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传统文化讲座总结

时间:2024.4.30

孝道传统文化讲座总结

姜文

孝道传统文化传播讲座在56中道德讲堂举办,全体初中师生参加了讲座。 师生们聆听“大德”的教诲,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礼仪,学习教化人心的手语歌曲,诵读学习传统经典——《弟子规》、《孝经》。

通过学习孝道、传统文化,践行孝道、践行传统文化,师生们从陌生甚至不接受到真真切切的践行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让受益的人在行为和思想上对传统文化认知感受,去影响社会上更多的人。在讲座学习过后,积极分享了学习心得,对自己的亲人和大众表达的感恩之情。七年级教师李荫荫分享说:“诵读《孝经》能洗涤心灵,教我做一个孝顺的人和有利于社会的人。”焦荣贵分享说:“通过参加此次讲座,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孝道的精髓,深感平时对父母关心太少,亏欠太多。”同时他还在课堂上向自己的母亲表达感恩之情。这一举动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学

党支书说:我们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政风,带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以广大群众为依托,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凝聚精神力量,建设精神高地。

通过此次讲座,师生们还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体会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在未来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让孝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好体现,同时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动,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辐射到身边的亲朋好友。


第二篇:传统孝道文化的建构


摘要:本文从传统孝文化的建构与挑战的视角切入,对传统孝文化的兴与衰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新孝道文化的价值取向将立足民族文化的根基,又超越历史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特色,朝着代际双赢的动力文化、素质文化和互喻文化的方向发展。本文认为,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重构,批判地继承,坚持文化自觉,与时俱进,应成为老年教育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孝文化 价值 建构 重构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在新时期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得到继承和发展。21世纪标志着全球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是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冲突,在面向未来中分化、交融和整合,“孝道”文化也不例外。新时期“孝道”文化的价值取向,将立足民族文化的根基,又超越历史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因此,传统孝文化的建构与重构对老年人的地位、思维方式和生活质量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传统孝文化的建构与挑战

1. 传统孝文化倡导养老为本,敬老为先的价值取向

孝文化诞生在传统乡土社会生产力低下时期,乡土关系淳朴单一,由长老文化支撑的尊老价值取向,作为文化基因延续遗传数千年,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很深。 孝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三层含义:一为“仁爱”孝亲思想。是奉养父母的准则,要求后代对长辈的养育之恩进行“反哺”。倡导养老为本,敬老为先,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的理念出发,提倡礼仪、和谐、先王之道,体现对前人、先人的尊重,演绎出做人的基本准则;二为孝顺思想。不仅尽心奉养父母,还要顺从父母的意志。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不靠外在权力,是从长期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2] 从服从长辈,到服从老师、服从领导,以此规范后人的行为;三为立身思想。孔子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道的三步曲在于赡养双亲、为国尽忠、终年立身。要求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继承祖先的德行。由孝道所生发的纲常伦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们恪守差序、等级生存。从顺从父母到顺从君主,成为统治阶级的施政要领。从以孝治家引申到以德治国,正是几千年来养老育幼代际互动的伦理文化精华。[3] 在传统文化中,“老”代表着博学、智慧、才干,老年人受到社会的礼遇和敬重,形成社会尊老敬老养老风尚。以“孝道”育人引申到以仁德教育后人,是对孝道文化理念的社会认同。因此,知恩图报,养老送终,为尊长服丧,穿孝、带孝、守孝的礼俗一直延续下来,建立起一整套孝文化结构体系和由此而来的社会秩序。 孝文化的核心 孝道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孔子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其核心思想是“仁”。孝道是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推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孔子将仁义道德作为人的本质东西,“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认为仁为礼之本,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饱经沧桑的老年群体之所以受到孝敬,因世人认为他们是仁者的杰出代表,体现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的仁、智、勇 “三达德”的人品风格。 孝道文化与仁者文化的关系 “孝”以仁为立身之本,以智、勇双全为立身条件,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智与仁的关系是山水相依,动静结合,乐寿并存的关系,正如古人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的关系。(《论语·雍也》)水在流动不息中才能滋润万物,

山在静止状态下利于万物生长,表明仁静智动的道理。北宋王安石在《仁智》一文中,主张“智者,仁之次也。”将仁放在首位,以仁为准,仁高于智。智者知仁但尚未有仁,必须努力求仁,才利民,利天下;仁者,固守其仁,可以自如应付万事万物。[4] 因此,孝道文化的支撑点在于老一代的“仁者寿”品德,是靠老年人居于家庭和社会的权威地位来延续的。老年人在仁、智、勇诸方面对社会后代群体起示范作用,受到社会的敬重厚爱。

