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品导论期末总结详解

时间:2024.5.15

九、中药合理应用

一、中药不良反应概述

呼吸系统出现胸闷、咳嗽、喘息;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损害、黄疸等;

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动过速、血压降低、心律不齐等;

神经系统头痛、失眠,震颤等;

血液系统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等;

泌尿系统的血尿、蛋白尿等。

免疫系统皮肤斑疹、瘙痒、弥漫性出血点等,严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1、中草药肾病

·马兜铃酸具有较强的肾毒性,主要是损害肾小管功能,后期出现尿毒症。长期小剂量服用此类药物,可导致慢性马兜铃酸肾病,严重时可导致肾衰。

·龙胆泻肝丸致尿毒症事件:

同仁堂“龙胆泄肝丸”事件--因其中含有关木通,导致患者出现“马兜铃酸肾”。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等中药材品种,均存在一种名为“马兜铃酸“的物质。

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多

20xx年叫停7种鱼腥草注射剂:鱼腥草注射液(中药制剂)、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金注射液、炎毒清注射液(均为含鱼腥草的复方注射制剂)、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均为化学药品,主要成分都是新鱼腥草素钠)

二、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药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当

品种混用

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

配伍不当

用药不当或时间过长

过敏反应

忽视个体差异

1.药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当

根据药性把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能补养, 无毒,可多服久服;中品能治病补虚,无毒或有毒,斟酌使用;下品专治主病,能除寒热邪气破积聚,多毒,不可久服。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

马钱子治疗椎间盘突出而致死亡的病例:

患者前后三次口服含制马钱子的中药粉末,其中制马钱子的含量分别为1 g、1.5 g、2 g,前两次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适症状,第三次口服后出现心慌、胸闷、抽搐、心率加快等症状,继而心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2.品种混用

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燥鳞茎,所含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

成分之一,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导致肾损害;

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鳞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糖苷等;

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鳞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

3.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

草乌、川乌主要含毒性成分乌头碱,乌头碱中毒主要是针对神经系统,一般中毒量为0.2mg ,致死量为2~4mg。但经过炮制后,毒性成分大多被破坏,而强心的成分依然保留,用其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各种休克有效率达86.5%。

炮制不当: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采用机械加工,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会起中毒反应。

4.配伍不当

(1)中药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中所列的药物不能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毒性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十八反: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一些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乌梅生脉散、五味子、保和丸等药物不宜与磺胺类西药合用,因这些药物可酸化尿液,使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致使尿中有结晶析出,引起泌尿道损伤或出血;

含钾的中药如夏枯草、白茅根与安体舒通、氨苯喋啶合用时,易产生高血钾;

大黄及其制剂不宜与复方甘草合剂同服,因大黄中的鞣质与甘草酸反应生成沉淀,影响疗效。 含激素成分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参茸丸、甘草浸膏片、脑灵素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减弱降血糖药的疗效;故不宜与降血糖药合用。

5.用药不当或时间过长

中药用药方法、途径不当,煎服等因素比较麻烦,容易引起问题。

一般毒性中药长时间煎煮可以降低毒性,如乌头宜久煎。但也有例外,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强。

6.过敏反应

临床上使用中药、中成药特别是中药注射液也应注意观察,对产生过敏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停药,及时治疗,同时应进行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检测,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7.忽视个体差异

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差异很大,尤其是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另外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

婴幼儿:肝功能、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处理功能不如成年人,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应小量应用,选用作用较缓和的药物。

孕期妇女:慎用中药,特别是作用剧烈或含毒性的药物,以防引起对胎儿的致畸或流产等不测,另外,乳母用药也要注意。

含有以下中草药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药:

禁用药多是引产堕胎药、破血消癥药、峻下逐水药,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鳖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慎用药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

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老年人:肾功能下降,肾血流量减少,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而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血中药物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再者老年人有多发疾病和营养欠佳倾向,用药品种较多导致不良反应率增高。用量应减量,慎用毒性、作用剧烈药物。

三、中药的合理使用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 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注意: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长期使用的,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7.饮食禁忌

在服药期间食忌的一般原则:一是忌食可能妨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如生冷、多脂、粘腻、腥臭及刺激性等食物。二是忌食对某种病症不利的食物,如寒

性病服温热药时要忌食生冷物,热性病服寒凉药时要忌食辛辣食物等。三是忌食与所服药物之间存在类似相恶或相反配伍关系的食物,如地黄、首乌忌葱、蒜、白萝卜;人参、党 参忌白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等。

四、药食同源

枸杞子: 甘平无毒,入肝、肺、肾三经。滋补肝肾,强壮筋骨,益精明目,润肺止渴。主治虚劳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头晕目眩,多泪,虚弱消瘦,糖尿病,肺结核。 大蒜:大蒜性味温辛,具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解毒,散痈、杀菌、抗癌等功效,用于治疗腹泻,吐血,水肿等疾病。

十一、新药及新药研发

一、新药概述

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的,亦按新药管理。

1.国内外均未曾上市的创新药

2.国外已上市但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的药品(仿制药品)

3.新复方制剂

4.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

5.改变给药途径

二、新药研发过程

新化合物实体的发现 → 临床前研究 → 申请临床试验 → 上市及监测 → 新药申请 →临床试验

2.1 新化合物实体的发现:

