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第六目

时间:2024.4.14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第六目

             丝绸之路 说课稿      

(导入新课)

我准备以八年级语文课本正在讲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入新课。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有亲切感的素材开始讲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对本课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拉近他们同丝路的心理距离。

我将本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什么是丝绸之路?

首先我将让学生欣赏《丝绸之路》短片。

接下来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丝绸之路图》,并填充表格内容:


在学生填充结束后师生核对答案,并请一位学生上前来在地图上指示出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大秦等地点方位。

之所以这样处理,因为丝绸之路的概念是教学重点之一。以表格这种方式将其要素提取出来是一种便捷而高效的做法。采用动画地图,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去认识丝绸之路所经过地区的方位。

第二部分:活动区——丝绸之路导游图。

我将丝路分为五部分,即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中亚和大秦(今西亚、小亚细亚、北非和欧洲部分地区)。学生也相应分为五组,课前搜集图片和信息,制作成五张旅游网页。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担任讲解员,以三分钟时间完成本段景观的讲解。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动活泼地方式领略古丝路上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古人云:“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切身体会到玉门关以西其实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通过这一过程既充分感受了古丝路的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首先教师在黑板上方书写“中国”和“西方”字样。准备若干图片(如胡萝卜、石榴、琵琶、西瓜、“汗血宝马”;瓷器、铁器、丝绸)以及写有 “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字的纸板,请部分学生上场,将图板贴在黑板文字下方。

启发提问:如果当年没有这些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今天的世界会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踊跃发言)形成共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给沿线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对一个民族而言,以开放的精神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总结:“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以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心目当中的丝路。形成共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繁荣 ’、‘开放’、‘和平’、‘友谊’的大道”,而这四个形容词正是古丝路的精神所在。

课讲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我们下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四部分:深度思考——今天在这条古丝路上都发生着些什么?

教师展示并简要解说以下图片和表格:

1.《阿富汗面临严重人道主义灾难的难民营》,看着图片里泥淖遍布、疫疾横生的景象,你可能很难将它同古代繁华似锦的古丝路联系在一起。以此凸现出古代繁荣与今日贫穷之间的巨大反差。

2.《面纱和长袍笼罩下的阿富汗妇女》,图片中漆黑严密的面纱长袍给人一种窒息的压抑感。劫后余生的阿富汗人,数十年来经历了暴政、战争和宗教狂热,身着长袍的两位阿富汗妇女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她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一千多年前曾经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热土之一。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站立佛雕像,巴米扬大佛不仅是阿富汗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历史古迹和文化财富,仅仅因为狭隘的宗教情绪,他被人为地毁于一旦。以此凸现出古代的开放与今日封闭之间的巨大反差。

3.几幅有关伊拉克战争的画面,学生应当比较关注这些内容。接着展示《二战后发生在古丝路上的地区战争》简表,通过黑底白字这种强烈的对比告诉学生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在这条古丝路上发生的一场场战争。猖獗的战祸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漠视,也凸现出古代的和平与今日战争之间的巨大反差。

4.《黎巴嫩纷争》、《伊朗核危机》和《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这些都是近几年新闻中的热点话题。昔日安宁和谐的丝绸之路今天变成了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宗教矛盾、领土争端和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使得沿线民族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和包容,这也凸现出古代的友谊与今日冲突之间的巨大反差。

    为什么要用大约七八分钟时间来讲这些看起来似乎与教学并没有关联的内容呢?主要是为了解决我们的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给沿线人民带来的利益,决不止于其丰厚的经济回报和多彩的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它繁荣、开放、和平、友谊的精神,是沿线人民心中难以抹去的一段美好回忆。我们今天失去丝绸之路,最大的损失也正是失去了繁荣、开放、和平、友谊的丝路精神,让原本商贾相望的和谐家园堕落为尘土飞扬的大国演兵场。失去了才知道珍惜,面对今日古丝路上连绵的战乱和冲突,我相信:学生们一定会站在更高的境界,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思索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所在。

第五部分:知识拓展(新丝绸之路——亚欧第二大陆桥)

展示《亚欧第二大陆桥图》,简单介绍其起点、终点和沿线地区,设问:“为什么人们将其称为“新丝绸之路”?(第一路线相似,第二作用相似)

留置作业:

假设你在网上参观了《新丝绸之路——亚欧第二大陆桥》展览,在给站长的留言中,你希望大陆桥能重现古丝路的辉煌,指出了大陆桥最需要向古丝路学习的一种精神。用200字以内的一篇短文表述你的上述想法。