2.传统孝文化的兴与衰

传统孝文化兴于小农经济社会 传统孝文化是权威文化,长者文化,也代表了农业社会的时代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经历了从兴到衰的过程。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 Mead,1901-1978)曾提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概念,也揭示了传统孝文化兴衰的理念原因。她认为,传统农业社会是以“前喻文化”为代表,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又称老年文化。小农经济社会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人类生存主要靠上一代人的经验,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一般来说,前辈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在后辈中都会重复,因而最受尊敬的是年龄最大的祖辈。“前喻文化”的特点是具有世代性,依赖于年轻人对老人的崇拜,将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视为己任。后代成长之路是以重复过去为使命,对变化缺乏认识。这种时代沿袭的文化价值取向往往视传统文化为权威文化,也称作是长者文化,师者文化,老年人高居于教育者的地位。每一代长者都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传给年轻一代,不仅是生产技能,还有是非理念,期待后代能够光宗耀祖,这种文化的传递方式基本是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的生活继承,代沟也很少产生,尊敬老人也自然成了传统美德。

传统孝文化衰于社会变革 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发展,是以“并喻文化”为代表,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介于“前喻文化”与“后喻文化”两者之间,称“同代文化”。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小农经济走向社会化大生产,农业社会先前文化的中断,使年轻一代无法延续原前辈所创立的行为楷模,他们将根据自己切身的经历摸索新的行为方式,并以走在行列前面的同伴作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因此,在并喻文化中,长辈失去以往的权威地位。

“后喻文化”的出现,长辈的权威地位继续下降。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以开拓未来为使命,认为年轻人代表未来,老年人的经验已过时,年轻人要教育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的长辈的过程。这一研究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将占有权威地位的人从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变为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指出这一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晚辈代表着未来,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将权威地位让给了晚辈。因此,“后喻文化”时代是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时代,又称“未来文化”、“青年文化”时代。这种文化传递过程,是与传统社会的反向传递,使传统孝文化中尊老敬老的权威要素被淡化。

社会转型,经济基础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传统孝文化在科技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中衰减。衰减的原因有许多,从表面看,家庭血缘代际关系从紧密变得疏松了,年轻人处于市场竞争中难以守在长辈身边尽孝。而实际上,对父母祖辈的传统偶像崇拜在后代人心目中发生了变化。处于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许多以往经验已过时,完全靠依赖于家庭的传统成长之路在改变。不少年轻人早期离家自立,走自己的学习创业之路。他们对传统社会的教育已不能认同,认为年轻人对长者的意见完全依赖顺从,抑制了年轻人个性的发展,其社会效果是“继承者”多,而“创造者”少,阻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年老一代要放弃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否定过去,否定自身,对老一代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老年人一味追求权威地位,让年轻人顺从

听话,会导致自身的封闭与保守。因此,基于长者权威理念的传统孝文化,靠建立在几代同堂的家庭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孝文化,必然随着大家庭的解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内在的依赖顺从的要素也被淡化。

3.对代际义务与责任的挑战

中华大地是传统孝文化的诞生地,炎黄子孙世代继承,成为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任何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都不会停滞不前,原有的孝文化结构体系和社会秩序被打破,对代际义务与责任提出挑战。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物质更为充裕的社会,但不仅生态环境恶化,水、电、油、土地等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存在环境威胁因素,而且社会人际之间、家庭代际之间的关系也产生危机因素,代际责任观念被边缘化了。近来不少老年父母在反省家庭危机时,感到自己的代际责任存在误区。以往认为父母辈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只是为了后代的富有和享受,父母的快乐感是不惜巨资、债台高筑,为了满足孩子无休无止的物质需求,溺爱娇纵,不分是非的充当孩子保护伞。长辈事事包办代替,陪读、陪练、陪考,孩子丧失的是自立能力,父母丧失的则是教育子女做人的责任。当贪婪、虚荣、投机、缺少同情心,迷恋个人享受等腐蚀孩子的心灵时,代际教育的失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些子女看不起生养自己的父母,不关心家人的疾苦,愿意傍大款,只想个人的金钱享受。一些孩子稍遇挫折,便会采取极端行为,如以伤害、自杀、杀人等方式报复和发泄不满,因畏惧歧视而剥夺多名同学生命的“马加爵”现象,使老实巴交的农村父母为之震惊,也为千千万万的学校教师和家长们敲响了警钟。一个学习生命科学的人,竟然为泄个人私愤而剥夺他人生命,足显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误区。尽管“子不教、父之过”、“棒打出孝子”的古训,在责任与方式上都有偏颇之处,但古训要求长辈尽严格教育子女的责任,应为世人谨记在心。它告诫长辈,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缺乏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产生的将是社会的恶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是灾难。一些家庭教子的失误,不但子女不能孝敬父母,而且还出现啃老族、虐老族、弃老族等社会现象,甚至有的父母为子女犯罪付出沉重的代价。重视对子女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重视培养为人正直、待人友善、生活自立、社会奉献、有理想有抱负、遵纪守法的人格教育,是长辈人须尽的代际义务和责任。 中国青年报曾就《“辛酸父亲”的信》展开讨论,父亲说:“儿子考上大学,长大了有文化了,却没有了爱心。一年给父母写了三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主题只是一个:要钱。母亲下岗,父亲收入微薄,儿子却偷改学费收费通知,目的是多要点钱┅┅”引发了一场关于代际冲突的讨论。传统的基本做人准则丢失,孝敬观念淡薄,感恩文化缺失,与一些家庭父母的溺爱,一些学校教书不育人等不无关联。有人为一些“80后”出生人的问题画像,归纳了八方面:1.虚荣,盲目攀比;2.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

