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时间:2024.5.15

2016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一)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

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

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二)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xx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

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


第二篇:民族民间节日习俗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小一号字,华文新魏)

——副标题(三号,楷体)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

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民族民间节日的调查

摘要: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和习俗。这些节日习俗反映了土家族人的传统习俗、道德风尚、思想情操、宗教观念等等。透过它,可以探索到土家族文化的渊源,感受到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土家族人民对亲戚朋友及一切和睦相处者的纯朴感情。

关键词:恩施 湘西 土家 节日 过年

一、节日空间

土家族有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主要节日

其中过年是土家族的最大节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较其他节日隆重得多,持

续的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有过小年和大年之分。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三;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有的地方叫“过赶年”。 土家族过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持续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多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一进入腊月,土家族人便忙于打粑粑,做团馓,节日气氛笼罩土家族村村寨寨,一直到来年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结束。

四月八是土家族又一大节。有的《县志》记载:“土人以四月八日为大节。

作粢宰猪,掺糯米燕之。享先祖毕,环坐啖之,兼食客。”四月八,有的过四月十八,有的过四月初八。过四月八这天,土家山寨杀猪宰羊,打粑粑,亲朋戚友均被请来过节,十分隆重。

六月六这个节日,土家族人过得也很隆重。过节这天,不仅家家户户备办酒肉、做豆腐,请来亲戚朋友,共度节日。而且,还要举行祭祀祖先为主的摆手舞活动,锣鼓齐鸣,火炮连天,土家族山寨一片欢腾。

土家族人过七月半,和客家不同,不是过七月十五,而是过七月十四。过七月半,主要是祭祀,也叫“赶云南大会”。

这些节日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

森林、矿藏、自然遗迹、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当地政府部门很重视生态环境的维护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当地政府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完成了从农业向旅游业、工业的转变,保障了当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土家族有丰富的节令岁时,即正月初一日晨,开门对东方作揖祝圣;归者跪拜尊长,日

拜年。拜年者以未出上九日谓亲厚。过上九日谓迟年。妇女于夜间迎紫姑神,谓"请七姑娘"。 正月十五夜,取衫树枝,于宅外烧之,谓"烧"。儿童大声呼逐,谓"赶毛九"。是夜,张

灯结彩,演戏,玩花灯,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通宵达旦,城乡皆然,叫"闹元宵"。 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作土地会。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大期,幼女穿耳;男女多于此时婚配。

三月三日,这天吃蒿子粑粑,叫"蒿子节"。

清明插柳叶于门,谓之清门",取一年合家清吉之兆。又以丝棉五色纸制为彩幡,挂于

祖坟顶,亲族为死者祭扫坟墓,叫"插青"或"挂青",意为挂念亲人。

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四月初八"浴佛节"。此日,农夫同中俱休息一日,是乡间古老劳动节。

立夏日农家饮酒食肉,叫"助力"或"接力"。

端午节,凡附近寺观,必印送张真人图像,至节日必悬挂堂中,小儿辈则以雄黄涂额,以"邪毒"。是日则食棕子饮菖蒲,系艾蒿悬于门楣。永定及慈利九溪等地,喜于澧水、水赛龙舟。端午节有大小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

六月初六日,土人晒衣服,谓之“覃后哂”传说这天是明初土家首领覃后王殉难忌日,为土家族一大民族节日。

七月七夕,妇女结彩绸对月穿织,陈瓜果于道以祀牛郎织女。

七月中元,谓之过月半。

中秋节,土家族不兴赏月,汉人称之"守月花",吃月饼则是土汉共有的习俗。土家人对中秋别有特色,他们披着明媚的月光,去冬瓜园里偷瓜,给无生育之夫妇"送子"。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

十月朔日,剪纸为衣,具酒馔奠于祖,曰送寒衣。

十月十六日,俗谓寒婆婆打柴。若此日雨,打柴不成,冬必晴暧;若此日晴,则打柴已

成,冬必雨雪。这与"二月初二晴,果木吃不成;二月初二落,果木结成索"等俗言同类。 十一月十九日,为太阳神生辰,各家皆晨起焚香,极恭敬。

冬至节,白族称祭祖节。

腊月初八,酿糯米酒,曰"腊八糟"。

腊月二十三夜,土人祀炉神。

腊月二十四,谓"过小年"。

腊月二十七日,为打年粑节。

腊月二十八日,为家神洗尘净身

除夕,谓过年

关于土家族的节日有很多传说,土家族过年是比汉族提前一天的。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