青霉素、磺胺药物等——偶然发现

维生素C、奎宁——生活实践

孕酮——有目的

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

红豆杉Taxus → 紫杉醇 Taxol→ 紫杉特尔Taxotere

黄花蒿Artemisia annula → 青蒿素Artemisinin → 蒿甲醚Artemether

2.2 临床前研究

(一)化学合成

提供足够量的化合物(药物)作为临床前试验、临床研究、小规模和大规模制剂制备,每一步必须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

(二)生物学特性

药理学、药物代谢、毒理学

(三)处方前研究

物化性质、最初的处方设计

2.3 新药研究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 IND)

? 递交申请(临床研究方案)

? FDA审核

2.4 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I、II、III、IV期

临床试验的分期:

医药产品导论期末总结详解

平均20个候选药物中的1个最终被批准上市

2.5 临床前研究的继续(补充)

? 长期动物毒性

? 产品处方(在II期临床试验期间作最后的制剂处

方优化)

? 生产和控制

? 包装和标签设计

2.6 新药申请(NDA)

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完成以后,可以提交新药申请(NDA)以求获准上市新产品。 – 接受

– FDA审核

– 工厂检查

– FDA决定

2.7 上市及监测

? IV期临床研究和上市后监测

– 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范围;

– 研究药物可能的新的治疗作用;

– 说明需要补充的剂量规格

? 上市后的药物副作用报告

– 发现并在15个工作日内报告FDA

? 年度报告

三、新药研发特点及世界著名制药公司简介

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充满风险的过程

医药产品导论期末总结详解

新药开发与投入的不对称

医药产品导论期末总结详解

新药研发特点:

1.

2.

3.

4. 知识技术密集,多学科渗透 高投入 周期长 风险大

5. 高产出、高效益

世界著名制药公司简介

西安杨森

上海强生有限公司

强生(中国)有限公司

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

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强生视力健(上海)商贸有限公司

强生(苏州)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

辉瑞制药:在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神经科、感染性疾病、关节炎等治疗领域均有主导地位的产品。如:先锋必、舒普深、希舒美,大扶康,络活喜、左洛复、瑞易宁、万艾可、西乐葆、立普妥等。

葛兰素史克:在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和胃肠道/代谢四大医疗领域代表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在疫苗领域雄居行业榜首。

诺华在华产品覆盖九大疾病领域:心血管、内分泌、抗肿瘤、抗感染、移植、抗风湿/疼痛、骨代谢、眼科、中枢神经

罗氏公司:罗氏的业务范围主要涉及药品、医疗诊断、维生素和精细化工、香精香料等四个领域。在神经系统、病毒学、传染病学、肿瘤学、心血管疾病、炎症免疫、皮肤病学、新陈代谢紊乱及骨科疾病等领域从事开发、发展和产品销售。

十一、抗感染药物

一、抗感染药物常用术语

1. 什么是感染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或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并释放毒素,或导致机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等病理生理过程称为感染。凡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

2. 抗菌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杀灭作用的药物,属于化疗药。

3. 化学治疗药物: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4. 抗菌谱: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均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5. 抗菌活性:抗菌药抑制/杀灭细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抑菌的生繁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磺胺类药、四环素、氯霉素)

杀菌药:既能抑菌又能灭菌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6. 二重感染: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如真菌等)乘机生长繁殖,产生新的感染的现象。

7. 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8.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是指由外界致病病原体侵人人体后导致的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

内源性感染是由人体自身的正常菌群,在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的感染(如肠道感染等)

二、感染性疾病产生原因及抗感染药物

细菌: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病毒:肝炎、麻疹、艾滋病等。

真菌:引起皮肤、深部组织感染。

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如梅毒等。

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等。

抗感染药物分类:

·抗细菌药·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抗结核杆菌药·抗寄生虫药物

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抗细菌药物

1.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食物中毒、急性肺部感染、败血症、扁桃体炎等。 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如脑膜炎,痢疾、伤寒等

细菌感染症状:寒战、高热、皮疹、头痛、喉咙痛、关节痛,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等。

2.常用抗细菌药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磺胺类、喹诺酮类

·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包括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苄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等。

优点: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见。 ·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抗菌作用强。

代表药物: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第二代头孢菌素:抗菌谱较第一代广,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增强。多用在病原菌不明确,不能肯定是革兰阳性菌还是阴性菌,或属于混合感染的情况。

代表性药物: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头孢替安酯、头孢孟多、头孢替安。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强,部分品种对绿脓杆菌有很好作用。用于治疗尿 路感染以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严重感染。

代表性药物: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地泰、头孢哌酮、头孢匹胺、头孢特仑酯。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临床重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较许多第三代头孢菌素强。

代表性药物:头孢匹多、头孢吡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静止期杀菌药。

主要不良反应是肾毒性和耳毒性。

代表性药物: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

·四环素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革兰阳性及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感染。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毒性、肾毒性、对牙齿和骨发育的影响,致畸作用。 代表性药物: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 抗菌谱窄,主要为需氧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球菌。

代表药物: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氯霉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广谱抑菌剂,对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螺旋体、立克次体作用强,能很 好透过血脑屏障。