以古鉴今,回顾历史上丝路的辉煌,正视今日丝路的衰落,此时学生的所思所想一定很多。在结束教学之前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未来”和“希望”,更有积极意义。同时通览全课,“昨天丝路的繁荣”、“今日丝路的衰落”和“明天丝路的梦想”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学生从而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我们今天要重建丝路,不止是修好铁路、架好桥梁如此简单,最根本和最有意义的是重建丝路的精神——繁荣、开放、和平和友谊。使新建成的亚欧第二大陆桥像古丝路一样,成为沿线各国家、各民族人民扩大交流、加深理解、增进信任、发展友谊的纽带。


第二篇:第二课 汉唐盛世(答案)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第二课 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

班级 姓名

主备人:鲍华浩 审核: 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具体史实,理解汗朝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分析西汉初年的分封制,掌握汉武帝政治、文化、对外政策与交流的措施。

3、情态目标:学会总结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交通网等活动的历史意义。

(二)课前预习检测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陈胜 和 吴广 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2.汉朝包括 西汉 和 东汉 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3.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 的建议,在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立 太学 ,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4.“单于”指的是( A )的首领。

A.匈奴B.鲜卑C.汉族D.氐族

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C )。

A.分封刘家子弟为王,巩固王国势力

B.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势力

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彻底铲除王国,削弱割据势力

6.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是( D )。

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伊犁都护府D.西域都护府

7.儒家学说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D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8.西汉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皇帝是( B )。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

(三)、疑难问题记录

二、课堂助学:

(一)师生共同探讨

1、简述汉景帝和汉武帝如何处理分封制带来的问题。

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弱诸侯势力,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势力。

2、评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一方面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加强了皇权和思想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不允许百家争鸣,不利于学术文化发展与繁荣。

3、 读书本图4-7回答问题

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收到谁的派遣?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汉武帝,大月氏

⑵张骞出使西域的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⑶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与各国建立起有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②促使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③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亚、欧洲的贸易往来。

三、小结课文:

请将汉代实行大一统的措施展示出来

政治上: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弱诸侯势力,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人才举荐制度。

文化上: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

边疆治理上:汉高祖刘邦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武力反击匈奴,武帝以后汉朝与匈奴出现“和亲”与“互市”局面;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汉朝还重视对南方的经营。

四、课后巩固:

1.连线题

A 汉高祖① 平定“七国之乱”

B 汉景帝② 颁布“推恩令”

C 汉元帝③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昭君出塞

E 汉宣帝⑤ 杀白马盟誓分封同姓诸侯

⑥ 设立西域都护府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门山),进攻太原,以巧计诱帝于平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帝被围七日,虽以使人厚遗阏氏(单于之妻)得脱,然受挫已不小。

材料二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1) 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谁?

汉高祖刘邦

(2) 高帝被围困之后,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措施?

和亲政策

(3) 汉朝到什么时候国力强盛起来?

汉武帝时期

(4) 材料二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昭君出塞有什么作用?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大将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大破匈奴,匈奴从此无力与西汉相抗衡。

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汉,并向汉求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他,此后汉与匈奴的边界出现了互市的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5) 你认为决定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力的变化

(6) 列举出汉与匈奴经济交流的史实。

中原的农耕、打井、修造城郭、储存粮食等先进技术,传播到游牧地区,草原的牛马也大量输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交通运输和农耕的发展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第二课 汉唐盛世—-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班级 姓名

主备人:鲍华浩 审核: 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局面以及赤壁之战。

2、能力目标:学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一些列事例,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3、情态目标: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

(二)课前预习检测

1.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役是( C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2.东汉的建立者是( A )。

A.刘秀 B.刘彻 C.刘邦 D.刘濞

3.北魏是( B )族建立的政权。

A.匈奴 B.鲜卑 C.氐族 D.羌族

4.下列各项中,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B.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完成了南北统一

D.促进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文化

5.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C )。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 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

6、在三国鼎立时期,在北方建国的是( A )。

A、魏 B、吴 C、蜀 D、燕

(三)、疑难问题记录

二、课堂助学: (一)师生共同探讨

1.简述“三国鼎立”的利与弊。

弊: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弊: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局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阅读书本89页最后一段和90页资料,思考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

a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

b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稳定

c自然环境较优越

3.根据所学知识画一个从夏朝至南北朝历史简图。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

-----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

三、课后巩固:

1.请你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形势示意图。(包括三国的名称、都城、建立者与时间)

221-263年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有哪些改革措施?(请列举三项以上)

北魏孝文帝

改革措施:书本P90页

A使用汉字

B穿戴汉服

C改用汉姓

D采用汉族官职、律令

E学习汉族礼法

(2)他进行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5分)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为隋唐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

(3)说说胡服和汉服有什么区别?