3.懦弱、缺乏责任感;4.自私自利,孤独颓废;5.享乐主义、自理能力差;6.精于算计、过于现实;7.不虚心,缺乏诚信;8.浮躁,急功近利。这一“代际批判书”,被认为是50年代人对80年代人批判的概括,[5] 可以说是家庭独生子女易发生的通病。 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长辈人履行代际义务和责任与敬老爱幼的伦理道德是一脉相承的,是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老年人应责无旁贷。

二、传统孝文化的重构 1. 传统孝文化的重构是时代的选择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历史上的农业社会经历了数千年时间,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仅有数百年时间,而信息社会不过数十年,历史文化与未来文化价值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农业社会是封闭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千年不变的习俗,形成文化的继承性。传统理念崇尚绝对服从,甚至是将陈规陋习、精神枷锁强加在公民身上,窒息了公民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文

化处于惰性状态,人们按照传统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律令法规来统摄自身的思维,也使传统孝文化保持了相对的同一性和稳定性。

工业化对孝文化的冲击 现代工业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现代理念崇尚改革创新。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高速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激光和光导纤维为主的光通讯技术、海洋工程、空间开发,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呈螺旋形上升,不会是过去的简单重复,带给人们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崇尚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打破了文化的同一性和稳定性,传统孝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城市化对孝文化的冲击 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和迁移加剧,从本土向外乡移民,从乡村向城市移民,乡村规模浩大的移民潮向城市涌入,使各种文化交汇,多元文化影响着不同的群体,形成城乡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以城市化为主题,在《20xx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指出,到20xx年,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镇中,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到20xx年,城市人口将有望达到50亿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中国的城市人口正以每年1800万的速度增长,在20xx年至20xx年间,中国的城市居民预计将从5.6亿增加到9.1亿,从总人口的42%增加到64%。据中国20xx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是1.4亿多,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流动人口中70%以上是15岁至40岁的年轻的劳动力,留守老年人增多。年轻人流动后,虽在经济上对老人有所帮助,但在老年人年迈、生病需要照料时,孩子们不能在身边提供情感关心和日常照料。农村老年人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很重,他们既要种地,还要带孙子女,全国2000多万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来带的,赡养倒挂的现象在许多家庭中出现。

信息化对孝文化的冲击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年轻人以接受新信息快捷与长辈文化产生隔阂和差异,使代沟加深。正如玛格丽特·米德所勾画的场面:“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表现在:前喻文化价值越来越弱化,年轻人不再顺从老年人,表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后喻文化价值越来越突显,老一代的权威价值下降,体现老一代在新时代的落伍。玛格丽特·米德认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对话、沟通、交流,向年轻人学习,则是老年一代的选择。她对改变老年人自己的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 “以往,尽管也有人强调两代人之间应该进行交流,但他们往往把建立这种交流当成恢复老一代对新一代教化的手段,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参与对话的双方其地位虽然是平等的,但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这种经历或许是惨痛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你若不想落伍于时代,就只能努力向年轻人学习,因为今天正是他们代表着未来。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 [6]

