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知识梳理总结

时间:2024.5.2

毛概知识梳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和基本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内容上的表现,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第四:为走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经典主义倾向,不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及形成条件:【内容】: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思想。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形成条件】:(1)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2)实践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3)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4)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的矛盾斗争(5)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6)主观条件:毛泽东的智慧和对党的忠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和内在关系:【内容】:(1)中国共 产 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国共 产 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中国共 产 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内在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灵魂和旗帜;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容和关系:【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研究在心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以求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验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我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目的和归宿;与时俱进是保障和品质。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第一,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但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也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大权,使中国实际上丧失了主权国和独立国的地位。第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第三,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第四,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广泛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稳。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简述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第一,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如果单纯依靠无产阶级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占领导中心城市的,即便一度占领了也无法长期巩固。第三,中国恶名的地热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特别是偏僻山区则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这就是为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最终夺取全国的胜利。

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基本思想:【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是指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思想】:第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这条总路线是要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造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第二,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三大任务,就是要扩大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图私有制改造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在我国全面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此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三,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无论是国家工业化还是社会主义改造,都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并且规定逐步进行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关系:【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系】:这五句话是一个完整的,不分割的科学体系,丢掉任何一句的,都难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这五句话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范畴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生产关系范畴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三是社会主义基本目的方面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P87简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思想如何理解?(1)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对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强烈要求和殷切期望,表现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2)发展是第一要务:(3)科学发展观:

- 1 -

(名词解释)科教兴国的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总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2)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转变是一种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机构的角度来讲,这种转变是一种质变,是一种革命性变革,是指上市一场革命。(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4)从改革引起社会发展变化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改革的过程是对经济社会生活和各种利益关系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改革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千家万户,必然引起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等一系列深刻变化。

(名词解释)社会保障体系:【内容】: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意义】:第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措施。第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第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名词解释)新型工业化道路:【内容】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意义】:第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措施。第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第三,完善的这回主义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简述为什么“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纵览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你的全局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村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但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简述结合社会事实评价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2)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就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在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国家掌握着经济命脉,代表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能更好地反映人民利益,将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通过经济手段、计划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实施对社会经济的有效调控,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联系】:

(1)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宏观调控间接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经济运行法制化(4)保障制度社会化 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原则) 1、按劳分配以外的收入(非公有制企业)

2、按劳动力价值(外企)

3、经营性(个体)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4、知识性

5、资金性

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则) 2、按资金分配(股票、利息、基金)

3、按管理和知识产权分配(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

- 2 -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补充)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这是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问题。

第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亟待填补的课题。

2、为什么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在一个长时期内,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严重的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没有搞清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 第三,由于我们长期把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从而把这一模式的种种具体作法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之上,从而导致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清楚。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背景

2、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第一、从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提出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

第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

5、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二、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教训提出的著名论断。江泽民也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战略思 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做出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论

断,丰富和深化了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解决中国目前所有问题的关键

(1)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

(2)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国内各种矛盾,保持稳定局面,做到社会长治久安。

(3)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

(4)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3 -

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论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在十三大报告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时限);

19xx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初步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必然要用相当长的时间。

2、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决定了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是我们党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制定基本路线的经验教训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提出基本路线或总路线共有五次: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二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四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五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也就是党的总路线。它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也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和政策的依据。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 4 -

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这条基本路线内容的简明概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共 产 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大意义

第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二、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

第三、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第二、这一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第三、这一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 5 -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所以需要不断地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可以解放生产力。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2、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改革主要是对一些不合理的具体体制进行改革。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首先,从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改革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次,从改革的对象来看,改革是对原有的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其三,从改革引起的重大变化来看,社会主义改革已经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四、改革要有新突破

1、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

2、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

3、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2、发展是改革的根本目的。

?3、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六、正确认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第一、“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力标准

?第二、“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第三、“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利益标准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第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

?

? “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至此,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和内地”这样一

个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地,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全国范围内的对

外开放格局。

- 6 -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独立自主方针

1、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决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2、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相统一的方针

***************************************************************************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开始仿效前苏联,逐渐建立起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其:

客观条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缺点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另一个是它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

但它也存在明显缺点:经济增长缺乏效率,高增长主要靠投入获得;技术创新速度缓慢;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商品短缺。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 企业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能力

2, 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

3,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邓小平在19xx年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不搞市场经济,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 企业行为自主化

? 宏观调控间接化

? 经济管理法制化

? 保障制度社会化

? 市场发展开放化

? 市场竞争公平化

? 经济关系市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7 -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第二,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是保证市场机制作用得以全面发挥的重要条件,也是连接政府和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的枢纽。

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

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的有力手段,也是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对于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第一,这是由国有企业的地位所决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第二,由企业的现状决定的。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活。