副作用:骨髓抑制、再障、灰婴综合征。

·磺胺类

*是最早用于防治全身性细菌感染的一类有效抗菌药物

*临床上大部分已被其它抗菌药替代,但少数磺胺药对某些感染性疾病有显著疗效

*不良反应多,易引起血尿,结晶尿及肾脏损害,常见有恶心、呕吐、皮疹、发热、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肝脏损害、肾损害等。

代表药物:柳氮磺吡啶(SASP):本身无抗菌活性,口服不吸收,在肠道中释放出磺胺吡啶,同时释放的氨基水杨酸有抗炎作用,用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手术前消毒

磺胺嘧啶(SD):防治流行性脑脊膜炎首选药

2.8 喹诺酮类

杀菌、广谱,目前临床主要应用二、三代氟喹诺酮类产品,用于泌尿生殖道感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不良反应少,但含氟可致未成年动物软骨组织损害,孕妇及儿童不宜使用。

*常用药物:

诺氟沙星:氟哌酸

氧氟沙星:氟嗪酸

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

氟罗沙星:多氟哌酸

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抗病毒药物

1、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有高度传染性。

出疹性病毒感染:水痘、单纯疱疹

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

狂犬病:多见于狗、猫、狼等肉食动物。

艾滋病:感染HIV病毒后,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发生缺陷,导致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病死率很高

2、 抗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

抗疱疹病毒作用强,用于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的各种感染,用于初发或复发性皮肤、粘膜、外生殖器感染及免疫缺陷者发生的HSV感染,是治疗HSV脑炎的首选药物。 齐多夫定:

是美国批准用于HIV感染的第一个药物, 用于治疗HIV感染的不同病期的患者。 利巴韦林:

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治甲、乙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性口腔炎及小儿腺病毒性肺炎。

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抗真菌药物

1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浅部真菌感染:如皮肤、毛发和指(趾)甲的慢性感染,对治疗有顽固性,影响身体较小深部真菌感染:真菌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感染,发病率虽低,但危害性大,常可危及生命。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医药产品导论期末总结详解

浅部—克霉唑、酮康唑

深部—氟康唑

浅部、深部—伊曲康唑

三、抗生素滥用及合理使用

·抗生素滥用:

(一)不当用药:非细菌引起的疾病,却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但对症状毫无帮助,更促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二)剂量不足:当抗生素剂量不足,只能杀死部分细菌,存活下来的细菌,为求生存就利用基因转变等方法改造自己,而不再被抗生素消灭。

(三)服药时间间隔不当:要有效杀死细菌,服用抗生素的时间间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若将该间隔拉长或减少服用次数,则存活下来的细菌就容易产生抗药性。

(四)药物交互作用:有些药物若与抗生素共同服用,会在身体内产生化学反应,而减低抗生素的效用,造成无法杀死细菌,存活的细菌因此产生抗药性。

(五)服药期程不足:一般使用抗生素时应持续服用一定天数,若以为症状已经纾缓就不再服药,则所幸存的细菌就会开始产生抗药性。

(六)重复用药:若重复使用某种抗生素,细菌会慢慢学习改造自己以产生抗药性,就像适

应环境一样,最后就不会被该种抗生素杀死。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一)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细菌产生抗药性。

(二)抗生素专治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治疗效果。

(三)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不自行购买抗生素、不要

求医师开药、不自行停药。

(四)医师:正确使用抗生素,看诊开药应向就诊病患说

明清楚。如:是不是细菌感染、该不该使用抗生素、该

使用哪一种抗生素,该怎么用和用多久。

抗菌药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等。

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三类快速抑菌剂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

第四类慢效抑菌剂磺胺药、环丝氨酸。

第一类+第二类→协同

第一类+第三类→拮抗

第二类+第二类→累加、协同

第三类+第四类→累加

四、如何预防感染性疾病

感染疾病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结核杆菌、流感病毒)

消化道(污染食物经口)

皮肤传播(皮肤损伤)

性传播(淋病奈瑟菌感染)

血液传播(乙肝、爱滋病)

接触性传播(沙眼衣原体引起沙眼)

十二、精神疾病及用药

·精神疾病及治疗药物

精神疾病是机体受到内、外有害因素的作用使脑功能活动失调而发生的各类精神疾病。包 括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失眠、精神分裂症等。年轻化、女性多见、多样化 ·抑郁症

是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患病人数占世界人口的5% 左右,其中自杀率高达12%-14%,位居各类精神障碍之首,号称“第一心理杀手”。抑郁症患者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

·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而愈感到紧痛苦。

·焦虑症

主要症状:大部分时间对于个方面的事情均有难以控制的忧虑.