汉族服饰宽袍大袖,鲜卑服饰窄衣小袖

(4) 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后,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汉族为什么又要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品?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使用方便,有益于身体健康

(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孝文帝以后,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儒学,以孝治国。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匈奴对汉一再侵扰。刘秀为了防御的需要,将幽、并二州边地的居民迁到常山关(今河北正定)和居庸关(今属北京)以东。在长城一带筑亭侯,修烽燧,加强防御。

材料二 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289年,慕容率领部落迁居徒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甚至在生产上也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1)中国古代移民可划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阅读材料一和二,你认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

材料一属于政府移民,材料二属于自发移民。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古代移民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

移民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3)东汉三国以后,北方人民纷纷南迁,这一移民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迁移到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第二课 汉唐盛世—-帝国新政

班级 姓名

主备人:鲍华浩 审核: 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隋朝统一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以唐太宗为例,从君臣关系、国家政体、科举制度等方面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3、情态目标: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新政对于中国后世的社会政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课前预习检测

1.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的朝代是( C )。

A.北魏 B.北周 C.隋朝 D.唐朝

2.唐太宗时敢于直谏的著名谏臣是( A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3.唐朝时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A )。

A.唐太宗 B.唐高祖 C.唐玄宗 D.唐高宗

4.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创立于( C )。

A.三国 B.两晋 C.隋朝 D.唐朝

5、在三省六部制中,下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的是( A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内史省

6.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唐朝开始创立

C.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

D.它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

(三)、疑难问题记录

二、课堂助学:

(一)师生共同探讨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

3.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材料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1)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 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唐太宗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2) 从材料二三分别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重视民生的思想,材料三反映的是唐太宗重视历史、重视纳谏的思想; 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3) 本着上述思想治国,唐太宗有哪些突出的治国措施和业绩?

措施:政治上:任贤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功绩:出现“贞观之治”。 (4)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

制与科举制度;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政策。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三、课后巩固:

1.观察秦、唐两个朝代中央机构的图示,然后回答问题。

(1)唐朝机构与秦朝机构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秦朝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政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帝裁决,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唐朝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之长并为宰相,并明确规定了三省职权,使国家政令的颁布都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们的共同作用就是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的这种制度叫什么?根据它们的职能分工说说这种制度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利于防止不当的政令草率实行,有利于集思广益。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他们之间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1)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称什么?最早实行的朝代是什么?

科举制度,隋朝

(2)这种考试制度在实施初期有什么历史作用?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举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第二课 汉唐盛世—-盛唐气象

班级 姓名

主备人:鲍华浩 审核: 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和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

2、能力目标:通过对曲辕犁的筒车的了解,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情态目标:通过学习唐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感受盛唐气象,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感。

(二)课前预习检测

1、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__武则天__。

2.唐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主要呈现出 中西互通 和 胡汉交融 两大特点。

3.唐代瓷器以 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 最负盛名.

4.“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反映了唐朝生产工具( A )创制的功效。

A.筒车 B.曲辕犁 C.翻车 D.犁壁

5.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帝国进入( D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把下列历史现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C )

①开元盛世 ②贞观之治 ③安史之乱 ④贞观遗风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②④①

7.唐都长安的第三行业是( C )

A、餐饮业 B、丝织业 C、珠宝业 D、制瓷业

8.被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 C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德宗

(三)、疑难问题记录

二、课堂助学: (一)师生共同探讨

1. “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出现是哪位皇帝时期?总体表现怎么样?

唐玄宗前期

总体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

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读右图,完成相关题目。(3分)

(1)图A的名称是___曲辕犁___;

图B的名称是____筒车____。 图A 图B

(2)这两项新农具广泛使用的朝代是__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

唐朝__。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

(3)请分别对两种农具的作用和特点作介绍。

图A:唐代江东地区使用的曲辕犁,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回转省力,能够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

图B:筒车是一种新型的灌溉工具,可以随水流动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取到高处,节省人力。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三、课后巩固:

1.仔细观察下面几幅图片,然后回答问题。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

(1)上图是唐代的陶俑,由绿、蓝、黄等颜色组成,是唐朝的艺术珍品,被称为什么?

