构功能性分类,是以一般产业结构为基础,根据各产业在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划分区域产业类型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区域专门化产业是指那些能发挥区域优势的、具有区域分割意义的、主要为区域以外服务的产业。

区域专门化的程度称为专门化率,是指专门化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与该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之比。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 劳动力专门化率:Slij = ( Lij / Li ) / ( Lj / L)

Slij —劳动力专门化率(区位商)

Lij — I 区域 j 部门的劳动力人数

Li — I 区域劳动力总人数

Lj — 全国 j 部门的劳动力人数

L — 全国劳动力总人数

增加值专门化率:SVij = ( Vij / Vi ) / ( Vj / V )

Svij — 增加值专门化率(区位商)

Vij — I 区域 j 部门的增加值

Vi — I区域增加值总额

Vj — 全国j部门的增加值

V — 全国增加值总额

(在这两种指标里,如果区位商 > 1,则说明j 部门是 I 区域的专门化产业。区位商的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主导专门化产业,又称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促进区域发展和带动区内其它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地区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具有较高的劳动力专门化率

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

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区域优势是区域内部各产业比较的结果,并随着时间推移动态发展。

选择指标有三个:区内增加值比重、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 区内增加值比重:WIij = ( Gij / Gi ) × 100%

Wiij —— 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比重

Gij —— 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

Gi —— I地区的GDP(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Wiij 必须大

于15%)

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RIij = ( Gij / Lij ) / ( Gi / Li )

Riij — I地区 j 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Gij — I地区 j 产业的劳动生产值

Lij — I地区 j 产业的劳动力人数

Gi — I地区各产业的劳动生产值

Li — I地区各产业总的劳动力人数

(一般而言,区域主导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必须为

Riij > 2)

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VIij = Vij / Vi = ( Gij / Kij ) / ( Gi / Ki ) 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是反应区内资本投向的最现实的指标

Viij —— I地区j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

Vij —— I地区j产业的资本产出

Vi —— I地区各产业的资本产出

Gij, Gi —— 含义同前

Kij —— I地区j产业的资本量

Ki —— I地区所有产业的资本总量

(一般而言,地区主导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 Viij >

2)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产业部门的产值在特定地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与更高层次区域该部门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二者之比,通常用来判断某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

区位商: Qij =( eij / ei)/ (Eij/E)

Qij —— 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

eij —— I地区j部门的产值

ei —— I地区工业总产值

Eij —— 更高层次地区j部门的总产值

E —— 更高层次地区工业总产值

1、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能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从实际出发选择主导产业:

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在工业化早期、周期与后期,可选择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发展阶段进行选择:相对于产业生命循环周期的科研创新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选择处于科研创新期和发展期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选择。主导产业应该是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业。 作业题:

19xx年上海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329.5亿元,其中汽车产业产值为399.2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9.2%。同年全国乡以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4887.8亿元,其中汽车工业总产值2333.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3.6%。

计算19xx年上海市汽车产业的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

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重工业化过程、深加工化过程、技术集约化的过程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适应区域资源结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程度;体现全国性地域分工程度;

区域内部的产业关联,是由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决定的产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

结构性效益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合理带动区域经济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结构性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以及这种高度化结构与本区域实际水平相适应。

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B1 =C1 / C2

式中:

C1 ——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成本;

C2 —— 更高层次区域同行业同产品成本;

B1 ——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比较成本;

B1﹤1,说明研究区域这一产品的成本低于高层次区域的平均值,这个行业和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反之,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 B2 = L1 / L2

式中:

L1—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

率;

L2—较高层次研究区域同行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

的年增长率;

B2—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

如B2>1,说明研究区域这一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较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说明研究区域这个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的二元化,是指在一国或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中,已现代化领域与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

“条块分割”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地方经济与中央经济不能互相融合、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慢

我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二元化的对策

(1)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

(2)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发展农村城镇建设。

(3)国家实行区域倾斜投资政策

(4)增强中等城市经济实力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三种基本导向:

A. 技术导向。在结构调整中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比重,直至占主导地位;

B.结构导向。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和加工制造业协调发展,指导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C. 资源导向。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物耗高、运量大、污染重的传统工业占绝对优势,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产业比重很低。

2、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微弱,传统的第三产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一、二产业内部比例不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

4、高新技术开发缓慢,推广运用差。大量小企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缺少技术开发的动力和资源。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A.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B.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C.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农村产业结构

