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总结

时间:2024.4.20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1、两个学派

传播学总结

二、传播学家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生平: 美国传播学家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19xx年(25岁)获衣阿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波士顿先驱报》记者、编辑,美联社记者

衣阿华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新闻学院院长 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传播研究所主任 巨大贡献:

1,综合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研究,系统化、结构化前人成果,创立了新学科——传播学。

创立传播学的标志:19xx年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 2,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

代表作:《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

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19xx年访问中国。 《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1956):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三人合作出版。

论述了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模式。

传播学总结

传播学总结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定性研究方法系统

1,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略)书P40——42

2,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1)民族志(ethnography )方法:

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 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目的在于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2)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采用参与观察方式进行的研究,通常不是要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其目的是对现象发生的过程提供直接的和详细的资料,以便对其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先融入,再跳出

(3)小组座谈法(Focus Group) :

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目的:通过倾听一组从调研者所要研究的目标市场中选择来的被调查者,从而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4)投影技法(PTM):

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可以鼓励被调查者将他们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射出来。在投影技法中,并不要求被调查者描述自己的行为,而是要他们解释其他人的行为。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被调查者就间接地将他们自己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影到了有关的情景之中。

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一)抽样调查法:

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特点:1,推断总体的目的性;2,推断形式的整体性;3,样本抽取的随机性;4,样本误差的可控性。 分为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多阶段随机抽样; 非随机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偶遇抽样、滚雪球抽样

问卷设计:——问卷构成:1,基本项目(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2,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3,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二)内容分析法:

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程序:

1,提出研究假设,根据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2,制定分类表,将研究内容分为若干大类与分析单元;

3,将讯息内容分类编码归类,计算各类别比例关系及各分析单元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

4,验证假设,提出结论。

(三)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控制实验法适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程序:1,提出假设;

2,简化影响因素,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与因变量;

3,控制、实验:分出控制组、实验组

4,统计、分析

给实验组提供经过简化并确定的自变量,给控制组提供普通的、非研究所用的自变量。自然实验法:克服人为因素与缺陷,更真实客观,但难于控制。

第三章传播

从四方面理解: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

一、反馈,“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施拉姆

三论P70

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即“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它是不可逆的。”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信息论、控制论 、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

二、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禁忌

2、普遍性——上课铃声、课堂上老师的语言与文字、交通信号灯、食堂里的价目表、情侣间的花与礼物

3、表达性——蒙克《呐喊》20世纪表现主义先驱、

4、流动性:信息的流动过程,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变换、存储的过程。如:危机传播中的信息流动

5、共享性: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 享的。

6、载体性——古长城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

多样性、片断性、时效性、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三、信息的功能

认识功能

社会功能(启迪、教育、娱乐、舆论)

四、符号的特性

1、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2、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 例:大众银行广告

3、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第五章传播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

1、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信息、地位、爱。

2、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P97

3、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他人对我是明镜,其中反映我自身。这就是"镜中我"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素: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4、约哈里之窗

5、普遍而言,人际传播的动机如下:

(1)认识自我 (2)建立人际关系 (3)控制周围环境 (4)进行情感沟通

二、大众传播

概念:1、“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梅尔文·德福勒

2、“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郭庆光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 、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 、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 、分众化、细分化

5、反馈的弱化 、强化

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1,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理论

拟态环境: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公众当作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

刻板印象:也作固定成见,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要为大部分刻板印象的形成负责。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

大众传播产品把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

媒介增进大众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的同时,满足于这种间接接触,不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消极旁观。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 物品、金钱、服务、

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1、传播信息 2、引导舆论 3、教育大众 4、提供娱乐

第六章传播过程

传播学总结

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

例一:美国地方电视台所受的法律法规影响

A、宪法第一修正案;B、诽谤法;C、联邦通讯法; D、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其他法规 例二:美国海湾战争期间的新闻管制

A、封闭战场敏感区域;B、记者团制度,禁止个人采访;C、“人盯人”战术;D、发放基本准则表;E、新闻发布会

2、经济因素

美国电视台所受的经济因素影响——A、所有权 B、广告商 C、受众/消费者

3、社会、文化因素

例:美国媒介竭力保护的神圣领域(布里德)

A、宗教 B、家庭 C、爱国主义 D、社区 E、医疗 F、法律与正义

4、信息自身的因素

例:美国地方电视台选择新闻的标准:

1、时效性——议题和事件有多新,有多近?