说法很多,主要的是两说:一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正值年关,土家族人正准备热热闹闹过年,突然朝廷下来旨圣,调土家族士兵赶苏淞协剿倭寇。按路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使这些已集中起来马上就要离开家乡、上战场的土家族官兵过了年再走,就决定提前过年。过年后,土家族官兵紧急出征,按时到达,并同朝廷将士及其他少数民族官兵一道将倭寇击败。由于土家族官兵战功卓蓍,荣立“东南第一战功”。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很有意义的日子,每逢过年都提前一天。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二说土家族的祖先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就连过年也难得几天安稳日子。有一年,过年前几天,探得敌方正集中人马,打算在过年这一天前来侵犯,土家族人为了不错过过年的机会,于是就提前过了年。第二天,斗志旺盛的土家族人迎头痛击来犯之敌,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土家族人以提前一天过年的形式纪念胜利的节日,从而成为习俗,传承下来。

关于四月八的传说也有不少,其主要的传说有三:

一说,四月八是牛王节。这里又有两种传说,一是在这一天,土家族先人在一次战斗中打了败仗,被敌人赶到河边万分危急,又恰逢洪水猛涨时,一条大水牛游了过来。于是,先人们就拖着牛尾巴过了河,脱离了险境。以后,土家族人以这一天纪念牛王。二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洞庭湖对岸有仙谷,落地成金,人食不饥,得到它就丰衣足食。但洞庭湖茫茫无边,要渡过去很不容易。土家族祖先,祖祖辈辈,多次舍生忘死,冒险渡湖,发誓拿到仙谷。土家族人的这种精神,感动洞庭湖中的一条神牛。神牛游上岸来,在谷堆中打了一个滚,浑身粘满了仙谷,然后跳下湖,在四月初八游到了岸这边土家族人中间,由于湖中浪大水凶,粘来的仙谷只剩牛鼻子上的几粒了。尔后,土家族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为使祖祖孙孙不忘牛王的功德,到了这一天,土家族人就隆重纪念它。因此四月八这天,耕牛要休息,犁耙 3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要挂起,要给耕牛喂最好的饲料,和灌鸡蛋吃。并定这一天为“牛王节”。

二说,过四月八是纪念土家族先民的迁徙活动。很古时候,土家族先民沿酉水而上,迁移到湘鄂川黔边境的大山区定居。有的在四月初八到达,有的在四十八到达,为了纪念到达的这一天,以后就分别过节。于是就出现了过四月初八节和月十八节之分。

三说,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

土家族人过六月六,较为普通的说法是:这一天,土家族人英雄覃后被害,血染征袍,脱下洗晒。后来,为了纪念覃后王,土家山寨家家户户都在六月六这一天“晒龙袍 ”。

七月半的起因传说是古时候由于战乱,部分土家族先民流入云南,终身不归,在外亡人,成了野鬼。他们的家人对他们十分怀念,当在稻谷,苞谷等所有大秋作物即将成熟时,家人对在外亡人的思念之情油然倍增。因此,每逢七月半,先到村外向云南方向烧香纸,深情地呼唤亡灵:“老人家,你快回来吧”边喊边回家,喊到家门口,在大门外面坪场再用酒肉、新鲜稻谷、苞谷供奉和烧香纸祭祀(因在外的亡灵不能进屋上神龛同祖先列位),以示在外亡灵回到家乡“吃新”。到了傍晚,还要备办一些稀饭,烧些钱纸拌在里面,在大门外远点处洒完,叫做洒“鬼稀饭”。表示在外亡灵要回云南去了,家人给他们送些盘缠赶路,赶“云南大会”去。

很多元素构成了这些节日,关于这些元素也有很多传说,比如土家族过新年时贴门神,门神,土家族人叫做“把门将军”。一般门神为秦叔宝、尉迟恭画像。也有贴神萘、郁垒或其他威武之神的。谈起土家族人贴门神的习俗,必须追逆到遥远的古代。据说,古时候,土家族居住的地方连年争战,加之年岁又差,战死、饿死之人很多。这些“惨死鬼”在过年时从四面八方赶来,想闯入百姓家享些香火、钱财。他们进入哪家都会带来凶灾,不但危及一家老小,而且来年五谷不丰,六畜不旺。只要贴上威风凛凛的门神,一切妖魔鬼怪见了都会望而却步,灰溜溜的逃走。在万恶的旧社会,贴门神的习俗表现了饱受欺凌的土家族人民对邪恶势力的痛恨,寄托了土家族对解民于水火的“神人”的敬仰。

