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

时间:2024.4.21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

江山市第二中学科学课题组

【内容提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以身边鲜活的、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素材去充实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使科学教学生活化。本文主要从“教材处理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知识构建生活化”、“习题题干生活化”、“作业布置生活化”、“器材选择生活化”、“探究课题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等八个方面对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进行阐述和探索,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题组组长:郑振祥    执笔:祝  斌

课题组成员:徐樟峰  徐钟亮  姜方亮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组组长  郑振祥    执笔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化;策略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教育部制订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应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可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最终回归生活是科学新课程追求的目标,更是新世纪推进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主题之一。

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在现实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最先考虑的是该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习惯于在“学科知识”的范围中规划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的需要往往被忽视了,久而久之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和习题,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本应生动而鲜活的科学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只剩下了乏味的定理和枯燥的公式。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这说明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同时更应关注课外丰富的生活资源,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经历,通过感性、生动、丰富的生活世界去感染学生、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需要,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师生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共同建构互动、完成教学与交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确立了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它要求教学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现代教学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作为学生和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多方面生活和成长。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从师生的情感与需要出发,关注师生的生活,真正体现了以师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

2、发展师生创造生活的智慧和能力

教学是一种健康、纯真、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它含有生活的特征、成分和性质。教学本身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和过程的重要环节,舍弃了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个体的人和人类的价值生命实现的进程将被延缓。初中科学教学通过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承,给予学生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学给学生生活的智慧,发展学生创造生活方式的智慧和能力,给予学生在黑暗中探求人生真谛的慧眼,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把生活世界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3、 使教学凸显生命的意义

初中科学教学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受制于生活实践经验,传递着生活的内容和意义的。生活是教学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与以往的教学“从天上降到地上”不同,由于植根于生活实践,使教学“从地上升到天上”,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生命的价值、自我的存在,教学因此具有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摆脱了教学效率低、脱离实践、脱离生活的“沙漠”状态。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科学》教材的编排特点,确定全校所有班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全校《科学》任课教师人人参与,初二年级教师为重点研究人员。

四、课题的理论界定

1、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2、科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科学教学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科学,把生活中的问题科学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新课程标准》。《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基础。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非结构性的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 (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 ,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4、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活动,有奖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本校教师师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好学、会学、善学,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寻找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找到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入点。

七、课题研究内容

1、教学情境“生活化。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如引入乡土资源。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设计要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3、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等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4、教学评价 “生活化”。把科学联系生活的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之一。

八、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2、调查法:现状调查(调查表见附件1),可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

3、教育实验法:拟选择准实验研究方法,即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4、课堂行动研究: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实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和准备、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5、个案研究法: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典型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

九、课题研究后成果形成

1、观摩课

2、实验研究报告

3、系列论文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课堂行动研究为主。在研究过程中,有的将根据不同需要综合运用调查法、分析比较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以及有关文献法等。

第一阶段:20##年4月~20##年5月,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课题目标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确立;课题组人员的确定和分工;

第二阶段:20##年6月~20##年8月,现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分析;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有关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和有关经验介绍。

第三阶段:20##年9月~20##年1月,全体教师全面铺开教研实验,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探索边总结实验教学的经验,并反复验证。并在年级组、教研组和全校举行交流,取得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20##年2月~20##年7月,教师进行分析、反馈、总结实践材料,修正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二轮实施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并进行经验推广。

第五阶段:20##年8月~20##年9月,教师进一步进行分析、反馈、总结实践材料,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经验。

第六阶段:20##年9月~20##年10月,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成果。

十一、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于初中科学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生会接触到很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和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内容充实课堂教学,不仅为新课程增加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活化科学课堂教学,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促进学生由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以身边鲜活的、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素材去充实整个科学教学过程,努力使科学教学生活化,让教学回归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缩小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善于运用生活现象或事例,去化解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扫除科学学习的障碍。努力把科学学习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科学是为了用科学。

我们课题组通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具体做法: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我国地域辽阔,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素材。2、添一添。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3、减一减。将较抽象、繁杂、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删除。4、排一排。根据季节时令,将每册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

(二)、情境创设生活化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创设。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认真分析教材,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例: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教学中,为了说明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不同的溶解性,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植物油分别滴入装有水和汽油的试管中,从实验现象便可得到它们的溶解性差异。但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提出问题:“生活中人们常常为不易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而烦恼,你知道为什么很难用水洗去呢?”为了再现生活中的情景,我在自已衣服上的一块区域用胶头滴管滴上几点植物油,学生们为此举而感到惊讶。接下来,我试着用干毛巾来吸那块油渍,再蘸上水来擦洗,但衣服上总是留着深深的油渍的痕迹。我带着一份“焦急”问学生:“看来水洗不去油,说明了油能溶于水吗?”学生答:“不能。”继续提问引导:“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溶剂能溶解油了呢?”“市场上的干洗店能帮我洗去油渍,你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洗去油渍的吗?”我不紧不慢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小瓶液体,告诉学生这是汽油,再将汽油用滴管滴到油渍的区域后,用毛巾一擦,油渍痕迹却很快消失了。

