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服务进乡村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4.20

适应新形势,探索农村法律服务思路的转变

——关于法律服务进乡村的调研报告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大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不仅关系到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为贯彻落实市、县委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法治农村建设,强化法律服务基层,努力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镇司法所根据县级统一部署,探索开展“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并针对该活动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及农村治理中的诸多问题对开展农村法律服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一)农村各类矛盾的不断突显

根据对20xx年、20xx年司法所接待的所有法律咨询及排查处理的各类矛盾纠纷的数据统计看来,农村中主要的矛盾纠纷分别集中在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侵权纠纷、劳务纠纷、合同纠纷。

其中土地纠纷涉及的人群最多,复杂性最高,处理难度最大。这是因为土地乃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民所有生产要素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的今天,土地更是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随着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中央取消农业税并发农业补贴开始,农村中关于土地的矛盾一下子浮出水面,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而愈演愈烈。

其次是婚姻家庭纠纷。这一类纠纷并非特别集中在农村爆发,而农村在其经济落后的时代下,这一类纠纷也并不显得如此突出。随着现代思想、自由经济浪潮对农村的渗透,农村婚姻家庭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整个农村在今天这个时代表现出对离婚的高度宽容。不过,这一类纠纷在实际的矛盾化解中并不多见,唯在法律咨询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婚姻家庭大多涉及隐私,人们更倾向于进行咨询,却不愿意让过多的部门介入进行化解。

1

此外,就是侵权纠纷、劳务纠纷所占比例较高,合同纠纷也占据一定比例。其中,侵权纠纷大多集中在交通事故以及邻里伤害案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在农村道路交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我镇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加上村镇之间有一定距离,农民驾驶摩托车、电瓶车、汽车的人数增加,从而造成了道路交通事故在这几年不断提升。邻里伤害则是由于矛盾发现不及时,化解不及时或者其他突发性问题导致积怨成忿,引发互相殴打的轻伤害案件,这类纠纷在日常咨询及公安委托调解案件中比较多。劳务纠纷的突显则是随着劳动力剩余和输出,农民纷纷脱离土地进入工厂、单位务工,或者为私人干活,从而发生工伤、劳资纠纷以及雇佣活动遭受伤害等。

(二)农民法律认知度的畸弱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中央和地方在法制宣传上的投入越来越大,特别是各类法制电视节目的播出,依法办事作为一种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植入农民的大脑。农民对于法律已不再像从前那样陌生。权利、义务等法律名词已经耳熟能详并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听到这些词语从群众口中迸出,维权观念日渐浓厚。然而这种植入式的教育不过填鸭式的教育,法律观念被强行吹进农民的大脑,农民也似乎一夜之间明白了法律的意义,然而事实上在我们日常处理民间纠纷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些法律意识与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意识背道而驰,甚至出现两种令人唏嘘的现象:

1、对法律断章取义,选择性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日常处理矛盾纠纷中是否有时碰到老百姓讲,“你们说的不对,我看过法条,和你们说的不一样”。事实上他们阅读的法条也没有错误,的确是正式颁布的法律条文。但是他们在理解上出现了错误,因为很多矛盾纠纷是历史遗留问题,而法律的修订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从未间断,他们今天看到的法律从时间上来说并不适用解决当时的纠纷,因为众所周知“法律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例如,有一桩土地纠纷案件,在人民公社时期某村的土地被公社拿去办了企业,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行政级别的重新设置,该企业成为了镇办企业,企业所用土地被登记为镇集体土地,并且按照当时的政策给予了该村土地补偿。时过境迁,土地所含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重,村民认为按照土地管理法,这块土地在村里应该是村集体土地,要求收回该土地。这就属于理解错误了,用现有的法律去理解当时的行为,从而发生了性质认知的错误。当然,这类人群不可谓 2

不好,他们心中有着对法律的基本认可,如果能够予以正确的疏导和宣传,他们也能成为公民社会的支柱。

2、对法律信任缺失,司法不如人情关系。这可能并非农村社会的通病,而是整个社会的通病,但是在不如城市开放的农村,这种对司法不信任的心态更加明显。在农村,乡镇政府疲于应付越来越多的民间纠纷,法院则被弃置一旁。很多老百姓认为诉讼耗时耗力并且最后能否获得公正结果很难预期,还不如寻找政府部门协调或者不断信访解决。即便是最后走到了司法途径,还是要四处活动寻找人情关系网,以期获得偏向于自己的判决。对于这类现象,需要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转变包括提高百姓对法律的认知度,也包括政府转变处理纠纷时稳定重于一切的思想。另外还需要体制的转变,让政府从调停者中释放出来,更好的做好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政府和民间调解组织要引导久调不决的当事人通过诉讼裁决纠纷,避免将民间纠纷转变为对政府的抗议。