2、接近性——议题和事件距离受众有多近?

3、重要性——议题和事件对本地受众来说有多重

要?

4、人情味——议题和事件能激发多少感情?

5、显著性——议题和事件中的人物有多出名?

6、反常性——议题和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和令人

惊讶的程度如何?

7、冲突性——在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或者人

类和环境之间有多少分歧与破坏?

5、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

A、组织的所有者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的目的 D、组织的定位 E、组织内部的群体

6、受众因素 A、目标受众群的确定 B、受众的价值观 C、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

7、技术因素

A、不同媒介的技术

B、不同规模的媒介组织所拥有的设备与技术

8、传播者个人的因素

A、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B、个人的个性特征 C、个人的传播方式

第八章传播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

19xx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

19xx年,霍克海默担任所长

代表人物:阿多诺、洛文塔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宏观的广泛的批判性研究

19xx年迁往美国;19xx年回到法兰克福。 8、视觉冲击力——采集到的有关议题和事件的画面有多吸引人? 9、娱乐性——议题和事件能产生多少直接的满足?例如微笑或者大笑、冷嘲热讽、好奇心的满足等等。 10、话题的热门程度——对于议题和事件,现存的受众兴趣如何?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vs.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阿多诺:

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即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生产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其产品是批量生产的、复制化的,也是标准化、齐一化的。文化工业扼杀了文化本身应具有的创造性和革命性,使文化被“物化”。 大众文化成为巩固资本主义体制的“社会水泥”,将人们的头脑牢牢浇固在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中,使得威权主义可以获得并再造它的追随者。 本雅明:

艺术的“机械复制”。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艺术的可复制性和贴近性,造成神秘感和韵味的消失。 (当代)哈贝马斯:

“沟通理性”和“公共领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共领域遭到了政治领域和商品经济领域的双重侵蚀。 批判的意义:

宏观视角:把大众文化作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提出来,并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结合起来思考; 对社会精神状态的反思。

第九章传播媒介 一、四种大众媒介

传播学总结

二、手机

手机媒体: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适应用户多层级细分的需求,即用户对手机媒体的需求从基本的通信联系、信息获取逐步向信息共享、娱乐互动、电子商务需求拓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用户原创内容成为手机媒体的重要内容来源;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三多伦多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技术的特性是社会结构与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一)、英尼斯:传播的偏向

《帝国与传播》(1950) 《传播的偏向》(1951)

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重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二)、麦克卢汉:媒介诸论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的一切外化、延伸、产出,媒介是人的一切文化。

2,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信息有重大的影响, 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

3,冷媒介与热媒介。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叫“冷”媒介,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所以它们要求人深刻参与、深度卷入。要言之,冷媒介邀请人深度参与,因此它“兼收并蓄”;

热媒介剥夺人深度参与的机会,因此它“排斥异己”。

(三)、技术决定论的发展与反思

“技术决定论”,强调媒介工具自身的物质特性。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有助于理解新媒介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工具与人的关系: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第十章受众

一、受众的特征:

1、多:群体性,变动性

2、杂:个体差异性

3、散:分布广泛

4、匿:隐匿性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形式共同构成了社会信息的交互网络。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规模化延伸,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补充。并不能简单判定谁的效力更大,只能说两者各有所长。

2、大众传播主要传递基本信息,而人际传播的劝服能力更强。

3、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4、在大众媒介上呈现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


第二篇:《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五章

1. 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 大众传播的特点: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②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传播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⑤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 信息环境: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5. 拟态环境:由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存在于人与他的环境之间,人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会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6. 传播制度: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应,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7. 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的主要内容:①规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制或禁止某些消息的传播。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或实行援助。