其他症状:(1)身体:肌肉紧张,失眠,多手汗,心跳,容易疲倦等.(2)情绪:精神紧张,难以集中,易发脾气,终日不能静止等。

·失眠

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精神分裂症

是精神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占总个精神失常的60-70%,主要表现病人的思维、情感、行为发生异常,所谓“分裂”即病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与客观现实相脱离,它的行为、情感、思惟与周围环境之间不相符,不协调,即精神分裂症。

分为两型:(1)Ⅰ型阳性症状为主:幻觉、妄想.(2)Ⅱ型阴性症状为主: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

·抗精神疾病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

抑郁症------------抗抑郁症药:丙米嗪

失眠症------------安眠药:地西泮

焦虑症------------抗焦虑症药:安定

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氯丙嗪

·抗抑郁药(盐酸丙米嗪片)

丙米嗪:适用于治疗迟缓性的内因性抑郁症。有较强的抗抑郁作用,但兴奋作用不明显,镇静作用中等。对迟缓性的内源性忧郁症、反应性抑郁症及更年期抑郁症均有效,但出现疗效较慢(多在1周后才出现效果)。

·抗焦虑/失眠药(地西冸片、三挫仑片、艾司挫仑片)

1. 心理治疗:消除诱因

2. 药物治疗:苯二氮类

安定:为焦虑症的首选药物。

第一代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盐酸氯丙嗪片)

·精神分裂症-------利培酮(利培酮片)

适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本药剂量小,用药方便,不良反应轻,病人乐于接受,目前已成为一线药物)。

十三、心血管疾病及治疗药物

·维持生命最重要的系统。

医药产品导论期末总结详解

医药产品导论期末总结详解

医药产品导论期末总结详解

二、高血压及降压药物发病原因

1. 遗传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

2. 环境因素:年龄、职业、饮食、体重等

·抗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的:血压下降----靶器官保护---延长生存

三、常用抗高血压药

利尿剂——氢氯噻嗪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

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

·氢氯噻嗪

临床抗高血压的一线药,作用温和。可单独应用治疗轻度高血压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不良反应:低钾、低钠;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长期应用要补钾。

·普萘洛尔

对轻、中度高血压有效,高血压伴有心绞痛者疗效好并能减少发作次数,心排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者及伴有脑血管病变者疗效也较好。·不良反应:心率减慢、诱发哮喘、骤停引起反跳等。

·硝苯地平

适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与其他降血压药合用增强疗效。·不良反应:可见眩晕、低血压、心悸、踝部水肿等。

·卡托普利

用于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单独使用可治疗各种高血压,对于原发性、肾性及高肾素型高血压疗效均佳,有皮疹、瘙痒、味觉障碍等副作用。

四、高血脂和降脂药物

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血脂症。血脂是血浆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的总称。高血脂包括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和两者皆高的混合型高血脂。 ·原发性高血脂症:(1) 遗传因素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2)饮食因素

·继发性高血脂症:继发性高血脂症是由于其他中间原发疾病所引起,如:糖尿病、肝病、肥胖症等。

·脂代谢失常---(1)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 230mg/100ml–甘油三酯> 140 mg/100ml(2)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血小板功能亢进(3)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医药产品导论期末总结详解

·正常血流通过----液体滞留在动脉周围的组织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变窄变厚。 ·洛伐他汀:Merck公司于19xx年开发上市了第一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 洛伐他汀是真菌代谢产物。

·辛伐他汀:Merck公司于次年又上市第二个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它的作用比洛伐他汀强1 倍。辛伐他汀是一个半合成他汀类药物。

·动脉硬化的过程:20岁后每个人的血管每年以3%的比例逐渐堵塞。血管堵塞70%以上才会有感觉!!!

四、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1)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加强锻炼。(3)保持良好的心态。(4)定期体检

1、饮什么?

·绿茶:(1)含茶多酚,抗癌(2)含氟,固齿(3)含茶甘宁,提高血管韧性。

·红葡萄酒:(1)含逆转醇,抗衰老(2)抗氧化剂,保护心脏(3)降血压、降血脂。 ·酸奶:维持细菌平衡

·豆浆:(1)吸收:含寡糖,100%吸收(2)营养:钾、钙、镁等(3)抗癌:含5种抗癌物质。

·牛奶:(1)吸收:含乳糖,亚州黄种人70%不吸收(2)营养:含钙量<豆浆(3)抗癌:未知。

2、吃什么?

· 谷类:玉米、荞麦、燕麦、小米· 薯类:白薯、红薯、山药、土豆· 胡萝卜、南瓜、苦瓜、西红柿·大蒜、洋葱·黑木耳· 海带·茄子·肉类:

十四、糖尿病与降糖药

一、概述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 及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症。糖尿病的基本。·特征是长期高血糖。

·血糖生成与利用:消化吸收、甘糖原分解---生成血糖-----(1)分解利用(2)合成糖原分解利用(3)合成糖原(4)尿糖。

·血糖维持正常的原理:血糖高---合成糖原。血糖低---糖原分解。

·得了糖尿病可能会发生:中风,冠心病,失明,截肢,尿毒症。

·未来还会有多少人发展成为糖尿病:全球糖尿病人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0%。我国每年增加120万,平均每天增加3000人。50岁以上是发病高峰年龄。目前糖尿病发病年龄年轻化。 ·糖尿病的症状:多食,多尿,皮肤干燥,饥饿,视物不清,疲倦。

·糖尿病发病原因

1)饮食因素: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过少。2)生理病理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4)遗传因素

二、糖尿病分型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起病急,易发生酮症。多数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三多一少”典型症状明显。体重正常或降低。需要依靠外源型胰岛素生存。

·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 导致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疾病和生活压力。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缺乏体力