老一代要向年轻一代学习的变化,意味着传统孝道文化的转变。由于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在生活进程中发生断裂,不论是从社会群体现象,还是从个体社会化过程,都会产生不同代之间在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及冲突的社会现象。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是各代人共同的愿望,因而“代沟”并非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作为历史的印记,代的特征,留下了代际负面刻板印象。如长辈的守旧、固执,晚辈的时髦、任性、偏激、缺乏责任感,中年的困惑、忍辱负重等,被贴上代际印象标签。如果去除代际偏见,加强代际文化沟通,弥合代际文化断裂,可以从时代的烙印中看到代际的历史传承。各代人身上的闪光点,如老年的持重、青年的活力、中年的拼搏等印象,都是代际的宝贵资源。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靠一代接续一代,不同代人的互学互补,整合代际功能,形成代际合力和接力,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

2.新时期孝文化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本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代表的主旋律是时代的强音,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文化。科学文化、和谐文化,培养人的科学素质,都是在提高人口素质中积极倡导的主流文化。但主流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而是贴近百姓的文化,是为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文化,是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将人口压力变为人口动力的文化,是人口素质文化,是代际资源文化。新时期孝文化的价值取向在时代的主流文化中体现动力文化、素质文化和互喻文化。

新孝道文化是代际双赢的动力文化 现代社会进程中,不是前人的简单重复,而是创新思维方式。从习俗社会向理性社会转变,是一种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人们提出了道德更新和重建的问题。尽管现代社会许多传统的主流文化变成了非主流文化,但摈弃传统文化中阻力的落后部分,将其动力精华吸收到工业文明社会中来,使新孝道文化成为动力文化,仍可居于主流地位。

新孝道文化是代际公正文化,无论从家庭个体角度看,还是从社会群体角度看;无论是人的生存需求,还是发展需求,都存在着对人类生育、抚养、教育、就业、赡养资源的占有和合理分配方面的问题,不是靠单纯的报养育之恩的感情因素,而是靠理性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解决代际的公正交换问题,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地位的认定,是对老年群体社会价值的认定,是对老年人在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中所做社会贡献的认定,是对历史文明进程的认定。我们不是好古非今者,但尊老是对历史的尊重,并非惟老是从。以史为鉴,尊老敬老养老文化仍是动力文化。 新孝道文化是素质文化 农业社会转型,老年人将生活在一个更加开放、丰富文化的工业信息社会中,文化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过去祖祖辈辈都是本乡本土联姻的大家庭,随着人口迁移,家庭的组合已跨越了本乡本土,现在有许多家庭成了国际大家庭。老年人所熟悉的文化少了,新的文化迎接不暇。洋人成了女婿或媳妇,孙子女讲的是多国语言,形成与本土文化的种种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各自的民族感情都需要相互得到尊重。各地举办的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国际服装文化节,特别是奥运文化活动的筹办,带来各种新鲜的文化气息,激发本地文化的活力,增添了文化的多样性。

新孝道文化将集中各种文化的智慧,塑造新一代老年人的人格形象。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对积极进取与消极退避、持之以恒与因循守旧、知足常乐与忍气吞声、深思熟虑与老谋深算、幽默宽容与刻薄狭隘、开拓创新与安于现状等文化价值的双重性进行比较,在老年教育中揭示实然与应然,提升老年人的“真、善、美”素质,赢得社会的敬重。

新孝道文化是互喻文化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是代表不同时代的倾向性文化,但含有代际排斥性的倾向,因而具有一定片面性。面对现代社会的代际文化冲突,应该讲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在文化冲突中,不仅是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之间的代际冲突,

也有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强中争强,或强者变弱者,弱者变强者,都是在动态中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强弱的划分,并非是以年龄的差异来划分的,而是拥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差异,健康程度的差异,综合素质的差异。现代社会中,拥有更多知识的人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的强者,而弱者则反之。而代际关系则不同,按照人类社会所遵循的自然发展规律,一代接续一代,是不能改变的。代际的共同利益将促使代际的合作多于竞争,代际的互补多于排斥,体现一种互喻文化。代际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强势,往往要超过同代人的组合。

互喻文化不排斥传统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对传统文化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创新文化的过程。未来社会,不会是凌驾于历史之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的社会,拒绝历史的传承,拒绝前辈的传授,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失去传统文化的历史,将会重蹈历史教训的覆辙,历史的阶段性倒退已有先例。汲取前辈的知识和经验,新的社会大厦才会根基牢固。尊重历史,孝敬长辈,是每一代人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未来社会,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的社会,不会停滞不前,不会在原地不动,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社会,是一代胜过一代的社会。不以年龄、资历划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科技、学识、能力、贡献来判断价值,优胜劣汰,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社会发展机制。后生与长者,不是相互压制,相互排斥,相互歧视,而是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潜能,各自优势,各代群体各尽所能,展示才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合力。