在这小节教学中,我试图从学生熟知但又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入手,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通过再现“衣服沾上油渍很难用水洗去”这一真实的生活情景,为提出“除了水之外还有哪些溶剂?”的问题和得到“油不能溶于水但溶于汽油等其它溶剂”的结论,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在讲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大家知道菜场上小贩用的杆秤,他们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短斤缺量赚起黑心钱的目的,如果是你被斩了,你是否知道呢?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接着,我就用实际的杆秤演示给学生看,称同一个物体的质量,用二个质量不同的秤砣去测量,结果是质量小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大,并指出,小贩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谋取黑心钱的,这是为什么?如果同学们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那可是小菜一碟。在接下来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见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祥见附件2)。

(三)、知识构建生活化

    学习的过程实质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升华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看作是一张白纸、一无所知那就错了,所谓的“无知”只是因为储存在学生脑海中丰富的日常经验、原有的知识构成与学习的新内容没有建立起新的链接。作为教师可直接用语言、也可通过行为、问题、实验操作等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现象,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相对容易。

例:在“运动和力”的第一节教学中。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对参照物的选定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即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对学生来说要了解这么一句话是相当困难的。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呢?首先从学生的亲身体会说起。坐公交车时,看到窗外的树却往后倒。当接力赛时,有同学赶上你和你肩并肩很长时间时,觉得两个人都好象没有动一样。而当有人超过你的时候,却觉得他离你越来越远,并且跑得越来越快。当坐火车时,看着和自己所乘火车并排的火车,觉得自己的火车开了,可当看到站台上的人时却发现自己的火车并没有动。……这些到底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体会自然而然就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事实上我们会有那样的感觉都是因为不自觉的已经选好了一个参照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让学生再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一些物体的运动情况。

再例:在“电流的形成”教学中,对初中学生来说,电流、自由电荷、电压都是极其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现象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水流现象进行类比。首先提出问题:“水管中的水流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结论:一是要有水,二是要有高度差来提供水压。接下去引导学生分析导体内部有什么?导体内部和水管内部有何有何相似之处?最后引出“导体中电流的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很自然地将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比作是水管中的水,将使自由电荷移动的“压力”——电压比作水管中的水压。通过与水流现象的类比,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形象化的模型,加深了理解。

(四)、习题题干生活化

    “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是科学课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问题,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科学的目的在于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现象或事例中提炼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习题,在题干中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尽可能客观、准确地传达真实的信息。通过习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例:(20##年杭州市中考题)土培塘桥建于l985年,桥长55米,宽5米,位于杭州严家弄路和京杭大运河的交叉处,被认定为危桥予以拆除(见下左图)。传统的拆除方法,既要安排爆破,又要搭建钢架,费时费力,又会使残留物淤积河道,影响航运。现使用了一种新的拆除方法只需两到三天就可完成拆迁。拆桥的步骤是:把两艘载重500吨的船开到桥下,排去船上的水,使船体上升,托起重280吨的桥身,离开桥墩60厘米,然后使用牵引设备,横向拖拽桥身到岸上,在陆地上拆卸桥梁。假设桥的质量分布均匀,两船作用于桥身的位置各离桥两端l5米处。下右图是拆桥的示意图。问:

(1)若要使桥同时脱离桥墩两船应怎样排水?每只船应排出多少吨水?

(2)若仅用左船排水,则桥面先脱离  _________________桥墩(填“左’’或“右”),此时左船至少排水多少吨?

(3)若整桥水平上升60cm,问两船克服桥重力做的功为多少?

  

(五)、作业布置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课外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为了考试而做题,而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联系紧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科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例:学习了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可让学生查出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一下,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记录电能表1min的转数,怎样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

(六)、器材选择生活化

由于种种原因,要在短时间内改进实验设备不太现实。还有实验室的资源不仅限于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资源。利用生活用品做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能较好发现科学规律,更能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有利于课后探究突验的开展。因而我们课题组和实验员发动教师和学生开动脑筋,在平时注意积累一些身边可利用的物品来弥补器材的不足。

例如:1、为探究音调跟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教学中通常采用比较两个不同的音叉发声的音调和振动快慢的方法,但难以直观地比较音叉振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取一把日常生活中的梳子,用手指以不同的速度拔动梳齿发出不同的声音,去探究音调跟振动的快慢的关系。

2、为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我们可以取一只生活中常见的可乐瓶,改变灌入的水量,观察可乐瓶浸没在水中放手后的浮沉情况,从来得到物体浮沉的条件。

3、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相同的力用小刀的刃和背分别试切削土块、裁纸进行对比实验。

还有用易拉罐、 “可比克”薯片筒做小孔成像实验,“可比克”薯片筒钻三个不同高度的孔做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实验,将装牛奶的盒子挖槽插玻璃用来做平面镜成像的支架,注射器代替抽气机,激光玩具做光学实验,弹簧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弹弓做能的转化实验,铅笔做惯性实验、压强大小实验、导体和绝缘体实验……(见附件3)