的整体改造

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

一、加强资源导向,扩大优势资源的开发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同时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制造业。

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更新传统资源加工业,提高资源加工的经济效益。

三、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落后地区最紧缺的资源,也是实行“后发优势”,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作业题

1.为什么说工业化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3.结合三峡地区实际,说明三峡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距离衰减原理认为,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乘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

导致衰减的原因是:运费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增,运距越大,要付出的代价越高,接受到的作用力越小;距离越大,便捷程度相对降低,需要的其它费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降低,影响力减小;距离增大,运输所耗费的时间越长,经济效益下降。

区位因素重要性取决于区域化程度以及它的流动性程度。

一般认为较高的集中与非流动性或较少流动性的组合,对于区位具有高度重要性。

杜能的《孤立国》-假设条件

1、在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的地区。在这平

原之外,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称之为孤立国。

2、孤立国既无河川、亦无运河,马车是产品唯一的运输手段。

3、中心城市是唯一农产品贩卖中心,也是工矿品唯一供应者。

4、运输费用同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正比,运输费用由农业生产者负担。

5、农民的动力是获得最大区位地租。

6市场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固定不变。

杜能的农业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蔬菜、牛奶等鲜活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作为城市能源;

第三圈是轮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是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谷物生产为主;

第五圈是三圃式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第六圈是畜牧圈,第六圈以外是荒野。

杜能农业区位论在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1、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对于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

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土地利用的一般理论基础

农业区位论的贡献:

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为农业区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运费是产生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3.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等空间排列法则,是影响农业区划的基本因素。

4.距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所创造的农产品价值呈现出级差分布,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依据。

农业区位论的缺陷

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

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

3.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下的现实(高速公路、保鲜技术使供求范围可以伸展到数千公里)。

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而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聚集效应主要通过分享公用基础设施和通讯信息而节省成本,通过企业间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集中管理等方法来实现。

局域化效应是指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形成的效应。如专门配件商的普遍化、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专业化研发机构等。

城市化效应是在一个区域内各种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及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表现了总体环境对经济主体活动的影响力。如共用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专业化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等。

工业的聚集可分为三个阶段。聚集效益的增加呈现倒U形曲线。

1、低级阶段仅仅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2、中级阶段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地域集中;

3、高级阶段则表现为第三产业与工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

如果某一点上聚集效益引起的生产成本降低,超过了运费和劳动费增加之和,更多的企业将向聚集地点集中。

即:

⊿E - (⊿T+⊿L) ﹥0 ⊿E----生产成本降低量 ⊿T----运费增加量⊿L----劳动费增加量

影响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

(1)自然环境 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布局影响。

(2)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布局不论是地区组合还是企业规模,都受到地区资源禀赋的制约。

现代条件下,资源因素对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约束力在减弱。

第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运输成本不断下降,使得产业布局的自由度加大。

第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相对下降。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资源指向型 (1)燃料、动力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劳动力指向 (4)技术指向

2.市场竞争指向 (1)市场布点指向 (2)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3)消费地指向

3.无差异指向:主要是指那些布局指向不很明显的部门,特点是各个地区基本上都具备发展条件,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对技术、劳动力素质等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普遍材料和半成品材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布局在任何一个地方,效益基本相似。

联合的大型企业的优越性

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原料消耗,扩大废料的利用,降低费用,加速生产过程;

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储备量,并且可以节省基建投资。

减少上下游之间原材料和零部件产品交换的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外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多种经营,促使地区工业生产综合体的形成。

引起城市工业区企业配置的变化,出现以联合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1)地域的环境容量 资源要素、基础设施要素、管理要素

2)地域产业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地区产业结构优劣、社会效益

“分散-聚集-分散”

聚集和分散是区域产业布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时期又表现为不 同侧重点。

在地区工业化的早期,企业自发布局于某个区域,但是数量少而且分散,形不成气候。

随着企业盈利的增加,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逐渐形成产业规模,企业不断追求“做大做强”,专业化分工协作日益深化,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区域的聚集效应。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超出管理人员的能力,企业的管理成本、

内部交易费用将日益上升。区域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超出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承载能力,就会使得外部交易成本上升,迫使企业将生产经营分散。

现代通讯技术和物流技术为产业分散提供了技术条件。

思考:

1、影响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影响?

2、区位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中心地体系形成的原则是什么?

4、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有哪些?

5、如何理解区域产业布局“分散-聚集-分散”的发展趋势?