唐三彩

(2)在这些艺术品中,胡人、波斯人被作为刻画对象,反映出什么问题?

胡人、波斯人形象被作为刻画对象,反映出唐代社会开放的社会气象,当时中外往来十分频繁。

(3)与这些陶俑同时期的文物中,有一些妇女骑马的彩俑,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唐代妇女的生活比较开放自由。

2.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1)材料中的“开元”是指哪一时期?

唐玄宗前期

(2)材料中的“开元全盛日”是什么意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开元全盛日”是指:开元年间,即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主要表现:

① 社会经济繁荣,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②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呈现出中西贯通、胡汉交融、妇女生活比较开放自由等特点

(3)为何会出现“开元全盛日”?

①国家统一,社会局势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大前提。

②唐初统治者吸收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新农具广泛使用,为盛世局面出现创造了社会环境。

③唐玄宗前期任用贤能,励精图治。

(4)什么事件结束了“开元全盛日”的历史局面?

唐玄宗后期,政局混乱,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第二课 汉唐盛世—-盛世文化

班级 姓名

主备人:鲍华浩 审核: 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汉唐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艺术方面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

2、能力目标:理解、分析汉唐盛世出现的背景,并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3、情态目标: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课前预习检测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C )。

A.司马迁的《史记》 B.班固的《汉书》

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陈寿的《三国志》

2.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B )。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三国以后

3.下列不属于玄奘和鉴真共同点的一项是( D )。

A.都生活于唐朝

B.都是著名的僧人

C.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D.都去印度求取佛经

4.唐朝的统治者对道教特别推崇,曾亲自为道教经典《道德经》作注的皇帝是( C )。

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唐高宗

5.下列有关《史记》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是西汉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史学巨著

B.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景帝约三千年的史实

D.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6、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的是( A )

A.李白 B.李贺 C.李商隐 D.杜甫

7.唐代时期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B )

A.佛教 B.道教 C.喇嘛教 D.伊斯兰教

(三)、疑难问题记录

二、课堂助学:

(一)师生共同探讨

1.简述盛世文化主要变现在哪些方面?

史学: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诗歌:唐朝诗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影响最大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宗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本土宗教道教产生,唐代统治者特别推崇,以《道德经》为经典;

艺术:这一时期艺术绚丽多彩,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大方光彩。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

李 白

诗仙

《兰亭序》

三、课后巩固: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鲁迅先生对这种科举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畸形产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1)科举制度产生于何时?进一步完善于何时?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你认为科举制度的形成在当时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为什么?

科举考试在当时是进步的。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魏晋以来只有权贵子弟才可以做大官的制度,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鲁迅先生为什么对科举制深恶痛绝?

因为科举制发展到后来,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可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造就统治者忠实的奴仆。所以鲁迅先生对这种制度深恶痛绝。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郭沫若有诗曰:“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奈良即日本奈良城)

(1) 诗句赞扬的是历史上哪件事?此事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

(2) 诗句中的“传道艺”指的是什么?

鉴真去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传播到日本

(3) 请你说说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

传播了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加深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4) 玄奘又是怎样一位人物,请分析相同和不同点。

玄奘是唐太宗时期高僧,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求取佛经,著《大唐西域记》

相同点:都致力于佛教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不同点:玄奘是唐太宗时期高僧,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求取佛经,将印度佛教文化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鉴真是唐玄宗时期高僧,将中国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文化传到日本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第二课 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班级 姓名

主备人:鲍华浩 审核: 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以及当代的欧亚大陆桥的概况有一个清晰地了解,充分认识丝绸之路、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在地图上走丝绸之路和寻访大运河,掌握一定的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态目标:正确评价大运河,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二)课前预习检测

1. 张骞 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一条从 长安 向西,经 河西走廊 ,通往中亚、西亚,直达 欧洲 的交通大道,这就是著名的“ 丝绸之路 ”。 2. 隋炀帝 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 洛阳 为中心,北达 涿郡 ,南至 余杭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 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那里的壁画世界闻名( C )

A、长安 B、泉州 C、敦煌 D、洛阳

4、隋大运河四段中,经过浙江余杭的是( D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5.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B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6、丝绸之路沟通的两大洲是( B )

A、亚洲非洲 B、亚洲欧洲 C、欧洲非洲 D、亚洲美洲

7.下列诗句所包含的地名,与古代丝绸之路没有关系的是( D )

A、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B、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C、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D、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三)、疑难问题记录

二、课堂助学:

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

大桥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讲学稿

(5)西汉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曾经在今天天山南北设置了什么机构?