(七)课题探究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生活实际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和物,对这些东西我们向来毫不在意,更谈不上思考分析,甚至怀疑批判了,殊不知,这种“想当然”的态度使我们失去了许多探究创新的机会,科学家之伟大,就在于他们从生活小事中发现问题,善于观察,敢于探究。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对生活中的日常用具,遇到的生活小事,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探究,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设计探究的方案,完成探究任务。通过这些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了观察生物后,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生物入手,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习性、捕食、生殖等方面,写出观察报告,有选择的写出研究小论文。(祥见附件4)

又如: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后,布置这样一个课外探究题:小型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为什么要做成倾斜,有何科学意义?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试验,证明自已的猜测,完成探究报告。

(八)、教学评价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被动,甚至被忽视的地位。而评价方式的生活化,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的情绪体验放在突出的位置。生活化教学评价主要考虑这几个指标:课堂上学生情绪活跃情况,兴趣情况,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是否转变,能否体现发现式的认知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上是否体现情感目标;师生关系上,是否民主平等;教学情境上,是否和谐融洽、充满情感;教学内容上是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上创设了哪些活动,学生是否手脑并用、丰富多样;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否积极、丰富;教学过程上,是否以学论教、学以致用;教学效果上,是否知情并举、综合发展等等。(祥见附件5、6、7)

十二、研究成效

(一)、通过课题探索获得的有效生活化教学策略

通过课题探索我们获得的有效生活化教学策略有:1、教材处理生活化;2、情境创设生活化;3、知识构建生活化;4、习题题干生活化;5、作业布置生活化;6、器材选择生活化;7、探究课题生活化;8、教学评价生活化

(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树立了新型的课程资源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自20##年5月以来,我校课题组成员在市级以上获奖实验论文5篇。

其次,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观和自己一套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三)、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关心了解周围的事物,能使学生很好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不但油然滋生问题意识,更能积极主动探究、解决现实问题。

2.提高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把书本上的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存在,能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能让学生获得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联系生活现象学习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生活化的教学促使学生善于从自然现象中提炼科学原理,善于运用科学原理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而利用生活实例对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完整的上升过程。

4.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科学知识是一般原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自然现象则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个体能运用一般地科学原理应用各种“新现象”。生活化的问题教学能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四)、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

中考成绩: 20##年中考,科学单科全校平均分为148.6分,合格率为85.2%,优秀率为46.1%。

十三、问题与思考

(一)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社会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学校是以分数来衡量教师的优劣,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一直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我们却做得不够。

(二)、 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正是当今世界理科教育改革的趋向,也是我国科学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如果科学课程更接近于人类社会,更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必定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在生活相关的事物中建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我们的科学教学,需要贴近生活,立足于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

[2]乔凤军,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蒙古教育.20##年第10期

[3]邱清剧,物理教学中类比法的应用.中国西部科技.20##年第17期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3月

[5]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年10月

更多相关推荐:
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报告姓名鲁恒学号07011004导师姓名李永树职称教授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实践时间20xx091020xx0910成绩评定教研研究室主任签名

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古语是本次教学实践中最大的体会,教学实践的经历能够给予长期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研究生们提供接触教学,了解教学的机会,并且还能够初步的熟悉与了解本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为发现自己在专业知…

最新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

编者按:硕士研究生可以参考此教学实践总结进行撰写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我的教学实践任务是“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编解码器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通过教学带给我对于专业的认识是深刻的,带给我的改变也是深远的,…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人实践教学总结报告

学院: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或研究方向:第一导师:第二导师:填表日期:研究生处制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人实践教学总结报告的几点说明一、实践教学总结报告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

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我的教学实践任务是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编解码器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通过教学带给我对于专业的认识是深刻的带给我的改变也是深远的这其中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在学术研...

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报告姓名学号导师姓名职称专业研究方向实践时间成绩评定教研研究室主任签名

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一些教学实践工作,主要是本院机械系本科生数控实训教学与指导。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与锻炼。对于在读研究生来说,教学不仅仅是“教”,更是“学”,…

研究生社会实践报告

研究生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报告题目姓名学院专业学号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年月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考核表学院专业填报时间

研究生教学实践报告

河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报告学号20xx030109专业材料学姓名屈梅玲指导教师20xx年9月12日教学实践具体内容本次教学实践内容以研究生督导身份协助带队教师带领无机非金属材料04级材料化学05级的学生...

研究生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研究生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报告题目姓名学院专业学号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年月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考核表学院专业填报时间

研究生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今年寒假作为一名将要毕业的研究生想体验一下社会于是在北京汇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实习回想着过去十几天的经历我想说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公司主要生产果汁销往国内外各地第一天来到公司的时候我有点好奇和...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社会)实践报告书

研究生教学社会实践报告书学院注本表双面打印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处注本表双面打印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处

研究生教学实践报告(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