(三)干部在农村治理中的法律意识淡化

广大农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和服务群众,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人,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村干部存在自身素质不高、能力水平有限、工作不力现象,特别是存在着办事不讲政策,管理不循章法,工作随意性大的问题。

1、法律意识缺乏。这部分村干部可能限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以及长久以来的办事依靠经验、权威、资历习惯,在日常工作中学法的主动性不够,其法律素质甚至落后于部分农民群众,以致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对当事人的一些合理合法诉求不能正确理解,有时被当事人提出的一些问题给难住,反认为人家是“刁民”,把矛盾纠纷越处理越复杂。另外在处理村务过程中因为法律意识缺乏,会出现随意出具证明或文件的情况,例如,在没有核实有关的档案,仅凭村民的陈述或与村民的交情,随意出具证明,导致以后涉案审理中出现了问题,这种事情变发生在我镇某个村委,曾被法院点名改正。

3

2、法律意识淡化。主要表现在情与法的错位,将情凌驾于法之上。其实这类干部法律意识是有的,但是长期在工作中养成的习惯,导致其处理问题的时候自动将法律屏蔽或让位于人情,从而导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在面对同样喜欢讲人情的当事人的时候,他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最有效的平息纠纷,但在面对只讲法的当事人的时候,反而好心办成坏事,使当事人认为村干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公正,和稀泥。另外还表现在特事特办,花钱买平安,给百姓造成了错误的心理引导,从而导致法律权威的弱化。例如,我镇某村发生一起换房纠纷,前后屋村民宅基地置换并签订协议,但是其中一方获得置换地后并未拆除其原宅基地上的房屋,对方要求拆除却被该村民以对方家的羊棚太臭影响其生活为由拒绝拆除。在处理过程中,调解这件事情的人员主张村委给应拆方一笔钱,让其不要争吵羊棚的问题,把房子拆了。司法所工作人员马上予以否定,因为拆除该应拆房屋为协议明确要履行的义务,用钱买平安只会在村民中产生误导,认为只要吵闹无论有理无理都能拿到好处。

二、粗放式法律服务对农村法治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但效果日渐式微。 中国的农村法律服务是伴随着新中国普法规划进程一路走来。在这段期间,中国从原来长期受封建专制思想统治,文化不发达,缺乏法制观念的至酷中挣脱出来,日渐取得法制宣传教育的巨大成就。从“一五”普法侧重“十法一条例”的法律常识的普及,“二五”普法是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到“三五”普法重点宣传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四五”普法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努力实现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依靠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再到“五五”普法不断创新法制宣传形式,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普法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法治状况也随着普法的深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此期间,乡镇司法所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积极推进农村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方面,结合自身普法、法宣和调解职能,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4

目前,**镇农村法律服务的主要形式为:1、利用法制宣传日节点,采用电子屏幕滚动播出标语,拉宣传横幅,广播、科普早市等形式,大力开展法制宣传;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在12各村(居)委建立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在村(居)阅览室开辟有法律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等形式提供法律知识服务;3、开展法律课堂,组织乡镇领导干部和村居干部、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4、组织律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与司法所、村居委结对,整合专业人才为农村干部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及代理案件,并解决各类纠纷。