汉宣帝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务。

2.读P101图4-59完成P102填空题。

三、课后巩固: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唐朝著名文学家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另一位诗人胡曾也写了一首诗: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1)、上述诗中的“此河”与“千里江河”均指哪条河?下令开凿者是谁?

“此河”与“千里江河”均指: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

(2)、你是如何评价“此河”的开凿?

一方面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劳民伤财,消耗了大量物力财力,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解决了南北水路交通问题,加强了政治统治,使得沿线城镇迅速发展起来,有利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中国的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横跨亚欧的古代贸易之路。 19世纪末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国的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时,看到从东面来的商队,便想这是否就是古代运送丝织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丝绸之路这一词便被广泛地用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贸易之路。

“丝绸之路”全长7 000多千米,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将中国古老的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与波斯文化联结起来。除了将最重要也是最大量的丝绸传到西方外,还有大量的生产技术;也先后传到了中亚和欧洲,同样西方和中亚的物产、宗教、天文、历法等也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起点的中西交通大动脉,是中国文化输出、中西文化交流、贸易交流的主要路线。丝绸之路又是以中国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路线。两千余年光耀史册的丝绸之路,其中大半是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出汉唐光辉。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儿?

长安

(2)“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当时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①它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西方的珍珠、玻璃制品、宝石等物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伴随着贸易的往来,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生产技术等科技成就由此路传到了西方;同样西方的宗教、天文、历法等文化也由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

③“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如果让你设计一条“探寻古丝绸之路”的旅游路线图,你认为要经过现在哪些国家和城市?选取你最熟悉的一个国家(或城市),给大家讲一讲它在古丝绸之路上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或给大家介绍一处古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

(略)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范文

只是一个瞬间嘀答嘀答下雨了我急忙撑起雨伞就在抬起头的一瞬间他进入了我的视线远处一位残疾老人由于不幸失去双腿跪在一块可以移动的木板上太苍老了瘦削的黑灰色的脸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在屋檐下躲雨他佝偻着背向行人伸出枯枝似...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本次习作要求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在写之前要想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情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注意把事情写完整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第三单元作文体现人和人互相关爱的事金凤五小邢爱莲一习作要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小学教师因为我觉得作好一名好的教师并不容易而且我觉得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是一位辛勤的园丁哺育着祖国的花朵老师是春蚕奉献自己装饰别人...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12: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理想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理想是夏天的第一束灼阳理想是秋天的第一颗果实理想是冬天的第一片雪花理想是沙漠里的绿洲理想是吹响生命的号角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囚鸟的理想是蓝天树木的理想是大地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纵观古今中...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作文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我的理想作文450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五彩缤纷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里面的宝贝一一拿给你看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我的第一个理想当一名女警...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

我给妈妈剪指甲再过几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班主任张老师号召大家回家帮妈妈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放学后我兴冲冲地跑回家里心想帮妈妈做点什么呢扫地家里已经被妈妈擦洗得一尘不染煮饭吧妈妈早就等我吃饭了我一边吃饭一边琢磨着忽然我...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1: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当然我也有啊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优秀的央视主持人每当看到那些著名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我是多么的羡慕啊我总觉得当主持人实在是太威风了在万众瞩目下在电视机里主持节目那种感觉真好啊可就...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12: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理想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理想是夏天的第一束灼阳理想是秋天的第一颗果实理想是冬天的第一片雪花理想是沙漠里的绿洲理想是吹响生命的号角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囚鸟的理想是蓝天树木的理想是大地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纵观古今中...

六年级第三单元作文我的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为理想而奋斗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五彩缤纷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里面的宝贝一...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7: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五彩缤纷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里面的宝贝一一拿给你看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我的第一个理想当一名女警察小时候的理想现在想起来既可笑又幼...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12: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1理想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理想是夏天的第一束灼阳理想是秋天的第一颗果实理想是冬天的第一片雪花理想是沙漠里的绿洲理想是吹响生命的号角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囚鸟的理想是蓝天树木的理想是大地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纵观古今...

六年级第三单元(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