活动。肥胖。年龄因素。既往有壬辰的妇女,曾经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

(2) 年龄多在40岁以后发病。肥胖者容易发病。有糖尿病家族史。可以口服降糖药物治

疗。胰腺分泌胰岛素功能进行性衰竭。最终将使用胰岛素治疗。

· 妊娠期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三、降糖药物

(1)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和格列奈类如诺和龙。

(2)双胍类:二甲双胍

(3)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

(4)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5)胰岛素:

3.1 磺酰脲类

·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禁用于1型糖尿病。·主要副作用为低血糖,其他如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过敏等。

·代表药物:

(1)第一代磺酰脲类: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

(2)第二代磺酰脲类:

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波脲(克糖利)

3.2 双胍类

·用于2型糖尿病, 肥胖、血胰岛素偏高者尤为适宜,可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最严重的副作用为乳酸性酸中毒

·代表药物:

(1)苯乙双胍(降糖灵):目前已较少应用,应用不慎可引起乳酸酸中毒

(2)二甲双胍:目前国际、国内主要应用的双胍类,引起乳酸酸中毒的机会较少,但仍应警惕

3.3 胰岛素

·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

·胰岛素的种类: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

·胰岛素副作用:(1)最严重为严重低血糖反应,尤其老年人非感知性低血糖反应最危险。

(2) 过敏反应,全身性皮肤反应偶见(3)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4) 体重增加

(5)胰岛素抗体形成(少见)

十五、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一类兼有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其中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的作用。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

一、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的合成来实现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的药理作用。体内大多数细胞均能合成PG,PG广泛存在于各种重要组织的体液中,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参与机体发热、疼痛、炎症、血栓形成、速发型过敏等生理及病理过程

1.1解热作用

发热原因: 感染、组织损伤病原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内热原(IL-1) 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 中枢PG合成和释放体温调节点发热

解热机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PG,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发热是机体

对致病因素的主动反应,对机体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可以加快新陈代谢过程,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促使白细胞增多,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发热还是诊断疾病、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

1.2 镇痛作用疼痛原因:炎症或损伤局部产生和释放致炎物质(缓激肽,PG)缓激肽引起疼痛,PG 致痛、感觉神经末梢敏感性

镇痛机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PG

疼痛同样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对病因特别是疾病部位的诊断、治疗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疼痛症状被掩盖而造成误诊的可能性,有时甚至比发热被掩盖时更大,因此,对于疼痛症状不能首先使用镇痛药,而应找出疼痛的原因后再采用药物止痛。

1.3 抗炎抗风湿作用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常见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可反复发作并累及心脏。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多发性、对称性关节炎症为主,可引起肢体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层的慢性病变。老龄化、关节损伤、遗传基因、肥胖、新陈代谢或内分泌紊乱、重复性创伤、痛风等都有可能导致骨关节炎机体抗炎过程中,组织会产生许多致炎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溶酶体、活性组织激肽以及前列腺素等。前列腺素是重要的致炎物质,具用扩张血管、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痛觉致敏作用,致使炎症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一系列反应。

本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使炎症缓解或消失,另外,在大剂量下还能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的释放而起到抗炎作用。

二、常用药物简介

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赖氨酸盐等;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乙酸类:如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等;

丙酸类:如布洛芬、酮洛芬、萘普等;

昔康类:如吡罗昔康、美洛昔康;

吡唑酮类:如保泰松、羟基布他酮;

2.1 阿司匹林

① 具有解热作用较强,适用于感冒、流感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各种轻、中

度疼痛。

② 具有确切的抗炎和抗风湿作用,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的首选治疗药。

③ 具有强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对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血管栓塞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胃粘膜出血

凝血障碍

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哮喘

水杨酸反应:头痛、眩晕、恶心、耳鸣、视物模糊、听力减退

2.2 对乙酰氨基酚

解热镇痛作用强,抗炎抗风湿作用弱,临床用于止钝痛。不良反应较少,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粒细胞减少。中毒可致肝肾损害。

2.3 吡罗昔康

(炎痛喜康)抗风湿疗效同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好。

优点:血浆半衰期长、用药量小。

2.4 布洛芬

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及解热作用。临床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对消化道的不良反应轻,易于耐受,可长期服用。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和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还用于软组织损伤、腰背痛、痛经、术后疼痛、痛风等。

2.5 吲哚美辛

主要作为对水杨酸不能耐受或疗效不好的替代药,作用强度为阿司匹林的10-40倍。临床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痛风、各种恶性瘤引起的发热或其它难以控制的发热等。不良反应多见而且严重,常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5%~50%,约20%的患者必须停药

2.6 丙磺舒

在近曲小管与尿酸竞争重吸收,促尿酸排泄,无抗炎镇痛作用。

应用:

⑴ 促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治疗痛风。

⑵ 合用青霉素,提高青霉素血药浓度。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对症治疗药;2. 不宜联合使用;3. 应在饭时或饭后服用;4. 司机、机械操作及高空作业人员服用本类药物时应注意;5. 含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成分的复方制剂应尽量少用;

6. 避免长期应用;7. 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患者应避免使用;8. 若需长期使用本类药物,应观察血常规、肝功能等变化。