6、分析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的测度

1、城市的测度

2、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平均城市化速度=(报告期城市化水平-基期城市化水平)/间隔年数

3、城市首位度:马克?杰菲逊把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份,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4、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 S11=P1/(P2+P3+P4+??+P11)=大约1

P1、P2、P3、P4、??、P11:指按照人口数自大而小排列的第n位次城镇的人口数量。

城市场

城镇在区域内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随其职能不同、相互之间距离的远近而不同,这种影响,就如同磁力场一样,被称为城市场。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推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对城市化的客观需求:运输、信息传播产生交易的空间成本;供求不一致产生等待所造成的时间成本;农业富余劳动力寻找就业机会

2、企业规模化和经济积聚

企业规模化和经济积聚形成对城市化的拉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积聚是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进程。

城市化规律

1)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2)阶段性 3)大城市超前增长

城镇化

城镇化就是原来的乡村居民向中心城镇转移,形成一个一个的建制镇,在镇上生活的居民基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乡镇企业发展所带动的城镇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过也正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

乡镇企业集中的小城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不利于节约土地。城镇化加速了对土地的占用,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不能产生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

公共设施的低层次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宜居土地和水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

候鸟式农民工迁移规模巨大,流向分布失调;

能源存量结构失衡,建筑能耗过快增长;

机动化与城市化同步发生,城市蔓延趋势初显;

城市化推动力失调,污染排放失控;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城市风貌类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冲突增加和城市区域化加速来临,城市间恶性竞争加剧。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城镇群体所组成的空间体系。

城镇空间聚集的阶段 A. 聚集向心发展阶段 B.分散离心型阶段 C.区域性城镇连绵带

讨论:

1.什么是城市化?如何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3.城市化发展有哪些规律?

4.如何认识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差异?

5.如何认识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更多相关推荐:
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选择了管理经济学这门学科,刚刚开始有点不习惯,因为别的课程都是有书本的,而选修课却没有课本。并且,在我的认知中,文科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上到这门课程的时候,我才发现里面的内容…

1102506003 管理经济学心得

华北电力大学MBA作业《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课程名称:____管理经济学_____任课教师:班级代号:姓名:_______周程扬_________学号:_____1102506003_______提交日期:20…

管理经济学课程小结

经过这七周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理论,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管理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简单经济学理论课,同时也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的课程,它是链接经济学理论和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桥梁。…

管理经济学总结

管理经济学考试题一填空题1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核心答管理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价格和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绪论ppt372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成为彩电王国...

管理经济学有关概念归纳总结

管理经济学有关概念总结归纳第一章: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西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与方式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是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分析工具相结合,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实际应用。因…

财务报表分析及管理经济学运用学习心得一会

财务报表分析及管理经济学运用学习心得一会通过高总领导上讲台财务报表分析及管理经济学运用的学习使我对财务管理有了一个从浅到深的认识才知道这门学科和我以前所感觉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仅仅是要记住...

工程项目管理 学习心得

工程项目管理初识浅谈新学伊始大三紧张的专业课学习也拉开了帷幕因此也有幸接触到了工程项目管理这门专业课通过两周的学习也对这门课有了初步的浅显的认识关键词项目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引言最近的几十年来项目一词确实已...

管理经济学每章小结

管理经济学每章小结绪论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研究企业的行为都要根据对企业目标的假设再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但两者又是有...

管理经济学课后应用性习题粗略总结

11第一章预备知识应用性习题13712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1价格取决于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要考察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每瓶酒的定价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同档次的法国酒价格下降对它产品的需求将减少均衡价格下降...

北大王建国教授管理经济学课后感

北大王建国教授管理经济学课后感高和余因哈尔滨工业大学EMBA课程管理经济学设置安排有幸偶遇主讲老师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成本效率管理的科学虽然康老师安慰门外汉的我不必完全懂了解关系和观念即可但是让老师...

读《每天学点经济学》心得

读每天学点经济学我个人觉得读经济学的著作首先要了解几个基本经济学知识首先经济学涉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可以说与所有社会人都息息相关其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管是人企业地区还是国家都是经济的即所有这些单位都是以经济利...

两次备考厦门大学企业管理心得:顺其自然最好

终于把名单给盼出来了没有范进中举欣喜若狂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都精神多了之类的感觉只是为自己复试表现不佳深感郁闷不管怎样好歹进了拟录取考研之路也总算告一段落可以静下心来给大家吧啦吧啦自己考研的感悟不敢说是什么经验...

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