与**镇相邻的中兴镇,作为推进“法律服务进乡村、社区”试点工作的试点并已启动的乡镇,在农村法律服务方面做了更进一步的拓展。据调查了解,其主要服务形式为:1、法制宣传的范围力度加强,从乡镇集市拓展到村居委,从借用时间节点宣传拓展到日常定期宣传;2、提供法律咨询,从坐等百姓上门,到下村居为百姓上门提供咨询,每月定时定点在每个村居现场提供法律服务,接受群众法律咨询;3、化解矛盾,从只处理村居委上报的矛盾到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积极参与指导各村居委的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4、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培训频率次数提升。5、开通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将工作人员联系电话、联系方式在各村居公布,并制作法律服务便民联系卡。上述服务内容和形式的拓展和深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过去的几年,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确实在提高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不仅增强了百姓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自我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也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了乡村、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然而,这些服务的方式虽然不断优化,但是仍然显示出其粗放性,面对法律需求两极分化的今天——一部分人群渴望了解更多的法律只是,一部分人群对法律失去了信仰,这种粗放式的法制宣传其效果已日渐近于填鸭并流于形式,遭致了百姓的冷落。例如,我们在发放宣传材料的时候就会碰到这种尴尬局面,如果没有礼品的附送,部分村民百姓对于这些印满了知识的宣传单基本上不屑一顾,偶尔来领取的百姓也不过当作烧柴火的废纸用去而已。

三、适应新形势,探索农村法律服务思路的转变。

5

做好农村法律服务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基础,农村法律服务伴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已经逐渐浸透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为广大农村群众法律素养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为维护农村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伴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和转变,农村社会矛盾也从简单转向了复杂,从经济矛盾转向了社会矛盾,从一般的民刑纠纷扩展到了行政纠纷,等等。因此,面对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的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农村法律服务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都应有所调整和转变,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一)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法律服务的原则

1、服务内容以贴近农村需求为原则。提供农村法律服务也要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要应时制宜和应地制宜,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一定要贴近农村需求。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一切法律服务的开展都要紧紧围绕农村这个主题。只有把位置摆正了,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随着农村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我们的法律服务也要有所取舍,从法律蒙蔽期的广撒网式宣传转变为法律意识发展期的重点式专题类服务,将法律服务往深入精细的方向发展,让农民自己成为识法、断法,明辨是非,自我解决矛盾的理性公民。

2、服务形式以吸引群众共鸣为原则。前文我们已经讲到在过去的时期里我们粗放式法律服务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其效果日渐式微,不再能与广大群众取得共鸣,这一方面是内容不贴近需求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服务形式无所创新,老调頻谈,无法对群众产生吸引力和共鸣。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农村法律服务的形式应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突破创新,变宣传为讨论,变被动听取为主动参与,从而焕发其更大的生命力。

3、服务目标以推进农村民主自治为原则。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形式,它关系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育和发展。实现农村民主自治不仅为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是培养一个理性公民社会的支柱。不可否认今天农村的民主自治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这种自治并 6

未达到法律所规定的理想状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其中包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等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农村法律服务的根本目标并不在于普及多少法律知识或者解决多少法律纠纷,而应在于推进农村民主自治的发展,培养农村和农民的自治能力和民主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农村有识之士参与农村的基层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等等。

(二)对于农村法律服务工作方式方法的建议

笔者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进入司法所工作更是时间短暂。面对广大农村和农村中的诸多问题,经验并不丰富,以下所提出的建议也许并不成熟,只是有感于心而书于笔端,望与各位法律同仁共商:

1、做好农村法律服务,关键要做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一是要取得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在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和一致,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为村级管理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和监督;二是大力宣传选举法、村民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让干部学会依法管理、民主决策,让群众学会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确保村级事务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村民的参与权和管理权。

2、努力创新服务形式做好农村法律服务。一是组建一支法律巡讲团。目前大多数乡镇都是各自为政在农村组织法律讲座或培训。而实际上,由于不同地方工作人员能力特长有所不同,同时社会资源也各自不同,导致实际服务效果上的不同。因此如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各取专长,分片区跨乡镇组织一支巡讲团在片区内进行巡讲,或者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是建立一个金牌调解队。通过对农村调解员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水平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调解能力,选取其中优秀的调解员配合1名法律工作者,组成一支金牌调解队伍,以其精湛的调解能力化解疑难复杂矛盾,并通过成功的调解逐步扩大其影响力,使之发展为一支稳定的调解队伍。三是争取有志青年律师加入农村法律服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促成和发展下,我县各乡镇司法所和各村居委会都分别与不同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签订了法律服务结对协议,其积极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一些流于形式的地方,导致 7