十六、呼吸系统用药

1咳、痰、喘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三者往往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a痰刺激呼吸道感受器引起咳嗽,阻塞细支气管诱发哮喘。

b支气管痉挛主要引起哮喘,同时因呼吸阻力增加使肺泡膨胀,刺激牵张感受器引起咳嗽。 c咳嗽对呼吸道是机械刺激,引起粘膜充血,分泌物增多,也可引起支气管

2咳、痰、喘、炎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共同症状,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药物包括:1、对因:抗菌药、真菌、病毒、结核杆菌、寄生虫、抗肿瘤药等;2、对症:消除或缓解呼吸道症状:平喘、镇咳、祛痰

一、镇咳药

按其作用部位分为两类:

① 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喷托维林、右美沙芬等

② 外周性镇咳药:苯佐那酯、苯丙哌林

中枢性镇咳药

代表药1可待因2右美沙芬3喷托维林(咳必清)4苯丙哌林

作用机制: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枢

·药物作用特点和用途 ·不良反应

可待因 对延脑咳嗽中枢有高度选择 易成瘾,痰多者禁

性,是目前最有效的镇咳药。 用

用于剧烈刺激性干咳和中度疼痛

喷托维林 兼有中枢和外周镇咳作用;有 偶见轻度头晕、恶

镇咳、麻醉和轻度阿托品样作 心、口干、便秘

用;用于呼吸道炎症引起的干 等,无成瘾性。青

咳、阵咳和小儿百日咳。 光眼禁用

右美沙芬 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当。 偶见头晕、轻度嗜

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镇咳药 睡、口干、便秘。

外周性镇咳药

·代表药:苯佐那酯(退嗽露),苯丙哌林,

·作用机理: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末

·苯丙哌林

a作用特点和用途:有局麻、镇咳、平滑肌解痉作用。用于刺激性干咳。

b不良反应:偶有口干、头晕、困倦等

苯佐那酯

a作用特点和用途:有较强的局麻作用,抑制牵拉感

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用于干咳、阵咳,也用于支气管镜检查前预防咳嗽。

b不良反应:轻度嗜睡、头痛。服用时切勿嚼碎,以免引起口腔麻木。

二、祛痰药

祛痰药能使痰液变稀、粘稠度低,易于咳出。按其作用机制分为恶心性祛痰药、刺激性祛痰药、粘痰溶解药三类。

a恶心性祛痰药

作用机制:刺激胃粘膜感受器,通过胃肺迷走神经反射,引起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 代表药;氯化铵

b刺激性祛痰药

安息香酊、桉叶油

祛痰机制:具有挥发性,对呼吸道粘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随蒸气吸入后可增加呼吸道分泌,痰液被稀释;能改善气道粘膜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并有轻度抗菌消炎作用。

应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流感等引起的咳嗽、痰液粘稠难以咳出者。 c粘痰溶解药

祛痰机制:使痰液中的粘性成分分解,降低痰液粘度,使之易于排出的药物

溴己新(必嗽平)

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

d乙酰半胱氨酸

1 裂解痰液中的粘蛋白多肽链中的二硫键,使之变成小分子肽链,降低痰液粘度。 2 雾化吸入用于大量粘稠阻塞气道而咳出困难者

3有特殊臭味,易引起恶心、呕吐、呛咳及支气管痉挛,哮喘者禁用。

e溴己新

1 裂解痰液粘多糖,并抑制其合成,降低痰液粘稠度。

2祛痰作用较强,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 祛痰药作用比较

a氯化铵增加分泌物口服急、慢性呼吸道炎症痰多不易咳出者

b溴己新,裂解粘多糖,口服痰液粘难于咳出

c乙酰半胱氨酸,裂解粘蛋白雾化吸入气管滴入,粘痰阻塞气道

三、平喘药

平喘药是用于缓解或消除支气管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统疾患所致的喘息症状的药物

1、气道扩张药:

① β受体激动药,如沙丁胺醇、肾上腺

素、异丙肾上腺素和麻黄碱。

② 茶碱类,如氨茶碱

③ 抗胆碱药,如异丙阿托品。

2、抗炎抗过敏平喘药:

①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倍他米松、氟尼缩松。

② 抗过敏平喘药,如色甘酸钠

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非选择性β受体激动药

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麻黄碱

2 选择性β2受体激动药

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克仑特罗、福莫特罗

作用机制

1兴奋β2受体 经过腺苷酸环化酶 到胞内cAMP

2激动血管黏膜的α受体

3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临床应用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一线治疗药物)

慢性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

沙丁胺醇(又名舒喘灵)选择性β2受体激动药

a临床应用与评价:本品一般以气雾吸入给药,可迅速缓解哮喘急性症状;仅用于病情紧急需要即刻缓解气道痉挛者。

b不良反应:(1)骨骼肌震颤:好发部位为四肢和颜面部;(2)心脏反应:可见窦性心动过速;(3)代谢紊乱:可引起血乳酸和丙酮酸升高,并出现酮体。

茶碱类

代表药氨茶碱,胆茶碱

·作用机制1抑制磷酸二脂酶2促进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3 拮抗腺苷受体4 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2 心律失常3 中枢神经兴奋4多尿