二、节日活动

土家族的节日一般都是民间自发的,土家族在过这些节日时都是和家人、亲戚在一起庆祝,很少有大规模的节日仪式。土家人信鬼神所以在节日期间土家人会拜神祭祖。土家族先民们也经历了早期人类的“万物有灵”观念的阶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种万物有灵信仰变成了多神信仰。猎神、土地神、生育神、五谷神、四官神等都是土家族信仰的对象。土家人的祖先崇拜,包括对远祖廪君的崇拜、对土王的崇拜、对家先的崇拜。每逢节日土家人都会备齐牲牢贡献去寺庙许愿还愿娱鬼祭神。这些祭拜礼仪已经成为土家人过节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节时土家人会准备一些独具特色的菜肴,打粑粑、做团馓都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食品。 进入腊月,土家族人就先后用最好的大糯米(家住山区的用高粱、小米,也有在糯米、高梁、小米中掺些盖米的),用水洗净浸泡大半夜,第二天用甑子蒸熟,然后在粑粑槽内将其打糅,再揉搓成约莫二两重一个的圆饼,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后,在千器具上放置

七、八天,粑粑开始干裂时,放入大水缸或大陶瓷缸子中,用腊水(腊月的清水)浸泡。为了便于互相帮工,打粑粑一般是几家几户联合进行。打粑粑时,这些人家显得热气腾腾,而在打粑粑过程中,最有趣的是两件事。一是两人对打。当蒸熟的粑米倒入粑粑槽后,两人面对面,你一槌我一槌对打起来,边打边推拉,动作十分优美。但无论力气多大的汉子,也难以一口气把一槽粑耙 打完,一般需在中途换人。这样,你上我下,嘻嘻哈哈,热热 闹闹。一九八三年搬上首都舞台的土家族舞蹈《粑粑哈》就逼真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打过年粑粑的这一生动场面。二是做“破 拢粑粑”。汉语叫年粑粑。将熟糯米打糅后,粑粑快做完时, 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粑粑的妇女,做几个大粑粑,这种粑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就叫 4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做“破拢粑粑”。它既象征 “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族人大方。吃“破拢粑杷”也有讲究。一是合家团团圆圆吃,二是招待亲戚朋友。为什么过年要做大糍粑呢?传说,田姓土家族人原是九兄弟,加上一个女婿,称九子十状元,朝廷怕他们独霸一方,便差来官兵要将他们斩尽杀绝。这正是腊月二十八打过年粑粑的时候,惊慌间,弟兄们把槽中粑粑取出,分成几大坨用簸箕端起上山了。回家后,大糍粑已变硬,再无法分成小块,以后吃时就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吃或煎起吃,后来,这九弟兄各占一方,安居乐业,生养后代。可土家族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所以,后来每年过年都要做几个大粑粑分食。这种粑粑一般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才吃,以显示家庭富有。

团馓是土家族过年的必备之物。它的加工 过程精细而奇特。进入腊月后,土家族打粑粑之前,都要做团馓。团馓的做法是,将蒸熟的糯米,用或大或小的竹圈子在木板上做成一个个圆饼饼。冷却后用炭火烘干或用阳光晒干。用红笔在上面画上梅花点点,再用清油炸泡。做成的团馓形圆而馓凸,造型十分美观。土家族过年为什么要做团馓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根巴,传说有一年腊月二十八。敌兵攻打土家族山寨。这时寨上已在打粑粑。为了不使大家吃亏,有个叫黑狗狗的小伙子主动要求守寨,其余的人用各种家什装上蒸熟的糯米躲到后山山洞里去了。敌兵进寨后,黑狗用粑粑槌同他们进行了一场搏斗。黑狗虽力大无比,东一槌西一槌,打死了不少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杀害在粑粑槽边。他的滴滴鲜血晒在粑粑槽里的熟糯米上。等敌兵退走,人们回到寨子里,已是正月初一了。端上山的熟糯米已冷却成圆饼饼了。大家只好用青油把它炸熟来泡汤吃。后来,土家族每逢过年必做团馓,以此表示对土家族英雄黑狗的纪念。现在团馓作为土家族的特制食品或被当作“团圆”的吉祥物,除在正月间正常食用外,还被派上许许多多的用场。平日(尤其是正月间)贵宾进屋主人必定先给客人泡一碗团馓,以示欢迎。膨松松的团馓,冲上滚烫烫的开水加进甜滋滋的白糖,吃起来分外香甜可口。小俩口正月初一上岳父家拜年,年轻媳妇背上花背笼,小伙子用箩筐挑一挑礼品,这箩筐里装的,里面是糍粑,上面盖着的必是梅花点点或是画上“喜”字的团馓,以表示对岳父岳母的尊敬。