四、老年教育承担重构传统孝文化的历史使命 新孝道文化,不是固守文化,而是创新文化。老年教育作为文化形态之一,同其他社会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但不是固守文化传统,不是盲目崇拜,不加分析地接受其价值和信念。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在同现代社会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中,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以获得新的文化生命力。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重构,批判地继承,坚持文化自觉,与时俱进,成为老年教育的历史使命。 新孝道文化,不是单一文化,而是整合文化。在东西方文化比较中,通常的看法是古老的东方传统文明崇尚集体道德文明,而西方文明崇尚个人物质文明。实际上,集体与个人,精神与物质,不可能截然分开,应各取所长,整合创新。老年教育的文化价值不是靠传统文化排斥现代文化,也不是以东方文化排斥西方文化,而是扬弃,借鉴和吸收优秀文化部分,兼容并蓄,创造新的文化价值。老年教育,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比较,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的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将选择多样文化的精华,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已不是旧式的“24孝”,[7] 也不是家长式的崇拜,不是靠“愚忠”、“愚孝”来解决社会的和谐。强调代际平等,是强调相互尊重。建立社会新秩序,是各代人共同的职责。提倡各代人之间关系的仁慈、正义、礼貌、智慧、诚实守信、和谐、友善,长慈晚孝,相互理解、支持和帮助,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成为社会的期待。

新孝道文化,不是单向文化,而是双向文化。一方面,后代尊重老人,回报养育之恩,是尊重历史;另一方面,长辈要关怀后代,扶植、奖掖后人,是面向未来。一方面,后代尊重前辈劳动,尊重长者经验,是前进的根基;另一方面,长辈要向年轻人学习在智能社会中生存,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是生命的动力。一方面,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家庭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老年人与后代能够平等沟通,转变消极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坚持终身学习。一方面,后代不是唯老是从,唯唯诺诺,事事围着老人转,不思进取;

另一方面,长辈要防止倚老卖老,固步自封,排斥新事物,压制年轻人,成为发展的障碍。对传统孝文化的重构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观念的换位思考,是不同代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创未来、共享成果的实践,使“仁孝”、“和谐”的思想在教育活动中更为成熟。

20xx年2月在北京完稿

参考文献 ① 熊必俊主编:《保障老有所养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xx年9月版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5月版 ③《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xx年9月版 ④ [美]马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xx年12月版 (董之鹰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原文刊于《老龄问题研究》20xx年第3期 [1] 作者:董之鹰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本文曾发表于《老龄问题研究》20xx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于20xx年2月28日以《试析孝文化的建构与重构》为题摘发。 [2]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5月版,第48页 [3] 熊必俊主编:《保障老有所养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xx年9月版 [4] 《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xx年9月版第808页 [5] 中国青年报20xx年11月15日 [6] [美]马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xx年12月版 [7]二十四孝是指“1.孝感动天2.戏彩娱亲3.鹿乳奉亲4.为亲负米5.啮指心痛6.单衣顺母7.亲尝汤药8.拾葚供亲9.为母埋儿10.卖身葬父11.刻木事亲12.涌泉跃鲤13.怀桔遗亲14.扇枕温衾15.行佣供母16.闻雷泣墓17.哭竹生笋18.卧冰求鲤19.扼虎救父20.瓷蚊饱血21.尝粪心忧22.乳姑不怠23.亲涤溺器24.弃官寻母”。

更多相关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

****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

弘扬传统文化总结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国粹,培育时代新苗――传承、践行国萃精神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一、重点试点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为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德行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

传统文化总结

传统文化学习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

传统文化总结

东沙河中心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一转眼,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方案,现总结如下:一、学经典我校于本学期在低年级以《弟子规》,中高年级以《古诗文》《国学》,进行传统文化教…

传统文化总结

西宁市杨家庄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总结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面对如此丰富深厚的民族瑰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分发掘它…

二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结束了,经过了一学期的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差距。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在今后的活动中探索知识,了解知识,学习知识。总结…

传统文化 总结

20xx---20xx下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总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在各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

五年级传统文化20xx总结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唐洪先20xx3营丘镇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龙山12天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本教学总结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本教学总结这个学期我们继续循着上学期传统文化的教本进行教学但总沿用用了又用的教学方法觉得很是无力于是穷则变变则通在很多方面我都做了尝试一教学方法的变更这学期的教本尽管没有变教学方法上却是有...

临沂九曲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

传统文化总结(6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