M胆碱受体阻断药

·代表药 异丙基阿托品

·作用机制 抑制鸟苷酸环化酶

·药理作用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临床应用 (1)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

肾上腺皮质激素:

·代表药1倍氯米松2氟尼缩松3布地萘德(布地松

·药理作用1抗炎2抗过敏3抗渗漏4松弛气道平滑肌

·临床应用:1支气管哮喘(一线治疗药物)2哮喘持续状态或危重发作3依赖激素治疗的支气管哮喘

·不良反应1鹅口疮2声音嘶哑

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代表药:色甘酸钠(咽泰),奈多罗米

·药理作用: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

·临床应用:预防支气管哮喘

十七、消化系统用药

消化系统:

·功能:摄取转运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废物。

·结构:口腔、食管、胃、肠、胆、胰、肝

·常用药介绍:1抗消化性溃疡药2助消化药3胃肠解痉及胃动力药4泻药5止泻药

一、抗消化性溃疡药

·发病率为10%,其确切病因未明;

·胃酸过高、胃蛋白酶活性过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导致溃疡病的主要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酒精、精神紧张、焦虑、不良情绪和应激等因素通过降低胃粘膜防御和细胞保护因子的作用而诱发溃疡。

·作用特点:减少胃酸度、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少诱致溃疡的因素、或增强胃肠粘膜保护功能。

1.1 抗酸药

·药物:氢氧化镁、三硅酸镁、氢氧化铝、碳酸钙、碳酸氢钠

·药理作用:直接中和胃内酸度,保护粘膜,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1.2 胃酸分泌抑制剂

aH2受体阻断药

药物: 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药理作用:阻断胃壁细胞H2受体,减少胃酸分泌

b西咪替应用:十二指肠溃疡、对胃溃疡、复发性溃疡、溃疡病术后复发、胃食管返流等。

不良反应: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等影响

c雷尼替丁:作用比西咪替丁强5~8倍,药效维持时间比西咪替丁长,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优于西咪替丁,对西咪替丁效果不佳的患者,改用本品仍有效,具有速效和长效的特点。

常用剂型:片剂、胶囊、注射液、颗粒剂等

d法莫替丁:抗胃酸分泌作用,比西咪替丁大30~100倍,比雷尼替丁大6~10倍,可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具有剂量小、疗效高、副作用少等特点。

常用剂型:片剂,散剂、注射液、分散片、咀嚼片

eH+泵抑制药

药物: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

胃酸分泌:神经体液因素分别激动胃壁细胞M受体、促胃液素受体和H2受体,通过第二

信息转导,最终激活H+,K+-ATP酶,在壁细胞与胃腔之间进行H+-K+交换,

释放H+形成胃酸。

药理作用:本类药物通过细胞膜,进入壁细胞分泌管,使H+,K+-ATP酶不可逆性灭活,

抑制泌酸,直到新的酶合成,故作用时程较长。

f奥美拉唑(洛赛克)

药理作用:作用于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

临床应用:消化性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8%,见于胃肠道反应

1.3 粘膜保护药

a米索前列醇:为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粘

液及HCO3-的分泌,减少H+的逆向弥散,改进粘膜局部血流,促进上皮细胞再生能力迅速更新,达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用于预防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溃疡,治疗12指肠、胃溃疡 b硫糖铝:当胃pH小于3时,可聚合成冻胶,附于胃、12指肠粘膜及溃疡基底部,形成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起屏障作用。用于消化性溃疡和返流性食管炎

c枸橼酸铋钾:在胃液内形成胶体,附着溃疡面和12指肠粘膜,起保护覆盖作用,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愈合,抑制螺旋杆菌。用于胃、12指肠溃疡

1.4 抗幽门螺杆菌药

a幽门螺杆菌:产生多种酶和细胞毒素,损伤粘液层、上皮细胞、胃血流功能,引起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b治疗药物:抗菌药,如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甲红霉素、甲硝唑、枸橼酸铋钾等,可采用2~3种联合应用。

二、助消化药

a稀盐酸:↑胃内酸度, ↑胃蛋白酶活性;用于慢性胃炎、胃癌、发酵性消化不良。 b胃蛋白酶:与稀盐酸(10%)合用,作为胃酸分泌过少或消化酶分泌不足的辅助治疗。 c胰酶:含蛋白酶、淀粉酶和胰脂酶,水解脂肪成甘油、脂肪酸和蛋白质,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可与抗酸药同服或服用肠溶片。

三、胃肠解痉药及胃动力药

胃肠解痉药为M—胆碱受体拮抗剂,它们能阻断胆碱神经介质与受体的结合,解除胃肠痉挛,松驰平滑肌,缓解疼痛

临床应用: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及胃炎等。

药物: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氢溴酸山莨菪碱片、颠茄流浸膏(颠茄片)、盐酸哌仑西平片。

a多巴胺受体阻断药

甲氧氯普胺:促进食管和胃蠕动,加速胃排空,助于改善呕吐症状;用于胃

肠失调引起的呕吐,糖尿病的胃轻瘫和食管返流,及化疗引起的呕吐。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和高泌乳素血症。

b多巴胺受体阻断药

多潘立酮(吗丁林):促进胃肠蠕动,产生止吐。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用于化疗、放疗、术后及感染等引起的呕吐;预防晕动病;治疗各种胃轻瘫;慢性食后消化不良。