土家人过节会亲戚们会相互馈赠,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也是土家人馈赠的必备礼品。

土家族有咂酒的传统。传说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士兵经过酒坛,吸饮一口便可前行。嘉庆年间鄂西长阳土家族诗人彭淦写了《竹枝词》描写此酒俗:“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

土家族有一些属于自己的饮食禁忌。宴席上,客人要尊敬主人,忌讳先于客人饮食,客人也忌讳未请先动,所谓“主不动,客不食”。忌敲空碗,忌在酒席上先于长辈或老年人盛饭。忌将空碗碟在吃饭时收走,意为“赶客”。忌两人分吃一个梨,讳避“分离(梨)”。忌吃饭时端着碗站在别人背后。俗以为在别人背后吃饭是吃别人的背,别人会因此而“背时(食)”的。吃饭时男女不同桌,尤其儿媳不能与公公同桌。这主要是受汉族的影响,对妇女的轻贱和男女性隔离的观念支配。

忌饭时扣碗。认为这与吃药相似。吃完汤药时将碗扣在桌上,以示今后不再生病服药。 吃饭时忌讳掉饭粒、撒米和“剩碗肚”(碗底上剩点饭),这是民间敬谷神惜谷物的心理表现,俗以为“作践五谷,必遭雷打”。招待客人吃饭,忌用筷敲碗。

忌讳饭后躺,即吃饭后就躺着不动,这样不利健康。

生病、服中草药时对食物也有很多禁忌。由于食物对身体的某些作用和食物、药物各自性质不同的特征,所以生病和服药后特别禁忌某些食物,称之为“忌口”,如治外伤及脓疱 5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时忌吃“发物”,即鱼、蛋、葱、蒜之类。治痢疾时忌食油腥物。农村草医本人也要忌吃狗肉和其他五个爪子的各种兽肉,不然,他的药就不灵验。这与其俗忌用此类肉食祭神有关。

土家族将吃饭视作是一件大事。饮食禁忌习俗,大都是从主观愿望上对自身的一种护卫,防止因吃喝而发生疾病,损年折寿,带来祸患。有些禁忌也掺杂着许多迷信思想和礼仪的限制。在今天看来,这些禁忌一部分是科学与唯物的、礼仪的;一部分又是宗教信仰的延伸。

三、节日游艺

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68个乡镇。土家族打溜子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土家人的婚嫁、寿诞离不开打溜子,年节喜庆要打溜子,特别是土家族的传统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如果是"五人溜子"的话,需增配一只唢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过节、婚娶祝寿、丰收迁居等喜庆节日活动中经常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又称打家伙、打路牌子。是由钩锣、溜子锣、头钹、二钹等四件金属 体鸣乐器组成的,有的地区在合奏中还加用唢呐,称为五支家伙。打溜子在奏法上 句句相溜,形成规律,故而得名。溜子曲牌有百首之多,广为流传的有《画眉跳枝》、《野鹿含花》、《四进门》、《燕子拍翅》等,颇具特色。

"打溜子"乐班由五人组成,分别为鼓、锣、勾锣、双钹(分头钹、二钹,亦称上下手)。双钹音色别致,一高一低,一亮一哑,形成鲜明对比,可根据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以及敲击钹的不同部位而奏出多种音色。富有极强的模仿力,故很多曲牌以鸟兽动态而名,如"燕平翅"、"风点头"、"凤凰闪翅"、"龙虎斗"、"龙摆尾"等,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打溜子"曲谱,有文谱、武谱之分,文谱用于红、白喜事礼仪,武谱用于除用于喜事之外,还用于玩灯(舞狮、舞龙)等。县歌舞团演出的《打起溜子迎稀客》曾获文化部"蒲公英"比赛银奖。

打溜子乐队编制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四件打击乐器组成,加唢呐演奏的情况比较少。

马锣又叫小锣或钩锣,发音清脆尖亮。是合奏中的高音乐器兼指挥,除独奏、领奏外,常用掩音奏法(即敲击后让声音立即休止),使节奏进行活泼,富于弹性。另外,马锣亦常与头钹齐奏,以加强强拍的节奏。

头钹、二钹的面径较汉族钹宽,比较薄,发音明亮柔和,是合奏中的中音乐器。演奏时,头钹多奏强拍、次强拍,把握演奏中的节奏;二钹多奏弱拍,切分节奏音型变换多样,加花密集频繁,演奏起来技巧性很强,一般人不易掌握,但他的艺术效果很独特,是打溜子中非常有色彩有个性的-个部分。钹的基本技法有闷击、亮击、侧击三种,但在演奏中其节奏音型变换无穷,非常复杂,技艺要求很高。