这种好的做法没有完全发挥起作用,其中原因可能各不相同。笔者认为,青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活力之源,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激情,也许他们并没有步入中年、老年的前辈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沉甸甸的经验,但是他们比前辈更乐忠于实践。因此吸引并争取青年律师加入农村法律服务,既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历练,也为他们的抱负提供了舞台,我们需要他们的激情和专才,他们可以借助于此成长历练,这样的合作将会是双赢的局面。四是在各村居组建法宣小分队,结合各村居的法律宣传阵地做好法宣工作。目前,在各个村居委会均设有法制宣传阵地,建立村级法宣小分队可以利用弥补宣传阵地灵活性缺乏的不足,同时可以弥补司法所法制宣传人力物力上的不足,将法宣的触角伸至村民家中,送法上门。

8


第二篇:窟窿山村调研报告


关于窟窿山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作为通辽市扎鲁特旗的第一批大学生科技服务员,我于20xx年3月29日入鲁北镇窟窿山村调研,到现在调研将近十天,在这短短的十天,我经历了村民们的热情、面对农村工作的困惑和调研得到群众认可的欣慰,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调研经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这十天的时间虽短,但经历颇多,大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让我体会到,农村真是一个大舞台,农村真锻炼人,农村真需要大学生。现将村里的基本情况与发展前景作如下报告:

一、地理位置及村容村貌

窟窿山村坐落在鲁北镇的西北部,距鲁北镇28公里,东邻民开县公路,该行政村由1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450户、2045口人,其中党员37人、其中正式党员34名,预备党员3人。该村的总耕地面积21000亩,国家重点工业林7508亩,水浇地2000多亩。

十七大召开以来,窟窿山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现在村庄有了塑料大棚,从窟窿山穿过,更是给村容锦上添花。

经济状况:窟窿山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第一产业农业和外出务工及少许牧业。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和塑料大棚,该村有个蔬菜协会,成员60人,理事长是本村党支部书记秦春勇,塑料大棚有102座,每个大棚的收入每年达到20000—30000元,本村在村领导的带动下大量种植蔬菜(主要种植黄瓜、青椒、西红柿、白菜、茼蒿等)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绿色蔬菜基地,远近闻名,经济收入可观。该村外出务工比例较少,占全村人口的1/5也不到 ,目前村中中型超市5家,同时,砖厂一个、卫生站一座、学前班一所和2个电话维修站。20xx年底该村人均年收入为5600元左右。

二,两委班子情况

本届班子成员有8个人组成,分别是村长、副村长、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会计、妇联主任、和两个委员,文化程度初中,平均年龄在42左右。

三、新农村建设方面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窟窿山大部分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有5户个体工商经营户,但规模不大。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想办企业没有资金,搞养殖没有技术等问题。

(二)、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

在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的引导下,20xx年参加新农合之际,就有2017个人参加新农合,参加人口占全村的90%,切实解决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之前因外出务工的未能参加的村民,也积极加入新农合的队伍中。今年3月份开展的良种补贴工作,广大农户购买到放心的优质的玉米种子,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信心,为今年的粮食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弱势群体倍受关注

该村五保、低保对象,总计182个人,其中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71人,五保11人,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基本生活保障金,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农业科技含量不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农作物、产品及其它轻工产品多是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与原材料生产水平上,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不高,这就严重限制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二)、没有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窟窿山村定位于绿色蔬菜基地,但是农业产品本身就是初级产品,产品加工性强,窟窿山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带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各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还没有形成。如粮食的流通还仅仅停留在农村经纪人的自发性的流通环节,没有在村办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农业所获的效益不大。

(三)、村民精神文化教育相对落后。

精神生活的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人们的文娱活动,村民中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电视、麻将和聊天。很少有村民关注棋类、球类、报刊杂志等,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太丰富。

(四)、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物质基础较为薄弱

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

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

(五)、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薄弱

党在农村的思想凝聚力下降。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缺乏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组织农民。又由于村干部的个人工作繁重等原因,不能对农民进行经常的教育。

(六)、新农村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尽管广播、电视、会议等大力宣传新农村的优越性,但由于受财力、物力、人力等原因影响,这项工作还没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还没有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还没有四、建议及对策

让全体群众动员起来。

五、建议及对策

(一)夯实基础,提高村组干部综合素质

加强基础组织建设。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党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宣传,党的富民措施要靠他们去组织落实,党和群众的关系主要靠他们去体现。针对窟窿山村现状,一是要改善村组干部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结构,按照“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的双培原则,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村级班子建设,把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热心村里事业、关心群众生活、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年轻人才吸纳到村组岗位上来。同时对他们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层次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二是培养提高广大党员素质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年青同志入党,防止出现年龄上断层的现象。三是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村组干部的带头作用,村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要给予肯定鼓励,以提升正气,推动和形成为村民办实事的氛围。