四、泻药

泻药是一类增加肠内水分,促进肠蠕动,软化粪便,而促进粪便排出的药物。

分类:

接触性泻药:比沙可啶,蒽醌类

容积性泻药:硫酸镁,硫酸钠,乳果糖

滑润性泻药:液体石蜡,甘油

a容积性泻药

硫酸镁:口服Mg2+不被肠道吸收,形成高渗,妨碍水吸收,结肠内水增加而导泻。刺激12

指肠分泌缩胆囊素,引起肠液分泌和蠕动;松弛胆总管括约肌,胆囊收缩,产生利胆作用。用于术前、肠镜检前清肠,排除肠内毒物;阻塞性黄疸、慢性胆囊炎;抗惊厥,降压。

b接触性泻药

比沙可啶:口服或直肠给药,在细菌酶作用下,转化为去乙酰基的活性产物,刺激结肠,

产生导泻。用于便秘、腹部内窥镜检查、术前排空肠道。偶可引

c起肠绞痛。

蒽醌类: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有蒽醌类,口服在肠道内细菌分解为蒽醌,增加结肠

推进性蠕动。用于急、慢性便秘。

d滑润性泻药

液体石蜡:为矿物油,不被肠道消化吸收,产生滑润肠壁和软化粪便的作用,使粪便易于排

出。多用于老年人和肛门术后者。

e甘油:

以50%浓度,注入肛门内,由于高渗刺激肠壁而引起排便,并有局部滑润作用。适用于老年人和儿童。

五、止泻药

地芬诺酯:通过减弱肠蠕动反射和节段性收缩,限制肠蠕动而发挥止泻作用。用于急慢性腹泻。大剂量可产生欣快感,长期应用有成瘾性。

·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

1. 饮食有节:饮食定量,少吃零食;饮食宜温,忌过冷过热;细嚼慢咽等;

2. 把住“并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与个人卫生

3. 调适情志:少伤感,少生闷气,乐观大度

4. 避免药物的损害:注意避免药物对胃肠及肝脏等消化系统的影响,避免滥用药物。

更多相关推荐:
医药公司20xx年质量工作总结

XXXXXXXXXXXXX医药公司20xx年质量管理工作总结20xx年12月目录120xx年质量管理主要工作回顾2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320xx年的重点工作1质量管理工作总结质量负责人XXX尊敬的公司领导春去...

医药工作总结

医药工作的总结高速发展的医药产业需要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富有团队作业能力的医药市场新人医药公司兼职实践经历使我对医药行业的兴趣和技能方面获益匪浅我从坎坷曲折中一步步走过脱离了幼稚浮躁和不切实际心理...

医药代表工作小结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来到这里已近两个月。我有幸来到公司无锡办事处工作,在这短暂的两个月中,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很快的熟悉了工作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医药代表是一个充满竞争的…

医药采购工作总结

采购部工作总结及年度计划过去几个月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任务:1、在保证原有的采购价格基础上我们签署了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安徽双鹤制药等厂家的购销协议。2、在破损清理达到了批号正确药物的不足60%3、对于市…

医药代表工作总结

医药代表工作总结我自XX年5月到广东省深圳市场任医药代表以来经历了深圳市场启动受挫再启动上量的整个过程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深圳市场前期的启动情况我在XX年5月刚接手深圳市场时该市场在三甲医院的销售一片...

医药销售工作总结

医药销售工作总结医药销售gt工作总结一作为一个医药销售人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只接受来自上级的指令然后机械化去执行实际上面对不同的区域片区并在该片区管辖着几十人或者更多的医药师队伍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合...

医药招商工作总结

一、开发新客户的途径:1.通过媒体广告寻找代理商,如: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东方医药商情网等招商网等2.通过当地的商业公司进行寻找,一些代理商会选择在这些商业公司过票3.一些老客户的介绍,这是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医药企业资料报告总结

医药企业信息收集过程的总结报告我们首先查询了有关医药行业的报纸网站和杂志例如中国医药报中国医药网大视野主要设计与健康有关的产品信息和行业信息的杂志中国医药统计杂志等了解到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

医药总结

八月十七日下午灰色的天空中下着小雨但是我们的卧底行动仍然按照计划进行在这之前我们就分好组了说行动就不耽搁一秒钟我们进了一家药店确定了我们要调查的药品下文将会介绍我们调查了雅安市雨城区的德仁堂盛林大药堂店和平药房...

20xx年医药化工团学会工作总结

20xx年医药化工团学会工作总结本届学生会在成立之后在学院领导和分团委老师的具体指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学校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职能在广大同学的鼎力协助下经过全体学生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龙门镇卫生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专项检查自查总结

20xx年上半年全市药品集中采购专项检查评价细则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名称龙门镇卫生院20xx年8月4日检查组签名总分941附件320xx年上半年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情况调查表填报单位盖章龙门镇卫生院单位...

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xxx医院关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总结为坚决纠正医疗卫生不正之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上级部门文件精神我院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大局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着力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理顺医药价格关系提高医疗服务...

医药总结(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