溜子锣即大锣溜子锣,又称田锣、堂锣。是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响铜制成,外形如盘,锣面平坦无脐,锣壁较厚,锣身不镟光留有锤锻痕迹。锣面直 径33厘米左右、锣边宽3.5厘米~4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棒制成,长20厘米,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 ,质厚坚实,发音宏亮,锣槌不用布包头,由一根长约六寸、头大尾小的木头槌敲击锣面。溜子锣是合奏中的骨干和低音乐器。演奏技法有击心、击边、轻击、重击、延长及迫锣等。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棰敲击锣面中心,发音洪亮,音色圆润。奏法较多,有击锣 心、击锣边、轻击、重击、延长音、"迫锣"(又称"揣锣")等奏法。土家族用于打击 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乐器 合奏"打溜子"。是器乐合奏中的低音乐器,常用以奏出乐曲的骨干节拍、段落和结尾,经 常与钩锣交错配合演奏;布依族用于佛教仪式。

打溜子演奏时四人站立,头钹对二钹,马锣对溜子锣,围成一圈或半圈演奏。 "打溜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既有婚嫁专用曲牌,也有适合年节和摆手节等多种场合的通用曲牌。曲牌不同,锣、钹的打法也就不一样。如马锣有单锣、花锣之分;土锣有敞锣、逼锣、闷锣之别。钹则分亮打、闷打、侧打、揉打、挤钹、盖边等。演奏时,四种乐器以马锣为中心,头钹二钹交错敲击,土锣适时插入,巧妙配合,可以打奏出轻重缓急有序、抑扬顿挫有节,神韵兼俱的"导板"、"扬歌"、"穿号儿"、"鸡婆唱蛋"、"阳雀叫春"、"猛虎下山"、"龙摆尾"等优美曲牌。

打溜子曲牌据传有二百多首,目前流传的尚有一百多首。曲目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泛,如叙述劳动生活的曲牌有《铁匠打铁》、《大纺车》、《小纺车》、《弹棉花》等;描绘动物生活画面的曲牌有《八哥洗澡》、《野鹿衔花》、《金鸡拍翅》、《牛搽痒》、《鸡婆生蛋》、《鸭子扑水》、《双龙出洞》、《喜鹊落梅》等;表现山区情景的曲牌有《风吹牡丹》、《鲤鱼晒花》、《马娘子上树》、《古树盘根》等。

打溜子曲牌的结构类型常见的有:-个曲牌的独立演奏;一个曲牌的反复变奏;多个曲牌的联缀;在简短的引子和头子后,接一个充分发展变化的曲牌(民间把这部分叫做"溜子");在"溜子"结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曲牌联缀中回旋、循环的特点等。

打溜子是土家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每当迎亲、进新居、庆丰收、以及三月三等喜庆节日,各村户之间常常举行竞赛,平时亦常用于自娱。

打溜子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在我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打溜子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它不仅能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为音乐学中音色旋律学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生性文化标本之一。

四、节日功能

土家族信鬼神并且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很浓厚,由此产生了拜神祭祖的节日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节日逐渐形成了节日习俗。节日来自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节日是时间流程中的一个节点,土家人的节日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人们依据气候的变化和节日的流程安排一年的劳作。节日是人类调节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在传统农业社会中,节日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宗教意味逐渐淡化,节日的休闲娱乐功能越来越明显,并且这些节日也彰显了土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 。同时,在土家人这个共同体的内部,节日也是文化认同的主要象征。土家人习惯于在节日中享受轻松与愉快。

湘西、恩施的当地政府并没有过多的依靠节日来招商引资,不过当地政府用特有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吸引了不少投资商与旅游观光者的目光。

7

更多相关推荐: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有关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一、春节的来历: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营丘镇河头中学初一一班张艺一、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的原因: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2月19日调查人刘恋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摘要:春节时中国人最在意的节日,历史悠久,在每个华人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后就是扫尘,随后就要准…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调查人:马雨柔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在重庆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春节习俗gt调查报告一除夕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

赴春安徽省六安市春节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赴安徽省六安市春节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合肥学院化工系10级无机非专业姓名李涛学号1003031001摘要春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有很多讲究每个地方...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风俗是一种世代相传...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调查时间春节期间调查地点山东老家调查渠道家人网络书籍调查方法向家人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亲身体验调查结果春节的产生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前言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41篇)