8. 传播制度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体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9. 传播制度的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传播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③.社会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④与大规模、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10. 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11. 新媒体发展趋势特点的意义:①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②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③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

的传播者提供了条件。④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12. 大众传播者的特点:①地位稳固。②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

组织结构。③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13.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①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

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②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③大众传媒是有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者,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14.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的实质:①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

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新闻信息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③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把关”的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15. 拷贝的支配: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而导致

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这是因为在“拷贝”的制作和提供过程中存在着两条“抽象的原理”,即利润原理和政治或宣传原理。清水几太郎的分析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他把受众看作是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则有失偏颇。

16.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

中所采用的分析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17. 选择性接触假说: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通过“伊里调查”得出的结论。受众

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政治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18. 受众即市场: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是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采取企业化经营

形态而形成,在现代也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受众观。这一观点认为,传播媒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是通过媒介竞争向潜在的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活动,而受众即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19. 受众的基本权利:①传播权:一般意义上的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②知晓权:通

过大众传播渠道获得信息的权利,尤其指对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权。③传媒接近权:利用大众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也指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20. “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40年代,把受众成员当作是有着特定

需求的个人,把他们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1. 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①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

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②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③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④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⑤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22. 传播流:从40s开始,传播效果研究第二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指的是由大众传媒

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23.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1940s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结果,认为人们

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这一观点即是“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4. 两级传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结果推测出的一种传播过程。大众传

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25. 有限效果论的主要观点: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

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不作为惟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6. 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哪些:①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

性记忆三个层次。②媒介本身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③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④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重要的机制作用。

27.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也称“接种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

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效果”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

28.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

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

29. 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于19xx年,由美国的麦库姆

斯提出。“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30. “沉默的螺旋”的三种假说: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

动物,总是力求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过程,即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反过来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

31. “培养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

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

32. “知沟”假说: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对低者都能带来

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33.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③文化的交流、融合、

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34. 信息主权: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它是信

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存储、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35. 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①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

过程;②是一种文化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这种文化扩张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

36.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的主要特点有——①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②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③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更多相关推荐:
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总结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总结为提高广大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

文化传播总结 (2)

三下乡文艺汇演策划一.活动主题将快乐传递,使艺术开花二.活动目的与意义1.丰富七西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该地区的居民有更积极地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辛苦劳作的时候可以放松一下心情。2.为村民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

母子系统保健健康与健康传播总结

五宝镇卫生院母子系统保健健康促进与健康传播总结20xx年健康促进与健康传播项目工作中,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省、市项目的指导下,坚持运用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机制。结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母子系统促健项目的实施…

公关传播总结

一20xx年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介绍20xx年截止目前在新入职员工思想文化交流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稳定的机制事业部亚文化理念也初步形成框架增设了OA新闻平台和怀柔厂区宣传栏各项工作在进一步完善二主要工作内容一主要工作...

传播模式总结

传播模式模式研究在传播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活动往往是在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这些模式既是对复杂的传播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也给予人们了解认识进而深入研究传播学以极大的启迪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

传播学学习体会总结

传播学学习体会总结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是20世纪3...

传播学概论总结归纳

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xx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219x...

传播学总结

传播学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传播广义的传播是指使信息运动的行为或信息运动的状态狭义的传播是指通过信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2传播因素信源信息传播者媒介接受者噪音传播要素信源信息3传播类型1按传播者的性质分自然...

“大众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1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2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3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

传播学总结

传播学总结复习名解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李普曼美国著名新闻学家著有舆论学等著作提出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和拟态环境等观点现场理论论述什么是大众传播与一...

文化传播总结 (1)

三下乡文艺汇演总结一活动主题将快乐传递使艺术开花二举办单位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三汇演时间20xx年10月5日四汇演地点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七西村五活动总结10月5日我们纺服学院在七西村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在此次...

百千志愿者结核病知识传播总结

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总结自去年7月卫生部启动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以来我镇在疾控中心领导下迅速成立了以张廷忠院长为组长的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领导小组按照关于行动的相关要求...

传播总结(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