(二)强化宣传,营造全村致富奔小康氛围

思想观念的改变程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息息相关。通过调查,我感到思想观念落后,仍是制约窟窿山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之一。因而要充分利用宣传攻势,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一是要切实转变农业的思想观念,引导村民从传统的小农思想束缚中摆脱出来,投入到大市场中去,使他们自觉地想致富、去致富。二

是要加强技术培训。通过制定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力争一到两年内使多数村民都掌握一到两门以上的致富实用技术。三是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如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印发技术资料等,向村民广泛宣传新品种、新技术和致富信息,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四是积极帮助村民搞好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物资服务,提高生产效益,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四是要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使更多的村民远离迷信、赌博,主动投入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让村民有好的身体、好的心境,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

(三)看准政策,抓住机会,逐步完善村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看准政策,调整思想,统筹全村,力争村里主动和上级支持有机结合,抓住机遇逐步加强村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村部和村卫生室建设,利用村部改建和卫生室建设这一有利契机,用好用活建设配套资金,力争建设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先进、符合新时期农村形势发展需求的新型村部和村级卫生室,改善现有办公环境,方便村民就近就医。二是利用农田改造机会进行河道疏通、村路修造、水渠加固等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农业技术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种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建议调整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解决农民建房,这样既有利于统一规划,又有利于水、电、绿化设施配套解决,使村民早日进入小康居住环境。

(四)落实村庄整治制度,为村民搞好人居环境改造

村庄环境的整治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调动村民自力更生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全面整理村庄环境,彻底清除陈年垃圾,整治清除乱搭乱放,是本村建设发展的潜在要求。同时,必须全面保持本村的生态环境,严禁滥砍滥伐,乱挖乱采,真正使窟窿山村的村容村貌有一个大的改观,呈现一个新的形象,为全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生产打造一个良好的劳动和生活环境。

这是我到村调研以来,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可能不全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情况有待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进步、发展的窟窿村奉献自己的青春。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法律常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成绩申请申请分数85理由在这次社会调查中虽然有些不足但我是经过努力思考反复斟酌抱着认真谨慎的态度去做的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图表相互交错整洁美观内容详略得当报告元素要件完整勉强算是一篇好的社会调查报告日期20xx21...

关于法学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违法、非法使用现实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人:专业:层次:电大:关于农村土地违法、非法使用现实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农民,村干部,开发商,乡领导;调查目的:对现在农村土地的现实情况及特点,违法使用土地造…

关于法律本材料的调查报告

大唐庄机动车盗窃案件调查报告一前言随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建设不断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尽管我国法律体制仍在不断加强完善一些盗窃犯罪仍然避免不了农村治安防控建设是建设建设的重要一环良...

思修关于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怀化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名称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负责人孙方方所在系部班级13级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材料化学四班负责人联系电话139xxxxxxxx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肖淑玲调查...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法律意识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以及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关于法的知识、情感、评价与行为…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调查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20xx级经济学类四班第二小组调查对象河南师范大学在校生约200名调查目的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护法调查地点河南省师范大学指导老师郭永...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法律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己。因此,法律应有至高的权威;法律应有至尊的地位;法律应有至贵的价值;法律应有至诚的信仰。随着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法律对于中国公众来…

关于农民工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20xx

关于农民工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9月。调查地点:农村、乡镇、就业办事处等地方。调查方式:采用收集材料、电话、网聊、面谈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目的:了解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及法律援助的途径,深入剖析农…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

关于在校中学生法制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在校中学生法制意识现状的调查摘要法律意识乃社会法制之根本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及正常运行依赖于法制意识的完善当代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快慢当前与中学生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增多除了受社...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姓名候雨辰学号50010720xx4006专业法学批次层次高起本072学习中心重庆学习中心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业实践情况上报表学习...

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长甸社区居民宪法意识现状调研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任课教师选课班序号二0一五年五月长甸社区居民宪法意识现状调研一前言依法治国自19xx年十五大首次提出以来一直作为党领导人民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十八届...

关于法律的调研报告(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