第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产权清晰:实现了股东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特征之二,权责明确:通过法律法规确立出资人和企业法人对企业财产分别拥有的权利、承担的责任。 特征之三,政企分开:实行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分开,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特征之四,管理科学: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首先,宏观调控是一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其次,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缺陷的需要。

再次,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第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稳定物价;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第一,计划手段;第二,经济手段;第三,法律手段;第四,必要行政手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必然性:(1)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

- 8 -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然性:

? (1)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整个社会主义制度。

? (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方向。

? (3)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和切实保证。

?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其他经济成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

1、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2、资源垄断的行业

3、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4、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集体经济

? 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 ?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主要形式。

? 在城镇:企业劳动者、社区、联社、社团以及股份合作制经济等。

混合所有制经济

? 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 主要形式: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企业、 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

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 股份制

? 股份合作制

? 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兼并、收 购、出售等形式.

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个体经济

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和家庭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自己支配的一种经济形式。

特点: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

私营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具有私人资本主义的属性。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1)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丰富商品品种,活跃市场,满足人民需要。

(2)增加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补充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3)有利于扩大就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人数,为社会稳定作贡献。

- 9 -

(4)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5)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3)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深化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6、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竟争力。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创新型国家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由于我国长期搞计划经济,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调。我国在走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要调整和优化好结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资源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第三个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表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一、什么是民主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是一种保障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

二、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 10 -

?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 领导力量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 阶级基础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 国家职能有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

? 历史使命要实现共产主义。

人民民主专政:

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共 产 党的领导来实现)、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我国的国体,根本的政治制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的含义

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

2、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中国共 产 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第二、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保障。

第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是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

第五、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六、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要求。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

? “法治”与”德治”

1、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2、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政治体制的含义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补充)

? 1、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需要。

? 2、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

? 3、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 4、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

- 11 -

? 5、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推动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1、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 第四、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 第一、坚持和完善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

?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 第三、推进机构改革,建设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 第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 第五、维护社会稳定。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与人权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2、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

3、社会主义的人权

4、社会主义人权的本质特征

*******************************************************************************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 12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在全社会倡导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

?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 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努力实现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1、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2、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与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

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统一。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3、是对共 产 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 13 -

一、指导思想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 产 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支持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四、五条举措

1、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4、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5、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

(1)它创造性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4)使“和平共处”理论有了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

坚持按照 “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 产 党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

3、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意义

(1)使“一国两制”构想变为现实;

(2)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新贡献;

(4)对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第三节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14 -

- 15 -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三角函数知识点的梳理总结

1.2.高一三角函数知识一1.1任意角和弧度制?正角:逆时针方向旋转?1..任意角?负角:顺时针防线旋转?零角?2.象限角:在直角坐标系中,使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

高一三角函数知识点的梳理总结

1.2.高一三角函数知识一1.1任意角和弧度制?正角:逆时针方向旋转?1..任意角?负角:顺时针防线旋转?零角?2.象限角:在直角坐标系中,使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

初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点梳理总结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

程光乾个人成果梳理总结

青海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二期学员学习个人成果梳理总结青马五班:程光乾20xx年x月x日青年马克思培训心得为了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会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学生干部自身理论水…

初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点梳理总结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重点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复习_主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1)

八年级历史期中主要知识点总结一、鸦片战争1、虎门硝烟:(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派他到(广东)禁烟(2)(1839)年x月,林则徐在(广州)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3)意义:虎…

青马个人成果梳理总结

个人成果梳理总结----我的青马成长历程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有幸参加了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的学习。随着“青马工程”的启动,我开始了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历程。主讲老师用他渊博的学识,带大家回顾了…

工作梳理总结

架子清扫打孔管理工作梳理架子方面要管理好架子队管理者必须明白什么该自己我们做什么由他们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相关合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如果想要更好的驾驭架子队使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我们必须吃透合同必须了解架子队的在场...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2判断力的存在...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1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1k...

淘宝宝贝标题不允许加的关键词(梳理总结)

淘宝宝贝标题不允许加的关键词为了你的店铺避免被淘宝禁言,最好要看看哪些是淘宝标题禁用关键词,以免被降权处罚。关于标题禁用的关键字,统计了以下几点,跟大家一起学习(以下内容无法得到官方的证实,淘宝只会告诉你有没有…

[第74讲]本学期知识梳理与总结

第1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2讲数学思想与方法从简单情况入手第3讲染色与覆盖一第4讲染色与覆盖二第5讲因数与倍数综合运用第6讲行程问题方程与比例方法一第7讲行程问题方程与比例方法二第8讲复合图形的分拆一第9讲复合图...

梳理总结(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